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实施建议
为深入贯彻县局提出的“四抓四求”的工作思路,以“123381”工程为工作方向,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和小学生特点,总结概括出小学科学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理论依据:
1、儿童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问、好学、喜欢实践是他们天生的心理品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而这正是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亲自进行探疑.使他们各种感官都活动起来,通过感知来获取知识,这样使儿童产生浓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生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联系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3、新课程标准强调从问题入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问题首先应由学生发现提出。“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目的,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法”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它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段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和用心感悟探疑过程和方法,获得相关知识,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增强。
教学结构程序:
激趣质疑——自行探疑——用知解疑——课后掘疑 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结构流程:
一、激趣质疑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质问、思考,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质疑、问难,发现问题。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情境方法很多,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而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些事实的观察之后或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会产生。
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呢?值得研究的问题至少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二,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能够为学生解释问题。因此,应巧设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
二、自行探疑
探疑发现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在上个环节,已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探疑活动。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去探究。
1、猜想和假设。让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知识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的猜想、判断推理,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处理好这一环节,将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记录本上写和画出自己的假设,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一般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怎样认为?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假设和猜想,让学生提出所有的可能。
2、制作计划。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疑目标,提出进行探疑活动的大致思路,使学生初步具备制作活动计划的能力。活动计划完全由学生制定,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计划的权力。在全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内容,设计实验步骤、选取实验器具和材料(教师要提供充足的结构材料)、设计记录表格。最后制定出与本组探疑目标相适应的活动计划。此时,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小组的情况,点拨、引导不干涉,以便计划的制定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3、观察、实验。在学生制定计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及发展变化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并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验证,通过亲历、体验、感悟、内化,使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习知识。我们不要急于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必要
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教师只是随时观察每个小组的情况,尽可能适时参与部分学生活动,随机指导,共同探究。
三、用知解疑
学生运用前概念,通过对物体的本质特征的观察和一些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或组内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我们在组织交流时,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提供交流的手段。允许学生用多种手段(语言、文字、图片、模型等)交流研究过程和结论。”学生如果有不同见解,要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完全,要去驳倒别人,必须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根据,寻理由。这样我们的交流才能收到实效。通过交流碰撞得到一个科学概念。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自行解疑与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同时,也不必对学生的语言做过高的要求,小组内和其他组同学交流要做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解难题。
四、课后掘疑
在了解了新概念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巧妙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承上启下的衔接问题,充分挖掘疑难。这样就把学生探疑的兴趣延伸到课后。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一个特定的阶段,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它不但要求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因此,评价分为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和自我评估三个形式。正式评价如纸笔测试,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信息;非正式评价如结构性观察、学生访谈等,目的是为了确定学生发展的方向,或鼓励他们检验自己的观点并再次审视自己的活动过程。自我评估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个合理的认识。为了更有效的练习自我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策略。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理念上的,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获得前进的动力。
以上四环节六步骤并不是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固定模式,但包含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不应该成为对教学方法的限定(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也不要将这四环节
六步骤的叙述顺序当成探究活动的过程顺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的特点,来思考如何设计探究步骤,以及决定采用何种手段来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种问题。
总之,以上模式,尽管适合的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都是从“疑”入手,实现了从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转变,变学生静听为主动自探。把学习过程诠释为个性自主探索与集体间互动探索学习交替进行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了教与学多向交流的过程。变过去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群体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交流、质疑、借鉴、合作,促进了全体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第二篇:“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丰南区南孙庄学校
