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家聪)读书心得体会
诵读《声律启蒙》 体悟音韵之美
高县硕勋小学校 杨家聪
国庆期间再次拜读了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编撰的《声律启蒙》,这本国学经典诵读佳作,不仅能带我感受和学习汉语独特的韵律之美,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之根源,历朝历代的文化积累和传承,让中国文化自成体系,融会贯通。而文学经典作为其主要媒吉介,世代相继,因此即使相隔千百年,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意义依旧根植在每一位国人的血液里。传统文化经典拥有的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感悟、求索.......力争做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学识素养的中国人。
《声律启蒙》这本读物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分为上下卷,各15篇。上卷包括(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卷包括(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它们的结构按韵分编,平仄协调、用词工巧、内容广泛,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读完这本读物后,我想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诵读这些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实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声律启蒙》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及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对此,浅谈一下自己读完读物后的感受:
一、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声律是我国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了解它,有利于更好地去学习、欣赏我国灿烂的诗词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也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虽然新课程给老师新的角色定位,但其“传道”功能并非应全部丢失,正向老一辈教育专家讲的:“该讲得还是要讲。”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声律启蒙》是广大语文老师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义务与责任,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从低年级开始诵读经典,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反复吟咏”的方式,让融汇在经典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能主动贴近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传统美德。如每一个章节后出现的成语故事,他带给学生的既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通过读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的优秀品质。
二、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是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声律启蒙》的诵读引导,既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它是传承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需要,也是语言积累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需要。小学阶段一直六年级的学生,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期,去诵读经典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发展语文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机械识记占优势。在学生记忆的关键时期,进行经典诵读实验,在提高学生记忆力的同时,大量经典诗文的记诵又能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田,文化的雨露,语言的甘霖定会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以后将无法弥补,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可见,我们面向小学阶段的学生诵读《声律启蒙》,不仅可行,而且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接触到最纯最美的精神食粮,促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此外,新课标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智力活动,感受前贤的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理解了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诵读《声律启蒙》对提高学生欣赏、写作诗词水平也有一定帮助。
三、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需要。
语言学家吕叔湘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中国的汉语言文字,不仅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具有表音功能,具有音韵美。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就非常重视在学童启蒙阶段过得诵读训练。这种蒙学教育固然有其片面性,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又是最科学的。因为人类的知识获取途径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解性的,另一种则是记忆性的。掌握偏记忆性的只是,唯一的方法便是硬背。而《声律启蒙》就是一本很好的蒙学书。而且,这本书节奏响亮、声调和谐、用语简练易懂,每一章节都是按照韵脚编写的,韵律优美,琅琅上口,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有重大作用。通过让学生诵读,让他们在“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铿锵,词藻华丽,妙不可言”。有人称赞《声律启蒙》这本书真是一本奇书。本来嘛,一本小书能够风行全国,现在还拥有众多的读者,自有其“奇”之所在,是值得我们从文化史、教育史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的。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陶溶出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
