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放式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开放式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那么,如何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本文中,笔者提出开放式作文训练的一些独到见解,以及多样训练、提倡创新、展示作品,形成竞争、留心生活、积累素材等方法。并且提出了开放式作文的批改、讲评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开放作文 作文创新
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夸大其辞,内容失真荒诞,生活积累少,思想深度不够,阅读面偏窄,缺乏技巧等问题。导致一提到作文,往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我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尝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1.开放式的作文训练
(1)多样训练,提倡创新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要形式多样,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作文题目不必固定,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布置作文题。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分析讨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赛,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拓展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再如,临近中考,离别在即,很多学生偷偷利用上课时间写纪念册留言。显然,严厉禁止不可行,于是,作文课上我请同学们推出几本文采颇佳的留言册,请留言的同学谈谈留言的初衷和感想,引导学生回顾了初中三年自己难忘的人和事,课后写成文章。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发言积极踊跃,课后习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可感。
(2)展示作品,形成竞争
习作发表,最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愉悦感,会更加热爱写作,乐于写作,这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教育规律。为此,我特别在黑板报设置了“佳作欣赏”,展示周记或作文训练中的优秀作品,每周更新一次。同时,鼓励学生向校刊《白沙》投稿。看到自己的习作荣登每月一期的《白沙》校刊,学生们引以为豪。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写作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3)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留心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思考人生,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思想的火花,这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只要胸中有物,源头有活水,学生就有了写作的自信,自然不会再将写作文视为一件苦差事。
2.开放式的作文批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传统的作文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处于被批评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如能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和鉴赏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学生批改作文,教师要切实加以引导,不能放任自流,教师首先要做好做足示范,切切实实地指导学生掌握作文批改的要求:一看思想内容。如中心是否明确,所选材料是否能为中心服务,详略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鲜明等。二看表达形式。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洁流畅生动等。有了明确的标准,评分就不会随意了。
为调动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组织学生批改的方法宜多样化:①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独立自改,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自改,力求悟出为文之道,有所提高;最后综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语。②分组互改,按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水平高的搭配水平低的,四人一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③组织学生集体改,即抽样批改,挑选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好差兼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批改。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在各组间巡回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批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推选范文和拟写评语,另一方面,可随时发现并解决学生批改中出现的问题。
3.开放式的作文讲评
开放式的作文讲评的目标是及时仔细审阅整理,总结经验得失。作文训练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环,就是对学生作文进行评讲。作文讲评是作文批改的延续和发展。作文讲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明了自己作文和全班作文的情况,确实知道“不该怎样写”,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它既是本次作文的终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启,它能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巩固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有帮助。
讲评中我力求典型讲评和学生讲评相结合。典型讲评用以指导全班,以优秀带动一般,对典型作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明优劣,明得失。学生讲评则可以让学生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优秀习作的作者现身说法,汇报自己的写作经过和心得体会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得失,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对于佳作交流的学生,每次要轮换,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写作中敷衍了事和抄袭现象少了,校刊《白沙》上习作发表数量显著提高。我坚信,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创新人格一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篇:开放式创新教学1
《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成果展
一、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形成
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而言,它是指把教学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教学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发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方法和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二、实施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施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固定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设计、加工、组装、调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极好锻炼。实施开放式创新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开放式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解决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践的相关技术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在“内容提出——设计环节——实践操作——总结评估——再实践”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学习模式的创新
