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谈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议谈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阅读提出的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阅读课文不同于讲读课文,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注意。但阅读课文恰恰是某一单元训练重点的最直接的体现者,最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连接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桥梁和纽带。没有阅读课文的过渡作用,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 语言文字的丰富积累正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增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课文中的“自学辅导”尤为重要,在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学辅导”得法,就能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不需要教”。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小学中年级的教学实践,对阅读课文的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引导自学
这是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起步的最核心的部分。这里的“自学”不同于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预习”。“预习”往往在课外,学生无法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质量难以保证。而“自学”是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自学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阅读阶段。主要是使学习者具有基本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能理解。第二阶段为逻辑整理阶段,即引导学习者通过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整理出来某一课题内容的逻辑结构。
“自学”的进行大致有三种情况:(1)教师先导,即: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学生后自学。(2)学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再导,加深理解,从而领悟自学的内容。(3)教师边导,学生边自学。
自学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随意性”学习。自学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是“目的性”,一个是“计划性”,是自学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在“自学”阶段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东方之珠》是一篇阅读课文,它位于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即了解总分结构的训练项目。在前几课的训练中,总结出理清总分总的方法。即: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看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找出中心句、段。②逐段朗读,弄懂课文围绕中心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③再读课文,弄清段间联系(找出总分总结构线索)。④口述主要内容。同时自学前,提出“自学”要求,读书阅读动笔墨:⑴标出自然段。⑵写出每个自然段段意。⑶连接段意写出主要内容。结合这一方法和要求,学生自学这一课,这正符合“自学”的第一种情况。而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都能弄懂课文先总写香港是航运、贸易、金融中心,被人们称为“东方之珠”。再从著名港口、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美丽夜景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明亮繁华。最后总结香港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段间的联系,使学生懂得整个故事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介绍。
二、品诵积累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教学“阅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储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这里的“品诵”指的是学生经过自学、讨论,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划出,旁批眉注写一写讲一讲自己对句子、段落的理解体会及喜欢这些句子、段落的原因,然后,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积累”指的是学生对自己理解感悟最深的句子、段落做精记,摘抄型的读书笔记,使文本精彩部分烂熟于心。
三、总结反思
这一阶段,是使学生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技能进一步综合化、规律化的重要环节。在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书、参考书的帮助下,学生在通过自学阅读、品诵积累两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新课内容已基本掌握,但也难免没有似是而非的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有必要对新课内容作一番简明扼要的总结,特别是对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这时一定要给予学生一个明晰的解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垄断总结的全过程,在“总结”阶段,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简明扼要地概括性讲述;
2、学生回顾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师生共同评估。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东方之珠》,在学生自学课文,品诵摘抄后,教师简明讲述了香港百年的历史、今天回归强大的祖国后的繁荣,引导学生畅谈体会感想,并随即在书中作好批注;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本文的过程,归纳出读书笔记的一般格式:(一)书目: ————;(二)主要内容是:————;(三)我最喜欢的美词、句子、段落和喜欢的原因及自己的理解体会:————;(四)我对这篇课文的体会感想是:————;我还想与大家讨论的问题是: ————。
四、尝试实践
语言实践是文本阅读理解拓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文本阅读的目的。结合课文内容,便会很轻松地体会到作者语言之形象准确,尝试实践语言便水到渠成。
教学小语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东方之珠》后,我周末布置了两个题:
1、课外收集一篇介绍可爱家乡或祖国名山大川,锦绣山河的文章,阅读后,按前面归纳出的读书笔记的一般格式写一篇读书笔记。
2、写一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阅读训练的方法是为阅读训练目的服务的,要达到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能力的目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为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要力求选择最优的训练方法,而“自学辅导”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年级阅读课文时,遵循由“自学阅读一品诵积累一反思总结一尝试实践”的这一基本程序,会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讨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对 “自学辅导”四步程序有所补充,有所丰富,以利于今后的阅读课文教学。
崇高路小学中年级精读课文六步教学模式
刚拿到实验教材时,老师们都觉得耳目一新,但在实际教学时大家却感得困难重重、困惑重重。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为了给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语文教材容量大,特别是识字量大幅度增加。这就提醒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与重复的训练,节约出时间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来思考,我校语文教学强调手段不需要太复杂,形式不需要太花哨,必须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思路,抓好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简简单单教评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目的。
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经过摸索,尝试了小学中年级语文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六步教学模式:
一、兴趣导入,激发情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紧抓词句,品读课文。
品读 积累 提升
五、体验情感,升华情感。
六、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现在,我代表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结合韩老师的《生命 生命》这节课,谈谈我们的六步教学模式。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是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继《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两篇课文之后,又一曲对生命的赞歌!看到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砖缝中顽强生长的小瓜苗,静听着自己一声声有规律的心跳,作者不由得更加珍爱生命。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一、兴趣导入,激发情感。
韩老师从和学生聊天入手,从已知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儿童熟知的婴儿啼哭,从已有的世界中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韩老师的导课,架设了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正如我们熟知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一旦入了境,学习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通读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如果不能流利地读下来,其他方面便无从谈起。而读通读顺课文的前提,是学会生字词。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必要在识字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是否可以完全以学生自学为主呢?从《课标》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级的识字、写字任务也非常重,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绝对不能认为中年级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即可。中年级的学生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但和低年级不同的是,在识字进程中要积淀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较强的识字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放中应有扶。
