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市主义宪章 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03:2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都市主义宪章 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都市主义宪章 读书笔记》。

第一篇:新都市主义宪章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新都市主义宪章:区域·邻里·街区·廊道·街块·街道·建筑》 作者:新都市主义协会

介绍: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以20世纪末期的美国为代表,一些现代城市出现了郊区无序蔓延,旧城区衰退、种族隔离和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社区以人种和收入水平划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田郊野逐渐消失、建筑遗产被破坏等现象。为此一些美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了新都市主义协会,力图通过城市设计和规划来解决上述问题,协会发表了一系列观点以及原则,这些原则经过修订,形成了新都市主义宪章这本书的主体,共陈述了27条设计原则,囊括了从大都市到城市乡镇乃至邻里街区廊道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宪章中所列举的种种问题同样随之而来,由此我认为这本书在当下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也比较切合居住建筑与社区这门课所研究的方向。在通读全书后,我基于自己的理解,将书中27位设计师的主要思想以及他们提议的措施整理成为读书笔记。简化了结构,去掉了一些重复的内容,方便自己以后再次查阅。

概要:

新都市主义的主要思路:以新的设计概念解决新问题,将城市与郊区整体考虑,综合治理。通过营造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减少人们对私家车的依赖;通过交通网将大都会区域各部分联系起来;通过建设公共设施、控制犯罪率、提升教育品质等手段提高新建地区经济效益,恢复旧区的活力;通过建设邻里单位,分散布置平价房和各种市政设施确保城市的多样化;通过对农田和公园的营造和保护限定邻里乃至城市的边界,遏制城市蔓延;通过让设计师、专业人士、投资者以及广大市民联合参与规划和设计,来改善不完善的法规并避免武断的投资决策等。

笔记:

大都会、城市和城镇:

一、彼得 卡尔索普

依区域靠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零星的法令来解决区域性难题,不局限于地方化法案和满足于表面症状,在整体区域框架内通过各项措施的互相协作进行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1、建设与工作区紧密相连的居住区,并完善社区公共交通及社区活动配套设施;

2、在每个社区内部开发平价房,将集中的贫困社区分散,为城市贫民提供方便,消除经济隔离;

3、整体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规划绿化带,明确城市的边界;

4、实行区域税基共享,兼顾社会公平;

5、利用特许学校和城市学校担保制的方法保证穷人在教育问题上的话语权,平衡各社区教育资源,为区域整体注入活力。

二、罗伯特 雅洛

通过地理边界限定大都市区域,通过营造舒适环境吸引优质居民,将增进区域经济和维持生态健康联系起来,实现大都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具体措施:

首先对对象区域进行调查,掌握其自然文化及建筑遗产等信息;其次,发动区域内市民广泛关注,由居民组织或区域政府进行管理和规划,通过改善交通网络,保护历史格局,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和营建城市绿色边界等手段保证城市健康和竞争力,限制城市蔓延。

三、阮德尔 阿润特 以对开发形式有利的方式节省土地,保护农业用地生产能力,注重对城市腹地土地资源的保护,维持大都市区域经济自然平衡。

具体措施:

1、在城市腹地设置闲置土地作为集水区,兼做居民户外休闲旅游之用;

2、在城市腹地建设小型农场,提供城市居民所需农场品,使城市与农村和平共处;

3、保护城市远郊地区(处于市中心和城市腹地之间)土地资源,通过技术手段补偿土地所有者;

4在占用较少土地的前提下,在分块土地的制定地块上成群组开发项目;

5、提倡事先规划好的、紧凑而集中的开发,从而将零散地块组织起来形成绿色环带或开放空间,并节约了农田;

四、杰克 格里沙

改造城市边缘和废弃区域,在现有地区中进行填充式开发而非外向型蔓延,提升低收入者居住区竞争力,营造适宜居住的小尺度邻里项目,方便的公交网络,从而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投资和社会结构。

具体措施:

1、依靠市民和民间组织抵制城市蔓延,说服政府灵巧的改造利用废旧的城市设施而不是粗暴拆毁、阻止收费干道的拓展等;

2、为低收入者居住区居民提供创业机会,保护并创造旧区的工作机会;

3、在旧区空置地区新建住宅,并利用地点抵押贷款的手段,为购买此区域住宅的购房者提供经济优惠,增强旧区住宅吸引力;

4、构建一流的大众公共交通,使城市和郊区的住宅交通条件更加平等;

五、温迪 莫里斯

将整个地区视为整体,以邻里和地区的形式开发都市郊区,明确他们的边界并考虑工作场所与住宅的平衡,创造自立的混合使用的城镇和村庄。只有满足地区人口规模适度,社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条件,才需要建设新城镇。

具体措施:

1、将居住人口和工作人口集中布置在适于步行的邻里群中形成城镇,重工业和公共空间布置在外,商业中心布置在公交中转站和交通要道交口,以土地的特征确定他们的边界;

2、城镇及邻里中心应当能提供不同类型的工作场所,并完善服务上班族的设施;

3、完善城乡结合部功能,为现有住宅创造中心;

六、斯蒂芬妮 波斯威尔

尊重城市的历史形式、典例和边界,遵循传统的城市规划原则,以城市天然的或历史遗留的边界为规划提供指引,关注建筑的社会性,保护传统的街道尺度及原有建筑完整性。

七、亨利 R 瑞奇蒙

城市和城镇应符合各阶层人士经济利益,规划分散的平价住宅,避免穷人集中和种族隔离,方便就业。为都市中贫困的少数民族提供住房,使他们享有能提供工作、教育和安全的社区,缓和城市矛盾,产生社会效益,控制城市边界的生长。

具体措施:

1、增加小面积廉价住房的数量,使相同面积的用地能容纳更多家庭,减少都市郊区的发展压力,使城市更加有效率的容纳居民;

2、放宽过时的分区制度,实行交通引导分区制度,通过交通连接住房,在平价居住区附近兴建轻轨;

3、对住房进行补助,建造分散的公益性平价住宅,增加穷人在不同社区的就业和受教育机会,丰富社区种族和阶层多样性;

八、G B 阿灵顿 建造能提供多种选择的公共交通框架,鼓励步行、骑车以及乘坐公交,追求更小的街道,更多的连接,不同的交通线路,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减少高速公路对不同社区的隔离作用,避免因久坐和缺乏活动带来的公众健康问题。

具体措施:

1、把对大型公路的投资转用于建设人行道和道路交口的步行系统,回归短程交通模式,以行人为本,为行人服务;

2、公交系统不仅服务于内城,也应服务郊区,改善公交系统的乘车环境;

