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0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德育的培养
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德育的培养
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德育的培养
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信息网络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等。如何减少网络的危害,除了规范网络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外,还要努力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修养。而在个人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问题 德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小学的校园。在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来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时代意义
迈入新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已归结为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信息技术实力的竞争。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迎接世界信息技术挑战,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神圣使命。教育部在2000年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去搜集社会上的有用信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网络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奠定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必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革新,提升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与学生的素养。2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模式和高考统领一切的前提下,学生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直接与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挂钩,很多学校、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把握不足,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即使在广州这样一个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城市这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因此,社会对此的关注和重视度不够。在家长们的心中,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才是关键,因而,在高考科目语、数、外等传统学科面前,信息技术教育别边缘化。而学生则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学校、家长的等的影响,即使十分喜欢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与我们目前所倡导的素
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德育的培养
熟,自律性差,对信息网络的双刃剑效应认识不够。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中很多都是因为上网成瘾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3 以信息技术教育为桥梁,推进网络德育发展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完善他们的素养,帮助他们早日成才。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技能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与社会也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道德理念穿插到该学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和良好的网络道德的形成是有着巨大帮助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靠老师来完成的。因而,教师自身的素养非常关键。只有一个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的教师,才能很好的发挥模范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找到信息技术与思想教育的交叉点,在工作中不仅传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同时也把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传给学生。因此,信息技术老师的自身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常强调网络的两面性,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有的放矢,结合案例和社会热点,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公德意识,如告诫他们若恶意开关机容易导致系统崩溃,随意删除文件可能导致信息丢失,还乱上网可能染上病毒等。告诫学生不要在网上盲目与人交朋友、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让学生在事实中了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便他们更好的获取信息。4 结语
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等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外,还须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学科特点,在教书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育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与道德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知识、技能学好的同时,又要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养。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了也会无形中促进他们自身学习效果的提高。【参考文献】
[1]蒋笃运 信息技术与教育革命 《光明日报》 [2]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容县)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1447 更新时间:2008/7/4 8:37:47 【字体:小 大】
广西容县电教馆 周 芳
关键词 :农村 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 办法与思路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农村县级电教馆教研员,从事电教工作多年,通过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了解,从事具体工作过程所经历的事实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具体、清晰,解决思路切中要害、可行。
正文 :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开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比较相差较大,也严重制约着广大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广和发展,质量不高,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资源浪费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导致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如何面对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际状况,运用有效措施办法,解决存在问题结症,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为教育改革服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是摆在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教学工作人员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本县而言,作为一个工业产业少、流动人口少、物资流动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县域,教育资金相对匮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配臵规模小、覆盖率不高,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出现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设施配备严重不足 在农村中小学校中,信息技术设备落后,现有计算机配臵低、数量少,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无法满足新课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要求。