在《生命 生命》教学中,韩老师准确把握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的识字能力这一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找生字、读生字、认生字。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要求,使学生积极主动、愉悦而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这里出示的生字板书,既是对本课要认写生字的强调,也是对学生自主识字的检查反馈。而形近字比较,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温故而知新,既强化学生对本课字词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韩教师又从文中选取了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读,直至读得流利。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字词,又引导学生体会“哪些词要重点读出来?突出什么语气?”在字词教学过程中积淀语感,加深对词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读通读顺课文的目的。这个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到了读课文的方法,也为后面感悟课文作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自由、积极、有序的自我监控下,真正沉下心来读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韩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又总结了第一、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概括各段主要内容。最后,韩老师又结合板书,总结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四、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体验感悟,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要在多种形式的读的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生命 生命》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更应让孩子充分地读,体会三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和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此时,韩老师对杏林子的介绍,正是和学生品读课文,体验情感融合在一起的。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无疑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作者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位与命运抗争,热爱生命的典范。了解了作者,学生对课文的品读会更投入。韩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她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从而实现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是这入情入境的品读,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坚持,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五、积累运用,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应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但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等形式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促使学生深化自己的感悟。
六、阅读推荐,课外拓展。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读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每篇课文学后,我们都会推荐几本书,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阅读。这对课堂教学是很好的拓展。《生命 生命》学后,我们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杏林子的著作。
以上是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对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各个教师会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我们的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会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
其实,无论我们以怎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最重要达到的是 “求真、倡简、务实”的境界。愿我们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如何上好阅读课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令人棘手的问题,如何上好阅读课,也一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探索的问题,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从篇入手,学会阅读
上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要多读几遍课文,理清课文忠路,结合课题,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读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初步理解课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会补充,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 进行探讨。
二、从段入手,学会阅读
重点段往往走与课题紧密联合的,我认为在通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则就应该从课题入手找出重点段,反复读,在重点 段中寻求我们要掌握的东西。
三、从句、词、字入手,学会阅读
上好阅读课,我认为重点字、词、句是掌握阅读技巧的重中之重,因为每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上阅读课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字、句、多司进行理解,反其道而行之,进而理解了重点段乃至整篇课文。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注意积累优美的词、句、段,至拓展到课外阅读时的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习惯。
四、再由篇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理解文章的内涵,明白其中的道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意图。
怎样上好阅读课之我见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阅读能力的构成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运用。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1。所以,我的阅读课基本上就是围绕这四个方面下功夫的:
一、认读能力的培养
专家认为,中学阶段应掌握3500到4000个汉字,并提倡自然积累。所以,我着重的是字词的认读。
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要学生认真做好预习,这恐怕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不得不谈,学生预习的内容主要是字词的认读,毕竟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要继续掌握好字词的读写。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就是为了要使语文从历来的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混合教学中分离出来,而以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专职。如果今天又给语文教学这样那样的“任务”,或者模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那就不仅有悖于语文独立设科的初衷,而且于历史简单就是倒退了。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每节课的预习任务也就只有字词这一项,学生只要备一本词典,就能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预习之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也抽出2分种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范围内互相质疑,找出昨天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从而触动每个学生在家里认真查词典,这样就解决了课文的字词问题。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因素之一,也是从事其他工作、学习的一个必备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注意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和储备广泛的社会知识,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和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分析与综合的过程。要提高理解能力必须学会思考、勤于分析、善于综合。一般说来,我们阅读文章总要经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第一步是最初的综合,从整体出发,看到大致的轮廓,形成一个大概的、笼统的概念。第二步是对整体进行分割、肢解。可以把阅读文章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第三步是在分析基础上的再次综合。在取得对各组成部分的深入认识之后,形成一个总体的、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在这三个步骤中,只有第一步的综合印象来自比较直观的一般理解。第二步的分解和认识是对第一步综合印象的验证、深化,这就决定了第三步的再次综合不会是第一步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获得的全新的、科学的认识。
三、评价能力的培养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作出相应评价的能力。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学生要对所看过的文学作品作出评价,首先要记忆其主要内容和大致情节(记忆力);其次要理解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及呈现的艺术特色(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对作品的好坏优劣还要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能力);最后,要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要使学生能够客观中肯地评价事物或现象,教师则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首先,确定评价内容。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对评价的对象进行评价。比如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先应评其内容的正确性,如是否扣题回答,是否恰当准确,是否定整全面等等。然后再评其表达效果,如果理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响亮,是否用普通话,是否自然等等。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掌握了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时才能做到胸中有“则”,才能评得中肯恰当。一般地,刚开始练习评价时,教师可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如对课堂发言的评价标准是:内容充实具体。正确。中心明确,语句简洁,声音响亮,运用普通语,表情自然大方。
四、阅读技巧的培养
我这里讲的阅读技巧,主要是指答题的技巧,那就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或者用跟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所以得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段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段。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试题中找答案,比如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选择题——“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认真看选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关于“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对什么什么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等题型应该怎样答?这里所谓的认识就可以从原文的中心句或者“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的选项里找答案了。一般都是非常正式的套话,把套话说完了,可以再写一点自己的见解。句子的含义也可以从上下文找跟该句有关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句子,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格式可以参考你做过的题的参考答案。
语文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探究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纵观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渗透方法。
1.从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 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转贴于 中国论文
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本文《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关键词:语文教学论文
