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之研究

时间:2019-05-15 12: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今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今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之研究》。

第一篇:当今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之研究

当今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宝坤兰

(通辽职业学院,邮编:028000)

〔摘 要〕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解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结合当今形势的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学生实行交费上学以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西部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十分操心、学校非常担心、学生忧心重重的带有社会性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

(一)依赖心强,自立意识弱

部分贫困生长期在他人的帮助下,形成了在经济上的依赖和等待现象,在学习、生活上也缺乏进取心,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指望学校减免学费、给予补助,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四处伸手,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缺乏靠自己双手劳动和求生存的观念。

(二)自卑怯懦,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从小家庭贫困,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致使他们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形成“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和怯懦心理。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甚至精神忧郁,缺乏自信,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同学与老师面前抬不起头。工作能力、生活能力都比较差,有的甚至对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岗位都很难胜任。在自卑心理的笼罩下,这些学生的心灵倍受煎熬,痛苦不堪。

(三)抑郁消沉,自我封闭

部分贫困生对于生活道路的艰辛和坎坷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敢面对困难 1

和压力,逃避现实。他们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低落,自认为“低人一等”。对学习、集体活动、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兴趣,自我封闭,有的甚至性情怪异,对周围怀有敌意,严重的会给他人、自身带来伤害。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经济压力的影响

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而高校则往往位于繁华的都市。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物质资助,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开销。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尽管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求他们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对于贫困生而言,这种调解却充满着更大的挑战。另外,大学学习强调综合素质,如英语口语的流利、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程度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等,而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的限制而缺少相关方面的学习积累,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新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也会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三)社会支持的缺少

对于大学生而言,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其次是家庭成员和班主任老师的情感支持,而当今的辅导员制度却很难向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使贫困生在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排遣。这对于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压力可想而知。而对于个别脆弱的贫困生,长时间的压抑会促使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有资料表明:仅有16%的贫困生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或组织求援,而心病只能用心药医,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贫困生正确的心理引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使贫困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个性、健全的素质。

(一)加强自立自强精神教育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供学生读书是家长的责任,并把家庭不能负担学生费用的大学生称为“贫困生”,要求全社会给予帮助。事实上,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所谓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就是大学生自立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对象不单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还包括所有大学

生。即每个大学生都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经济的独立,而不是要求家庭来承担其大学的所有教育经费。这就要求每个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同时走向社会,打工挣钱贴补各种费用;或者去银行申请助学贷款解决费用问题等等。

鉴于此,我们应在全体大学生尤其在贫困生中经常开展自立自强精神教育,树立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来完成学业的自立意识。这对贫困生而言有特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奋斗自救必不可少;第二,对一些思想认识上和心理上有偏差,如依赖懒惰、悲观消沉、空虚麻木的贫困生,一味地给予经济救助是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的,甚至会助长他们精神贫困的发生;第三,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担当历史重任,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艰苦磨炼、奋发拼搏、自强自励,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为此学校应为贫困生勤工俭学创造条件,拓宽勤工俭学领域,增加勤工俭学岗位,并可推广“弹性学制”,即放宽学生学习年限,只要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即可,学生可以在学年之间停学,尤其是特困生可以停学打工筹措学费等等。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讲座,从而使大学生从中学到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自我调节的方式方法;要求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深度和力度,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充实心理学师资,开设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网等等,从而帮助贫困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但为了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学校对贫困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要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组织环境

广大师生在校园内要积极营造帮助贫困的良好氛围,并对家庭条件较好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在校园里营造鄙弃奢侈,崇尚俭朴的舆论环境,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感;要加强贫困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才,而且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高校应及时调查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努力形成一个包括经济资助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显德,贫困与自立: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5期。

[2]唐卫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0年,第1期。

第二篇: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 宁(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山东济南

20014)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加大投入,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确实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资助政策和制度、贫困生教育、资助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 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9)06(b)-0242-02

学 术 论 坛

1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1.1.1 “困难调查表”形式化

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可能要打点折扣。据了解,一些学生自己填好家庭收入状况,到乡镇有关部门盖个章很容易,然而,有些地方反倒是真正困难的学生找不到盖章的地方。而高校的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做深入了解,学校对于学生是否贫困的最初依据就是这张并不一定真实的证明.1.1.2 利益面前缺乏诚信