九、米隆 欧菲德

在区域范围内合理的共享税收,促进交通、娱乐、公共服务、住房和社区机构的协调,使都市各部分的基础设施得到公共基金的同等扶持,让低税收区域也享受平等的教育医疗服务,使税收不再依赖社区的成长,让地方政府跳出“开发新社区—背负债务—提高税收—开发新社区分担成本”的恶性循环,遏制高级住宅的发展和都市中心向外迁移的趋势,消除城市内各区域为保证自己税收而展开的恶性竞争。

具体措施:

1、废除分片纳税制度,施行各区域税基共享政策;

2、分散地方债务,缓解发展中社区的压力;

邻里、街区与街道:

邻里、街区和廊道是构成大都市发展的基本要素。

十、约翰逊 本拉特

邻里:所有居住区的基本构筑块,在十分钟的步行圈内,具备各型邻里店铺、学校、市政建筑等功能建筑,包括不同的住宅类型和清晰的街道联系系统。相比战后相似而单调,缺乏公共交通和公共建筑的住宅区,邻里更亲切、更方便、更有个性,也更适宜居住。

街区:提倡回归街区,打造全部由邻里组成,囊括基本活动和各种其他用途的街区,商业街区应为购物办公和居住的复合体。

廊道:以沿廊道设置交通引导开发节点的方式替代蔓延式条状开发,对行程区域廊道的自然系统加以保护。

十一、伊丽莎白 普拉特

邻里:应当是一个紧凑、适宜步行和混合使用的城市化地区。邻里具有中心和边缘,市政建筑位于中心,商业建筑与中心相联系,边界由自然保护区、预留耕地或林荫大道界定;邻里由购物、工作、学习、休闲等各种行为均衡组合,为各种收入阶层提供住宅;邻里理想规模是中心到边界距离400米;邻里适宜步行,也适宜自行车和汽车行驶;邻里优先考虑公共空间的塑造和市政建筑的合理分布。

街区:围绕某一重要活动组织起来的城市化地区,结构平行于邻里并遵循邻里的设计原则。街区强调某一特定用途,有个性鲜明的中心和有利于邻里的交通系统。街区以公共空间为主要特征,并有适当的辅助性活动支持其主要活动。

廊道:邻里与街区的联系者或分隔者,是以连续性为特征的城市元素,通向邻里和街区并由它们的边界所界定。

十二、沃尔特 库拉施

将邻里重新排列为高度联系的道路网,保证大多数日常行为可以在步行距离内完成,减少汽车的出行次数和行程。使道路网相互连接,形成各种交通线,并使用分配交通的手法控制特定路线上的出行流量,减少狭道塞车现象。

高度联系的道路网的优越性:

利用局部区域街道解决交通,减少主干道流量;让交通更为直接,减少无谓的行程;让干线道路更有效的服务于重要交通区域;使居民行为集中化,利于创造城镇中心;为步行、骑行和公交出行创造理想环境,让人们更少的依赖私家车。

十三、马克

A 威斯

让邻里街区内的住宅拥有多种类型和价格层次,方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群日常交往。将邻里视为连贯单元将邻里与社区中的各功能紧密相连。建立混合收入型环境和混合利用型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和物质的多样性,激发积极的社区精神。

具体措施:希望VI工程 要点:拆除限制高层住宅,将低收入居民与周边邻里联系;出租住宅与商品房融为一体,公共住宅与私人住宅相结合以吸引混合收入型人口;借助经济发展、贴心服务和良好的规划建立社区;建设小规模的有利于观赏的公园;在邻里中建设完善的市政功能设施;前后院私人化,创造出住宅的防卫性空间; 严格审查房客。

十四、约翰 O 诺奎斯特

适当规划的交通廊道有助于组织大都市的框架并重新激发城市中心的活力,而不结合商业设施的高速公路会对城市产生切割破坏其价值,并形成分隔邻里的物质屏障,因此应以多样化的交通网络取代高速公路。

具体措施:

1、重视铁路交通,在沿线车站附近建设密集型邻里;

2、提倡有大马路与林荫道的传统街道模式,改善景观,荫庇邻里,促进土地价值稳定;

十五、威廉 利波曼

在步行可达公交车站的范围内提高建筑密度和土地使用率,降低公交沿线居住密度,以舒适方便的公交代替私家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节约能耗和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

具体措施:

将车站布置在大型零售设施或学校的入口附近,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办公楼、邻里零售业和服务业布置在车站附近,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形成交通焦点。

十六、伊丽莎白 莫尔

公众性、公务性和商业性活动应集中分布于邻里与街区之间,学校选址应保证儿童可以步行或骑车到达,让居民尤其是妇女儿童享受自由、友善而安全的邻里环境,提高儿童自理能力,从而减轻对女性、穷人、残疾人、老人、儿童的孤立和隔离。

十七、比尔 莱奈茨

用刚要的城市设计规范对变化做前瞻性的知道,让邻里街区和廊道的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建筑应在优秀的建筑规范控制下,做到体量、高度和建筑风格的相互关联。规范应在自由的创造性和严谨的和谐型之间取得平衡,将单一使用和单一密度分区中的建筑改造成和谐的混合使用型邻里建筑。

具体措施:

1、由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地方机关制定建筑规范,规范应对建筑风格、材料及建造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并包含在城市法规之内。具体内容包括控制性规划、城市准则、建筑条例、街道规范和景观规范等。

2、利用法规对土地开发进行实质性调控,促进邻里协调,保证公众安全和健康。法规的修订可以有以下方式:在邻里社团、开发商、市民的协助下重新制定新法规;保留原有法规的同时制定出有利于邻里开发的法规;改写原有法规的某些部分,收录关于邻里、街区和廊道的指导性政策。

十八、托马斯 J 柯米塔

公园应分布于邻里各处,用保护区和开放空间来限定和联系不同的邻里街区。

公园系统的功能应包括:建筑围合的周边街道形成的绿地、儿童游戏场、设施完备的娱乐场和运动场、邻里共享的社区公园、社区花园、林荫道和开放空间廊道、城镇间的农田。公园系统的作用:

1、带来优美与平衡,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休闲、锻炼、文化、观景以及公共空间,成为社区的纽带,保持邻里空间、特征、质感和生活环境的平衡,促进周围邻里的繁荣;

2、赋予邻里形式,成为城市的形式要素,界定街区和城市的边界并通过边界公园与街区建筑的对比带给人居住区组织有序的印象;

3、维护与庆祝邻里生活,提供邻里居民活动和庆典的场所,公园应有独特的意义和可识别性。

街块、街道和建筑:

