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时间:2019-05-13 03:4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第一篇: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那么,怎样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注重诵读,整体感知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其次是读准节奏和处理重音,最后是读出语气。诵读也因诗体,诗歌的内容,诗歌表达的感情的不同,读的方法也不同。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所以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这首诗是自由体的新诗。要体会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感情,就一定要处理好节奏与重音。节奏的缓急和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都是由诗歌表达的情感所决定。一是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出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所以《黄河颂》就应读得快一些。二是要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及音长音短,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重读。

二、捕捉意象,体会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借鉴。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当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

如《华南虎》)“恍惚之中”就很值得玩味。老虎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了吗?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有,“我”就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而不是“恍惚”。那么,诗人“恍惚”听到“石破天惊的咆哮声”,其实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不屈及渴求超越之情。

四、发挥想像,感受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这样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五、仿写练习,学以致用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有的写到:“母亲,您对儿子的爱,就像一本没有页码的大书,永远也读不完。”有的写到:“母亲,香喷喷的饭菜吃在我口,剩菜剩饭被你吃下;美丽的新衣穿在我身,多年的旧衣你独自‘享受’。”有的学生是边读边流泪。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的体现。

六、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在诗歌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讲得多了,诗歌的韵味全无,讲得少了,怕学生体会不透。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露出来。比如我上《秋天》这一课时,在简单介绍背景和作者后,就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秋天》。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农民伐木、背篓装瓜果、江面撒网、渔人摇桨„„,借助这些音像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学生体味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就容易得多了。

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山中访友》中,作者访问了哪些山中的朋友?他对这些朋友都说了些什么?围绕“访友”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作者访友体现了什么?

2、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景阳冈》针对主要内容“打虎”质疑:文章写了打虎的什么场面?打虎的结果是什么?

3、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命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景阳冈》中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揪住”“按定”“只顾乱踢”“提起”“只顾打”各体现了什么?

5、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6、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7、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郝副营长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8、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是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9、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0、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要循着“问题” 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教育生存并发展下去,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

第二篇: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怎样进行?这是不少语文老师,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困惑。由于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不少教师觉得教学起来没有把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顺利进行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选编了8首现代诗歌(其中外国诗歌1首,中国诗歌7首),下面就结合这册课本所选的新诗来谈一谈浅见。

一、注重诵读,开启诗歌大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本册的语文课本中几首诗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这一诗歌学习的关键点。如《在山的那边》“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尤其七年级作为现代诗歌教学的入门,我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尤其注意进行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并采用听读、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如在教学《秋天》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清远的意韵和收获的喜悦。朗诵比赛是增强诗歌朗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即兴的、有准备的、男女(单人)竞赛、小组擂台等比赛形式均可以由教师灵活安排。

二、把握意象,体会思想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并不喜欢诗歌,而是他们觉得诗歌很难懂,而难懂的原因是不知道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如《金色花》这首诗歌的意象是金色花。诗人借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为妈妈做事,向妈妈撒娇,表现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金色花这种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因为金色花暗喻小孩子的可爱,金黄的色彩也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母爱的这个主题。

三、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在特别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的同时,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它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展现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语文教学,首要应当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只有重视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教学才算完成它最基本的任务。现代诗歌语言新颖、凝练,是诗歌魅力的主要来源。品味语言,能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山的那边》的“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山那边是海。为什么说是“飘来的”?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至于如何点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有效的换字或删字法。如在教学《秋天》这首诗的第一节时,我尝试把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

四、发挥想像,感受诗歌意境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如《天上的街市》整首诗歌把美丽的夜空景色和对仙人生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想像有机结合。诗中对于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是虚写,是作者想像的。我们可以通过想像去遨游诗人所营造的仙境,去领略诗歌的美。又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这样一副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现代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它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不断探索。

第三篇: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问题聚焦

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二、要解决的重点

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须突破的难点

上好古诗文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对祖国博大精深语言的热爱,是古诗文教学应突破的难点。

