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感想
语文课堂教学感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许多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当今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一线者还是教学研究者都有必要静下心来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必须正
确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
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教例]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如:上海徐善俊老师教《黄鹤楼送别》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刚徐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徐老师读的好,再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解释这首诗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徐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必须“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二、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
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如: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这节语文课是由教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则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三、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次此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前七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是要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弊端需要勇气,继承好的传统同样需要勇气。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第二篇:课堂教学感想
课堂教学感想
海南省昌江县叉河中学符福静
课堂上,自我感觉相当良好。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也认为学生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发现有一些学生心不在焉甚至是伏案和周公神游去了,心里顿时像泄了气的气球,没有了那种津津有味的情绪了。不可否认,我的教学能力不咋的,是上不了台面的那种。但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可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的,也设想了可能出现的种种现象和应对的措施。没想到还是……。
这是谁的责任?我想,首先,应该是教者的责任。试想,如果你自身学识渊博,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论今,教育教学能力出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和学生平等地相互学习、交流、沟通;所讲的内容是学生很有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引导方法科学合理等。学生会不认真听讲,会不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其次,基础知识的薄弱是造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困难的原因,正因为不懂,所以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等到了初中,所接触额的课程增多,知识量的逐渐增多和加深,越发使他们更加厌于学习,久而久之,造成现在的现象也就合乎常理了。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更加有耐心,从基础知识学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基础知识的不断进步,他们的自信心也会不断的得到提高。如能持之以恒,假以时日,这些学生还是能跟得上的。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是深刻的。我们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无愧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第三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以学为主”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在发生着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开始形成„„然而,在细心观察和静心思考之后,我又似乎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强调形式,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面对诸多的教育新理念,许多语文教师都感到无所适从,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现象颇令人费解,值得思考。
思考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主宰者,更多地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角色。这一观念早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理解存在着偏差,认为只要教师讲解、示范就是错误的,甚至学生在遇到困惑、迷失前进的方向时,教师还缩手缩脚,并美其明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淡泊。实际上,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对的,但这一环节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很有限,他们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开手脚,同时“放”又应该是有限的,当点拨还需点拨,当讲解还需讲解。一言以蔽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思考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的做法是不对的。
时下,新课改在轰轰烈烈的实施中,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部分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似乎讲了就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就没有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怪谬”的现象。某学生遇到困惑时,仅仅让其他学生讲讲而已,教师对其中的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视而不见;想方设法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等等。
试想,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经常处于走马观花,感悟、理解能力又如何提高呢?教师“讲”的多少是相对而言,应该讲十句的,讲九句也不够,应该讲一句的,讲二句也多余。该挖掘体会的,必须挖掘体会,必须恰当精要地讲,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又要反对追求形式。作为教师,只有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考三:新课标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即自主性学习,但自主学习决不能“自流” 众所周知:小组讨论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种时髦方法,所谓的小组讨论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好像不采用这一形式,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事实上,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然而,一部分教师因循课标,盲目实施,流于形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宣布自主学习开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气氛也十分活跃,可这里又有多少“南郭先生”却难以预料,更有甚者,把“自主”完全变成了“自玩”,漫无目的,白白地浪费时间。
如何能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呢?我以为,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首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适当地布置学习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使每一名学生都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进而学生才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避免自主变成自流,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度”的把握
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 李娟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能真正把握课程改革的精髓,创设教学方法时一味与“新潮”攀亲,极力向“流行”靠拢,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过度现象”;在“精彩”的背后,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令人那么满意。本文利用三个案例阐述了三个“过度现象”,即情景创设过度、多元综合过度、动态生成过度,并分别提出了解决“过度现象”的相应对策。关键词:
语文 过度现象 适度把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没有能真正把握课程改革的精髓,创设教学方法时一味与“新潮”攀亲,极力向“流行”靠拢,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过度现象”;在“精彩”的背后,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令人那么满意。
一、情景创设过度
案例:《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学生自由读文、画句。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1: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生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找得太准了!同学们,“薰醉”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1:被薰得像喝醉酒一样。师:对!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薰得就要醉倒了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表演一下被槐花香薰醉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好!
师(拿来槐树模型):同学们,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谁来站在它底下被薰醉一下?请你。
生1:站在“槐树”旁,望着“槐花”,闭上眼睛。师:同学们.他有点醉了,但醉得还不够,谁再来。生2:来到槐树底下,使劲嗅了嗅,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被薰醉吧!