宪章所涉及的最小尺度,在城市设计中应加强人的尺度设计,将就业机会引入邻里区,打造能连接社区的街块、街道和建筑。

十九、丹尼尔 所罗门

用建筑和景园限定出多用途的街道和公共空间。将建筑和景园作为公共领域的墙体、入口、通道,并寻找建筑形式与公共空间形式间传统的相互依存关系。

具体措施:用首层轮廓法分析城市文脉,调整建筑总体平面布局,用压红线取代退红线,规定建筑物的空间形状,保持相邻建筑表面特征的一致性。

二十、斯蒂芬诺斯 波利左迪斯

风格不是设计的前提条件,单体建筑应与所处环境紧密结合,提倡场所建筑而非时间建筑,保护文化历史与自然和谐,将建筑视为完善街道、街块、邻里、街区、廊道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填充物,以完美的将建筑嵌入物质环境中为设计追求,打造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建筑。

具体措施:

1、区域框架内的操作:发掘和恢复多样化的区域地方设计语言;

2、区别居住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居住建筑保持大体基调的一致性,成为城市背景,纪念性建筑则可加以自由创作以突出象征性;

3、分析城市和自然的场所秩序,确认项目所处地块的边界,作为设计的依据;

4、参考历史经典范例作为设计的指导和灵感的来源,尊重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等元素,抓住区域的典型秩序;

5、整合形式元素,巧妙处理路网、停车、基础设施等众多因素,使原有场所更加丰富生动;

6、顺应自然的力量,利用可循环材料,鼓励改造、修复和再利用;

7、灵活使用技术手段建造不同的场所建筑,运用适应当地环境挑战的施工方法; 二

十一、瑞 金德斯

街道和建筑的设计应在保持接近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加强环境安全设计。安全的城市和住区对居民具有吸引力,用秩序、明亮、干净、视野开阔、维护周到的场所带给居民安全感,提升居民对其所在场所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安全场所的7个特点:

1、24小时有人的活动;

2、有合适的尺度;

3、有平和的气氛;

4、有可视性、充足的光线和开敞性;

5、有秩序;

6、与其他街道和空间有明确的连接;

7、有易识别性。

在不同公共空间中营造安全感应用的法则:

1、邻里区街道的法则:前庭有大窗和开敞的门廊,房屋立面与街道宽度成一定比例;

2、商业街的法则:连续的店面紧贴街道两侧相对而建;有透明的玻璃,宽敞的人行道,充足的照明,聚会的场所和景园设施;上层办公室和公寓的窗户俯视街道,避免正面出现封闭围墙和车库门;建筑中断的地方设停车场;

3、城市空间的法则:空间尺度要足够大,视野要足够宽,建筑物入口清晰开窗多,树木和景园设施在人的视线上无遮挡,建筑尺度和空间尺度成比例。二

十二、道格拉斯 法尔

尊重行人的权利和公共空间的形式,设计多功能街道。设计准则:

1、保护行人,设计人行便道、交通环岛和交通缓冲设施;

2、巧妙设计停车场地,采用停车楼方式停车,将首层店铺沿街道布置;

3、使行人与汽车互相依赖,慎重的改造汽车设施,强调步行重要性的同时保持车流带来的商机。

二十三、维特 多沃

营造安全舒适有趣的步行环境,增强邻里关系,将建筑设计和街道设计相结合,使建筑融于街道,让街道不再荒凉冷漠,而是有明确的方向引导,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具体措施:

1、规划和设计步行商业区,增加街边停车和街边行道树,商店门脸增加雨篷拱廊等元素;

2、设计安全的居住区街道,朝向公共空间的建筑必须有窗子等外向设施,以自然监视感威慑不良行为,将建筑的门廊阳台灯靠近公共空间,带给户主领域感和主人翁意识,将道路设计为慢车道降低车速;

3、布置广场,将城市中的乏味区域改造成有座椅、阳伞、食品等元素的生动的市民广场或有顶棚的室内休闲购物广场,使人们找回公共空间的氛围; 二

十四、道格拉斯 卡尔巴赫

以当地气候、地形、历史和建筑习惯做法为出发点设计建筑和景园。避免一般化的建筑、街道和街区,鼓励本地特色的设计,反抗现代主义的标准化和类同化,尽量用建筑本身而非技术设备解决气候地形施工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重视建筑对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具体措施:

1、气候方面:利用太阳能取暖和空气冷却,追求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避免采用单一的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2、历史方面:维护城市中历史街区街道和建筑遗产,将地域特色的建筑语汇转化,顺应新技术让地方建筑语言得到进化;

3、地形方面:避免大规模的动土改造,使用格栅型作为项目开发模式;

4、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多使用地方材料和再生材料等绿色产品,节省运费,减少能耗;

二十五、安杜勒斯 杜安尼

市政建筑应位于重要地段并具有杰出的形式,加强社区可识别性,并成为所在社区展示自己的最佳场所,可以集中布置也可分散在社区之中

具体措施:

1、公益和市政建筑应成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由社会决定建筑的类型;

2、在社区内将显赫的地块预留为市政建筑用地,提升建筑物重要性;

3、公益建筑由政府独立负担以确保建设资金来源;

4、使用古典建筑语言,与周围建筑的地方语言形成对比,类似的方法可以让市政建筑从视觉上展现自己; 二

十六、马克 M 施门提

建筑应为居民提供方位感、天气感和时间感,以自然的方式照明、采暖和冷却,减少对机械系统的依赖,减少能耗。控制建筑的体型,制定开窗数量和建筑比例的规定,了解建筑如何选址定位定向,以及每栋建筑与其相邻建筑的关系。二

十七、肯 格林伯格

对历史建筑、街区和景观的保护应注意城市的延续和进化,从原有的痕迹中发展新的建筑形式以满足新时期的需要,新旧建筑一脉相承,相互融合。顺应街区、街道和建筑原有的组织框架,在这一框架内进行合理程度上的变化。视历史建筑为生命体,给予持续的保护和再利用。

读书感受:

读过这本书,仿佛是和27名设计师有了一次短暂的交流。让我这名建筑学学生接触到很多城市规划方面的相关知识,第一次脱离建筑单体,从街道、邻里乃至城市等更大尺度上审视了建筑设计。让我感到自己以往的思维过于拘泥建筑风格和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以前做设计时遇到的很多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通过这本书得到了答案。如虽然知道要注重建筑的场所感,要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现在则了解了它们对整个街区乃至城市的经济、自然、社会影响。又如关于规范上对建筑体型控制、开窗面积、红线控制、高度、绿化率和容积率等的要求,以前只是简单遵循,现在则有了城市规划层面的理解。对于平时观察建筑和景观时的一些感受,通过读书也有了理论上的解释,如以往经过购物公园、海岸城等商业设施或塘朗山公园、梅林水库等城市公园时,只是感觉很方便很舒适却说不出原因,现在则了解到这是由于它们注重了与交通的结合,对公共场所安全感的营造,对步行系统的尊重等新都市主义原则而产生的良性效果。当然,毕竟这只是一本九十年代的书,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原因,书上很多方法和事例有些落后,比如在公共交通方面就没有想到地铁这一新型交通形式的普及,步行系统方面没有想到会出现人车分层的天街立体商业步行系统,公共空间方面也没有想到会出现城市综合文化中心这种处理方式,但书中的原则并未过时,因为这些新事物本身就是由书中原则进一步深化而产生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九十年代先行者的伟大,今后在实际设计中还应多多站在街区和城市的视角进行考虑,将建筑融入街道、环境、城市当中,做出亲切舒适,方便实用,绿色和谐的建筑来。