指导教师起到“启蒙者”和“领路人”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不再是指导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实习中脱离出来,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或企业科研项目的研究,介入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掌握科研基本的方法,完成项目的选题与立项、申报与调研,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独立查找资料,撰写论文,提交成果,等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教学内容科研化,将科研项目教学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知识、原理与理论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组成科技创新团队,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同时,将科研项目中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将工程设计的理念与技巧以教学的形式教授于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科研项目、工程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不再使教学仅仅限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前景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对于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可以满足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第三篇: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本站推荐)
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 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高考趋势要求作文的创新,因此笔者就作文创新教学进行了探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和课外阅读方面为作文的创新打下基础,然后再在培养创新思维(立意新),题目新,选材新,文体新等方面实现作文的创新。关键词:课程标准 创新作文 开放课堂 阅读积淀 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中作文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然而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却已被搞得“面目全非” ,使本来极具活力 ,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文课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教师只读范文的“范读课”。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能不能从理论上、模式上建构一个框架,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要实现作文的创新,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在以下几方面打好基础:
一、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二)作文课堂上我的一些做法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们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小说接龙,确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教师先写一段序幕,然后让学生续写;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雨天、网吧、羽毛”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三)组织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野炊,扫墓,送温暖,献爱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以来,学生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文章也有了真情实感和深刻思考。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弄懂了人情世故,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郭沫若也说过“多体验……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因此,从一开始就应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用日记来记录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为创新作文积累素材。当然让学生写日记要进行适当引导:
1、关注自我与关注外部世界同步,提升人生境界。因为只关注自我日记涉及的内容便多是生活的肤之痛引起的苦闷、压抑、反叛等,涉及的情感又多是自视、自足、自怜、自赏、渴望、忧虑、欣赏、热爱、追求等,这样日记便成了单纯的自我表白,自我抚慰,极易落入个人狭小的圈子。多关注外部世界,有了思想与社会时事的碰撞,日记内容就不会没有思维内质,显得苍白无力;而是多了真切思考,真知灼见。
2、不要以小我而冷落了大我,注入些理性,充实精神。创新作文要特别注意注入理性,充实精神。如果能将单纯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对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的议论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注,这样的作文才有真正意义可言。比如:开窗户与改革开放,洗澡搓背与批评、自我批评,温室栽培与溺爱教育等。把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就又高了一层。
三.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所以在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的广泛阅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上实现创新呢?具体地说,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上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立意的创新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因此立意的创新是作文创新的主要标志。立意的创新又源于思维的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从更多更新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方法:
一)逆向思维法,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语)。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二)侧向思维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比如有一次我出示一白一黑两围棋子,要求学生就此写篇作文,很多学生围绕“棋”说话,写棋人、棋事、棋艺、棋趣、棋德等等。但也有同学这样分析,从形状看,它如一个馒头,黑馒头象征贫困,白馒头象征富裕,我们要从黑馒头走向白馒头,建设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有独到之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思维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比如一次我布置学生以“0”为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0”这一个简单符号,有的说它像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有的说它像一口深深的枯井;有的说它像一轮红日;有的说它像妈妈滴滴的眼泪……不同的同学对“0”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题目要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近年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占有很大比重,拟题的意义更显得重要。要迅速拟出新颖、简洁、醒目、有文采的作文题可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拟题,如:《快乐存折》、《网络是把双刃剑》、《标点家会》、《门锁的承诺》、《坐着读书站着做人》、《我自信 我美丽》等。此外还可对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作品、歌曲、古诗句以及名言俗语广告词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痛并快乐着》等。高考时拟一个亮丽的文题,一定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动,从而有利于作文的得分。
三、选材的创新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选材的创新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实现选材上的创新呢?“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变化。当今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要引导学生注意去观察和描述这些新事物和新变化,才能写出新鲜的富有时代色彩的作文来。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热门的话题。如:环境保护、缅甸热带风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题,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写作。再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翻旧出新,即在问题材中去寻找尚未被别人关注的新观点。例如,写老师的作文题:可指导学生抛开老师在班级里,讲台上的题材不写,而去写老师们在社会中,在家庭里的各种活动。
四、文体的创新