三、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需要。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课标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 上的人生态度。”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一边诵读一边感悟,感受经典文化在音韵、节奏、声律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美感,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思考与领悟方面,提出“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 文化遗产的传承。
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声律启蒙》活动,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本书所具有的大境界高品位,无疑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其传达出来的劝导、教化之语更是给学生以启迪。引领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徜徉,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功底。并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让文质兼美、声韵和谐的美文在敲击着孩子们耳鼓的同时,更浸润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第二篇:《家》读书心得体会
《家》读书心得体会1
每次读《家》都会带着不一样的心情去体会作者的目的,又一次拿起这本小说读了起来,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旧时代劳苦大众的懦弱,以及封建官僚的守旧。我气愤书中觉新的懦弱,他不敢和封建礼教作斗争,他的懦弱使得他的妻子和他的爱人成了当时的牺牲品,更使的觉民差点变成第二个他,还好他敢于与封建礼教斗争与家族作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摆脱了家族订的婚姻最后和自己的爱人相守在一起。还有书中的觉慧从始至终一直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他批判家族的封建思想、提倡女子剪发鼓励女子进学校学习新文化,而不是“子曰……”他最后为了不在受家族的压迫自己独自去了上海学习新知识、新文化。
距离上次读这篇小说已经四五年了还记的开始读时总是怀着同情书中的梅和钰儿、鸣凤还有憎恨觉新和觉慧而读完的并没有真正体会小说的主旨。事过境迁总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家》读书心得体会2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不可抗力,它就是合约里唯一一条也是永远都会存在的那一条无人可以更改的霸王条款。”我一直不相信这句话,甚至是不同意的。我始终坚信着:生活是可以靠人来改变的,人是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的,因为“人定胜天。”
《家》这本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描述了高公关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了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作者写作这篇小说,一是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另一个是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岁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的诚挚热爱。
作者通过《家》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家》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生活的道路。”《家》也正是表达了这种不屈于命运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挑战,处处有激流,也许有人说:“我们应该随遇而安。”这不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平静安稳。但我想问:“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我们生活来做什么?”难道就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吗?罗曼罗兰说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的不错。生活的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间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生活中,我们应时刻怀有一颗战斗之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不知道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但自信,充满战斗力是我们应时刻保持的态度,并且在战斗的过程中吸取一些教训,总结一些经验,为下一站的到来做准备。即使面对挫折,也应该越挫越勇,甚至要感谢失败,是它们,让我们成熟与成长。
山中的激流不会因为一瞬间的阻碍而停止动荡,它们会竭尽全力创造出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那面对生活的激流,我们又该如何呢?难道是将自己与世隔绝,任激流在周围澎湃吗?任生活所左右吗?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那生活不也是吗?面对生活,我们应将自己放在主动的位置,去征服生活,在时光的磨砺中学会生存,在生活的激流中学会成长!
《家》读书心得体会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有各种各样姓氏的起源,非常有意思。此外,我感到受益匪浅。
《百家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读了《百家姓》,我知道了每一个姓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故事。我们周围的各个不同姓氏的同学,不管家里条件如何,学习成绩怎样,可都是名人之后啊!所以我们不可以小看自己,要以那些历史中的杰出人物为榜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给自己的祖先争光。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姓氏吧。我叫徐雅茹,姓徐名雅茹,我就给大家讲讲“徐”这个姓氏的来历吧!远古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儿子,因为父亲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封在徐地,建立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为了时刻牢记祖先的功绩,就用国名“徐”作姓氏了。
