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魏书生语文教学的
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来源:《教师之友》,2 0 0 4.1
作者:蔡朝阳(绍兴市稽山中学)
魏书生,知其大名也久矣。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生,简直把他供在了神坛上。但在今年10月份之前,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一行字。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的、对一干人众热烈追捧的所谓大人物,抱有深刻的戒心。
今年10月,魏书生来到绍兴,在孑民电影院作了一次讲座,上了一堂示范课。我有幸躬逢盛事,坐在电影院的一角,听了一天。这一听,我起了疑惑:一个在语文教学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一个令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抬头仰视的高山、一个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怎么会是这么一个人呢?于是我到网上,打开Google,键入“魏书生”三字搜索,找到了4290个结果。我把网上能看到的魏书生的文章和别人评论魏书生的文章,基本上通读了一遍,整体感觉只有一个词:不忍卒读。
如果光从魏书生的讲座给我的感受而言,应该说,他是一个很本色的人。他的演讲里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充满了乐观知足的精神。他的语言也质朴风趣,带着浓浓的东北二人传的风格。这使我想起了同是东北人,同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赵本山。我觉得,魏书生和赵本山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很聪明,言谈举止中也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有论者在谈到赵本山时,说这个来自中国东北的聪明农民把全国人都逗乐了,也把自己逗乐了——他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那代表一种胜利的喜悦。魏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1966年从沈阳32中初中毕业,便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1968年下乡到盘锦地区当知识青年,以后主要凭个人奋斗,才得到了今天的地位和声誉。这之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没有理由不自豪、不喜悦。我想,如果做普通朋友,魏书生或者是一个很可以亲近的人吧。可现在,他竟然被捧为了语文教育界的权威,真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这不也是语文教育界的悲哀吗?
一、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
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的语文教师。
先说一下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
按照对“语文”这门学科最普通的理解,“语文”包含着三个层次: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以及语言与文化。这里,我以为语言文字更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而文学与文化则更偏向于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界一直争执不休的问题是语文教育到底应该偏重于哪一方,殊不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少不了谁,忽视哪一方都是不对的。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兼顾这两面——他自然会注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更要紧的,他还应该是一个理解文学之美的人,他能够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诗性世界里徜徉,他能指导学生充分领略母语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多么美妙。如果语文教育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世界,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满的。学者摩罗就一再呼吁出现“文学教师”,能够“用他的诗性感悟照彻这些知识和现象”,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懂得文学。
但在魏书生那里,文学之美基本上是缺席的,更遑论艺术与思想。他的那一套,只是为应试教育而发明的授课技术,其目的指归,只在于考试分数。什么诗意、什么美感,统统毫无踪影。
他发明的“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基本上跟文学不相干。只有“情景教学法”似乎照顾到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时,魏书生举了教杜甫“绝句”这个例子:„„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白鹭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看来还不错,一个优美的画面似乎出现了。但让我们再看看他对“情景教学法”的解释吧: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我的体会是:运用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我遗憾地看到,魏书生在这里对诗歌所营造的美丽画面的描述,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还是为了所谓的“双基”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考试要用到的基础知识。而作为语文教学本体之一的、作为目的本身的审美教育,在他这里根本就变味了。审美是人存在的本质之一,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对这首诗歌的阅读教学而言,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的灌输——教师描绘图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各异,对诗歌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与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与作者“相遇”。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充分顾及个体的多样性,所谓“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可是魏书生认识不到。魏书生曾在各种场合大谈他一个学期不上几堂课,学生考试成绩照样优异。我理解魏书生这种可笑的沾沾自喜,但恰巧在这里却照见了他目光的短浅,也照见了他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不懂文学,不懂审美。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他从未有一篇文章谈到文学,谈到文学之美。什么西方现代派文学,什么中国当代文学,统统在他的视野之外。我不是说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学研究者,这太奢侈,可是,一个对文学基本无知的语文教师,难道就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吗?