四、预期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五、解决途径

(一)、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如《隆中对》、《曹刿论战》等。

(二)、古诗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根据当代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情节,这样,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教益。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三峡》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节操和品质;《荔枝图序》课件可让同学们直观了解“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瓤肉莹白如冰雪”等具体形象。

(五)、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100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古诗文体现最为明显。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佩,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伤仲永》可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

第四篇: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探讨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探讨

现代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通俗易懂等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作的诗歌,它是相对于“五四”之前的旧体诗而言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现代诗歌在与旧体诗、外国诗歌交流互补的基础上,完成了自身改造和发展,又因鲜明的时代精神而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初中语文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现代诗。本文仅就如何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提高初中生现代诗学习兴趣和现代诗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一肤浅的研究。

一、重视诵读,加深情感体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吟诵,是欣赏、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诗歌精练的语言、内在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只有通过朗诵、品读才能体验到。同样,熟读诗歌还是提高个体诗歌素养的有效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才能让他们体味到的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那么,在诗歌朗读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重视诗歌朗读的步骤。一般来说,诗歌朗读分初读、品读、美读三步。其中,初读重点是读准字音和节奏。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吐字是否清晰、读音是否准确、停顿和重音是否得当。品读,即在诗歌鉴赏之上的反复朗读。在品读中,读者要重点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朗读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调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美读,即有感情的朗读,即读的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在美读教学前,教师也可以通过名家和视频美读,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如在《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诗歌美读展示,让学生在节凑舒缓、语调低沉的朗读生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美读,读出诗的美感。

二、捕捉意象,放飞联想,品味诗情画意

意象是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在中国诗歌中,借助诗歌意象表达诗人情感,是最常见的诗歌创作方法。在传统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如菊花、莲花象征高洁的人格,明月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同样,现代诗歌的意象也极其丰富。熟读诗歌,品味意象,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内涵。如现代诗《乡愁》中,邮票和船票分别象征着作者对母亲、妻子的思念,坟墓象征的是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怀念,海峡象征着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诗歌朗读和背诵也就变得非常简单。想象和联想是诗歌的一对翅膀,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必须要通过想象来构建深远的诗歌意境,同样,放飞想象也是现代诗品读和鉴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意象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用开放、诗意的思维去想象诗歌所勾勒的艺术画面、艺术境界,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在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品读“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等诗

句,引导学生去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或让学生将作者所描述的情景讲述出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练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和创造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模仿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因此,在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运用学练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诗歌来源于生活,是个体对生活的感悟,鼓励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进行诗歌模仿写作练习。在古体诗和现代诗学习、鉴赏的基础上,学生也要树立进一步提高诗歌品析、感悟能力的目标,积极通过句式借用、情感联想提高诗歌编创和模仿写作能力。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我是……我是……我是……”来造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生活、父母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排比写作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优势和魅力。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歌曲改编、古体诗改写,进行现代诗写作训练。如在学习过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秋天》后,某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诗歌进行了改编,其中,前两句他是这样写的:“是什么震落了清晨的露珠,是幽谷间叮叮作响的伐木声。看着喂饱了稻谷的镰刀,背篓里肥硕的瓜果也露出了笑颜”。笔墨虽然稚嫩,但是通过改写,学生加深了对生活、对诗歌的感悟,其写作技巧也得以提升,诗歌“润物无声”的美育功能也在学生的联想和感悟中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现代诗歌朗读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品读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210049)

第五篇:初中现代诗歌

1.总结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篇目,明确正确解读现代诗歌文本的方法。对重要的诗歌文本有正确而深入的解读。

2.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有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反思语文教参与其他参考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提交者: 江山(提交时间: 2011-12-29 12:47:25)答题内容:

在当今现代诗歌解读中,把握诗性与智性的风格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诗歌解读是诗歌作品解读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精神内容的“意”和物质形式的“象”的结合过程,是解读者用独自的方式解读诗人要来传达的内心世界的感情和艺术才情的方式,诗歌解读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正如诗评家徐敬亚说,“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质上,读诗是一种创造。”

