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基层学校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
基层学校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
[摘要]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就有非常好的体现。几乎每年的生物高考题中,都有实验题,一般都涉及到实验设计,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验题上的失分相当的严重,特别是基层学校的学生。在基层学校有效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部分,除能很好地秉承和落实新课程课改的要求外,还对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理解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动手技能;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性,包括主动观察、测量、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科学家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科学态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基层学校 有效开展 实验动手能力 生物新课程实验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实验设计的理解能力、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能力。鉴于当前学生对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能力距高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当前应该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而且当今素质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能力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应试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是能培养学生这种方面素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部分。新课程改革正是本着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的理念重磅出击,在原有基础上推出了新教材,新教材都做了适当的改编。就生物来看,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课程教学理念新,变化幅度大,探究活动增加很多,特别是实验部分,人人动手,人人主动探究成为一大亮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实践活动应包括学生在各种实际工作条件下使用适当的设备和材料所进行的任何活动。
虽然这样是实验部分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实验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但就目前我省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基层学校,实验设备相对落后,规模一般较小,校舍紧张,即使有专门的实验室,往往也较拥挤;师资也较紧张,生物实验员也由生物老师兼任;生源多来自学校附近的农村,在初中学生物时就基本没养成生物实验的素养。因此,到高二开设生物课时,学生的实验基础几乎是空白,这就给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带来困难。基层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状况普遍不容乐观。而且到实验室上课,学生比较兴奋,上课纪律比较难管理,场面难以控制。特别是我们基层中学的学生,实验基础差,看到实验仪器、药品摆在面前就忍不住摆弄一下,至于教师在讲台上说什么,大多听不进,实验内容又没有认真地去预习过,乱搞一通,不知所以然,有时还可能出乱子。教师疲劳反而吃力不讨好,造成没有几个学生实验完成得好。因此,很大部分生物教师一般宁愿在黑板上讲实验,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减少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而,很多实验室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科学的创造性不能健康发展。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像我们这样的基层学校将会更加拉大与其他重点中学的距离,如果这样,将会成为教育界的包袱,会拖新课程改革的后腿,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不利。所以,如何有效开展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成为我们基层学校噬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生物新课程实验应开展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能更自觉跟积极地参与。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老师先讲,然后学生在老师讲的条条框框下按部就班地做实验,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使去兴趣,甚至有些学生站在那根本不动手,这样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重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努力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重课本知识直接灌输轻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积极利用基层学校周边环境以及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的不利条件,转变为有利条件。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接受自然环境多的熏陶,对生物很感兴趣,而且一般基层学校周边环境就是农村或者跟接近农村。就像我们学校有70%左右的学生来自农村,而且我们学校地处天台始丰溪畔,有丰富的取材资源和环境。我们就根据这些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就地取材,比如:小生态瓶的设计制作、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并适时给以兴趣小组以必要的指导和及时的评估,并在生物课堂上推广他们的实验成果,以激发更多的学生兴趣并参与其中。
二、封闭式实验室向开放性实验室的转变
在大学当中,实验室也不可能全部地开放,何况是基层的普通高中,这好象是个不可能的转变。确实在我们现在很少有中学能够做到实验室地完全开放,因为实验室一开放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一连串的,如仪器和药品损耗和破坏以及实验管理人员的增加等等,所以很多学校都为了省心对这个问题避之不谈。但如果实验室的开放了,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和实验效率也要受大班授课的制约而很难提高。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是规模较小的基层的普通高中,可供学生做实验的生物实验室只有一个,而且比较小,很难容纳一个班级50左右的学生。如果都是规定的时间一个班级去做实验,那么,很多学生将没有动手的机会,在那边看别人做,或者在那无所事事,一节实验课就混过去了。针对这个条件的限制,我们可以提倡开展小班实验课教学,这样可以减少每次实验的学生数,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增加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传统的封闭式实验室转入相对开放的实验室,比如在实验室开放的条件下(1)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让学生小组成员参与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如配置药品溶液,仪器准备,实验室卫生工作。(2)让学生预先试做实验。所以在保留一些较贵重的实验仪器的基础上,适当地放开实验室,不仅能充分有效得利用实验室有限的实验资源、提高实验室的使用频率,还能对小组成员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对实验教师的工作都大有帮助,让实验室不是成为学校的摆设而是真正能够成为学生发挥他们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是新课程背景下探索式实验的核心,在探索过程中分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思增强集体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自己努力创造条件也可以解决基层学校实验资源问题。
三、积极鼓动学生自己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做
