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画语文知得与失

时间:2019-05-13 03: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魏书生画语文知得与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魏书生画语文知得与失》。

第一篇:魏书生画语文知得与失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方龙云(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在教学中运用也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教学中,师生可以按”知识树“的体系去安排进度。每讲一点知识,让学生懂得每次学到的知识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与邻近的知识点有何区别和联系。此外,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自结“阶段,他总是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3]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4]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综观各种评论,认为画知识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文知识树“是魏书生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综观初中六册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他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现了魏书生老师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5]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人认为魏书生正确处理了知识规律、学的规律。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他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语文知识讲语文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他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跨越文体,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6]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魏书生老师却以他独创的方式把它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他们认为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的设计和传授,是符合这一原理的“。[7]因为”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8]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9]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定向“阶段,魏书生老师也引导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来看,使他们”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然,也有人对“语文知识树”提出了一些相反的观点,认为语文知识树“虽然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但魏书生先生的这项工作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其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10]还有人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就没有文章学的合理位置。[11]

应该说,在当时,“语文知识树”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举,为语文教育改革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急剧膨胀。就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以前不可能具备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去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语文知识树”。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狭义的知识,它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多为这类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也即我们常说的能力,它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12]在“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部分,有的包含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比喻是什么”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怎样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如果从广义的知识含义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就会发现其仅列出一个个知识点的做法是有缺陷的。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这样的地图,“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13]但是,怎样才能算是征服呢?如对于“比喻”这样一个知识点,学生仅仅了解了“比喻”甚至“明喻、暗喻”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掌握的只是陈述性知识,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就涉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问题,而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是很难把握这种度的。这或许也是有些老师说“语文知识树”不管用的一个原因。

当然,正如魏书生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只是他和他的学生们为了方便教与学画的知识结构图,在使用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且,我们也不能奢求语文教育目标的过于笼统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的问题,只在“语文知识树”中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否认,从“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外在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诚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就其呈现方式来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它是由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怎样组织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奥苏伯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合知识的组织与呈现。[14]“语文知识树”的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的呈现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即那些最具包容性的概念处于知识树结构的顶点(如“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它下面是包含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概念与具体的知识(如其中的22小项和131个知识点);同时,“语文知识树”还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可见,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语文知识树”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光有形式上的序列是否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事实并非如此。认知心理学还认为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15]由此可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以后学习中的重要性。正如有的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就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知识不断膨胀的年代,从知识的内容上讲,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知识。如果我们以此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发现,它虽然对知识作了梳理,并简化了一部分内容,但不可否认,它包含的还是一个个比较繁琐的知识点。因此,从内容上看,“语文知识树”在怎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点上还是不够完善的。

进一步而言,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认知结构对其以后的学习来说,便成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更应学习的是那些包容性强的知识。当然,具体的知识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太繁琐。因为知识实在太多,而且有些知识除了应付当前的考试之外,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无论从画“语文知识树”的出发点还是从其使用来看,它都有一定的应试之嫌,虽然在学生必须要应试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种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和以后升学压力的逐渐减轻,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或许,我们这样去要求“语文知识树”是不切实的。其实透过“语文知识树”,我们看到的是语文教材的某种程度的缺陷。这种缺陷也不是靠一个人或一项改革就能改变的。从大处看,它还反映了我们课程内容选择上的一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知识树”反映的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既然是传递知识,那么学科专家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人。由此,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

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教学的科学序列,便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画出了“语文知识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知识作了简化。这样做的好处如前所述有利于考虑到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学与教的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工作有据可依。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最大的不足是忽视学生。它既不可能适应全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忽视学生的兴趣。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即使是用最合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也不能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教材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高高兴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或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16]事实上,许多学生也不把教材看作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和家长或者考试的一种应付。”读完--考完--忘完“往往是一些学生所经历的过程。[17] ”语文知识树“就其产生原因而言,主要还是出于应试的需要,而且事实证明其在应试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应付完考试之后,到底还剩下多少知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完全否认”语文知识树“或”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实,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产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除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外,还有”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18]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哪种观点的学者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或许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让它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由此观之,现在应该是需要改变类似”语文知识树“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了。■ 注 释:

[1][2][4][13]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第24、25、27、2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蔡政权《”学法指导“之我见》,《辽宁教育》1997年第1期

[5]戴永寿《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改革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6] 李荣海《我”读"魏书生

(二)》,《内蒙古教育》1994年第3期

[7] 盛斌、季银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改实验

(四)》,《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6期 [8][10] 沈韬《语文教学呼唤科学批评》,《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8期 [9] 顾中观《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定向》,《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3期

[11]章幼学《确立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12][14][15]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第58、218、238、21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6]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30-1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第二篇:2012高考语文得与失

2012高考语文得与失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不仅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质”,而且体现了重视基础,考查能力的命题宗旨。

我们高三教学都紧围绕高考进行,从第一轮复习到最后冲刺都扣紧高考的考查内容和命题形式进行复习与练习。回忆今年的高三复习真是得失并存,感受颇深。

得之一:紧扣考纲,狠抓基础。

复习初期围绕考纲、把基础知识的网络拉开,并加大密度和广度,做到疏而不漏,复习后期要把网收拢,突出重难点,抓住主要矛盾打歼灭战。以文言文复习为例:我在第一轮复习时给学生系统地总结了一至五册的重点实词120个,虚词18个,特殊文言句式和文言固定句式。二轮复习时突出重点文言句子翻译。细讲了句子翻译的方法,如何推断词义、句意。如今年高考文言阅读题第四题实词解释中的“属”“易”“阙”词我们都练过。得之二,认真教研,真诚合作

我们每次教研都认真准备,我们严格按照复习计划进行。每周都确定复习内容,周末再和拢一下快慢进度。无论是那一阶段复习我们都有序进行。比如在规范答题方面,我们全组教师都给学生答题范例。如诗歌鉴赏,选考题中的探究题等题目。在第三轮复习时,训练题一律用答题卡。学生基本掌握答题规范模式。组内老师真诚合作,资源共享。得之三:研究考纲,结合现实,大胆预测

复习到最后阶段按照学校要求,备课组每位老师都要对2012高考试题做出预测。然后备课组长整理上交学校。在今年高考中,姜主任预测的名句名篇默写命题就与高考真题吻合,还有作文我们都预测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道德方面,人性方面等材料立意。也基本扣住今年高考作文。不管怎样,只要认真研究考纲,结合现实大胆预测这做法无庸置疑!

在高三总复习中要想到、做到,尽心尽力,这样才不留遗憾。今年高考我们语文也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八班孙宇哲同学以132分优异成绩获全区语文状元。但是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确进行了不小的改革总结起来,还是有欠缺之处。

失之一:文言翻译句子题目,虽在翻译方法上悉心指导,关键放在重点词语解释上了,句意的推断方面训练没有深入细致,如今年高考句子翻译,每个句意采分都给3分。以往不论练习还是模拟句意都是2分。所以今年新高三就要注意这方面问题。

失之二:诗歌鉴赏理解能力方面还不强。如今年诗歌鉴赏题第9题。就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失之三: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还应进一步重视。如今年高考题16题。我们语文试卷只有在16、17两题上会翻新,这是我们都预测到的。但16题的形式可以说是新鲜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基础重要,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要加大力度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篇:知画人生抒情散文

老家楼上那只古色古香的壁柜里,有一个青花瓷模样的调色盘,记忆中,那应该是母亲唯一的心爱之物,否则,母亲不会藏在那只壁柜里。

小学时有图画课,母亲曾经给我用过几回,但每一次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要摔破。记得那时候,我还和母亲闹过情绪,和她顶嘴,说,摔破了就再去买一个呗。如今,回过头去想,我仿佛能够明白母亲眼神里面所饱含的那份珍贵。

几十年来,母亲从来没有和我说过关于那只调色盘的故事。但我感觉到那只调色盘应该有故事,只不过是被母亲珍藏起来了。

记忆中,我没有看到母亲画过一幅画,也没有看到父亲画过画,但父亲有一次说过,母亲来到父亲身边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有一套画具和一支口琴。

村子里很多年纪比我大的人都在母亲那里读过书,就像如今的村支书,他们那个年纪的人但凡碰到母亲,在叫母亲一声老师的同时,总是要和母亲说一句:“卢老师,我在您那里读过书的。”

