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2019-05-15 11:5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篇: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汨罗市长乐中学 何 洁

摘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工作

正文:我以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因为我连自己的尊严都保护不了。我觉得自己四周都是魔鬼,在家里常常被妈妈打,加上这种压力,头脑里便产生了一种想死的念头。

经举报,吴X同学在回家路上偷偷吸烟,教育后,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每当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然而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

刚开学一个月,有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也能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上课不认真,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但面对处于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青春发育时期。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表现,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及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 都隐藏在心灵深处,由此诱发了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

一、学生的逆反心理

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

2、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合理疏导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网瘾青少年”便是范例。

3、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03后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加之留守的缘故,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心中的纠结没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严重的可能精神崩溃。

三、现行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阳光招生”的进一步实施所带来的激烈升学竞争,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2 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对学生实施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怀柔”政策,然而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有时好象泥牛入海一样毫无作用。我一直在考虑: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学除了批评教育、请家长协助教育,我们老师还能做些什么?

自第三次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19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任务、实施途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等提出了要求。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起来呢?。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家长,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教师。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因此,心理辅导首先从教师开始。

二、学生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三、进一步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例如:营造宽松的氛围,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开展公平的竞争等。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施工”中,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这就犹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育人的长期功效在点滴的培养中收到成效。

二〇一六年十月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 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2 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3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4 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5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6 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7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8 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健康知识

1、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3、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

3、意志坚强;

4、行为协调;

5、人格健全;

6、人际关系和谐;

7、能积极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心理平衡十要诀是什么? 答:

1、对自己不苛求;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4、暂离困境;

5、适当让步;

6、对人表示善意;

7、找人倾诉烦恼;

8、帮助别人做事;

9、积极娱乐;

10、知足常乐。▲正常行为标准

(一): 答: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挫折与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地接受他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和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地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要过分的否认或压抑。▲正常人行为标准

(二)答:

1、能保持人格的完善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2、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个人生活目的中包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3、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4、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与动机。

5、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 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doc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海盐县实验中学周玉妹314300

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本文指出了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适应和网络成瘾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外,中学生弑母、自杀、报复教师等有关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对以上表现我把它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由于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如,某校有一名13岁(初中一年级)的女生,经常用刀片割自己。小学毕业后,该女生被分到一所较差的中学,她的爷爷设法将其转到了一所好学校,于是,女孩更加变本加厉,不读书不做作业,常常打群架、动手伤人,在作文中大骂老师、同学和爷爷、奶奶,并且又哭又闹地用刀片割自己,不去上学。今年2月份下旬,家里人带她到团市委“手拉手心理辅导中心”去进行心理咨询时才发现,原来这个女孩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平时爷爷奶奶对她要求很严格,自从转到了较好的中学后,女孩接受不了自己总是差生的现实,于是用伤害自己来发泄心中的压力。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据不完全统计,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有位学生就对我说过:“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的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主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如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中上,但一到重要考试就不能正常发挥。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如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 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 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各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家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他的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非常烦闷。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家庭教育问题

不良家教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良家教 主要表现为: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于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养育态度矛盾: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7、心理虐待型:除了打骂孩子的身体虐待,还存在对子女的心理虐待。一是剥夺孩

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形成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四)、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 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2、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五)、挫折适应问题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任何挫折。此外,随着身心发育的成熟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日益增强,开始以一个独立主体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由于个性及心理发展尚不完善、不稳定,青少年的情绪容易波动。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不幸,极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走上轻生的道路。青少年的挫折感(压力)通常来自下列几方面:

1、生理方面:主要是对自己的外表、身材感到不满意。

2、课业方面:在升学主义挂帅的社会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相对的提高许多。

3、人际关系:青少年多渴望能与同学打成一片,但难免会因个性、价值观等因素而有争执或觉得不被团体接受的事情发生,而感到挫折、孤单。另外,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也是压力的另一个来源。