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而 生 源 地 政 府 开 具 的 家 庭 收 人 情 况“贫困证明”水分很大,导致学校难以了解学生真正的经济状况.1.1.3 民主评议看“人气”

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它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于是,有些学生或宿舍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会全面发动人际资源,在班级民主评议中发挥作用,以获得贫困资助,然而一些性格比 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看似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容乐观。1.2 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政策难以落实 1.2.1 助学贷款政策不健全,贫困生难得实惠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但一些地区和银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贷款规模有限,助学贷款远未成为解决贫困生学费的主渠道;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个别地区、个别银行还存在着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难,贷款手续繁杂等障碍重重;二是条件苛刻,往往导致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不成功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各地财政、教育、金融机构等部门,对开展助学贷款重视不足,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四是基层教育部门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致使个别困难学生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

1.2.2 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 够

在过去多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中,尽管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政府成立了各级贷款管理中心和协调小组,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但仍出现了银行自己随意停办和不执行合同情况的发生。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标准,办理贷款相关手续,贷款本金的还款机制,个人信用体系、制度保障都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就会继续阻碍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开展。在实际过程中,个别政府、个别学校、个别人由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缺乏高度的认同感、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难免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问题。而且,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资助制度,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资助工作的程序是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保证。为此,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资助的相关政策,制定系列资助管理办法,明确申请资助的相关程序,规定资助的评定标准,力求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资助工作在规范、健康、有序的条件下顺利开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要突出经济困难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加大资助力度,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现。

其次,妥善处理新旧政策和制度对资助工作带来的不便。原来各高校均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制度,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认证办法。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新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有了统一的政策标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新的资助体系,加快统一管理的力度,出台一些普适的办法,明确高校在操作时哪些问题应该做,哪些问题不能做;要求高校尽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现有各项制度,避免政策执行前后矛盾,保证国家的惠民、惠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偏差。

第三,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等,严格按照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资助程序透明的要求,加大监督力度,保证贫困生收益。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也要使贫困生档案包括所有的贫困生。2.2 加强心理教育, 使贫困生树立诚信和报恩的意识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性,通过“精神扶贫”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对待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面对生活,从心理上克服经济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 立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

要联系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家庭困难现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贫困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方法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帮助,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资助育人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意识升华为关爱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应在培养和增强学生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发奋学习,激发这一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优化校风学风;高校应围绕提升受助学生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通过演讲、征文、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校、诚信、感恩、艰苦奋斗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增强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受资助学生通过自觉参加公益性活动,用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2.3 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贫困生的资助

社会捐赠是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无论是从奖助金额上来看,还是从奖助范围和数量上来看都是很少的。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取得联系,搭建好高校与社会互利联动的平台。第一,校企联合。高校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把若干企业作为其学生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基地,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某种智力和劳力支持,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相应的经费用于贫困生资助。其次,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和数量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则为高校提供一定经费用于被定向培养的贫困学生。第三,高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对企业进行文化调查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策划,甚至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来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广大职工注入精神力量,从而赢得企业的经费支持。总之,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的资助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

2.4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途径

2.4.1 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要达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更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资助不应当是简单的经济援助,学校应注重引导、支持学生通过自力更生、自我救助,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在资助工作中应始终把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放在第一位,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自食其力;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为家庭困难学生积极拓展助学渠道。其中,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锻炼学生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多赢。2.4.2 支持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社团组织

建立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实践载体的社会实践社团组织,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摸索实践了一个很长时期,还进行了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实践模式也丰富多彩。在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理念注入到自主创业中,使更多的贫困生不仅经济上得到收益而且能力上得到锻炼,也为毕业后个人独立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

[1] 姜旭萍,李四芬.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8 年 9 月.[2] 王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22 期.[3] 李雪峰,鲍玉仓,王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年 12月.[4] 张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5] 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15 期.[6] 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年第 2 期.