母亲曾经和我说过,在山村,这句话包含了多个含义,有尊敬、有铭记在心,山里人朴实,不忘本。

二妹夫妻俩都是高中教师,有一次我们去母亲那里吃饭,大家在聊各自的工作呢,母亲突然对我们说:“你们现在的工作都是单一的,妈那时候不仅教语文、算术,还要教学生画图画、唱歌,还要组织小秋收之类的活动呢。”

“妈,您那样如今是叫全能了,或者叫一专多能,我们的外甥女不就是这样的吗?琴棋书画样样会,还喜欢运动、旅游、写作,可能是您们把最好的基因传给了二妹,二妹又传给了外甥女吧。”我这样说着,大家都笑了。

而母亲却说,那是我太笨了,连一朵梅花都画不出神韵,琴也弹不来,棋下得不精,字写得不好,简直一个粗人。

母亲这样说,我并没有脸红,因为我真的不是画画的料,更何况,梅花的神韵有那么容易画出来的吗?要是琴棋书画样样会,我也成为一个高雅之士了。

记得母亲在教我绘画前,和我说,一幅好的画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如果欣赏的人懂得画画,那么,这个人甚至会在画的情境中如痴如醉呢。

那时候,母亲并没有让我先急着画,而是让我看几幅磅礴隽秀、线条精湛的大自然的画。“你看得久了,自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画家的成功之处,同时,你如能仔细品味画中的世界,便可以陶冶情操。”母亲这番话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仿佛是鸭听天雷,一直到我工作以后见识了名山大川,见识了这些名山大川浓缩在一幅幅画里以后,我才领悟到母亲话里的那种境界,那是一种真正的身临其境的境界。

工作以后,我明白了画画就是发现美、欣赏美,甚至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有时候去旅游,当自己站在山顶,一个人沉浸在眼前的画海中,风儿吹过,仿佛吹走了所有的忧愁。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母亲教我画画前为什么要带着我去后山上往下看村子里的袅袅炊烟,看鸟儿飞翔,看树木在风中摇曳的姿态……

前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了一位在墙绘领域有独特创意的女画师,第一次看到她站在脚手架上面画画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一种震撼,这样也能画画?这样的装饰效果真的别具一格!

当她站在地上画的时候,我就和她说,这样的画不仅仅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欲望,在我看来,仿佛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她告诉我,绘画也是一种点缀,就像墙体手绘时,一个有创意的画师不能过于随着自己的心情去创作,无论室内外,都要考虑到整体的格局和一种融合度。“一幅画,不论是在纸上还是在墙上,只有用心将它描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才能让欣赏的人开阔视野。我始终认为,无论是画画还是欣赏,都会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陶冶性情。”那位女画师的话,我记忆犹新。

每一次从后山下来,我很想画画,就用木炭在地上画一座座大山,画山上的果树,画山脚下的房子,画房子上面袅袅升起的炊烟。

终于,有一天放学后,母亲告诉我,我可以用画笔画画了。能够拿着画笔画村庄、画人、画鸟,我当然兴奋极了,可是,母亲的一句话却一下子泼灭了我所有的幻想。“你先画一朵梅花,把梅花画好了你再画别的。”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绝对想不到我会连一朵梅花都画不好。

我的确连一朵梅花都画不好。而那时候母亲的要求是让我把梅花画出含苞欲放的神态。母亲说,梅花和别的花不一样,别的花在冬天畏惧严寒,一个个都销声匿迹了,而梅花不仅傲雪欺霜,更是在冰天雪地里迎风招展,发出一缕淡淡的幽香。

我用母亲给我的几支画笔和那块调色盘在做好作业后试着画一朵又一朵梅花,尽管我想着要画出梅花那种迎风傲雪的神态,想要画出一朵朵梅花在寒风中别具一格的美。可是,我一次次兴奋地把画好的梅花拿给母亲看时,母亲总是摇着头说画得不好。慢慢的,这种枯燥乏味的画梅花我就不想画了,于是,就变相的开始慢慢地做作业。

我到如今仍然记得,那个时候,对我吸引力很大的调色盘和画笔我都不要了,我宁愿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地上用木炭画大山画炊烟。

其实,母亲那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在开始的几天我自然信心百倍,认为画一朵含苞欲放的梅花还不是如同做一道鸡兔同笼的题目那样简单吗?然而,我的性子根本不适合画画,也没有画画的天赋,自然无法画出梅花美丽的神态。

多年以后,我问过母亲,为什么当初一定要让我画梅花呢?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愿画大山画房子,我说不定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师呢。母亲看也不看我就说,你能够画出梅花的神韵了,画什么不神似?

