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摘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鉴赏为主,大量的图象和专业知识加之繁重的学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会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上好一堂美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角色观念;因材施教;互动;结合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就是说。跨入新世纪,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年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作为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的能力,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与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那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到:“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催近的呢?这位同学看似不太守纪律的话到提醒了我,这样的问题他们提的多好呀?于是我马上微着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游戏也存在于劳动中,劳动的丰收又和巫术紧密相连,巫术又是可能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感觉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一、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其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
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例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尝试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并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从相册中挑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一张或几张照片,谈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一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又如《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参照,以南京大屠杀为题创作一副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表达出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在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再如《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学生的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三、以点代面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上好美术课的最终目的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一句话: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高中课程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后,美术鉴赏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体现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整体的多元化,美术鉴赏的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育中最能普及、最现实的教育方式就是美术鉴赏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来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美术的基本知识薄弱,知识结构狭窄,因此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不大或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不能长久保持,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地学习,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去学,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美术鉴赏是一门以美术作品为主,其他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这门课的性质给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辅助教学。相传狂草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达到欣赏的目的,更是激发了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同时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感受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而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中,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研究或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想象,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难以达到美育的目的,所以在美术学习中,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显得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主动探究还有一定难度。所以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提问。
一堂高效率的美术鉴赏课,首先要有个很好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非常重要;导入新课题时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主动想象,主动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引出新的课题研究,这样就极大地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课题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音乐、历史、语文等),旁敲恻隐,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立体的美术知识,达到鉴赏的目的,而不是仅停留在欣赏的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美术鉴赏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不是纯知识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三、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中心
美术鉴赏的内容是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静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它不像音乐作品那样是动态的,较容易提起课堂气氛,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以活动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鉴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艺术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性的问题,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防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授理论知识,因为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致。美术鉴赏是陶冶人情操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教育学课程设计理论中提到,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针对具体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如在讲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雕塑或校园里的一些雕塑具体讲解,我在讲解雕塑知识时,以学校里的一尊雕塑为例,结合雕塑的形态、摆放的位置还有它的含义,一一列出来,让学生讨论,再加以讲解,然后以此为例让学生再来分析其他的雕塑。这样以学生身边的美术作品为例来进行分析,不但提起了学习的兴致,更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把握发展性评价
美术鉴赏的探究性学习,不是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要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而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至于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鉴赏课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即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这样就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课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从始至终起到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让高中美术鉴赏课在真正意义上存在。
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有效讲授探究
讲授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行为,至今仍然普遍使用。课堂讲授是学校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出现了,但旧方法不一定就过时了,只要我们注意扬长避短,就同样能发挥它的优越性。下面,笔者就以高中美术鉴赏为例,谈谈有效讲授的策略。
一、讲授要有内容逻辑
教师思维缺乏逻辑性,他在讲授时就会出现语言混乱,出现说词义不清的现象。因此为了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避免出现此种现象,做到讲授内容逻辑,一方面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尽可能多地准备本节中涉及到的内容,尽量使自己成为本节课的“专家”,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才能做出肯定回答。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而言就是在课堂中的“讲述”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如果能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很容易就把我们想表达的意思讲清楚。即使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清晰的点拨、引领、启发、强化,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过去,没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有的教师靠“干讲”,还是迷住了全班学生。同样的课,同样的授课方式,有的教师上课就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这个吸引力主要源于教师的知识含量与对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央视播放王立群讲《史记》、鲍鹏山讲《水浒》、钱文忠讲《三字经》……这些老师凭借什么只是站在讲台后“干讲”就创下了那么高的收视率呢?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课中的讲授部分。我觉得,首要条件还是知识含量与对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讲授要符合教学规律
第一,美术教师的讲授方法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新奇、有趣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丁原美老师在讲述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用《SK状元榜》中某环节的做法,让学生根据描述猜作品——借助多媒体课件依次对作品进行了下列描述: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它的迷恋就令人诧异:拿破仑拥有它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它,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它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曾经沧海,可他晚年有幸用消毒过的手指亲抚它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它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这幅画是什么呢?