活生生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拷问着我们的灵魂的文字,魏书生感受不到,而那些矫情、虚伪、应景而作的文章,比如吴伯箫写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菜园小记》一文,明明是一篇粉饰太平之作,却被魏书生当作经典,讲得津津有味。刘少奇在困难时期尚未过去的1961年5月31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由此可见,吴伯箫此文,实在是和杨朔的《荔枝蜜》和《茶花赋》等应景的文章一样,而魏书生却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往自己既成的教学法上套。在这里我倒想问一问,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是不是先要在心里对这篇课文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呢?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魏书生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不敢说或不愿说罢了。
照理说,作文教学也应该把审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吧,可是魏书生的作文教学也和他的阅读教学如出一辙。他有一篇文章,叫做《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给学生定了这么几条批改标准:
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错别字几个;4.有几处病句;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7.看文章的选材;8.看表达方式;9.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作为应用文的教学,这个评价标准也许未尝不可,毕竟语文还有工具性,而且,作文的基础训练也十分必要。可是,难道仅仅文从字顺就是好作文了吗?文无定法,或说理,或抒情,或叙事;可以偏重文学性,也可以偏重思想性。不过依照魏书生这么“严谨”的作文教学法,“参差多态”恐怕是谈不上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像工业流水线的产品也难。不说别的,就说文学性吧。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用“记忆与心灵”这个词语来概括诗歌的特质,这意味着,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学不仅仅是对母语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是文学还关乎灵魂,是心灵悸动的痕迹。离开了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离开了对生命的真切感受,还有什么文学可言?作文本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地方,是学生丰富个性无拘无束的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学生想象、虚构、创造的能力应该得到教师最大的鼓励,而学生自身在充分发挥想象力、释放创造力的同时,也将获得艺术的极大满足。可是在魏书生那里,写作却沦落到类似于某种“手艺”的地步。魏书生说他的班作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难道这就那么值得骄傲吗?我以为,一则,现行的作文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很大;二则,魏书生这一套写作教学技术,完全是为应试量身定做。既然写作训练形成了一套规范,学生自然可以沿着这个套路照葫芦画瓢,进行“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正如初中课文《卖油翁》里的话:“此无他,唯手熟尔!”这样的作文教学,“政治挂帅”在所难免,“主题先行”暗含其中,我们从中看不到情感的主体,看不到思想的闪光,感受不到心灵真实的脉动!
自然,知识结构的缺陷不是魏书生主观上愿意有的,吊诡的是,这种缺陷恰恰也不是魏书生自己想消除就能够消除的。一般来说,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往往能影响到这个人的人格结构、知识视野、思想深度,会影响到这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所奠定的阅读基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思想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魏书生所生长的那个知识生态极其恶劣的时代与环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只能达到现在这个知识积累的高度。
我不否认魏书生的勤奋。他在演讲中不断地说:“学习是生命的支柱。我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他还说他是“边教边研究”,“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但我却没有在魏书生对自己教育思想的表述和其教育实践中看到那些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高扬的人文精神的一丝一缕,没有看到那些普适于全人类的高贵精神成果的烛照。这恰恰就是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性缺陷,也即他的命门所在。尽管魏书生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据说每一个人都只能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魏书生从这些著作里也只能看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上海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语文教师需要“补钙”,意思是说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大写的人,然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家”。依我看,魏书生离“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一要求还远得很呢!他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个需要补钙的人!
第二篇:浅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
浅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
东昌区红旗小学
管延秀
魏书生是一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他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浅谈六步课堂教学法
1、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课书的角度看,更重要的,还要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
2、自学: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
3、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
4、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在答疑时,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淌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解答。淌无普遍意义,且无深究的意义,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
5、自测:即自我测验。测验方式不同,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
6、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
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十法
1、组织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请同学们集体唱一支歌;(2)集体朗诵;(3)口头作文;
(4)气功冥想:背直、头正、微闭双眼,以眼视鼻,以鼻对口,以口问心.2、设计导语: 如:<论语六则>: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3、设计板书: 以下四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1)字体变化(2)故意写错字;(3)变幻表述形式:表格式、网络式、金字塔式,或用树式.(4)图表、图画式;(5)让学生写板书.4、注意教态;
5、说话声音变化:从四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
(2)调整音调;(3)调整音速;
(4)以情感人.6、引导想象:请同学们打开大脑电视机(闭眼)(1)勾勒形态;
(2)染上色彩;(3)使画面动起来;(4)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7、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8、请学生猜测老师的心理;
9、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10、请学生说、读、写.总之,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自己能将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三、修辞方法的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先把较零散的修辞知识整理一下;
2、引导学生将修辞方法由易到难排列一个顺序;
3、对后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作进一步分析:(1)怎样区别排比与对偶? a、排比是三项以上一组,对偶仅限于两项一组.b、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语,对偶则要尽量避免字间相同,只求对应词性基本相同.c、排比字数可灵活,对偶句中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2)怎样区别借代和借喻? a、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体常常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b、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词,构成明喻.c、借代实际上只有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有两种事物.四、怎样批改作文?