前几年,我和母亲开玩笑说,您扼杀了一位出色的“画师”。母亲笑笑,而后和我说,还记得妈和你说过的大画家“梅花屋主”王冕吗?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画梅,他所画的梅花总是生意盎然,你知道王冕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吗?因为越是寒风凛冽,冰雪凌厉,梅花就越是枝头怒放,灿烂芬芳。“当初让你画梅花,你若能心静画出梅花的神韵,固然可喜,每天你与梅花为伍,若能学得梅花品性之美,岂不更喜?”母亲这番话,几年了,犹在耳边。

我曾经想过,母亲让我画梅花,或许,与父亲写的毛主席的诗句“梅花喜欢漫天雪”有关吧。但当听了母亲的话以后,才明白自己的思想显得肤浅了。是的,梅花那种坚韧不拔、奋勇当先的品质我怎么能少呢。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我仿佛看见梅花含笑盈枝,带着那种天然的神韵,在冰天雪地里散发着一缕淡淡的香。

遗憾的是,我始终无法画出梅花那种令人陶醉的风姿。但令我庆幸的是,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欣赏一幅画,让浮躁的心在唯美的意境中慢慢平静,那一刻,只有我和画,仿佛自己融入到了画中。

“画画不仅仅是记录自己的思想,更是传承一份历史。就像唐代的张彦远所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你慢慢领悟梅花那种骨气吧。”母亲当初教我画梅花时的话又一次浮荡在我的脑际里……

第四篇:高三语文教学得与失

高三语文教学得与失

2011年高考山东语文卷沿袭了历年山东卷的风格,整体难度有所降低。高三的教学工作是紧张但有序的,回眸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一、制约本学科各轮复习的突出问题:

1、一轮复习中学生基础薄弱点过多,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艺术生外出学专业,时间长人员多,造成复习上的班级内的不同步。

2、二轮复习中缺乏规范答题意识,审题拿分意识较弱。

3、三轮复习处于紧张疲惫期,综合做题能力较差。

二、有效的复习措施与做法:

1、深入研究三年高考卷及各地模拟试题,为复习把脉定向。

在一轮复习之前,深入研究了2010、2009、2008三年的各18套考题,特别是重点关注了5个新课改区(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精心选题。落实知识点的构建,抓住典型题目和创新题目,举一反三,认真制定高三复习计划。同时一点一测,夯实基础。错题反复练,将难点拆分吸收。

二轮复习时结合市教研中的重点与各地模拟试题的走向,落实一轮复习的基本方法,规范审题与答题意识,向审题与答题要成绩。

三轮复习时强调综合答题能力,激发自信心。在最后的两周,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走向趋势研究,将现代文阅读题进行大胆取舍,着重训练小说阅读与科普文阅读,化繁多为简单。2011高考语文试题出来后,考得恰恰就是这两种文体,学生充满了自信,答起题来游刃有余,又增强了信心。

2、着重强化知识点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内容简介设计的内容。为了有效复习,将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同类合并,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

字音字形题的6分,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我们让学生自己总结必修五册每课的重点词语,同时记忆复习“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用错的成语”等,采取每天听写或者快餐小卷的形式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错误,指导学生整理,再重点记忆。

文言文阅读从先秦诸子《管子》中选材,与2009年从《韩非子》中选材的思路相同,摆脱了从正史中选取人物传记作为考试材料的俗套,体现了山东卷选材路径宽、材料内容广的特色。复习文言文时,与学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技巧,做到识记和运用两结合。一模考试中文言文选择题得分较好,但文言文翻译理科班平均分较低,在识记和运用上还没能灵活结合。

