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马原答案第一章(范文模版)
习题 题目总数:20答题正确:20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做出科学概括和论证的哲学家是()
o o o o 费尔巴哈
恩格斯
马克思
黑格尔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o o o o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o o o o 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知识的总汇
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这是指()
o o o o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两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认识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关系问题
世界是否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的问题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o o o o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o o o o 客观实在性
普遍性
特殊性
科学性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o o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
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o o 物质这个概念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关于()
o o o o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o o o o 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主体与客体相分离
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习题10(单选题)答题正确
()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o o o o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实践
运动 习题11(单选题)答题正确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o o o o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宿命论的观点
唯意志论的观点习题12(单选题)答题正确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o o o o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习题13(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o o o o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式不同习题14(单选题)答题正确 意识的本质是()o o o o 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人脑主观自生的人脑分泌的特殊现象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习题15(多选题)答题正确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o o o o 道生万物
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理在事先
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影子习题16(多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
o o o o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习题17(多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o o o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o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习题18(多选题)答题正确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o o o o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习题19(多选题)答题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o o o o 物质的存在方式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习题20(多选题)答题正确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o o o o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习题 题目总数:22答题正确:22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o o o o 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指()
o o o o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事物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
事物发展过程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统一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o o o o 质量互变规律
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观点()
o 违背了普遍联系的思想 o o o 反映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违背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
o o o o 事物的量变
事物的一切量变和质变
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事物的质变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o o o o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o o o o 客观性和条件性
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基本方向和道路
状态和过程 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段话说明了()
o o o o 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
o o o o 辩证法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诡辩论的观点
折衷主义的观点习题10(单选题)答题正确 “扬弃”是()
o o o o 既保留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
抛弃
矛盾的调和
习题11(单选题)答题正确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o o o o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坚持适度原则
注重量的积累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习题12(单选题)答题正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o o o o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习题13(多选题)答题正确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o o o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o o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习题14(多选题)答题正确 联系的特点有()
o o o o o 能动性
多样性
客观性
条件性
普遍性
习题15(多选题)答题正确 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在于()
o o o o o 对待外国文化,要既不盲目排斥、也不一切照搬
对旧事物要进行完全彻底否定
对人对事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防止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对待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习题16(多选题)答题正确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
o o o 内容与形式
现实性与可能性
现象与本质 o o 必然性和偶然性
原因与结果
习题17(多选题)答题正确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o o o o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习题18(多选题)答题正确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o o o o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习题19(多选题)答题正确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o o o o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习题20(多选题)答题正确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o o o o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习题21(多选题)答题正确
下列格言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o o o o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习题22(多选题)答题正确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
o o o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o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习题 题目总数:18答题正确:18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o o o o 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唯物辨证法
矛盾分析方法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的统一
o o o o 唯物主义和发展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观的统一
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其核心内容是()
o o o o 唯物辨证法
辨证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唯物辨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的精神
o o o o 革命、创新
创新、发展
批判、发展
批判、革命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是(),它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o o o o 辨证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唯物辨证法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o o o o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联系、发展规律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o o o o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实践到认识
抽象到具体
习题8(单选题)答题正确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应”,这句话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o o o o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
习题9(单选题)答题正确
总书记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式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这体现的思维能力是()
o o o o 战略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辨证思维能力
习题10(多选题)答题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具有()
o o o o 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成僵死的教条
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态度习题11(多选题)答题正确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在()
o o o o “一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习题12(多选题)答题正确 辨证思维方法主要有()
o o o o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抽象与具体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习题13(多选题)答题正确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
o o 模型化方法
控制方法 o o 整体方法
结构——功能方法习题14(多选题)答题正确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要()
o o o o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
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习题15(判断题)答题正确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但不包括主观辩证法。
