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研究专题讲座》心得体会集锦
《校本研究专题讲座》心得体会集锦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简称,它与传统教学研究的最大区别是教研的重心下移到了学校,从而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其中,研究的起点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持和创新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课改而言是保障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因此,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项学习活动,就是要明确“学校是基地、教师是主体、问题是载体、发展是根本”的目标定位,初步形成“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特色的基本模式,从而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达成广泛共识,把校本教研变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国培计划》——山西省(2011)农村骨干教师短期培训项目运城学院教学班组织全体学员系统进行校本研修,聘请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学系副主任郭红霞副教授和应用化学系副主任孙鸿副教授就校本研究的意义、作用、应用和实操全面讲解,学员们表示受益匪浅,受到很大的启发。
来自高平市实验小学的张香兰在体会中写道,聆听了郭红霞老师的校本研训课,收获颇深。首先使我明白校本研究重在教研,以校为本,基于学校。要从学校教学课堂实际出发针对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研,通过教研改进方法,拓展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主要途径为自主钻研,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其次使我清楚校本研究主题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即课题。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收集问题,精选研究课题,针对问题展开研究,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第三使我体会到拓展校本研究效果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从而感染学生。尤其是小学科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总之,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教研提高育人质量。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用于进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来自高平市永录中心校的王小莉深有感触地说,郭红霞和孙鸿老师的课,使我对科学这门课的教学增添了自信,明确了方向。首先对小学科学的的导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要让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在课堂上多让学生提问题,动手操作,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和应用科学探究活动,从实验中培养耐心、尊重数据,不怕失败,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
其次,对科学课内容深浅的把握。正如老师所说,小学科学和在培养对世界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在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欣赏亲近自然。在自然中体验科学趣味。
再次,科学课堂的多样性,放开学生的手和脑,去实验,去思考,去争论,教师适时收放,引领学生遨游科学的课堂,慢慢适应科学是从繁琐到简洁,到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并用于指导人们对事物科学认识的一个过程,深入浅出,做好小学学科的启蒙工作。
总之,老师们针对性的指导,科学的课堂组织,平等的师生互动,不仅从理论上让学员得到了提升,更宝贵的是他们的多样的课堂风格让我们体会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学习的蓬勃激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努力改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
来自山西汾阳市的石小丽老师说:今天非常荣幸听了郭红霞老师的校本教研的专题,讲座,郭老师是一位非常随和,让人特别愿意亲近的一名教师。说实话,在此之前,经常听校本教研这几个字,但是从未好好去想过校本教研如何去做?今天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来自山西各地区的40余名科学教师共同以《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时的课题,展开了教研活动。
首先,郭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自己独立设计《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小组讨论推选一名小组长,把每组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在一开始,郭老师让发言时,老师们还有点拘谨,互相推让,在郭老师的激励下,老师们针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如何更好创设一个适合大多数孩子的课堂,对《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老师们都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针对同一问题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讨论的气氛非常浓厚,都有点辩论赛的场面了,老师们完全进入了角色。
郭老师的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校本教研中通过老师们的自我学习研修,还有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再加上郭老师的正确指导,我们共同解决了这堂课的实际问题。如果让今天在座的老师投身第一线,再上《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节课时,我觉得一定会非常成功。
来自吕梁方山马坊寄宿制学校的薛成梅说: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的作用尤显重要。今天郭老师关于“校本教研专题讲座”使我对之有了进一步的热闹是。
郭老师引领培训教师们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形式。她以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的教案,教学事件为例,形成专题,进行研讨。通过三个途径进行教研;首先,每个教师动脑经,开阔思路,自主钻研,有个人的教学案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交流、互助、讨论,再后全体教师成员交流汇报。郭老师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加入典型案例再研究,通过每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大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大家分析讨论,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大家的各抒己见,郭老师的引领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总之,郭老师的课堂本身就是一节教研活动课,给我们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努力以校为本,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教学实践,要形成专题,进行研讨,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
第二篇:《校本教研专题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研,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什么校本教研?要如何开展教研工作?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长期以来却一直对校本教研的概念模糊不清,存在着很多困惑。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以为校本教研无非就是听课、评课,或者是由学校制订好课题,教师在进行课题实验……有时候,会抱怨校本教研的繁多,感觉筋疲力尽,无从下手。最后,校本教研活动就变成一种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学校及上级的检查,校本教研没有真正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最后难免影响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4月18日,晋江市进修学校姚永宁副校长为我们进行专题讲座,题目为《加强改进日常教研 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这次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姚副校长为我们精心地解答了这些困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对校本教研的困惑,听完讲座后,感觉受益非浅。姚副校长告诉我们,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由此可见,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如何让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实用、有效,而且不会造成教师平常的教学负担呢?原来,校本教研的真谛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校本教研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由此看来,教师专业的成长要把反思和校本教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如果遇到无法解决或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就可以在教研研讨会上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切磋、协调与合作,通过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信息,在碰撞中产生火花。产生火花就是校本教研的一个突破口,完全有可能是校本教研一个好的课题研究。然后,按照“问题——课题——研究——解决问题——实践”的教研流程,想方设法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这样的校本教研就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另外,姚副校长也提出了校本教研已经不是局限于面对面地进行教研交流了,渠道出现了有各式各样:个人博客、qq群、视频会议等等现代化的网络交流工具正日益成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能结合这些方式,校本教研就更有助于把我们从研究的“配角”或“执行者”的地位解放出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第三篇:《校本教研专题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专题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研,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什么校本教研?要如何开展教研工作?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长期以来却一直对校本教研的概念模糊不清,存在着很多困惑。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以为校本教研无非就是听课、评课,或者是由学校制订好课题,教师在进行课题实验……有时候,会抱怨校本教研的繁多,感觉筋疲力尽,无从下手。最后,校本教研活动就变成一种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学校及上级的检查,校本教研没有真正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最后难免影响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4月18日,晋江市进修学校姚永宁副校长为我们进行专题讲座,题目为《加强改进日常教研 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这次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姚副校长为我们精心地解答了这些困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对校本教研的困惑,听完讲座后,感觉受益非浅。姚副校长告诉我们,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由此可见,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如何让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实用、有效,而且不会造成教师平常的教学负担呢?原来,校本教研的真谛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校本教研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由此看来,教师专业的成长要把反思和校本教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如果遇到无法解决或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就可以在教研研讨会上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切磋、协调与合作,通过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信息,在碰撞中产生火花。产生火花就是校本教研的一个突破口,完全有可能是校本教研一个好的课题研究。然后,按照“问题——课题——研究——解决问题——实践”的教研流程,想方设法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这样的校本教研就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另外,姚副校长也提出了校本教研已经不是局限于面对面地进行教研交流了,渠道出现了有各式各样:个人博客、qq群、视频会议等等现代化的网络交流工具正日益成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能结合这些方式,校本教研就更有助于把我们从研究的“配角”或“执行者”的地位解放出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校本教研专题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第四篇:校本培训讲座稿
