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

时间:2019-05-14 05:0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

第一篇: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

70年代后期,国际建协鉴于当时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会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有关官员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而且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需要进行修正。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马丘比丘宪章》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在考察了当时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遍布全球的状况之后,《马丘比丘宪章》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各级人类居住点上,即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国家和洲,并以此来指导建设。而这些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从人的需要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马丘比丘宪章》针对于《雅典宪章》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以后的城市规划基础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开的,尤其在第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的许多新城和一系列的城市改选中,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的强调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经过改建的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一些未改选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则又相当的冷漠、单调,缺乏生气。对于功能分区的批评,认为功能分区并不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的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而最早的批评来自于CIAM的内部,即Team 10,他们认为柯布西埃的理想城市“是一种时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他们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以及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的理论则以杰克布斯充满激情的现实评述和亚历克山大相对抽象的理论论证为代表。《马丘比丘宪章》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60年代以后,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直接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在二次大战期间逐渐形成、发展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50年代末被引入到规划领域而形成了系统方法论。在对物质空间规划进行革命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转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最早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的规划研究当推开始于美国1950年末的运输-土地使用规划。这些研究突破了物质空间规划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过分关注,而将重点转移至发展的过程和不同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调整与整体发展的相互作用之上。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在运输-土地使用规划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方法,经麦克劳林、恰得威克等人在理论上的努力和广大规划师在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城市规划运用系统方法论的高潮。《马丘比丘宪章》在对这一系列理论探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作了进一上的发展,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在这样的意义上,城市规划就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只有通过这样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与城市系统相协调。

第二篇:马铁松老先生座谈会 内容总结

一、历史背景

丰宁县建立党支部比较早,从1930年开始建第一个党支部,当时只有5名党员。1931年9月18日,东三省沦陷后,日军开始进攻热河省,丰宁县当时是热河省下属的一个县,省主席是汤玉麟,汤是东北张作霖的五虎上将之一,这个人对日军畏敌如虎。1933年3月1日,日军进攻山海关,3月4日不抵抗的汤玉麟一路逃奔到丰宁,这样,仅128名日军就侵占了承德。1933年3月27日,日军占领丰宁县城凤山,当时的县长是陈学玉,随即投降日军,1933年9月18日占领大阁镇(现在的丰宁县城),汤玉麟又逃到张家口地区。丰宁被日军占领是从1933年到1945年,是屈辱的12年,也是丰宁人民做亡国奴的12年。

二、日伪在丰宁的残暴统治

当时在丰宁的日伪统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扫荡,镇压抗日军民,实行保甲连坐封锁抗日武装。如1940年在丰宁****地区进行了78天大扫荡;1941年在平北地区进行了2个月的万人大扫荡,抓捕1500多人,处死200余人;1942年在丰滦地区又进行了32次大扫荡。

2、“集家并村”,残害各族群众。“集家并村”就是老百姓所谓的修“人圈”,把老百姓集中起来,割断八路军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当时丰宁地区有227个“人圈”,拆毁民房52823间,破坏土地15万多亩,百姓无粮无衣,住马架子,疾病瘟疫流传。现在大滩二道河子还有“人圈”遗址。

3、经济掠夺,为殖民统治和军事侵略积累物资。据1951年数据显示,日军占领丰宁期间共掠夺粮食58万多石,合现在的2亿零80万斤,此外还掠夺其它的生活物资。当时日军还在丰宁地区抓捕劳工12000多人到东北修军事工事,另外还有高额的税捐。那时候老百姓穷得真的是几个人合穿一条裤子。

4、奴化教育,抹杀民众民族意识。当时在丰宁的日本统治者不许老百姓提“中国”二字,一律改称“支那”,还灌输中日亲善的思想,声称日本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帮助改造低等的中国人。那时的七八岁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都统一唱日本国歌、伪满国歌。

三、丰宁人民的抗日斗争

当时丰宁地区的抗日力量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队、民兵民团以及一些国民党的残余部队。下面来具体说说丰宁人民的抗日斗争。