4、亲子沟通:此方面的挫折主要是来自青少年开始学习从父母的庇护下,独立并寻求自我,然而,在父母眼中孩子仍是孩子,青少年认为父母不能了解他们,从而形成了“代沟”。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方式如

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重的、需要长期而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六)、络成瘾问题

当前对网络成瘾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中日益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有些活动与内容,如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已经在青春期心理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表现在:

1、交往方式错位。网民的行为往往在虚拟情景或虚拟情形下进行,这是一种技术性的“人--机式交往”,不是一种人性化的真实的人与人交往。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云,就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导致真实的人际交往萎缩,产生偏离式交往。

2、人性异化。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学生,对网络世界的环境、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等现状,就会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格。

3、自我迷失。青少年学生网民的自我系统中,有三个“自我”:即真实自我、实现自我和“虚拟自我”。这三者有时相互冲突,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结果有可能导致出现多重人格问题。网络有整合世界的功能,同时也有分裂学生自我结构的作用。

4、道德失调。网络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行为披上了漂亮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现象的发生,在网上做出一些平时不做的明显不道德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等。

5、技术崇拜。网络成瘾实质上是一种网络资源迷信,即“信息人”的上网成瘾或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作用非生化成瘾症。

6、社会功能退化。学生网民往往一有时间就去上网,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少,人与人互动时间太短,对社会缺乏了解与认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要求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前不久,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中小学校要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那么,该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应该自觉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总之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繁复的系统工程,环节众多,孩子对教 育的接受也是没有选择的。因此,教育者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素质。解决了教师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认为“应该绝对禁止”的占39%,认为“可以”或“偶尔可以”的占61%,甚至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从传统的打骂发展到让学生钻桌子、吃苍蝇、动作定型、脸上刺字……怪招迭出。这是部分教师心理失衡的体现。所以,一方面,这些教师需要端正教育观念,接受现代化的、合理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2、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 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在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 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又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会、团队活动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强调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气氛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4、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现有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

5、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那么,由团委书记及班主任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对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要舍得投资,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三)重视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家庭决定着人们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奠定孩子成才的基础。然而不良家教却束缚着孩子心身健康的发展,影响着孩子成才,并对社会的危害严重。因此,(1)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思想、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有一位离了婚的中年妇女,恨死男人,她经常对她女儿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得提防点。女儿就在她的这种告诫中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再进工

厂。这个女孩由于患异性恐惧症而来看心理医生,原来病因都在她母亲身上,是由于母亲不良的教育方法导致她对异性的恐惧。(2)父或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父爱或母爱。不可因为自己工作忙和心情不好而对子女不闻不问和弃之不管。此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因此,父母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是避兔不良家教的关键,也是孩子成材的基础。家长应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孩子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父母在关心子女成长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缺陷,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承受力、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精神。

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如由学校、家庭和社区有计划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的机会。为青少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各种设施。如组织中学生体验自然(观察自然和野营活动等)、社会志愿活动(护理老年人等)、劳动体验(参加工农业劳动)和参观科研机关等。这些活动能够陶冶性情,有助于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对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功。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要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要不断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资料:1、《大众心理学》2002年第10期

2、《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合著,陈萍、王茜译

4、《父母必读》2003第1期

5、《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主编

第五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当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我们这个美丽国家将来的建设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孩子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可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他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庸才,甚至会堕落成破坏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制约的,人的许多心身疾患都是与心理刺激引起的情绪、行为有关,如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会使人发生疾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幼儿的身心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目前的成长,而且还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并影响到人类的素质。所以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

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 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二)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三)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如果儿童生活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幼儿生活的其他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

幼儿生活的其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自然环境带有程度不等的社会性,是人化的自然。实际上幼儿出生在世,其周围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除了上述家庭环境和托幼机构环境外,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还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社会环境中很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以及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儿童其心理发展水平显然较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五)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四、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