第二,讲授要突出重点,对关键的内容要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例如,我们在美术中讲文艺复兴,主要讲美术作品怎样体现人文精神,但文艺复兴实际跨度之大,涉及国家之广,我们在一节课中不能一一讲述,只能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我们重点欣赏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中世纪的绘画女人不能有表情,女人表情的外露是对神的亵渎。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人的微笑与痛苦,反映出人的内心情感。与中世纪的干瘪的圣母相比,女人有了肉感,变得丰满。人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欲望的,人性需要被解放,这就是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这样,学生就对文艺复兴的作品清楚明白了。
三、讲授应浅出
有的教师很有学问,读书很多,讲课以展示前沿的、深奥知识为能事,可学生听不懂,听不懂就不再听,学生就没收获。所以怎样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好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美术鉴赏中有效教授的目标。那么怎样做到浅出呢?如讲“浪漫主义”,它的定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果如此解释浪漫主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必须进行“翻译”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就很容易明白浪漫主义是靠动荡的构图与颜色的冲突来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再如讲文人画,先给学生几个关键词:职业画家、业余画家、宫廷画家。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由买家决定绘画风格。业余画家:坚持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一生。如朱耷的鸟雀都是白眼向人,实际是朱耷自己看不起清政府,蔑视清政府。宫廷画家:为皇室贵族服务,服从于皇帝意志。如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具有皇家的富贵气。这样,学生对文人画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总之,讲授法虽然不是新方法,但只要我们高中美术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旧方法也能收到好效果。
第二篇: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摘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鉴赏为主,大量的图象和专业知识加之繁重的学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会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上好一堂美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角色观念;因材施教;互动;结合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就是说。跨入新世纪,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年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作为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的能力,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与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那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到:“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催近的呢?这位同学看似不太守纪律的话到提醒了我,这样的问题他们提的多好呀?于是我马上微着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游戏也存在于劳动中,劳动的丰收又和巫术紧密相连,巫术又是可能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
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感觉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一、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其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例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尝试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并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从相册中挑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一张或几张照片,谈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一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又如《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参照,以南京大屠杀为题创作一副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表达出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在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再如《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学生的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三、以点代面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上好美术课的最终目的“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一句话: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第三篇: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美术鉴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老师美术鉴赏课要上好,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尤其是工作量,教师真的是良心饭,你可以很简单的混过去,也可以很认真的搜索大量的资料,但就算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欣赏资料,一节课学生也不可能有时间件件去欣赏,所以,一节课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去欣赏,把握欣赏的方法,重点欣赏几幅作品,引导学生去参与的过程中,再总结一下欣赏方法,自己刚开始上鉴赏课时,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
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鉴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课堂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应该是一位引路者,更是和学生一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伙伴。因为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
第四篇: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作者:杨筠如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4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对授课老师是一种挑战。本文结合新课改的观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课堂的主人,愉快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达到鉴赏课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鉴赏;美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59-0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美术教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术课程改革后,共设置九个模块,将原来唯一的“欣”赏课教学变为了“鉴”赏课,虽然“欣赏”和“鉴赏”只有一字之差,却存在天壤之别。课改重点要求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堂”,变为“互动学”,特别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美的熏陶。鉴赏课教学不仅考验老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是笔者长期以来不断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课题。
1.授课时重视点拨,更重视互动,做到讲授与互动相互融合。过去,笔者在上欣赏课时,认为学生能接触大量的世界名画、经典作品,接受艺术的熏陶,无疑是视觉盛宴。想到自己大学时才接触欣赏课,和现在还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相比,深感现在的高中生太幸福了。但上了几节课后,发现教学效果并非笔者想象的那么好,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只是走马观花看看画而已,至于怎样感悟美,评价美,无从下手。于是笔者每次上课就展示大量美术作品,使学生“博览群画”,以为量的积累总会有质的改变。哪知这样非但没有拓宽学生的视野,反而检查旧知的时候,学生对上节课的作品印象并不深刻。说明大量浏览作品能一时刺激学生的视觉,满足其好奇心,但不能让他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新课改以来,笔者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思路,每节课有重点地介绍代表性画家及作品,例如西19世纪的绘画流派繁杂,笔者把每个流派挑出一两个,如塞尚、梵高之类的著名的画家,然后介绍画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特点等,学生记忆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另外为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笔者还把同时期的文学流派、音乐流派作简要介绍。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讲解20世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当笔者说到这是根据美国百老汇的爵士乐创作而成的,学生瞠目结舌,他们被听觉与视觉两种艺术形式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惊呆了。课堂互动时,笔者尽量让学生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尽管有时不全面,毕竟他们迈出了从“听众”到“鉴赏者”的第一步。有笔者的及时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互动蔚然成风,课堂生动活跃。有的学生在作业中写道:“……在美术课上讲台不仅仅属于老师,还是学生的舞台,老师给了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这时学生总是很兴奋,掌声不断,也为课堂添上一份色彩……”
