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范文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中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热议的话题,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非常重要、非常迫切。本文结合中学教学工作实际,浅谈对中学生健康问题的思索和对策。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有效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不同的时代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是有疾病。
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良好稳定;三是人际关系和谐;四是适应环境能力强;五是人格健全。很多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都能自信而快乐地成长,并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固有能力,能够独立克服困难与承受挫折并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能力和准确及时把握机遇实现人生价值。绝大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是能够很好的调解压力,健康成长的。但也不乏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有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因素也有家庭原因以及个人心智的因素。中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焦虑和恐惧;二是易怒和不信任;三是同伴关系不良;四是注意力不集中;五是攻击和破坏行为;六是亲子交流不良。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一)学习类心理问题
学习类心理在绝大数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症,害怕考试不及格或考不出好成绩,过分焦虑,心情低落恐惧,有些中学生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等状态,还有就是厌学症。由于自身基础差或学习能力不强,以及性别、族别、智商等差异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有一部分人开始厌学甚至逃学,容易患上厌学症,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也是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强,家长、老师对中学生的期望值又很高,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备受各种压力,有些心理脆弱的中学生就会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健康成长以及正常的学业。
(二)与发育有关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生理迅速发育但心理还比较稚嫩没有完全成熟,对性有好奇和神秘的感觉,这时候就会出现早恋的现象,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三)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处于逐渐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出现自卑、猜疑、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很容易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受损。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那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那门课成绩就不好,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所以正确处理
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中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针对学习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习困难是众多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鼓励中学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家长和老师要给中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能低估学生的自身能力,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学习的过程。不断采取各种办法减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再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同时培养中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的能力,积极开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厌学及逃学的不良习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使厌学的孩子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多用鼓励的办法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针对青春期发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1.提高认识,注重疏导,不可盲目的批评和粗暴的干涉。
“单纯地表示好感其实不值一怪”,很多老师如是说,这样的交往不像成人般复杂。但在中学生的头脑中那种朦胧的两性概念,却能导致他们做出“出格”的行为。因此,面对中学生“早恋”行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应该加以恰当的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健康的“爱”。
2.家校联合,加强沟通,生活和感情上给予尊重和关爱。
在发生早恋的中小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涉及问题家庭。有的家庭父母离异,有的家庭存在暴力,有的家庭婆媳关系紧张,等等。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上享受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宽容和关爱,感情上缺乏温暖和尊重。大人们疲惫于生活,繁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需要,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问题。于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非常渴望有人分担他(她)的心事,有人给予他(她)理解和抚慰,而此时,异性同学就成了最好的倾诉对象。当孩子把老师和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他交流时;当老师和家长成为孩子亲密的朋友,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能理智地帮助他们分析利弊时,早恋的害处就不会很严重了。
3.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开导中学生正确与异性交往。.预防早恋现象的发生仍然是开展针对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积极倡导孩子们同异性伙伴之间的健康交往。有很多事例以及调查结果表明,广泛的、有距离的同异性伙伴的交往有助于满足他们对于异性的专注与好奇,能够减少“早恋”的倾向。
(三)针对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对策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上课认真听讲,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2.同处在一个班级,学生的人际状况却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内心里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要想人缘好必须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热心班集体的活动,对工作负责任;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具备了以上的个人品格,中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就会非常轻松愉悦。
3.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年龄及阅历的差异会出现一些隔阂或冲突,这时候作为父母要平等交流,多关心体贴孩子,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正确的解决和疏导,多鼓励少无端指责,减少唠叨和过多要求,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
四、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途径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开展心理辅导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一)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二)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学校心理热线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实践证明,校园心理咨询电话具有超越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等优点,容易为来访学生接受,也是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平台。
(三)设立心理辅导匿名信箱。心理辅导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
(四)注重引导,改变评价方式。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淡化考试成绩,注意教育方式,多以鼓励的话语来帮助中学生树立信心调动积极性,帮助其健康成长。
(五)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
[2]教育文摘周报.2012
[3]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doc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篇: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文]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要健康,还应该关注精神及心理的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我们知道,21世纪是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时代的特征对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人微言轻年青一代的我们,要想在21世纪活得“潇洒”,活得“有出息”,活得是个“人物”,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它关系着你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关系着你个人生存的幸福与不幸,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目前,许多同学面对个人成长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感到无奈、困惑、无所适从,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心理和个性。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切智慧的根源,成就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自下而上和发展的资本。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认清良好心理品质在21世纪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脏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谈这几个问题。当今世界,变换摸测,高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体力劳动者人数减少,脑力劳动者人数大为增加,人们用于学习、再教育,知识创新和休闲的时间大为增加等等,这一切不仅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将使