1、建立抗日政权:当时丰宁地区属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称平北地区。成立兴、滦、丰联合线和丰滦联合办事处。1940年6月由白乙化烈士建立丰、滦、密抗日联合线。白乙化烈士大高个,多才多艺,爱身穿白衣,带帽,留了一把大胡子,得绰号“小白龙”,是北平中国大学的大学生。1935年白乙化烈士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被称为运动中的“虎将”。1940年1月,成立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第十团,任团长。同年4月经大小100余次战斗,在丰宁通往北京的云蒙山区开辟了平北丰、滦、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了县政府。当时丰、滦、密共16个区,丰宁有2个区,13区和16区,其中13区在今天的杨木栅子一带,16区在窄岭、天桥、石人沟一带。丰宁地区较早地成立了敌后根据地,所以是抗日革命老区,这个毋庸置疑。后来在云蒙山区发生了“臭水坑惨案”,白乙化烈士所在部队被敌人1000多人包围,全部壮烈牺牲,这个事件震惊了整个晋察冀地区,这样丰、滦、密县政府也被不幸消灭,而后中共又陆陆续续向这里派员,于是县政府又兴起。后来又成立丰宁工委和办事处,在现在的黑河川一带。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从未停止过。

2、抗日武装斗争:

① 地方百姓、国民党残余部队的自发斗争。在今天丰宁的窄岭地区有抗日联装会,窄岭地区在丰宁最高峰云雾山东南一带。它的领导人是李政

一、袁水和孙贤。当时各家出钱买枪炮,村民自发组织训练,百姓抗日热情很高。李政一是北平大学的学生。袁水是土匪头子,贫苦农民出身,杀富济贫,后来下山打鬼子。孙贤是地方财主,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1934年日军开始破坏抗日联装会,后来特务侦查到李、袁不在根据地后报告给日军,日军随即包围联装会,民兵都被缴械,孙贤也被抓到。袁水听说后跑到密云。李政一很有气节,不为日军2000大洋的诱惑,坚决不为日军办事,后日军抓到李政一的母亲送到凤山监狱,李是个大孝子,听到消息后连夜赶往日军处投案,敌放其母,日军诱李政一出任伪职丰宁县教育局局长,但李坚决不从,被激怒的日军将其严刑拷打,当地老百姓听说后联合跪在路边要求释放李政一,日伪无奈将其释放,李政一被释放后怒发冲冠,连夜投奔北平宋哲元29军,后升迁到国民军中校团长。再来说逃到密云的袁水。袁水曾经嘴受过伤,绰号“袁老歪”,在北平躲了一年多后,又开始抗击日军。有一次被日军包围,幸得八路军解救,于是一直对八路军怀有感激之情。后来八路军派两名干部做其工作,希望他投靠共产党,袁水很快就同意了,但他手下有一个姓梁的排长是个地道的土匪,不愿与共产党合作,于是将共产党派来的两名干部杀害,袁水决定处死梁,并带了所有人员投靠了八路军,得职务抗日特务大队大队长,归平北地区管辖,勤勤恳恳,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又受过伤,八路军安排他搞后勤军需。又一次下去弄物资被日军包围,但日军不认识他是袁水,袁水谎称自己为伙夫,并未暴露身份,日军将其投到承德监狱,受尽酷刑,奄奄一息之时,抗战胜利了,八路军将其救回,两个月后因病去世。② 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6月中共开始领导丰宁的抗日斗争,八路军第4纵队,刘、宋支队首次挺进丰宁。1939年开辟平北地区。1940年先后攻克延庆、杨木栅子等地。1941年5月,10团1营到波罗诺、石人沟一带被日军包围,进行了一场恶战,这次战役就是单家沟梁战斗,这是丰宁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共有日伪2000多人。平北支队后来挺进丰宁的有几百人,敌人一直追捕,这样就被迫以班、排形式分散作战。1945年苏蒙联军到达丰宁,这是一支大部队,随军配有坦克车,到凤山后丰宁随即解放。

3、抗日英雄事迹

① 在今天丰宁的窄岭西沟小营子,抗战时期有个青年农民叫孙震,参加了白乙化的10团,在随后的一次惨烈战斗中,其排长腿被打断,孙将其排长掩藏起来,自己却被敌人包围,终因寡不敌众,被10多个敌人用刺刀挑死,壮烈殉国。还有10团的一人名叫刘德,在一次战斗中遭遇众多敌人,进行了肉搏战,敌人将其抓获,他拒不投降,抱住一敌人滚下悬崖,以身殉国。