“文无定法”写文章灵活多变,应指导学生在常规写法的基础上去求异、求变。即指导学生突破文体的局限,实现文体的创新。让学生抛开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用,而选用书信体、日记体、故事新编、童话、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实现“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如写“奥运”为话题的作文,可以选用书信体,如让一个孩子向父母写一封信,恳求父母准许他去北京看奥运会;也可以写成故事新编,即让历史人物“复活”起来,走进奥运会;还可以写成散文诗,抒发一下由“申奥”成功所触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创新作文教学,要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作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感受思考生活,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他们掌握作文创新的方法,最终实现作文的创新。
第四篇:创新作文之我见
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而当前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现状很值得我们关注。从应试的角度看,作文在语文高考中一直占据着半壁河山,但不少高中生对写作还怀有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证明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呢?下面,谈一谈笔者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拿来主义”
高中阶段科目繁多,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在数、理、化、英的包围之下,用于语文教学的时间本身就少,能够单独用来写作教学的课时就更少,而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都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这些课内教学资源进行写作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谈素材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素材学生在生活体验、人生阅历上还比较欠缺,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若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和利用,我们的课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就是作者讽刺批判的对象,就是那些对于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一类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就是在失败中崛起的素材;辛弃疾一生只想上阵杀敌,收复中原,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但可以提示学生从人生选择中来谈稼轩的“忠”是否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素材可以是同一个,但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不同的评价。如《鸿门宴》中的刘邦,既可以说他狡诈多端,也可以说他大丈夫能屈能伸;而项羽,既可以说他优柔寡断,缺乏远见,也可以说他拥有君子心胸。《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既可以从邹忌的角度说要善于表达,忠言不必逆耳,也可以从齐王的角度说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课文中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及笔下的感人故事,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二)谈技巧 引导学生在赏读文本中学习写作的技巧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完成包括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几方面。而我们教材中的选文各有特色,无论是独具匠心的立意、典型新颖的选材、精巧严谨的结构,还是充满特色的语言、各式各样的表达技巧,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很好的典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领悟它们的精妙之处,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从而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阿房宫赋》这些文章语言十分优美,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圈点其中优美的词句,熟读或者背诵,感悟其美感,再进行仿写练习。还有如《祝福》的倒叙写法、《师说》的对比论证、《劝学》的比喻论证、《鸿门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套中人》的夸张与讽刺等等,都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示范作
用。
(三)谈想象 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是作文的翅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完了辛弃疾的两首词后,学生对于稼轩的壮志难酬都已了解。而时下电视、网络热播的“穿越剧”,于是给学生布置了《我和稼轩的谈话》的周记。学生兴趣很浓厚,形式多样。如电视访谈形式、QQ聊天的形式以及好友秉烛夜谈等,用语幽默、真挚,形式多样,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并且展示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尤其是他们对于人生选择和价值提高了思考深度。
二、注重学生的平时积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作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关重要的基础。基础结实,构思、动笔、修改总不至于太差,基础薄弱,构思、动笔、修改就没有着落,成绩怎样就难说了。”叶老所说的“基础”恐怕指的就是平时的积淀吧。反观我们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在生活体验、人生阅历上都比较欠缺,更谈不上深厚的积淀。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从而出现千人一面,大话、空话、废话满篇的现象。(一)坚持写读书笔记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平时积淀。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学会积累,养成多读书勤做笔记的习惯。平时笔者给学生读文章,讲名人事迹,介绍优秀者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积累的好处,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把自己所读的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将报刊上的热点问题、经典评论收集起来。
(二)多交流 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背一句名言警句或一首诗词,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并且,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名言、警句、诗词、文章,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又多又好,并让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所写读后感,然后由每个小组推荐一至两篇,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评比,更激发了他们阅读、积累的兴趣,从而养成积累的习惯。在教学中,笔者还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三)课前三分钟训练 或引导学生赏析背诵一首诗词;或引导学生赏析一篇美文;或当堂出题目让学生口头作文;或随意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最喜欢的作家,诗人,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其喜欢的理由;或就一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事迹,社会风俗等等。学生对这样的训练都比较喜欢,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
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笔者要求学生每天练笔,写作的内容不限,关键是养成写作习惯,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贴在班上的展示墙上,学生可对自己喜欢的进行评点,将评语写在即时帖上,粘在对应的文章上面,笔者也会选择性地写上评语,并做好记录,定期评点和奖励。可以在班上成立写作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多写作、多投稿,由语文课代表带头,每周对写作心得、写作成果进行一次交流、展示,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写作教学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