1、格式是否正确;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
4、有几处病句;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6、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7、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1)是否围绕中心;(2)是否符合生活实际;(3)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首先强调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8、看文章结构:包括三点(1)层次段落是否清晰;(2)过渡是否自然;(3)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9、看表达方式;主要看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10、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这就是魏书生老师语文教学经典的一部分.现在有效教育正搞得热火朝天.把魏书生老师语文教学经典部分与有效教育对比,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仔细琢磨一下魏老师的语文教学经典,不仅理念新,而且实用.它值得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
第三篇: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
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
1.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魏书生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读完10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
如何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魏书生对学生有较详细的指导。
(1)划分文章层次
魏书生与他的学生一起归纳出不同体裁文章划分层次的方法。
①划分记叙文层次的五种方法
按时间顺序划分,有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人记事、交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空间顺序划分,文章写自然景物,一般按时空顺序安排层次,也有的写人记事,也按空间顺序按排层次;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有的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又在开头部分抒情、议论,末尾又以抒情议论结尾;按材料性质划分,有的记叙文不受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以事件内容为依据,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安排在一个部分里;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划分。
②划分议论文层次的四种方法:三段式、总分式、并列式、逆进式。
③划分说明文层次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魏书生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常用的是六种方法。
①看文章题目。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使人想到整篇内容大致是围绕这个中心写的。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门见山,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
③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
④分析人物性格。一些写人的记叙文,中心含而不露,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能看出文章的中心。
⑤综合文章各段段意。比较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
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文章寓意较深,不易找出,就要弄清文章写作和发表时的政治、历史背景。
(3)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所谓写作特点,是区别于一般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成功之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从五方面入手 :
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
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始和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
分析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与抒情五种。
分析语言。主要注意以下四点,一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练。二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三从语调是否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四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
学生在“四遍八步”读书中对文章进引分层,归纳中心,分析出写作特点,往往很快就掌握了整篇课文知识,常常享受到一种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于是做学习主人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2.改作文
学好语文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写作几乎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魏书生却把作文课让学生上得轻松快乐且有收获。
他的做法中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坚持每天一篇日记,一年365篇日记。二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学生如何能批改作文?魏书生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研究,指导学生从十个方面写评语、打分,就是差生也能学会改作文。
(1)格式是否正确。刚入学,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也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任何人的。打开作文一看正确,拿出红笔,写上批语,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不减分,此文为满分。
(2)卷面是否整洁。这一条大家都看得出来。后进同学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3)错别字几个。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下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找不出来,怎么办?便搞流水作业。甲、乙、丙、丁轮换着批一篇文,甲批错别字6个,乙发现本文错 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100字的说明书。丙又发现本文错字是8个,那么甲、乙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100字的说明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