第二篇: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即新城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它和城市郊区化、更适宜的生活的环境有关。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

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一、概念

首先,它必须是位于城市中心的物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包括最好最便捷的医疗、消费、教育服务等。

其次,物业所处的环境很好。外部环境上,它具有广场、湖景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人文特色的外部资源;内部环境上,它非常强调物业本身的品质,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园林设计都具备一流的水平。

再次,它还是一个不能跟别的物业形式相混合的纯住宅物业。

二、历史

形成

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它的出现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住宅和社区发展,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它起源于二战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寻求重新整合现代生活诸种因素,如居家、工作、购物、休闲等,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联系,重构一个紧凑、便利行人的邻里社区。

意义

新都市主义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体现为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另一个方面是在城市的郊区发展,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也是对城市郊区化扩张模式的深刻反思。与郊区化扩张模式相反,新都市主义赞同将不断扩张的城市边缘重构形成社区,使其具有多样化邻里街区,而不是简单地形成一个人们居住的“卧城”。精髓

将这两个方面简单概括为: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新都市主义的精髓就是让都市文明与自然属性和谐共存,在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的高度利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的基本作用,充分顾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低生活成本、高娱乐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强调居住背景、个性化生活;强调生活轻松便利的居住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全力以赴的工作、尽情地享受与娱乐的生活方式。

三、演变

19世纪 18、19世纪工业革命是西方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为解决所出现的这些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划方案,如公园城市运动、田园城市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等。

面对大规模的郊区化,人们的反思一直没停止过。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一种后来称为“新都市”的浪潮出现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新都市主义者旗帜鲜明地向郊区化无序蔓延“宣战”,以作为郊区化蔓延的“终结者”为己任。针对郊区化过程中的问题,新都市主义重新倡导较高密度、重视邻里关系的社区,广泛提倡不同阶层的融合,以步行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

新都市主义的概念,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探索住宅的意义和形式,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和住宅。新都市主义强调社区感,试图寻找人们周遭物质环境的社会意义,以及人们对物质环境的认知感。它通过强调调整环境中的物质因素来加强人们的社会交流,从而强化社区居民的相互联系、认同感和安全感,从而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具体体现在建设多功能的新社区和新城镇,刻意营造社区和城镇中心,让社区回归网格状道路系统,重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道以及协调的建筑单体设计。

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城市在战争的废墟上迎来了高速的现代化。在此进程中,城市的现代病日渐显现出来,诸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人居生活空间狭小等。这时候,人们开始渴望郊外新鲜的空气和原生态的环境,试图到郊外寻找居住的“诗意”,住宅郊区化开始出现。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住宅郊区化的出现,让现代都市遭遇了另一个困境:城市中心的居住人口日益减少、城市中心空心化、城市中心资源被大量闲置、城市商业日渐衰弱、城市固有的魅力一天天在流失。与此同时,由于住宅外迁,而人们的工作地依然在城市中心区,这就更大程度上加剧了城市交通堵塞,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成本。

在诸多的弊端面前,人们开始反思住宅郊区化的问题。反思的结果是新城市主义,或者可称之为新都市主义的出现。新城市主义提倡回归城市中心,主张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强调社区的功能配置,强调社区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1世纪

历史进入21世纪,在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城市复兴理念开始出现。200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英国伯明翰召开了由1600多人出席的英国城市峰会。峰会的主题和提出的口号是:城市复兴、再生和持续发展。关于“城市复兴”的概念,英国副首相普里斯克特解释说,城市复兴就是用可持续的社区文化和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来恢复旧有城市的人文性,同时,整合现代生活的诸要素,再造城市社区活力。城市复兴理论强调,建筑必须满足人们两个方面的基本需求,即人与自然融合交流的要求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和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让城市成为“有故事的建筑空间”。毫无疑问,城市复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城市再塑魅力的有效途径。或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城市复兴让我们重新寻找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会像文艺复兴一样在历史的时空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生活方式

目前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不受都市的嘈杂、都市交通拥挤的影响,就把家和工作都安在离城不远,但是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工作舒心。黄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住在城南可以享受一个比市区更为舒适的环境,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大片的绿地、田野,可以选择花园洋房、联排别墅、独栋别墅等多种低密度的住宅,不必再去挤电梯公寓。新城南的政府配套设施、新会展中心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医院、学校、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一样都不少,完备的商业配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可以居家在城南,更可以工作在城南,不必再每天起早贪黑奔波在家和单位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娱乐、学习。新都市主义带来的就是这种生活。

五、开发模式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TND即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是由安杜勒斯·杜安尼和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夫妇提出的,代表作就是“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TND社区规划的基本建筑地块是邻里。它的大小从16到80公顷不等,半径不超过400米,使得大多数房屋处在街区公园3分钟的步行范围内,离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5分钟步行距离;TND采用联结点很多的街道网络来划分邻里,可以提供不同的交通路线来缓解交通堵塞,同时又通过频繁停车控制车速;它强调邻里间的活动平衡,包括居住、购物、工作、上学、礼拜和娱乐休闲;优先考虑公共空间,优先考虑市政建筑的适当地点。

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TOD即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由彼得·卡尔索普提出的。第一个运用TOD原则的开发项目是“加利福尼亚萨克拉曼多拉圭纳韦斯特社区”。这个模式将社区开发设计在沿轻轨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排列的不连续节点上,它利用了运输与土地使用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把更多的起点与终点散放在公交车站很近的步行范围内,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每一个TOD都是一个密集的、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在公交车站周围密集的、较近的步行范围内有商店、住房和办公室,使得居民很容易得到工作、购物、娱乐和各种服务。在商业区周围是联排住宅和公寓。最后一圈在核心周围400米的位置,包括独立住宅和大规模的商业企业。应该说,给“新都市主义”下个精确的定义比较困难。从哲学角度来说,“新都市主义”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与现代主义思潮相对应的。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兴,而是一种全新的复归。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新都市主义运动都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运动,它的理论还不是很明朗,它的影响还没有它宣扬的那么大,它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

六、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肯定,新都市主义在中国城市的现阶段还不具备指导意义,但它对中国的城市建设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新都市主义具有思想和形式两个层面。其内核思想是对都市化和郊区化的扬弃,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希望回到人性化和有机联系的社区,回归传统,保持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需求满足达到一定高度后,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都市主义在现阶段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掌握其精神内核的。

