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
课堂模式(四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以“四段式”为核心,分为六个环节:
1、预习展示(课前导入):不超出3分钟
第一个环节可以是展示预习成果,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本课题的预习情况,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发现问题从而临时调整指导策略。也可以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课题学习的热情。建议此环节总时间不超出3分钟。
2、合作汇报:
独立思考、合作学习:10分钟
检查预习情况或引入课题后,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目标,要求。此环节一定不能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先让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然后每个合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注重巡视,分组指导。此环节建议保障学生充足的时间,这一环节是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一定要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切实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
汇报成果:5分钟
此环节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环节,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抓住时机适当点拨。
3、质疑升华:10分钟
此环节要求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漏点精讲。总之教师要做到少讲,把充足的时间留到下一环节。
4、练习巩固:
练习拓展: 10分钟
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知识点,再通过随堂练习进行巩固,通过精讲多练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注意练习题目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适当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
知识小结:2分钟
最后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结,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第二篇:语文“四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四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课改实施方案(讨论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尤其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但同时又不可否认,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本学期县局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语文学科准备扎实有效的开展新课堂改革,构建有趣、有效的课堂,突出“自学探究、以读促教”的教育理念,试行“四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建课堂模式——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以“四段式”为核心,分为六个环节:
(一)、导
1、导入新课
依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地导入新课。可以根据上下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讲一些小故事或案例,也可以通过歌曲导入,甚至可以通过讲述与课文有关的电视剧的环节或者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小品的片段导入。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上课就活跃起来。
2、出示自学导纲(目标导航)
自学导纲要以课标要求为依据,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新知。
导纲是学生自学的纲,也是教师辅导的纲。纲是切入点,用纲把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读写能力的训练同时展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学生按照导纲的要求和顺序,边阅读边思考。自学导纲一般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是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第二段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第三段是培养读写能力。通过读写训练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自学题纲由教师提前拟好,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导纲可以借鉴《七彩课堂》的导学案)。讲几句导语,然后引导学生按三段式提纲进行自学,每完成一段,教师即进行点拨矫正。
(二)、学——探究质疑: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探究——前置性学习)。学生在自学导纲的指导下,初读课文,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以导纲中的问题为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并就文本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并且要做好记录,以便小组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自学探究过程进行调控,掌握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推广和指导。
初读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有四个环节组成(也可称为初读课文四步法):大声读、读通文;静静读、初会意;揣摩读、初悟情;反思读、读出疑。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有时间充分的读书,从而很好的去完成初步阅读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提高阅读能力,也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环节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前完成,要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
4、研读课文,加深内容理解。(感悟质疑——组织化合作)深入阅读、分析课文,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到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并结合各组学生的质疑调整合作学习的任务、目标,然后每个合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注重巡视,分组指导。此环节要保障学生充足的时间,要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切实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注意小组内评价)
研读课文也可以有三步研读法:第一步,根据导学纲,确定研读的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课后题等,把握目标和重点。第二步,敢于质疑释疑。置换角色研读课文,大胆质疑;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全面释疑、准确释疑。老师要做好指导。第三步,提炼精神营养。研读课文时,要切入现实生活,根据时代需要,提炼精神营养,发挥语文人文性的功能。
(三)、展——合作汇报
5、品读课文,自主欣赏感悟(赏析展评——课堂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几个环节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对于课文,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眼光深人到课文的深处,细细地咀嚼、深深地钻研每一篇课文,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便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在这一环节中,重视的是品读感悟,重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利用,抓住时机适当点拨。
6、回读课文,总结评价(再悟提升)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四)、练——拓展提高
7、随堂练: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点后,再通过随堂练习进行巩固,通过精讲多练完成学习目标。练习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体验成功的愉悦。
8、课后练:通过课后适量作业与阅读,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四段六环节”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课型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二、课改预计要呈现的目标:
课改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四段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体现以下几点: ①品味感悟式:六个环节都是以朗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与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②质疑探究式:教师鼓励学生小组探究、质疑或提出异议,以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
③求真研究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发现知识为目的,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探究,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它的流程是:提出问题、确定任务——通读课文、了解大意——自主合作、研究发现——展示成果、交流汇报——梳理归纳、探讨升华——当堂巩固、拓展延伸
三、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模式
1、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2、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3、转变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的有效!