基于基层学校周边环境以及生源的特点,许多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做或者自己取材。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自主地去模仿、去比较、去尝试、去创新,去失败。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再次实验直到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时,教师提示学生做实验前思考可用什么植物材料,2,4—D浓度要怎么配置合适,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及不当或错误之原因,然后再试一试。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的学生用菊花做实验,有的小组的学生有迎春花做实验,有的用栀子花。然后让他们自行配置2,4—D浓度剃度,找出适合本组实验材料生根的最佳浓度。不同的实验材料做出的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都有差异。然而在这个实验中有几组学生用迎春花和栀子花做实验材料并没有做出任何结果,并没有生出任何根,实验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首先教师应告诉他们,做实验失败了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许多科学家是在几百次甚至在几千次失败后才获得了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失败中找到原因,积累经验并使下次成功这才是最关键的。
显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并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再比如说做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两实验要用洋葱,就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在前一个实验中学生从洋葱的选取、根尖的培养过程中也学会了不少知识。在后一个实验中,在让学生完成书本实验中的要求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更进一步地探索。比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同种材料在不同质量分数的相同溶液中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情况和探究同种材料在相同质量分数的不同溶液中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情况,并自行设计两张表格,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主要用到的是洋葱,学生可自备实验材料,溶液由教师提供,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配制。其他实验工具由实验室提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积极参与,最后实验结果每组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专门抽出一节实验课来让各组来呈现他们的结果,并共同分析讨论各组实验结果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将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还有,比如做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我们一般用到的黑藻,在我们学校学校旁边的始丰溪就很容易找到,可以在给学生讲解关于黑藻的形态特征以及生活环境后,发动学生分组的形式自己去找。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在寻找黑藻活动以后的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这个实验中,相信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样我们不但积极利用了学校本身周围的资源,而且使学生充分融入实验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四、重视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评价
在实验过程总,不仅过程非常重要,结果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往往在实验过程中投入巨大的热情,但结果评价往往草草了事。这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指引。在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实验成果并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每个小组可推荐一个学生为该小组的实验进行答辩,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提问。好的一个结果评价往往对实验本身有很好的反馈作用,而且也能养成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实践,积极开展新课程实验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书面文字,再将不同班级的实验情况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经验总结,最终形成主报告文字。
在许多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生物试验室、实验器具配备落后、简陋、不足,十几、二十几个班仅配有一间实验室,许多实验器材仅够一个小组几个人的实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就成了空话,特别是有的实验需要几天或更长的,这种实验更无法在实验室进行。但多数实验所用器具都较简单、实验步骤不复杂,这些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可由学生自主寻找替代器具在课前实验,能力较低的同学可在课后补做。
总之,生物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可前课后自主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实验的作用,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强调自主实验的重要性,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验后的检查、交流,避免流于形式,这样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做探索,提高基层学校执行生物实验的能力,紧跟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校在有限资源条件制约下,也能最大限度得利用现成的资源和条件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及方法的应用能力,使基层学校能成为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2期
2、中学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5期
3、纪琴,陆建身.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困难和突破途径.生物学教学,2005,30(10):20-22
第二篇:高中生物新课程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前设置三个必修本、三个选修本,集中了老教材的所有内容,最大的特点是重新按新的视角来编排,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现,更显系统性、条理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涉及的高中内容。从学科内容的量、学校安排的课时来看,有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的窘况。所以以往的学习模式----来回折腾复习,显然不允许,最起码从时间角度是这样。从深层次来看,就算有时间来重复复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为在高二这样新课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指望在高三来解决,实践证明是不行的,只能说比原有的掌握情况稍有好转,根本性的东西还是解决不了。套用生物学上的行话来说:学习上的分化是不可逆转的。从实践来看,高中生物教学一定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抄冷饭。借用男女交往中的恋情来分析,每个男女对初恋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就是人的第一印象的问题,犹如一张白纸上第一次涂上去的文字,如果觉得第一次写得不理想,尽管可以擦了重来,但不管如何,第一次印记依稀还在。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高二第一次没有用心去搞明白这块知识,指望高三来重新修补这块领域,实事求是地说,不可能。学习这个东西,我一直认为新授的知识内容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要解决,如果此时不解决,那是终生都不会再明白这个事了。
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个事要做。