就我县而言,在县城中小学和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媒介设备 —— 计算机设备在 2004年期末存量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平均为 1:32,村级小学、联中的设备数量比例平均为 1:125。此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的配臵也仅限于县城中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小学,大部分乡村学校几乎为零。同时,学校教学配套资料主要是源于图书文字,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虽经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各方争取,也逐渐配臵了一些教学光盘、教学录像带、录音带、投影仪,但也仍然无法适应教学需要,90%以上学校至今没有得到直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信息
技术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主要原因分析:(1)教育经费短缺。作为农村中小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的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状态,除维持正常教学支出外,用于基础、更新、发展的教育专项经费,往往是通过财政预算、社会赞助、家长支持、上级补助、客户预垫货款等多种筹集方式解决,资金来源不稳定,财力预算不足,教学资源配臵举步惟艰,资金投入不到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无法跟上上级发展规划和地方教学要求,成为制约和阻碍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教学设备零散无序。由于学校所配臵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有根据上级发展方案要求硬性配臵,有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定向无偿配给,也有学校根据教学开展实际情况和能力自行购臵(主要是教学软件资料),在总体上非常零散,缺乏系统化配臵,不
能有机配套投入有序教学。
(二)课程开设效果不佳、作为次要知识课程。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逐步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作为现代化教学新课程、新内容,将广泛普及于乡镇中小学校。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该学科以知识新颖、现代科技、进步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探索爱好和兴趣,纷纷努力学习、不断追求。但是该课程教学效果远远没有达到规划水平和要求,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目标影响,学校在课程安排中以压缩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为代价,保证应试科目教学课时,并且在期终考试临近时段、毕业学期的班级,基本停掉了该门课程,让学生全力以赴投入语、数、英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课时经常被占用,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兴趣和追求探索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此外,在课程安排的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纯学科课程设臵教学,没有或很少将该学科知识融入于其他学科的具体教学和实际运用中去,形式教学比例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2 3 4 5 、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能物尽其用。一是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如小学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内容仅限于基本简单的指法练习、文字输入和文档保存知识,在初中阶段仍然没有文档编辑处理、网上资料查询、发送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化基本常识的教学内容,滞后于国家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要求。二是用于教学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数量不足,导致单位时间内同一教学内容反复,学生上机时间有限,影响掌握知识进度。三是个别学校的一些设备特别是计算机被部分教师长期单独占用,没有发挥课程备、教、学综合作用,影响设备教学有效使用。四是缺乏设备维护的技术人员,由于农村学校中缺乏能力强的、具有专业知识的设备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对在信息技术设备操作的正常教学中,由于出现操作不慎、程序混乱、系统冲突、设备老化等原因所引起的各种故障,没有能力及时排除和恢复使用,影响正常教学,也由于缺乏维护能力原因,学校和教师在潜意识上也减少了学生实际操作设备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教学的正常发挥作用。、师资相对缺乏。鉴于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较强的师资进不来、留不住,形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师资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基本上是从数学、物理学科或自学兴趣较强的教师中安排兼职教学,信息技术专科专职教师有如凤毛麟角。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由于身兼多门学科教学任务,加上当前应试教育对教师教学质量、岗位目标等内容考核的影响,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层次钻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工作也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分析:(1)学校领导意识滞后。由于多种原因影响,相当部分学校领导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意识上,没有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长远发展目标加以强化实施,没有把应有的教学研究精力投入到历史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去。(2)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师资素质不足以承担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相当部分任职教师本身就缺乏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知识功底。
(三)培训与教学脱节
作为上一级培训机构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师资培训工作,也只停留在一般性、常识性内容的灌输式培训,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应用、常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适应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等培训内容较为缺乏,所讲授的知识也以城市化教学方式为蓝本,没有把农村学校的客观条件、教学能力和现有教学资源状况有机结合起来考虑,重形式、轻实用,培训与应用脱节,教师对城市化教学手段和课题方案的内容可望不可及,不但无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使农村学校教师感觉到“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不现实”,影响了进一步学习、钻研和追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知识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自身信息教学资源研究开发的时间和能力也严重缺乏。
主要原因分析:教研培训部门只按城市化教育的统一格式对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照本宣科,把城市化教育模式和方法强行运用于农村学校教学,客观上就是“水土不服”,这些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没有根据农村学校教育的特点、客观条件,不考虑地域经济发展和教学结构等情况,制定适用教学开展的培训内容的培训方式,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但无益,还使得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有可望不可求的遥远感觉,只
能是徒劳无益。
(四)教研课题和教学资源滞后