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精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基本课型,在精读课中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阅读顺序有以下三种:(1)循序阅读;(2)变序阅读;
(三)以点带面。根据课文特点和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
1、循序阅读
所谓循序阅读,指的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2、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重点段、过渡句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的牵动下,理解全篇。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一夜的工作》,可以先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特别是点题的句子:“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联系上文思考: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我”有什么感受?《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部分加以领会。
3、以点带面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拎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抓住。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老天爷下雨“不确定”,给树苗浇水也应该没有规律;遇到的生活“不确定”,要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而凸现阅读重点,丰富阅读经验。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1、朗读涵泳
所谓朗读涵泳,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
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文中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的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用它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这个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作者激情潮水般地倾泻。
2、疑问思辩
疑问思辩,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疑入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由题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2、比较阅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体味文章表达之妙的方法。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的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如,《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有了这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没有这句话,表达的效果就明显削弱。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地写的话(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毛泽东的咏梅词可以同陆游的咏梅词比较,体会毛泽东的伟大的胸襟。教材中许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4、表达阅读
表达阅读,是精读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阅读内容、阅读感受等表达出来,以深化阅读、增强阅读体验。表达阅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阅读,二者均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模拟导游,模拟采访,也可以是模拟辩论。如,《林海》,可以模拟导游,介绍林海风光;《凡卡》,可以模拟采访,采访凡卡的学徒经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模拟辩论:是“赞赏的爱”好呢,还是“严厉的爱”好?„„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如缩写《小英雄雨来》;可以是扩写,如扩写《放风筝》的第二自然段,把想到的风筝写出来;可以是续写,如根据《穷人》的结尾续写;可以是仿写,如仿照《落花生》的写法,写借物喻人的习作;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5、学科融合 情节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以借助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象性强易于构成画面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通过图画能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如,《陶罐和铁罐》对话多,适合演一演;《燕子》画意浓,可以画一画。
三、阅读角色的多角度 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别人、或把别人当自己、或把自己当别人、或把自己当自己。
1、把别人当别人 所谓把别人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最后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这就是把“把别人当作别人”,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基本的训练。
2、把别人当自己
把别人当自己,就是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象文中的一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如《小抄写员》,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是这位小抄写员,蒙受那么多的委屈,还能坚持下去吗?通过移情比较,能深刻地认识到小抄写员对父亲深沉的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3、把自己当别人
把自己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作者,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一段描写经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是我们创建的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这一模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符合母语学习特点,遵循了思维科学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现从模式意义,模式阐释,适用范围和课例演绎等方面给予介绍。
一、模式意义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读为本,就是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精读课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读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精读课教学中的落实。
(二)遵循思维科学规律
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当然也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问题解决”是思维科学理论的重要策略。在以读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维科学规律,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围绕问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想象和体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思想情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阐释
“以读为本”,是精读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精读能力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以朗读和默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潜心读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本体。
“问题解决”,解决的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对文本的“创造性的理解”。
以读为本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问题的孕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精读课中问题的形成也要有个过程,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课的导入和初读课文是问题的孕伏期。这一阶段,不要急着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要急着抛出问题。应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有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各自竭尽所能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对文本还没有多少感知就急着质疑问难,或忙着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找答案。这是此模式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的实践说明,热衷于后者,会养成学生浮躁的读书心态。在问题的孕伏期,学生要尽己所能解决部分字词,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初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还可以尝试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读书方法或是边轻声朗读边思考,或是边默读思考,边在书上画注。
(二)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要引导归纳整理,并帮助明确主要问题。估计学生解决主要问题有困难的,老师可适当补充铺垫题。对在解决主要问题过程中能解决的其他问题,留待后面解决,否则可先解决。
(三)问题的解决
对梳理出的主要问题要重锤猛敲,腾出充裕的时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主要问题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内容的感悟,要解决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也可能是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迁移运用;还有可能是优美词句的积累。主要问题可能是1-2个,也可能多达3-4个。主要问题的解决视问题类型而定,问题类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属于思想感情的领悟的,可以综合运用重点词句品味法、生活经验联系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读法等;属于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运用的,可以用比较法和模仿法;属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体把握法或信息筛选法等。
三、模式适用范围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既适用于叙事特点鲜明的文章,也适用于抒情性很浓的文章,还适用于说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据文章不同特点,在“问题的解决”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抒情色彩浓的,可指导多朗读,多体验,多想象;叙事特点鲜明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可引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四、课例演绎
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
(一)补充背景、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简介孙膑
(二)指导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思考。
2、指名读全文。
3、了解阅读情况:
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叙述顺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词的意思等。)
(上述两个环节,指导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而不是急着要求学生质疑问难。)
(三)质疑问难,抓住重点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抓住重点,给予铺垫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有(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3)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给人什么启发?
