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
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书目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2、《鲁迅全集》
鲁 迅
3、《红岩》
4、《青春之歌》
5、《邓小平文选》
6、《雷锋日记》
7、《安徒生童话》
8、《谁是最可爱的人》
9、《高山下的花环》
10、《悲惨世界》
11、《十万个为什么》
12、《简爱》
13、《共产党宣言》
14、《毛泽东选集》
罗广斌 杨益言
杨 沫
邓小平
雷 锋
(丹麦)安徒生
魏 巍
李存葆
(法)雨 果
合 著
毛泽东
(英)夏洛蒂·勃朗特(德)马克思、恩格斯
15、《暴风骤雨》
周立波
16、《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17、《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
18、《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江泽民
19、《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
20、《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21、《辞海》
22、《红与黑》
(法)司汤达
23、《新华字典》
24、《金庸全集》
金 庸
25、《牛虻》
(爱尔兰)伏尼契
26、《平凡的世界》
路 遥
27、《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
28、《莎士比亚全集》
(英)莎士比亚
29、《林海雪原》
曲 波
30、《丑陋的中国人》
柏 杨
31、《我的父亲邓小平》
毛 毛
32、《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33、《静静的顿河》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5、《基督山伯爵》
36、《哥德巴赫猜想》
37、《第二次握手》
38、《创业史)
39、《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40、《新概念英语》
41、《红旗谱)
42、《列宁选集》
43、《红灯记)
(英)柯南道尔
(苏)肖洛霍夫(德)马克思、恩格斯
(法)大仲马
徐 迟
张 扬
柳 青
刘少奇 编著
梁 斌
(苏)列宁
中国京剧院集体编著
(英)亚历山大·L44、《保卫延安)
杜鹏程
45、《燕山夜话)
马 南
4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 绳
47、《随想录》
48、《天安门诗抄》
49、《文化苦旅》
50、《红日)
巴 金 童怀周 余秋雨 吴 强
第二篇:共和国词典
共和国词典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国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稳定价格1949年11月1日和5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两次开会研究稳定市场物价问题。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为支援解放战争,财政出现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国民党时期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投机资本猖狂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是刚成立的共和国政权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陈云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调集粮食、棉纱等物资,并采集停止货款和按约收回贷款,开征税收,冻结资金投放等措施,经过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各大城市统一行动,趁市场高价大量抛售,在几天时间内给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平抑了物价。
毛泽东访苏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访问期间,中苏两国政府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规定:双方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同时,还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
中国的特权,不迟于1952年末,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并从旅顺口撤退苏联军队,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第一部婚姻法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这是扫除我国封建旧传统、实现妇女解放的一件大事。
整风运动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的居功自傲情绪,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政治上堕落颓废,违法乱纪等错误,密切党和人民的联系。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各级党的组织普遍进行了整风。同年冬整风运动基本结束。
土地革命 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和同意了刘少奇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及中央共中建设的土地改革法草案。此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6月28日通过的土地改革法,于6月30日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
路。”土地改革法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此后,土改运动在有2.9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国内战火爆发。10月上旬,鉴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地威胁我国安全,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和祖国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之后,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定。至此,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镇压反革命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全国解放后,大陆上残留着200多万政治土匪,还有大批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狂。政府虽采取过一些镇压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够坚决彻底。为此,这一指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宽大无边”偏向,全面贯彻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根据这一指示,各地党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始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
动。
