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问题
农承华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
《摘要》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壮况极其主要影响因素,目的为了能更好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为了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力依据,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减少校园暴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因素分析 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障碍影响生理发育、体健康,身影响学习、就业、升学、恋爱、婚姻、生活的事例是不少的。胡春梅(1)认为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的,而且其表现程度不同,原因也各异,但总的原因,不外乎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而的影响。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意义,要影口威在中学教育中,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主要是因“升学压力”造成吮学业负担过重,脑力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使中学生过早的出现神经衰弱,“题海战术”使中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产生了情绪上的烦燥不安,而临升学的考验,使中学生长时间的处于紧张和恐慌状,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影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中学生也是如此人能改造社会,但社会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虽然,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其负而影响也确实存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都会对中学生稚嫩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现象,所以要防止中生的心理不健康产生,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而要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青春期恋爱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周东明(2)认为中学生恋爱主要变现为单相思、恋爱、失恋而这三个状况中的影响,单相思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抑郁寡欢、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消瘦等身心状况严重时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恋爱中的学生由于得到心理的某种平衡与满足,其心理状况较好。然而中学生的恋情幼稚,相恋终成眷属的十分罕见,失恋是中学生恋爱的必然结果,失恋的打击有时会伴随终生,影响人的一生。单亲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马迎教(3)认为父母离异家庭儿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 众多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单亲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突出,个性认知、行为、学习方而出现严重偏差!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根
本原因在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消极变化从而成为影响儿童自尊和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因而,父母离异会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社会交往、学习带来显著的负而影响。父母的离异已经使子女缺少关爱,而父母离异后再由其他人充当监护者可能会使得子女更加缺少关爱,常感到压抑和苦闷,敌对情绪增强,不良的心理环境易导致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的必需条件。留守对中学生的影响“留守中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学习的中学在校生。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亿2千多万,留守儿童达zooo多万,主要集中在农村。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在监护、教育、生活、心理、品行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健康成长。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si.io% ,且有显著的学年段差异,初中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刘宗发(4)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表现越是突出,女生比男生更突出。还有研究者认为,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监护人的 教养方式,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冉为真(5)更加认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整体上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主要表现在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强迫、学习压力、抑郁等方面;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高中生;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母一方在外的留守中学生;隔代亲属监护的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辈亲属监护的留守中学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性别差异(6),但女生低于男生。人际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从广义上看,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一切方而;从狭义上讲,则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各种信息,使生活丰富多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知道自己的特点和形象,完善自我意识;从别人那里学到人际交往技能;在别人而前使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都发生迅速变化的关键期。中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其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他们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是幼稚性和依赖性也同时存在,仍然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显露内心,所以往往形成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但是他们又容易对同龄人叶露心扉,付出真挚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心理既闭锁又开放。与童年时相比,中学生的社会性增强,其心理活动更多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重视人际关系,渴望友谊,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7)。同时,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冲动偏激。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发生的高峰期。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他们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有伴关系和师生关系(8)。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 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2 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3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4 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5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6 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7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8 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健康知识
1、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3、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
3、意志坚强;
4、行为协调;
5、人格健全;
6、人际关系和谐;
7、能积极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心理平衡十要诀是什么? 答:
1、对自己不苛求;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4、暂离困境;
5、适当让步;
6、对人表示善意;
7、找人倾诉烦恼;
8、帮助别人做事;
9、积极娱乐;
10、知足常乐。▲正常行为标准
