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感恩教育
谈谈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别人、对社会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恩惠产生由衷的认可和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不会感恩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致命的性格弱点。由于不会感恩,不少孩子变得自私冷漠,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孩子不会感恩,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又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在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教学的感恩思想中内省地自我发展,让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感恩”到“我要感恩”,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感恩教育,效果很好。
一、教育学生感谢父母。
通过语文课、品德课、活动课、班会课等利用读文章,做辩论,做演讲,讨论会,看影片,写影评等方式让每个孩子懂得: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社会的影响。对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着他人、装着社会。而不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父母是孩子衣、食、住、行的保障者,不仅给予孩子生命,还给孩子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感恩父母,重在行动”活动:一是常说“舒心话”。要求学生经常在适时的场合和爸爸、妈妈说“爸爸好”、“妈妈辛苦了”等,父母听了,自然舒心。二是常做“省心事”。要求学生自立自强,自己的事自己做。帮助让父母做一下家务活,减轻父母的一些辛劳。教育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好好学习,使学生懂得只有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父母才省心、开心。四是常思“顺心法”。教育学生在和父母产生争执时,尽量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宽容父母过行为,在理解中国真诚沟通,让父母感觉顺心。这样,孩子就在感恩教育中与父母形成了互动,父母得到安慰,孩子找到自信,教育效果相当明显。
二、教育学生感谢学校。
对于学生来说,感恩学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在一种氛围中熏陶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学校通过开展感谢学校一系列活动,教育广大学生“感谢同学帮助,感谢老师教诲,感谢领导关怀”。学校可以重点开展感谢老师活动。一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参与者。学校可以举行“老师您辛苦了”征文、演讲、手抄报、剪报等比赛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老师,尊重自己的老师。倡导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对象。
三、教育孩子感谢社会。
开展感恩社会活动,教育学生懂得家庭幸福、学校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要感谢社会各届给予我们学生、学校发展献出的爱心、作出的贡献。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捐助仪式、座谈会、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眼前,放眼未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恩,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境界。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会感恩,一起接受感恩的沐浴,一起在感恩中成长。
作者:李同学 手机:*** 邮编:262606
邮箱:litongxue2010@sohu.com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寺头镇石佛小学
第二篇:谈谈对残疾儿童的感恩教育
谈谈对残疾儿童的感恩教育
摘 要: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每一个残疾学生充满感恩心,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感恩教育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在学校里,我们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因为父母没有因为他们残疾而遗弃、歧视他们,而是更多的关爱着他们;感恩老师,因为我们顶住社会各种压力,呕心沥血的教导着他们;感恩朋友,因为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关键词:残疾儿童;感恩教育;特教事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08-01
近年来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儿童也不例外。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帮助、支持残疾儿童,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残疾孩子的感恩之心太缺少了。他们中较多的不懂得感恩。这是由于生理上的障碍,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一种被同情、被怜悯、被宽容、被溺爱的环境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我该怎样”,不知道“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麻木了、熟视无睹了,根本体会不出“爱”和“恩”。即使有一少部分学生懂得感恩,他们也不会表达,不会体现在行动上。接受社会捐助时,领导走访看望时,毕业后老师去回访时,他们大多表情冷漠,无太多的热情。尽管他们可能心存感激,但这种表现,常常使人感到心寒。
因此,对残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每一个残疾学生充满感恩心,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是残疾孩子成长的需要
感恩从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项。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在水中放如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学生的心中培育一颗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和不幸。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曾经说过:“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会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更要教育学生有一颗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的感恩之心。
残疾孩子长期生活在社会的给予中,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教育孩子说声“谢谢”,没有想过怎么回报,这无疑对残疾孩子是一个不好的影响。今后走入社会,得到的给予少了以后,他们的心里会不平衡,就容易做出一些“急功近利”不利于社会的事情。