批判《武训传》1950年底,反映清朝末年乞丐出身的武训办教育的历史传记片《武训传》公映并受到观众热烈好评。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社会形式发表毛泽东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严厉批评对武训及电影《武训传》的赞扬,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并发表批评文章。同年7月,《人民日报》连载《武训历史调查记》对武训其人其事做了全盘否定。这次批判中,有的文章简单粗暴,无限上纲,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思想战线上的第一次批判运动。据新华社1985年9月6日报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当天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否定了上世纪50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同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和平解放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及其政治、经济羁绊,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士完整。
治淮工程1950年淮河洪灾后,政务院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当年7月,第一期治淮工程完成,结束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历史。淮河是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
农业合作化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第二阶段(1954_年1955年上半),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知识分子改造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阐明了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勉励一切有民族思想、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努力站到人民的立场,再争取进一步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在政治上要有明确的态度,分清敌、我、友。随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推广到社会各界。
“三反”“五反”运动 是1951年底到1952年,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1951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及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的指示。“三反”运动由此在全国展开。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又揭露出许多资本家的行贿偷税等严重违法行为。1952年1月,中
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向违法资本家开展一场“五反”运动。当年2月,“五反”运动首先在各大城市开始,并很快向全国展开。
民族区域自治 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等重要问题作出了决定。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宪法。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47年,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建立;1955年10月,新疆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到2007年,我国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公审刘青山 张子善 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河北省人民法院临时法庭奉最高人民法院命令,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其本人的全部财产。1950年——1951年,刘张二人贪污、挪用公款176272万元(旧币,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一元)。刘曾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被捕前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曾任中央天津地委副书记,被捕前任天津地委书记。惩处刘青山、张子善,被称为“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
“一五”计划 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
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城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开始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内容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及本户住址六项。国家统计局1954年11月公布的这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约为6.0194亿人。
统购统销 1953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极严重地形势。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大增加了需要供应粮食的人口,粮食销量急剧上升,私商的抬价抢购却使国家的购粮计划难以实现。这威胁着所有工业企业的职工和城市居民。当年11月,政务院颁布了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规定粮食应按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这一年冬被迫实行的粮食、食油统购统销(次年9月起又陆续实行棉花、生猪、茶叶、羊毛等200种以上农副产品的统销统购)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保持了市
场物价稳定;在不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1953年以后,中央把统购统销、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和农业生产合作化三者并称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项最基本的任务”,统购统销代表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核心经济制度。1985年,我国取销了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写入了1954年4月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公私合营 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当年9月初,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居领导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消息来源--凤凰网
第三篇:共和国教科书
共和国教科书----资中筠