重设施建设、轻应用研究,重硬件投入、轻软件产出,重课题观摩、轻实用教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弊端。当前普遍推行教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教育素材和课件,基本上是从教育意识先进、经济发达地域的状况编制教案,没有考虑处于多数的农村特别是设备配臵落后地区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信息技术教育长期处在课题研究阶段徘徊,真正能够作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方案较少,而且多数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水平上,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适应农村教学环境
需求的教学资源不是很多。
1 2 3 4 5
主要原因分析: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教材教案的内容、方法没有规范也难以统一,倾向于城市化、经济发达地区化教育模式的影子比较突出。对于处在教育及经济基础薄弱、专业师资素质偏低、配套设备不齐备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制约了对这些教材教案的有效运用,简单的内容讲授、扼要的技能操作和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
素质培养需求。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有效推动国家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提高程度,直接牵制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随着现代信息化经济的不断完善,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让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动力和重要措施,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结症,应当从以下 4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改进。
(一)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做好地方教育发展规划,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与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需求、为国家经济建设持续发展输送人才联系起来。快速提高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但是教育部门职责,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政府责任,要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府办公会议,努力争取在各级财政建立科技基础教育发展专项基金项目,迅速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资金的专项投入,加快完善教育设备配套进度。资金实行封闭式运行,确保资金按计划到位,确保教育设备质量和数量及时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结合地方实际和可能性,以通过地方企业和经济能人专项投资、社会融资、经济发达地区帮扶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式,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量,通过人力、物力、资金、设施、资源等不同渠道,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投
入。
县、乡镇两级要有计划投放有限的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以县级区域为单位,通过考核和竞争机制,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设备相对集中投放给有基础条件能充分发挥教学作用的学校,避免以普及投放形式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浪费和流失,尽最大可能提高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果。学校要加强对教育经费支出安排的管理,合理调整和优化教育资金的有机配套,在维持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支出的前提下,杜绝基础工程的重复建设和常规教育资源的重复配臵,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科技含量高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去。
(二)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根据区域发展布局具体情况,针对农村中小学校之间信息技术教育基础不平衡、资源不足的特点,以资源共享形式,促进更多学校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如由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迅速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应配备的基本设施,通过网上下载、复制、差转等方式,建立信息技术软件资料库,实现各学校对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由县、乡镇两级政府牵头,综合管理的运用当地电视网络差转信号和因特网等资源,实行专项投入,建立集地方经济、农业生产、教育信息、自然资源等内容的综合信息网络资源设施,综合利用,增加信息内容,扩展教育信息涉及面,降低信息技术教育成本。
(三)优化师资培训,改进教学方法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要改革教学方法的观念和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不转变,灌输再多的现代化教学常识也不能发生作用。同时,培训师资的信息技术常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案例,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更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对来自农村学校部分的师资培训,就要根据农村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配备情况、教学客观基础和教学条件许可范围内讲授知识,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在观摩、学习、研究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能力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在具体教学中去,可操作性强,比传统教学效果好,激励他们努力钻研课程教案的积极性。
1 2 3 4 5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推动现代化教育理念、实现国民教育素质迅速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之一。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升学教育观念和偏科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一旦走入正轨,不但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能迅速提高学习知识涉猎范围的覆盖面,扩大教与学的视野,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有利于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随着教育资源和设施的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量必须是只增不减。多年来推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践充分证明,学生对该课程教育的求知欲和兴趣也是相当高的。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层,应当保证信息技术教育不落课时,任课教师要改变应付考核、观摩公开课和平时教学方法不一致的意识和做法,要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实现,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取知识。要把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结合到各个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可能条件下,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录像媒体、幻灯投影等设备融入语、数、英、物、化、地等学科中合并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学科内容的同时,通过渐移默化接受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以利于增加学生吸取的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