学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题,估计有较大难度,可考虑补充铺垫题:两次赛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铺垫题的基础上,上述三道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问题,能把问题集中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有的主要问题,缺少铺垫的,老师要帮助过渡。)
(四)指导精读,问题解决
1、学生带着铺垫题读书、思考,老师提示学生要把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课本上画注。
2.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两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讨论主要问题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说依据。
小结:妙在调整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在齐威王马的出场顺序没调整的情况下,孙膑让田忌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已经胜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马去和对方最强的马竞赛,然后两次用强的马去和对方次一点的马比赛,可以形成一负两胜的结局。
4、讨论主要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
老师可予适当提示:第一次赛马,孙膑在做什么?
小结:善于观察,又能认真分析,是孙膑能想出妙计的主要原因。
5、讨论主要问题3:你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
应鼓励有创意的理解:如,从孙膑的妙计中得到什么启发;从齐威王的失败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训等。
(五)积累语言
1、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多读几遍,课后摘录在本子上。
(问题解决的重点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复读书、揣摩、比较和分析,操作要领是在寻求问题解决时要突出“以读为本”。)
(六)课后延伸
1、布置“试验”作业:
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课后自己“试验”以下。可拿一张纸,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把试验结果和同学交流,想想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有四种调换方法,田忌均输两场,胜一场。说明赛场上的第二次比赛,孙膑选择的是最佳方案。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胜之道。)
2、布置小练笔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后延伸是对课内“问题解决”的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我校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目标、实验条件、操作策略、结构框架、操作程序及评价指标七个模块。最重要的是操作程序这一模块,它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假借媒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
上一学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实验研究活动,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地进行构建自能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经过积极的实验,我校最终摸索出较成熟的“激发自能——调动自能——成就自能”的自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我校从上学期开始,又不断扩展和深化实验研究活动:根据精读课文以读为主,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特点,在已有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上延伸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探究,不断总结与改进,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新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
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认识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主体意识与主体参与的稳固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做个学习的主人。
二、模式的目标
精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任务是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我校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的目标表述为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主体观,设立主体性目标。新模式以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 为根本,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坚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自觉地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
2、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求知欲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反映的综合;其核心是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就是要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学习欲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创造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及氛围,让学生“愿学”、“想学”,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文章作者:黄馨宜 文章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次数:641 更新时间:2005-3-17 12:49:00 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调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及规律,及时查漏补缺。还要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自觉进行读书、剪报、演讲、写作等活动,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我校这一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下面二十四字: 示之以鱼,引之学渔; 授之以渔,诱之捕鱼; 会鱼渔而,善渔鱼而。
七、模式评价指标
对象项目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全面、科学、明确、具体;发展目标有所体现明确学习的方向及要求,有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有所侧重,深浅适度,切合实际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主动学习教学手段选择适当,应变力强,信息技术应用适度,操作规范熟练切合特点,清晰明了,掌握得法,乐于参与
教学过程层层诱导,巧施媒质,教学形式多样,调控有力,反馈及时兴趣浓厚,积极探究,学习有法,合作交流
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交流和谐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自能学习能力,学会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阅读课型研究与课例评析》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作者单位:珠玑路小学)教学实例
20.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珠玑路小学吕绮霞 教学设计的思路:
这篇课文是沿海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写小作者站在地球仪前,寻找祖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寻找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寻找祖国的两大动脉——长江黄河和祖国的宝岛——台湾,以及在寻找中所产生的遐想,表现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文章篇幅不长,词汇丰富,感情充沛。根据新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朗读训练方面作了如下设计:
1.朗读与词句理解相结合。
本文词汇丰富,但部分词语含义较深,学生不易理解。为了避免教学中出现“满堂问”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我在课堂上重视精讲多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积极参与朗读训练。如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作者把祖国版图的样子比作雄鸡。这个比喻不仅仅是样子上的相似,更是通过雄鸡来反映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这种含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理解描写雄鸡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2.朗读与段的学习相结合。
在新大纲中提出了中年段的段篇学习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叙述顺序,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写作训练也由二年级写句的练习转入“段”的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学习构段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中3、4、5自然段的叙述顺序相似。学习第3自然段时,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连句成段及段落结构:先写“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再写想象到什么,重点写最欣赏的事物。初步领悟表达方法,揣摩叙述顺序。学生并用此方法自学第4、5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自能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教养: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12个词语、6个两会字。(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统一大业多作贡献。
