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作文如何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调查报告
九年级语文课题组研究资料
《初中生作文如何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
课题问卷调查报告
九年级语文课题组
一、调查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听说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作欲望。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进行调查,以便探索出切合实际能有效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方法。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8年4月15日 调查地点:太村中学 调查对象:九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题目: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情况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40﹪学生喜欢写作,认为作文重要;50%觉得作文难。<2>36%写作的出发点和目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20%的学生想通过写作提高自己作文水平。
<3>对于写作习惯,20%能主动写作;68%不主动写,但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4>80%的喜欢看课外书,但种类单一,通常是作文大全、全国优秀作文等。46%的学生每天花一个小时看课外书。42%学生看课外书是为了摘录好词好句。
<5>认为写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贫乏的占52%;16%认为写
九年级语文课题组研究资料
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加之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 “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没有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3、教师重视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轻视引领并落实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学生作文久练无长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况且这三个环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要求就偏高,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4、整个作文教学缺乏总体规划,更谈不上系统的作文教学思路了。
作文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无序性、训练盲目性、评改随意性。没有详细的作文教案,没有明确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一个粗略的打算: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或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每周写几篇小作文。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或手头的一个好作文题。由于作文千篇一律,教师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四、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建议: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1>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2>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3>丰富学生积累,培养写作素养。
2、教师提高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大胆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3、作文教学要形成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总之,农村初中生的作文基础较差,写作水平较低;作文教学方式单调、乏味,缺少情趣,所以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素养是当前
第二篇:1.“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方法研究
“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方法研究
沙坪街道第二小学
黄能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时自始至终都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创作活动,享受到真正的绘画生活。美术教学“生活化”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中: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化;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四、美术创作修改的生活化。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这将是美术创作教学获得解放的途径。
关键词:生活化 命题 指导 过程 修改 讲评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学生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美术教育也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生动有趣、色彩斑斓的,然而在小学生中口中总是出现“老师我画什么?”“老师我不会画?”“老师很难画?”这种话语,显然使美术变成了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替学生想想:“不知道画什么?”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宝库呢?“老师我不画?”“老师很难画?” 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
我们想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美术创品: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许多生动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中。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独特的感受。激发学生生活素材,用画笔表现生活的乐趣,那学生创作的热情就回源源不断,题材也会越来越多。通过绘画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画笔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只有是学生真正关注的,喜欢的题材,才能能够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才能够激起创作欲望。(举例)
学生在美术创作之前也不妨先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事,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创作素材,通过讨论、交谈(包括老师的启发),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
1.创作指导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往往会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求必应”,代为解决。而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举例)
学生所要的不是教师的严肃教导,而是兄长般的关怀、朋友式的支持。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家居般的温暖与轻松,定会渡过创作难关。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艺术就是来源于大自然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让大自然的万千景像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美术创作提供无限契机。
如果教师给予他们的总是“多开动脑筋”“再仔细想想”之类的空泛之词、学生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那种“指导”对学生来说是苍白无力、毫无益处的。长此下去,学生会对美术创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之情。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2.创作过程
美术创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色彩要怎样。其实,学生美术创作应当跟画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画不出时不硬画。不必一气呵成。允许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创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创作。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如有必要),同学间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
四、绘画作品修改讲评的生活化
3.创作修改
美术教师大多习惯于给学生动几笔。因为它严重脱离学生,极不利于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我认为,给学生的作品修改分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应该帮学生修改。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他们自己的作品。
修改作品的方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分组讨论怎样修改作品。每次修改作品,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明白怎样看画,能分辨什么是好画,首先要眼高,只有眼高了手才有可能提高。同学间互相修改作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
我认为,美术作品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创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品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品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创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创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品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总之,“生活化”的美术创作教学,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创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绘真实生活,抒发真实感情,使美术创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美术创作教学获得解放的途径。