(二)、构建合作小组、改革评价机制
“四段六环节”教学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以学习小组的合理构建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构建策略。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然竞争创造了条件。
首先从全班挑选出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与组员,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组员实力要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要基本平衡。要特别留意为班上的特差生、“调皮王”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还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培养一名得力的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积极向上、富有新意,有利于凝聚人心。3、注重小组评价和奖励:有评价才有调控,有奖励才有动力!(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我们的“四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要体现的目标是“自主探究、以读促教、以导学代替教学”!
第三篇:浅谈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
浅谈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
湖南省溆浦县江口镇中学
张道良
课堂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聚焦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给学生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借鉴名校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正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力求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六环节的含义与要求
课堂教学六环节是将课堂教学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生动导课,吸引学生学,1—2分钟,针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教材特点,设计导入形式,让学生在一种迫切要求的心态下开展学习,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形式多样,比如实验、图画、故事、游戏、动画、猜想等,但都应与本节课堂内容有较强的联系,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第二步,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什么,1—2分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什么知识,形成哪些能力,提升怎样情感,形成何种态度与价值观,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三点”:基点、重点、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第三步,指导自学,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学,8—1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的帮助下,依据课本,借助资料,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
力水平上,解决一定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师的自学指导应做到五有:有具体的范围、有明确的内容、有科学的方法、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明确的达标要求;自学方法主要有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完成练习等,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巡视,督促、帮助、检查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第四步,分组讨论,就是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时间4—6分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解决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或大家都感到有困难的问题,分组时5—6人为一组,注意学生层次搭配,能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要选好小组长,带动全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养成四个习惯: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遵守组织纪律。
第五步,展示解疑,就是确定谁来教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教,也可以是学生教,时间13—15分钟,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特别是为学困生和不敢展示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形式依内容而定,口头表达、黑板板演、书面练习、实验操作、现场表演等。无论何种形式,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评定,要在展示解疑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必要的挖掘和启发,对教材的理解不能过于肤浅,不能浮光掠影,教师必要时精讲,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所学内容,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第六步,当堂检测,看学生学习效果,这是六环节课堂教学关键所在,时间6—10分钟,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针对重点、难点调配习题,教材课后题、练习册题、学生自出题,依情况选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增强作业的速度和信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平时训练与考试接轨。教师布置习题后,要个别辅导,要当堂评定,注意审题、方法、易错点、规律性的点拔。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结构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生层次,可以灵活运用,在目标教学的指引下,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六环节的亮点,才能自觉推进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课堂教学六环节亮点:教学起点,从模糊到明确,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行为,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发展,从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从随意到调控,通过反馈矫正来调整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要相互激活;教学形式:从群体到个体,服务个体,促进全体,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学效果:从不可测到可测,当堂达标测评,教、学、考有机结合。
二、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的中心是学生,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服务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是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六环节的作用。六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行动起来,让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获得“渔”。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抱着对学生将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去积极自动推进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
再次是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六环节课堂教学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不是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六环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备学生、多备学法,以学生的学去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学的多样性需要教师课前有多种预案,学生学习中还有许多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发生,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更高的教学智慧。六环节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模式,教师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而要课前积极主动去准备、去思考,真正落实功夫在课外。因此,推进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要求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的评价办法