用权得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和矛盾,随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人们的生活将高度现代化,同时充满残酷的竞争。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选择朝代,于是人们将面临焦虑、抑郁、悲观、烦恼、孤独等各种心理疾患。可以说,心理疾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的必然产物。人人都会有各种心理障碍,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心理障碍不解决,将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发展和成才。正如:联合国专家断言的那样:“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面深刻的痛苦。”如果一个人自身生活的频率很难与社会发展的频率同步,那么不仅不能领先时代,恐怕连生存教师是很困难的。因此,健康的心理将是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而对我们中学生来讲,目前产生的各种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如环境适应、角色适应、观念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等等。都和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关系。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1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3.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
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二)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五)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 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2 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3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4 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5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6 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7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8 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健康知识
1、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3、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
3、意志坚强;
4、行为协调;
5、人格健全;
6、人际关系和谐;
7、能积极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心理平衡十要诀是什么? 答:
1、对自己不苛求;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4、暂离困境;
5、适当让步;
6、对人表示善意;
7、找人倾诉烦恼;
8、帮助别人做事;
9、积极娱乐;
10、知足常乐。▲正常行为标准
(一): 答: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挫折与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地接受他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和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地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要过分的否认或压抑。▲正常人行为标准
(二)答:
1、能保持人格的完善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2、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个人生活目的中包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3、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4、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与动机。
5、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 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五篇:浅谈重庆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思考
浅谈重庆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思考
葛兰中学 杨健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决定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想要关注而又行动力度不够,本文主要对我市农村中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括,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重庆发展面临两大教育主题:即生存与发展。而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人的优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其中心理素质不可忽视,没有健康的心理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而对于我校中学生而言调查显示:学习问题位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位;中学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情绪问题,但三年级学生发生率最高;人际关系问题在二年级学生表现最为明显;适应性问题则主要发生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等等。面对农村中学生存在的以上诸多心理问题,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显得迫在眉睫。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深度不够以及理论基础不足,我市出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发展程度不够,尤其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农村,正确认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显重要。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有包括了什么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作为生存在日趋复杂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的农村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作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因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重大的升学考试成绩往往关系到中学生的前途和事业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长都视升学考试的成败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们的这种不良认知给中学生带了更大更多的压力冲击,也因此我们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但是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个人面对压力大小不同,个人承受压力能力不同,造成的心理问题则各有不同。其问题有:
1、学习动力的不足
学生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食欲不振、失眠、过于敏感、忆力下降维困难、再认困难、思维混乱等等。进而学生怀疑个人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压力的加剧造成恶性循环。自信心下降严重产生自卑心理,害怕考试学习也变得毫无乐趣可言,失去学习动力。
2、厌学情绪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农村中学多为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多为考大学而努力奋斗,而普通中学的升学率一般不高,则意味着考上大学的人很少,考不上的学生多觉得无望升学,不受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也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和对未来的渺茫无措,从而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
3、考试焦虑。
中学考试多。许多普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而习惯采取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搞
题海战术等。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压力过大,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尤其是中学的最重要的会考和高考都是一锤定音的,所以在面对这些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里教育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且对于新近教育理论 学习还不够,教师对于
学生的不能理解,双向沟通困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于尖子生的个别重视培养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学生个人产生自卑、嫉妒和不良竞争情绪问题。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和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
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而农村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也占大多数,在家‘我’最大,特别是隔代培养中的溺爱的观念,他们在农村这个较封闭的环境下成长,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因而产生多疑、腼腆、自卑和“自我中心”等等影响个体进行同龄人之间交往的障碍,造成同学间关系的淡漠和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感,想要与同学交往但又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农村中学生家长因个人知识不足,一生劳苦,多数人一心希望子女通过上学跳出“农