现在,大家知道“徐”这个姓氏的起源了吧?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姓氏的起源,就来看《百家姓》吧!
《家》读书心得体会4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家》读书心得体会5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少年儿童的启蒙教材。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小孩子在学堂里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为什么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万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个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非常多,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这样的姓。通过查阅《百家姓》,我知道了我的班主任谈老师的姓排在第117位,我的姓排在第64位,妈妈的姓排在16位。真是太有趣了!而且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赵”这个姓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到昆仑山见王母,乘坐的是8匹骏马拉的车,驾车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为有功,后来就被封在赵城,造父的后代就封地为姓,世代姓赵。造父的第五代世孙赵虽作了晋朝的大将军,而赵虽的后代又建立了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七个国家之一。这就是“赵”的故事。
《百家姓》记载了华夏子孙的来历和姓氏名称的来由。阅读《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国到底有哪些姓氏,还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家》读书心得体会6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儿童读物《百家姓》,作者是北宋年间吴越钱塘地区的一位儒生,全书一共涉及到504个姓氏,以此排列,宋朝的皇帝姓赵,所以赵排在了第一位。《百家姓》里从各姓的来源、名人、名事来演说他们的历史和名人故事。比如说我爸爸姓谢,关于谢氏起源有3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
3、为他姓改为谢姓。
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主要以广东、江西、湖南等分布较多,约占全部谢氏人口的36%,安徽的谢氏人口分布相对较少,但我的家乡有一个村子全部是谢氏家族,听爸爸说,我们就是爸爸的爷爷辈从那里迁来的,现在我们都还有联系呢。
谢姓历史悠久,杰出人才不绝于史,从古到今出了不少名人呢。如古时候东晋的谢安,曾率领弟谢石、侄谢玄、子谢琰迎战苻坚的百万大军,在淝水一战中大获全胜,使晋室赢得偏安于江左的机会,谢氏家族从此也成为东晋的高门世族;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山水诗一派,世称“大谢”,其后人谢朓,则为永明体作家中的代表诗人,世称“小谢”,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等、当代有中国音乐人、歌手、词曲唱作者、演员、老板、商人、特效制作人、青年企业家、朝霆创始人的谢霆锋;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的著名主持谢楠及著名的模特谢东娜等等许多名人。我们学校也有几名谢姓的同学,想不到我们谢氏家族有那么多杰出人物,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好好生活,要对得起自己的姓氏,不给自己的祖先丢脸,立志长大后为家族争光,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读了《百家姓》,我感觉有了动力,有了奋斗的目标,对自己的谢氏产生了自信和自豪。
《家》读书心得体会7
抽丝般的细碎漫长,终于还是把巴金的《家》给读完了,虽然未能赶在考试的前面,但也庆幸着终是把它读了。
恼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赶上那个时代,对于书中的青年应有之热情无法去亲历着体验了。对于封建制度那个早已陈死的东西,因为没有受过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书中能引我同感的,却是那些对于成长的感慨于无奈,甚至是带着感伤的怀念。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这篇杂感却非是要发些感慨,只是想发感想而已。
对于文中的觉新我并不喜欢。他的“不抵抗主义”有时令我很反感。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所谓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劝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他们并不能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虽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钰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他的“不抵抗主义”断送了他理想断送了他的爱情断送了他明天!而相反,他的弟弟觉民和表妹琴,他们与封建的家族反抗,终于得到了爷爷的理解。巴金在写给他表哥的信中也曾经写到,觉新这个角色有很多他哥哥的影子。我想这也是觉新这个角色如此栩栩如生的原因之一。
《家》读书心得体会8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
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的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他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是,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梅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失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的恐怕的笼子。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就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家》读书心得体会9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家》读书心得体会10
