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模块上文言知识点
基础模块上册文言知识点整理
《静女》知识点
1、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匪:同“非”,不是。于嗟鸠兮(于——吁,叹息)犹可说也(说——脱,脱身)隰则有沣(泮——畔,边岸)不可说也(说——脱,摆脱)自牧归荑(归——馈,馈赠)匪女之为美(女——汝,指荑)说怿女美(说——悦,喜欢)爱而不见(爱——薆,隐藏;见——现,出现)
2、古今异义:
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3、词类活用:
泣涕涟涟(动词活用为名词,泣——眼泪)来即我谋(副词活用为动词,即——就,接近)“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名词作状语: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 使动用法:“二三”。“三岁食贫”中的“贫”,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生活
4、特殊句式:
(1)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子无良媒,(判断句)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否定判断与肯定判断)——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判断句)(3)士贰其行——士行其贰[主谓短语中谓语前置]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介词宾语前置]。(倒装句)(4)(尔)匪来贸丝[省主语](省略句)(5)(我)送子涉淇[省主语](省略句)
(6)(我)乘彼垝垣[省主语](省略句)(7)兄弟不知(之),咥其笑矣[省动词宾语“之”,指代“我的情况”“我的处境”].B(我)与子同袍[省主语](省略句)
《采薇》中诗人抓住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通过“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出征时春意盎然。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采薇知识点总结,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文学网。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课文检查重点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彼路斯何()
(5)象弭鱼服()
(6)(xian)狁孔棘()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0)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7、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三、词类活用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 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 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七、一词多义
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八、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使(其)有勇,且知方也
《劝学》知识点
一、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 ②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制品 今:黄金
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 今:坏人的党羽。帮凶。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寄放,托身 今:付托,寄寓
⑤輮以为轮 古:以(之)为,把(它)做成 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⑥假舆马者 古:借助 今:与“真”相对
四、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使动用法,使弯曲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作动词
⑥用心一也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六、实词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停止,终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健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竭力,勉强 3.假:
①借;②凭借,借助,利用;③给予;④如果,假如;⑤jià,假期,休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 ——与“真”相对
4、闻
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 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声非加疾也,而闻彰 ——听见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誉,名声 5.疾 :
⒈病:~病。〈引〉痛苦:~苦。又〈引〉缺点,毛病:残~。⒉厌恶,憎恨:~恶如仇。⒊妒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小病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毛病,缺点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妒嫉 疾恶如仇——厌恶,憎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快,急速
九、虚词的多义性
⒋快,急速,猛烈:~风扫落叶。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 于,比 善假于物也——对 赵氏求救于齐——向 使不辱于诸侯——被 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2、而
A.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转折,“却”)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转折“却”)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转折“却”)
B.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表修饰,“地”)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地”)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地”)
C.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又”)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并且”)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递进,“而且” E.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然后” F.锲而不舍 表承接,“然后” 3.之
A.锲而舍之:代词,代木 B.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句的标志C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D 青,取之于蓝 :代,青E.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F.輮使之然也 :代,木 4.焉:
A.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语气助词,啊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 “于此”在那里
廉颇蔺相如列传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2.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5.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9.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宴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凭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⑦赵王以为贤大夫(把„„)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是)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④秦王因曰(于是就)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书 ①拜书送于庭(国书)
②秦御史前书曰(写)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②臣乃敢上璧(才)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就)
三、古今异义
①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⑤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⑧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⑩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⑿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 今义:美女)
⒀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⒁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
⒂窃计欲亡走燕(窃:古义私下里 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指逃走 今义指走路)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 臣语曰(语,告诉)
⑨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⑩赵王鼓瑟(鼓:弹奏)
⑾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苦笑声)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⑥乃辞谢(辞:用委婉的言辞)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⑤归璧与赵(归:使„„归)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③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⑤我为赵将
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 “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介宾结构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
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第二篇:陈情表文言知识点
陈情表
译文。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
4、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
二、词
(一)古今异义
1、臣欲奉旨奔驰
古义: 驾马飞奔 今义:快跑
2、实为狼狈
古义: 进退两难的情状 今义: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3、则告诉不许
古义: 申诉
今义:让别人知道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 数量少
5、听臣微志
古义:任,准许
今义: 用耳朵接受声音
6、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
7、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B、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8、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寻找
9、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10、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11、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二)一词多义
1、矜(1)不矜名节 自夸(2)愿陛下矜悯愚诚 怜恤(3)犹蒙矜育 怜惜
2、行
(1)行年四岁 经,经历(2)九岁不行 走
3、薄
(1)门衰祚薄 浅薄(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
4、见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
5、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
6、拜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2)谨拜表以闻 敬词
7、息
(1)晚有儿息 子(2)气息奄奄 呼吸
8、朝
(1)朝不虑夕 早晨(2)逮奉圣朝。(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4)且臣少让伪朝。
9、日
(1)日薄西山(2)保养刘志日短
10、亲
(1)躬亲抚养(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1、夙
(1)夙遭闵凶(2)夙夜忧叹
12、是
朝廷 朝廷 朝廷 太阳 日子 亲自 亲戚 很早,幼年早晨(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
13、伯
(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14、见(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15.以(1)因,因为,介词。
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2)凭,介词。
①猥以微贱。(3)用,拿,介词。
①臣具以表闻。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无以至今日。
④无以终余年。(4)同“而”,连词。
①谨拜表以闻。(三)词类活用
1、臣待汤药。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
2、躬亲抚养,抚养:名作状,亲自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7、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使动,使„„过完
8、①具以表闻。②谨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0、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三、句
(一)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本图宦达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二)省略句 少仕(于)伪朝
逮(臣)奉圣朝,沐浴(于)清化
未尝废离(祖母)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陛下),(陛下)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为)为秀才 拜臣(为)郎中 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陛下)拜表以闻(陛下)
(三)被动句
慈父见背
沐浴清化
寻蒙国恩
犹蒙矜育