2.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拓宽思路,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笔者一向坚持急学短缺知识,深学专业知识,博学相关知识的原则,深知教学中一名教师具有渊博知识的重要性。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升华,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艺术语言和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同构关系。笔者认为要胜任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地学习本学科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学者型”教师,尽快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另外,鉴赏课内容丰富多彩,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课程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的跨学科特点,与文史学科联系相联。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画面的意境。如中国山水画诗书画一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老师首先要讲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带动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具备政治老师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时代寓意。例如二战时期克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黑白两色强烈对比,无声的语言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此外还须具备历史老师广博的知识,动听地讲授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例如《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经典的社科类作品,向学生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虽说三尺讲台上老师只有几十分钟的“表演”时间,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声情并茂的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品的内涵,就达不到开设鉴赏课的目的,至多是看几幅作品知道几个画家而已。如果老师以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为底蕴,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保障,同时又以广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如鱼得水,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而易举地让他们进入审美角色,参与进来,逐渐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提高鉴赏课的质量,需要学生做好预习,更需要环境熏陶。鉴赏课中很多知识的专业性太强,例如建筑的结构就有几十种,一些生僻的术语老师也需要学习,课前准备。同样,学生如果能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反馈,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由于条件所限,或者说迫于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学生无暇顾及或是思想上不重视美育教育,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课堂上老师很难不“沦”为讲解员,自说自话,自问自答。使得新课改的意义大打折扣,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另外,学生除了从美术课上获取美术知识,几乎没有其他渠道。而在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如卢浮宫、伦敦国家艺术馆等著名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向游人开放的,能够看到千年前的作品真迹肯定产生强烈的震撼,与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到的图片效果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有些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博物馆里临摹,画上一天也没人过问,这一点我们国家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难度大,不是学生艺术素养差,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更好的条件来提高艺术素养。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体现。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艺术,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为己任,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互动教学不断引导学生探讨美育教育的真谛,通过不断探求未知知识,为学生个人素养提高、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有用人才。
作者简介:杨筠如(1973-),女,大学本科,一级教师。
第五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案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 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课程介绍: 1)自我介绍
2)我们手上拿到的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分三个单元共有24课时,我们第二单元不上,这样的话剩下是17课时,再加考试1节课。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1.什么是“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经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美”与“不美”是人们看待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像动物一样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由此可见:(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例如书中所举的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的实例。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美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2、初步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放一段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
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 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我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中有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那么美术中的形式美又是什么呢?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形式美。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A、请4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永”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写好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写的最好?为什么?
(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B、观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师:什么是美术作品?(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3、形式美的来源:
许多我们现在认为的美术作品,在其产生之初其实是实用品,只是到后来才被当做“美术作品”看待的。但是在这些物品中同样包含着美的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因而,它们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但并不妨碍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看它们。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古时候是盛水,吃饭的普通器皿,现在却成了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的价值连城的古文物;又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器具,而在明代的《竹院品古》图里,青铜器已经被当作了供人欣赏把玩的美术作品,它的器形、装饰、色泽成为了关注的因素。今天,老师也请大家来简单鉴赏一下彩陶和青铜器。
请说出在过去学过的语文、历史知识中你所了解的彩陶或青铜器的精品1-2件?
A、幻灯展示:彩陶中的纹饰。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他们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那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师: 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左图)。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B、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皿和工具。先秦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堂皇的地位,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视频展示:商代和周的青铜器 提问:商代和周的青铜器有什么不同? 幻灯展示:青铜器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哪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 它们的灵感来自哪里?
师:青铜器的纹饰有多种纹饰这些怪兽图案,大都是氏族图腾崇拜的残余,在维护社会习俗,沟通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与文字一起扮演着政治、宗教和艺术传统等各方面的特殊职能。
总结:古时候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上述作品的纹饰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美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创造出来的,而它们的灵感就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万物的形象中获得的。
4.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A、展示一些作品,包括一幅绘画作品,一幅雕塑作品,一幅木版年画,教材中的“漆盒”,教材中的“民居院落一角”。
教师提问:这些物品哪一些可以被称之为“美术作品”?为什么?