② 袁水部下有一中队长,有一次回家探亲被敌人包围,手用双枪击毙很多敌人,但寡不敌众,砸毁枪支后一头撞死在石砬子上。③ 1941年8月,天桥成立抗日救国会,当时有10多人参加,后来出现一个叛徒告密,当时被抓走8人,其中2人被枪杀,其余人死于承德监狱。④ 老百姓中天桥沟有个叫佟九州的人,他是个普通农民,但很恨日本鬼子,有抗日气节。八路军一次战斗中5名伤员因为走不了被送到佟家,佟家在一个很隐秘的小山沟里,很少有人会去,于是伤员在他家住下。佟家很穷,粮食不够吃他便上山挖野菜,并不时出去买中药,家中鸡下的鸡蛋都留给伤员吃。一天夜里伤员顺利被大部队营救走。这5名伤员中有4人都在以后的战斗中为国牺牲,仅有一人生存下来,并为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建国后到广州某基地成为司令员,为报其恩想把佟家举家接往广州,但被佟婉拒,后一直有书信往来。直到现在佟家后人都依旧生活在世世代代祖辈们生活的地方上,过着纯朴简单的农民生活。⑤ 在某次战役中有3名伤员被送往宿雅奎家中,他随即召开全村人开会,不许把消息走漏出去。随后伤员被送到傅存家中养伤,敌人扫荡时他们就把伤员藏起来,敌人走后再接回家中。后来日军包围搜查伤员,集合全村人进行审问,没有一人透露消息,敌人便从人群中抓出一人审问,这个人名字叫安凤才,遭到严刑拷打,但始终很有民族气节,没有透露一个字。百姓们看不过去,集资去日军处送礼,将安凤才解救出来,3个月后他的伤才养好。

第三篇:马云演讲内容

马云在上海演讲说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要看看。老板也罢,员工也好,品格很重要!

一:忠诚——忠心者不被解雇

单位可能开除有能力的员工,但对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不会有领导愿意让他走,他会成为单位这个铁打营盘中最长久的战士,而且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员工。

1、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2、与上级分享你的想法;

3、时刻维护公司的利益;

4、琢磨为公司赚钱;

5、在外界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二:敬业——每天比老板多做一小时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趋同。学历、文凭已不再是公司挑选员工的首要条件。很多公司考察员工的第一条件就是敬业,其次才是专业水平。

1、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

2、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与努力;

3、乐意为工作作出个人牺牲;

4、模糊上下班概念,完成工作再谈休息;

5、重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三:自动自发——不要事事等人交代

不要事事等人交代,一个人只要能自动自发地做好一切,哪怕起点比别人低,也会有很大的发展,自发的人永远受老板欢迎。

1、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2、主动分担一些“分外”事;

3、先做后说,给上司惊喜;

4、学会毛遂自荐;

5、高标准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6、拿捏好主动的尺度,不要急于表现、出风头甚至抢别人的工作。

四:负责——绝对没有借口,保证完成任务

用于承担责任的人,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工作能力可以比别人差,但是一定不能缺乏责任感,凡事推三阻

四、找客观原因,而不反思自己,一定会失去上级的信任。

1、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

2、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

3、言必信,行必果;

4、错就是错,绝对不要找借口;

5、让问题的皮球至于你;

6、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五:注重效率——算算你的使用成本

高效的工作习惯是每个可望成功的人所必备的,也是每个单位都非常看重的。

1、跟穷忙、瞎忙说“再见”;

2、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3、量化、细化每天的工作;

4、拖延是最狠毒的职业杀手;

5、牢记优先,要事第一;

6、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六:结果导向——咬定功能,不看苦劳

“无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无论苦干、巧干,出成绩的员工才会受到众人的肯定。企业重视的是你有多少“功”,而不是有多少“苦”。

1、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

2、办法永远要比问题多;

3、聪明地工作而不仅仅是努力工作;

4、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5、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七:善于沟通——当面开口,当场解决

不好沟通者,即便自己再有才,也只是一个人的才干,既不能传承,又无法进步;好沟通者,哪怕很平庸,也可以边干边学,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1、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

2、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

3、带着方案去提问题,当面沟通,当场解决

4、培养接受批评的情商;

5、胸怀大局,既报喜也报忧;

6、内部可以有矛盾,对外一定要一致。

八:合作——团队提前,自我退后

团队提前,自我退后。不管个人能力多强,只要伤害到团队,公司决不会让你久留——不要认为缺了你一个,团队就无法运转!