第一:明确教学主要阵地-----课堂。现在有一种不良风气在盛行,可惜的是这个风气正在被校方所推崇。有很多教师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外大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补。从表面来看,这部分教师很敬业,总有学生在他的办公桌前吃小灶,他(她)的身影也总能在教室中看到。从校方管理角度,确实可以肯定这部分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我们从深层次来看,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本来可以在第一时间课堂解决的事,由于教师无能,硬放到课后来消耗师生大量休息时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这不值得校方肯定,反而是要抵制的事。但可惜,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不难发现这样的学校,办学办得很艰苦,结果也不理想。这样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这类老师在学校里年年被评为先进教师,而那些课堂教学实力强,效果好,课外少化时间的教师,往往被学校视为教学态度不端正,评先进、优秀都靠边。这样一来,整个学校的教风就出问题了,教风不良,学风自然不好,高中终端成绩就不用多说了。而学校之间又是竞争激烈,相互比较,无奈之下,学校无奈提出周六、周日加班加点补课。结果,教师、学生都面黄肌瘦、苦不堪言,有的学生开始厌学、逃学。所以我很反感教师牺牲自己休息时间,课外去“敬业奉献的。”高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不能过多地挤占他们的休息时间,要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主要责任,我认为:要着力培养自己在课堂第一时间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要始终坚持:课堂才是主阵地,尽量不用课外时间。
第二:解决教师授课能力及风格
不用课外时间来补,唯一途经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说课能力。从生物学科角度来看:
第一要务:要解决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风趣、幽默、思想先进、理念领先、贴近生活。能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也有能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生活化。一个教师的教学成败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心。学生学习是一个艰苦、长期、相对枯燥的脑力劳动,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这样的学习困境,努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获取知识。
第二要务:改变传统不健康的工作模式。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写教案、批改作业上。这是目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好坏的很重要的标尺,被校方广泛使用。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粗暴的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传统做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学生作业做得不理想,你一个一个不惜时间去批改,有必要吗?批改了,他就能懂了?我认为这是观念问题:我们应该把教学管理的端口往前移。写教案、改作业,这个事要做,但不应该提倡集中主要精力在这方面。要改变教师的以往那种形象:挑灯批作业。教学管理的端口应该放在教学工作的前端----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把学科知识、学科思想让学生接受。
学校教育教学始终要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科学合理地展开教学。
目前,新课程在浙江省大地已经全面展开,实施过程要面临许多未知的因素,要改变的东西很多,我觉得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评价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左右着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的教学行为。落后的评价模式不改,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也不会走得太远、不会走得太顺利。
第三篇: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一些做法
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一些做法
陕西省宝石中学生物学教研组 翟绍军 2009.10
内容摘要: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1.教学理念的转变2.教学方法的转变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狠抓“三基”,搞好落实。但在实施中存在着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误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解决矛盾,创建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
正文 从2007年开始陕西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无论从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评价、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成效提高等多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探讨,摸索出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又能提高学习成绩,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最优教学模式。
从2011届高一新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我有如下体会:
一.要想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如果对课标吃不透,或理解不深,教学过程就不能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必然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教学就会偏离课标的要求,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教学目的必然不能很好实现,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二.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要由教师的主体性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教书转变为教学生学,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有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了解结论为主转变为以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总之是为引导和教育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以讲述法为主,教师的传授水平对学生影响极大。其基本模式就是: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探究、验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等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少采用,大多时间都是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获得、知识的达成情况、调查研究等探究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方法死板,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许多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唱主角”和“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或者协调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仍然存在,但不应该
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也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化身”,教师要组 织学生,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 主要参与,直至成主动学习,充分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和体验。