(四)加强应用研究,提供适用农村学校课程教材 从教学目标和角度总体而言,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城市相一致的,但是农村学校受地方经济发展、教学基础和环境资源条件、人们思维意识素养水平制约,教学渠道和方法都有不同于城市教学。如果在设备简陋、师资不足的教学条件下,让教师向学生传授看不到、摸不着、感受不到的知识,无法达到应有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愉快、主动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也无法得到应有激励。这就要求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必须注重这一特点,重视和组织该层次的基层教研人员加强调查研究,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立突出农村特色的教育信息库,及时向农村学校提供集各地经验、适用于农村学校的课程教材,以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客观条件不一致所引起教学差异问题,让农村教学在接受城市教育意识的同时,能够以自己现有的资源设备,得到应能达到的学习知识。
(五)不断总结,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性教育 要从根本上改变形式主义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要让该教育手段完全融入于各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一是从教育结构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质量,每个学校都要迅速配备胜任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更新组织观念,学校领导选拔标准也要增加熟悉应用计算机技术条件,从领导角度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更新。二是让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真正服务于教学,就要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如课件制作程序、动感、迫真、快速显示及制作,都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三是让学生真正领略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欲望结合教学要求,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的质量。四是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课案的交流,县、乡镇两级每学期召开不少于一次交流研讨务实会,及时总结推广成功教案,避免重复摸索。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现代科技化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不断增加,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广势在必行。作为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经济环境支持,需要观念转变,并要求更多教育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探索出适应于农村教学所需的资源。只有这样,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时为社会生产发展和进步提供适用人才方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
(1)“当前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教育信息化》
1 2 3 4 5
2004.12(2)“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 2005.3
第三篇: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在中职素质教育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很多地方的中职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本文主要对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今后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且社会上的各个行业也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所以,当前社会对信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职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不仅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方面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很多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只要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那么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想观念滞后
虽然我国的新课改已经发行多年,但是很多地方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学习以及老师和家长依然更加的重视高考,也只有高考所涉及到的学科才能引起学校以及家长的重视,然而信息技术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范围之内,这就使得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往往也是为了应付,落后的教学理念使得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2.相关的设施配置和组织管理都较为落后
对于当前很多中职学校来说,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教学设备以及配套设施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等,相对落后的教学设施以及较少的教学课时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也就使得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或者即使老师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却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教学效果也非常的不好,也达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3.教材内容陈旧,知识不连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很多中职学校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已经远远落后与当前社会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落后的教材以及重复出现的教学内容导致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与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本来就普遍的比较薄弱,或者之前就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很多学生若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还需要从头开始,这样也就使得知识相对的缺少连贯性。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一个学校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这也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学校本身以及授课老师具备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才能使其本身充满活力,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也是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若要想让信息技术教育完美的发挥出其理想的效果,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育所需教学设施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强化授课老师本身的素养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保障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3.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却没有及时的跟上时代的发展,落后的教材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很难与现代教育发展以及改革相适应,有时还会出现无法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及时的更新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的教材,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的连接起来,不断的增加学生们的见识,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
4.学校应该注重开展信息技术方而的教研活动