生齐站立,不约而同地嗅了嗅鼻子,而后或趴在桌上,或仰卧于后面课桌上。【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教师创设的主体情境“在槐树下闻香而醉”展开的。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其中教者课前得准备大槐树模型(估计要花2个小时),课上还要场内场外跑,拿来和搬走大槐树。课堂上的组织量(时间人数)又很大。如此高耗的细节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显然,学生对“醉”字理解有失偏颇,这里的“醉”岂是醉酒之醉?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醉”的情感表现,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矫情”,决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虽有创意,但给人感觉是一种刻意包装。
【对策】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冥思苦想”,甚至“造假矫情”。事实表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朋友,往往因为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不能从中跳出来投入到真正的学习状态中去。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隋”,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是真情实境,能紧扣学生心弦。这里所说的“扣心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如闻其声、如观其貌、如历其境的亲切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现合”的境界。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把握教学情境创设的本质意义,使情境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多元综合过度
案例:《云房子》教学片段
学生初读感知第三节后,教师说道:“雨过天晴,乌云慢慢散去,太阳公公又露出半边笑脸,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老师边说边贴出画有蓝天、白云和太阳公公的图片)这时候,谁也来凑热闹了?……“小鸟。”教师拿起桌上的小鸟头饰给孩子们戴上,“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我们来造云房子。”“那就让我们来开始吧!来,伸出双手。(师示范造房子,生跟着做动作),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吧?可以跳起来。”学生跟着老师做“砌墙”、“铺地板”、“盖屋顶”的动作。“云房子”造好后,老师又让学生唱起了《小白云》的歌,学小鸟飞起来……
【分析】看得出来,这样的课堂是在无限制地放大学生的主体效应,说、造、跳、唱、飞„„小朋友忙得不可开交,整个课堂好不“热闹”!可是”热闹”之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当讲的不讲,需引的不引,该挖的不挖,教者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涵咏,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语文味在热闹与快乐的活动中荡然无存。【对策】当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春景时,当我们冷静地以语文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繁华时,便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它迷掉了学生的语文眼光,学生掉进了活动的快乐泥潭而不可自拔,老师也渐渐地迷掉了语文头脑,一味追求活动、综合,把手段与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本末倒置。
笔者认为,语文课在繁华起来的同时,还要注意语文的本质,即语文味。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更不能上成拼盘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着实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也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一些其他学科的任务,或让语文课替其他学科分担目标。我们提倡,语文课应该用语文手段完成各种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乱花迷掉双眼,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语文的春天。
三、动态生成过度
案例:《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学生在找读并感受描写艄公、乘客表现的语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只是在读悟“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时,教室里“高潮”迭起。
师: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乘客是那么大胆,面对着惊涛骇浪还是谈笑风生、从容镇定。生2:不对!黄河水万马奔腾,羊皮筏子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人们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生3:文中说乘客就像坐在公共汽车上一样悠闲,我们都乘过汽车,没听说过有谁害怕的。
生4:乘客们脚下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河水,想想就让人心惊胆战的。(教室里迅速形成了两种观点,同学们越说越带劲,老师暗喜)问:害怕的乘客会怎样?不怕的又会怎样呢?
学生大胆想象,大谈特谈害怕时的种种情状,老师则不时鼓励、赞赏着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述。
【分析】本案例中,老师清楚地知道黄河那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乘客的谈笑风生,都是为了渲染艄公驾筏的高超技艺。可是,在变化的课堂情景中,教师心中原本明确的教学目标变模糊了,教学思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往歧途。
面对学生的“出格”,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生拉硬扯进既定的框架,也不该任其游荡“放羊”。面对学生“怕”与“不怕”的争论,应适时“出手”:老乘客的谈笑风生和新乘客的惊恐不安,与艄公的沉着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此轻巧一拨,学生与艄公进入更深层次的对话,预设目标也将在生成中超越。
【对策】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打破线性进程,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然而究竟何谓“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观点就算是“生成”呢?这只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
面对动态生成,教师应巧用“妙手丹青”“点睛”,这个“睛”就是教学目标。首先,动态生成必须与教学预设相辅相成。我们切不可以认为要动态生成就可以淡化、抛弃预设;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住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如果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只有把握好“度”,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推陈出新、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千万别让“流行”、“新潮”、“时尚”晃了你的眼。
第五篇:主题活动课课堂教学及感想
《С Новым годом》
主题活动课课堂教学及感想
黑龙江省富锦一中俄语组
骆凤巍
教师先用俄语介绍新年“Новый год в Росии –это общенародный праздник , русские всегда встречают его с радостью и надеждой , потому что они верят , если Новый год встречаешь в хорошем настроении , тогда весь год будет счастливым”接着用
”“На этом уроке мы будем говорить на тему о Новом годе”(这节课我们的活动主题是新年)这句话导入新课。环节一: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
1、掌握有关新年的句式。
2、了解俄罗斯的新年文化
3、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目标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一环,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任务,所以要对学生强化定向意识,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环节二:检查预习,齐读有关新年的词组及句式。(巩固基础知识,这个是必要的)
环节三:欣赏配乐图片并用俄语描述(图片按迎接新年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播放)师:Сейчас мы смотрим картины и вспоминаем , как встречают Новый год русские(现在我们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回忆一下,俄罗斯人是怎样迎接新年的)生:(Хорошо!Понятно)(好的!明白)生:Ой!Какие красивые картины!(哇!多么漂亮啊!)(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回忆,增强了趣味性,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生:На улице много людей.Они покупают.(大街上有许多人,他们在购物)生:Люди заранее готовятся к Новому году.(人们提前准备迎接新年)
师:Ребята , как вы думаете ?Что они покупают?(同学们,你们怎样想的?人们一定会买什么?)