要推进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就必须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只有教与评相统一,才能通过评促进教,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去落实课堂教学六环节。合理的评价办法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的优越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相应的评价办法为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15项,总分100分,分值95(含)以上的课为优质课,85(含)以上的课为良好课,75(含)以上的课为一般课,其余的课为不合格课,一般课需完善提高,不合格课必须整改。
一级指标:生动导课,5分。1.导课形式2分,要求形式为学生接受,与内容衔接;2.导课效果3分,导课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级指标:明确目标,10分。1.目标内容5分,包括认识、能力、情感、方法、价值观等,紧扣教材,体现基点、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等;2.目标展示,5分,以适当的方式清楚展现给学生,课堂组织以学习目标为依据。
一级指标:指导自学15分。1.自学形式5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有指导,形式多样,自读、练习、实验、多媒体等;2.自学效果10分,学生完成自学要求和有关问题,学生能较好回答师生所提的问题。
一级指标:分组讨论10分。1.讨论形式5分,讨论问题有针对性,有讨论价值,可以是生生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2.讨论效果5分,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讨论问题最终得以有效的解决。
一级指标:展示解疑30分。1.问题选择10分,解决问题要有选择性,加强重点,突破难点,要兼顾全体学生,注意问题层次性;2.学生参与5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参与,根据不同学生要求选择解决的问题;3.实际效果15分,基本问题全体学生掌握,重点问题得到切实加强,难点问题得到较好突破。
一级指标:当堂检测25分。1.习题设置10分,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相应习题,课堂检测题有层次、适量;2.检测效果15分,学生能及时完成相应习题,学生习题准确率较高,师生共同解疑释惑后学生明白。
一级指标:课后作业5分;1.作业内容3分,作业设置要有层次、有针对性;2.作业数量2分,作业数量适量,不加重学生负担。
课堂教学六环节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全新和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努力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动态生成,学习中学会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要求,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课堂教学六环节的最终目的。
2010年10月27日
第四篇:六环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六环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
鄢桂蓉
众所周知,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是信息教育。因此,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记忆信息转向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但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却涉及较少。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的模式。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笔者认为,事实上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理论实践结合型。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多媒体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本人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上好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一、激趣导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邮件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邮件”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电子邮件”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二、展示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兴趣后,展示当堂的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让学生去奋发学习。
制定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展示的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最好用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或预先写在小黑板上,适时挂出,由教师向学生宣读;也可以边讲解边书写在教室黑板上;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目标展示这一环节时间应控制在2分钟以内。)
三、讲解示范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应表现在教师对所教信息技能的讲解示范上。所谓讲解,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使学生明理;所谓示范,就是对当堂要学会的技能由教师或特优生进行操作演示。
讲解示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催化剂,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边讲解边操作,使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分步完成。当然,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有关的教学光盘、学习软件等进行讲解示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教师引导是为了不导,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信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讲解示范。这对讲课的学生具有鼓舞作用,对听课的学生亦有激励作用。(讲解示范可用6分钟左右时间。)
四、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非经过反复操练不可。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学生在看完教师的演示后,便产生了急于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最好层次不同的学生任务应有所不同。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学生的操作练习,可请学生做“小老师”或成立“技术顾问团”,也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讨论式学习。为了便于学生长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坐,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人员,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的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培训典型,使其带动全组;也可以指导单个同学,特别是要不断地关注后进生。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主动探索、创新学习。(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应达到15至2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也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检测评价中教师应该注意用“三明治”原理:最上面的面包是用于肯定学生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中间实质性的材料则是用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谨慎同时也不能太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最下面的面包则是用于说明 如何解决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或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或展开讨论,同学帮教;或进行自我纠正;或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检测评价的时间约占5分钟)