第三篇:提高初中生语文作文能力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这么说,语文是对生活的浓缩,作文是对生活的概括。因此,能够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教学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初中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分析
作文对生活进行了语言表达,除了需要外部的引导因素,还需要对学生内部的刺激,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但从目前学校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状况来说,大部分人对作文提不起兴趣,从教学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l教学目标超过学生能力
初中教师在指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案时,其目标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如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教学,很多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却“一视同仁”地将学生当成“自己”,一谈到知识的运用,滔滔不绝,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积累,而没有一套引导学生如何积累知识的具体方法。这种现象是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对比下产生自卑感,反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l教学与生活脱节
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概括,这是对封闭式教学的突破,而大多数教学教导学生重视形式的套用,方法的沿袭,这是错误的做法。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不是对于其他作品的概括和总结,然后直接搬到自己的试卷上,这样做无异于“闭门造车”,直接出现的结果是,作文毫无新意,没有生活的气息,甚至与生活的实际脱节。某高校教授指出一种普遍的情况:一次中考作文,学生的父母死了千千万。学生编写父母的去世,来赢得评卷老师的同情,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也是对僵硬教学和学生机械思维的极大讽刺。
l不尊重学生的作品
学生作文是需要以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创作的。学生有了创作的兴趣,很多教师却不因势利导,反而对学生主动创作的“稚嫩作品”一味讽刺,使得学生消极对待创新性的想象和理解,原先仅存的创作热情也被消磨。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作品,很少主动教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只给学生片面地评语,“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无从提高。
二、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案
语文最奥妙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无穷尽的四句来表达无穷尽的的意义。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初中生还缺乏对“语文的表达”,教师必须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具体方案如下:
(一)教师理念的创新
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不是一个教学的对象,而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思考能力的个体,知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这些个体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学的影响,以良好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必须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还要有容纳学生不同感受和兴趣的胸怀,让学生对作文感到有趣、精彩,进行关注;教师还必须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应用各种现代电教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资源等教育学生。
2.教师强调整体的平等性
围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对现在学校教育消极影响颇大,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知识被灌输,能力只被强调,这是严重错误的做法。我们必须摒除教学弊端,强调课堂的整体平等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和能力的交流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教育,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地接受教师的建议。以“引导、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树立一个重要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实践中学习,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
3.创设创新的教学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创设相应的环境十分必要,创新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和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在学生对文学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这样就能从传统的、繁琐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新的教学境界,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收获的体验。
(二)以创新性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1.挖掘教材中创新性的学习内容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修订本,其课文内容编排了相当比重的有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文章,并对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何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认为要立足教材,找到课文中创新的思想内容要素、新颖的体裁结构和独特的语言特色,在教学中具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譬如《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是定势思维的一个模式框架,它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而作者却能独树一帜,大胆质疑,给予否定。这是一种积极地创新活动,给学生以创新的激励,使得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作者还作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根据分析“生活本身就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事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思考,对未知事物探索和创造,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再思考,提出新颖性的、独到的见解,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特色,认识作者的”创新“之处。学习众名家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创新成功的乐趣。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设计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性学习有两大基本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语文教学中运用预期性特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预期性就是思维态势超前表现,预期性教育就是在于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习。初中语文第五册13课《枫桥夜泊》联系本册20课《不朽的失眠》一同施教,教学方案设计的问题不是安排学生去寻找“新解”,去歪曲张继先生的艺术结构,而是紧扣“愁眠”二字,对那个失眠的失意人展开想象,延伸了《枫桥夜泊》诗句的由来,描绘主人公内心的波澜。学生在欣赏“老张”得分诗和“小张”的小说后,思维活跃起来,诗中的“愁眠”人以各种形象出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以“江枫渔火对愁眠”为题的课堂练笔,可谓让社会各界的失意人聚于一堂:考场失意的学子、商场失意的商人、情场失意的情人、赌场失意的赌鬼、下岗失业的工人、遭受灾害的农民等等。通过这道发散思维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解放学生,摆脱被动
解放学生,使得他们尽快从被动接受的学习中走出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主动体验的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更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语文作文的学习更是如此,“一千万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对差生的评价要格外慎重,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探索和体验。
2.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卢梭说过:“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经验和感觉首先来源于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角色体验,在学习了《犟龟》、《黔之驴》等文章时候,可以把表演引入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在学习了《地毯下的尘土》后,可让学生讨论:跟米妮比中学生身上的许多缺点,请同学们以米妮为镜子,谈谈自己存在的缺点,以及你学习这篇童话明白什么道理?得到什么启示?