第三篇: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姓名:吴海燕

班级:政教二班

学号:090100087 摘要:本文查阅了大量贫困生方面的专著、期刊、学位论文和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贫困生的定义、贫困生的现状、贫困生的特点、贫困生产生的原因、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对贫困生的解决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关键词:贫困生、贫困生问题、认定标准。

当前,我国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越来越关注。同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由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不到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贫困问题给发展带来一系列障碍。现在,党和各地区政府及各高等院校普遍采取了一系列解决贫困生的措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政策体系。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状况。然而,随着高校贫困生总量的激增,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沉重的资助任务面前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盲点问题严重制约着资助效果的发挥,因此,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更好落实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关键。

1:贫困生的定义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

2: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往往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同学,很多贫困生仍属于埋头苦学型的,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与老师、同学沟通缺乏。久而久之,贫困生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的贫困生问题绝非单纯的经济问题,更会加剧经济问题乃至影响人生发展。

(1):坚强的外表与脆弱的心理时刻伴存。

(2):过强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3):独立的外表下掩饰的封闭内心。

(4):逃避集体活动,游走在大学的边缘。

(5):面临就业压力大。

3:贫困生的特点

目前高校贫困生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大。二是城乡差别正在缩小。三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的贫困生比例较大。综合数据表明,高校来自中西部的贫困生已占了70-75%。四是由于理工就业容易,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困难比例高于文科学生。五是低年级困难学生比例高于高年级。六是贫困生欠费较多。七是贫困导致贫困 生精神和心理上承受了很大压力。

4: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产生是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出现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前, 实行“国家全包”教育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改革中收入不断增加的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党和政府根据这一情况放宽招生政策, 招生人数由原来每年几十万增至几百万。高校招收人数急剧增加必然要求改革“国家全包”的教育体制, 实施高校招生“并轨制”, 学生的家庭不论经济状况如何都要承担子女的学习生活费。

2.从经济角度看, 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很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边远地区的人民有些甚至处于贫困线以下。因此, 高校招生“并轨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大学生家庭来说, 很难负担。随着下岗待业人员的增加, 其中没有技术并且身体状况又不健康的下岗人员子女在大学中也就进入贫困生的行列。改革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拉大, 那些经营不善部门的职工几乎无法担负自己的子女读大学的学习生活费。

3.从家庭角度看, 经济拮据是产生高校贫困生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 第一,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家庭收入一般比较低, 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产品, 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低, 且大部分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没有多少用来交换, 无足够资金供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第二,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因有些职工分流下岗, 生活很拮据, 难以支付子女读大学的费用。第三, 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的子女因经济失去依靠, 考入大学缺乏经济支柱。第四, 遭受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幸的家庭, 经济困难不能提供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第五, 家庭人口多,劳力短缺, 致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

5:贫困生的认定

目前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认定对象界定缺乏操作性所谓的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重庆市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贫困生认定标准:(1)孤儿、烈士子女或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2)单亲或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家庭又无固定经济来源且亲友无资助能力者;(3)家庭被地方政府列为特困户,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4)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者;(5)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学生本人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者;(6)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7)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支付在校期间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应该说,政策还是比较明确的。制定一个界定贫困生的“科学”标准并不难但科学的标准并不一定就是最可操作和最易操作的标准,难就难在如何用这一标准去认定“谁是谁不是”贫困生。这一政策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缺乏具体的相对客观的量化操作标准。高校学生来自大江南北,这本身就给取证工作带来难度。我国东西部贫富差距较大,各省市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对贫困的界定也就各有说法。加之每个学生在校的经济表现也各有千秋,因此,有限的资助金额给谁,不给谁,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认定过程存在漏洞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办法是:由学生本人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加盖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并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各省市文件,制定相应的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并按其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对贫困生资格进行认定,认定结果公示无异议后存档,为贫困生资助提供依据。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由贫困生持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由所在班级同学及辅导员组成评议小组,对其在校经济情况表现进行评议,认定贫困情况,再由学院进行审核。

这套认定体系看似相当完备,没有什么漏洞,但是,在中国这一人情社会里,这一套操作就有大问题了。

首先是家庭经济贫困证明。由于贫困证明需要生源地政府出具,而一旦出具此证明就有可能为申请办证人员带来一定的好处,自己又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因此,面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里乡亲,基层办事人员一般都乐意帮忙出具这样一份证明;当有了基层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后面的盖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次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学生随意捏造极低的家庭收入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奖助学的发放,部分学生明白了家庭低收入就有可能获得资助,有时候,学生为了能成功办理贷款,往往也把家庭经济情况写得极低,以便取得所需。对于需要到生源地核实的家庭人员职业、经济等情况,由于高校的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根本无法实地走访调查,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证实,只能依凭学生出具的材料来判断。