3、发展: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祖国的哪些地方?想到了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打比方句子。课前准备: 1.地球仪 2.教学软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略)第2 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课文打比方句子的含义。2.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巧创情境,引质渗法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9课《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和台湾。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与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通过朗读欣赏祖国的风光。
2、学习第2自然段。1.)自由读本段,想想祖国在哪? 2.)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3.)学生汇报,师板书:亚洲东部像雄鸡 4.)齐读课文。(出示世界地图,加深对中国地理位置的认识。)5.)质疑:
(出示中国版图及打比方句子)(1)课文中把祖国比作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打比方?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两个不
内容摘要:我校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目标、实验条件、操作策略、结构框架、操作程序及评价指标七个模块。最重要的是操作程序这一模块,它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假借媒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
上一学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实验研究活动,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地进行构建自能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经过积极的实验,我校最终摸索出较成熟的“激发自能——调动自能——成就自能”的自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我校从上学期开始,又不断扩展和深化实验研究活动:根据精读课文以读为主,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特点,在已有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上延伸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探究,不断总结与改进,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新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认识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主体意识与主体参与的稳固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做个学习的主人。
二、模式的目标
精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任务是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我校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的目标表述为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主体观,设立主体性目标。
新模式以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为根本,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坚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自觉地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
2、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求知欲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反映的综合;其核心是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就是要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学习欲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创造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及氛围,让学生“愿学”、“想学”,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能学习。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更是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的媒质主动、自能地获取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
4、以读导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精读课文的教学活动以“读”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贯穿“读”:以读导学,并在读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认知,培养能力。模式目标可用图表示为:(总目标)(一级目标)(二级目标)
三、新模式的实验条件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相信学生具备自主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
能力的培养。
四、模式操作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
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认真做好“备学生”;教学活动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及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语文能力(如电脑作文,利用网络阅读、交流等)。
2、落实“以读为本”的策略。
精读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要“以读为本”,即要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让他们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学习理
解地读;要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读书,进行思考,展开讨论;让学生以读促学,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要让
学生在阅读中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3、加强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学生的自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应占重要地位。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如同位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借助各种学习媒质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能及时反馈改正,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新模式的结构框架(启发指导教会“学”)(掌握方法学会“学”)
六、模式的操作程序
1、巧创情境引疑渗法
这是教师激发自能(激发学生自能学习兴趣)的两个教学环节。
“巧创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如诗如梦草原行》等课文时,我校教师或投影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能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学习的需要“引疑”(引导学生质疑)。我校教师非常重视在课堂上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让学生体会质疑的乐趣,体验积极思考的感受,从而内化为自能探究的动力。“渗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法,借助学习工具自能去学习。
2、善假媒质以读促学
这是教师调动自能(调动学生自能学习的情感)的环节。
这里的“善假媒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一些媒介物质,如计算机、幻灯机、广播、新闻、录像等去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有效的媒质,如计算机、网络、工具书等去帮助自己学习,掌握学法,逐步提高(加工、整理、获取、应用等)自能学习的能力。
“以读导学”是精读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导出解词造句、归纳概括、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以读激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导出多种形式的“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最终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按性质分,有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速读、慢读等;按内容分,有摘读、细读、猜读、重点读等;按读的顺序分,有顺读、倒读、跳读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环节、目标需求、学生需要等去选择不同形式的“读”。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读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2)读的面要广,量要多,形式要多。
(3)读要有目标性,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4)读要有重点,有内容,有层次。(5)要注意以读盖讲,以读促学。(6)要注意做到读的互动,读的迁移。
(7)要引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读出见地。
教师要在这一环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与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协同学习,逐步掌握自能学习的方法。
3、反馈调控自我评价
这是成就自能(形成自能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传授方法之余,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或即时表演、即兴演讲等方法去检测[1] [2] [3] [4] 下一页
同事物但有相同点的可以打比方,这叫打比方句子。(生齐读句子,体会比喻句)(2)为什么不用母鸡、小鸡打比方呢?(找出挺立、昂首挺胸、啼唱、朝气蓬勃等词体会雄鸡很威风,威武强壮。感情朗读,自由读,个别读)
(3)师小结:祖国就像雄鸡充满生机。-祖国在蒸蒸日上,朝气蓬勃作为中国人能不自豪吗?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感情朗读,个别读)
二、善假媒质,以读促学
1.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北京。北京在哪儿?你们在地球仪找找看。把有关句子读出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红灿灿”换词练习。2.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1)为什么把北京比作心脏呢?(2)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停止跳动人就会死亡。北京是祖国首都,她指挥着全国一切工作的进行。如果北京不发出工作指示,全国就没办法正常工作。可见首都是多么重要啊!)