二、开展感恩教育是特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资助促进了特教事业极快的发展,一些人也极力介绍外国特教事业的发展,渲染他们的政府足额提供特教发展的费用,甚至于是“供大于求”,他们的方法是好的,是对的。但我们应时刻清醒,我们国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教事业又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如果我们一味理所当然地追求国家、政府的足额给予,稍一不满意就“骂街”,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只有接受现实,感恩于国家以前或正在给予的有限的资助,“知足常乐”,这样,我们才有平和的心态、才有十足的信心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只有当外界知道我们已经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资助,并且让他们看到我们自身的努力,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继续关心和帮助我们。特教事业是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我们自身不懈的努力。
三、感恩教育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在学校里,我们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因为父母没有因为他们残疾而遗弃、歧视他们,而是更多的关爱着他们;感恩老师,因为我们顶住社会各种压力,呕心沥血的教导着他们;感恩朋友,因为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学校集体。在社会上,我们教育出的学生是一个感恩的孩子,是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孩子,那么就能改变社会上一些人对残疾孩子的看法。一个残疾孩子尚且有这么好的品质,正常人更应做出好的榜样,为社会增加和谐的音符。
四、实施感恩教育,教师要言传身教
我校聋哑学生张小玄,经省二院专家确诊,患了先天性股骨头坏死疾病,须三年时间卧床给予治疗.我带头捐款100元,为学生送去营养品,并帮助家长作好学生的思想安慰工作.在这次捐助活动,我班学生张东东拿出了身上的3元2角,他说“当我有困难时,别人帮助了我,而张小玄有了困难,我也要竭尽所能去帮助他”,这就是感恩的心灵,多么珍贵。为了更好的感染学生,我还把课堂设在学生病床上,定期到学生家中讲课,寄去学习资料,用张海迪、海伦.凯勒等英雄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与病魔抗争,对未来充满希望。
五、实施感恩教育,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爱向社会传递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我校开展了“我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有10名聋哑学生志愿者参与了这一爱心活动。他们利用每周日下午,定期到城关镇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他们分工合作,有的为老人收拾屋子,清洗衣服,有的为老人表演舞蹈节目,逗老人开心,有的为老人按摩揉肩,还有的为老人洗脚剪指甲,从而使这批无儿无女的老人们感受到了子女般的关怀,享受到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同学们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学会了自立,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做家务,学会了感恩,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民族美德在他们身上得之再现,并将这一美德融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之成为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自觉的去关心弱小同学,自觉的去帮助智力障碍同学,在全校掀起了爱的浪潮,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恩阳光给予我们灿烂的光辉,感恩小草赋予我们清新的空气……感恩包罗万象,感恩无处不在。
让德育渗透感恩教育,让每一个残疾儿童都充满感恩之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间情更浓,让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 刘金珠.青少年感恩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2)
[2] 刘振中,罗成翼.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
第三篇:谈谈个人修养——学会感恩
谈谈个人修养——学会感恩
关于“修养”,辞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它所涉及的范围太广了。现代人的个人修养参差不齐,在我看来,学会感恩,是当今社会文明人所必须具备的个人修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寻我们付出了许多的爱,而我们就应该心存感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爱与感恩是并存的,因为有爱,所以我们感恩。感恩的方式就是对别人付出爱,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充满了爱。
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对于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是否满怀感激,我们是否懂得感恩?乌鸦是一种普通的鸟类,它却懂得爱与感恩。乌鸦妈妈年轻时天天早出晚归地捕食给小乌鸦吃,等到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就天天给妈妈喂食。它们的爱与感恩从互相关爱中流露出来。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田世博,把自己的肾捐给了他的妈妈,这就是感恩。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在我们的身旁,爸爸妈妈对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时时刻刻关心呵护我们,我们应该常常对爸爸妈妈微笑着说一声:“谢谢!”“谢谢”两字说出口并不难,但蕴含着意义重大的感情——感恩。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我们要付出要给别人,还要学会感激别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关怀、真诚相待,“街环结草,以恩报德”,这样,才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社会。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凡事感恩;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
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恩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第四篇:谈谈扎根教育
谈谈扎根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教育当成一件重要任务来抓。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提出了“举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论,把教育放在了最前面。事实上,在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不分贫贱富贵都可享受教育。