2011年,在学术界的大事首先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这一纪念远远超出了应景活动,而是掀起了重新审视的热潮。有关文章、著作、记录影像、挖掘出的新史料、发表的对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新评价、新见解,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言论空间内居然呈现出一片小小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使我对史学界和出版、传媒刮目相看。我本人尽管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但无专业研究,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只能私心有所倾向,这是一点自知之明,也是对历史的一分畏惧。
在诸多出版物中我有幸拿到一套引人注目的书:《共和国教科书》。《南方周末》做了“中国梦”的专题活动,包括对这套书的摘评,曾邀我参加,我因时间不巧未能出席,允诺写一篇读后感。如今写此文,确实有感而发,并非仅为践约。
这套书出版于1912年,距今正好一百年。我是民国过来人,当时尚未出生。而见报道,我的师长杨绛先生正好用过这部教科书,算起来,我的父母从私塾进入“新式”小学时,也应该是学的这套课本。如今披读后,不禁感慨万千。抚今思昔,较之百年前的先辈,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当然是指精神、人格层面。
这是辛亥革命后出版的第一种新编小学教科书,包括初小和高小的《新国文》和《新修身》。那是在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以还是文言文。而其内容,从今天的目光看,还远未过时,其观念甚至可以被认为“超前”,有些仍属犯忌的“敏感”话题。翻开首页的“编辑大意”,就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高小课本的“编辑大意”,第一条开宗明义:
一、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重点号为本文笔者所加,下同)
寥寥数语包含了现代公民教育的要义。请注意:最终目标为“共和国民之人格”,这是鲜明地区别于大清王朝的臣民。
接下来几条简明扼要,完整地表现了“共和国”教育的特点。不忍割爱,全引如下:
二、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
三、矫正旧有之弊俗,以增进国民之爱国心。
四、详言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
五、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六、注重博爱主义,推及待外人爱生物等事,以扩充国民之德量。
七、注意体育及军事上之知识,以发挥尚武之精神。
八、注意国民生活上之知识技能,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
九、关于历史地理科之材料以有兴趣者为主,与各科无重复之弊。
十、选录古今名人著作以养成文字之初基。
十一、各种文体略备,使学生知其梗概。惟诏令奏议二类,非共和国所用,故不采。
初小课本的宗旨大体相同,与高小不同者是更强调“合于儿童心理,不为好高骛远之论”,注意循序渐进,结合生活现实,还特别提出关于花草景物的课文应预算就学的日期,按照时序排列,使儿童易于随时实验。
课文内容由浅入深极为丰富,囊括了天文、地理、中外历史、科学知识、日常生活、器物常识、实用技能(如“簿记”、各种书信体等)、国家政体以及伦理道德、待人接物,等等。贯穿其中的是“共和国国民”的精神。课文之外,还有为教师准备的《教授法》,难以一一尽述。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提出特别打动我的几点:
1.第一册、第一课,赫然一个“人”字。配图七个人,显示一家三代男女老少,包括怀中婴儿。一个“人”字如何讲满一堂课?《教授法》中从各个方面加以说明,除书写、读音外,列举具体的人的不同特点,和抽象的人的共同概念,有个性、有共性。还有人与动物的异同。画龙点睛之笔是:人之区别于鸟兽者,为“读书明理”。试设想,一个小学生第一天背着书包上学校,进入脑海的最初知识,就是对“人”的认识,接受了读书的必要性和读书的目的:“明理”。而且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维的方法,由此奠定走向做文明人的出发点。
2.初级课本中充满了日常生活常识,由家庭而社会,而且兼顾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环境、劳作方式,接近自然,不唱高调,不矫情,不煽情,符合儿童心理。兼顾识字释义,由易入难,穿插其中多有花鸟鱼虫、美景、游戏,活泼而有情趣。不知不觉间培养一种健康、卫生、勤劳的生活方式,尊重劳动的观念,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的作风,还有美育、趣味、情操的熏陶。
3.从初小第七册(小学四年级)起,即有以“共和国”、“平等”、“自由”为题目的课文。“共和国”讲国家制度结构;“平等”课讲专制与共和之区别,在共和制度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分两课,上一课讲身体、财产、言论、居处、信仰自由,“即国家亦不得侵犯”;下一课讲自由的界限,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不得侵犯他人自由。以后几册,此主题重复出现,不断加深。在高小的课文中详述各种国体——共和、专制、君主、宪政。切实贯彻“普及参政能力”的宗旨。
4.历史地理知识极为丰富,深入浅出。对全球地理以及各大洲主要国家都有介绍。有一课题为“共和国模范”,主要介绍美利坚、法兰西和瑞士,这也代表了当时中国精英心目中的向往。
高小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两课连续讲“华盛顿”,统共不到五百字,把华盛顿其人与美国独立起因和过程都说清楚了,简明扼要,十分到位。难得的是关于美国独立,课文指出是从抗税开始,而且称“英侨”,而不是模糊地称“美国人”,因为那时还没有美国。说明当时的编者对外国历史的把握已达到相当水平,能够准确地在几十个字中表达清楚:
(英国)“乃征美洲重税,关禁甚严。英人居美者,不便之。宣言:英国旧律,更定税则必由民举议员定之,因请立美洲议院,如英制。英廷不允,侨民大愤,不奉令,虽妇人孺子亦主持自立,起与英抗。”
本文特别引出这一小段文字,是因为上世纪下半叶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大陆普遍的观念是把美国独立纳入“资产阶级武装革命”的一部分,与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抗税”的观念对当时的国人是陌生的。直到2005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国崛起》的电视片,关于美国卷曾采访我,我着重讲述了当时抗英的口号:“无代表,不纳税”。这一内容却未通过不知哪一级的审查,在制片中被删掉了。百年前,共和第一年的小学生就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到21世纪的“人民共和国”却成了主流媒体不可言说的“敏感”内容,确是莫大的讽刺。
5.爱国与爱人类都是本教课书的重要主题。不少课文都有激发爱国情怀,提倡团结自强的内容。关于中外关系,初小四年级的课本中有三课连续讲“清季外交之失败”,把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列强对中国的侵犯以及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的经过做了扼要、客观的阐述。
中国人一向念念不忘自己是“大国”,一切自大与自卑的复杂情结由此而来。且看此教科书关于“大国民”的定义:
“所谓大国民者,非在领土之广大也,非在人数之众多也,非在服食居处之奢侈也。所谓大国民者,人人各守其职,对于一己,对于家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世界万国,无不各尽其道,斯之谓大国民”。接下来,讲述为“大国民”之方,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培养。
另一方面,爱人类的课文也多次出现,反复论述平等对待一切国家民族之人,不分肤色、种族。《修身》课本中更有好几课讲“博爱”、“国际道德”、“对外人”之道:例如“应对不可以不谨,交易不可以不信”,“我以礼往,彼以礼来,既不容侮慢,亦何必畏怖乎?”