朱光潜先生认为“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这是从写诗人的角度、思路来给诗歌作的诠释,那么从看诗歌、学诗歌、理解诗歌的人的思路来诠释诗歌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呢?如果说写诗人是在“描绘”的话,作为“学”诗人要“理解”诗的本意就应该去尽可能地还原诗人的“描绘”,即“情”“境”再现。

其实,情境再现是我们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情境再现”四个字又显得太过笼统,如何真正地在教学中用好这种方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真正地帮助学生来品读鉴赏诗歌,是我想要探究的问题。我选择了《秋天》《未选择的路》《使至塞上》这三首完全不同风格样式的诗歌来进行研究实践,其中《秋天》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外国的哲理诗,《使至塞上》是古代的边塞诗,力求通过对这三首不同风格却又具有典型性的诗歌的教学实践来探索对“情境再现”诗歌教学的真正实践。、透过文字,体会意境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现代诗歌。对于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首现代诗歌。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使诗歌阅读较之其他文学样式的阅读有了更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都仍处于过渡阶段。较之于初中高年级学生和高中学生来说,初一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的逻辑性和抽象理解力。而相对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则更为丰富。

新课标也认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所以对于《秋天》的教学我们完全可采取诗歌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现代诗《秋天》一共三节,围绕“秋天”这一中心词“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秋景图,语言的画面感强,意象特点鲜明,因此无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还是诗歌的特点来看,从诗歌的画面感来切入,都是再适合不过的。因此,用《秋天》来实践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很具有典型意义。

“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这是我在正式进入文本教学时对学生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一问题里包含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两个方面,其中情感再现是最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结果形式,而意境再现却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但却是前提。对诗歌学习陌生的学生根本无从答起,可以说基本无人主动举手。但通过自由朗读、齐读、配乐范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开始给出“通过想象作者写的事物来体会”“通过把诗人写的内容在脑海中展现出来的方式”“读诗的时候眼前应该出现诗歌中出现的画面”等答案,学生已经“自动”地运用再现诗歌的画面的方式来指导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让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概括出诗歌中所展现的三幅画面,用四五个字给三幅画面取题目,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以外,还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将自己“再造想象”出来的画面甚至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借鉴得出最佳“答案”,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切磋”中得以完善。我发现学生开始自觉地寻找起诗歌中的一些带有明显“情境”色彩的词语,如“露珠”“幽谷”“冷雾”“笛声”等意象,“清冽”“寥廓”等形容词,甚至“栖息”“游戏”“梦寐”等暗含作者情感的词汇,学生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但学生的角度和本身的语文基础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有些人的取的题目注重画面,有些注重情感,而最高“境界”的则是在这四五个字中描绘出画面意境的。而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诗歌,显然,这时候学生的朗读不仅有了画面感,还有了情感性,甚至整体氛围,也就是意境。

但如果通过意境再现来学习诗歌所达到的程度只是将诗歌内容“还原”回场景,再转变成自己的理解,那么诗歌学习还停留在“感性”的缺乏诗歌个性的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比较阅读,在《秋天》这篇课文的后面,教材编写者另附了诗歌《秋晨》。通过比较,学生通过感受不同画面和意境,来体会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起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来比较两首诗歌,能够由他们看到的画面再现和意境中表述出两者在语言、情感上的区别,也真正达到了诗歌学习“通过文字,体会意境”的要求。、缺乏情境,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直观形象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都应该去遵循的规律。因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笑霞老师认为“有条件的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用电教媒体,以电、光、声相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让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直接感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快教学节奏„„”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诗歌的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实,在现代诗歌《秋天》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配乐播放了一系列秋天的画面,其中包括诗歌中所涉及的渔夫晨归、农家丰收等图片,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已经进入了诗歌所要展现的画面中,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秋天的童话》,音乐舒缓,使学生能尽快地放松心情,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是课堂意境、氛围营造的第一步。而在课程的最后,我也设置了“自我感秋”的环节,让学生走入文本,然后走出文本。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一分钟,描绘出出现在他们眼中的秋景。这个时候学生所描绘出来的语句与描绘课文画面相比,显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开始表现出诗歌语言的情感性,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甚至开始引用一些诗句来表现自己所要营造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整节课的高潮,由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和学生所表达出的画面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优美和惊人的表现力。