第三是评议小组的评议基本依据老师同学的平日观察和感觉。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熟悉,能为评定贫困生带来一定积极影响,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自己周边的人,一个寝室的相对熟悉,跨寝室的同学就了解较少了,男女生之间接触较少,如果担任评议的是位一般同学,对其他同学的了解更少;学生的个性不同,在穿着、表现上也有较大差异,有些家境较好的同学,由于自身的勤俭节约,从外在难以看出是否贫困,而有些较贫困的同学,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在外在打扮上较为大方,这给评议带来一定难度;另外,也不排除某些评议同学的小团体主义,在评议过程中支持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否定与自己接触不多、关系不好的同学。辅导员老师在评议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辅导员往往负责管理两三百多学生,日常事务繁杂,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知根知底,在审核时,一方面参照评议小组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尤其是在大一新生的贫困认定工作中更是跟着感觉走。时间短、任务重,往往到了一学期以后才能发现判断错误。2 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建议

建立科学的认定标准,共享贫困生数据库应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社会保障、教育保障方面的专家学者,讨论和制定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贫困家庭量化指标。根据此标准,户口所在地的政府工作人员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数据库,由系统自动判定贫困等级:不贫困、贫困或特贫困。对此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在有效保护信息安全前提下,允许

全国共享此数据库,高校可按照规章制度申请查询数据库信息,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好铺垫。

认定工作应提早到高中开始现有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基本集中在高校,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于天南海北,无形中为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增加了高校认定工作的成本。如果在学生中学阶段就着手建立贫困生档案,学生升入大学后,该档案和学生其他档案一起随学生调入所在高校,高校则根据学生申请,查阅其档案即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认定的准确性。

在认定工程中加大监管力度政府是贫困生认定体系的主体,同时又是具体的执行主体,因此,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非常必要。在办理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应落实工作人员问责制,最大可能地保证贫困

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高校自身也应对贫困生认定各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从贫困生申请、评议建档、审核公示、跟踪了解、违纪查处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管,杜绝主观违规,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学生随时取消资助资格,并给予相应处罚,不断提高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完善学生信用资质评定系统诚信教育,是近年反复提及的一项教育内容。一方面,我们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了解贫困生资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标准,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从而有助于降低贫困生认定成本,提高贫困生认定效益。加强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树立诚实守信的校风对学校建设也极为重要。

6:贫困生问题对策思考

一、贫困生的确定。准确确定贫困生,将学校有限的资助资金真正“助”给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是高校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先决条件。国家对贫困生的界定是:学生在校的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开展勤工助学取得的收入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的。而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是差别的,有的差别还很大。因此,对贫困生的认定所依据的标准,一是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及其具体经济收入状况,二是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要选准贫困生,就必须较为准确地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单凭学生本人陈述和申请是不够的,应由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出具较为详细的证明材料,作为学校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完善助学贷款。从全球来看,学生资助政策的总的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从以助学

金、奖学金为主向以学生贷款为主转变。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有了学生贷款,学生贷款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学生资助的最主要的方式。回顾近几年来国家助学贷款的进展情况,虽经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的来看,并不很理想。截至2003 年7 月全国高校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31 % ,贷款金额只占申请金额的37 %。根据江苏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2002 年3 月初的统计,至2002 年1 月底,全省国家助学贷款申贷总人数45490 人,申贷总金额26484.24 万元,已贷总金额为8023.64 万元,占申贷总金额的30.3 %;已资助19449 名在校大学生顺利就学,占申贷总人数的42.8 %。尽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取得了突性的进展,但与全省9 万多名贫困生(其中一半为特困生)的实际情况相比较,申贷人数仅为50 %左右,实际资助的人数仅为贫困生总数的20 %左右。国家助学贷款是应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银行、学校、学生应积极配合,努力使助学贷款成为未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分担助学贷款中的拖欠风险,组织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对学生助学贷款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银行要提高认识和责任感,同时要强化贷款回收;高校要搞好学生助学贷款的咨询服务,承担学生助学贷款资格认证的主要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信用教育;而作为贷款的最大受益方学生,则必须按借款合同严格履行还款义务。