新都市主义更具标志作用的还是它的外在形式。在经历了现代主义之后,新都市主义对历史风格、地方风格和创新风格的尊重值得我们重视。尤其是他们对建筑的重视。杜安尼和普拉特赞伯克认为规划不会首先出现,首先出现的是当地风格的建筑,规划是在这种建筑本身成为塑造社区的三维结构后才出现的。因此,不管对新都市主义的评论如何,海滨镇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好评。新都市主义的建筑处理和布局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小城镇。我们的小城镇的历史悠久,有着值得珍惜的地方传统和特色。小城镇的规模具有天然的宜人尺度,完全可以实现职住的平衡和步行交通。在地方政府主持的规划下,统一建设公共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再由企业来开发住宅。

七、特征

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八、新都市主义宪章

大都市、城市和城镇

(1)大都市地区是由地形、流域、岸线、农田、地区公园和河流盆地为地理边界而确定的许多地方组成。

(2)大都市地区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单元。政府合作、公共政策、物质规划和经济战略必须反映这个新的现实。

(3)大都市与其内地和自然景现有一个必然的和脆弱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环境、经济和文化上的。耕地和自然对大都市就像花园对它的住宅一样重要。(4)开发模式不应该模糊或彻底破坏大都市的边界。在现有城市地区内填空式的发展,以及重新开垦边缘和被抛弃的地区可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投资和社会网络。大都市地区应该发展某些战略来鼓励这样的填空式开发,而不是向边缘扩张。

(5)只要适当,朝向城市边缘的新开发应该以社区和城区的方式组织,并与现有城市形式形成一个整体。非连续性的开发应按照城镇和村庄的方式组织,有他们自己的城市边缘,并规划达到工作和住宅平衡,而不是一个卧室型的郊区。

(6)城市和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该尊重历史形成的模式、常规和边界。

(7)城市和城镇应该带来尽量多的公共和私人使用,以支持地区经济并授急于所有收入的人群。经济住宅应该在地区范围内广泛分配,来适应工作机会和避免贫穷的集中。(8)地区的物质规划应该被众多的交通选择所支持。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应该在全区域范围最大限度地畅通,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9)收入和资源应该在区域内的城市和中心之间共同分配,以避免对税收的恶性竞争,并促进交通、休闲娱乐、公共服务、住房和社区机构的理性的协调。

社区、城区和条形走廊

(1)社区、城区和条形走廊是大都市开发和再开发的基本元素。他们形成了可确认的地区来鼓励市民对其维护和发展担负责任。

(2)社区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善和混合使用的。城区总体上强调一个特别的使用,如果可能应遵循社区设计的原则。走廊是地区内社区和城区的连接体,他们包括大道、铁路、河流和公园大道。

(3)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应该发生在步行距离内,使不能驾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有独立性。相互连接的街道网络应该设计为鼓励步行,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次数和距离,节约能源。

(4)在社区内,广泛的住宅类型和价格层次可以使年龄、种族和收入多样化的人群每天交流,加强个人和市民的联系,这对一个真正的社区很重要。

(5)在合理规划和协调的前提下,公共交通走廊可以帮助组织大都市的结构和复苏城市中心。相反,高速公路走廊不应该从现有城市中心转移出投资。

(6)适当的建筑密度和土地使用应该在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内,使得公共交通成为机动车的一个可行替代物。

(7)集中的市政、机构和商业活动应该置身于社区和城区内,不是在遥远的单一用途的建筑综合体内与世隔绝。学校的规模和位置应在孩童可以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范围。(8)通过明确的城市设计法规作为可以预见发展变化的指南,社区、城区和走廊的经济健康与和谐发展可以得到改进。

(9)一系列的公园、从小块绿地和村庄绿化带到球场和社区花园,应该分布于全社区内。受保护地和开敞土地应用于确定和连接不同的社区和城区。

街区,街道和建筑

(1)所有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最基本任务是在物质上定义街道和公共空间,多种用途的地方。

(2)单独的建筑项目应该完美地与它的周围相连接,这比独特风格更重要。

(3)城市地方的复苏依赖于安全保卫。街道和建筑的设计应加强安全的环境,能牺牲开放性和方便使用性。作为但不

(4)在当代的大都市,开发必须要充分地适应机动车交通。它只能以尊重步行和公共空间形态的方式完成。

(5)街道和广场应该对步行者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合理的布局鼓励步行并使邻居相识和保卫他们的社区。

(6)建筑和景观设计应植根于当地的气候、地形、历史和建筑实践。

(7)市政建筑和公共集散地要求重要的地点以加强社区标志和民主文化。他们应得到与众不同的形式,因为它们对形成城市网络的作用与其他建筑和地点不同。

(8)所有建筑应该提供给它的居住者以清晰的地点、气候和时间感。自然方式的采暖通风比机械系统有更高的资源效率。

(9)历史建筑、城区和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兵保持城市社会的连续和演变。

第三篇: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社区模式,才能适应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作为与郊区化相对应的居住社区理论应运而生。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念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上世纪30年代由Clarence Perry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 rhood Unit)理论,被“新城市主义”予以发扬光大,并重新归纳了作为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

(一)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二)最优规模是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四分之一英里;

(三)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四)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五)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筑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予以优先考虑。

相对于邻里,分区曾被视作是功能专门化的地区,建立在高度由专业化必将带来高效率的观念基础之上。但随着信息革命和环境技术的发展,严格的功能分区思想已不再被尊为唯一经典,分区也允许多种功能活动来支持,分区的结构则是按照与邻里的结构相类似的方式组织;有清晰的边界和尺度,有具有明显特征的公共空间,有互相联系的环路服务行人,并通过公交系统与更大的区域发生联系。走廊既是邻里与分区的联接体又是隔离体。在郊区模式中,走廊仅仅是保留在细分地块和商业中心之外无形的剩余空间;但“新城市主义”将其视作连续的具有视觉特征的城市元素,由与之相邻的分区和邻里所确定,并为他们提供进出路径。

“新城市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后,近十余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包括:位于佛罗里达州Panhandel的倍受称赞的Seaside旅游小镇;洛杉矶内城的复兴规划;被誉为“进步的建筑”的亚利桑那州机动家庭村庄;德克萨斯州国家级的最大的城市更新住宅项目的重建;不列颠哥伦比亚为12000人所建的可持续性“社区”等等。

尽管“新城市主义”在新型社区的设计和开发中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但目前在美国并没有被广泛视为适于主导未来社区发展的模式。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城市主义”的实际设计标准和执行操作还不能完全与北美地区的法规框架相匹配,如目前美国许多消防部门所要求的街道宽度要超过“新城市主义”的建议宽度;另外,“新城市主义”未被很快普遍采纳的原因是因为房地产业高度分隔形成的土地使用分类(如单户住宅地、多户住宅地、零售、办公和仓库用地等),每一种类别都有其不同的运作方式、市场、行业组织和融资来源。