落实背诵。高中语文的背诵篇目如汪洋大海,除了课内的,还有课外的;除了高中的还有初中小学的。面对大量阅读,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消极对待。针对这种情况,一轮复习采取课内背诵为主的方式,落实课本基础;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检查,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背诵。

二轮复习根据研究,发现三年高考的默写题地考察规律,一是多考三个版本共有的篇目,二是课外的篇目都出自于《诗经》与《论语》,于是大胆采取了四步背法:一背三个版本共有的篇目,二背两个版本共有的篇目,三背一个版本的重点篇目。四背《论语》与《诗经》的课内与课外重点篇目。2011高考语文试题的默写题考察再一次印证的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名言名句默写除了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中的句子学生略感陌生外,其余均是常见名句,默写的正确率应该较高。

3、因材施教到个人

每次考试之后,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个别交流,根据学生的失分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进一步修正目标,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如诗歌鉴赏题往往得分较低,就把各种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作文则进行面批面改,我们学校的六个文科班,艺体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又因为艺考的冲突,不同学生进度和接受能力相差很大。因为外出考试落下了一轮复习的基础知识点,则利用下午的活动期间单个就欠缺点和疑难点补课。每天布置不同的作业,第二天分别答疑。对基础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学生课下将该类题答案板书到后黑板,学生自我掌握;艺体生只能是课上检测,课上有针对性的反复讲,对能力强的同学单独布置题目,单独批改。

4、开展针对性训练:

为了适应高考,开展针对性训练,如针对书写潦草、涂改、字体太小等训练书写规范清楚。

高考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风向标,它在对学生作文思维和表达上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年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从字面上看变化不大,仍是个以道德价值为轴心的题目,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首先从题材上说,这个题目写成优美的散文比单纯的议论文更合适;其次,从文章主题立意上看,以往的作文多是引导学生以纯粹的评判者身份模态议论,这类文章看似是直抒胸臆,其实都是在借自己之口说别人的话。从2002年“心灵的选择”;再到2010年的根据“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论点自拟题目写作,学生都可“事不关己”地高谈阔论。今年的作文题目,仅仅作表面空洞的论述,是难以情动人的,必须把自己融入其中。世界需要你,世界需要真情、世界需要关爱、世界需要和谐„„面对世界实实

在在的需要,你能做什么?此命题倡导了和谐、包容,有热点但又不生硬的囿于热点,可打开学生的思维,由热点出发,将思考牵引到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点。

作文是语文的重点,到了高三,尤其是下学期,采取全批全改,单独讲解的方法,尽量做到两周周一篇大作文,把作文教学作为重点,根据一模考试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二轮复习战略,着重训练作文开头片段与作文正确审题。很好地解决了在作文审题中的畏难情绪,提高了立意的准确性。每两天进行一次作文审题(只写作文的第一段)。进行了作文的分块训练,到高考前,除了模拟考试中的作文,我们一共训练了近50个作文题目。

同时在作文训练中及时关联社会热点,进行每周热点写作,比如抢盐**,药家鑫事件,利比亚军事干预、食品安全事件、道德观等热点素材大胆纳入作文写作。2011高考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平时训练的这些这点素材全部可以入题,又保证了材料的丰富性与新颖性和现实性,极大地提高的作文的得分率。

诗歌鉴赏侧重考查语言鉴赏和情感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答题。语言运用题历来是材料新鲜,关注现实,今年的第17题图表题引导学生关注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这也是当下一个很热点的话题。

5、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高三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但不能忽略试卷讲评的过程。通过讲评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讲评要有目的性,注重引思路,还要深化巩固,突出时效性。不仅自己讲,还要让学生讲,通过讲来将强记忆,巩固规律。

三、反思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考教学更是如此,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留下些许遗憾。

如由于时间原因,在开始的一轮复习中没有系统地给学生进行字音字形、词语的复习,虽然这些练习在每天的自测小卷上都有,但是没有系统化的复习,学生们的错误出现得过于分散,很难系统掌握学生们的状况。还有就是在语言运用上,由于语言运用题出题灵活,题型百出,很难面面俱到,作为教师就会在高考前对此部分内容会感到惴惴不安。