我们把历史再往前推,来看看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帝尧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她的子民的,相传帝尧是继黄帝后的第三位首领,传说他“办事公正,体恤人民,严于律己,勤俭朴素,被视为仁君的典范”,《中国通史》第一卷。当他得知国内有一位历山耕田二十岁就以孝闻名的舜,人们就都爱他的感化,他在立山耕种没多久,历山的农人都让起天界来,他到雷泽去打渔雷泽的渔夫都争着让他起渔场来,他又到河滨去作陶器,没多久,这里的陶器做的既美观又耐用了时,就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并经多次考验终于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既仁又孝的舜,尧此举恐长子丹朱不服,将其放逐于南方,后丹朱举兵反叛,尧亲自率兵平叛,处死丹朱,这一案例树立了一位远古时期,不徇私情的严父,立党为公的帝王,以身作则的教育家和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
舜是一个大孝子,他能孝到什么程度呢?舜生下来不久,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另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一个弟子叫象,及一个女儿,他的父亲宠爱后妻的儿女,而把他看作眼中钉,曾多次遭父母与弟弟的变相杀害,然而对弟仍然和颜悦色的说话,最后他的孝感动了他妹妹而与他和好,象最终也被孝感动,而哭的死去活来。舜以孝治家,家得和蔼,以仁对亲亲得转变,以孝治天下,则天下太平的事实,实现了孝治天下尧舜这种尽善尽美的教育是很高明、很伟大的,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两个案例,是什么 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呢,答案是伦理道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什么?简单讲就是自然规律,老子的《道德经》中有“道法自法”的论述,“道”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法则。就像“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就是道的体现。及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人类关系中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道,是人为不可改变的。生我的和我生的,这一事实谁也不会改变,这就是道。你承认这一事实,并遵循这一事实处理好亲情关系(如父慈子孝)那就是有德,即顺道而行为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这种道德准则就叫做伦理。
我们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延续五千年而更兴旺发达,就是因为伦理道德在起作用,就是因为懂得道德,就是因为能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违背。中国有一句俗话叫“顺者昌,逆者亡”,就是警示人们不可违背道德而行事。为什么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有中国还完整地保留其原貌,(指文字、文物、语言等)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懂得道德,懂得让道德延续的法则——教育。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懂得早期教育。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这种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育即道德教育,即围绕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爱护生存环境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因为这一教育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安定团结,把其放在首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人是有思想的 动物,思想思想,时时在想,想什么,固然与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意识形态和拥有的职业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这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与启蒙的环境,俗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一个人从小的耳闻目睹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一生的言行举止,尽管不是不可改变的,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要付出及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比如一个人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很容易形成看书的习惯。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商者的家庭,则比较更会经商,父母如果是演艺界人士,则后代更擅长歌舞。当然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每个家庭从早期教育开始,就对自己的后代做好育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使他们能从一
接触时间就知道,尊重大自然,热爱一切,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小就养成孝(孝养父母),悌(尊敬手足),忠(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办好事),怒(遇到事情就从正反两方面思考解决),礼(遵循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则),义(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誉)廉(知道做人的最基本条件是廉洁)耻(知道做人不可违背人伦关系,不可贪,不可干有辱长辈、有辱社会、有辱民族、有辱大自然的蠢事)。如果能从小培养成不;乱吐一口痰、不乱扔一张废纸、不说一句脏话等的习惯,这就达到了育人的根本。这个根本扎牢了,家庭就和谐了,社会问题就解决了,这样的教育可谓扎根教育也。
由此可见,这样的扎根教育是先于智育教育的教育,就是退一万步说,也是等同于智育教育的教育,现在很多人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放在知识的教育上,其实是一种错误,从人脑的发展规律看,不同的发育时期对如音乐、美术、语言、计算、等等的理解,掌握是不同的,违背他本身的规律,就是违背道德,这种错误是一种“逆则亡”的错误,不可等闲视之。况且,德与智比较孰重孰轻,大家从社会现象中比较一下,就可看个究竟,为什么现在媒体时有学生或青年人杀死其亲人的报道。这就是人伦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前不久,媒体曝光一具有一定电脑水平的青年,为了“孔方兄”将银行软件破译后进入软件系统,窃取了大笔人民币,最终被绳之以法。这种见利忘法的人不是应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句话,知识越多起反动的话了吗?从中也反映了,在德育与智育中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教育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小就开始,从丫丫学语开始,甚至从胎教就开始,父母的身教,言教,环境的耳闻目睹,甚至在母胎中就遗传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进入幼儿园后,形成日常行为规范的育人教育就显得更不可低估,下而引用一篇《读诵经典的好处与成效》一文的观点。加以说明这种教育的好处。