o o 正确
错误
习题16(判断题)答题正确
运用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o o 正确
错误
习题17(判断题)答题正确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辨证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辨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
o 正确 o 错误
习题18(判断题)答题正确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
o o 正确
错误
第二篇:马原答案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在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4.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6. 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7.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8.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9.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10.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简答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每个学科的开设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即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我们认真钻研,努力发掘其中的奥秘。而各个学科又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理工科和文史科,前者逻辑性强,学习时思维要开阔,而后者重在记忆。而其中都有难有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合理分配各自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再者,很多学校因此而注重因材施教,等等。
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
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 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因此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例如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因为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等价交换不是个体能进行得了的,必须有相关的所有劳动量才能构成这一行为。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辨析:辨析题:技术和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即使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科学日益发展的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仍有明显体现,正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将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使得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使资本家们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足以反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所以,该辨析题观点错误。
三:论述
1.运用矛盾分析法,说说应如何对待价值规律的作用? 2.价值规律是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并有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形成的,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个别劳动时间基础上产生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何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普遍性的量呢?还得从同类型的生产部门着手,深入到单个生产组,只有各生产组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缩短,自然达到一定时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缩短了,当然,各生产组由于人不同,生产进度也有差异,要根据各自情况即特殊性而行。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作用的,在产品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一般要平衡才能使经济稳定发展,这是普遍现象,而根据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因此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特殊现象。
答:1.筛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优胜劣汰虽然会给破产企业的员工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减少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就会获利。3.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内外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要重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2.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看法? 答:首先从哲学上看,运用矛盾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原本缓和的矛盾变得尖锐,这是一个变短积累的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的爆发。其次,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都会调整,以暂时换节这一矛盾。二战后,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就是缓和这是矛盾的一个明证,但资本主义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这是由资本注意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客观上会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靠近,因为,要缓解经济危机,就必须要在资本主义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克服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在某种程度上,靠近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最后是科学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主义一定的发展就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发展,缺点就不能充分暴漏,人们就不会看到其弊端,进而想办法去解决,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途径,那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只有生产资料的公有,才能匹配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才能克服这样的危机。
第三篇:马原论述题答案
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
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注重量的积累。(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构成的,我们首先要确定质变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果不这样……比如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远大的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质变目标,要求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3)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没有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容易导致行为的盲目性;另一种是树立了远大目标,但不注重量的积累,使目标无以完成。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对真理既要坚持又要发展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导师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前人理论继承的结果,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证明了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原则对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有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绝对性。同时,真理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并没有穷尽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一切认识,因此我们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原理,结合我国30年改革开放实践,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则起着阻碍作用。其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再次,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有一条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形式,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使其适合生产力发展,这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改革前的经济体制是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通过改革,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奖金制度,多干多得,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反对改革,另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事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度性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复杂性和长期
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消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在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态的约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巨大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的平等。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后,进攻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一和平演变为主。一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盒有限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四篇:马原答案PPT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波动现象
(一)外生冲击过强:猛放与急收交替进行。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次经济波动,我们很容易发现,经济的起伏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松紧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之所以比较剧烈,是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过猛,所产生的外部冲击过强不无关系的。可以说,在投资政策与货币政策上的猛放与急收是导致我国经济大起大落的一个主要根源。这主要体现在:(1)投资率的剧烈波动促成了经济的飓热与骤冷,其结果是,经济周期表现为短促的扩张期与慢长的衰退期相搭配的不良组合。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靠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的投资率不仅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印度等与我国国情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见图二)。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也大大高于美国的波动幅度,并明显高于印度等国的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2)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剧烈变动引发了通货膨胀率的剧烈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非常剧烈的(见图三),这种变动决定了这段时期我国的物价波动也是较为剧烈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物价增长率变动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强的。一般而言,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或是一两年之后,通货膨胀率必然会上涨。从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的异常变动是导致物价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1988年与1994年出现的两次物价异常上涨是与1987~1988年以及1992~1993年货币的超量投放直接相关的。