(一): 答: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挫折与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地接受他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和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地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要过分的否认或压抑。▲正常人行为标准
(二)答:
1、能保持人格的完善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2、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个人生活目的中包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3、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4、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与动机。
5、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 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doc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海盐县实验中学周玉妹314300
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本文指出了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适应和网络成瘾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外,中学生弑母、自杀、报复教师等有关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对以上表现我把它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由于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如,某校有一名13岁(初中一年级)的女生,经常用刀片割自己。小学毕业后,该女生被分到一所较差的中学,她的爷爷设法将其转到了一所好学校,于是,女孩更加变本加厉,不读书不做作业,常常打群架、动手伤人,在作文中大骂老师、同学和爷爷、奶奶,并且又哭又闹地用刀片割自己,不去上学。今年2月份下旬,家里人带她到团市委“手拉手心理辅导中心”去进行心理咨询时才发现,原来这个女孩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平时爷爷奶奶对她要求很严格,自从转到了较好的中学后,女孩接受不了自己总是差生的现实,于是用伤害自己来发泄心中的压力。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据不完全统计,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有位学生就对我说过:“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的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主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如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中上,但一到重要考试就不能正常发挥。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如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 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 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各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家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他的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非常烦闷。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家庭教育问题
不良家教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良家教 主要表现为: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于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养育态度矛盾: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7、心理虐待型:除了打骂孩子的身体虐待,还存在对子女的心理虐待。一是剥夺孩
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形成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四)、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 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2、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五)、挫折适应问题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任何挫折。此外,随着身心发育的成熟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日益增强,开始以一个独立主体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由于个性及心理发展尚不完善、不稳定,青少年的情绪容易波动。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不幸,极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走上轻生的道路。青少年的挫折感(压力)通常来自下列几方面:
1、生理方面:主要是对自己的外表、身材感到不满意。
2、课业方面:在升学主义挂帅的社会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相对的提高许多。
3、人际关系:青少年多渴望能与同学打成一片,但难免会因个性、价值观等因素而有争执或觉得不被团体接受的事情发生,而感到挫折、孤单。另外,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也是压力的另一个来源。
4、亲子沟通:此方面的挫折主要是来自青少年开始学习从父母的庇护下,独立并寻求自我,然而,在父母眼中孩子仍是孩子,青少年认为父母不能了解他们,从而形成了“代沟”。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方式如
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重的、需要长期而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六)、络成瘾问题
当前对网络成瘾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中日益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有些活动与内容,如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已经在青春期心理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表现在:
1、交往方式错位。网民的行为往往在虚拟情景或虚拟情形下进行,这是一种技术性的“人--机式交往”,不是一种人性化的真实的人与人交往。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云,就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导致真实的人际交往萎缩,产生偏离式交往。
2、人性异化。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学生,对网络世界的环境、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等现状,就会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格。
3、自我迷失。青少年学生网民的自我系统中,有三个“自我”:即真实自我、实现自我和“虚拟自我”。这三者有时相互冲突,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结果有可能导致出现多重人格问题。网络有整合世界的功能,同时也有分裂学生自我结构的作用。
4、道德失调。网络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行为披上了漂亮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现象的发生,在网上做出一些平时不做的明显不道德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等。
5、技术崇拜。网络成瘾实质上是一种网络资源迷信,即“信息人”的上网成瘾或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作用非生化成瘾症。
6、社会功能退化。学生网民往往一有时间就去上网,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少,人与人互动时间太短,对社会缺乏了解与认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要求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前不久,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中小学校要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那么,该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应该自觉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总之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繁复的系统工程,环节众多,孩子对教 育的接受也是没有选择的。因此,教育者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素质。解决了教师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认为“应该绝对禁止”的占39%,认为“可以”或“偶尔可以”的占61%,甚至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从传统的打骂发展到让学生钻桌子、吃苍蝇、动作定型、脸上刺字……怪招迭出。这是部分教师心理失衡的体现。所以,一方面,这些教师需要端正教育观念,接受现代化的、合理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2、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 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在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 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又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会、团队活动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强调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气氛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4、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现有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