“对于外人,或加以侮辱,或施以傲慢,于外人丝毫无损,特以野蛮示人耳”。
在战争中对于“敌军之失战斗力者”,也应以常人待之,这就是优待俘虏的原则。课文中专有对国际红十字会的介绍。
我们不应忘记,那是列强环伺,国人深感积贫积弱之痛的时代,理所当然要强调爱国、自强,乃至专有“军国民”,培养尚武精神之课文。但与此同时,仍倡导人类博爱精神,以不亢不卑的态度对待外人,培养宽广的胸怀,而不是片面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第六册最后以一句格言作结:“一国之强弱,视人民之德行”。
对照今世,何其难能,又何其可贵!
6.信仰自由也是重点之一,对佛、道、耶(基督教)、回(伊斯兰)诸教都有介绍,强调宗教平等,不应互相歧视。对于孔子、孟子、老子、商鞅的学说都有简述,并强调儒学不是宗教,老子的学说与道教也不是一回事。这些都只是作为一家之言。此外还有不少课文介绍中外历史人物,领域甚广,既有秦皇、汉武、俾斯麦、拿破仑,又有花木兰、秦良玉、哥伦布、南丁格兰(今译南丁格尔)。从人物的选择来看,体现了多元化的取向,并不一定代表编者的好恶。
7.特别突出完整的公民教育,除了贯穿在课文中的公民精神外,高小《修身》最后一册后半部分,也就毕业班最后学的课文是“共和国公民须知”专题,共五章十五节,大约占半个学期的课时。
1)“总论”给出定义:“公民者,享有公权利之国民也”,并详述公民之资格;
2)“公民之权利”——自由、平等、选举、从政;
3)“公民之义务”——纳税与公债、服兵、守法、教育;
4)“地方自治”——户籍与警察、公益机关、公安机关;
5)“国家之组织”——国体与整体、立法、司法与行政。
当然,小学的科目不仅是国文和修身,应该还有算术、常识(或称“自然”、“博物”,即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等。不过我一向认为,国文是奠定青少年文化底蕴和思维能力的决定性科目。这一套国文课本不负所望,深与广都达到一定程度。到五四运动之后,教科书大多改成白话文,但基本宗旨取向,特别是公民教育还是一脉相承。在价值观上所谓传统与西化,自然地融合,似乎不成问题。从《修身》课本的章节看,私德与公义并重,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都囊括其中,既讲谦谨、仁爱,又讲坚毅、勇武;既讲孝悌忠信,又讲尊重人权、人格独立,而且调动了古今中外美德表率的各种实例。
可以想见,读完这套书,一个高小毕业生已获得基本文化知识、文字修养、做人的道理,并且具备现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在此基础上,若继续深造,研习一种专业,无需回头再补基础文化课;若无力升学,进入社会,也具备了基本谋生手段,和自学能力。我见到过不少前辈,或是老革命,参加革命前只读过小学;或是后来成为文化界名人的,如大出版家范用、沈昌文等,正规教育也不过小学或初中。但是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即使历经思想禁锢、扭曲的年代,在环境许可时,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这固然与他们各自的天分和后来勤奋自学有关,但也是拜那时的小学教育所赐。
这套书是蔡元培任教育部长时主持编纂的。民国建立伊始,立足未稳,即以教育为重。1912年一月教育部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朝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同年三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又规定人民有信教之自由。接着,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必须从教育宗旨中删去,所以小学废尊孔读经。孙中山也力主此议。由此可见,蔡元培固然主张兼容并包,连辜鸿铭也被延聘到北大教课,但是他主张自由、民主、共和政体的倾向是很鲜明的,唯其是真正的主张自由,也能包容异见。
与此同时,在康有为推动,其弟子陈焕章主持下,掀起了强大的“孔教”运动,声势浩大,形成一次重要的思想较量。后来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又有一次较量。在那以后,新学开始占上风,“民主与科学”成为知识界的共识。平心而论,就纯学术思想而言,这种复旧的主张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在政权新旧交替中,整个局面是很混乱的。旧的秩序“礼崩乐坏”,而新的道德伦理不可能立即树立和普及。还有不少政客以共和为名,行争权之实,真伪莫辩。所以客观上呈现出来的就是道德滑坡,世道混沌,人伦失范。一部分士人怀念旧秩序,企图从复古中找出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体现在当时的政局上,这种尊孔运动必然符合顽固反对共和的政治势力的诉求。所以,伴随着这一文化上的较量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有张勋复辟,及其随后的覆败。百年后的今天又出现尊孔读经之论,又有人提倡定孔教为国教。不知这是与什么样的政治诉求相伴,是耐人寻味的。
诚然,同样的教科书,不一定培养出同样的人,社会环境千变万化,进入社会的人自然也良莠不齐。但是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教育方针的指向至关重要。百年树人,如果十年为一轮,按照这套教科书的基本宗旨奠定一轮轮少年的“读书明理”的基础,今日为生,明日为师,再加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扩大覆盖面,到百年后的今天,人心世道会是怎样景象?还能以中国人“素质不高,因而不适于行民主”为借口吗?公民社会还会那么遥远,甚至不可言说吗?
