第一篇:4.8改动引入重组思想构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新模式
本文档由云轩亭论文网整理提供!
基于“重组”思想构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新模式引言
当前,在国内高校中勤工助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学校里贫困学生群体,而通过对国外高校的考察,发现他们几乎是每位同学都参与勤工助学,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校的勤工助学有着很大区别。在国外的高校,勤工助学与贫富没有必然联系,勤工助学工作不仅仅接了“穷亲”,而且也向非贫困学生群体抛了“绣球”。在勤工助学的实践中,学生本着锻炼自我的态度,实现了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并通过课余时间的有偿工作进行着思想的塑造。国外勤工助学的理念值得我国高校借鉴。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勤工助学受助群体局限于贫困学生群体
我国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受助群体只限于贫困学生,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被排斥在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高校学生人数多,而学校自身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少,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在这种供需情况下,学校便采取优先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原则,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因此,勤工助学的意义被现实环境所局限,已经不能像国外高校的勤工助学那样成为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勤工助学仅仅成为单纯的“帮困助学”工作。
其次,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过重的学业和“考核性”的班团活动,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一些学生认为,在大学就是要争分夺秒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不能将宝贵的时间用于校内外兼职等实践活动。再次,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家境好的学生对勤工助学活动毫无兴趣。这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是很不体面的事情,让同学和朋友见了很难为情。最后,大学业余生活的多样性,使得勤工助学失去了被选择的机会:一些大学生想继续深造或者为应对工作压力而去充电;一些大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提高英语、计算机等技能,以备走入社会所需;还有的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四处旅游,从未考虑参与勤工助学的事情。因此,在我国高校的勤工助学就是经济目的,受助群体局限于贫困生。[1]
(2)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滞后
国内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以纯劳力型岗位为主,缺乏专业技能型的岗位。这就失去了吸引力。高校学生都属于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未来发展方向多数都想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而当前勤工助学岗位中绝大多数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这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说没有发挥价值的空间。1
勤工助学岗位与大学生的实际技能脱节,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由于从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者在发展思路上的局限,大多仅依托校内资源来进行岗位设置,而没有在校外进行市场的挖掘和岗位的开拓。另外,出于对学生安全以及节省学生时间等方面的考虑,也使得勤工助学工作只能在校内徘徊存在客观。然而,学校的资源毕竟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岗位需求,也局限了学生实践的领域和视野。[2]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1)促进高校教改的顺利实现
勤工助学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它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学生进行帮扶或者资助这一层面,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贯彻了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该项工作搞得好与坏,不但影响到高教改革能否成功,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能否保持校内良好的教学科研秩序。勤工助学工作不仅是大学的管理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的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必然使高教改革受阻。
(2)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开发勤工助学项目,同时也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勤工助学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吃苦精神以及责任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事,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投身社会、回报社会的目的。引入“重组”思想实现勤工助学工作创新发展
所谓“重组”实际上就是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系统的优化。改变事物存在条件的行为就是一种重组,而创新就是通过对事物存在条件的改变来实现,因此它们也可以视为重组。[3]从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出发,如果我们想改变现状,使其获得超常规发展和达到摆脱现有困境,同时又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就必须进行一次重组。通过边界调整、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机制变革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操作,实现勤工助学工作优化的效果。[3]
其具体的措施包括:
(1)突破思想局限、拓展外界视野,科学调整边界条件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安全问题是个大问题。因此,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不得不要考虑安全。但是,高校不能将学生安全“夸大化”、“责任化”,甚至“恐惧化”,否则将严重阻碍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科学的将“学生安全”这个概念的边界进行一下调整,通过一种可控的方式来规避安全问题,拓宽思路,尽快的走出校园,到市场化的环境中去寻求勤工助学的新领域。同时,要
扩大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面,要吸引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也参与到勤工助学的活动中。高校要宣传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勤工助学是新形势下责任意识的体现。
(2)结合实际、分层分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勤工助学的学生其实就是一种资源——人力资源或者是劳务资源。而对于所提供的助学岗位来说,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如何科学的将这两种资源配置好,实现“低碳效应”。以当前校园内的岗位来说,大多数都是以“纯劳力型”为主导,专业技术含量体现不够。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就应该优先考虑选用低年级的劳力资源进行从事。而通过从事以“劳力”为主的助学岗位则正好达到了磨练这些以前在家都是“掌上明珠”的低年级同学的目的。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通过在学校的教与学,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此时,如果还让他们进行一些
以“纯劳力型”为主导的岗位,不仅达不到充分锻炼学生的目的,同时也会产生资源浪费。此种情况,就应根据学生的专长,尽可能的多提供具有技术含量的岗位,使得工作岗位呈现“分层分级”的性质。
(3)引入合作化商业模式,实现利益多赢分配。
按照传统的勤工助学理念,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岗位多数都是学校作为用人方,通过自己出资、或是自己提供场地、设施等方式来实现岗位的设置。然而,随着近年来岗位供需矛盾的突出,此种方式不仅限制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同时学生对其微薄的薪酬已渐渐失去了从事勤工助学岗位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引入一种符合市场发展的商业模式,以更加市场化、科学化的方式来改变目前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实现利益重组,达到提高勤工助学工作效率和岗位的吸引力。具体的措施包括:
①走出去的校企合作化商业模式:通过学校勤工助学服务管理机构进行市场探索。积极与企业进行接洽,让企业在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学校也可以用其自身资源给企业以帮助。比如,与盈利型展馆类企事业单位合作,只要他们的展出内容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发展有帮助,就可以与其进行接洽,建立勤工助学合作关系。而学校将该展馆设为班团活动定点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以帮助该单位增加参观接待量作为条件进行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此种模式最终可实现 “多赢”局面。
②引进来的校企合作化商业模式:
在学校开店做学生的生意是很多商家都想去分享的蛋糕。这种情况下,学校在进校商家面前便具有绝对的选择话语权。因此,在招标进校商家的过程当中,可开创“商家进校盈利,商家帮困助学,校、商、生三方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进行运作。学校可与投标商家进行洽谈,让商家在进校经商过程中,为学生提供
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所付给学生的薪酬只是作为一种经济上的补助,勤工助学工作也有励炼学生的初衷。因此,作为进校商家来讲,并不会因为给学生提供了岗位、支付了报酬而出现效益不佳的情况。反而,学校还可以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来对所有进校商家进行评比,授予先进,作为后续合同优先的参考依据。落实科学发展,实现机制变革
(1)体制化 勤工助学实行工作体制化、实效化,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环节。建立由专职干部组成的管理队伍,制定一套详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营造勤工助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及时发现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设立固定岗位与临时岗位,智力型与劳务型相结合的勤工助学体系。因此,形成以专职教师管理,活动规模上水平的一套勤工助学体制,以保障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4]
(2)产业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要与外界商业机构进行协调,使高校勤工助学部门具备管理和经济双重功能的经济实体,能够具有竞争能力的经济实体。因此,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构建循环发展机制:即成立经济实体,向社会寻求经济效益;同时将勤工助学拨款投入作为基金,通过滚动增值,使勤工助学基金得到不断补充和扩大,最终达到自立。[4]
6结论
多年来的勤工助学实践已经证明, 勤工助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辅助措施。基于“重组”的勤工助学工作思路是当前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客观发展的要求,是为适合我国国情、适合高校特点,并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定能为我国新时期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开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第二篇:关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俞佳超
(中南民族大学 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高校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因此,拟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分担、高校落实、学生自强的共同配合,予以解决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勤工助学;高等教育
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项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报酬。这是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资助办法,支持他们安心完成学业”。目前,勤工助学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学生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日常性活动。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
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通过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从而获得相应报酬来帮助学习的有偿实践活动。高校组织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才成长,其中的“学”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指书本上的知识,还指融自强意识、维权意识、社交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于一体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
1.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渐增多。各高校相应地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其中,勤工助学是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日常性活动。很多高校千方百计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勤工助学岗位,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勤工助学强化了“付出就有收获”的理念,这样的一种资助措施设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乐于接受。
2.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其在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便于增进对国情的了解,体验社会发展的曲折,个人成长进步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3.勤工助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很多勤工助学岗位需要大学生通过应聘后才能获得,多次参加应聘为日后的就业求职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便于了解社会最新职业动态、熟悉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大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类型岗位,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确立理性、务实的择业观念,从而及早准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分析
上海市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5年,上海市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指导中心和上海优尼安经济顾问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专业性、高层次的勤工助学有限公司—上海爱生高校勤工助学有限公司,迈出了教育界、企业界共同发展勤工助学的实质性步伐。据上海市教委2009年最新公布的《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素质影响》报告显示,63%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相关机构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其中有70.2%的大学生勤工助学月收入在201元—400元之内,并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对今后求职有促进作用
还不能有效地发挥勤工助学应有的作用。
我校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组织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但由于当时尚处于摸索阶段,并且受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制约,各项工作一直徘徊不前。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收费制度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校勤工助学工作才开始走入正轨。在经费方面,学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从1995年启动时的每年30万元,逐步增加至今的250万元;在岗位方面,校内设立了保洁、助管、助教、助研等多种类型的共计15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已有75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的同时,也从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很多地方,还普遍存在着由于对勤工助学的片面认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缺乏有效引导、学校配套的勤工助学经费不足导致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少、层次低,岗位培训和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权益遭受侵害等制约高校勤工助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笔者结合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1]。而在其它一些高校中,勤工助学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活动的开展也比较随机,三、改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建策