(该文摘自道德教育读本《弟子规》)全文如下: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和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研究教学试验结果显示,儿童经过5~~15分钟的诵读后,情绪明显稳定下来,几个班级在经过四个星期的读诵训练后,老师皆反映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加了,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教起来也变的轻松了,班级的秩序、整洁也都名列前茅了;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学生也懂得自我的约束,自制力也进步了,家长也反映,小朋友不只语文成绩进步了,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提高了,在家里比较听话孝顺。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出人意料。诵读经典时,儿童只要耳来听,嘴里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的压力得到舒解,身心达到安定和平衡,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变好。反复诵读一篇文章,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率。在我们所采样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六十名小朋友经过两个月的诵读训练后,用国际量表来测试小朋友的注意力和识字,全部都有明显的进步。既然诵读的好处有这么多,那么让儿童诵读简单歌谣也可以,美诗美文也不错,为什么偏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的经典文章呢?因为经典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没事一些光辉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精品。诵读经典时对儿童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零到十三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此时理解力发展缓慢,比较薄弱。所以我只鼓励儿童背诵,不强求理解,是符合儿童的专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果不给他们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们就会背诵广告,流行歌曲。相反,如果一定要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儿童所能吸收的只是就很有限了。那么儿童能否理解,又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所学的经典呢?其实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并不是大人所能想象的。我们收集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来信,他们对于小朋友们把诵读进去的内容举一反三的用于现实生活,都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所以大人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不懂就不去教他。儿童的潜力是超出成人想象的,我们越去教育开发它,越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智能潜能。
以上的文章,是一个试验报告,它告诉了我们,对儿童做好育人为本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智育发展,反而有促进作用,这种既有利身心,又可以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促使孩子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何乐而不为呢?现在人人都在痛骂,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的不良现象,而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及早教育自己,教育自己的后代和身边的人,为不良风气的转变坐一份贡献呢?
好的高楼大厦,需要有牢固的根基,茂盛的植物,其根必定是扎在良好的土壤中,自己的后一代要想让成材,做好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早期教育是头等大事,古时之“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中国启蒙教育《三字经》上的教诲,在提醒我们搞好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影响教育的重要性,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会模仿环境,效而仿之,就是很好的学习,我们的好言行举止就是很好的育人教育,而且是行为规范的最好教育。
三娘教子的“断机杼”则有断去一家三口人生活(因织布是三人维持生存,即经济的唯一来源),经济命脉的大事,断机杼,是在警告孩子,不好好学习就会因此而使全家人的生活来源断绝,言外之意就是要饿肚子,说的在严重点就是断绝经济来源而不能生存。把学习与生存并存的高度认识,从而使孩子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教育也是很高明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三字经》是很好的启蒙的教材,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既谈了学习的重要性,又从为何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学什么,中国历史教育做了比较详细的概说,从诵读到背诵,可以学到祖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汉语言知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
《弟子规》则从做人行为规范(生活规范)的角度谈了做一个学生,徒弟应该如何为人。该文在总序中提出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六条标准分别从在 中为何善事父母,走出家门,到了社会上如何顺从长上奉事兄长,自己的行为要如何谨慎做人,在语音上如何言而有信。在对人方面如何相处,(爱人者,人恒爱之),在向人学习时要选择好自己的老师,(即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然后才是学好其他知识。这些顺应道理伦理的东西,如果从小就在其心目中形成,言行举止都有道,何愁孩子不好教育,何愁学生不好好学习,何愁不良风气不会扭转。
现代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了很多教育方法,但都不外乎是育人与益智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它是符合教育之道的那就是顺之昌相反的就是逆则亡。今天的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非常优越的环境中,如果一味的表扬,赞赏,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其形成只知成绩,只想好,经不起挫折而走向反面,这是应当谨慎的。在前一段的《文摘报》上有一篇名为《美丽的于丹》的文章该