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极端,强制全民皈依一个十九世纪德国人的学说,这一“全盘西化”未能实现,只生出了与秦始皇相结合的怪胎。方今忽然又强调“文化自主”,回归传统,抵制“西化”。现实中,一方面疯狂拆除历史遗迹,任意涂抹屏蔽历史;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复古,动辄两千年,甚至五千年。为什么不看看一百年前呢?是不是只有回到完全不知海外有何物的时代才算是中国文化?我常说“愧对先贤”,就是我们没有爬到巨人肩膀上继续向前,而是像俗话说的“狗熊掰棒子”,拿一个,掉一个,永远积累不起来。甚至舎珠玑而拣瓦砾。而曰,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其可得乎?
最后要感谢这套书的出版人张立宪先生,他的确做了一件好事。我是从《中国新闻周刊》上才知道其艰难的经过的。《周刊》把他定为致敬人物,可谓实至名归。
第四篇:百本书
哲学类
《周易》
孔丘《论语》
老子《老子》
孙武《孙子兵法》
培根《新工具》
狄德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
黑格尔《逻辑学》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詹姆士《实用主义》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萨特《存在与虚无》
孙中山《孙文学说》
毛泽东《实践论》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文艺美学类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
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
克罗齐《美学原理》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第五篇:百本书
百本书书单
哲学类 《周易》 老子:《道德经》 孔子:《论语》 孙武:《孙子兵法》 毛泽东:《实践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宗白华:《美学散步》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达尔文:《物种起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霍金:《时间简史》
史学类 左丘明:《左传》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柏杨:《中国人史纲》 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莫尔:《乌托邦》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布可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汤因比:《历史研究》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经济类 马寅初:《新人口论》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 张五常:《卖橘者言》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马克思:《资本论》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萨缪尔森:《经济学》 刘易斯:《二元经济学》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奥肯:《平等与效率》 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经融帝国的崛起》
管理类 冯梦龙:《智囊》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成君忆:《水煮三国》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巴纳德:《经理的职能》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孔茨:《管理学》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盖茨:《未来之路》 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 坎菲尔:《心灵鸡汤:关于工作》 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 政法类 商鞅:《商君书》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
源》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洛克:《政府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
文学类
萧统:《文选》
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雪芹:《红楼梦》
鲁迅:《野草》
沈从文:《边城》
巴金:《家》
曹禺:《雷雨》
钱钟书:《围城》
陈忠实《白鹿原》
司汤达:《红与黑》
雨果:《悲惨世界》
勃朗特:《简爱》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泰戈尔:《泰戈尔抒情诗选》 海明威:《老人与海》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托克维亚:《论美国的民主》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梅因:《古代法》 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罗尔斯:《正义论》 考特:《法和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