(一)政府主导
政府作为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制定者、资金的主要拨付者和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者,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首先,政府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应制定或完善相应的法规,规范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的行为,完善职业中介机构的服务体制,做到有法可依,要坚决打击那些打着“勤工助学”幌子骗取大学生钱财、扰乱勤工助学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提供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其次,政府要努力加大对勤工助学经费的投入,从而在勤工助学的广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受益面;同时,政府要为高校勤工助学牵线搭桥,利用“有形的手”,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信息服务。
(二)社会分担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离不开个体的贡献。在高校开展的勤工助学工作中,社会也应该给予应有的关怀。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短缺,如果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其需要。增加受助主体和资助金额,社会力量的投入必然能协助高校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企业与高校合作不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还可以借助大学效应,提高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惠及自身发展。目前,已经有一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在部分高校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勤工助学基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协助高校共同开展好勤工助学工作。
(三)高校落实
高校作为勤工助学工作的具体指导者,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勤工助学不再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而应将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其次,要落实好教育部门的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回访机制,确保勤工助学持续健康发展;再次,要组织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维护勤工助学学生的合法权益,教育学生在遭受侵权后积极通过正当渠道维权;高校还要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发挥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优势,积极推进学生兼任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班主任助理等岗位工作,从而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2]
(四)学生自强
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克服“参加勤工助学就是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的偏颇认识, 将勤工助学与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成材主动权相结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积累社会知识、学习社交技能、增强维权意识;其次,在选择勤工助学岗位时,不应人云亦云, 过度地追求热门的工种, 更不能为了金钱从事一些不良的职业,而应放宽视野、树立竞争意识,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角度,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再次,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增强劳动观念,克服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珍惜勤工助学机会,正确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努力成为社会栋梁。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其他任何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勤工助学工作犹如这个伟大工具的翅膀,帮助更多的人成长、成才。我们要把握好勤工助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保证勤工助学工作的规范运行和长远发展。
注释:
[1] 周蔚.促进就业锻炼能力—《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素质影响》报告发布[J].上海教育,2009(2):33-33.[2] 肖维,宋煜.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风险与规避[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1):81-82.参考文献:
[1] 赵志宏.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之我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1):10-12.[2] 易锦言,白先柱.加强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几点设想[J].广西高教研究,2000(01):97-98.[3] 叶卿,李庆艳.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遭受侵权情况调查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55-57.[4] 任凤珍,蒋北辰.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01):134-136.[5] 戴承媛,张国华,张永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9(02):32-34.[2]
College work-study on Reflections on the Work
YU Jia-chao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ork-study guidance centers, Hubei, Wuhan 430074)
Abstract: College work-study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funding system,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social practic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college work-study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encouraging results.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varying degrees, affe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work of the college work-study.Therefore, to be led by government, social sha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student self-co-co-ordination to be resolved at this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work-study problem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work of college work-study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work-study;Higher Education
第三篇: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范文)
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摘 要:本文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高校与社会共建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建立起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关键词:实践育人;协同培养;新模式;生物学科;实践教学;双师型