教师:绘画和雕塑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这毫无疑问是美术作品。但是有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被制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例如教材中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云南纳西族民居院落等,但是,他们最初也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制造出来的,在当时虽然普通,但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会逐步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
B、这些手提袋、手套、门票都是美术作品吗?试以本课所学的知识简要的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师:一方面,这些日常物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因而也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例如,物品的长宽比例、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运用,这些都是为了使物品更加美观,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其次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好的物品往往是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手提袋要求轻巧灵便,简洁大方,色彩鲜艳而富有装饰性,既方便提东西,又具有醒目的审美效果。又如手套,不仅色彩使人感到温暖,而且图案的方向变化既可以交代各部位的不同功能,同时也可以打破形式上的单调。
5、美术鉴赏的意义?
教师提问:看了上述作品,你认为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 总结: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第二课 图像与眼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逻辑语言讲授艺术语言。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人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四、设计思路:
1、以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导入,然后直接分析、讨论图象通过那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强调语言特色。其实不懂“美术语言”,就难看懂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所以先以弄懂美术语言为先导,再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某一分类,增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1、导入: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
毕加索(1957)《宫女》 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揭题
第二课
图象与眼睛 A、美术语言——特殊语言
“人有人言
鸟有鸟语”
海军通信兵(旗语)
哑巴(哑语)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艺术语言的分类
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① 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
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 ② 明暗:受光部等。表现体积。
例:《侧椅的人体》、③ 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
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来篱图》《草垛》
④ 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 ⑤ 材质、肌理:材质、质地、表面纹理 ;
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
例:大理石
小结:几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4、图象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提问:印象、特点如何)
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
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提问:手法、特点如何)
八大的作品、夏加尔的作品
(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意蕴的含混性;平面化、视觉冲击力(提问:形式、特点如何)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装 生活用品的应用)中国的书法作品 实战演习:
十多幅图片学生分组选择回答属于那种类型图象
小结: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备用资料
图象与眼睛
“色盲表”、马格里特《错误的镜子》 眼睛——心灵的窗户
“西方的微笑”《蒙娜丽莎》、“东方的微笑”《麦积山菩萨》
古人云:“神在双目
情在口眉”
“仰视心恭,俯视心慈,平视心直,侧视心快。”
2、美术形象与自然中真实原型是否有区别 照片“长城”与吴冠中的创作“长城”对比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传神、气势、气韵、意境、天人合一、人生四种境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艺术加工 创造艺术典型
教皇英诺森十世
面包(柯勒惠支)生活中是否有艺术典型? 创作方法:
① 再现性
偏重于写实
才乌克西斯
巴尔哈西乌斯
特点:文学性内容、典型化靠拢、情感藏于形象背后 《筛谷的妇女》
② 表现性
主观世界的真实性,偏重于感情,不拘泥如实描写
特点:趋于抽象,抛开解剖、比例、结构、空间平面化、突出形式味
蒙克 《呐喊》 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2)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从多种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2)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具:多媒体播放工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故事导入:马远和夏圭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以边角式小山小水取代了北宋流行的全景式大山大水,史称“马一角”和“夏半边”,在中国山水画占有重要位置。可是,特别喜欢书画的明代皇帝朱棣却不这么看。有一次,有人称赞了几句马远和夏圭的作品,朱棣听了十分生气,遂斥之曰:“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同样的作品,为什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一、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要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就要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及地域性。
·时代性:是说某些题材、内容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而不可能出现在别个时代。
·地域性:是说某些题材、内容可能在这个地区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美术作品的产生无论是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都受到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的限制。
案例一:问:作品产生于什么时代?哪个国家?(罗中立的《父亲》)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此画问世后,便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它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案例二:作品产生于什么时代?哪个国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案例三:问:两幅画的构图形式上有哪些差异?两画的创作相距100年,达?芬奇等大师们在文艺复兴盛期追求平衡、和谐的审美趋向。而丁托列托时代追求激烈交错的“动”感,这也是当时正在流行的“风格主义”样式美术形式也受到时代性、地域性的影响。
二、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先分析一个案例:根据《圣经》故事,大卫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位少年英雄,因战胜巨人哥利亚的入侵成为以色列国王,因而被作为民族英雄成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争相表现的重要题材。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二座不同时代、不同雕塑家所创作的《大卫》像
两座《大卫》塑像对比给予我们的启示
·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具有了意义和价值。对一般观众而言,符合了我们对题材和图式的期待、影响面广、为大多数人认同的,其意义和价值就大,否则就小。
·多纳太罗的《大卫》在当时有价值,但到米开朗基罗时代就相形见绌。可见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受到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制约,也就有了各种判断的角度,由此产生分歧。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点呢?