三、郊区化与“新城市主义”两种开发模式的比较;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形势下,郊区化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无形的、虚拟的电子化空间(CyberSpace)的发展可以使人们的活动完全超越具体时空的限制,大大拓展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范围,也为郊区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们生活的流动和不稳定性,使人们寻求可认同的稳定场所、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愿望也日趋强烈。而“新城市主义”所构筑的以传统邻里为基础、具有多元文化与

自然特征的乡村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对规划师、设计人员和开发商都应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中国未来的居住社区发展而言,郊区化模式与“新城市主义”理论均会产生有益的影响。郊区化最具吸引力的当属其对自然环境的推崇,用阳光、空气、草地等等,去引发人们心中对美好环境的热爱和向往。而“新城市主义”则将传统的价值观念:多样性、社区、宜人尺度等,作为人类都市理想的基础;它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力图去创造一种现代、美好的居住社区,并由此唤起人类住区生活最基本的向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是自由地选择生活的权利的,人与人相互依存和沟通,人与都市紧密相连。

但由于目前国内大城市的郊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生活便利程度和社会安全性与都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可能导致郊区化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生活质量。从中国的国情而言,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突出,郊区化难以避免地蚕食城郊绿化带与耕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城市郊区化必将带来大量交通工具的运用,不仅会加大本来已经很紧张的交通压力,而且还会产生环境污染、能源过度浪费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深受其害的城市问题。

“新城市主义”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创造场所的新语言,它创造的紧凑型社区取代了无序蔓延的郊区模式,减少了对土地的浪费和小汽车的使用,既减少了交通拥挤又节省了能源。“新城市主义”吸纳了许多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但并没有否定现代科技手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相反,它所提倡的传统社区邻里,由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而得以实现。远程通讯节约出来的时间和金钱,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用于家庭和邻里之间的交流。“新城市主义”似乎预示着一种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和各具特色的多元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人们的家园坐落在自然景区内,在享受着清新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在步行范围内享受到社区生活的温馨,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子通讯网络保持与世界的联系。这种居住社区形式不仅是“新城市主义”的理想,而且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人居梦想。

四、“新都市主义”的提出及其特征

随着国内许多大城市郊区化居住模式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趋势,“新都市主义”近年作为都市地区居住开发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广泛推崇。由于语意的相同,人们往往将目前颇为流行“新都市主义”视作北美“新城市主义”的中国版。但事实上,目前国内推出的“新都市主义”居住概念,既不同于追求自然、宁静、清新的生活风格的郊区化模式,也与国外“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有所不同,它具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独特的内涵。国内目前推崇的“新都市主义”概念,更多地强调以都市中心为生活工作核心,重视在都市区域内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填补性开发及利用,将现代生活诸多要素进行充分的融合整理,使居住、工作、购物、休闲等“链接”起来,构成一个十分完善、便利、现代的生活空间,确保日常的各类生活、公务、商务性活动可在此范围内迅速得以解决,使现代人生活、工作需求和心理感受得到最大的保证和满足。“新都市主义”所倡导的社区特征是:居住与办公地点接近,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成本;配套设施齐全,周边资源较为丰富。这是由目前我国大城市中人们以工作为生活轴心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现代都市人面临激烈的竞争,必须追求最大的生活便利性,需要把握住都市的脉搏,占据繁华的心脏地带,才能保持生活和事业的节奏,才能有效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各种矛盾,将居住、工作、商业活动、休闲愉乐紧密结合起来。而“新都市主义”居住模式最根本的优越之处,就是在于外在城市资源交汇的中心地带,将现代人的时间、交通成本缩至最短,反之将机遇、情感等概率提高,形成最具个性、时代、广泛、效率的“新都市主义”居住主张。

尽管在高科技及信息化社会时代,传统的居住模式和观念、行为都可能发生本质的变化,但都市作为各种新生事物的聚合地带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及影响。“新都市主义”的居住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的高度利用,充分顾及个人与社会、自然、城市的关系,能够发挥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迅速引发人们新的居住思潮。“新城市主义”能让人产生更多的认知感,与社会的较近接触也使人保持更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新都市主义”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对各个生活层面质量的高标准追求,使得都市具备了自然与城市共同融合的特征,使人们可能同时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回归。与都市毗邻而居,可以充分把握社会的进步节奏,进而引发自我奋斗和追求成就感,这是当代人的主要精神和目标所在。与郊区化向城市外围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同,“新都市主义”重视都市已有社区的再设计和填补性的开发,强调再造城市中心的活力并限制城市的蔓延式扩张,这一点对于中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不是旧城改造,而是反对开发单一化郊区,主张整合构建平衡健全的城市社区。

五、结论

无论是对于城市外围的相对分散的居住开发,还是紧凑型社区的建设,抑或位于都市中心地带的开发,崇尚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类居住社区的共同追求。体现在社区的规划设计手法上,应遵循以下共同的原则:(一)在社区设计中,明确的社区边界是创造领域感和归属感必不可少的条件;(二)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可识别的场所的关键;(三)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基础;

(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行人为基本尺度的道路系统应构成社区基本的网络结构;

(五)公众参与应成为社区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第四篇:《生命中心主义》读书笔记[范文]

《生命中心主义》读书笔记

深圳大学 Erible

生命中心主义是一本宇宙新理论的奠基之作,他阐述了一种以生命为主体的宇宙。简单的说就是,宇宙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这么适合生物存在,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生物的影响导致了宇宙的走向。

乍听上去会感觉牛头不接马尾,因为没人的心中都觉得宇宙是客观的,它的发展与生物并没有联系,而且生物只是宇宙的一个衍生于,怎会决定宇宙的发展方向呢?这里就要引入书中原文的一句话了:“一个新的理论,会让沉湎于就理论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正如牛顿力学的诞生让物理学家们觉得后续的理论研究只是对这个大系统锦上添花罢了,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诞生让他们觉得自己像是原始人类不能理解电脑的存在一般。”

在这里,给大家举个这理论的例子。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薛鄂猫定理,薛鄂猫定律告诉我们,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同时存在的,每种可能性的概率都是100%,但是一旦有主观观察之后,就会产生“概率坍塌”导致,所有可能性全部归结为一种“事实”。所谓的主管观察,就是我们人眼的观察,在漂浮不定的不确定状态就因人们的一看,就产生一种确定的状态。