(4)有几处病句。挑出病句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句,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合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超过5分不再多扣。以上五条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文实践,就能够掌握这几条要求了。熟练掌握之后,再过渡到后五条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老师在批改指导时,结合两三篇具体例文,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8)看文章结构。包括三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主要是看其是否 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
(10)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减分。在多数情况下,批改作文都在语文课上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10个方面的具体批语,一般情况下批语的篇幅都有作文本一页之多,最多的批语达到500字。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互相批改作文,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这样的写作课同学们最爱上。
魏书生不但让学生在写作时成为学习的主人,他还让学生一年365天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给学生制订了计划:算1500道数学题,10万字语文作业,365篇日记,40篇作文,跑步1000公里,画画20幅,学歌40首等等。再把这个计划落实到每月,每周,每天。
给学生讲做学习主人的道理,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帮助他们掌握做主人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不难,难的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持之以恒地当好主人。
第四篇: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
魏书生,1950年 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8年 到辽宁省盘锦地区新建农场当下乡知识青年。1969年 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1978年 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
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
1982年 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
1982年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
1983年 5月,被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
1983年1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五讲四美先进个人”称号;同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
1984年 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1984年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 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
1985年 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86年 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7年 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辽宁省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88年 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5月1日作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登上天安门参加观礼活动;
1988年9月参加全国工会代表大会;被辽宁省政 府授予“辽宁省有突出贡献科技管理人员”称号。
1989年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0年首次“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以名列第二位的选票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 经评选被全国教育工会授予“中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1999年 被盘锦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公仆”称号。
二十多年来,魏书生已在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作报告1100多场。上公开课600多次,堪称全国之冠。他热爱教书,酷爱读书,也善于写书,至今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和《魏书生文选》(一、二卷)等著作均已重印多次,广受欢迎和好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书出版时,陈幕华、孙起孟、陈锡联、张承先、柳斌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座谈会,对魏书生及其有关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还特地为《家教漫谈》一书题了词。
魏书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第三代教师的杰出典型。他工作出色,事迹感人,讲演精彩,文章质朴,论著不同凡响,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
归纳魏书生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
思想: 民主的观念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方法:科学的方法
民主的观念
1.生活阅历—文化大革命专制行为—民主素质低下
2.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辩证人生、社会、生活、教育 3.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仁、君子
商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商量,就是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商量,也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控意识
民主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
教育目的
切身体会 认识世界 哲学思想 教育规律
科学的方法 积极探索—学习借鉴 善于总结---勤于笔记 遇事商量---宽容平等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的解读
1、从修身开始,推己及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其内容一般都是先论班主任的任务,再讲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最后谈班主任的修养。班主任的经验专著,则常常是先谈如何建立班集体,再谈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培养干部等等,最后才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问题。总之都是把班主任自身的问题放在最后来讲。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以下简称《漫谈》)却一反常规,第一章标题就是“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
四、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解读
《漫谈》的这种章节顺序和篇幅安排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的一大特色:从修身开始,推己及人。