“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依据新课标、新理念,结合区教育局“问题导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我校《细节教育方案》,结合我校教改实际、教师现状,生源特点,以我校原“三·六·三”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确定我校现阶段教学模式为“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本模式把课堂教学分解成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整合定向、编制学案。
整合定向: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规律对该学科一个单元或者是几个单元的知识进行重组,重新划分课时顺序或单元结构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明确方向。
集体研课,编制学案:教师在阅读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教材重新整合,二度架构教材的知识结构。充分挖掘同组教师的教育资源,合作共赢。坚持先独立完成备课,再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预设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情景、任务、问题。科学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三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和难点,统一练习题、作业题,统一单元测试题。
导学案要做到“四要”,即: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程序,使其成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灵活处理课前预设和课上生成的关系,真正发挥导学案在高效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和修正完善,使导学案的编制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环节:导学自修、发现问题。教师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自建知识体系,生成疑问。本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获取者。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即教师通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去获取知识。第三环节:互动交流、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中以分组讨论为参与互动的主体。本环节中学科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围绕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训练中不会做的习题,进行交流讨论。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在组际、班内展示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与倾听,收集学生互动交流中仍然不能解决的或是生成的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点拨。第四环节:点拨追问、思维交锋
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就是盲目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与针对性,教学就是低效或无效的。点拨追问是师生、生生思维交锋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本环节要求教师通过观察与倾听,发现学生仍然不能解决的预设问题和互动生成的新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支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以学定教,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没有追问,学生的思考就会浮在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揭开神秘的面纱。“对不对,为什么?”“错了,为什么错?”追问让我们更接近真理。第五环节: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测反馈,也是学生对知识反刍消化过程,是对本节课教与学效果的检验过程。达标检测可以是书面答卷、口头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检查。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总之要根据当堂内容,灵活检测,注重实效。随后让学生整理课堂所学内容和典型题本,并分层次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通过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释放潜能。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限、视野就不会开阔。就不能实现举一反三。拓展应该是立足文本本质的拓展。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学到方法,再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课内得法,课外受益。教学应该从问题开始,应该以解决问题与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归宿。第六环节:总结反思、双赢共进
本环节是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总结本节课学习中的得与失,以利于下节课更好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思本节课得与失,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通过反思,师生不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进行深层思考。通过教、学两个层面的反思,不仅可以发现新问题,还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关于”六环节导学一体”模式使用的几点提示:
“六环节导学一体”课堂模式教学中使用时要重点突出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不受课型限制。无论研讨课、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还是活动课、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都能灵活自如运用。
2、不受模式限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源于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六环节导学一体”课堂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的,其生命力在于它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某些环节,也可以打破模式,进行整合,拓展创新。
3、不受科目限制。该模式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可结合学科各自特点灵活运用。
4、不受教学方法上的限制。“六环节导学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教学模式,它可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存。在模式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不受教学内容、时间、模式环节的限制。在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整地或部分地运用“六环节导学一体”各个步骤各个环节。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孔子说:“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懦弱。”
释意:提醒广大师生: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即要深谋远虑,不能鼠目寸光。另外,如果是你应该做的事情,虽然有危险,也要勇敢的去做,不能逃避。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释意:提醒广大师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上级,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所以,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才有利于工作、学习,有利于团结。
第三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主要分四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反思过程,激励评价。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这样的“环节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观察主题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小组合作,寻找方法——班组交流,优化方法——反思提升,构建模型