3.感情朗读反问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陈述句比较。)
4.首都北京这么重要,所以这是(生接读句子)作者也想全国人民一样非常向往首都北京,从哪个词知道?(多少次、在梦中)板书:在梦中 5.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到北京看看。(放影象)
6.你北京风光怎样?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想象到的东西描写出来?自由读有关句子。7.4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最欣赏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汇报,老师指导。8.小结第3自然段写作顺序。
三、反馈调控,自我评价
1、出示:“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我”想象到了()。
2、朗读第4自然段,用“——”划出写“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什么的句子,用“===”划出写“我”想象到了什么的句子。
3、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后汇报,老师注意调控。
4、想想我欣赏哪句话?有感情读读。
四、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知道了作者先写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地方,再写自己想象到哪些事物重点内容写详细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台湾秀美的风光。
五、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0 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寻找
遐想
亚洲东部
首都北京
在梦中来到„„
像雄鸡
长江黄河
仿佛看到„„
宝岛台湾
似乎看到„„
第 3 课 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
2. 形成性练习。
教学过程:(略)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
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找准精读点用足精湛功
这是长安小学张红艳的一次业务讲座,让我们共同研讨,“如何上好精读课”
找准精读点用足精湛功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占的比例很大,是教材的主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如何根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来设计和突出精读课文的“精读点”,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探究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对所学课文达到落实识字、熟读精思、充分感悟、积累语言、掌握方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近年来深入探索的课题。我们的初步体会是: 语言基础实践要精心,课文内容感悟要精要,学习过程指导要精细。
一、语言基础实践──精心
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课标》强调要多读书,多积累语言并进行实践运用,这一过程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九个字。精心组织语言基础实践,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精读课文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在美文境界里自由地呼吸,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1.感悟语言要精心。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要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感悟,是让学生情有所感。每篇精读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是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①感悟语言形象。“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大多数精读课文对生活情境的描述,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画面或相近的意境。只要及时唤醒,沟通联系,加以运用,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
②感悟语言意义。精读课文中有许多语义丰富而又深刻的句子,教师要运用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把语言画面与生活画面结合起来,带学生走出语言画面,走进生活画面,从而引导学生依*自我体验,将语言情理化作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③感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感到一块,才能从语言文学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如,在教学《穷人》第7.8小节时,教师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学生“悲”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④感悟语言技巧。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技巧的准确性,遇词用词可引导联系与之相近的一串词,如“沉重”、“沉着”要求学生选词造句,串词造句,联系语言去实际运用,去辨别其词的使用范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精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读、背是储备语言材料,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①听读欣赏。即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学生聆听完整课文的配乐录音朗诵。
②熟读背诵。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践行,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3.运用语言要精心。
运用就是“举一反三”,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小学精读课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把积累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学生的运用能力。
①读中迁移。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如学生学了《火烧云》一文中描写颜色的如红彤彤等ABB式词,课外就收集了蓝盈盈、黄澄澄、灰蒙蒙等20多个词。
②写中迁移。在多读感悟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笔头练习,或扩写、续写、仿写、笔录、笔记或开展社会调查等。
二、课文内容感悟──精要
事有巨细和轻重缓急之分,文章也有重点与一般、难点与易处之别。大凡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表白自己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的内心志向。最能体现这些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内心志向的段落、词句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懂,此谓“精读”也,其它的内容可作略读。
1.整体感知,确定精读点。
初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是把准文章精读点的重要环节。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即生字新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学段、单元及课文的要求和特点来确定精读点,把准精读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的局面。
①从学段要求来确定精读点。确定精读点首先要把准不同学段的不同精读要求。比如第二学段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要做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初读时应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精读点,防止超越或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随意拔高或降低训练要求。
②从单元要求确定精读点。每单元教材都有所侧重地安排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指导确定精读点时要注意把准不同单元的不同要求,每组有所侧重,扎实过关。
③从课文要求确定精读点。每篇精读课前面设有“预习”,后面设有“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凭借,确定好精读点。
第二篇: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
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校以前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较杂,有西师版、苏教版等,现终于全部统一为人教版了。在人教版教材修订后,略读课文的篇目大幅度增加,中高年级的略读课文由每单元1篇增加至2篇,占课文总量的43%。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然,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教材的修订,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相关作用也更为重要。
但略读课文该怎样教?怎样学?不少教师感到困惑。有的教师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有的局限于让学生回答“阅读提示”上的一两个问题,同时,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也使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略读课文教学基本理念: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适度开放。
三、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讨论、筛选并确定若干略读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模式。重点围绕刘俊老师的《给予是快乐的》展开略读课型的研究,明确了略读课要用好导读,抓好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等。经过多次的试讲、研讨、修改,老师们对略读课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刘俊老师的课更是越上越精彩。在区小学语文赛课中,刘老师以精巧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精致的教学设计一举夺得一等奖,并得到与会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实践。
四、略读课文教学模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导入激趣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
(二)用好导读提示
人教版教材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提示。要指导学生读懂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抓准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三)整体感知全文