(二)政策本身对经济的稳定效果较差:熨平及减振效果不佳。
首先,产业政策的偏差导致经济结构调整不力,经济结构层次低,不合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根源在于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和重置,因此,周期性波动一般以物质生产部门为主。第三产业由于本身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小,期投入产出中的物质因素比重小,受经济波动的冲击较小。而且,第三产业由于其容纳的劳动力数目较多,在经济衰退期可以吸纳物质生产部门失业的劳动力,从而成为稳定经济的一股内在力量。比如:美国在1948~1949年的衰退中,物质产品价值下降了138亿美元(以1982年美元计),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却上升了120亿美元;在1973~1975年的衰退中,物质产品价值下降了500亿美元,而服务业产值却上升了677亿美元;美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在战后的所有危机期间平均增长了2.1%,这些都是与物质产品部门恰恰相反的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上重物质而轻劳务的思想,使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比较低。到1997年,我国经济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总就业人口的26.4%。相比之下,美国早在1984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总就业人数的70.5%;198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比较低,因此第三产业对经济衰退的缓冲效果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其次,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的外向度不断提升,也使得我国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经济周期波动传导效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进出口的不断上涨,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和对外开放度的不断上升。到1995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40%,对外开放度已经达到25.3%,与同是人口资源大国的美国、巴西、印度等国相比,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和经济外向度都是最高的。由于经济的开放度和外向度的不断高,我国对世界市场和外国资本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从而,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传导作用就越来越明显。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国内需求及外贸出口的深刻影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三)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差:缺乏预调节,不能有效缓冲周期的惯性。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这种惯性表现为,一种经济变化趋势一旦确立,就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干预,这种惯性运动要到形成这种惯性运动的推力完全消失时,才能停止。因此,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必须注意经济运行的这种惯性特征,必须注意在这种惯性发展之前,通过外力使其消失。这就要求经济调控政策必须具有一种前瞻性、预见性,必须在惯性的消极作用产生之前对其予以控制,否则,可能因政策操作迟钝而导致不良后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非良性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调功能差相关的。比如: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1990年走出低谷后开始不断上升,1991年为2.9%,1992年为5.4%,1993年猛升为13%,此时政府应当意识到经济扩张及通货膨胀的惯性,不应继续执行“大起”的策略,而应当适当控制投资的增长率。但实际上,1993年投资的增长率却猛升至61.8%,其结果导致了1994年21.8%的通货膨胀率。再比如:从1996年年中开始,通货膨胀率已经被控制在经济增长率以下(1996年经济增长率为9.7%,而通货膨胀率为6%)。此时,高层决策者应该意识到物价变动的惯性力量,应当及时调整紧缩政策。然而,政府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进行猛烈的紧缩政策。1997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下降到8.8%的水平,比1993年的61.8%的增长率下降了53个百分点,同时货币供应量也继续下降。这些政策加剧了物价与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其结果是1997年GDP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分别继续走低,分别为8.8%和0.8%。此时,经济收缩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零售物价上涨率从1997年10月开始已经持续低于零值以下。而可惜的是,高层决策者仍然没有认识到这种惯性的存在,政策操作方向不是抑制这种惯性,而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政策。1998年上半年的货币供应量M1从绝对量上看,竟然比年初下降了1000多亿元,这是历史上所未曾出现过的;与1997年同期相比,M1也仅仅增长了8.7%,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⑦。其结果,导致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和内需不足,到目前为止,物价已经连续下跌了20个月之久。
马克思资本积累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②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规模是由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商品价值的降低,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资本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
③所使用的资本与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和数量的多少。劳动资料质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长,数量越多,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的价值虽然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的使用价值仍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它就像空气和自然力一样,为资本家提供无偿服务。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服务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越多。
④预付资本的增加。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也会增加。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是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的,从而使社会财富有利于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求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而且,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概括地说,第一,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第二,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过剩人口就越多,他们就越贫困;第三,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把这三点合并成一句话就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当代新发展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非被人们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即说,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这意味着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或者说社会关系,与具体财富(使用价值)无关。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物质属性的转化率。并且政治经济学的错误,都多源于价值和财富的混同。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不包含任何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钱关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诚然,在这里价值的定义与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价值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但劳动价值论是冲着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的,因为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就是金钱,劳动价值论正是揭示这种金钱游戏的。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自然就成为研究的最主要的问题。
“无论生产力如何变化,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内所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自然推出,价值的增值,实际上代表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生产,即现在所谓的GDP增长。也就是说剩余价值生产只要不能继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得瘫痪。
剩余价值非具体的剩余财富,只不过是交换中,剩余劳动时间支配的权力,利润是它转化形式。如:如以前需要5年劳动时间交换的住房,现在需要10年或者20年,就是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工作时间)去交换,自然,价值量就得到增长,所谓的GDP增加,GDP说白了只不过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一个钱的数字。现代拜物教经济学确把它说成是总生产涵数,代表具体的财富,可异质属性的物加总在一起能表述什么?总生产涵数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逻辑错误,它实际代表的是总劳动时间支配之和。(当然交换体系内,钱的数值越高,代表能以这种比例支配越多的劳动力,自然,力量就越强大,但交换体系以外,就是另外的一回事。)同样,教育、医疗市场化也是把公众的资源私有化,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工作时间去交换
在马克思看来,利润显然是一种社会关系,一个与产权相关的问题,这一点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观点没有什么不同。即明析的私有产权会阻进更多的利润。
由于企业追求的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而是剩余价值(或者说利润),因此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企业造就了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很显然价值(交换价值)就如同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距离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样,消耗越高罪过越大,资本因吞噬劳动,把其奴役成价值,因此资本有罪。
马克思认为终结这种人压榨人的方式,在于根除追求利润的极恶制度,让人们个人按需分配自身的劳动时间,个人按需分配劳动时间成为社会生产有计划有比例发展的依据,时间从而得到最大化的节约,从而使个人赢得自由。自身劳动(行为)的个人所有权是悠关每个人的自由,没有自身劳动的个人所有权就没有个人自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对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权的第一个否定。
自然力作为转化物质的使用价值的要素,并不是因为拥有权,自然规律才改变,但无疑私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会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根本不涉及具体财富(使用价值)的增加,只涉及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的增加,即金钱游戏的增值。因此所谓的按要素分配,其实质就是按要素支配人的劳动力,正是资本主义所有权的体现,是统治阶级通过暴力形式确定下来的社会关系。只有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个人才能按需分配劳动时间,在社会交换的关系当中,反映为不再为利润而生产,时间的节约成为最高的规律。
另外,价值与价格是不同的,并不仅仅表现为价值是价格在统计上的平均。实际上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商品渡让的过程中只要不吞噬劳务(劳动与可变资本相交换),本身是不会增值的,如艺术品卖家把出土文物渡让给,艺术品买家,如没有出现资本吞噬劳动的新增过程,系统整体的价值量是不会增值的。出土文物本身不属有价值,只有可能有高价格,消耗在其中的劳动是历史上的死劳动,不是与现在的社会发生社会关系的劳动。当艺术品行业,利润率较高,就会在大量的资本拥入此行业,这样就会改变劳务与资本交换的比例,资本就会吞噬劳动使系统整体、社会整体的价值量增值,相反如何利润率下降,或者亏损的人较多,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流出此行业,同样劳务也会减少。因此价值应该看成某种量所计量的原子,这种原子即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是资本的特殊性。