学校以及信息技术的授课老师可以适时的组织一些和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学校兴趣,比如: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然后组织学生在机房进行教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也能使得学生通过自身不断的练习更加快速掌握并熟练运用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就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的提高,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通过实施转变信息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措施,从而真正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凤伟,刘红梅.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60-160.[2]王胜,张邦华,刘宇等.少数民族本科学员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z1):270-271.[3]周瑾.互助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才智,2015(20):203-203.
第四篇:浅谈当前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问题(模版)
工程建设投入资金大,是社会关心的热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建筑市场工程承发包从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到施工企业自己上市场揽取业务,再发展到今天在有形建筑市场参加竞标。由于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市场竞争激烈,各施工企业或其代理人为了获取承包合同和利润,采用了许多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建筑市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近几年查处的大要案情况分析,工程建设领域仍然是腐败的高发区,成为了反腐败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给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2001年以来,国家把建筑市场作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各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整顿活动,也查处了一些典型案件,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较为混乱的市场秩序。建筑市场整顿从1986年以来几乎年年进行,但没有起到治本的效果,只不过不同阶段发生在不同类别的人群中。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积重颇深,不是靠权宜之计和“运动战”所能解决的,必须从目前社会大背景及建筑市场运作的制度设计中寻找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有效规范市场的目的。
目前,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焦点在政府投资工程上,特别是这些工程在招投标阶段“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剥夺了潜在投标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给一些腐败分子提供了“寻租”沃土。目前工程招投标中“违规操作”已经漫延到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且单个环节行为执纪执法部门取证难,较难认定为违法违规。建筑市场经过多次整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违规行为从公开到隐蔽,从个别人“一锤定音”到整个招投标过程不正当的“系列操作”,形成了程序上的合法而实质上渗透着腐败。这种状况不予以整治危害性更大,将使建筑市场处于非良性竞争状态,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且毒害党风和社会风气。针对当前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现有法规体系存在人为弹性空间
目前,建筑工程招投标依据的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招投标法》有些条款规定本身就留给业主或代理机构弹性空间,如第十二条赋于项目业主办理招标事宜的权力;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条有关不得对投标人有歧视性条款规定;第四十条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的条款等。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目前,招投标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对手得分(综合评审法)差距非常微弱,法律提供的微小弹性空间都直接影响评标结果。《招投标法》作为指导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它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但作为政府投资工程,应有更严厉的规章,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弹性空间。
2、体制现状提供“操作”可能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体制基本上还是条、块分割,各个法人单位承担项目业主,并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为了解决各项目法人单位的专业素养问题,在招投标阶段引入了招标代理制,施工阶段聘请社会监理,并强制性地接受政府监督。从实践来看,建设市场存在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萌芽于招投标阶段,招标代理制引入并没有实现工程招投标过程的贯彻“三公”原则。究其原因,是体制问题。现有的建设体制,项目法人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它是各级政府的委托代理人,他们有法律上提供的弹性空间,这些代理人在选择招标代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时,仅有道德的约束,来指导他们为所服务的机构决策。经济学上有个理性人的假设,当他们能以极小的风险获得个人利益较大的回报时,道德约束力就显得脆弱。实践中存在领导不干预,经办人员干预;项目业主不干预,招标代理人干预的状况,现实地说明了一切。
3、诚信经营社会基础尚显薄弱
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阶段,虽然市场经济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作用的结果及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仍衷情于“权力”。建筑产品虽然牵涉到每一位民众,但它不像家电产品,民众可以自主行使购买和监督的权力,致使家电业必须以诚信经营为本,取信于民,才能获得市场份额。现实中建筑产品采购权集中在招标人、代理人、评标专家委员会手中。由于建筑产品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还有,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至于遭到像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受到市场驱逐,所以,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
4、交易各方主体尚未成为实质上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
上面已分析现有体制下项目业主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实质上仅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项目业主的价值取向与掌握的权力,决定着招标代理人不能纯粹从公平与效率角度进行招标运作,否则招标代理有可能失去市场。在这种体制约束下,招标代理人从某种意义上,仅是按照业主的意愿帮助业主完成符合法规程序的招投标运作,有的招标代理机构看业主眼色行事,使业主倾向的中标人合法化。
建筑市场交易各方中重要的主体承包商,在我国就更具特殊性。目前,在建筑市场中存在一些个体“包工头”,以法人名义参加工程招投标,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承包商体制所决定。建筑施工业作为完全竞争性行业,行业门槛并不高,但进入该行业有政策壁垒资质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施工企业尤其是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仍是国有和集体占主导地位,这些国有企业通过多年改革仍未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于建筑行业政策壁垒的存在,行业内企业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令行业内竞争日趋残酷,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许多不当方式。作为目前国有(集体)企业管理者,他们对现有市场竞争态势必然作出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理性选择——选择对自身风险较小的经营思路。企业自主投标投入大,且有许多公关费用,这对国企来说,无疑是心头的痛,若多标未中,经营者自身就要面对许多公关费用而束手无策,同时令企业陷于困境;反之,通过投标代理人,企业开具介绍信,就有一笔收入,中标后还能收取管理费用,将投标风险转移给“挂靠者”。这样企业可以在举步维艰中生存,而企业管理者不承担个人风险,甚至还可以有隐性收入存在。对“挂靠者”而言,他们不一定具有能力(包括人力、物力)维持一家企业运作;即使有能力,他们也较难在起步阶段就创办一家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再有,即使创办成一家高等级施工企业,维持企业运转所需的管理费用,也令他们承担很大的风险。正是这种思维定势,造成了现在建筑市场中挂靠盛行,甚至出现专以投标谋利的个体。总之,现在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各方交易主体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都被“挂靠者”操纵着。
