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时间:2019-05-12 20:0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第一篇: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要健康,还应该关注精神及心理的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我们知道,21世纪是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时代的特征对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人微言轻年青一代的我们,要想在21世纪活得“潇洒”,活得“有出息”,活得是个“人物”,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它关系着你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关系着你个人生存的幸福与不幸,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目前,许多同学面对个人成长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感到无奈、困惑、无所适从,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心理和个性。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切智慧的根源,成就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自下而上和发展的资本。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认清良好心理品质在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脏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谈这几个问题。当今世界,变换摸测,高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体力劳动者人数减少,脑力劳动者人数大为增加,人们用于学习、再教育,知识创新和休闲的时间大为增加等等,这一切不仅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将使

用权得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和矛盾,随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人们的生活将高度现代化,同时充满残酷的竞争。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选择朝代,于是人们将面临焦虑、抑郁、悲观、烦恼、孤独等各种心理疾患。可以说,心理疾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的必然产物。人人都会有各种心理障碍,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心理障碍不解决,将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发展和成才。正如:联合国专家断言的那样:“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面深刻的痛苦。”如果一个人自身生活的频率很难与社会发展的频率同步,那么不仅不能领先时代,恐怕连生存教师是很困难的。因此,健康的心理将是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而对我们中学生来讲,目前产生的各种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如环境适应、角色适应、观念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等等。都和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关系。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1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3.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

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二)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五)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doc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 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2 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3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4 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5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6 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7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8 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健康知识

1、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3、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

3、意志坚强;

4、行为协调;

5、人格健全;

6、人际关系和谐;

7、能积极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心理平衡十要诀是什么? 答:

1、对自己不苛求;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4、暂离困境;

5、适当让步;

6、对人表示善意;

7、找人倾诉烦恼;

8、帮助别人做事;

9、积极娱乐;

10、知足常乐。▲正常行为标准

(一): 答: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挫折与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地接受他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和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地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要过分的否认或压抑。▲正常人行为标准

(二)答:

1、能保持人格的完善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2、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个人生活目的中包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3、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4、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与动机。

5、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 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挫折适应

环境污染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2.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2、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对此,我们帮助分析 考试 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 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 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5.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四、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1.张承芬 孙维胜主编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2.宁鸿彬主编 《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沃建中主编 《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黄希庭主编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海盐县实验中学周玉妹314300

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本文指出了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适应和网络成瘾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外,中学生弑母、自杀、报复教师等有关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对以上表现我把它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由于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如,某校有一名13岁(初中一年级)的女生,经常用刀片割自己。小学毕业后,该女生被分到一所较差的中学,她的爷爷设法将其转到了一所好学校,于是,女孩更加变本加厉,不读书不做作业,常常打群架、动手伤人,在作文中大骂老师、同学和爷爷、奶奶,并且又哭又闹地用刀片割自己,不去上学。今年2月份下旬,家里人带她到团市委“手拉手心理辅导中心”去进行心理咨询时才发现,原来这个女孩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平时爷爷奶奶对她要求很严格,自从转到了较好的中学后,女孩接受不了自己总是差生的现实,于是用伤害自己来发泄心中的压力。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据不完全统计,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有位学生就对我说过:“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的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主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如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中上,但一到重要考试就不能正常发挥。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如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 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 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各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家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他的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非常烦闷。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家庭教育问题

不良家教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良家教 主要表现为: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于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养育态度矛盾: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7、心理虐待型:除了打骂孩子的身体虐待,还存在对子女的心理虐待。一是剥夺孩

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形成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四)、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 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2、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五)、挫折适应问题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任何挫折。此外,随着身心发育的成熟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日益增强,开始以一个独立主体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由于个性及心理发展尚不完善、不稳定,青少年的情绪容易波动。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不幸,极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走上轻生的道路。青少年的挫折感(压力)通常来自下列几方面:

1、生理方面:主要是对自己的外表、身材感到不满意。

2、课业方面:在升学主义挂帅的社会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相对的提高许多。

3、人际关系:青少年多渴望能与同学打成一片,但难免会因个性、价值观等因素而有争执或觉得不被团体接受的事情发生,而感到挫折、孤单。另外,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也是压力的另一个来源。

4、亲子沟通:此方面的挫折主要是来自青少年开始学习从父母的庇护下,独立并寻求自我,然而,在父母眼中孩子仍是孩子,青少年认为父母不能了解他们,从而形成了“代沟”。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方式如

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重的、需要长期而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六)、络成瘾问题

当前对网络成瘾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中日益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有些活动与内容,如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已经在青春期心理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表现在:

1、交往方式错位。网民的行为往往在虚拟情景或虚拟情形下进行,这是一种技术性的“人--机式交往”,不是一种人性化的真实的人与人交往。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云,就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导致真实的人际交往萎缩,产生偏离式交往。

2、人性异化。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学生,对网络世界的环境、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等现状,就会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格。

3、自我迷失。青少年学生网民的自我系统中,有三个“自我”:即真实自我、实现自我和“虚拟自我”。这三者有时相互冲突,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结果有可能导致出现多重人格问题。网络有整合世界的功能,同时也有分裂学生自我结构的作用。

4、道德失调。网络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行为披上了漂亮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现象的发生,在网上做出一些平时不做的明显不道德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等。

5、技术崇拜。网络成瘾实质上是一种网络资源迷信,即“信息人”的上网成瘾或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作用非生化成瘾症。

6、社会功能退化。学生网民往往一有时间就去上网,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少,人与人互动时间太短,对社会缺乏了解与认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要求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前不久,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中小学校要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那么,该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应该自觉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总之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繁复的系统工程,环节众多,孩子对教 育的接受也是没有选择的。因此,教育者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素质。解决了教师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认为“应该绝对禁止”的占39%,认为“可以”或“偶尔可以”的占61%,甚至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从传统的打骂发展到让学生钻桌子、吃苍蝇、动作定型、脸上刺字……怪招迭出。这是部分教师心理失衡的体现。所以,一方面,这些教师需要端正教育观念,接受现代化的、合理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2、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 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在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 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又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会、团队活动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强调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气氛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4、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现有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

5、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那么,由团委书记及班主任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对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要舍得投资,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三)重视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家庭决定着人们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奠定孩子成才的基础。然而不良家教却束缚着孩子心身健康的发展,影响着孩子成才,并对社会的危害严重。因此,(1)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思想、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有一位离了婚的中年妇女,恨死男人,她经常对她女儿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得提防点。女儿就在她的这种告诫中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再进工

厂。这个女孩由于患异性恐惧症而来看心理医生,原来病因都在她母亲身上,是由于母亲不良的教育方法导致她对异性的恐惧。(2)父或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父爱或母爱。不可因为自己工作忙和心情不好而对子女不闻不问和弃之不管。此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因此,父母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是避兔不良家教的关键,也是孩子成材的基础。家长应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孩子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父母在关心子女成长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缺陷,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承受力、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精神。

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如由学校、家庭和社区有计划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的机会。为青少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各种设施。如组织中学生体验自然(观察自然和野营活动等)、社会志愿活动(护理老年人等)、劳动体验(参加工农业劳动)和参观科研机关等。这些活动能够陶冶性情,有助于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对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功。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要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要不断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资料:1、《大众心理学》2002年第10期

2、《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合著,陈萍、王茜译

4、《父母必读》2003第1期

5、《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主编

下载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 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都市学堂教育心理老师认为,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共同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当代国际以经济和综合国力较量为主的竞争态势显然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保......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中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

    不容忽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不容忽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一(5)班 郑璐俊 过高。绝望中,用铁榔头砸死了生母,之后又移尸灭迹。 今年1月17日,金华四中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在学业的重压之下感到母亲对自己管......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汨罗市长乐中学 何 洁 摘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