千家诗》和《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学生启蒙读本,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作为国学经典和文学艺术瑰宝值得当代青少年细细品尝。
捧着这本薄薄的《千家诗》,传来一股久远的气息。这本书的年龄是我的两倍,装帧从右向左,文字是竖体,泛黄的书页上留下了时光的印记。
书中收录了唐宋两代的七言和五言的绝句和律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感叹怀才不遇,有的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由于是启蒙读物,大多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描景的以描写春天景物居多,其中写早春景色最多。“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妙!游丝般的春雨滋润万物,新草初长,远看绿成一片,近看却发现只有稀疏的绿色夹杂在其中,抒发了作者欢喜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不愧为诗仙,尽管眼前不得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乘风破浪,建功立业,到达理想的彼岸。“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作者杜甫将柳絮桃花比作人,用“癫狂”“轻薄”来形容,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当时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此诗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作者长期不得志,到了暮春时节,偶然登山觅春,与山中僧人闲话,不知不觉在纷扰尘世中得到半日清闲。意境悠远,浑然天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朴素直白的语言,意义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只是这些优美的诗句,只有中国人才能得到它的精髓。第一,古诗联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融合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次,古诗很讲究平仄,韵律,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有些诗本身就被用来弹唱,如乐府诗。古诗也很讲究用字,古代有“一字师”的典故。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十分传神。若不懂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古汉语,是无法理解的。若将古诗翻译成外文,则只能让读者知其大意,却味同嚼蜡,无法领会古诗本身的魅力了。
古诗确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我们应将它不断地传承、发扬。
《家》读书心得体会11
夏日的午后,阳光暖软,从窗缝和门缝后悄悄溜进来,在地上、墙上留下影迹,一排排,整整齐齐,像琴键一样。我左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轻轻翻动《千家诗》的书页。
还记得那个酒入愁肠,七分化为月光,余下三分化为剑气的李白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他在赞美杨贵妃的倾世姿容。“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是他流放夜郎时依旧孤傲清高的性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是他背井离乡,想大醉一场,忘却对故乡的思念,豪情万丈。“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他送别朋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邻家传来一首《长安忆》,清丽伤感的音调让我恍若梦回大唐,好像看见李白衣袖飘飞间留下一片康桥彩云。李白的诗词或华丽,或浪漫,或豪放,都令我回味无穷。
让我最欣赏的是孙逖的《宿云门寺阁》。“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云门山下,缕缕佛香缭绕着寺阁,繁花如烟似梦,飘渺梦幻,那里幽静美丽得如同世外桃源。红日渐渐西沉,晚霞把天空渲染得流光溢彩。寺阁悬起灯盏,四周的山峰高大险峻,像一道道屏障。寺阁的布幔又被卷起,与五湖的秋色相对。壁画褪去了往昔华丽鲜亮的颜色,只剩下了南飞的鸿雁。不光是诗人,我也怀疑天路是否已近在眼前,与白云同游天界。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
犹记当时年少,窗外传来朗朗读诗声,未脱去童稚的调儿拨动了我的心弦。那来自遥远时空的淡淡情思,如同一位手执书卷的美人,惊鸿一瞥,天地顿时失去了应有的颜色。
渐渐长大,不再满足于摇头晃脑地读诗、背诗,便拿着毛笔学学那些儒雅的诗人,抄诗、品诗,有时也会幼稚地写写根本就不成调的小诗。每当笔尖轻轻掠过纸上,墨汁流淌,形成字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仿佛一笔一生莲,笔笔莲花开。
有时看着一首首诗词,心里也会做做梦。远离俗世的喧嚣纷扰、灯红酒绿,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地方驾一叶扁舟,独自一人遨游天下,寻一寻谪仙人李白,讨一壶陈年佳酿,绣口是否也能如他一般吐就盛世云烟与繁荣;见一见陶渊明,体验一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隐居生活。
不得不承认,诗词就像一杯香茗,氤氲着久久不散的醇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漫漫,若能诗词常驻,诗情永驻,也算幸事!
阳光轻笑,从指尖,从书页上跳跃。诗词传唱千家,古典魂韵流传千古。我愿在这慵懒的午后,捧一卷清雅的《千家诗》,偷享清欢乐浮生,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家》读书心得体会12
第一次读巴金的《家》是小时候妈妈一句一句念给我听的。那时,我认为《家》只不过是在写高公馆那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听的,只是它热闹的气氛罢了。
当我长大了一点时,无意间又翻出这本《家》,粗粗的又读了一遍,读出了一些人物的特点,不由得想起了作者。《家》虽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也有将近十年创作积累,依然不失华丽的文学色彩。
当我再一次读起《家》,不仅读出了更深一层的人物性格,而且感受到了封建道德的黑暗与无情。
这本书最主要的人物是高老太爷,他是封建道德的化身,也是高公馆这个黑暗王国的君主。觉慧是在家中反抗封建力量的代表,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但却被高老太爷囚禁,但是他敢于反抗,在经受了一次次挫折与失败之后,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取得了反抗封建制度的胜利。最终,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觉慧登上了驶向上海的航船,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家》读书心得体会13