然而,根据《秋天》的文本样式我们可以看出,这本就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具有典型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如果要教学思想性更强的诗歌时,“情境再现”又应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

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哲理诗或象征意义深远的诗歌时,诗文本身在学生看来缺乏情境,这时“创设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哲理诗,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将其收编其中。如果说学习《秋天》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点拨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情境再现来体会理解诗歌的话,那么学习《未选择的路》时,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初一学生来说,要靠自己的理解来全面体会诗歌中“路”的内涵,要求有些过高了。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创设”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三种形式来完成:音乐、画面、背景。

音乐,诗歌本就可以入乐演唱,因此诗乐本就很具有共同点,所以无论是《秋天》,还是《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我都选择了适当的音乐来让学生从多重感官上来体会理解诗歌。在《未选择的路》的情境创设中,我选取了《journey》,一方面出于这首歌给人很大的空间感,另一方面歌词的意味与诗歌有共通之处,当然也是因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首歌曲很多学生都比较熟悉和喜爱,无意间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画面,我精心选取了很多有关“路”的画面,有缤纷灿烂的康庄大道,也有偏僻荒芜的林间小道,还有伸向远方的“理想之路”,更有难以抉择的岔路。配上《journey》的歌词同时呈现,在课前播放,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都能受到一定的熏陶。基本上上课铃未响,所有学生就已经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静静地聆听音乐,观看画面,这为诗歌的正式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氛围,在后面的教学中当学生去体会作者情感、描绘诗歌中的意境时这些音乐和画面就会自主地起到指导作用。

背景,都说“诗言志”,“言”谁的“志”?当然是诗人的“志”,因此,写作背景的了解对学习诗歌是必要的环节,也是创设情景中关键的一步,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人所处的“情境”。因此在《未选择的路》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一段背景资料,“1912年38岁的弗罗斯特为了诗歌毅然放弃了在一所师范院校任教的职业而走上了艰辛的创作道路”。在作者作品介绍时我特别用红字标注这句话,并让学生朗读了一遍,虽然没有说明这样做的意图,但学生已经能感受到老师对这一信息的强调。这个信息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很大,当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诗歌中“选择”的意义时,马上就有学生自觉地运用起这个信息,问题迎刃而解,一下子跨过了“人生抉择”这一大课题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所带来的教学“鸿沟”。

三种形式的结合,不仅帮助诗歌的学习创设了情境,也创设了一个诗意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有了“诗”的感悟。我观察到,上这堂课时就连班里最调皮的男生回答问题时都开始“慢条斯理”,似乎是怕打破了整堂课的“诗意”似的。

2.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有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反思语文教参与其他参考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现行几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质量较之以往有明显提高,都着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开放性和弹性”等理念都有突出体现。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指导教师的教,而且能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能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也能“引导学生在课文这一具体的言语作品中学习动态的言语范例,在学生阅读思索这一动态过程中学习语言应用的规律”,〔1〕还能体现教和学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但笔者通过对2001年人教版、2004年苏教版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类型、内容、价值取向等的比较分析,发现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

一、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多口头练习,少书面练习

目前,人们对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练习的分类研究,多是对既有练习类型的事实描述,分类标准不统一,缺乏富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这无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练习设计的盲区。从语文学科定名为“语文”的初衷来看,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综合体,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言语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3〕因此,从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这一框架入手分析语文教科书练习,能够抓住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和教育功能,是有价值的。