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通过勤工助学形式,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无偿变为有偿。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补、助、减都属于无偿性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动上的惰性。而勤助学可以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理解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发奋成才。第二,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会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可以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实践能力、扩大社交范围、克服自卑心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因此,完善勤工助学机制,高校需要配套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行政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高校贫困生在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的前提下休学参加勤工助学,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勤工助学,使之充分发挥资助学生、锻炼能力、增长才干、适应社会的作用。

四、扩大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覆盖面。奖学金主要是用来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所占比例小,一般受奖覆盖面是30~40 % ,并且奖金额度较低。据了解,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占比例不大,约为10 %左右。事实上,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对贫困生而言并不平等。因为,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状况不好的环境中,相对而言,他们在中小学受教育的条件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影响学习的效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的获奖概率。因此,奖学金条件应向贫困生倾斜或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

五、建立混合资助模式。“资助包”政策是由美国国会研究制订的一整套学生资助评审规则和办法,供美国教育部、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学生以及家长参照使用,对我国贫困生资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资助包”将助学金、贷学金等各种资助混合计算,形成一个“一揽子资助”方案,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方案都界定了具体的资助对象、资助额度、计算办法,便于执行。通过“资助包”政策,可以防止一部分学生获得大量资助

参考文献:[1] 透视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难现象 林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9-0175-02 [2] 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现状及资助对策 张鼎良 中图分类号: G 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409(2007)082017120 [3] 浅析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 田修胜 周贤君

[4] 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的思考 徐敬洁,钟佐彬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0)01-0118-02

第四篇:高校认定贫困生方法研究

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

四天的丽水之行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是在传统的贫困生鉴定方法上我们能否找到新的鉴定方法,新一学年的学校的资助工作即将开展,加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的准确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推行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影响了贫困生资助的效果,因此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常见方法主要有四种:家庭收入生源地对比认定法、学生在校月消费水平认定法、学家庭收入高校对比认定法和综合认定法。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仍处在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贫困生认定所参考材料的真实性值得质疑;贫困生认定专职人员缺乏;学生的诚信度有待提高;贫困生信息库缺乏动态的调整,使我们无法了解学生实际的家庭状况;人为影响因素较多,贫困生评定主体的主观责任心有待强化,民主评议主观性太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存在缺陷,贫困生的名额有限等原因,导致部分专业、部分班级,部分小团体有平分国家助学金的想法或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国家奖学金原有的意义;缺乏全面资助理念,贫困生资助模式不科学,特别是2007年新出台的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只有贫困生才有资格申请,使得许多非贫困生争先恐后去争当贫困生,而一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出于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成为贫困生去接受别人的恩惠;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目前,高校认定机制主要包括个人申请、贫困证明、民主评议、小组审核、管理部门审批与公示。在这个认定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操作透明度不高,有的公示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真正启动监督机制。很多高校为了避免过多的麻烦,并没有对加入贫困生库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违规惩罚制度。这样使得很多非贫困学生轻轻松松混入贫困生队伍,享受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各项资助;根据“两表”来认定的做法缺乏配套的措施,时机不成熟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贫困证明一路走来基本上是畅通无阻,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县、乡、村大都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学校对实地走访这个走法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信而有之,这样就存在弄虚作假不该资助而享受资助的情况。《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的填写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了生源地,但是目前,我国各地行政部门人员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上的态度以及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要求,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地行政部门人员的工作,他们开具《申请表》也没有统一的程序与标准,准确性不够,再者对这样的一个《申请表 》也缺乏专门的部门来核查其真实性,学校和银行对当地政府的失职缺乏监控。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对策建议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全面、准确的掌握贫困生信息的基础上,依据合理、可行的标准界定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