人的根是很重要的,人的根,就是在早期教育中形成的理念,方法,行为习惯等等,它决定了一生的荣辱成败,(属非智力因素范畴)决定了一生的世界观。比如人的行为习惯很重要。比如一个人随便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这都是违背环保之道的,如果让一个常做违背环保之道的人习以为常,当他有了一定的权力后一定不会把乱采乱伐放在重要位置来解决,因为在他的根底中环境之道就不重要,即使是上级三令五声要求做好,他也会,衍应付,而不去认真对待,而欧洲很多国家把环保之道放在了重要位置,正因为这一问题在人们心目中扎了根,所以人家的环境就很优美。这就看出了这种在人心目扎根的早期教育很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今年前半年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新闻,两个地道的中国人,一个西医大夫。一个保险公司人士,联名在网上提出了取消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四条理由就有因国医处方是一人一个样,一人一个剂量,一次一个剂量,是不科学的,无法量化管理为由将以否定,祖国医学真的是如此一文不值到被淘汰取消的地位?是人无知,还是国医药不科学?是非曲直是会水落石出,从这两个事例中就可对人有一定启发,也更扎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 题。中国传统文明已经到了非引起全体国人重视的时候了,试想具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为什么会独具 力而几千年一枝独秀到今,为什么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上世纪末联合声明而推荐中国文化,为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
博士断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学,这些都能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重要。我们的国人,我们的家长,给自己的子女,在早期教育中扎什么根,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我相信是肯定的,谁也不会让自己的后代去颠覆自己,去做自掘坟墓之事,但如果你的教育是违反道德规范的,那结果是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从道德规范,伦常、行为,国法人心等方面认识问题,推己及人教育后代,教育学生使人人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他们的前途将不可限量,我们的教育将会变的很轻松,何须”防盗门进万家,万家欢乐多“(广告语)何愁坏人当道。跟不拾遣,夜不闭户也会随之而来。一个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会为期不远。这个教育是早期教育,一个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教育——扎根教育。
第五篇:谈谈幼儿园教育管理
谈谈幼儿园教育管理
【内容摘要】通过对多方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认清楚了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个人多年实践经验的认识上,总结出了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实践原则、发展模式以及有效途径。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构建特色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管理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幼儿教育管理体系、社会主义、教育管理原则、发展模式、有效途径、科学发展观、和谐幼儿园。
2011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幼教事业发展的转折之年。回顾过去几年,众多幼儿园以蒙氏教育、双语教育、多元智能等理念开创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发展之路。展望未来的十年,必将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幼教事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各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创造具有本园特色的教育管理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未来幼儿园教 1
育发展主流和趋势。
一、幼儿教育理念的发展分析
早在很久以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等教育理念,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如何正确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主题。
教育思想家也各自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如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他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以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明确提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强调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提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强调多方面的教学必须是完整统一的,不容许有杂乱无章的现 2
象和轻率的态度,而要实现这种完整统一的教学途径,就是要对教学作出适当的安排,根据儿童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建立一种合适的教学程序,由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提出了教学过程应分为: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教育的目标。从而实现了个性自由的目的。所以,只有把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个性自由作为价值的核心目标,教育要关注价值,必须找准实现价值的基础,它不是抽象的观念世当作教育的价值目标,十分强调个人破除了传统教育价值思想中存在着的个体与群体对立的界限,揭示了教育价值的本体意义。
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思想中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现象,培养什么样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即德、智、3
体三育并重;提倡 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二、幼儿园要实行保育与教育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发展,实施教育活动与管理,是通过分管业务的园长——业务主住——教学班来运转的,贯穿其中是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随着幼教事业改革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幼儿园重视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形成办园特色已经成为不少幼儿园的办园策略,产生了更新观念,加快发展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率的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脚踏实地、精心设计。(2)励精更治。(3)分层推进、深入指导。
三、幼儿教育观念的相关应用
要想很好的把教育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必须坚持“认识、分析、实践、再认识、再分析、再实践”的方法不断循环学习与运用。理论的不断创新是一个教育理念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