以及从前一个古老的问题:“如果森林中有一颗树倒下了,没有人在场,这棵树倒下时会发出声音吗?”许多人看到这人就觉得作者有些不可理喻,多数都回答是断然肯定的。甚至有些人还会有点儿神奇说:“一棵倒下的树当然会发出声音。”好像这个问题太愚蠢而不值得话费丝毫的时间去想它死的。人们抱有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在坚持他们对物体独立实在的信念。显然,占据优势的思维导向是,无论有还是没有我们,宇宙都存在。这种态度与西方自圣经时代以来的观念一致,“渺小的我”是宇宙的小小的价值和结果。

很少有人思考过,树在森林中倒下时产生声波的真实机制。声音产生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声音是对某种介质的干扰而产生的,介质通常是空气,尽管声音在密度更大的物质和水或钢铁中传播得更快。树干和树枝猛烈撞击地面时,使空气产生了快速的脉冲波。一个耳聋的人可能会持续感觉到某些这种脉冲波。当脉冲以每秒5-30次的频率重复时,皮肤对它们有特别明显的感觉。所以,我们的手感觉到树木倒下时,实际上是空气压力的迅速变化,它通过周围戒指的传播而扩散,其传播速度约为340米每秒。当空气压缩时,它们就失去了连贯性,直到它的背景中的平衡重新恢复为止。用简单的科学原理讲,在没有脑—耳的生理机制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会发生。空气的脉动,就是一些微弱而迅速传播的风。风本身并不具有声音。

我们对整体宇宙的理解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自从1930年最初发现量子物理学以来,对它的“含义”一直充满争议,而现在我们对它的理解并不比那个时代更深入。数十年来,一个万有理论就要出现的承诺,是由这数十年既没有证明也无法证明的主张---弦理论的抽象数学支撑着的。而大爆炸理论对宇宙的最大秘密之一:为什么宇宙精心呵护着生命?

其实,我们队宇宙理论的理解正在眼睁睁地看着其倒退。我们收集到的数据越多,对理论的扭曲就越大,或以毫无价值为由对新的发现不屑一顾。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生命和意识是理解宇宙真实本质的关键(并非唯心主义)。如果不考虑生命和意识,我们当前关于物质世界的理论是无效的,也绝不会使他有效。这个新观点“生物中心主义”便诞生了。

总而言之,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教科书中说描述的那个所在。生物并不是物理法则的偶然副产物,也不是从小学起别人教的那样,生命的本质或历史与宇宙一样,就如撞球游戏一般枯燥乏味。

生物中心主义巩固了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一系列新研究的基础。本书将展示生物中心主义的原理。这些原理都建立在既有的科学之上,并且对当代物质宇宙的理论提出了反思。

第五篇:司法考试“时间管理宪章”

司法考试“时间管理宪章”

【内容提要】时间就像一把剑,刺穿我们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每当人们自以为还徘徊在时间的隧道顶端的时候,其实已在不觉中被它吞噬得只剩一脸皱纹、满腹脂肪和声声叹息——“想当初,老子和小董打麻将的时候,他也只不过是个三差赌徒,没成想现在这小子竟然成了个人物……”。如何管理和高效运用时间,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重大难题。市面上有关时间管理的书本可谓汗牛充栋——尽管其中不少属于滥竽充数,但也的确有值得一读的——但是,即使是值得读的那些,往往也没有针对性,只告诉你原则,却不具体指导某一种特定的事情——比如复习司法考试。本《宪章》则不然,它是我站在各种时间管理巨人的屁股上总结出的一套实战规则——也许不够高大,但却绝对挠得到痒处。不过,在正式开始之前,请阅读本《宪章》者注意:咱是粗人,向来不惮用最恶毒的话刺激你,所以请首先深呼吸三次,充分做好欲过司考,必先挥刀那个什么的思想准备,否则,请就此打住,别再看下去,那只会糟蹋你自己残余的自尊心和作践我辛勤创作出的《宪章》。

第一章 时间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条 集中精力原则:没有攻不克的考试,只有改不了的习惯

[疏议] 只要是在纸张上做题,以背诵得分的考试,就属于世界上最简单的那一类事——你不用和看门老头吵架,也不用对领导哈腰,唯一要做的就仅仅是集中精力。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多任务操作系统: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看电视的时候打毛线,打毛线的时候哄小孩,哄小孩的时候想老公/婆,想老公/婆的时候肚子饿……殊不知,就因为这样,我们才饭也吃不香、电视也看不爽、毛线也打得慢、小孩也不开心、老公/婆嘛就更不用说了。面临司法考试,我们只有改掉同时想/做几件事的习惯,把精力完全集中在简单的法律条文和搞笑得不能再搞笑的试题上,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穷的可能。

当然,如果全世界的每个人都集中精力做事的话,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恐怕早在唐朝就被消耗干净了,而且,如果一个人随时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话,估计他/她也活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我并不主张你在复习备考期间不想老公不睡觉、不看电视不喝茶、不哄孩子不撒尿。只不过,在每天计划中的复习时段,你必须改掉坏习惯,变成单任务操作系统。

第二条 不劳而获原则:凡是人家做过的事,通通拿来,绝不重复

[疏议] 司法考试是个体力活,其中有很多工作都不需要大脑——例如考点归类、重点法条的总结、过往真题的分析等等。这些工作绝对不要碰,反而应该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如果你认为想吃苹果的时候就应该跑到院子种下苹果核,那么以下就不必看了,估计你也看不懂。

第三条 按部就班原则: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一得一步一步地做

[疏议] 复习司法考试,不要希望一天之内就有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不要以为自己每天做的都是无用的工作。按照计划一口一口地吃,该放在前面做的事情放在前面做,该放在后面做的事情放在后面做,这是制胜的法宝,也是时间管理的要义。否则,本该后做的事情在前面做了,那并不意味着你到了后面就不用再做,而只意味着你浪费了时间。

第四条 做重要的事原则:和紧急的事相比,重要的事应该优先安排

[疏议] 昨天你的老同学不远万里来看你,今天你孩子要报到入学,明天是你交工作总结的大限,后天则必须去交水电费不然家里就断电了。每天都会有一些紧急的事情等着你去办,如果你整天都乐于忙这些琐事,并且不愿意改变的话,那就不要再有什么理想呀追求呀的了,乖乖家里待着别动弹吧。和紧急的事情相比,重要的事情永远都是优先的。至于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是个哲学问题我没文化说不清楚,但既然你在看这个《宪章》,就请再别问这样的傻瓜问题——实在是要问的话,我告诉你:报效祖国和亲人的养育之恩,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还是不懂?那推荐你看一部书:《少儿百科知识全书(绘图版)》。

第二章 复习计划

第五条 你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撰写复习计划。

[疏议] 既然现在你在看本《宪章》,那么说明你现在的时间是准备用于司法考试复习的,所以请立即投入到撰写复习计划的工作中,无论你怎么写都成,先写了再说。根据第四条,这比你看本《宪章》还重要,所以就此打住暂时不要看下边的东西——不要看!否则我可开骂了!