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要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四)围绕重点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的重点内容是哪些,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这一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此,教学中应该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
(五)汇报收获、导引点拨
交流阶段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需要,或者以交流自学体会为主,或者以讨论疑难问题为主,或者以对重点内容及写法的进一步体会为主。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点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
(六)拓展生成
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帮助学生依托课文,跳出课文,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第三篇: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而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篇篇优美的范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怎样教学精读课文呢?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在此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粗读课文——读通文本,了解梗概
粗读,日常生活中是指快速浏览、把握大意地粗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学生初次接触陌生文本,以读通课文、大致了解内容为目的阅读方式,也称之为“初读”。初读课文两次较好,主要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1、扫除读音障碍,读通全文
初读课文时,第一遍要求学生边读文边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读不通顺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完课文后通过自我拼读、查找工具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多次练习,直到读通顺为止;第二遍读文要求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采用指名读、齐读、轮读等形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正确与否,纠正错误读音,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两次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简明扼要地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自我概括,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本,理解想象
细读是指全面、仔细地阅读课文,是让学生不加删减,不加选择地读完全文。细读要求学生认真读文,读懂课文。细读课文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1、突破难点词句,初步读懂课文
⑴理解难懂词语。学生细读课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提倡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我们主张先运用“猜想法”——根据上下文意思给词语作出最合理的猜想。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是小组讨论。最后才是求助于工具书解决语词。这样做能避免学生自己不动脑思考、过份依赖工具书的现象。
⑵突破理解障碍。在细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读不懂的语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课文内容自我或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理清课文脉落,初步把握课文层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小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但它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层次,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中可在学生细读完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及重点写……”的形式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疏理课文内容,能够把课文联系紧密的段落分成几大部分,简要说出大意。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分析课文条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层次及详略的全面把握。
3、调动学生想象,加深课文理解
在细读课文过程中,有些课文单靠对文中字词的揣摩,理解远不够深刻,这时要求教师能够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到阅读中来,边读文边想象。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月光曲》等课文时,可先让学生调整情绪,闭起眼睛,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想象中看到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呆板的文字叙述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味情感
品读是指对文本有选择性、重点地深入阅读,也可称之为“精读”,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段有选择地、深入地品读感悟,获得自己独特感受、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品读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引导品读
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品读,一般是老师参考课文后“思考·练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品文酌句,边读边悟,从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猫》时,我首先出示第一个思考题,打开学生的话匣:“我们经常能见到猫,猫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你对猫的独特感受。”学生发言踊跃,纷纷表达了自己见解。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老舍爷爷十分喜欢猫,在老舍爷爷的眼里,猫是一种既古怪又淘气的动物,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看出猫的这些特点?”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到文中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并能在文中相关的地方写下自己的看法,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记忆,积累运用词语,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效果比“填鸭式”教学大大增强。
2、自主品读
这是指学生自主地感悟课文、领悟文章写作方法的阅读方式。
⑴指导学生学做眉批和旁批。可让学生在文中自由地找出含义深刻、感悟较深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教给学生做眉批和旁批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根据“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了……我体会到……”等形式记述感悟。
⑵指导学生赏析词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认真评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评语——好在何处、为什么好。
⑶指导学生写收获。学完一篇课文时,能让学生写写学完课文后的收获,可让学生根据“学完本课后,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以后我该怎么做……”的形式写感受、谈收获、抒情怀,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合作品读
这是指学生在小组内有目的地品读交流。合作品读要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小组成员先围绕一个与范文中心相似的共同话题模仿文本、遣词造句、拟写作文,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看法,最后修改作文,全班汇报。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又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玉海中心小学 唐小佳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从新课标的角度去看
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因此,学会略读,对于扩大阅读面,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2、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积累。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长期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本,困于课堂,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从教材编排来看
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三年级12篇,四年级29篇,五年级26篇。《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明确提出略读要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到第四学段,则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两个学习”到“较熟练地运用”,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并掌握略读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从广大教师长期实践的现状分析,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一视同仁。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策略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反之,另一种情况则是教师完全放手,引导点拨轻描淡写,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一读带过,略读成了泛读,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要改变略读教学的现状,就要创建一套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界定