书桌上的它,分外显眼,那是我情有独钟的《千家诗》。就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觉得,诗歌是那样的美好。
我轻翻书页,步入了那个诗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荫的柳树,树下乘凉的,会是陶渊明吗?一袭白衣,一壶老酒,那月下独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吗?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张变法的,是王安石吗?被贬后,独坐小舟,借酒消愁的,会是苏东坡吗?竹林里,独自抚琴的,是王维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远远地瞧见,木门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户那落寞的背影;“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春日午后游走于花丛中的,不必说,定是程颢在欣赏风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钱塘湖边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样一个初春的日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吧;“天街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千年前的唐宫,会有人知道那个宫女的心酸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诗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静静地等待友人的到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唐朝的春节,也是像如今一般热闹非凡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了,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我就这样在那诗歌的年代彳亍着,突然想起诗歌,对今日的我们,也是那样的重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你准备浪费粮食的时候,就想想这句吧!农民种田,是多么不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那辛勤的劳动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换来我们的幸福;“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不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吗,孜孜不倦地教导着莘莘学子。
原来,诗歌,离我们那么远,却又那么近,诗歌见证了数千年的中国,无论是苦难,是辉煌,是沧桑,是淡泊,是热闹,诗歌的魅力,永远是那样的安静。
生一炉薪火,泡一杯绿茶,读一首诗歌,日子,就这么静了下来。
《家》读书心得体会14
读了《家》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为他们的经历感到难过,为他们的执着与反抗而感动,闭上眼睛,他们好似就在我眼前,我也好似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感受着那些泪水,痛苦,在命运里苦苦挣扎。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既有专横,冷酷的高老太爷,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珏,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高家是一个封建的大家族,在奉行旧礼教的高老太爷逼迫下,长孙觉新妥协了,放弃了和表妹梅芬的爱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娶了素不相识的瑞珏。可最终命运还是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一生挚爱的两个女人都在如花的年纪香消玉损了。觉新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清醒但又软弱,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最终将他推向深渊,他成为了家中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爱情的丧失,妻子的死亡,理想的破灭。一个个沉重的打击如排山倒海般向他袭来,他终于战胜了自身的软弱,终于在沉默中爆发,终于选择了反抗。
封建礼教与新潮思想,压迫与反抗,这些激烈与深沉的矛盾充斥着整本书,而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动的东西却好似一股股暖流涤荡着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现出跃动着的星光,并随着小说线索的行进,慢慢的发出耀眼的光芒。一个有一个的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而人们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家》读书心得体会15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大概人人可以脱口诵出这样的句子,也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这是出自于《百家姓》。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中国人早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有四百多个,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我在《百家姓》中找到了我的姓—叶,原来在古代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庄王的曾孙,叫沈君戌,有后人叫沈诸梁,封到“叶”地,建立叶国,称叶公,叶公后代以国为姓,叶姓祖先姓沈,所以沈、叶原是一家。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每一种姓氏都有它的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低之分,如:文天祥、孙中山、叶剑英等。每个姓氏都有着辉煌的历史,而明天的辉煌将由我们创造!
第三篇:施小聪读书心得体会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体会
墨红镇中心小学 施小聪