口头练习主要指通过口头语言完成的练习,通俗地说是动口练习。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主要是培养听说读的能力。这类练习一般用“说说”“描绘”“谈谈”“朗诵”“朗读”“讨论”等行为动词提出要求。书面练习则指那些要用纸笔来完成的书写练习,通俗地说是要动手的练习。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主要是培养写的能力。这类练习一般用“解释”“圈”“画”“写下来”“抄写”“搜集”“扩写”“仿写”等词来表述。笔者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练习为例对这一维度各自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和苏教版多口头练习,分别占75.5%和75%。练习多为“说说”“谈谈”“交流”和“讨论”,较少“填写”“改写”“概述”“仿写”“默写”。这虽然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益,但如果大多停留在“说出来”的阶段,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前,有一种现象我们要警惕:语文课堂上,随时可见学生对答如流的场景,然而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则往往词不达意,病句和错别字很多。从语文教师的素养来看,口头表达能力强者很多,而能提笔成文者较少。这些现象应该促使我们反思语文教科书练习的实效性。可以想见,如果平时在字、词、句、段层次上缺乏有效的训练,却奢望在几次作文训练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可行性是让人怀疑的。另外,书面练习对学生语言规范和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比例是否适当或者说练习要求是否应该更加明晰,还须细加斟酌。叶老的话“听说读写宜并重”,诚为金玉良言。

问题二:从完成练习的思维操作来看,低层次认知水平的练习过多,富有挑战性的练习不足

一般来说,好的练习设计是分层次的。这既符合思维规律,也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依据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语文练习主要可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识记是指对知识的记忆和提取,可以用“描述”“标明”“指出”“列举”“说明”“背诵”等词表述;领会是指理解和领悟文本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用“体会”“觉得”“解释”“品味”等词表述;运用是指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用“示范”“运用”“解答”等词表述;分析是指把握语言材料的各种要素,从而揭示其组织结构的能力,可以用“说出理由”“区别”“指明”“分析”等词表述;综合是将要素或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或体系的能力,可以用“整合”“归纳”“重写”“总结”等词表述;评价主要是对语文材料进行价值判断和鉴赏的能力,可以用“鉴别”“比较”“阐释”等词表述。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人教版和苏教版练习设计中低层次的识记、领会、运用练习各占该册练习的63.3%和63.2%,而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评价练习则各占36.7%和36.8%。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显然,现有练习设计中“较高要求”和“较低要求”比重不尽合理,还缺乏进一步的结合。

问题三:练习形式还嫌单一,缺乏变化

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教科书练习设计也力图体现这一思想。每课练习一般3—4道题,最多5道题。两套教科书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都有较大的比例,这反映了语文学习重整体把握的特点。人教版的练习设计中,多揣摩语句、背诵、相关文章对比分析、练笔等题型,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苏教版则更偏好朗读体会、品味词语、讨论交流等题型。从整体上看,两套教科书的练习形式雷同较多,集中在整体感悟、揣摩语句、品味词语、朗读背诵、讨论交流等形式,没有设计更多形式的练习题。当然,苏教版别出心裁,从八年级开始,设置了自由读写单元。所谓自由读写单元,就是教科书不为文本设计统一的“探究·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设计或与同学合作设计“探究·练习”题。在独立研究、合作学习中释疑解疑,语文学科特点体现得更为显著。这样的安排意在体现这套教科书“具有较大弹性,留有广阔空间”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追求个性化特色教学提供平台。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是应该肯定的。

问题四:练习设计倾向于从编者的主观意愿出发,对教科书的使用主体——学生的实际关注不够

这类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需提供背景材料。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练习二:“书前插页中有两幅关于圆明园的图片,一幅摄于圆明园被毁当日,是由一位外国人赶在英法联军动手烧毁之前拍摄下来的,一幅是圆明园的遗址。对照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显然,“感想”不能凭空而发,也不是随便说说就完事,如果真要让学生有较为细致的“感想”,还必须向学生提供关于照片的详细说明,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那一段历史的较为清晰的线索(课文中只是大概提及)。又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探究·练习”第一题:“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但如果编者的用意仅在于让学生记住教参上的“标准答案”,那出这样的题就大可不必了。(2)练习设计的意图不明朗,随意性较大。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探究·练习”第一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看了这样的“探究”题,我们不禁要问:“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怎么又成了这一课的“练习”?