5、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招投标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施细则。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招标代理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就组织机构而言,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政府机关越发精简,配置人员更少。目前,我国处于建设高峰期,项目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许多建设项目法人作为一次性业主缺乏工程项目经验,建筑市场必然产生大量问题。面对此种状况,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的招标办及有形建筑市场,又人为割裂,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监管力量更趋削弱。从行政手段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的消极手段,从理论上说,过多使用消极手段会伤及自身,最终会影响事业的繁荣。
6、评标专家委员会未能实现既定功能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人为因素干扰,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评标委员会并没有很好实现其预定功能。具体原因如:①按照《招标投标法》对评标专家资格的界定,只有在大、中城市方才有条件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的评标专家库,合乎条件的评标专家在数量上显得不足;②评标专家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评标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素养较难把握,特别在库容不足的情况下,合乎法律硬件规定的专家基本都入库,致使专家质量参差不齐;③社会化选拔评标专家的方式,对专家仅有法律的约束,行政上对其约束不力。但由于工作特殊性,即使触犯法律,取证也较为困难,法律约束也不硬。对评标质量而言,主要依靠评标专家对自身的道德约束,道德约束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在目前复杂环境下,道德约束往往显得苍白;④现在招标项目众多,项目规模专业差异很大。对大部分项目而言,代理机构从压缩招标成本考虑,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实,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现有评标委员会充当招投标活动中“橡皮图章”的功能,或评标专家参与“暗箱操作”,针对特定问题作出特定评判的现象就会有客观的认识。
建筑工程正是存在以上诸多法规、体制、社会环境、机制及建筑产品本身特性等原因,导致了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暗箱操作”。其操作行为具体体现在招标“游戏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从发布公告、接受报名、资格预审到投标文件都作出了一系列有倾向性的安排,并且发展到监管部门根据现有法规很难从书面材料上认定其违规行为。各地监管部门等针对这些问题虽然制定了很多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然而,由于以上深层次原因未能破解,往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市场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仍然未能实现完全按照承包商实力或项目管理班子实力进行竞争。
建筑工程招投标行为成为社会热点,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成绩。领导指定承包商、明目张胆“违规操作”现象得到扼制,但“违规操作”行为从公开到隐避仍然肆虐于招投标活动中并被披上“合法”的外衣,这些现象启发我们思考现有招投标制度的设计。笔者认为,由于建筑产品特性及招投标活动中人的因素较为活跃,要想从根本上扼制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减少活动中人为的干预,这必然会牺牲一些效率。从目前及发展来看,国有投资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将逐渐降低,政府完全可以将建筑业发展的效率问题交给市场,政府投资一般项目招投标在“三公”原则基础上,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在具体运作上对跨入门槛的承包商一视同仁,招投标“游戏规则”增加随机性,保证公平性。这样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使政府投资项目利益最大化。
第五篇:当前紧急重大信息报送中存在的问题及要求
当前紧急重大信息报送中存在的问题及要求
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我们下发的文件中对重大紧急信息的种类都进行了很全面的概括,但仍有一些单位对重大紧急信息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安全事故、自然灾害这些方面,往往不能认识到社情民意、网络舆情等信息的重要性,这些信息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掌握,而是听说了、掌握了之后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报送这类信息的意识。在这上边,我们已经有一些同志受到了批评,受到了处分,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二是工作不规范。一些单位办公室的同志对重大紧急信息报送的程序不清、自身职责不明,遇到重大紧急情况时不能按照要求做到迅速报告、层层把关,以至于事情发生后出现主管领导、主要领导不知情的现象,给自身的工作造成被动;还有一些同志在我们询问相关情况时常常认为这件事不属于自己的业务范围,把事情推给办公室其他同志、推给其他部门、甚至直接推给单位领导,让我们的工作人员三番五次的打电话询问情况,耽误了紧急重大信息处臵的最佳时机,给我们应对、处理紧急突发情况造成了极大地被动。三是报送不及时。在紧急重大信息责任追究中,很多都是由于迟报、漏报、瞒报引起的,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一些本可以合理处臵的事情变成了“网络事件”、“媒体事件”,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信息,上级领
导知道了,本单位领导还一无所知,造成信息“倒流”现象,严重影响了事件的正常处臵,那么,这些事情的责任在谁身上,就要对谁进行追究、进行处分。
要求: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全县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紧急重大信息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要认真领会、学习紧急重大信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拓宽信息视野,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抓信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抓信息,着重在发挥好信息的“窗口”、“参谋”、“哨兵”、“桥梁”等四个作用上下功夫,求突破。二要拓宽渠道、强调规范。各单位要加强信息主渠道建设,站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福民强县的高度,把信息工作作为单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配齐配强专兼职信息员,加强对信息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力度,强化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报送意识,善于从一线、从各类媒体、从生活中发掘信息,发现信息。要建立完善紧急信息报送制度,通过集中学习、制度上墙等多种形式让办公室每一名同志都学习领会到紧急重大信息报送的程序、时间要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报送好紧急重大信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三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严格紧急重大信息报送责任制度,按照文件要求把报送责任落实到人,办公室的每一名同志,在接到重大紧急信息后都有责任去落实事件真相、有责任及时向上级请示、有责任提醒上级领导报送的时间要求;作为主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更应在接到报告
后及时查证、在合理处臵的同时要督促下级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争取事件得到及时、合理的处臵。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建立完善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处理大台账制度,对每一件重大紧急事件进行登记分析,对迟报、漏报、瞒报、压报等行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