5、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那么,由团委书记及班主任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对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要舍得投资,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三)重视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家庭决定着人们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奠定孩子成才的基础。然而不良家教却束缚着孩子心身健康的发展,影响着孩子成才,并对社会的危害严重。因此,(1)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思想、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有一位离了婚的中年妇女,恨死男人,她经常对她女儿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得提防点。女儿就在她的这种告诫中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再进工
厂。这个女孩由于患异性恐惧症而来看心理医生,原来病因都在她母亲身上,是由于母亲不良的教育方法导致她对异性的恐惧。(2)父或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父爱或母爱。不可因为自己工作忙和心情不好而对子女不闻不问和弃之不管。此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因此,父母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是避兔不良家教的关键,也是孩子成材的基础。家长应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孩子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父母在关心子女成长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缺陷,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承受力、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精神。
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如由学校、家庭和社区有计划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的机会。为青少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各种设施。如组织中学生体验自然(观察自然和野营活动等)、社会志愿活动(护理老年人等)、劳动体验(参加工农业劳动)和参观科研机关等。这些活动能够陶冶性情,有助于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对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功。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要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要不断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资料:1、《大众心理学》2002年第10期
2、《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合著,陈萍、王茜译
4、《父母必读》2003第1期
5、《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主编
第五篇:近十年国内农村垃圾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农村垃圾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岳立涛
摘要:农村垃圾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农村垃圾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正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有关农村垃圾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对这些成果进行一个较全面的回顾与概括,同时指出在当前的研究中所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以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指引。
关键字:农村垃圾;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研究综述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量也随之迅速上升,农村垃圾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农村垃圾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和有关政策法规的落脚点。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其中对“村容整洁”的要求,使农村垃圾问题进一步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吸取城市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重演,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十年来,国内有关农村垃圾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较全面的回顾与概括,以期能为今后研究提供一定指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有关农村垃圾问题的宏观理论分析
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宏观理论研究主要从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农村垃圾问题产生及处理难的原因和应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对策等方面入手。学者一致认为,农村垃圾问题令人堪忧,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上,研究者认识到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和经费的缺乏,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是造成农村垃圾问题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扩大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成为应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必然举措。
同时,不同学者的研究又各有侧重;在分析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时,汪国连提出,环境经济学领域的“公有地悲剧”现象和农民之间的模仿效应是促成农村垃圾问题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他建议建立市场导入制度,把农村垃圾处理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而不是仅作为一项事业来做。陈冬银则总结了当前农村垃圾问题的几个特点:垃圾数量膨胀、构成成分复杂、清理过程简单、造成资源浪费。陈冬银认为,很多公共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生产任务,比由政府自己承担更有效率。他主张政府授权和鼓励社区组织从事垃圾清运服务,或者,政府也可以将某种公共服务的生产任务,通过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签订合同的方式外包出去。复旦大学罗如新副教授总结了不同地区农村垃圾管理的现状,认为实现垃圾就地消纳才是长久之策。雷弢指出,现在城市垃圾已成为农村垃圾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必须警惕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的现象。徐晓春和张赟则主张适当征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实行市场化运作。
二、以具体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实证分析
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各地农村垃圾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在当前有关农村垃圾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占重要地位。如果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细作划分,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对库区、湖区及江河流域农村垃圾问题的分析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的研究,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昆明市环境保护局等对滇池流域农村固体废弃物所作的研究,李国朝等对环鄱阳湖地区农村垃圾的调研分析,刘永德等对太湖流域农村生