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四)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第三篇: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从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策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故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书
①字条,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②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文书,公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著作,书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⑤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亡
①灭亡,亡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许 ①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名词,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④代词,此,这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⑤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⑥拟声词,hǔ 曳屋许许声(《口技》)
已
①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②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③罢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同“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⑤已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
作
①振作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②奋起,有所作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兴建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⑤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⑥起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⑦像……那样 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使
①使者,使节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第一个“使”是动词,派)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让,令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比
①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常见古今异义词例释
以下内容按字词、例句及所选篇目、古义、今义顺序整理:
穷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穷尽 贫穷
丝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弦乐器 蚕丝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弃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离开 到,往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表示判断
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荐 举起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现 出征,征收
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白,了解 比喻
豆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豆类名称
就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接近,趋向 今常作副词或连词
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确实 真诚、诚实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时 四季中的秋季
义 引喻失义(《出师表》)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否 陟罚臧否(《出师表》)恶,坏 表示否定
猥 猥自枉屈(《出师表》)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庶 庶竭驽钝(《出师表》)希望,期望 众多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案件 监狱
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军队 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二次 表动作重复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间隔、空隙,不连接
里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居民区名 方位词,与外相对
游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上枢密韩太尉书》)交往 现常指游历、游览
池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枢密韩太尉书》)护城河 现指水塘
走 几欲先走(《口技》)跑 行走
趋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快步走、奔
跑 趋向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助 不真
居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经过 房子;居住
见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拜见、进见 看到
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品质低下
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购买 市场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强壮,强大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只 但是
虽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即使 虽然,表转折
固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绝对 坚固
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道歉 感谢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死亡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适逢,恰巧遇到 聚合怜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怜爱,爱戴 可怜,怜悯
或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有人 或许,也许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到处 经常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猖蹶 遂用猖蹶(《隆中对》)失败 凶猛而放肆(注:现代汉语中写作“猖獗”)
于是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从此(时)表示承接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的原因 常与“因为”搭配,表因果关系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品质低劣
晓畅 晓畅军事(《出师表》)精通,熟练 通顺
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谨慎 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牺牲 牺牲玉帛(《曹刿论战》)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可以
交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无论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以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为 认为
左右 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子春秋》)身边跟随的人①表方位;②表估计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文体知识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 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 措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 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阙 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 僵 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道 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 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辑 缉 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熙 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 伶仃 孤苦无依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距 拒 抵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圉 御 抵挡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 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有 又 还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衡 横 ①横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甫 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简 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適 谪 被罚流放,强迫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唱 倡 倡导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以 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被 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 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材 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邪 耶 吗 其真无马邪(《马说》)
畔 叛 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 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 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俱 全,皆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属 嘱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直 值 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
辟 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辩 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得 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与 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乡 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信 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已 以 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án 困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ǔ ①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éi①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í 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ǎo①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ě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á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ān ①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6.知(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背诵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
2、肉食者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指猪、牛、羊等;虚报;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案件;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振作;第二次。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来源:考试大-中考考试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布衣:平民。躬耕:亲自。以驱驰:奔走效劳。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义:适宜、恰当。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刑:罚。
遗:给予。夙夜:早晚。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送东阳马生序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益慕圣贤之道:仰慕。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穿着。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至)舍:学舍,书馆。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峡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巚: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实在、真。肃:寂静。属 :(zhǔ)连续。引:延长。绝:消失。素:白色 ; 旦:早晨。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朝: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方法。