3.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他们不仅指学习的,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可以巧借生活之情,例如,在学《心声》一文时,先让学生想想说说:“你也许有上公开课的精力,小学老师上公开课怎么做?你是否有与李京同样的遭遇?”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组织主动性活动,使得学习和活动互动
对于创新性学习的参与性特征,语文作文教学也不能够忽视,它能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参与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笔者安排了四次主动性的学习活动课,主题是让生日过得有意义,该次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组织进行,我把两节课时间交给学生,并为他们做些服务工作。班长当主持人,齐唱生日歌,过生日的主角先讲感激父母的话,再答谢同学的话,然后每位同学都制作了一张感恩卡回家献给父母,最后展开有关生日主题的讨论,感谢父母,珍惜生命,体会幸福,创造未来。笔者认为,这种创新性的教和血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大胆求索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性语文作文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今天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转变教师的观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教学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虚心教导学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深入、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勤动笔,才能把学生带进文学的世界,创新性地提高学生语文作文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佼.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5期
[2] 郭顶标.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目标[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年10期
[3] 龚肇兰.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于远达.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5] 张庆红.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年第04期
[6] 孙自强.初中议论文写作指导的一点体会[J].青海教育,2009年第09期
第四篇: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正进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因此,作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不少实验学校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期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活动。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谈初中生声乐教学方法
初中生声乐教学方法之我见
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
周云霞
内容摘要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唱歌又是音乐素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介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教育他们多了解一些变声期的知识,特别是对于有音乐爱好和天赋的初中生,用科学而系统的发声方法训练他们,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渡过变声期,还可以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培养。声乐的教学是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坚持学习、多加练习。教师也要从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声乐教学 兴趣 方法 循序渐进 坚持
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情感丰富,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好多学生酷爱唱歌,声音条件也不错,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比如在小学最佳培养期(七岁开始学习声乐最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没有专业的声乐教 师等,有天赋和爱好的学生没有被发掘和培养,很是可惜。现在,我们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轰轰烈烈的搞素质教育,并在积极的探索更好的素质教育的方法。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各个学校都配备了专业的音乐教师,又有第二课堂这么好的平台。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多培养一些优秀的声乐特长生,既发展了他们的特长,又可以为高中输送更多的好人才,同时也让我们的专业得以更好的发挥和展示。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陆陆续续会进入变声区,期间可能会出现声音沙哑、低沉,高音不易被控制等现象。不要紧,只要教师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注意保护好嗓子,不要大声叫喊和长时间的大声读书和唱歌,不模仿成年人唱歌或者压着嗓子唱歌,避免嗓子过度疲劳,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练习发声,经过专业和系统的训练,他们会有很好的发展。
从事初中声乐教学工作十多年来,接触了各种情况的学生,也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歌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声乐教学方法。在这里和各位声乐教育工作者交流一下。大家都知道,声乐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而又复杂的一个过程,只有在方法正确的基础上坚持学习,不断的训练,循序渐进,在人的身体内建造一个歌唱的乐器,才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歌者。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感情丰富,喜欢唱歌,但又容易走极端,盲目的喜欢流行音乐,甚至模仿成年人的声音特点,模仿歌星的音色,这样是不对的,也不利于他们的长足发展,甚至会在青春期影响他们的声带正常的发育。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变声期保健知识、人声发声的原理以及正确的歌唱姿态。并引导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才是美的,培养他们有一双会听的耳朵。比如:在听歌曲《送别》后,问:“这首歌好听吗?为什么呢?”,让他们说一下听后的感受,并总结范唱的声音特点。然后再让他们用自己的没有科学发声方法的声音唱一遍,两者进行比较,一比较他们就能深切体会到:用科学发声方法唱歌,声音流畅,高低音统一,唱出来的歌会更好听。而不是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用科学歌唱方法唱出来的歌就一定是千篇一律的美声的效果。而是一套基础的、系统的科学发声、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的方法,帮助歌者构造完美人体乐器,发出优美、嘹亮、自然的歌声。