当大批的班主任整天绞尽脑汁琢磨如何管住学生的时候,魏书生却另辟蹊径,琢磨如何改变自己,然后用改变自己的方法去改变学生。他的做法是:从自我教育走向教育。确实不同凡响,高人一筹。
魏书生把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他自己从1968年开 始写日记,坚持不懈,受益非浅。于是他推己及人,要求学生都写日记,要求青年教师也写日记,甚至推而广之,说:¡°如果我们11亿人有一半人坚持长年写日记,那我们民族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真会提高得快一些。¡±(《漫谈》159页)
魏书生小时候曾熟读《今古贤文》。他说其中许多格言警句¡°深深刻在脑子里¡±,成为指导他言行的¡°明灯¡±。(《漫谈》173页)于是魏书生从当老师起,就让学生抄写格言警句。
此外,还有写座右铭、控制三闲等做法,均从自身经验得来。
魏书生不象许多别的教师那样,为了教育学生而提高自己,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储备自己的“一桶水”,他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寻找教育学生的门径。别人的出发点是教育学生,他的出发点则是提高自己。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魏书生可贵的自我超越精神。
魏书生为什么对学生有这么大的魅力?关键在于真诚。真心实意的激情最能引起人的共鸣。魏书生的教育方法,都是他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确有成效的,因而是他坚信不疑的。他介绍工作经验,等于展示自己的心灵;他谈工作方法,等于宣讲自己的成长史。
魏书生相信“天人合一”,认为“天人合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漫谈》154页)他的班主任工作的确有点“天人合一”的味道。他与他的工作“合一”了,他与他的学生“合一”了。他就是学生,而他的学生,则分明是一群“小魏书生”。这是名副其实的以身作则,即,我不是为了教育学生才“做”出榜样的,我本色如此,就可以为楷模。
魏书生在《漫谈》一书中并没有大谈师爱,他更强调的是尊重、理解和关心。魏书生说:“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象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漫
2、阳刚之气(尊重、理解和关心)
谈》43页)
既然教师是高山,学生也是高山,那他们之间就不是付出爱与接受爱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真正的师爱,因为只有互相平等、各自独立的人们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爱。
魏书生不把小孩当小孩。
魏书生从大处着眼,响亮地提出:“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他引导学生摒弃琐屑的身边小事,放眼世界和未来。他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他鼓励学生都成为强者。他有一个看法很有价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吸引他为集体出力,为集体流汗,为集体贡献出一些个人的东西,吸引他为集体倾注心血。倾注得多,感情自然就会深起来。”(《漫谈》197页)
“法治教育”代替“人治教育” 让学生自我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都不做;学生违反班规,不写检讨书,而写说明书给自己。让自己跟自己“斗”)
3、管理艺术:班级管理自动化
(1)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 ①计划立法系统
从空间、时间、偶发事件上制定一系列计划、规矩、制度、程序。
空间上: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时间上:事事有时干,时时有事干; 偶发事件也尽可能制定具体计划、程序
②检查监督系统
自检、互检、班干检、班集体检、班主任抽检 ③反馈系统
个别讨论反馈、班干反馈、班集体反馈、家长反馈(2)具体的管理方法 如:日记¡ª¡ª道德长跑;格言与座右铭;选¡°闲话能手¡±,减少¡°三闲¡±;写说明书;出班级日报;起外号等等。
参见:魏书生的¡°班纪班规¡±
商榷:按规定的题目写日记(其实这已经不是日记了)。你必须在课桌上摆一个统一规格的座右铭,上面必须有“自己要追击的同学的名字”。你必须用两平方厘米的“微型选票”选举“闲话能手”。不管你赞成不赞成,你都得按要求练气功。犯了错误写“说明书”(这本是个好主意)则不管你的心理过程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写出规定的字数。甚至考试前要“独往独来”也有规定,不服从就要挨罚。
商榷:工业化管理方式:班规班法简直跟法律差不多,班级似乎成了智能机器,学生成了零件。一刀切的管理方法,确实便于检查,见效快。但是这办法有后遗症是学生会越来越被动,其主体意识会越来越淡薄。一旦放松检查,就可能大变样;一旦没有人“管”,他就可能不知所措。没有自主的选择就不会有真正持久的主动性,学生就不会真正成熟起来。教育是慢功,被动的快速的变化往往停留在表层,不容易内化为学生的性格。
(二)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解读
1、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造信
1991年,到拉萨连作了三天半报告的魏书生看市容,“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他描述道:“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 “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0第90-91页,)
“信”,首先是指向教师自我的名词。要搞好教学、搞好语文教学,首先教师要有“信”:要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诚实的信义、可靠的信用以及证实自我能力和价值的信望、信誉。《魏书生教育文库》中的《语文教学》开卷即“自强篇”:“多用力气改变自己”、“胸前戴周总理像章感到有力量”、“人生的价值”、“调整自己的需要”、“今天比昨天更新”、“粉笔生涯的苦与乐”、“笑对人生”、“善于比”、“怎样看待困难和失败”、“多吸收,少批判”、“不断提高尊重人的能力”、“人都是平等的”等等。在魏老师看来,这些就是搞好语文教学充分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魏书生在教学管理中总是首先将目光朝向自己,努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尚人格的建设,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
“信”,也指向学生的自我。
学生要搞好语文学习,魏老师指出,必须要有“信”。
他所著的《学生实用学习方法》,所讲的“学习方法”,几乎都围绕着学生要有“信”这个主题,如:
“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利用潜意识,坚信我能行”、“放声高呼——我能成功”、“信心之火不灭,大器可以晚成”、“从失败中崛起”、“竞争中磨练意志”、“跑进快乐天地,磨练顽强意志”、“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学生的根本”。
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被魏老师转化成了“造信”的问题。
“造信”,魏老师统称为“育人”,从学生的角度,又叫“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造信的实质是“让学生使劲信”,从而使学生具有强劲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制法
魏书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而且探索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给语文界很大的震撼和启发。魏先生提高语文课效率的办法:致力于把语文教学“技术化”,用“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克服语文教学低效率的毛病。
王荣生先生这样概括了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干的“三件实事”: 第一,明确地重申读整册语文书的方式,即一册语文书的“教材分析”方法——列生字表、列新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列文学常识表,它为认识(教科书里的)语文是啥
东西提供着框架,也为如何战胜它指明了方向。
第二,将上述框架里所得出的“语文”,明确地分成“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三大块,并分别找到了对付它们的办法。