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求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新机制建设,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促进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形成,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为此,我们汇集高校和社会力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一、集成高校与社会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共建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生产实习难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物技术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对生产环境、技术要求较高,学生实习很难进入生产的核心部位,更不能实际操作训练。2003年开始,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争取国家和学校配套等经费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几年来,通过积极争取“985工程”、“211工程”、“中央财政采购”等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重点从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产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生物制剂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校内实训工艺路线。
(2)吸引企业和政府资金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吸引政府和企业资金及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45台(10万元以上设备36台)。承担着本科生专业实验、认知实习、模拟生产实际训练、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科研成果的中试放大和样品的制备,高校师资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任务。
2.共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宗旨。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高校、企业和政府资金、物质条件等多种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才能扩大办学空间,增强办学活力与实力。
(1)整合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资源,搭建科研训练实习的平台。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艾滋病疫苗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
校内研究实验室(中心)和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任务。
(2)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联合实验室可以把产学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年来已同敖东药业和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等8个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形成双方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共赢局面。(3)与政府联合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实践平台。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联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目前,已与省工信厅、市工信局和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扩大平台社会影响,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平台水平和使用效率。
(4)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野外实习和科研、生产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了3个药用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长白山动植物实习基地、左家药用植物实习基地和查干湖湿地教学实习基地)和9个高新技术企业(院所)实习基地。本科生可进行动植物分类、药用植物鉴定、生态环境考察、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过程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习教学。这些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管理层次与水平,为学生创新、创业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采取培养和聘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稳定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决定实践教学的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有效地建立起实践教学队伍培养与聘任机制,才能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水平。
1.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培训。中心定期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习基地进行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培训,先后有32人次在企业生产一线培训。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生产实际操作的能力,丰富了教师生产实践的经验,提高了生产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鼓励与支持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几年来,已有16人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项目18项,通过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提高了应用创新技术水平和实践育人的本领。
3.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目前,已聘任多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实践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联合指导实践教学,特别是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补充和完善实践师资结构。这样一支较稳定的双师型队伍,不仅补充了实践教师缺乏问题,而且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构建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社会实际职业的对接度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
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只有建立起与科研、生产衔接的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职业相对接,才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1.统筹设计实验、实训和实习技术路线。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加强专业、实训、实习等教学内容和技术路线的综合设计。例如“白细胞介素-18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分离纯化及性质表征”实验项目,基础实验以构建基因工程菌为重点,专业和实训实验以基因工程菌发酵产物表达及性质表征为重点,实习以生产工艺放大实践为重点。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熟悉掌握了基因工程上游到下游整个科研与生产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注重专业实验和生产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生物学专业的特点,设立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4个与生产实际应用结合的专业综合大实验,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的深度。不断引入学科前沿技术项目,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使教学、科研和生产互相渗透,相互贯通,逐级提高,实现了“学、研、产”的全方位对接,为学生提供了科研、生产和管理的实践舞台,把培养人才、完成科研和生产任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使学生
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集成高校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升社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就能走出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
第四篇:多措并举构建高校警务管理新模式
文章标题:多措并举构建高校警务管理新模式
--声明: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___市___区___村派出
