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六章(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4:3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六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六章》。

第一篇: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社会主义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代后,几乎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又在社会实践中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在政治经济秩序生产关系上:一个维持私有制,一个消灭私有制;一个反映占人口不足5%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另一个反映占人口在95%以上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二者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政治倾向,从而使人类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代500多年后,逐渐形成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及其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然而,上述的一切得以成立的条件却都必须以“人文主义”和“文化第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换言之:人类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自然”和“物质第一性”的产物。所以,社会主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目标是人的解放.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会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的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考茨基忽略了一个事实,马克思所下的论断都是可变的。只要客观事实发生改变,他的观点就会随之改变。在一国建立社会主义在当时是一个新的理论,尚有待实践来证明。考氏却以马克思的某个论断来“验证”新理论,摆明了欺负老马死无对证。考氏看似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实则误读、误导,要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引入本本主义的死胡同。苏东剧变,不代表列宁主义的失败。斯大林时代的功绩和中共的历史功绩都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实践和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其他回答:“早产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其忽略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同时,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形成了成熟的革命主观条件。通过武装斗争,经济落后的国家率先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

经济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特殊表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但是由于广泛的国家交往,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产生类似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在生产关系不变更,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正是这一历史状况的反映)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

(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是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发展出现重大挫折,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社会主义历史的结束.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人们对他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掌握,是渐进的、逐步深化的,不可能一次完成.由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受时代条件、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认识的过程中也潜伏着一定的盲目性,并有走上歧途的可能.在曲折中发展,在挫折中吸取力量,这恐怕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的必然现象.邓小平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表明,我们党从“文化大 ge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5、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答: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三)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教材P214-21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教材P215-216)答:

(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宣传、教育与引导;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制定、要求与实施的具体步骤,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群众运动特别是武装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效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掌握、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问题。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对国家和群众正确的思想领导。

2、在政治领导方面,只有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

3、在组织领导方面,只有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因此,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6、如何理解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

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这一原理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意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5、如何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 系,并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6、哲学的基本问题、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7、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9、.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

14、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原理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什么现实意义?

16、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

17、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及区分二者的依据和意义。

19、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20、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2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三篇:2016马原思考题总结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鲜明特征?

内涵:(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鲜明特征:

(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3)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鲜明的政治立场。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d.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2)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1)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如何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来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违心轮、宗教神学根本对立,是和二元论对立,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6、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战胜性,原因:

a.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比旧事物更适应新环境和条件。

b.新事物源于并高于旧事物,添加了许多新内容。c.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7、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作用:

a.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b.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a.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b.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c.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两者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0、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1)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实践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1、如何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它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3)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二章

12、科学的实践观包括哪些内容: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13、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原因:(1)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

15、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既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这是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功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16、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了解:真理的绝对性两方面含义: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了解:真理的相对性两方面含义: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辩证统一关系: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意义: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7、如何理解实践在检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4)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

第三章

1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意义:a.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b.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2)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0、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积极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消极作用: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如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21、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哲学依据?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哲学依据: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表现为:(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2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量增加,则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3)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23、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级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24、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

(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部分: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4)当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5、如何理解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作用: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价值增殖了,产生了剩余价值

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26、如何理解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结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27、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后果?

答:(1)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2)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的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贱,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3)后果: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使劳动力得供给超过对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相对的过剩人口。

28、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执行哪些职能,其正常循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循环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一、产业资本的三中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第五章

29、如何理解垄断产生的原因?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会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产生垄断的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成都市,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作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会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0、如何理解金融寡头及其统治?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统治:(1)经济领域:通过参与制实现,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2)政治领域: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收买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高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31、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

(4)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

(5)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境界。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32、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推行经济民主,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1)科学技术和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马原教学知识点及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知识点、思考题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方法。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社会的物质性;

6、实践的特征;

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发展的实质;

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相互关系及意义;

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辩证关系及意义;

14、质、量、度;

1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6、辩证的否定;

17、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18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9、规律及其特点;20、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联系实际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5、试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6、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知识点: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3、认识的本质;

4、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形式及相互关系;

7、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9、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1、实践标准的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2、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思考题:

1、任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4、如何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5、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6、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7、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意义。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

2、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3、试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5、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知识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4、价值形式与货币的本质;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8、剩余价值率及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9、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后果;

10、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11、平均利润的形成与分配;

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何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3、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4、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知识点:

1、垄断产生的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形式、作用和实质;

3、资本输出的动因、形式及后果;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其后果;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6、垄断利润的来源;

7、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思考题:

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原因。

2、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走向?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知识点:

1、社会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

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 3 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5、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试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贡献。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知识点: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4、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一致性?

第五篇:09年1月马原思考题1(模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思考题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原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

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表现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辨证关系的原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革命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什么?

新生事物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为什么意识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认识与实践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和关系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其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的本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战后为何得到了迅速全面的发展?

选择题政治经济学概念

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货币与资本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利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货币 剩余价值。价值。工资的本质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平均利润。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垄断利润、通货膨胀、剩余价值率、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商品的成本价格、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货币的最基本职能、资本总公式、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规律。人的本质。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实践。物质和运动关系。意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关系。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等。(最基本的概念)

下载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六章(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六章(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答案PPT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波动现象 (一)外生冲击过强:猛放与急收交替进行。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次经济波动,我们很容易发现,经济的起伏波动与......

    马原论述题答案

    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 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

    2016马原答案第一章(范文模版)

    习题 题目总数:20答题正确:20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 习题1(单选题 )答题正确 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做出科学概括和论证的哲学家是 o o o o  费尔巴哈恩格斯......

    马原答案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5篇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

    马原期末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一、哲学部分: (1)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

    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2011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第一部分:单选题10个每个1分10分 第二部分:多选题10个每个2分20分 第三部分:辨析题4个 每个5分20分 第四部分:简答题5个 5选4 每......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