第三,将语文教科书里的“死的东西”和“似死”的东西条理化——主要包括“语文知识树”和“读一类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点的方法”等,这些最终纳入数目化的管理系统。……
所谓“死的东西”,指的是学生“记忆的活儿”,主要是语文知识树里131个左右的“知识点”。……
所谓“活的东西”,指的是“思维的活儿”,主要是一篇篇课文段意、中心、结构的分析结论以及课后的相关练习题答案。……
魏书生多次强调,要使学生“把活的东西学活,死的东西学死”。“这样”,他说,“学生们就感到心里有底了”。所谓有底,不但是对“语文就这么回事儿”有底,更指对考试取得好成绩有底。(王荣生文)
魏书生所说的“育人”办法是把它放在语文课之外,在班主任工作中,在“造信”中解决。课上搞“技术”,课外抓“思想”,让后者成为保证前者的精神动力。魏书生所强调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魏书生用管理的思路做了提高效率的尝试,攻下语文教学效率低这座顽固的堡垒。
3、体现教学民主、学生自学的教学理念——“移交”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首先要面对这个矛盾,拿出自己的应对方案,教学才能正常进行。魏书生先生拿出了独树一帜的方案,他解决“教”与“学”矛盾的方法非常极端——干脆把学生变成教师,都是“教”者,“教”与“学”的矛盾自然没有了。魏先生把这种方法称为“移交”:
魏老师的观点,是将“移交”的工作明白地定位在“移交”,主要的法子,是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20年来,我一直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魏老师说,“我经常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去备课、讲课”,“引导全班学生都进入教师的角色,面对一篇新课文,设计教案,思考自己去讲课”。不过,魏老师自己是从“造信”的角度看待“扮演”的,让学生“讲课”,目的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增强学习信心。“扮演教师的角色”,能够“造信”,这是真的;然而借“扮演”的契机,将教师的“阅读”样式和方法有效地“移交”给学生,恐怕才是实质。(王荣生文)
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文中也说——
除了市、校统考试题外,每次考试,都由学生出试卷。每位学生都假设自己是老师,千方百计出难题,看谁能考住别人,谁出的题能考住别人,就说明谁的水平高,能力强。有的老师问:“学生没边没沿地乱出题怎么办?出一些偏题怪题怎么办?”这好办,每次出试题,都要按照班级规定的“试题大纲”去做。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抄教参,备教参,讲教参,考教参”,教师不过是手握教参,横在课本和学生之间的“二传手”而已。这种事情,学生未必不能胜任,既然如此,何不撤掉
“二传手”,让学生直接研究课文,面对教参呢?
于是魏先生就把“备课,讲课,出题,考试,阅卷”这一系列工作,“移交”给学生了。
看穿了许多语文教师的作用,是魏先生的见识;敢于把教师的工作“移交”给学生,这是魏先生的魄力和能力。对”移交“思想的评价:
1、积极因素
他信任学生,不把教学作为教师垄断的“专利”,这是一种教学民主精神。他把教师学生都看成“阅读者”,取消了多余的中间环节,这就节约了师生许多时间,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2、弊端
魏书生的“移交”思想并没有真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它是用“教”吃掉“学”,把矛盾掩盖起来了。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我们无权要求学生都像教师那样思考教书和考试问题。学生的“教师化”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个性培养不利,这是另一种浪费,只是提高了应试效率而已。
参考书籍: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一二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1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4
1、魏书生教学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科学的管理。论述其管理方面值得你学习的做法。(最少三点)。
2、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特点
3、结合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对魏书生《人生的境界》教学实录进行评论。思考与练习:
第五篇:魏书生语文教学摘要
魏书生语文教学摘要
一.课堂教学的六步骤 定向
自学
讨论
答疑
自测
自结
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 1.组织教学<上课前> 集体唱一首歌
集体朗诵
口头作文<关心时事等> 2.设计导语
3.设计板书
4.注意教态
5.说话声音变化
6.引导想象
文字——图画——写 勾勒形态
染上色彩
使画面动起来
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
7.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
8.请学生猜测教师
9.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10.请学生说读写
三.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四.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假期自学——开学进行测试 1.写教材分析
列生字表(现代文生字和文言分开)
列新词表(重点是动词、形容词并编号)
单元分析
习题归类(训练角度)
知识短文归类
书后附录
列文学常识简表
2.制定假期自学时间表(每天半小时)
自学基本内容,并将自学任务和具体用时联系起来,自学完了可复习。五.引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
引导学生自学同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制作要素表格。六.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 四遍八步
(一)跳读 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 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阅读速度)
(二)速读 3复述内容4清理结构层次
(三)细读 5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主要部分7归纳中心
(四)精读 8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七.教学生掌握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 八.教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1.文体
2.开头、结尾
3.抒情、议论部分
4.分析人物性格
5.综合各段段义 6.分析写作背景
九.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分析中心(鲜明、集中、深刻)
2.分析选材(是否围绕中心、典型、新颖、取舍)3.分析结构
4.分析表达方式
5.分析语言
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语调是幽默,还是庄严,还是欢乐,等。
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 附1: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
辨析语素
2.辨析意义的轻重
3.范围的大小
4.感情色彩
5.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6.搭配对象
7.语法特点:词性和造句功能不同。例:愿望/希望 附2:作文互改
从以下10个方面写出具体的批语,满分50分 1. 格式是否正确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责任追究)4.有几处病句
5.标点符号有几点明显的错误 6.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看文章的选材:中心、生活实际、典型
8.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10.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