而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
第一,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利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信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利息,这是资本和货币的本质区别。
第二,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投资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实现价值增殖。
白马非马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非马论者割裂了两者的统一
第五篇: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2011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第一部分:单选题
10个
每个1分
10分 第二部分:多选题
10个
每个2分
20分 第三部分:辨析题
4个
每个5分
20分 第四部分:简答题
5个
5选4 每个7分
28分 第五部分:论述题
2个
2选1 每个10分
10分 第六部分:材料题
1个
每个10分
12分 绪论部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质变量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意识能动性
实践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真理与有用性问题
真理与谬误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影响
经济学部分: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价值规律的表现与作用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工资问题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经济危机
金融寡头
科社部分: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近五年的考研试题中马原部分!
马克思基本原理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在什么意义上说哲学基本问题:①是哲学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②是人类认识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③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其一,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时物质,不仅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错误。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意识是主观的,物质是客观的,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是就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坚持唯物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是坚持辩证法。因此,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同为物质的根本属性。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表现在:①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两种属性。
首先,它们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矛盾的共性,无条件的、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的个性,有条件的、相对性,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其次,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 与个性、一般性与个别性的有机统一。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纯粹特殊性,也没有脱离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
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量变与质变规律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必然结果,且二者可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6.否定之否定定律
(1)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指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指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这三个过程(实质),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总趋势。
7.意识能动性定义:意识的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可以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8.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第二,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第三,创造精神文化的科学实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③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首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感知事物的现象。其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的认识,从它的产生、发展、检验标准到归宿,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正确的认识。
9.真理与有用:真理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10.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符合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因素。(1分)
科学技术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2分)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要素的渗透力度直接 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2分)
(2)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①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同生产力发展日益构成倍数或指数关系,引起生产力成倍或跳跃式发展。②它日益成为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在现代生产中,首先是科学的发现和突破而后应用于生产过程,开辟大批新产业。③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意义、这一命题是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①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努力发展高科技、振兴教育、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③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自己补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应以及自然条件等.1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本质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社会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1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价格波动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这种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
第二,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第三,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作用:
一、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6.劳动成为商品的条件:①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②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付出的费用(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即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源泉。
17.劳动力工资问题:1)工人出卖的商品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以劳动价格现象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 4)现阶段工资的提高改变不了被剥削的地位
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国家应用的资本”
答:错误。金融资本是垄断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命题的错误没有指出垄断这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没有指出进入资本的垄断实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成。
错误。(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分)
1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是不变资本,它在生产中只是转移和再现原有的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是可变资本,它在生产中能创造剩余价值。(3分)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原有价值转移和再现,价值量没有变化,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使原有价值增值,产生剩余价值
两者划分的意义表现在: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和源泉,这种区分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19.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制造出新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售卖阶段:售出新商品,收回货币。(3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1)货币资本,它的职能就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2)生产资本,它的职能就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它的职能就是把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出售,转化为货币,收回预付的产业资本,并实现剩余价值。(4分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同时并存,三种职能形式时间上继起。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资本在运动中增值。
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1资本的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加快预付资本的的周转速度,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正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可见,M与n成正比例关系。(3分)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其计算公式为:M'=M/v=m'〃n。可见,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3分)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但这是相对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关系破坏;第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商品积压过剩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然阶段。
21.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2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分)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分)
A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① m 的高低 ② 资本有机构成高低 ③ 资本周转快慢 ④ 不变资本的节省
B.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意义(论述题多年考到)
答:(1)资本循环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保持继起。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7分)
(2)撇开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保持继起。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