活垃圾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三峡库区、滇池流域、鄱阳湖地区、太湖流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农村垃圾问题及其影响已相当严重。
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的研究选择了3个典型行政区的18家农户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18家农户在经济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研究发现,生活垃圾的产量与农户的经济条件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垃圾的人均产量也随时间呈一定规律性,一般而言,农作物收割季节和春节期间,农村垃圾产量最高。刘蜀治等对实现滇池流域农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作了对策分析,从技术支撑、经济扶持和管理引导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力求实现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秸秆粪便资源化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三大任务。对都阳湖流域农村垃圾问题的研究以鄱阳镇为例,分别对城区、农村和工业园区进行了调研,介绍了分类收集、焚烧、填埋、堆肥和建沼气池等多种有效的垃圾处理模式。刘永德等对太湖流域农村垃圾问题的研究则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该流域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物理组分为食品废物、砖石、制陶废物和包装废物(包括塑料、玻璃和金属等)。该研究重点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活垃圾产生的影响,指出,村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实际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家庭养殖的萎缩、燃料的气体化和水冲卫厕的普及与垃圾量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二)对各省、市农村垃圾问题的具体分析
基于各省、市农村垃圾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较典型的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不失为重要的研究视角,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实证研究已覆盖全国很多地区,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
所有相关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第一,各地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第二,农村垃圾的来源及分类;第三,农村垃圾产生的原因;第四,农村垃圾对环境和村民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五,治理农村垃圾问题的措施。
从对各地农村垃圾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全国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着严峻的垃圾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多,而且农村垃圾的成分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机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如北京市玻璃台新村这样的新农村试点村,由于发展旅游业,游客数量的上升和旅游业带动村民购买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垃圾问题的恶化(周燕芳等,2009)。城边村的垃圾问题相比一般农村较好一点,但是,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工作一度成为制约整体环境卫生质量的薄弱环节(姜洪,2009)。
尽管农村垃圾的成分正不断复杂化,但是,相比城市垃圾的构成,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仍然比较单一。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法:第一,按其来源分,农村垃圾可分为农村生活垃圾(剩菜剩饭、人体排泄物、煤渣、厨余物、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陶瓷碎片、废旧电池、废旧家用电器、一次性塑料制品、各种塑料包装袋或包装盒、各种废弃工具、破旧衣物、废弃的医疗针头、空药瓶等)、农业生产垃圾(农作物秸秆、空农药瓶、地膜、果藤和稻草)、工业垃圾(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废料)等三种类型(谷中原,谭国志,2009;曾兴华,李建,2008)。第二,根据垃圾的化学成分以及是否可回收利用和是否有害,可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四类:(1)可回收利用垃圾(塑料、玻璃、纸张、金属);(2)无机垃圾(建筑垃圾、炉渣、草木灰);(3)有机垃圾(厨余、果皮等);(4)有害垃圾(过期药品、油漆桶、废旧电池、日光灯管、灯泡、废弃农药瓶等)(吉崇命等,2006)。
毫无疑问,农村垃圾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危及农民的口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农村垃圾中含有和产生的有害成分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威胁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谷中原,2009;周燕芳,2009;李碧芳,2009)。
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是客观上基础设施薄弱和主观上不重视。首先,农民环境卫生意识和忧患意识普遍偏低;其次,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差,而且缺少技术支持;再次,基层政府缺少足够的重视,环卫管理力量弱(姜洪,2009;王珏,2009;周祖光等,2010;)。归根结底,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因素在于农村的经济水平。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中饱私囊,把国家下发到村镇的垃圾处理专项资金全部或部分挪用,也是造成农村垃圾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原因之一(刘刚,潘鸿,2009)。许春玲和宋丽萍认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此外,城镇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转运到农村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谷中原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社区缺乏约束村民恶性使用公共场地法治条件,是导致农民乱倒乱扔生活垃圾的重要原因。
针对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加大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投入,扩大技术信息支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和行政引导的同时,不同学者还提出了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具体方案:吉崇喆提出,将城市生活垃圾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李碧方认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将各种有机垃圾资源化也不失为有效地垃圾处理办法。姜洪和谷中原主张加强卫生费收缴工作,贯彻落实环境卫生法。周祖光则提出建立农村垃圾处理处置考核体系。刘刚和潘鸿提倡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垃圾产业化。许春玲和宋丽萍则提出了“村庄收集——乡镇中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三、应对农村垃圾问题的技术和策略研究
对农村垃圾的研究目的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终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已进行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专门对应对农村垃圾问题的技术和策略作了分析探讨。
陈军根据建设部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列举的垃圾处理方式,结合农村垃圾的具体特点,提出农村可以通过堆肥、卫生填埋和焚烧来处理垃圾问题,他还结合沈阳市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管冬兴的研究更加深入,他在总结农村生活垃圾常规处理技术和新技术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李颖和许少华则以旅游生态村北京韩台村为例,通过对该村自然社会情况、经济情况和技术因素等各种因素的评价得出,适合该村的垃圾处理方式是转运和卫生填埋。
在应对农村垃圾问题的策略方面,李齐云和张维娜探讨了农村第三部门提供垃圾治理服务的可行性,认为农村第三部门可以克服市场和政府的不足,但仍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农村第三部门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杨荣金和李铁松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及其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三次分化,用不同措施分别处理不同特点的农村生活垃圾,从而使其处理度和费用最小化。复旦大学罗如新副教授以上海市松江区新洪镇许家草村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农村实现垃圾“就地消纳”的可行性和必备条件。另外,也有学者提出建立环境押金制度、设立环境税以及进行环境教育立法等对策建议。
在应对农村垃圾问题的新技术方面,管冬兴,楚英豪和张旭等分别论述了蚯蚓堆肥处理技术和微生物菌剂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可行性,主张将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