所辖区内有___医科大学、___科技大学(北区)、___学院、___电脑学院、省电气工程学院、省徽商职业学院等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二万余人。近年来,由于发生在各高校内侵犯师生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广大师生的安全感受到了影响。今年以来,___村派出所根据辖区高校密集、学生众多、校园周边治安形势严峻的特点,多措并举,创新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公安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组建___高校内的第一个警务室——安医大警务室。派出所抽调了四名民警组建警务室,实行24小时驻点安医大校园内,制定了校园平安创建工作的有关制度,与各高校保卫部门密切联系,共同分析校园内外治安形势,主动深入高校进行法制宣传并会同保卫部门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同时督促各高校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的投入,有效地遏制了各类案件的发生。一年来,大学警务室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人员,侵害高校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案件大幅下降,校园及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受到了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2005年,安医大警务室被评为___市公安局优秀警务室。
二是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高校警务管理中队,全面负责辖区各高校的治安管理工作。今年,派出所以___医科大学警务室为依托,把高校警务管理模式向辖区另外四所高校延伸,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高校警务管理中队,全面负责辖区各高校的治安管理工作。高校警务管理中队民警与各高校保卫处(科)密切协作,根据各高校的治安形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的防控措施。高校警务管理中队民警不参加所里值班,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大学,实行“定人、定校、定岗、定责”,在各高校内进行24小时值班执勤,每天都有民警带领高校内保人员在校内进行巡逻工作,使校园警务室工作独立化、专业化,从而更具有针对性。高校警务管理中队与校保卫部门联手协作,开展校园巡逻防范,及时处理治安问题,共同维护校园治安秩序;与各高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内发生的治安案件,警务室民警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掌握信息,及时查处。依托各高校校园网建设校园警务网,定期或随时向师生发布警方提示、预警信息、治安动态、安全防范常识和宣传法律法规等。这些举措受到了高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广大师生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今年1-6月份,高校警务管理中队民警通过巡逻守候和技术监控,共抓获盗窃犯罪嫌疑人13名,辖区五所高校内共发生刑事案件33起,与去年同期的63起相比下降了47.7%。
三是成立___村地区高校护校联队。护校联队有效整合了高校内部校卫队、护校队、保安巡逻队、大学生巡逻队等护校力量,下设五个大队(每个校园各成立一个护校大队),由总队组织专门人员对五个大队进行检查和考评,考评的主要内容是从每月各高校刑事案件的发案数与去年同期比、巡逻守候抓获违法犯罪人员数、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数、值班巡逻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等四个方面情况,并以分值评出名次,在《___村地区高校治安动态》上予以公布,同时,对第一名的大队授予流动红旗,对表现突出、抓获现行犯罪人员的队员,建议校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激发护校队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每月召开一次___村地区高校保卫处(科)长治安例会。由各高校保卫处(科)负责人汇报上月各高校刑事案件发案情况,治安纠纷调处情况以及在校园治安管理上好的做法和研究成果。派出所根据各高校治安情况,每月编发《___村地区高校治安动态》,及时分析各高校治安形势,制定本月防控措施,发送至辖区各高校主要领导及学工部门负责人,让高校领导及时了解掌握高校保卫部门及高校警务管理中队的工作情况及好的做法,达到让各级领导对公安保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加大对本学校人防、物防、技防的经费投入。同时,通过《___村地区高校治安动态》的编发,及时总结防控经验,堵塞治安防控薄弱点,更好地指导各高校保卫部门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及时搜集上报涉及稳定的信息,压降各类案件的发生。
五是成立___村地区高校治安防控研究会。如何把已经取得的成效,包括各高校在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再从理论高度去指导高校公安保卫的实际工作,形成“灯塔效应”,___村派出所做了认真的思考。他们要求各大学保卫部门、学工部门及高校警务管理中队每季度必须结合各自公安保卫工作实际,把所取得的成果撰写成
第五篇: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电自学院辅导员 手机:*** 邮箱:19850901880@sohu.com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 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可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来形成对贫困生的帮扶体系,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关键词: 贫困生;经济资助;人文关怀;素质拓展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Aid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Large groups of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On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ork on pover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our school aid sit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by establishing aid syst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care and capacity-building,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Key words: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ssistance;humanistic care;qua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电力学院一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除了通过“奖、贷、助、补、减”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体系来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提高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构建出“资困、励志、素拓”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经济资助
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我校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多项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并举的贫困生就学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以及冬令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新生“绿色通道”等。同时,学校还努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无偿援助,动员有名望的专家、校友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多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目前我校已拥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艾默生过程控制奖学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上海市红十字会助学金、南汇电信局帮困助学金、电力电子暨电院电气帮困助学金、新中环保励志助学金、甬协帮困助学金、绿叶助学金等,部分单位和组织在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开放一些岗位让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见习。另外,我校还建立起了全国首家高校“爱心银行”,旨在为发生短期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自由定息的贷款,以缓解一些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学生向银行最高借款额可达500元。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除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专心学习。至今,我校没有一个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在学习上、政治上掉队。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2因此,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经济资助的[]