第六条 复习计划应该包括从现在到最后一科考试完成之间的所有时间,但不等于这些时间都用于复习。

[疏议] 毛主席还是什么主席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在司法考试面前,我们必须要做一个乃至无数个计划,这些计划的时间应当从现在起算,“现在”指目前这一秒钟;同时,计划的终结时间应该是考试最后一个科目铃响的那一秒钟,而不是考试前一天。

但是,复习计划和计划中的复习时间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你不可能做到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都在复习,这样的计划是非常不科学和非常浪费时间的。现在可以看看你刚才拟订出的计划,看看是否符合本条的两方面要求。

第七条 复习计划应该包括五个阶段:冲动期、痛苦期、稳定期、高潮期、涅盘期。其中,冲动期不超过整个备考时间的十二分之一,痛苦期则必须在两周内克服,稳定期应占整个备考时间的一半一上,高潮期不超过四周不少于二周,否则一定要想办法延缓高潮期的到来,涅盘期则为考前三至五天至全部考试完成止。

[疏议] 只要你现在距离司法考试还有40天以上的时间,并且你前期有了那么一丁点准备(例如你曾经学过法律——不管学得有多差),那么你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司法考试。在计划中,你应该给自己确定以上五个阶段。

所谓冲动期,是指你现在或你前几天报名、买书的时候的状态,想要考,但不知道怎么考,更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然后就开始订计划,而计划实际上又不可能完成。这一阶段是必须要经过的,因此本身是没有任何错的。

所谓痛苦期,就是发现自己没办法完成自己的计划,自己随时在违背《宪章》第一条和《宪章》第四条的原则的阶段。这个阶段你会灰心丧气,你会怀疑自己,你还会怀疑《宪章》并进而妄图不再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是考验毅力的阶段,对此我只能告诉你:憋屈的时候就别再看书了,想骂娘就骂两声,但骂完了你还得严格遵守四项基本原则,尊重自己订立的计划,否则你只不过是一个只会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窝囊废。

所谓稳定期,就是你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坏习惯,逐渐能够将重要的事情优先于紧急的事情去做,逐渐能够安静下来复习,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每小时看好多东西,你的记忆力似乎变得好起来了。同时,你可能会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忧郁感,偶尔开始追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对此,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重温本《宪章》,不要再去想那些终极的问题,而是学着享受宁静地读书的快乐。

所谓高潮期,指突然有一天发现你爱上了司法考试,你发现你特别喜欢目前的生活状况,甚至希望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下去,与此同时你发现考试的时间已经如此迫近,而你似乎还有许多没有完成的工作要去做。注意:每个人都会在考试前觉得要是再多给自己一个星期就好了,但并非每个人都如你一样达到了高潮期,那些懒惰的人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而你却是因为自己爱上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所谓捏盘期,指考试前的三天到考试完之间的过程。不管你是变成蝴蝶、野鸭还是凤凰,都应该感到自己正在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你认为值得做的事,你已经完全看淡了司法考试的成败与否,你之所以坐在考场里,是因为你喜欢。你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你已经不用再去逼迫自己做事,你感觉你周围的生命都非常美丽。

第十九条 不要钻牛角尖。

[疏议] 钻牛角尖是一切考试的时间杀手。你又不是全国人大的,你也不是要去研究法学,有什么可钻的?!时刻问自己:究竟是弄不懂这道题还是弄不懂这个知识点,如果只是前者,则自己给自己一个嘴巴清醒一下。

第二十条 少切磋,多咨询。

[疏议] 不要没事就和考友掺和在一起,很无聊的。集中时间,把笔记本上记录好的弄不明白的地方一次性地找高手讨教就可以,这时候可千万不能客气,要追着追着问——而非追着追着找跟自己半斤八两的人争论。

第二十一条 越到考试前,越要抓紧时间。

[疏议] 也许会有人在考试前一周告诉你说:反正没多少时间了,你不如休息一下。我清楚地告诉你,这一休息就等于你谋杀了自己的大量记忆细胞和试卷上的几十分,越到考试前,越要抓紧时间,详细计划到分钟,认真执行计划,绝对有利无弊。这是高潮期过度到涅盘期的关键,不准在考试前放松,不然就不要考了。这一黄金规则,一直有效到最后一科考试前的最后一分钟。建议考试的时候,自己找个考场附近的旅馆单独住下——严禁找考友同住!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宪章》自你阅读完后当然成为你司法考试全部科目完成前的生活信条,违反本《宪章》将导致你不能通过司法考试的恶劣后果。

第二十三条 每周阅读本《宪章》及疏议五遍,并且根据第十二条的规定顺着看。

第二十五条 本《宪章》还可用于参考其它重要挑战性任务的完成,但对利用本《宪章》达到违法犯罪目的的行为本人概不负者!

下载新都市主义宪章 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都市主义宪章 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考试时间管理宪章

    《司法考试时间管理宪章》及疏议 【前言】时间就像一把剑,刺穿我们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每当人们自以为还徘徊在时间的隧道顶端的时候,其实已在不觉中被它吞噬得只剩一脸皱纹......

    阅读 自由大宪章

    阅读《自由大宪章》,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在西欧的中世纪,存在国王和贵族两大势力,他们有时相互依存,有时却又针锋相对......在我看来,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国王是最......

    大西洋宪章中英文对照[定稿]

    大西洋宪章中英文对照 大西洋宪章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代表联合王国的首相丘吉尔,经过会商,觉得把他们两个国家政策上若干共同原则(对更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即以次为基础)在此时......

    《司法考试时间管理宪章》及疏议

    《司法考试时间管理宪章》及疏议 【内容提要】时间就像一把剑,刺穿我们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每当人们自以为还徘徊在时间的隧道顶端的时候,其实已在不觉中被它吞噬得只剩一脸......

    大宪章的意义(优秀范文5篇)

    800年前的今天,1215年6月15日,内忧外患、走投无路的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1167-1216)在泰晤士河旁兰尼米德(Runny Mede)的一片美丽宁静的草地上被迫答应25位贵族代表的要求,签署......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读后感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读后感在仔细研读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之后,感触颇深,深刻的体会到了地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宪章》从不同的角度和级别分析了地理的重要性,对个人、对教育、对......

    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 这里讲的生态主义(Ecologism),又称绿色政治学(Greenpolitics)、环境政治学(Environmental politics)和生态政治学(Ecologicalpolitics)。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的......

    素食主义(定稿)

    久未谋面的某女告诉我,她素食快一年了。 原来的她曾无肉不欢,但因妈妈生了重病,焦急之下,在寺庙中许下愿心,如果妈妈能够康复,从此不吃任何有眼睛的食材…后来妈妈康复出院,她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