三.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的模式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推理演绎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的实际,加强生物学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在第一章“走进细胞”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因、系统、历史、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从基因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学生将从本质上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理解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实质;从系统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建立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科学发现的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生命,运用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有助于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统一的角度审视生命,有利于建立生物学从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经过从多个方面反复的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例如,关于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
度的实验,我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哪些情况下完成,如加热、有无机催化剂(Fe3+)、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等条件,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等,正确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步骤;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对实验的讲述,分析讨论实验设计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实验探究的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实验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和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又如,在我校超大班进行实验课时,按照教材要求开展活动非常难,管理控制不严,容易造成混乱,实验课往往就成为走过场,只是一个形式,组织教学就不能达到应有效果。因此,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保证实验课的有效和有秩序,教师可以事先培训小组长,将基本技能教授给这些小组长,由这些小组长充当小先生,分别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实验,并与大家一起探究,提出一些实验中的出现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法,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然后,各个小组推选出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进行小组发言,与大家交流和反思。最后又同学自评、互评,造出最优方案,得出可信的结论。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通过合作学习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懂得了方法,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又大的提高。总之,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五.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狠抓“三基”,搞好落实。
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的手段,不论怎样改变,主要看能否取得教学成效,只要有成效就是好方法。而取得好的结果,关键在于能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上都要抓落实,从备课、教案、学案、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实施、组织教学、作业、辅导、监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保证正确的实施,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上狠下功夫,夯实基础,力争每位同学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减少错误的发生,使学生质量有大的提升。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学上狠抓基本功、狠抓落实是质量的保证,这也是我校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不论教改如何进行,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搞好落实都是万万不能放弃的。
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上存在差距。许多县区初中时期没有开设生物课,初中的生物学基础极差,学生听课时好像听懂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完全理解,只知道有这么回事,有点印象。加之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完全消化吸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导致教师顾头不顾尾,忙了探究导学,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只能反复讲解,耽误了时间,在一节课中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只好退回去走老路。一节课课时有限,在预定时间内完不成各项目标,心中充满失败阴影。
2.班级人数太多,开展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管理难度太大。我校都是超大班,人员多,如果进行小组讨论、分组活动、互相评价等,场面热烈,有时争执不下,难以说服对方,教师难于管理,会造成场面失控,白白浪费时间。
3.课时少,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
目前各学校面临的极大地难题就是课时少,教师人员短缺,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第一,如按每学期授课20周计算,生物课总课时数是40节,除去节假日和大型考试,要用30多个课时讲完大纲要求的内容难度很大,而且我校每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安排习题处理、单元复习及检测等时间;二是高一生物学知识和初中生物学知识跨度较大,学生们初中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有些听懂了,有些实际上没有完全理解,只知道有这么回事,有点印象。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讲解,学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将会给后续学习埋下隐患。三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有些知识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方面有赖于教师做弹性处理,如蛋白质结构的计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分析计算、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计算,遗传病概率计算等等。细胞分裂中DNA和遗传的关系等知识内容不补充,将来这些部分的学习难度会跟大。
4.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方法太少,没有找到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较好模式,需要摸索和探讨。
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听懂,好像会,但不会做题,考试成绩上不去。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所学知识。如果只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形式,忽略考试能力的培养,将来无法应对高考,有效教学就谈不上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认真应对,找到平衡点。
(二)一些思考和对策
1.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和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一个特色,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几乎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出发点在于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日益突现出各种问题,引起各种对新课标的质疑。比如,过分强调活动,但事实上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如怎样开,开设条件缺乏,开展用途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必要开设某些活动等,而且认为忽略知识体系,教无章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正如课程专家赵占良所说:“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我的一些做法是这样的:
(1)对每一个活动,首先要考虑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分别去考虑,价值不高的就不要做。要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精选,价值相对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删去。其次是不必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的完整性,学生懂得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够应用就可以了。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能看懂的内容先自学,课堂上只是解惑和训练,指导学习方法,以保证完成教学所需的课时数;
(3)调节教学进度,难度大的知识和对学生能力要求高的知识可以延时处理,容易掌握的知识在注重成效的同时尽量缩短时间;课标要求不高的就不再精讲、细讲。
(4)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外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讲透彻就行,这样就能较好的化解课时与内容之间的一些矛盾。
(5)加强本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学习,积累自己在新课程学习和教学中的经验,摸索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教学相长。
2。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围绕以上问题的探讨(当然不一定需要对上述问题全部进行探讨),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
因此,我以为,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废除“高考”制度,而是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和“高考”制度。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望一夜间就取得成效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的时间、检验、建设,教育改革才能得到完善。我们应沿着“知识与过程并重,传统与创新结合”的路子,积极参与新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高中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 一周强化
主讲: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张玉祥 一,一周知识重难点 1,考试内容: 分类层次 实验名称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 质的鉴定 实验要求 学会 探索类 离子, 2,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 学会 效率 分子 学会 3,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水平初步学会 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 学会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初步学会 6,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7,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细胞 水平实验 8,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9,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0,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 原 学会 学会 学会 学会 探索类 探索类 验证类 验证类 实验方法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验证类 设计类 设计类 实习类
11,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 初步学会 察 初步学会 个体水平12,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 实验 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初步学会 13,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 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种群水 14,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初步学会
调查类 调查类 设计类
平实验 15,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实习)初步学会 16,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 初步学会 生态系统 态系统的稳定性(实习)水平实验
17,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8,观察 SO2 对植物的影响 2,考纲解读: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调查类 验证类
本考查点的内容大致与去年相当,但今年删除了制作类,调查类,收集类中的六个实验,实习考点,不再作为考试 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作相应的调整.《考试大纲》对本专题的要求可划分为两类:一是理解实验及实习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 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二是能独立完成实验和实习,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探究性实 验的一般方法.具体的是能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及方法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包括用图表,数据),用恰当的方法 验证相关的生物学事实,能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的技能,方法,原理解决新问题.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考查的内容上,由于在高考中考查实验操作技能目前还难以实现,因此考查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实验原理,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操作要领以及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 结上.通过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实验思维能力成为命题趋向.从近几年出现的高考题分析,实验设计和分析是一个热点,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能否分析实验结果, 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及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新出现的一种实验题型,具有一 定的开放性.今后实验题有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①开
放性(题目,材料,方法步骤一个环节),②对实践中 一些具体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表达和描述.3,规律,方法和技巧(1)实验,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中学生物课本中的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按其实验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Ⅰ,验证性实验:特点是验证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结论,而这种结论在理论课中已讲过.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这类实验重点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解释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Ⅱ,探索类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带有不确定性,要经过实验或研究得出结论.例如:比较 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在这类实验中 应注意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Ⅲ,模拟类实验:其特点是所用材料全是非生物材料和替代材料,通过对实际研究过程相似的情景,模拟实际研究 过程.