其次,是培养学习声乐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出自于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有关事物的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兴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就异常的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树立榜样和听好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声乐教师可以以自己的优美范唱打动学生,或多听名家的代表作品,如殷秀梅、关牧村、宋祖英、彭丽媛、吴碧霞等。并让他们知道,这些歌唱家也都是经过长期而又严格的声音训练,再加上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才会有如此美的歌声。
打好了以上基础,就要进行具体的声乐教学了。针对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也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但正处于变声期,所以要先给他们讲清楚人发声的基本原理,比如:人之所以能够发声是因为吸进肺部的气体呼出,气流冲击声带,声带震动发出声音。虽然是声带震动发声,但只有声带和喉头、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四个部分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唱出优美的歌。我们要通过通俗易懂、精炼准确、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再根据他们演唱的声音,进行判断、评价、提示,一步步引导他们逐步调节自己的声音,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另外,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辨别能力,要培养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对的,训练他们的耳朵,他们就可以用听觉调节自己的声音了。
声乐教学是个循序渐进而又复杂的过程,一个学生一种情况,接受能力也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要有耐心、有计划的进行。对于刚入门的学生,一定要打好基础: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歌唱姿态。身体自然端正站立,头正,胸部稍微向前张开,两眼平视前方,双肩略向后展,脸带微笑(笑肌提起),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二、其次,应该进行正确而又严格的呼吸训练。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非常关键。学生唱歌根本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开口就唱,频繁换气或者憋得声音变形,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唱高音时就吊脖子,告诉他们这样是错误的。然后教给他们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它有小腹、膈肌和两肋联合操作完成。让学生想象有一位离别很久的好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的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然后仿佛有一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外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力量对抗中,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或者让其体会快跑后的感觉,腰部是什么感觉,胸部是什么感觉,边体会边发声,体会腰部和声音是怎样的关系。这种呼吸方法要经常让学生体会,并经常练习。
三、给他们讲解歌唱中的共鸣原理,为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唢呐为例,只拿一个唢呐嘴来吹,声音是直而且单薄的尖音,但将唢呐嘴装到它的管身上来吹,发出的立刻是一个响亮、柔和而又传的很远的声音,这就是共鸣的效果。人是靠声带发声,但没有共鸣,只有声带发声也是不行的。人体内部的共鸣器官有:头腔、鼻腔、口腔、喉咽腔、胸腔。要让自己唱出来的声音更为响亮、丰满,必须发挥共鸣器官的作用。
四、先用小的练声曲练习发声,不同的练习曲有不同的训练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练声曲来训练学生的呼吸、口腔的打开、膈肌的支撑、喉部放松、共鸣、咬字吐字等,经过一些训练后,状态基本有了,根据学生具体出现的问题,再设计新的练声曲。同时可以让学生唱一些小歌,开始培养他们的咬字吐字、节奏感和表达能力,比如唱《嘎达梅林》、《渔光曲》、《摇篮曲》、《送别》、《大海啊故乡》等速度稍慢、跳度不大,优美而又较熟悉的歌曲,他们可以在演唱中逐渐体会口腔的打开和放松、咬字吐字,同时也练习他们的呼吸方法和共鸣的运用。这些基础都打好之后,老师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了。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声乐自信心的培养,因为声乐方法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水平是一个阶段性提高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的激励学生坚持学习才能提高。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程度,不易选择不能胜任的歌曲或勉强的歌曲,避免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进而打消学习的热情。
另外,教师要有清晰正确的声乐观念。这决定声乐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能否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声乐道路。教师要首先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可以通过听名师上课的录音、录像、VCD,特别是看现场的音乐会,要多听听好的声音,多接触好的声音,培养自己的听觉,保持正确的声音观念。学生在开始阶段,虽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去做,但是因为理解能力、机能、思维、观念的不同,没有跟上老师的要求,往往做不好,甚至做的比较差。这时教师要坚持自己的要求,巧妙设计一些练声曲或用恰当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改掉毛病,而不要因为学生现在做不到而改变自己的正确观念,改变对学生的要求,否则会打破学生已经形成的一些观念,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使学生的声乐学习产生严重的反复,长期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总之,声乐教学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学生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的水平,我们需要不断的发现、总结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让我们用耐心和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声乐教学的这片土壤里,努力的探索、耕耘,发掘,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