六、创意延伸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教书而教书,培养个别软件的熟练,而是应该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掌握应用软件共性的概念、操作规则和方法,以及自学陌生软件的能力上来,应该落实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我们要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教师要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想像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让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的欲望从课堂带向生活,从学校带向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技能,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利于达到开发智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例如,学习“网络信息的浏览、搜索及下载”一节时,学生们熟练地掌握了上网技能后,老师提出"你想使用网络干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回答,这时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和下载语文、数学等学科资料;有的说将环境污染的数据资料和危害情况发到网上传播,呼吁保护环境;有的说我也要制作一个网页,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信息;有的说网上有些毒害青少年的东西,我要研究网络过滤器安到电脑上,将有害的东西过滤掉„„学生的想像有些真让人想不到。通过这样的课堂启发延伸,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意延伸环节约用5分钟时间)在创意延伸环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下作业;或继续实践练习,或预览下一节的内容,环环紧扣的一堂课就此结束。
结语
信息技术六环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任务驱动、学科整合等教学方法,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我们要在教学中进一步研究、改进和充实这一教学模式,使其成为适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模式。
第五篇:六环节教学模式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校自九九年冬开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课题研究以来,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提炼、修正、完善,构建了“激趣导向、自学生疑、讨论内化、点拨精讲、评价矫正、拓展深化”的“六环节”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对深化我校实验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一模式教学,而不同的教学理论,将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在创新学习“四为主”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构建的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总课题组“四导”教学模式的变式,是创新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其主要理论要点如下:
1、现代教育哲学研究表明:创新是人的本性,与生俱来。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所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2、教育的目的是面向未来,是为推动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传承——接受”式的教育已无法完全适应时代要求,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产生。创新是实现这一教育功能转变的根本途径。
3、创新学习理论认为:创新学习对中学生来说,有别于科学家、发明家、文学艺术家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不拘泥、不守旧、不盲崇、敢质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学习的根本所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而不只是重视知识的结果。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感受和领悟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知识的摄取、同化、顺应和整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会创新。凸现学生自学、探究、创新的智慧和能力。
4、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根据教与学的这一最新理论,模式把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需要与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方法,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关键环节,变被动的、单一的学习为主动的、积极的、创新的学习,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二、操作阐释
1、激趣导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对创造力的形成有启动、导向功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精心设计创新的问题情景,寓教学目标和研究问题于引人入胜的情景、幽默风趣的导语、悬念丛生的问题、直观形象的模型、承上启下的思考、新颖奇妙的实验之中,让学生在民主、和谐、乐学的气氛中,敞开思维大门,走进问题情景,处于跃跃欲试的强烈问题意识状态中。为自学、质疑、探究营造积极的心理准备。
2、自学生疑。自学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是质疑求知的基本途径。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景或导学提纲,阅读教材、理解知识、思考问题、发现疑难,在原有信息与探究内容的相互作用中促成知识的同化,顺应和重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疑难困惑中产生质疑,在矛盾冲突中提出问题,在探索研究中升华兴趣,为讨论内化,合作交流创造积极的条件。
3、讨论内化。古希腊哲学家昆体良认为“大家一起学习,可以相互激励,促进学习”。讨论内化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精心筛选带有普遍性、反映重难点、启迪学生思维、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悟出新知,在争辩中闪现创新,在解疑中提升能力,达到训练思维、阐述观点、内化能力、融洽感情、活跃主体的目的。
4、点拨精讲。教师的点拨,不仅可以释疑,而且可以启智。是理解知识、扩大视野、形成方法、实现创新的保证。教师应该高屋建瓴,因势利导,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中的疑难点,理解知识的关键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新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精讲精析。把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易错处,思维阻塞处,新旧知识连接的断线处讲深讲透,让学生产生“顿悟”、“豁然开朗”的感觉,达到“画龙点睛”、“更上一层楼”的目的,构建清晰、完整、系统的认知结构,为迁移应用、拓展创新奠基铺路。
5、评价矫正。积极的评价导向,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测学习效果,而且对升华学生的兴趣,强化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并给予即时的鼓励和肯定,同时结合知识的重难点、学生易错处,设计小巧灵活、层次分明、思维开阔、寓知识检测、方法训练和能力形成于一体的开放性练习题。多层次、全方位反馈学习效果。对知识的遗漏或错误给以及时的补救和矫正。
6、拓展深化。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后才成为活的有价值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迁移发散规律,延伸教学空间,借助想象、类比、迁移、发散等多种手段,组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社会生活的突出问题,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代科技的前沿问题,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拓展创新领域,开阔创新思路,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