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此类实验同学能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深对课本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理解.今年高考不涉及此类实验.Ⅳ,调查类实验:其特点是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得出结 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Ⅴ,设计类实验:其特点是根据学过的生物学原理设计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仪器,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等.例如,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2)中学生物实验包含的基本技术 Ⅰ,玻片标本的制作:一般制作的是临时装片.A 压片法(如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压片的一般过程是:a 取材;b 固定;c 解离(对不易分散的材料用 HCl 处 理);d 染色;e 压片;f 观察.B 装片法(如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a 将材料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平;b 放盖玻片时应从一侧慢慢盖在 水滴上,防止气泡产生;c 染色时或改变溶液浓度时,从一侧滴染色液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C 涂片法(如血涂片制作,现行高中生物实验中未使用).涂片时要注意:a 载玻片必须清洁;b 涂层要均匀;c 染色细 菌可用亚甲基蓝染色;d 血液用瑞氏染液.Ⅱ,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技术:包括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使用低倍镜时应注意正确对光和焦距的调节(粗, 细准焦螺旋的调节).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包括:a 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并移至视野中央;b 转动转换器,
,使高倍物镜镜正 对通光孔;c 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Ⅲ,纸层析技术(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具体方法:a 制样液;b 制备滤纸条;c 点样液;d 层析,观察 实验结果.Ⅳ,比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是利用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 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Ⅴ,恒温技术(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a 水浴,b 恒温箱.此项技术主要用于酶的催化反应或 细菌的培养等.Ⅵ,研磨,过滤技术(如叶绿体色素提取),研磨过程中加入 SiO2 是为了研磨充分,色素提取时加 CaCO3 是为了 避免色素被破坏.其原因是叶绿体基质呈弱碱性,细胞液呈酸性,加入 CaCO3 是为了让弱碱性的 CaCO3 中和细胞液的弱 酸性,使色素分子在叶绿体破裂后仍处于弱碱性环境中,使色素的结构和性质维持稳定.Ⅶ,设置对照:很多实验都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方法很多,有的以不处理为实验组的对照(如组织中还原糖的 鉴定时留一些组织样液作为比色对照);有的以常规品种或常规浓度作为对照;有的实验是相互对照.无论哪一种对照 都必须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3)实验设计的常见方法: a.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如: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③CO2——澄清石灰水或酸碱指示剂
④乳酸——pH 试纸 ⑤O2——余烬复然 ⑥无 O2——火焰熄灭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b.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如: ①光合速度——O2 释放量或 CO2 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②呼吸速度——O2 吸收量或 CO2 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情况 ⑥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动物活动状态,动物体温变化等 ⑦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身长变化)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⑨菌量——菌落数或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c.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 CO2——NaOH 溶液(KOH 溶液)④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处理)⑤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⑥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黑暗处理)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 ⑧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 ⑨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⑩骨的脱钙——盐酸溶液 学生除了要熟悉以上这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外,还要学会如何针对一个具体的设计题去恰当地选用实验方法,这一方 面可围绕实验目的来选择,另一方面可
通过分析题目要求和材料用具来确定.(4)实验内容应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生物学中的学生实验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发现的研究过 程,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证明渗透作用的原理.在复习时 应抓住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某些实验步骤为什么这样做?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如为什么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做观察材料?“质壁分离”中的“质”和“壁”分别指的是什 么?分离发生后液泡中的紫色发生怎样的变化?教材中关于孟德尔发现和证实两个遗传规律的杂交测交实验,是“遗传 变异”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中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表述,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假设,对假设的 验证,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表述等内容是复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 力.此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细菌的转化实验,生长素发现的实验,DNA 半保留复制等一些经典实验,都应结合 知识体系的构建,复习实验设计的思路,程度,方法,原理及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复习时将实验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融为一体,为分析,解决新的实验问题和设计新的实验,形成一定实验能力,奠 定知识基础.(5)关于实验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单一变量原则 d.实验对照原则 e.可重复性原则 f.简约性原则 其中 c 和 d 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两个原则.--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项应对策略,具体包括端正生物实验课态度,增强实验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中对生命现象的描述、生命规律的探索和生命本质的揭示,都是通过反复的科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内容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新教材在实验部分做了很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实验内容更多更新了。如旧教材只提到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新教材补充了《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并且增加了《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其他实验。