生:Шампанское и ѐлку.(香槟酒和圣诞树)
师:Правильно.Это необходимое для Нового года.(对,香槟酒和圣诞树是俄罗斯人迎接新年的必备品)
生:За несколько дней до Нового года люди посылают друзьям и близким открытки и поздравления..(在新年前的几天里人们给亲人和朋友邮寄贺卡和明信片)
生:Люди украшают ѐлку.(人们装扮圣诞树)
生:Это Дед-мороз.Он ездит на оленях ,возит подарки детям.(这是圣诞老人,他坐着鹿车,他给孩子们送礼物)
生:Люди собираются за праздничным столом , они провожают старый год и встречают новый.(人们围坐在节日的餐桌旁,他们辞旧迎新)生:Это Кремль.(这是克里姆林宫)
生:Часы на Кремлѐвской башне пробили 12 часов.(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的钟大了12下)
生:Все поздравляют друг друга с Новым годом и желают друг другу счастья , здоровья и больших успехов.(大家互相祝贺新年快乐,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和成功)生:Русские были на концерте.(俄罗斯人参加新年音乐会)生:Они поют и танцуют.(人们唱歌、跳舞)
生:На следующее утро люди идут на Красную площадь, там они встречают новый день.(第二天早晨人们去红场,他们在那里迎接新的一天)环节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吩咐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贺卡并用投影仪为同学们展示
学生甲:Эта открытка я своими руками сделала, хочу подарить еѐ маме.Я
желаюмаме в Новом году счастья и здоровья.学生乙:Я хочу подарить открытку Саше, я желаю,чтобы
Саша в Новом году становился всѐ смелее и смелее, а не был трусом , как заяц.学生丙:Я решил подарить эту открытку нашей дорогой учительнице , я желаю еѐ всѐ красивее и красивее с каждым днѐм(让学生自己制作贺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投影仪让同学欣赏,分享他们的成果,使学生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环节五:(情境表演,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的高潮)教师用大屏幕提供情境
(镜头一:新年夜,大街上空无一人;镜头二:出租车停车场,十余人在焦急地等车,排在最前面的是年轻的一对,最后的是一对抱小孩的年轻父母;镜头三:时间是差一刻钟12点;镜头四:远处来了一辆出租车„)师:Ребята, вы можете представить себе , что будет?Кто может вернуться домой к Новому году?Подумайте , потом
выступайте нам!生:Ребята , всѐ готово? 生:Мы готовы!
师:Ну , артисты пожалуйста!
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上场为同学们表演,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鼓励下,他们走上台去表演„排在最前面的姑娘在生气,她在埋怨她的男朋友,因为他,他们才在新年之夜在这里焦急地等车。小伙子极力地安慰她;而其他的人在说着、笑着„突然不知谁问,谁排在最后。大家都回头望去,最后是一对抱小孩的年轻父母,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小孩身上,大家都看孩子,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冷等„突然,远处来了一辆出租车,大家都为第一对感到高兴,因为,只有他们来得及在新年钟声敲响之前回到家。这时只见第一对中的小伙子小声对姑娘说:“让最后那对抱小孩的父母先走吧!天气这么冷,孩子又这么小„”姑娘想了一会,终于点了点头。车停了下来,小伙子对司机说了点什么,司机大声喊:“后面的那个当父亲的,车里没有人,快上来吧!父亲被突如其来的惊喜弄呆了,他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其他人一再催促他们。他们对第一对千恩万谢,然后上了车。而第一对则默默地走开了„” 通过这个小短句的编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在大量的口语交际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训练了作为听众的学生的听力。这个事件的最后结局使学生们感受到了第一对青年人性美,他们的善良将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教育。教师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环节六:(写作文并表达,发展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本节课的升华)教师布置给学生以《Как я встречал Новый год》(我是怎样迎接新年的)写一篇作文并朗读。
此环节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拔高,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为应对高考做准备。因为,高考有书面表达这一项目。
此课的最大收获在于: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绝大部分都活动起来了。
3、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4、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5、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