定期对贫困生群体进行适度调整;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教育和引导;构建动态的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贫困生国家认定标准;加强贫困生认定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专门负责贫困生事务的机构。主要负责国家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宣传,贫困生信息的收集与核实,帮助贫困生选择合适的资助方式和及时地发放各种资助,实施资助后期的管理,以及根据各高校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贫困生认定标准等工作,使各高校的贫困生的认定与资助机制更完善,工作更到位;建立贫困生认定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追究责任等。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实行披露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担保与责任追究制度。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贫困材料的来源由学生生源地地区的民政局、当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委会出具的联合证明。如果今后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除了追究学生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出证明的部门责任,从而保证贫困材料的真实性;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辅导员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主导,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对于特殊的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完善监督机制,构建举报奖励制度体系。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抽查核实,通过抽查暗访等手段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落实学生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或者把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学生要给予追回资助金,并实施相应批评教育的处罚方式。同时,公布专项的 qq 号、电子邮箱、电话、网上博客等接受同学们举报。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认定程序, 包括: 个人申请、贫困举证、信誉承诺、资格审查、提出建议名单、班级评议、异议与申诉、公示和建档、动态调档等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共同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真实性。还要在工作中要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一方面要尊重申请建档的学生, 对其加强自强自律教育, 引导他们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贫困学生的认定和建档工作;另一方面要对建档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当事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制裁。

认定贫困生的方法通过在工作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摸索,找出更加合理的方法予以完善,加上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到贫困生所在生源地,与当地民政部门的沟通了解,我们发现建立以政府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贫困生认定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关键就是认定成本问题。由于学生生源分散,高校尤其是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不可能派人到生源地去进行实地调查,去证实材料的可靠性,这样耗时耗力,最终也不一定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由生源地政府认定学生家贫困状况应是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中最节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其手中掌握有学生自上学到高中毕业的较详细的家庭状况资料。但实践表明,由于学校跟生源地政府很少沟通甚至是没有沟通,致使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出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此外出于对学生受益方面的考虑,生源地政府的有关部门一般都会在开贫困证明对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基本上是申请一个通过一个,从而造成虚假贫困证明的产生。因此贫困生的认定需要政府与学校共同参与,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职责,确保生源地政府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具有真实性。学校再依据真实的贫困证明,进行民主评议,确定贫困生,这样可以减少提高贫困生认定效率和准确率。

明确贫困生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具体责任人;在学生的贫困生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中不仅要有相应的公章,而且必须要求出具贫困生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部门相关责任人签字,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联系方式,以备核查、否则贫困生调查表视为无效;如此一来可以使那些弄虚作假者在开具证明材料时有所顾忌,同时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生认定的效率。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健全国家信用征信系统国家信用征信系统应该实现政府税务、财政、民政、金融、教育、公安等部门的联网, 实现网络公共资源的共享, 建立个人收入、税收、信贷等信息的监管系统, 使高等学校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能为贫困生

建档提供准确的家庭经济数据, 同时将学生在校的资助信息和日常表现记录在该系统, 确保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率的提高。

政府与学校资联合认定贫困生,是政府与学校合作的大胆尝试,有利于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和逐步完善,使高校贫困生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 要: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异常地重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1]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其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一般什么都不管也不干,仅仅专注于学习。而为了让

孩子专心致志于学习,父母总是尽量减少他们与外界的交往,这样就阻碍了孩子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而在中学阶段,学校受到高考指挥棒和追求升学目标的指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并不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几乎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应付学习和考试,接触和参与社会的机会很少。一旦进入大学,学生就要自己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要独立生活、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同时大学是以综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提出了跨越式的综合要求。在从单--N多元的评价体系转换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面临考验,尤其对大一的新生而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问题[2]。

2.2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的生活主要集中在校园,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和宿舍、班级同学及其他人的交往。如果说中学时还能从家庭得到保护和依赖,大学时就需要自己独立的面对,此时人际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愉快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的生活阅历有限,社交能力不足.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障碍,常常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许多大学生习惯于“自我中心”,缺乏团队生活经验,行为处世时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的同学要共同生活,如何处理好其中的人际关系,常常困扰着许多大学生。

2.3 情绪问题

个体在面临不良的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节奏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紧张、烦躁、焦虑、不安、压抑和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排解,就会损害正常的心理,引起心理问题。[4]大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单一的学习变成多重的问题,如生活、人际、学习、情感等,如果一时难以适应,会顾此失彼,使心理承受压力,精神处于紧张和压抑的状态,如果又不能适度地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会引起情绪失衡。