高三语文教学有三大禁忌:一是大量讲述;二是大量训练;三是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而这种模式在高三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被老师常用,往往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锐气,旷日持久,士气日益低落。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有时会陷入这三大禁忌中,进行了高密度和高强度地讲述练习。反思自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的空间,思考的空间,避免 “地毯式轰炸”,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这样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而言之,一年的高三复习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 “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虽然高三教学工作已降下帷幕,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努力的脚步不会停下,也不能停下。我们会把这一年中做得比较成功的经验保留下去,把这一年中存在的不足和遗憾作为教训,在今后努力改进。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前行中努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是有着这次的不足,才会有下次的进步。

第五篇:魏书生语文教学法集锦(范文模版)

魏书生语文教学法集锦 一、六步教学法:

六步课堂教学法:即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定向即师生共同商量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以鲁迅的《故乡》为例,课堂学习的重点为1字词;2文学常识; 作者及时代背景;3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4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自学及自己通过工具书或者已有知识独立学习课文的过程。讨论即将自己不懂或者难以弄清的问题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寻求解决。答疑即与同学讨论交流后依旧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后请求老师引导解决,或者提交全班同学集体讨论解决。自测即自我测试。自结即自我总结,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启示等。六个步骤基本如此,具体应用则变化无穷,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可分为侧重于某个方面的课型,如以自学为主的自学课、以讨论为主的讨论课、以复习为主的复习课、以解决疑难为主的答疑课、以检测为目的的自测课等。

二、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十法:

1组织教学:如唱歌活跃轻松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集体朗诵诗歌,即兴口头作文等(大家同时各说各的,大声的说)。2设计导语,引入情景。3设计板书:如用不同的字体进行板书,如讲议论文用仿宋体和黑体,说明文用楷书或者魏碑,记叙文用行书;故意将难写的字写错引起学生注意;变换表述形式、采用图表和图画等。4注意上课时的教态和仪表、精神面貌等。5讲究说话的语调、节奏和起伏。6引导想象、将语言或者文字构思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生活或自然的美好画面、真实情景。7引导学生进入情景。8请学生猜测教师的心理或者想法。9用一点班级用语,如班级学生的妮称与“雅号”,或者班级“暗语”等。10让学生当小老师,代替老师完成一些教学方面的事,如板书或者相关的其它听说读写活动。

三、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将语文全部知识点归纳为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将初中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汉语基础知识、古诗词文言文知识、文学文化常识、阅读与写作,这是主干部分的第一层次。

第二个层次为树的支干的部分,如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外国、古代、现代当代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共23个方面。

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基本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大树枝丫部分的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最后需要点滴积累的语文知识为大树的叶子,只有达到枝繁叶茂的程度,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全面整体而自然地形成,并且持续发展,丰盈,渊博,最终达成语文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全面提升。

学生按照这棵语文知识树,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对其相关的语文知识系统进行查漏补缺,复习、总结、提高深化。

四、引导学生提前在假期自学整册教材:

要求学生提前自学整册语文教材,在学的过程中写出《自学语文教材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七个部分:

1列生字表。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分开列出,并且注上拼音、分别点清个数。2列新词表,文言文与现代文分开列出,并且注好拼音和解释,同时进行编号,以便明确学习进度。3单元分析:统计本书有几个单元,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文言文分别有几个单元,什么方面的单元是该册书的重点。4习题归纳:按字、词、句训练题目多少道,语法、逻辑、修辞训练题目多少道,听说训练题多少道,读写训练题目多少道进行统计。5知识短文归类。分别为 汉语知识短文几篇,听说读写知识短文几篇进行归类统计。6书后附录:写清附录内容是什么和对学好语文的用处。7列文学常识简表:包括整本教材涉及的作家或者诗人的名字身份,作品名称,节选自何处,有何名句。外国作家要写清他们的国籍,年代和作品名称。

五、引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和一篇文章:

1如学习几种常见的文体,可以采用填表法,具体如下:

1说明文: 课题

事物的特征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方法

2小说: 课题 人 物 环 境 情 节 姓名 性格 社会 自然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议论文: 课题 论点 论据 论证 理论 事实