“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相对于精读而言,“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精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因此,从狭义上来讲略读就是大略地读、快速地读,了解内容梗概,作者意图,较快地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从而确定是否进一步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广义上讲,速读、浏览、默读都可属于略读的范畴。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小语教材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排的,用“*”表示。新课标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以在教材编排上,略读课文逐册加大了数量、加长篇幅,每一组精读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古诗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选文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当代、现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和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一般也保持连续一贯。
本题即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及实践展开相干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得出一些结论。
三、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要尽可能放手,真正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个人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3、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适度开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的向课外拓展、延伸、开放。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能比较正确地理解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初步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意识,提出特色鲜明、操作性较强的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研究内容
(1)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论探索;
(2)小学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的联系及区别;
(3)小学略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法:以问卷、听课等形式对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六、实验步骤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a、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研究成员,通过上网查询、借阅杂志等方式学习国内外关于略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分类、整理、研究。
b、制定研究方案,并请教科室专家论证。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6月)
课题组老师集体备课,定期开展研讨课,保证每学期至少1节,初步探索不同类型略读课文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探索、研讨交流等形式积累一些原始资料,撰写一些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阶段性论文。
(3)、总结阶段:(2011年7月——2012年3月)
a、课题组老师针对研究班级学生前测、中测、后测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教学质量等,中高段各形成一份学生学生能力研究报告。
b、请教科室老师进行指导,整体研究资料、总结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过程中的各类分析资料、教学设计、优秀论文、案例等。
2、总结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课题总负责人:唐小佳 成员: 陈增碧 颜小红 戴晓玲
本文阅读359次
第五篇: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从新课标的角度去看
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因此,学会略读,对于扩大阅读面,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必要的。2.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积累。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长期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本,困于课堂,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从教材编排来看
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三年级12篇,四年级29篇,五年级26篇。《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明确提出略读要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到第四学段,则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两个学习”到“较熟练地运用”,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并掌握略读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从广大教师长期实践的现状分析,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一视同仁。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策略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反之,另一种情况则是教师完全放手,引导点拨轻描淡写,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一读带过,略读成了泛读,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要改变略读教学的现状,就要创建一套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界定
“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相对于精读而言,“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要点;“精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因此,从狭义上来讲略读就是大略地读、快速地读,了解内容梗概,作者意图,较快地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从而确定是否进一步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广义上讲,速读、浏览、默读都可属于略读的范畴。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小语教材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排的,用“*”表示。新课标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以在教材编排上,略读课文逐册加大了数量、加长篇幅,每一组精读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古诗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选文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当代、现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和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一般也保持连续一贯。本题即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及实践展开相干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得出一些结论。
三、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要尽可能放手,真正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个人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3.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展延伸,适度开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的向课外拓展、延伸、开放。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能比较正确地理解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初步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意识,提出特色鲜明、操作性较强的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研究内容
(1)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论探索;
(2)小学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的联系及区别;
(3)小学略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法:以问卷、听课等形式对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六、实验步骤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4月)
a、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研究成员,通过上网查询、借阅杂志等方式学习国内外关于略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分类、整理、研究。
b、制定研究方案,并请教科室专家论证。
(2)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课题组老师集体备课,定期开展研讨课,保证每星期至少1节,初步探索不同类型略读课文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探索、研讨交流等形式积累一些原始资料,撰写一些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阶段性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a、课题组老师针对研究班级学生前测、中测、后测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教学质量等,中高段各形成一份学生学生能力研究报告。
b、请教科室老师进行指导,整体研究资料、总结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过程中的各类分析资料、教学设计、优秀论文、案例等。
2、总结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陈永祥
小学高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各项活动、撰写结题报告。
成员: 吴斌 小学高级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实验、案例研究
李丽 小学高级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实验、案例研究
崔少俊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实验、案例研究。
方利利 小学一级教师 资料的收集、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并服从市、区、校教科室的管理,做到责任明确、目标一致。
2.时间经费保证:学校能保证必要的调查研究时间,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3.课题队伍优秀。负责人陈永祥为校教导主任,十多年来专门从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组员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刻苦专研的精神,业务能力好,开拓精神强。我们均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