1、独立思考,形成思路
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或预习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小组合作做好理论储备,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2、小组合作,寻找方法
小组合作是一个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学习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此环节力争使每个学习小组做到“交流、求异、共识”。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训,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共同学习负责。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加交流,主动展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与其他组员一起对大家的学习进行管理。
3、班组交流,优化方法
班组交流是合作交流的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在各合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班组交流时,要明确分工:一人讲解,一人板书记录,一人主持,同步进行,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给了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捕捉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1)讲解员,主要负责发言。为同学讲解透彻首先要求讲解人不但明了题意,而且能够引领同学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开难点。
(2)记录员,主要负责板书记录。记录快速、精准是建立在对讲解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捕捉信息能力以及规范书写、协调配合等能力。
(3)主持人,主要负责介绍小组情况以及提问,是小组成员和全班同学联系的纽带,要掌控全班的情况。要考虑讲解员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由哪个层面的学生来回答更具代表性:难——上游同学,一般——中游,容易——下游,但如果有的问题虽然较难,但有平时成绩稍差的同学举手,一定要提问这位同学,可能某一次的成功会让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主持同学的统筹安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4)其他同学。他们不是群众演员,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做好课堂的小主人。具体规则如下:
①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积极参与。
②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挑刺”——善意的,要能够找出其他人发言的漏洞。要学会倾听,有些同学提出了不同见解可能自己解释不清,听懂的同学要及时帮忙补充。另外,有意见要等别人说完自己再发言。
③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错了也不要紧,可能因为你的错给全班同学以警示,错得非常有价值,甚至比答对了更有建设性。
④做好课堂记录,手中有笔,随时补充完善答案,不做观望者,而做学习者和参与者。
⑤对于不同思路,要看课堂的进程和具体情况。如果你的方法明显比前面同学的麻烦或不敢肯定,也可以单独跟老师交流,避免占用其他同学的时间。
⑥如果你举手了,而主持的同学没看到,可以自主站起来发言。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高举手。
4、反思提升,构建模型
在班组交流环节,遇到疑难困惑,教师适时参与到交流中来,进行精讲点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总结方法、发现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构建起数学模型,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反思提升环节,教师对“生生互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学生平等对话,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交流反思,充分参与思考、质疑、构建等活动,概括提炼规律方法,培养自能学习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这一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基础性练习: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性练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性练习:主要加深对所学生知识的理解,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反思过程,激励评价。
课尾,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找到方法的?向老师、同学学到了什么?评价一下自己或小组的表现。
第四篇: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诠释
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诠释
什么是“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天津中学创立并实行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各学习模式。我校于2012年学习引入,通过学习、借鉴、实验后,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大部分班级推广。
其环节为:导入(引入)——自学——交流——展示——反馈——小结。这六个环节贯穿着“先学后教”“以生为本”的理念,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其中,易学易懂。
“导入”环节,实际上是“确定目标”指点方向。它回答的是“我们要带学生去哪里”?这个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的行为就是确定目标,创建学习情境。而学生的行为就是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在目标的牵引力下进入学习情境,进而走向好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的要求是,在内容上要充分反映本节课教学的价值内容,是教学重点、难点的预设;在时间上要快速传递信息,不拖泥带水,直奔教学主题;在情境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调足学生的口味,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学习欲望在情境中陡然升起来,被教学目标吸引。
“自学”环节是由“确定目标”向“导向目标”转化的第一个途径。是学法指导的第一个环节。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自学目标要细化教学目标,使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任务落实,有途径可循。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划分一定要有层次性,一层一层剥笋,便于学生自学,学生易于对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导学》案中自学环节的内容是最考验老师水平的,自学既要体现教学的价值问题,但又不宜全面开花,既要注意学生的学情,又不宜把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摘到”。同时自学中还要充分体现学法指导,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学法的有效积累。
“交流”环节是“导向目标”的第二个环节,是“自学”后的自然流露。它是在学生自学后,小组内部的一次交流,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把自学中独立完成的任务拿到小组中去,自我交流,在相互学习中形成补漏改错,是学生良好习惯成自然的养成,体现的是学习既是一个共同体,学习又是具有差异性的,优等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可以在交流中获得辅导,体现的是合作,共同成长。结果是,解决了的问题,全组形成共同认识,疑惑的问题可以在展示中提出,求得老师和他组同学的帮助。
“展示”环节是在交流环节实施后的一次成果交流,是“导向目标”的第三个环节,面对的是全班同学,而不是小组内部。各小组以组为单位,选代表进行展示,代表轮流,一节课一换,要形成人人是代表,人人都发言的良好学风。代表要能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把本组在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提交上来,求得帮助。
以上三个环节体现的是“我将怎样带学生去”,融合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馈”环节,是在上述环节实施后的一次矫正辅导和学习评价,就是“评价目标”。其目的就是检查督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它的任务就是评价学生“到那里了吗”有两重任务:一是矫正学习错误,二是对本课时学习进行评价。这一环节,一是老师要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矫正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步骤,可以是老师以讲促学,也可以让优秀学生代讲,让有疑问的同学获得问题的最终解答。二是要检验学生“到达目标了吗”。老师要巧设问题,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检查。其作用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督导学生对本课时内容的关注,三是通过这一环节的评价,掌握学生对本课时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帮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