问题五:练习没有条件性设计或反馈矫正设计,不便于评估学生的发展状态,不便于学生反思

好的练习应该是完成练习的条件、练习达到的程度、完成练习时间等诸因素的统一,同时也应有反思、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建议。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主题是“学会读书——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编者选编这一单元的意图应该是落实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特别是落实“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目标,而该单元多篇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仅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对读完该篇课文的时间不做较为细致的规定,这样做,只能使师生在教学中“跟着感觉走”,“学习”是否发生不得而知。对要求捕捉的阅读信息也仅仅是“你会留有怎样的印象”“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等,这对提高快速阅读能力无疑是隔靴搔痒。总而言之,练习中加入条件性设计,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练习结果,也有助于学生反思练习结果。

问题六:练习设计思路对学生解读课文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练习中提问的方向、答案的预设、题型的选择、提问的方式都暗含着编者对课文的阐释和理解,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很可能受到编者的设计思路的束缚。应该明确,练习对学生并不总是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功能,有些练习也可能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蓝蓝的威尼斯》“探究·练习”第三题:“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里?”题目隐含了这样的暗示,即“课文的题目是最好的”,这样的暗示很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二、对练习设计的几点反思

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尊重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把思考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把想象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给学生评价,学会价值判断,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负责精神;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发展,让学生从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练习。”〔4〕

第二,练习活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练习活动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积累,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练习要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概括、评价、抽象、想象、质疑中提升思维品质。“设计多维性练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比较性练习,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设计推理性练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质疑性练习,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设计扩展性练习,培养创造想象能力。”〔5〕

第三,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叶圣陶先生曾就教科书中思考练习设计的问题指出:“大抵出题之先,必明一义,非每课之后例须有数个练习题,第求凑足之即为了事也,盖将就本课之内容与形式,抉其至关重要之若干点,俾学生思索之,辨析之,熟谙之,练习之,有助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也。”〔6〕这“至关重要之若干点”一般就是学习重难点。练习就是要突出重点,落实重点。国外有实验证明,与学习材料关键内容关系不大的练习,无助于学习,只有与关键内容有关的练习,才能促进学习。另外,如果能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设计练习,学生会受益较大。

第四,练习设计要突出整体性。

每课练习不论题目多寡,都要力图表现为一个整体;每册练习前后之间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册练习总体上要形成一个能力水平递增的训练序列。

第五,练习设计要追求多样性和层次性。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样性的练习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多样性体现为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能为多样而多样。层次性体现为基本要求和创新提高的统一,基本要求要面向全体,创新提高则要尊重个体需要。层次性还体现为合理的坡度和适当的难度,这既符合能力提高的规律,也符合认知规律。

第六,练习设计要增强实践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练习活动设计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语文练习不应该是学生的“紧箍咒”,而应该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练习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初中现代诗歌赏析

下载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进行片段教学

    怎样进行片段教学(一) 这两年好像很流行片段教学,听说有用于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各个方面,但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各类学校的教师招考,比如去年我们在进城考试的面试中采用的就是片......

    怎样进行教学评价

    怎样进行教学评价 一节课的质量有多种因素组成,其中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影响因素。 教师方面: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来说,有以......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精河县初级中学课堂教学能力设计比赛培训稿 精河县初级中学 田庆能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老师基于自己的经验,侧重于计划自己在课堂上“......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南昌县八一中学 刘宗平通过近阶段的国培学习,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更明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多次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怎样进行教学设......

    怎样进行英语语法教学?

    免费?宅在家学英语?怎么报名? 最牛英语口语培训模式:躺在家里练口语,全程外教一对一,三个月畅谈无阻!洛基英语,免费体验全部在线一对一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报名网址)......

    怎样进行复韵母教学

    怎样进行复韵母教学? 在形态上,复韵母由两个单韵母组合而成,在读音上,读复韵母要由第一个单韵母的音滑向第二个单韵母的音,所以,学好单韵母是学好复韵母的基础。单韵母发音的特点......

    怎样进行字词教学

    怎样进行字词教学 一、利用偏旁进行识字 字的偏旁有时往往包含着字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部首来分辨形近字。如:《我是什么》一课中,“袍、雹”两字的教学,先一步一步地指导学......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浅议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浅议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