首先,我们要认清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本质。幼儿园,旧时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纳三周岁以下幼儿的为托儿所,而接纳三至六周岁幼儿的为幼儿园。从中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主体是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师,对象是三至六周岁的幼儿,客体是保育和教育的关系。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由此观之,幼儿园教育的管理本质是以孩子为中心开展的相关保育和教育的工作。认清这个本质,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幼儿 5
教管工作的性质是相当关键的。
然后,我们要体会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关于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很多教育理念中都有不同的体现,但是经过分析与研究,我们将发现不少原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现归纳如下: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基本方略。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学派的教育思想都贯穿着以人为本这一教育原则。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我国在新时期提出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改革,正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着人性自然、教制完备、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自由开放等内容。
(2)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6
教育不应该一刀切的尤其是学前启蒙教育。每个孩子的发展潜质以及发展特质都不一样,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鼓励个性发展,善用启发技巧。因材施教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天性自然美,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性发展的不追点。
(3)平等教育。平等教育强调的是幼师对每个幼儿的启蒙是平等的,幼师不应该以社会上的世俗眼光看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好的师傅不怕没有成功的徒弟。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待每个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坚持平等的启蒙理念是每个幼儿能发其所用的指南针。孩子是个性的,老师是耐心的。
(4)依法治教。教学治理应该是遵循法律的,我国在幼儿教管方面也都颁布了多部法律,作为一名启蒙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应作出有违法律或伤害孩 7
子的行为。依法治教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
(5)自身发展。自身发展是该发展模式中的核心理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是从自身的发展开始,通过多方面的量变最终达到总体上的质变。幼儿园要有所发展必须得先从自身的内部矛盾开始,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一方面应该要具备完备的配套设施,如游戏设施,教学设施,饮食设施,启蒙设施,休息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从外部着手,把幼儿园的硬件环境提高,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轻松、安全、快乐的保教环境;另一方面应该要具备高素质的教管队伍,从管理者到施教者,如提高管理者的保教意识,施教者的文化意识,后勤部的服务意识等,从内部使劲,把幼儿园的软件实力更新,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活跃、开心、积极的学乐 8
环境。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量变与质变相统一、内外矛盾相结合的发展观点。
(6)政策发展。政策发展是联创模式里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发展中,我们遵循依法治教的原则是顺应政策发展的具体反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不断的快速发展。
(7)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是服务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联创模式的本质目的。教育质量的好坏离不开社会发展的检验。我们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表现为与社区互动。如何有效的与社区进行互动呢,如户外教育、社区活动、与家长交流、与社区交流以及幼儿园与社区共办联谊晚会等。教育的主体既然来源于社区,就应该回归于社区。在社区发展的实践中,为了获得与社区的共赢,应该要遵循任何事物都是联系 9 的、整体和局部是相统一的原则。
最后,我们要掌握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是否正确,都应该体现在实践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法。通过对多方面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讨,站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上,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本文总结出了一些合理有效的实践途径。具体如下:
运用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师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总目标,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评价观,课程观,教学资源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关系,德育与教学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社区 10 的关系,(2)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重视幼儿启蒙体系建构和思维的启发;
(3)改变师资队伍培养方法,重视幼儿园自身文化的熏陶。
(4)改变幼儿园与社区、家长的关系,统筹利用社区资源,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
(5)改变教师人事聘用制度,建立竞争上岗机制,优劳优酬人事制度。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幼儿园发展规划。以幼儿发展为本,实事求是,对每一位幼儿未来负责,对每一个家庭负责,对社会对政府负责。
社会主义幼教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区曲 11
折的,所以我们信心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幼教体系建立起来。但是事物又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原则。相信未来,我们就会有更好的动力;相信希望,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形势研究》——张国欣
2、《孔子思想的研究及运用》——许晓霏
3、《西方教育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王爱华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央09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