2.4 情感和性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性生理的成熟,性心理和性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大学生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向往建立异性间的亲密关系。没有恋爱的,在爱与不爱,追求爱情中,抑或单相思中徘徊;恋爱的,在怎样恋爱,如何和恋人相处,如何处理爱情和学业的关系中权衡;恋爱失败的,在承受失恋痛苦的同时,要面对失恋,并从失恋中走出,重现调整自己的情感世界。[5]这一切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困惑。而性心理的不安和性意识的困扰又给大学生带来性困惑。性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性罪恶感。恋爱和性之间的取舍以及由婚前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和责任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婚姻

度的开放,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在涉列恋爱和性的同时,大学生又多了一个婚与非婚的困扰。

2.5 自我意识问题

大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自我定位.成就需要比较强烈,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大学生活展示出来的舞台非常大,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向往和追求的东西也很多。[6]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初就为自己设定了各种宏伟的目标。但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和个人精力的有限,大学生各种目标之间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过高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不能用恰当的方式来认识和评价自我,不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也就无法在遭遇挫折时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而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探析

3.1 客观原因

3.1.1 社会压力

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在这种生存压力感的趋使下,大学生要想跟上迅速发展的社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进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社会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部分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不堪重负,身心承受巨大压力,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3.1.2 生活压力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分配不公正,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拉大.阶层概念日趋突现。高校实行缴费制度,高昂的学费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准上呈现巨大的差距。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水平较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高校的高消费和消费攀比风,巨大的反差使贫困大学生遭受困窘。[7]

3.1.3 学习压力

现代社会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对人才提出复合型的要求。许多大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在专业课之外选择辅修课程,有的修读双学位课程.并且还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有的还要考研、考托福、考GRE、GMAT等等。[8]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考试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必要的休息和放松,有的还导致精神的压抑、心理的紧张与恐慌。

3.1.4 情感压力

恋爱关系对现在许多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切实存在的亲密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它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压力。恋爱关系如何处理,恋爱双方如何交往,在感情出现矛盾、意见出现分歧时如何化解,在爱情和学习发生冲突时,有限的时间如何分配以达成平衡等等,都是大学生在恋爱中要遭遇的。

3.1.5 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自由择业“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方式。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锐增,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找到比较理想[9]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1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4.2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10]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4.3 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11]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

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4 加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

参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作用[12]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消除精神疲劳,宣泄不良情绪,消减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人的情绪,减轻抑郁程度,缓解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维持心理平衡,最终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要将体育运动纳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13],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来保持和改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14]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 科学 校学报,2006,(6).

[2]邓绍秋;曹庆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3]刘菊芳;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展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四川体育科学;1995年01期

[4]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欧阳海峰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4)

[8]邹柳云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 [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9]彭虎军;魏书堂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 [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9)

[10]Edward P,Sarafino;胡佩诚 健康心理学 2006

[11]孙华峰 鲍丙刚 著.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J].安徽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李鸿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7-123.[13]李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2007(6)

[14]谢彦红.徐季红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期刊论文]-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下载当今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今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金的评定研究

    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金的评定研究 □罗筑华陈熙谭建国 -X'摘要:在前人研宄的基础上,本研宄对当前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宄根据PTA量 表法,确定了思想......

    六大措施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

    西安文理学院《形势与政策》电子教案 国务院:六大措施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 主讲教师:唐玲 今年5月13号,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

    高校自主招生常见十大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常见十大问题 关键问题1: 哪些考生可以参加自主招生及更容易通过自主招生院校初审? 理论上讲,按照平时高二、高三大考成绩估算高考成绩能达到重点线或一本线以上考......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本站推荐)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曾国前话: 1、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必有纰漏 一个前提观念 2、班级授课制度的缺点、委屈各位。 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

    高校贫困生的双重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的双重困境与解困策略 蒋文宁陈振中 .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高校贫困生面临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应从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上去寻求解决高校贫......

    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随着各地高校的扩招政策,高校贫困生问题所面临的新挑战愈演愈烈。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论当今高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论当今高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现今的高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呈“边缘化”倾向我国高校近些年来,重视对大型的新建建筑的项目管理,认为大型的新建建筑才有必要花费......

    课堂常见技能问题研究学习心得

    学习《教师课堂教学常见技能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与培训》心得 李开武 通过学习,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观念,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对话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