1、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

2、服从总体安排;

3、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

4、不做团队的“短板”,如果现在是,就要给自己“增高”;

5、多为别人、为团队考虑。

九:积极进取——永远跟上企业的步伐

个人永远要跟上企业的步伐,企业永远要跟上市场的步伐;无论是职场还是市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参与者都不希望被淘汰。为此就一定要前进,停就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出局!

1、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

2、不要总生气,而要争气;

3、不要一年经验重复用十年;

4、挤时间给自己“增高”、“充电”;

5、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

6、挑战自我,未雨绸缪。

十:低调——才高不必自傲

才高不必自傲,不要以为自己不说、不宣扬,别人就看不到你的功劳。所以别在同事面前炫耀。

1、不要邀功请赏;

2、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

3、不要摆架子耍资格;

4、凡是人,皆须敬;

5、努力做到名实相符,要配的上自己的位置

6、成绩只是开始,荣誉当作动力。

十一:节约——别把老板的钱不当钱

节约不是抠门,而是美德。不要把公司的钱不当钱,公司“锅”里有,员工“碗”里才有;同样,“锅”里多,“碗”里也自然就多。而掌勺的,恰恰就是你自己。

1、报销账目,一定要诚信;

2、不耍小聪明,不贪小便宜;

3、不浪费公司的资源,哪怕是一张纸;

4、珍惜工作的每一分钟时间;

5、每付出成本,都要力争最大收益;

6、记住:省下的,就是利润!

十二:感恩——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你

为什么我们能允许自己的过失,却对他人、对公司有这么多的抱怨?再有才华的人,也需要别人给你做事的机会,也需要他人对你或大或小的帮助。你现在的幸福不是你一个人就能成就的。

1、老板给了你饭碗;

2、工作给你的不仅是报酬,还有学习、成长的机会;

3、同事给了你工作中的配合;

4、客户帮你创造了业绩;

5、对手让你看到距离和发展空间;

6、批评者让你不断完善自我。

职业素养的高低,品格的优劣,对人一生的成就有重大的影响。扪心自问,我认为自己并不完全具备这十二种品格,或者说对这些品格的践行并不到位,那在坐的各位呢?如果我们都能以它为准绳,那么达成个人的理想绝不是空谈,集体的目标也将指日可待!

最后送诸位一句我深信的名言:“能力决定你所在的位置,品格决定你能在这个位置待多久!”

第四篇:马云演讲内容

马云说,10年前的大家不会愿意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那买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但10年后,每天中国电子商务产生2400万个交易,这表明每天都有2400万个信任在流转。而他也感谢团队对他的信任。马云说,10年以前他自己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会成功,但他感谢他的同事选择了相信自己。

演讲中马云再次提及自己“给年轻人机会”的理念。马云说,工业时代是论资排辈,永远需要一个Rich Father,但如今变化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我们还没搞懂PC互联网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我们还没搞懂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来了。”

马云同样在现场呼吁,希望大家像支持马云一样支持继任者陆兆禧及其新团队。他自己卸任后则会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教育和环保。“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天空湛蓝、让粮食安全,拜托大家!”说到这里,马云甚至做了个单膝下跪的动作。

在马云卸任CEO前,阿里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架构调整。1月,阿里集团拆分成25个事业部。3月,阿里整合支付宝、阿里小贷等金融业务筹建成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原支付宝CEO彭雷出任新集团CEO。至此,阿里平台、数据、金融三大方向的调整基本成型。(李云)

以下为马云演讲全文:

马云:大家晚上好!谢谢各位,谢谢大家从全国各地,我知道也有从美国、英国和印度来的同事,感谢大家来到杭州,感谢大家参加淘宝的十周年!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当然对我来讲,我期待这一天很多年了,最近一直在想,在这个会上,跟所有的同事、朋友、网商,所有的合作伙伴,我应该说些什么?大家很奇怪,就像姑娘盼着结婚,新娘子到了结婚这一天,除了会傻笑,真的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人,我其实在想十年前的今天,是非典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信心,大家不看好未来,阿里人十几个年轻人一起我们相信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更好,十年以后,电子商务会在中国受更多人的关注,很多人会用。