三、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和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有许多角度,和许多方法,同时也可以做出许多解释。
美术鉴赏的方法
分小组一、二、三、四组讨论并回答。
1、感悟式鉴赏
欣赏《富春山居图》、齐白石的作品。问:作品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使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并小结。
2、形式鉴赏
问:形式鉴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结合图片赏析存在的特点。
3、社会学式鉴赏
画面有哪些不同?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学生回答。
4、比较式鉴赏
两幅作品有哪些异同?请简短叙述。
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是不是任意的?
·由于评价的角度、方法、角色的不同,即使对同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都会各异。这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美术作品本身也是多义的,批评者的不同观点的相冲撞,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足。
·但是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也不是任意的,他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集体讨论:用两种鉴赏方法来对该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吗?
课后延伸
活动建议一:尝试选择课文中所述的一种鉴赏方式,用15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 活动建议二:通过书籍、报刊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用多种鉴赏方式对<<蒙娜丽莎>>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版本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用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鉴赏一幅美术作品。
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难点:结合实例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两个层面:
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A、感悟式鉴赏;B、形式鉴赏;C、社会学式鉴赏;D、比较式鉴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渗透。
四、设计思路:主要解决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基本方法.。最好用视频、画面分割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利用各种绘画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美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利用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和中国画“诗情画意”结合比较了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感悟式鉴赏”与“形式鉴赏”。
五、课时:二课时
六、新课教学
导入(视频“蒙娜丽莎”)
(一)、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蒙娜丽莎” ① 从形式形象入手 ② 内容的理解与体验 ③ 内蕴的探究和领悟
(二、)四种鉴赏的基本方法
1感悟式鉴赏(感悟)现代齐白石的《千里蛙声出山来》
美术作品.的印象
美术作品.展开的联想.2形式鉴赏(观察)法国莫奈的《莲池》等
美术作品的形象、构图、空间、形体、色彩、明暗、线条、笔墨。3社会学式鉴赏
(探究)荷兰伦勃朗的《夜巡》、南宋陈容的《墨龙》等 美术作品的画家生平、委托或赞助人、文化背景、社会基本价值观。4比较式鉴赏(比较)(宋文同的《竹子》与清郑板桥的《竹子》
美术作品的 横向:相同点、不同点。
纵向:相同点、不同点。个人或分组欣赏
可用“描述—分析—解释、判断”的方式
“春”(意大利波提切利)“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思(罗丹)簪花仕女图 唐(周肪)华严寺菩萨(辽)拾穗(米勒)
课后作业:分发四种不同欣赏美术作品的资料(图片不要太多)。要求学生对某一作品查找相关资料,用四种方式中取某一种方式(也可几种方式渗透)进行短文描述。准备在第二教时发言。
第 二 教 时
第二教时分两部分组成:(教师课前应有充分的准备)
1、根据第一节课后作业,要求各组派1-2位代表上台发言。要求学生有目的地从某一种方式(也可几种方式渗透)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观察角度”——“观察”——“分析与研究”这几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引导,也可以要求其他组的学生给以评判。应有小结。(时间1/3左右)
2、采取中央台“鉴宝栏目”的形式,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如中国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卷)等;如西画: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向日葵》(可以以写真的形式放大成大图片)等。要求每组派1-2位同学上台近距离观察。然后分组派人上台发言。(课件图片要放大其作品某主要部分,便于其他学生对作品的了解)。要鼓励学生从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作品。
3、总结
(浙江省瑞安中学
黄福金
2006年12月)
版本三: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案例 文章来源:南京迷非博客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三课。
本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尝试性分析,系统地获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本课介绍的就是美术作品的四种鉴赏方法。
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
(二)学情分析
在与高中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背景了解不够;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会欣赏作品;第三,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很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 ;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没兴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但这种态度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事实上,蒙娜丽莎的美是有时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
(三)教学思路:
这节课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问题。
本课围绕《蒙娜丽莎》这件作品而展开。先以一段影片导入,再通过比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借用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作为突破口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面对一幅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蒙娜丽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四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使学生在视、听、思、说中轻松的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四)研究主题:
了解美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学会用科学、系统的鉴赏方法来读取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和文化信息,以达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提高美术素养。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合作、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六)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七)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八)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 教材,笔记本
(九)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播放一段影片
在巴黎的罗浮宫里,它被称为第779号画座。它是描写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画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从它被画下来的那一刻到现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谁?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星?她的微笑隐藏着什么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走近《蒙娜丽莎》,一起感受大师的风采。
二、初步观察
师:映示《蒙娜丽莎》图片。请学生谈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提问1: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将谈话记录整理在课堂练习反馈表上 生:请代表发言
师:提问2:你看到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讨论,记录,发言
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看教材P7页上的图表。
提问3:我们的发现和书中图表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总结。
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2、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细细品位。
师:怎么品味?离不开我们的眼睛。如何运用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三、赏析探究
师: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沙漠中遇到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小王子求他画一只绵羊,这个人努力地画,有角的、没角的、生病的„„但怎么画,小王子都说不对不对,最后那人画了一只箱子,箱子上有个洞,并告诉小王子他要的羊就在这个箱子里。小王子非常满意,说:“这就是我要的羊。” 师:提问:我们能否从这个有趣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悟出一点道理呢?