实验内容的增多和更新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增强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对生物学微观水平的学习。另外实验的性质也由原来的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变,旧教材安排的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则更多的是探究实验,如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等,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以后的认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教材更侧重的是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探究能力培养。这些正是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相吻合的。但是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普遍存在学生态度不端正、实验习惯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摸索出了以下实验教学策略。
一、端正实验课的态度,增强实验意识
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况且高考实验题与教材中的实验相差甚远,以致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实验讲到了,平时实验多做少做无所谓,甚至是做不做都没有关系,导致了实验开出率很低。而对于学生来讲,更是没有思考过也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普遍认为老师怎么讲自己就怎么做,实验过程中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实验成败的原因,更不会去积极探究实验中的新问题。故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因此,实验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端正态度。只有转变对实验的看法才有可能改善实验教学。首先从教师来讲,应当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领会其实质,明确在新课程下,光凭讲是无法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须把实验课抓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引导学生态度的转变,使学生明白并感悟到实验在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这一问题,我就在高中生物开课之初,给同学们指出并分析生物实验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学仪器与相关试剂的使用,以及生物学材料的处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大学的深造、科研的进行打基础。另一方面高考实验题的设计与考察看似陌生和复杂其实都源于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不仅从高考升学的角度意识到实验的重要,同时也从个人的能力培养上加强认识,使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应该想到,做实验是在学习真本领。并且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史实,如讲到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时,介绍科学家怎样发现细胞以及如何确立细胞学说;“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揭示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到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极少数的酶是RNA的。真正做到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用心挖掘,合理设计,广泛的联系日常生产生活实际,长此以往,慢慢渗透,逐渐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一直以来,由于对生物实验学习的忽视,导致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未能养成。例如实验前不知检查仪器,用完仪器不知道归位,实验结束不知道整理实验台,用过的实验材料随意丢弃等等。不仅如此,同学们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都很缺乏。例如不会正确量取液体,胶头滴管混用;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使用显微镜,要么不会对光,要么不知道用“压片夹”,甚至有的连显微镜基本结构都认不清;实验做好后,不会观察;有了实验结果也不会进行合理分析等等诸多问题。缘于上述原因,导致了试剂的污染浪费,仪器的损坏,在规定的时间里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以及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现象,我的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内容,就是学习《实验室守则》,告诉同学们进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验前要仔细检查仪器,用完仪器要归位,实验结束要整理实验台;务必提前预习实验,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的来做实验,实验后做好总结与反思。随后就学习常用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不能怎么做,不要怎么做”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比如显微镜中低倍镜换高倍镜,应当旋转转换器,不要旋转物镜镜头,如果不注意就会导致物镜镜头的脱落以及对焦不准,显微镜无法使用。胶头滴管不能混用,从哪个试剂瓶中取的一定要放回原处,如若不注意则会引起试剂的污染,整瓶试剂报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从一开始就严格的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一开始就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以后打造实验教学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都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时一般由教师按照操作要求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照着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是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结束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实验安排的最大缺陷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理念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敢于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0.3g/ml蔗糖溶液改成0.1g/ml或0.5g/ml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
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液泡体积和颜色等变化并记录选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然后让他们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
0.3g/ml)来替代?”
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们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实验探究结果,有些就能对实验的某些内容进行改进。例如学生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通过探究,发现采用10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层析后色素带分层比较清晰(教材中用到5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该实验中划滤液细线是难题,教材上说用毛细吸管划,往往一次很难成功,但有的学生用盖玻片边缘去划,得到的效果更好,滤液细线细而齐整。部分学生的探究结论被教师介绍给大多数学生,不仅对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是一种激励,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且学生还能够从中体会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注重实验结果,分析和改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