门”出人头地,重智轻德的教育。使孩子连起码的社交和沟通都得不到满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绪,形成偏执人格。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疏远,家中隔代教育出的孩子娇生惯养无家庭责任感。还有父母的认知偏差,专制型教育致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生一般为12、13岁——
18、19岁。在这一年龄阶段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生长发
育高峰,而他们的心理发育程度又明显滞后,所以在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产生诸多敏感性问题。
1、青春期锁闭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在于同一体,中
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逐渐产生的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需要别人,尤其是成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有了许多的秘密,内心中的矛盾不愿意或者羞于说出来,形成青春期心理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闭锁心理。
2、早恋。
中学时代,尤其是高中,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
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于幼稚的矛盾。他们一方面因为自身发育迅速而对与自身的变化感到困扰,一方面对性的生长发育迅速感到好奇,并经常关注,形成男女之间渴望异性,又自责和羞涩的精神压力,希望得到异性的理解与关注,双方的吸引从而产生早恋。
(四)、挫折适应问题
人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的、人际关系的、兴趣、愿望及自尊方面的问题。适应挫折不良的学生,对于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紧张、过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闷,这种焦虑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家庭教育
1、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
会知识,更要注意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道德行为和文明礼貌的习惯,只有帮助家长从思想意识上确立正确的全面的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农村家长文化有限开口脏话连篇、好吃懒做、酗酒、赌博,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可见要想真正把孩子塑造成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应该“美其言、慎其行”给孩子一片澄净的天空。
2、建立平等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家庭氛围
一些中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这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他们特别希望父母、师长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有的家长却老是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与孩子之间隔阂很深,他们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作为父母,应主动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在相互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好奇心强、富于创造性,并乐于和家长沟通。
3、关爱适度,注意孩子的养成教育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关心、爱护,家长要给于基本保障,同时要加以正确引导,关爱要适度,要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个性,具备教强的适应能力,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过度关爱往往使孩子形成事事依赖、优柔寡断的性格,今后难立足与社会。
(二)、学校教育
1、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
学有各课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锻炼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或极少心
理健康课,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一下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好意思去找心理咨询老师。另一方面,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好解决这一困难。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活动教学内容,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更能喜欢这一课程,尤不能为学而学,仅仅是学习心理原理和规律并进行考试。
2、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摇臂其他任课老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声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我市农村中学校,要注意将班级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学知识普及,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开展一些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和同伴的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市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跳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通过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即使有也是为数不多,要靠他门个别来进行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极大难度的问题,但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还是可行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是目前农村中学校可以采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力措施。在我市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发挥个别疏导的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5、通过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心理教育主要是性心理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在学校方面应做到一方面学校应利用生物课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打破性的蒙胧感和神秘感,与生物课同步进行青春期教育宣传讲座,有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了解和彼此间的友情关照,也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知识教育观念。教师在教授与性有关的生理卫生知识时,应应在一个轻松、率直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性和性安全的话题,教师不能回避、训斥,而应给于科学的回答。对学生传授一些必要性安全知识,告诉他们什么是性安全知识,什么是
性病,自我保护等知识。
6、通过营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 充分发挥其他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注意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社会教育
目前在我市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在农村社区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要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基础上,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积极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努力建设文明村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打击农村社会中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有关单位做好学校流失学生的就业工作,取缔不规范的“厅室”和“网吧”‘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学教育网,大力拓展农村中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为我市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发展提供社会规范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农村,尽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甚微,但切不可忽视。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学生家长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学校要通过学生家长建立挡案,家庭联系网,密切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家长会,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学教子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系统传授家教知识;班主任和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社区教育方面,学校也要寻找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明智,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李鹞飞,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J]。科协论坛2007.3
[3]马瑛,杨先勇。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王小凤。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研究与对策[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5]甘雨虹。试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革新2007.1
[6]王文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 2007.2
[7]金洁,略论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