但我真没想到,十年以后,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这十年无数的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一个理想,为了一个坚持,走了十年。我一直在想,即使把今年阿里巴巴集团99%的东西拿掉,我们还是值得的,今生无悔,更何况我们今天有了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相信的人,那么多坚持的人。

其实自己在想是什么东西让我们有了今天,是什么让马云有了今天,我是没有理由成功的,阿里也没有理由成功,淘宝更没有理由成功,但我们今天居然 走了这么多年,依旧对未来充满理想。其实我在想是一种信任,在所有人不相信这个世界,所有人不相信未来,所有人不相信别人的时候,我们选择了相信,我们选 择了信任,我们选择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更好,我们选择相信我的同事会做得比我更好,我相信中国的年轻人会做得比我们更好。

二十年以前也好,十年以前也好,我从没想过,我连自己都不一定相信自己,我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信任了我,当CEO很难,但是当CEO的员工更难。我从没想过在中国,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缺乏信任的时代,它居然你会从一个你都没有听见过的名字,闻香识女人这样人的身上,付钱给他,买一个你可能从来没见 过的东西,经过上千上百公里,通过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到了你手上,今天的中国,拥有信任,拥有相信,每天2400万笔淘宝的交易,意味着在中国有2400 万个信任在流转着。

在座所有的阿里人,淘宝,小微金融的人,我特别为大家骄傲,今生跟大家做同事,下辈子我们还是同事!因为是你们,让这个时代看到了希望,在座的 你们就像中国所有的80后、90后那样,你们在建立一种新的信任,这种信任就让世界更开放,更透明,更懂得分享,更承担责任,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30年以前,我们谁都没想到今天会这样,谁都没想到中国会成为制造业大国,谁都没想到,电脑会深入人心,谁都没 想到互联网在中国会发展得那么好。谁都没有想到,淘宝会起来,谁都没想到雅虎会有今天。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我们谁都没想到,我们今天可以聚在这里,继续 畅想未来。

我们大家都认为电脑够快,互联网还要快,我们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来了;我们在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变化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今天还有不少年轻人觉得无数的像谷歌、百度、腾讯、阿里这样的公司拿掉了所有的机会,十年以前当我们看到无数的伟大的公司,我们也曾经迷惘过,我们还有机会吗?但是十年坚持、执着,我们走到了今天,假如不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在座 所有的年轻人轮不到你们,工业时代是论资排辈,永远需要有一个rich father,但是今天我们没有,我们拥有的是就是坚持和理想。很多人讨厌变化,但是正因为我们把握住了所有的变化,我们才看到了未来,未来30年,这个 世界,这个中国,将会有更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每一个人是一个机会,抓住这次机会,我们很多人埋怨昨天,30年以前的问题,中国发展到今天,谁都没有经 验,世界发展到今天,谁都没有经验,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昨天,但是30年以后的今天,是我们今天这帮人决定的,改变自己,从点滴做起。坚持十年,这是每一个 人的梦想。

我感谢这个变化的时代,我感谢无数人的抱怨,因为在别人抱怨的时候,才是你的机会,只有变换的时代,才是每一个人看清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的时候。

参与阿里巴巴的建设14年,我荣幸我是一个商人,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商业社会,但是很遗憾,这个世界商人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商人在这 个时代已经不是唯利是图的时代,我想我们跟任何一个职业,任何一个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一样,我们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这个社会。14年的从商,让我懂得了人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别人成功了,才是自己的成功。我们最期待的是员工的微笑。

从今天晚上12点以后,我将不是CEO。(掌声)从明天开始,商业就是我的票友,我为自己从商14年深感骄傲!

看到你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人,我不希望有一天我们这些人再来一个致我们逝去的中年。这世界谁也没把握你能红五年,谁也没有可能说你会不败,你会 不老,你会不糊涂。解决你不败,不老,不糊涂的唯一办法,相信年轻人!因为相信他们,就是相信未来。所以我再我将不会回到阿里巴巴做CEO。

要我回也不会回来,因为回来也没有用,你们会做得更好!