(一)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的载体,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能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1、融入各项活动之中

融入各项活动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在领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幼儿的时间是在各项活动中度过的,其心理状况、心理品质都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问题也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表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不仅使教师能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的情况,而且有助于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各项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载体。

首先,心理健康的目标和任务要纳入各项活动的目标体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活动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寻求培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恒久的东西,即幼儿学习的持久兴趣、热情,特别是要重视幼儿情绪、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把它们纳入各项活动目标。活动的重心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关注幼儿喜欢并乐于参与各项活动。如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种子”,用猜种子、找种子、说种子、制作种子标本等形式,可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态度。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项活动的全过程中。在设计活动时,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任务,体验成功。在安排活动时,保证幼儿有充足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满足幼儿各自的心理需要,愉悦其身心。在开展活动时,为幼儿创设参与活动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进行操作体验,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幼儿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评价活动时,以激励幼儿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做的努力,关注幼儿的进步,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幼儿主体性活动的方式,丰富幼儿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调节和维护其心理健康。专门的教育活动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独立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水平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因而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的具体化、形象化、新颖化,多采取情境表演、故事、游戏、讲授、行为训练等不同的形式方法。例如,为了让幼儿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中班开展“有趣的表情”、“我生气”、“我高兴”、“他怎么了”等内容的情绪认知系列活动,幼儿通过看图、讨论、表演、交流、猜想等方式,了解情绪的不同表现和作用,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使自己保持愉快的情绪。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树立自信”、“战胜困难”、“友好交往”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丰富有关遗传方面的知识,少生、优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首先要把好遗传这一关。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注意产前检查和诊断将对新生儿是否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生理成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医疗保障制度,家园共建及时处理幼儿所患各种疾病,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减轻幼儿心理压力。家庭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隐形教育,能对幼儿产生熏陶、感染的作用,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应成为良好的育儿环境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通过家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带来轻松的、欢乐的、积极向上的感受,将有助于不断巩固家庭关系,从而消除幼儿紧张等心理压力。父母对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

现代家庭已将家庭环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倾斜,就是说要考虑环境布置对儿童的影响,家庭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

3、文化生活渗透

必须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为它对儿童将产生精神影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书籍、歌曲、影片、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游戏等,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活。试想:如果家庭中已赌博为娱乐内容,将会给幼儿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为此,家庭应慎重的选择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四)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相互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1、托幼机构必须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

动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级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2、托幼机构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托幼机构环境创设必须给幼儿轻松、愉快的感受。教师应尽可能的关爱幼儿,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为:学习积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品行端正,适应良好等。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儿童成长过程显现出来的幼稚心态和偏移行为误归为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3、以社区为依托,实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小的社会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各社区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对幼儿发展计划。如:以“三优”(优生、优育、优教)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开设“家庭教育铺导站”、“家长学校”;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等。利用社区的力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构建面向21世纪的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在社会急剧变革、文明加速发展的现代,幼儿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全的幼儿,谁便拥有未来。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幼儿关注的力度,建立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从儿童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人际互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策划,以便使幼儿从小形成合理的心理结构,获得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心理背景和素质条件。这对于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必要的。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还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一致,当然也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徐德荣,徐晓虹,邵静芬.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互动40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

[2]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1; [3]郑雪,刘学兰,王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

下载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 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能否提高......

    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激发学习动力 来宾祥和小学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和各种竞争,没有健全的心理,无法适应时代潮流,因此更需要我们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我在教......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共五篇)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精选五篇)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社会各界密切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经......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都市学堂教育心理老师认为,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共同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摘要: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要健康,还应该关注精神及心......

    不容忽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不容忽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一(5)班 郑璐俊 过高。绝望中,用铁榔头砸死了生母,之后又移尸灭迹。 今年1月17日,金华四中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在学业的重压之下感到母亲对自己管......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当代国际以经济和综合国力较量为主的竞争态势显然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