生:思考回答 师:小王子要的不是他眼睛所看到的绵羊,而是他心里想象的绵羊。眼睛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我们欣赏一幅作品,同样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尝试多角度的来进行观看和欣赏。
师:课件映示四种鉴赏方法并逐一讲解。
感悟式鉴赏
1、师:投影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生:谈初步印象:画面上有什么?静下心来仔细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准备两段乐曲,请学生欣赏并为该画配乐。
生:讨论选择并说出理由。
师:画配乐
生:结合书中图表再谈欣赏感受。
3、师: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
结论:“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形式鉴赏
1、师: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
课件映示教材第4页“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图”。和感
2、师:课件映示莫奈《莲池》。
师:简要介绍: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莲池》是他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生:尝试从色彩,笔法等方面分析该作品。
色彩:斑斓。似乎光线照耀的湖面就在眼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笔法:用水平笔法表现出水的宁静,用垂直笔法表现柳枝的摇曳身姿。两种笔法结合使画面动静结合,充满生机。
3、思考交流:
师:课件映示三幅作品:《秋的节奏》(波洛克)、《九色鹿》(敦煌壁画)、《红楼梦人物》(张明山)。同时映示连线题,请学生完成 生:思考回答
社会学式鉴赏
师:社会学式鉴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回答
师: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如果我们单靠观察作品不能理解它的社会学背景的话,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加以总结,并且进行补充。教师特别要指明,社会学鉴赏要靠我们的探究才能完成,我们不能仅凭想象来完成社会学鉴赏,而要依靠图书馆和一定的资料来完成。
师:面对一件美术作品,除了了解它的外在内容,构成形式之外,我们也会不自觉的思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美术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与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是离不开的。如果我们可以从文化背景或其他相关的社会因素中去思考和考察,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该作品。
1、师:课件映示《写生珍禽图》(黄荃)
提问:画家画了些什么? 生:鸟,乌龟,知了等
师: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无
师:画家为什么这么画呢?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生:看书理解,回答
师:介绍《写生珍禽图》、、2、师:课件映示《夜巡》(伦勃朗)生:看书理解,回答
师:介绍《夜巡》
3、师:如果仅靠观察无法完全理解作品,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网络等方式来了解。
4、师:感悟式鉴赏侧重情感,形式鉴赏离不开观察,而社会学式鉴赏更需要探究,光凭想象是不够的。比较式鉴赏
1、师: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鉴赏方法来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师:课件映示书中图例。《丽人行》(傅抱石)、《宫女》(林风眠)
同时映示书中图表
生:口头完成填表
3、用类似的表格比较两幅《竹子》。
4、师:比较式鉴赏要在熟悉作品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并且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比较。
四、练习反馈
师:再次映示《梦娜丽莎》。请学生用四种鉴赏方式对该作品进行重新鉴赏
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鉴赏。思考探讨,并将讨论结果整理以表格的方式记录
师:播放相关影音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生:交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延伸 师:我们怎样欣赏一幅画,其实就是多动脑,多去想,去问自己,去和画面交流就像和画家本人去交流。大师的绘画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他们的画够你去读一辈子,永远也让你读不完。
真正的欣赏,不光是用眼看,还要用脑去“看”。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下面的学习带来启示和帮助。
(十)课后拓展
1、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作品《蒙娜丽莎》作综合分析,写一份鉴赏报告。
2、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该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写一篇作品赏析。
(十一)收获与反思: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很重要的。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亦不可少。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了解学生,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上一节成功课的关键。如何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的。
贴近学生,激活课堂,充分展示视觉艺术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