2、执策而临之。鞭子;面对
3、其真无马邪: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一样。
9、才美不外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岳阳楼记
一、生字注音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 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 属(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出现。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隶而从者:跟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在下面。日光下澈: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记之而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第四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汇总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一: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án 困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ǔ ①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éi①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í 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ǎo①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ě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á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ān ①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二:异读字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三: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措 放臵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阙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僵 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道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辑缉 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熙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伶仃 孤苦无依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距拒 抵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圉御 抵挡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有又 还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衡横 ①横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甫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简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適 谪 被罚流放,强迫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唱倡 倡导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以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被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材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邪耶 吗 其真无马邪(《马说》)
畔叛 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俱 全,皆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属嘱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直值 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
辟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辩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得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与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乡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信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已以 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遍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四: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常见古今异义词例释
以下内容按字词、例句及所选篇目、古义、今义顺序整理:
穷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穷尽 贫穷
丝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弦乐器 蚕丝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弃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离开 到,往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表示判断
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荐 举起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现 出征,征收
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白,了解 比喻
豆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豆类名称
就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接近,趋向 今常作副词或连词
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确实 真诚、诚实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时 四季中的秋季
义 引喻失义(《出师表》)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否 陟罚臧否(《出师表》)恶,坏 表示否定
猥 猥自枉屈(《出师表》)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庶 庶竭驽钝(《出师表》)希望,期望 众多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案件 监狱
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军队 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二次 表动作重复
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间隔、空隙,不连接
里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居民区名 方位词,与外相对
游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上枢密韩太尉书》)交往 现常指游历、游览
池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枢密韩太尉书》)护城河 现指水塘
走 几欲先走(《口技》)跑 行走
趋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快步走、奔
跑 趋向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助 不真
居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经过 房子;居住
见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拜见、进见 看到
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品质低下
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购买 市场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强壮,强大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只 但是
虽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即使 虽然,表转折
固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绝对 坚固
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道歉 感谢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死亡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适逢,恰巧遇到 聚合
怜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怜爱,爱戴 可怜,怜悯
或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有人 或许,也许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到处 经常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猖蹶 遂用猖蹶(《隆中对》)失败 凶猛而放肆(注:现代汉语中写作“猖獗”)
于是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从此(时)表示承接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的原因 常与“因为”搭配,表因果关系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品质低劣
晓畅 晓畅军事(《出师表》)精通,熟练 通顺
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谨慎 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牺牲 牺牲玉帛(《曹刿论战》)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可以
交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错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无论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以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以此为 认为
左右 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子春秋》)身边跟随的人①表方位;②表估计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即使这样 转折连词
第五篇:《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整理A
《师说》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糊涂)
5.(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
吧)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2.(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7.(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②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作动,学习)③或师.焉,或不焉 / 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 / 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在„„之下,低于)⑤君子不齿.(名作动,挂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⑥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成群地)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愚人)⑧.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⑨吾从而师.之 / 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以„„为师)
⑩而耻.学于师 / 则耻.
师焉(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认为„„可耻)
4.省略句: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
高官(为师),就近于谄媚。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作者简介】 【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今之众人
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⑦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句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式判断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者也”:“者也”连用式否定判断句)③人非生而知之者(“者”式)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3.倒装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③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④学于余。(状语后置)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
庸„„乎: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意即:“难道„„吗”或者“怎么„„呢”)⑥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⑦不拘于时。(状语后置)
运动倡导者,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 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柳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读书的基本功。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通“逗”)。
2.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祝祷为职业的人。
3.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制;苌弘,周敏王时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音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