第五篇: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摘要音乐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说明了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教育观念和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对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较全面地探讨了实现音乐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新的时代,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源自创新型的教育,因此,21世纪被认为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一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同样呼唤音乐教育的创新。对音乐创新教育的两点认识
1.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然而,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往往被当做单一的知识承载体。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尤其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课堂容量被不断增大,导致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断营造自由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1.2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音乐教师成为激发、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权威代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就是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竭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展现自我的“小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个“小舞台”上获得老师的赞许,获得同学们的欣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要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如探索新音响、自制乐器、即兴创作等,这些创造性的教育方法,都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这些教育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两点,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实施音乐创新教育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音乐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
2.1 创新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主动去体验、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由于音乐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的观点与学生的想法难免出现分歧,此时,教师应允许学生“非正常”思维,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多向思维”,而不是给学生“泼冷水”。教师不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要积极地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责、没有同学的嘲笑,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不断创新教学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就会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不断孕育出来。
相反,如果对那些有所谓“非正常”想法的学生,不屑一顾、大声训斥、甚至粗暴嘲讽,就会无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说明这一点。
案例一,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小种子躺在土壤里都在想些什么呀?”“老师,他们在想:‘这儿太令人害怕了’”一位小同学说。“不对,请坐!”老师说,“他们应该是想:‘小雨滋润着我,好舒服!’”这样一个温柔的否定,便熄灭了一个闪烁欲燃的火种。试想一下,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不难想到小种子被埋在土里那憋闷、潮湿、黑暗的感觉。那怎能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呢?
案例二,音乐课上,老师领着同学们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 “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呢?”老师似乎是在提问,又仿佛是自言自语。一学生回答“像空中乱云翻滚。“老师听罢,脸色一沉,讽刺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大浪淘沙!难道乱云是可以淘沙的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首曲子就只能被理解成这位老师说的这样么?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见,如果我们教师一定要以个人的观点统一学生对某些音乐的认识,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大牢笼里,对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的不适当的言语评价,甚至冷嘲热讽更是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性就这样被抹杀了。
2.2 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是创新活动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里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那些时代气息浓、更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时,根据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如“换――煤气哟”、“雪糕――棒冰”、“汽车喇叭声”、“小鸡叫声”等,利用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将大小不等的鼓,甚至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搬进课堂,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体验音的高低。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一段自己创编的音乐,并演奏给大家听,学生的兴趣会被迅速调动起来。
总之,现代音乐教育应当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更多地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3 创新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不断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鼓励音乐创造指出“: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方法的一个突破,是与音乐创造性活动的行为特点和实质是相统一的。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满自信,并体现自身的价值。除了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外,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要有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主动选择的空间。例如,有些学生乐理学得好、而有些学生琴弹得好;有些学生歌唱得好,而有些学生舞跳得好等等。在进行考试评价时,除了规定项目外,应该允许增加自选项目。一些学生可以用自选项目上的优秀成绩,弥补规定项目上的不足。学生选择好强项后,可以自行选择确定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并自主组织排练,此时,教师适当加以辅导。准备成熟后,以班级特长展示会等形式,人人上台展示自己的音乐强项。这样,通过自选强项,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优势智能,也带到了其他不擅长此项目的同学在这方面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另外,建立“音乐档案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法。“音乐档案袋”改变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一歌”定成绩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音乐、探索音乐的过程。通过“音乐档案袋”,还能帮助老师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及对比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自己的音乐学习历程,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都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断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学荣.创新型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中国音乐教育.[2]缪娥.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浅探.中国音乐教育.[3]李素萍.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策略.江西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