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学习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然而当我真正走上三尺讲台,这些曾经的知识还有多少依然存留在我脑海中,又有多少能为我所用呢?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问题是,我如何确定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都以为我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在本学期开学之时,我被《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这本书迷住了,以下就是我读这本书的小小心得。
这本书的特点让我很有共鸣,每个理论的出现前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实例或者故事,然后再分析这些故事,引出后面的理论解释。我非常喜欢这种代入式的介绍方式,很多例子感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然后就很有往下看的愿望。看完了本书后,觉得以前教育心理学时学过的那些知识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以前在上课时,虽然心理学老师也会举一些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事例,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在学校中工作的检验和体验,对当时所学的知识感觉不是很熟悉,但是看完这本书以后,觉得许多问题我们是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的。
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了:学习、关系、决定三个大板块,然后再阐述相应的板块中的相应的知识点。
比如,针对“老师该不该给学生小奖品,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个问题上,作者就举了一个身边的一个老师的例子:
曾经有朋友送他一大包的棒棒糖,他正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糖果比较好;刚好有学生来找他,看到桌上的糖果眼睛都亮了起来,大家争着向他要糖果吃,他随手给了同学几根;结果下一节课又有更多的同学来找他要糖果。他灵机一动,宣布下一次的小考若是分数达到标准,或是有进步超过10分的,都可以获得一支棒棒糖。好像那支棒棒糖真的很好吃似的,学生们明显地认真了些。不过赖老师说也很可能是当时的背景因素,那个时代的老师不流行请学生吃东西,考得好是应该,考不好就等着挨打,所以有糖果可以期待,对学生来说还算是一个诱因。总之,棒棒糖效应发挥得不错。至于赖老师呢?反正不过就只是棒棒糖罢了,又花不了多少钱,赖老师也很高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学习的动机;于是之后的每一次小考几乎都是如法炮制。为了更换新口味,赖老师很频繁地进出糖果店,和糖果店老板意外地成了朋友,可以用批发价拿到各种糖果。可是这样的方法实施几次之后,赖老师发现学生的成绩好像有回复以往的迹象,私底下问几个同学才知道,他们对糖果的兴趣没那么大了,随着季节的改变,他们现在对饮料比较有兴趣;于是赖老师又开始去认识饮料店的老板。
不知道是谁制约了谁?但是学生的胃口愈来愈大,等到赖老师意识到的时候,他正在用711的百元礼券做强化物,而学生已经开口要求电影票了。他忽然感觉这整件事都不对了。他不再去考虑自己是否能够负担这样的奖赏,转而思考这样的奖赏是否真正符合教育的意图?当认识到奖赏的动作已经变质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停止奖赏的动作。然而,他自己带起来的风潮已经在学校流行了;停止奖赏之后,他遭到了“报应”。不但被学生说成“吝啬”,还被同
事说成“不关心学生”,自己却只能如哑巴吃黄连一般地闷着。学生的成绩?甭提了,根本没有人要理他的课,成绩掉到比一开始完全没有奖赏的时候还差。
斯腾伯格(Sternberg)等人曾经做过以下的田野实验(指实验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而非实验室里的环境;千万不要误会是在乡下的田里做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国小学童,然后介绍给他们一种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当然很开心地就玩了起来,每次平均可以认真地玩游戏大约20分钟。一个星期之后,实验者随机地将这些孩子分组,他们对a组的孩子们说:“如果他们愿意玩游戏再久一点,玩得愈久就会得到愈多的奖金。”对b组的孩子则不做任何的处置。刚开始,a组的孩子们玩得更起劲了,大约可以维持30分钟的时间,超过b组的 20分钟。再过一周,实验者对a组的孩子们说:“不好意思,因为经费被缩减了,所以现在玩游戏没有办法再提供奖金。”从那一天开始,a组的孩子们玩游戏的意愿大幅减低;虽然b组的孩子也因为对游戏有点腻了,小幅度地降低玩游戏的时间,但是数天之后,b组的孩子还愿意玩个十几分钟,而a组的孩子几乎根本都不想再去碰那个游戏了。
斯腾伯格等人把这个现象称作是“过度辩证效应”,意思是内在动机的强度,有可能会因为外在动机的加入而遭到破坏。一件他原本就喜欢做的事情,可能会因为我们不必要的奖赏,让他误会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为了得到那份奖赏,结果一旦奖赏消失,他也就失去做某一件事情的动机了。
奖励的动作不应该只被看到外显行为,还应该深思它背后的哲学观。假如孩子对“学英文”这件事还没有特别的喜好或厌恶的时候,妈妈对孩子说:“只要你每天看一个小时英文,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这句话的背后意义其实是在对孩子说:“学英文是很无聊的,但是只要你撑得住,我就为了你的努力而奖赏你。”妈妈可能是因为自己讨厌学英文,所以一开始就先假设孩子也会讨厌学英文,殊不知这样的奖励方式,正好让孩子“学会”:原来英文真的是很无聊的。我有时候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们赶快把客厅收拾干净,我就让你们陪我去书房看书„„”把“读书”当成奖品,孩子也就愈来愈喜欢读书了。
人性倾向懒惰,所以往往选择曾经用过的方法,或是最简单的方法,而忽略了这个方法现在还适不适用,或是这个方法已经违反了某些大前题(教育原则)。不幸的是,多数的老师也未能逃开这一个人性。我认为老师们在实施奖励的时候,不必要求一定要得到回报,或者甚至也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懂得感恩;但是至少,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奖励绝对不是所谓的“理所当然”。长远地说,奖赏的效果绝对比惩罚的效果好,但是大家也应该认知,没有什么方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不是想要劝大家都不要用奖赏的方式,只 是不得不提醒大家奖赏的误用所造成的效果也是很糟糕的,未必不如惩罚。
作者以多年教师生涯中经历的各种事件结合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给予我们对身边诸多事物全新的心理学解释,却又通俗易懂、绝对没有阅读大部头理论著作的艰难晦涩之感,仿佛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就把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印刻进心里了。从众、习得无助、自我实现、自我中心„„.你会发现这些日常教学活动中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一些头痛的问题也有了处理的好方法,让我们在面对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时,可以更好地判断出学生的情况,抓住要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我觉得,对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