做公司,到这个规模,小小的自尊,我很骄傲,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这个公司才刚刚开始,所有的阿里人,我们都很兴奋,很勤奋,很努力,但我们 很平凡,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我们今天得到的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付出,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纪希望这家公司走远走久,那就是去解决社会的问题,今天社会上有那么 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在座的机会。如果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在座的各位。

阿里人坚持为小企业服务,因为小企业是中国梦想最多的地方。这里,14年前,我们提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帮助小企业成长。”今天这个使 命落到了你们身上,我还想再为小企业讲,人们说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了不公平,但是我的理解,互联网制造了真正的公平。请问,全国各省、各市、各地区,有 哪个地方为小企业、初创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互联网给了小企业这个机会。有些企业三五年内享受了五六个亿用户,他们呼唤跟小企业共同追求平等,小企业需要的 就是500块钱的税收优惠,请所有阿里人支持他们,他们一定会成为中国将来最大的纳税者。

感谢各位,我将会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儿,教育、环保,刚才那首歌“Heal the world”,这世界很多事,我们做不了,这世界奥巴马就一个,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当奥巴马看。这世界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感兴趣的那份工 作,已经很了不起,我们一起努力除了工作以外,完善中国的环境,让水清澈,让天空湛蓝,让粮食安全,我拜托大家!(马云单膝下跪)

我特别荣幸介绍阿里未来的团队,他们和我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他们比我更了解自己,陆兆禧工作了13年,在阿里巴巴内部,经历了很多岗位,经历了很多磨难,应该讲13年眼泪和欢笑是一样地多,接马云这个位置是非常难的,我能走到今天,是大家的信任,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我相信,我也恳请所有的人像支持我一样,支持新的团队,支持陆兆禧,像信任我一样信任新团队、信任陆兆禧,谢谢大家,明天开始,我将有我自己新的生活,我是幸运的,在我48岁,我就可以离开我的工作,在座每个人你们也会48岁之前工作是我的生活,明天开始,生活将是我的工作,欢迎陆兆禧。

第五篇: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唯物论相关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有相对的静止。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这个是相对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

自然界(自在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世界)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自在世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人化世界)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辩证法相关原理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于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在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在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个系统的矛盾都有其特殊矛盾。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 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了各个部分,事物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

实际工作中,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整体,有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不能简单的把整体简单机械的分割为部分。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没有要素就没有系统,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司其责,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一个协调、高效的有机系统。

新生事物是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度的原理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当否定方面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促使事物发生质变,转化为他事物。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第一,原因和结果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存在于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过、一果多因、一因同果、多果多因、复合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趋势。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本质和现象

现象和本质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性: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生动、丰富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

统一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与现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立性: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相等同。

统一性: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也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形式和内容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的形式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

认识论的相关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

绝对真理(绝对性、无条件性):首先,绝对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次,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相对性、有条件性):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又一个规律。

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原理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其次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实践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想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想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历史的、具体的。

历史唯物论的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或者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予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最深刻的根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又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还在于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下载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丘比丘宪章内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总结--马

    个人自评总结 界岭小学马阁 时间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在教育干线上我已走过数十个春秋。作为一名老年教师,不仅要有勇于确立成才目标的意识,还要有勤于反思的习惯。回顾走过的这......

    马原总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

    马原总结

    单元一: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概括主要内容:主要是自然辩证法中的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劳动)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

    马亚军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2009年—2010年第一学年 新的一年钟声即将敲响,新年的钟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也预示着本学期工作已经结束,为下学期更有效的工作,现针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总......

    马基总结

    《矛盾论》学习总结 初识矛盾,还是在小学时学习《自相矛盾》的故事。而那时的我对于矛盾的理解也仅限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浅显层面。现在,当我读过《矛盾论》后我才发现,......

    马滔总结

    安防实训总结 仙桃职院桃花文化艺术节,我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届智能楼宇安装调试大赛也是在这种氛围下开展的精彩活动,其大赛的目的是积极引导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适......

    石丘公司10.1停产检修总结

    阳泉煤业集团石丘煤业有限公司10.1停产检修工作总结 根据集团公司、沙钢公司要求,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有序、正常进行,公司在2017年9月27日8:00-2017年9月30日8:00对全矿井上、......

    丘家小学家长代表会总结[定稿]

    丘家小学家长代表会总结 2011-07-27 7月27日,学生家长会在丘家小学二楼会议室召开。 一、本次家长座谈会的主要目的: 1、增进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2、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