“小结”是课堂总结。是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忆,这一环节老师的行为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建构知识模块,使学习目标内化于学生之心形成技能,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篇: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庙滩镇小学 周红梅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经历对身边科学事物和科学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在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启发、引导下,尽可能地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钻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根据科学探究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过程:
1、教与学的过程:
教:设疑激趣、启发思考、组织研讨、联系实际 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讨问题、实践运用
2、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一)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用问题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并正面鼓励。
2、设置认知矛盾。有三种方式: A、暴露学生间的认知矛盾;
B、设置认知对象与已有认知间的矛盾; C、呈现事实对象间的矛盾。
3、明确认知矛盾,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4、整理和选择探究问题。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确定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
2、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问题,并顺应学生的认知引导制订合适的研究方案,提出观察实验等相关要求。
3、提供器材,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并观察、倾听、参与、及时了解探究活动的进程与效果。
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引导收集整理事实证据。
(三)组织交流、研究问题。
1、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事实,组织学生交流。
2、抓住矛盾,激起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论。
3、展开思维,引导学生有理有据进行辩论。
4、引导学生整理对问题的解释,作出合适的结论。
(四)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2、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事实,作出判断。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4、设置新认各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5、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二、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科学课要努力实现三个目标。
1、全体参与。
每一节课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
2、主动高效。
每一节科学课,学习内容要适量,学习过程要有高效率,学习活动要有好效果。
3、全面提升。
每一节科学课,每位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能得到全面立体式的提升。
(二)科学课要落实三个阶段的教学。
1、自学质疑。
根据老师提出的自学要求,一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前的自学活动,有目的地搜集积累新学习活动必要的知识经验;二是教学开始有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交流,暴露认知矛盾,进行质疑提问。三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处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2、探究展示。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主要学习问题自主开展探究研讨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一是明确探究问题(学习目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合理推测。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小组合作讨论制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教师根据学生探究需要提供观察实验器材,分工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四是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组间交流,围绕问题开展研讨,形成结论。
3、反馈测评。
反馈测评是评价、矫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反馈评价一般穿插在探究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自评、互评落实;达标测评一般在探究学习结束阶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运用新知解决具体问题” “书面测评,检查学习效果”等。单元教学结束和学期教学结束,应安排专门的反馈测评课。
(三)科学课学习活动的六个基本环节。
自学展示——质疑思考——合作探究——互动研讨——拓展提升——达标测评
科学课导学过程应依据探究活动过程来设计,学生探究学习的流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1、自学展示。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活动目的和要求,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前观察、考察、查询、搜集等自学活动,教学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交流学习情况,提出发现的问题。
2、质疑思考。
一是思考处理问题。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看学生对哪些问题能有理据地作出解释,哪些问题只能作出猜测。二是筛选聚焦问题。观察学生对哪些问题有探究兴趣,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3、合作探究。
一是在对问题预测假设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想办法开展观察实验等活动研究问题。二是教师提出观察实验活动、操作分工等方面的要求,提供观察实验器材,深入小组观察、倾听、参与学生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习进程与效果。
4、互动研讨。一是小组整理收集记录的事实,并展示交流。二是教师组织学生互动研讨,分析事实,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归纳形成科学认识。
5、拓展运用
一是联系生活生产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二是运用知识分析事实,作出判断;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四是结合事实,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育。
6、达标测评
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设计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测试,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四)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
1、教学时间分配要求:
一是教师讲述不超过10分钟,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少于30分。
二是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分配:自学质疑10分,探究展示25分钟,反馈测评5分钟。
2、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要求: 独学: 对学: 群学:
3、多主体多层次即时性评价要求:
科学课教学的反馈测评,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一是学习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结对互评、小组评价、形成性测评等方式组织实施。二是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运用科学记录、互动交流、黑板展示、达标测试等方式反馈校正,强化巩固。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