学者提出的策略和具体技术为治理农村垃圾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在适用性和实效性方面仍有待深入的探讨和进一步测定。
四、学者由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概述
农村垃圾问题不容小觑,值得每一位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同时,农村垃圾问题背后隐藏的理论更需要研究者去挖掘探索。章也微认为,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他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得出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是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共同造成的。因此,农村垃圾问题,不仅仅是生活在农村的每一个农民应该面对的问题,更是政府应该面对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环境资源配置进行最恰当的干预来弥补因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马润生和李超锋通过对长沙市郊区农村社区的实证调查,考察了
农民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知。研究得出,农民对“两型社会”及其相关内容的了解非常少,而且乡镇政府和村委宣传工作也不到位,由此,他提出,两型社会建设应该从意识层面逐步向实践层面推进,同时加强相关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五、农村垃圾问题研究方面的不足
目前,国内农村垃圾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比农村其他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缺乏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农村垃圾问题的深入探讨。
农村垃圾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正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学界对农村垃圾问题的研究远不及对城市垃圾问题和农村其他问题的重视,真正涉及农村垃圾问题研究的文献较少。查阅中国数据期刊网,以“农村垃圾”为关键字的相关论文仅有28篇,题目中包含“农村垃圾”一词的论文也不过65篇。而且,已进行的研究大都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各地垃圾问题现状得出结论式的简单分析,缺少从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狭隘的理论研究一方面说明对农村垃圾问题的重视不够,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束缚了民众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关注。
(二)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实证研究相对滞后。
生活垃圾问题是全国各地农村普遍面临的重大难题,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对策方可解决。但是,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目前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垃圾问题关注甚少。理论研究可以为具体实践提供方向上的指引,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垃圾问题研究的欠缺,必将减缓中西部广大农村垃圾处理的步伐。
(三)侧重于孤立的实证研究,缺少对不同地区农村垃圾问题的比较研究。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地区农村垃圾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加明确各地农村垃圾问题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法规政策,提出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目前对农村垃圾问题的学术研究大都侧重于孤立的具体研究,只有曾兴华和李建以南北方典型农村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但是,该研究并没有对南北方农村垃圾问题进行比较。各地农村垃圾问题比较研究方面的空自,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出路。
参考文献
[1]马香娟,陈郁.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2.[2]徐晓春.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12).[3]杨晓波等.农村垃圾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4).[4]罗如新.农村垃圾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6(12).[5]张赟,陈玉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垃圾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6]雷弢,万红友.农村垃圾污染及其治理措施[J].学术交流,2007(8).[7]汪国连,金彦平.我国农村垃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8.[8]陈冬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垃圾管理问题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8).[9]魏星等.三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0]刘蜀治等.滇池流域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对策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6.[11]李国朝等.环鄱阳湖地区农村垃圾现状调研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2).[12]刘永德等.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13]周燕芳等.新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治理对策分析——以北京市玻璃台新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姜洪.着力解决城边农村垃圾问题——牡丹江市城乡结合部环卫工作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谷中原,谭国志.农村垃圾治理研究——以武陵山区S县L乡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曾兴华,李建.农村垃圾处理调查报告——以南北方典型农村为例
[EB/OL].[2009-01-04].http:///Article.Show.asp?ArticleID=14575.[17]吉崇喆等.沈阳市典型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6(4).[18]王珏.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探析——对湖南省桃江县高桥乡杉木桥村垃圾处理的思考
[J].青年科学,2009(10).[19]周祖光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垃圾处理处置研究——以海南省定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刘刚,潘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调研[J].全国商情,2009(9).[21]徐春玲,宋丽萍.陕西省渭南市农村垃圾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探讨[J].华商,2008.[22]李碧芳.广东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23]陈军.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7(12).[24]管冬兴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李颖,许少华.适合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北京市韩台村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3)
[26]陈军.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7(12).[27]李齐云,张维娜.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第三部门供给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经济,2010
(1).[28]杨荣金,李铁松.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三级分化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10).[29]罗如新,黄文芳.农村废弃物“就地消纳”可行性研究——上海市松江区新派镇许家草村调查[J].生态经济,2007(1).[30]李新鑫.论构建我国环境押金制度[J].法治与社会,2009(7).[31]王慧.环境税如何实践?——环境税类型、功能和结构的考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5).[32]姜明,张敏纯.从可持续发展看中国环境教育立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3]管冬兴,楚英豪.蚯蚓堆肥用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9).[34]张旭等.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的新思路——快速处理菌剂[J].环境卫生工程,2009
(10).[35]章也微.农村公共品匮乏应引起重视——从农村垃圾问题谈起[J].经济论坛,2003.[36]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04(3).[37]马润生,李超锋.从垃圾处理看农民视野下的两型社会建设——以长沙市郊区民望村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湘潮,2008(9).(来源:中国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