层面,应立足于贫困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对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完善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健全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强化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心怀感恩、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价值取向。
2.1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心理现象”[3]。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都开始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我校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心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即构建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形成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在这种模式中,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交往和就业中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我校依托三级心理健康教工作的网络,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每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普测后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群进行筛查跟踪并开展定期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播映心理影片、评选校“阳光大使”、组织心理剧展演、建设心理走廊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③建立心理健康网。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有效地解决和解除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高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例大大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也未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2.2 “感恩·励志·奉献”教育
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等古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基础,是每一个自强者立足社会的基石。我们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贫困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我校历来非常重视“感恩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学校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始终。具体来说,①在实践教育方面,我校学生处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感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感恩父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不辜负
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饮水思源,母亲节前后开展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以及开展“亲情·友情·师恩—征文及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针对毕业生,每年开展“成长思源 毕业思进”系列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开展思源感恩、走向职场、党员教育以及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激励广大毕业生切实做到“铭记师长教诲,肩负时代使命,谨记电院校训,服务国家社会”。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充分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当中学会感恩,全校营造出了和谐的感恩教育氛围。②在济困助学方面,在党和国家对济困助学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了资助的情况下,学校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组织开展捐赠仪式、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生宿舍等方式,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步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真正达到帮扶之意。在这方面二级学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如能环学院的传统项目,与受资助学生签订《互助协议》,即通过签订这份“道德协议”的形式来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素质拓展
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等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阅历不足,素质、技能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情况,这些缺陷制约着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择业就业。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贫困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贫困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并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就业搭建平台”。上海电力学院秉承“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创新性地成立了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
3.1 “项目化”促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项目化运行中心已先后创建了一大批校级和院级校园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中心通过“发布指南→项目计划→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的一整套运作体系,充分鼓励学生围绕学校的主题教育,积极创新,竞争立项,人人争做“项目负责人”和“小干部”。校级品牌如“导师制”、“环保周”、“师生体育节”、“95598”热线、“学长制”、“值周班长”、“电之月”、“JA国际青年成就”、“早自习小贴士”、“党员之家”、“爱心银行”、“学子讲堂”、“谈心坊”、“英语沙龙”等项目,都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影
响较大、参与度极高的优秀学生项目。仅去年,全校就有二百多个班级参与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参与学生高达1万余人次。
大学生利用项目化这个平等参与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项目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被新闻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其规范的学生工作项目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3.2 “校中校”拓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是我校首创的一个“校中校”,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挑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大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定期举办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大学生新生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体育健身节、大学生科技节、一二·九歌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等等。
目前,学校已形成统一、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认证体系,按照培养计划,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索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我校助困工作者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EB/OL].http:///edoas/website18/71/info***1.htm.2009年8月6日
[2]
[3] 路利红.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66-70吴玉明,杨文斌,谢太平.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5): 48-50 薛深.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9(6):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