立论 驳论

4散文: 课题

形散

神不散

选材 结构

表达

中心 线索

2采用“四遍八步”读书法进行引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项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每分钟1500字)

第二遍,速读。完成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课文结构和层次。(每分钟10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每分钟1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与语言特色。(速度根据需要)

具体读几遍往往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也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成八项任务,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侧重和取舍,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

六、分析文章层次和中心思想的方法:

1如何划分文章层次:

1记叙文五种:按时间顺序划分;按空间顺序划分;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按材料性质划分;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划分。

2议论文四种:三段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3说明文:大致可以参照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方法。

但是,不是每篇文章的划分都有一致的意见,原则上只要讲得清道理就行,合乎情理即可。

2如何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1、看文章题目。2看文章开头和结尾。3 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适用于记叙文)。4分析人物性格。5综合文章各段段意(比较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6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如鲁迅的文章)。

七、如何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在初中阶段,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情况大致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

1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2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

4分析表达方。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小说用描写塑造人物和环境;说明文有分类、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画图表等说明方法;议论文的特点重在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5分析语言:主要注意四点:1是否朴素、准确、简练;2从修辞方面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3语调是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4分析人物的语言是否个性化。

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关键是抓住主要的、突出的、与众不同的方面的特点进行评析。

八、如何指导学生互批作文:

要求从10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每个方面给10分,满分100分,具体情况如下:

(一)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错别字几个每一个扣1分,最多扣到10分。4有几处病句,凡有病句的地方,要画横线,每处扣2分,最多扣到10分。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感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每处扣2分,超过10分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

(二)6看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是否鲜明、集中。7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1是否围绕中心。2 是否符合生活实际。3 是否具有典型性。8看文章结构:1层次段落是否清晰。2过渡是否自然。3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9看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作文指导要求,如记叙文是否要求夹叙夹议,说明文是否有描写的成分,散文是否能够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10看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要求文章语句不重复罗嗦、读起来顺口、见解精辟。

后五条要求是写文章提高水平方面的要求,每条10分。不做太具体的规定,由批改人酌情扣分,最后累计得分,按60分以上为中、75分以上为良好、85分以上为优秀。批改作文每次尽量进行轮流不同的同学进行批改,以体现新鲜感和让每个同学都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作文,要求每个同学在批改过程中都按10个方面逐条写出具体的评语。

以上八条加上平常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语文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日记、课堂笔记、作文、语文知识摘录、古诗词背诵、书法临摹等,字数在300—500字之间,具体内容和数量根据不同学生进行适度要求;给学生划定语文知识应该掌握的范围和程度,由学生自己出题考试,多个学生轮流或者联合出题、抽题组成试卷、自己评定试卷,总结得失;教师监督指导,检查反馈,引导提示学生有关要注意的方面。

下载魏书生画语文知得与失word格式文档
下载魏书生画语文知得与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魏书生的语文

    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我总结每一课分两次上完。 第一堂课: 定向:(1-2分钟)向学生介绍本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并板书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语文检测中的得与失

    六年级语文检测中的得与失 一、本次检测说明 本次检测知识面比较广,难易程度适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试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板块:基础、积累;阅读、理解;习作、运用。......

    魏书生语文知识树

    语文知识树 一、基础知识: 1、文字:同音、多音、同义、多义、形近、字典、六书。 2、句子:陈述、疑问、简略、数词、被动、祈使、感叹、无主、主动、否定。 3、修辞:比拟、排......

    魏书生语文知识树

    魏书生语文知识树 一、基础知识: 1、文字:同音、多音、同义、多义、形近、字典、六书。 2、句子:陈述、疑问、简略、数词、被动、祈使、感叹、无主、主动、否定。 3、修辞:比......

    浅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

    浅谈魏书生的语文教学 东昌区红旗小学管延秀 魏书生是一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他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浅谈六步课堂教学法 1、......

    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

    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 1.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魏书生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 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

    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

    魏书生,1950年 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8年 到辽宁省盘锦地区新建农场当下乡知识青年。 1969年 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8年 2......

    浅谈魏书生语文教学的

    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来源:《教师之友》,2 0 0 4 . 1 作者:蔡朝阳(绍兴市稽山中学)魏书生,知其大名也久矣。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