第四篇:耿聪读书心得
《方法总比困难多》读书心得体会
离开学校三年多的时间里,忙忙碌碌的生活,我已经很久没有拿起书本好好的学习了,今年单位组织大家进行读书活动,也是给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通过近段时间对《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本书的学习,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个想有所建树的人,必须坚持“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困难找借口的态度”。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善于找出种种借口来原谅自己,也使别人原谅。平庸的人之所以沦为平庸,是因为他太善于搬出种种理由来欺骗自己,也使别人受骗。而一个想成功的人,事前头脑中只有“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到达胜利的彼岸,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有这种精神,只有坚持这个信念,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为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把好关,服好务。
2.把主动工作当成一种习惯,而主动就是永远不让自己成为工作的旁观者。积极行动,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乐趣,而工作本身也就会成为一种享受。机会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创造的,也惟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有些时候,我们不是找不到方法去解决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我们是否努力过。
3.提高工作效率,第一时间面对困境。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问题和困难要立即扼杀在摇篮之中,绝不能姑息。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最好时机,莫过于在它们刚刚萌生之时。工商局食品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监管任务,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决不能拖拉推诿,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承担起人民卫士的职责。
4.困难也能变机会,成功一定有方法。许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竭尽所能地去尝试,而这些努力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机会往往和困境联系在一起,困境或危机通常都蕴藏着新的机会。
工商事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工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每个人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工商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明天。
第五篇:杨绛散文读书心得体会
杨绛散文读书心得体会
杨绛散文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呵呵。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和将将在一起以后,一起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才开始理解。一个懦弱,得过且过的人生,他就得是那样,观众因为他可亲,就希望他有好的结局。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不完美,我的接受。那是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时候写的,不能工作,心情不好,而且书也就写到那里,(ps电视剧里的苏文纨的演员我很喜欢,而且比书里美好多了,让人惋惜。唐晓芙没有书里美好,不够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干校六记”、“丙午丁末年纪事”、“第一次下乡”),写人(“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顺姐的‘自由恋爱’”、“老王”)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
顺姐的‘自由恋爱’读起来很好玩,其实写的是一个苦命人,但是在她笔下,就很有趣,并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这个经历了太多的老人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可惊奇和愤怒的了。读回忆我的父亲,可以知道她的成长环境,为什么她那么有爱,因为生长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父亲是让人敬佩的,母亲是贤惠的。安静快乐地长大,命真好啊。第一次下乡也很好玩,当时和在干校里不一样,她是因为好奇农民生活才去的。还有一篇写猫的“花花儿”,我也喜欢。读个幸福的人写的书的时候我也很幸福。
这次我是真的好好地读了书,不容易啊。一个字一个字看的。心得体会
那一代的学者,作家剩下的不多了,现在也没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可看的了,十分怀念。
杨绛散文读书心得体会2
杨绛文集里第二、第三卷收的是杨绛散文。
喜欢看杨绛散文。有趣生动细致。
“据钟书说,自己阅读的孩子都有一肚子‘白字’(错别字),有时还改不掉。我们两个常抖擞出肚子里的白字比较着说,很有趣。”------名家说别字觉得“有趣”,如我等凡人说时就该觉得羞耻了,因常有人要来纠正------孩子就经常要来纠正我说的白字。难怪我一肚子的白字,原来都是自己阅读的结果。这时才恍然大悟:我常常念白字,甚至不知念什么音,只知其大意;又不去查字典,只知囫囵吞枣。然而名人读白字有趣,并不代表我亦可读白字,我们读白字,徒然丢人现眼,显基础不扎实而已。
《我在启明学校上学》、《回忆我的父亲》这两篇我特别喜欢,印象也深刻。
看《我在启明学校上学》,发现那时的校规也有很宽松,很人性化;寄宿就象个家庭似的,姐妹居然可以一起住。“姆姆”(是修女罢)居然在考试时帮孩子作弊,还帮孩子织手套等等,想起来是很可怀念的罢。解放前的学校居然是这样,有点惊奇,与别人的所说的似乎很不一样。或许是教会学校,又是非学富即贵的人家,待遇亦好,不象简。爱的那间贫民学校,还有张爱玲的。杨绛的童年想必很趣,或许跟冰心差不多(记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