校本培训讲座稿
学习时间: 2016年3月9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如何上好一节课?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学习时间: 2016年3月23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新教师应怎样听课?
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
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1.课的结构。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3.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4.课堂气氛。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在听课时,新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1.审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
2.参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学习时间: 2016年4月6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理想课堂中的“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学习时间: 2016年4月20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 浅谈“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 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指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教学。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从学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
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学习时间: 2016年5月10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怎样打造“有效课堂”?
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很多教师都埋怨课都不会上了,而教学目标往往也不能达到。这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有效呢?我认为,有效设计、准确把握课堂、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下面我对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几点。
1、要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要由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要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采用聊天、游戏、讲故事、猜谜等活动来展开教学。对于暂时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从而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促使动态生成成为可能。
2、要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教师可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手段,努力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吸引人、感动人、激励人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空间。
3、要灵活开放教学评价。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强调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参与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唤醒学生创新的灵动和生成的灵感,鼓舞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在师、生、物、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回应、提升、成就、享受……,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收获、欢乐、信心和生命的自由成长。
生态的、高效的课堂,学生的生成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核实施再生成利用,使“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学习时间: 2016年5月17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上好一堂好课因素浅析
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它说“一块砖盖不起一栋大楼,但一栋楼却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盖起来的,要盖一栋好楼就要砌好每一块砖。一堂课教不出一个人才,但人才却是由一堂一堂课培养出来的,要培养优秀人才,就要上好每一堂课。”的确,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统一标准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上课,甚至是毫无准备的上课。
那么,上好一堂课有哪些因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教师要对每节课都充满激情,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前提。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情绪高昂,那么学生也会因感染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必定会营造一种合谐,融洽,轻松的氛围,利于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个体。他们能够分辨出哪些是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讲话方式,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感受新知,与之产生共鸣。
三、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全面把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 决定因素。教材具有系统性,典型性,现实性与创新性。虽然每一个内容不会交待得很具体明了,但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对新知有所理解,能够掌握,那么教师要先把教材吃透,深入挖掘其精髓。才能给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利于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接受新知,探索新知。
四、教学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因素。
教学设计要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每一节课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不都是零认知水平,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已经对要学的新知曾经接触过,感知过,只是没有系统地放到课本中来学。所以,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合理,科学地教学环节会让所有的学生对新知的接受水到渠成,不必走太多的弯路。
五、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直接体现。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自主学习当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教师积极引导,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关注并正确处理课堂中的生成现象,是上好一节课的闪光之处。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客观的固定因素是基础,但课堂中的生成也极其重要,所以,上好一节课也应该关注生成的问题,运用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学习时间: 2016年5月24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于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它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个备课本。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要检查备课,老师们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备课本是“有备”进教室。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对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
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
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
七、“网上的不能搞‘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是个无穷的资源库。我们教师想要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美术,应有尽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具,键入课文的名字或关键词,轻轻一点击,就会“网”到想要的教案。对此,不少老师开始用查找网上的“共享资源”,来代替过去的备课,“美其名曰”在搞什么“网络备课”。其实他们多是直接下载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课堂。这样的“拿来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师自己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学会“加一加”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减一减”别人不着边际的教法,把别人的先进理念补植到自己的大脑中,把别人先进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实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丰富起来。
学习时间: 2016年6月8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荷花》时,我在演示课件(生机勃勃的白荷花和动听的音乐)时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一文,共同去感受荷花的美丽吧!”接着,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 的情景。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
二、自主学习,体验快乐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来表演,并介绍给大家。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有的采用表演的形式来介绍;有的采用解说的形式来介绍;还有的将小动物的表演画成一幅画介绍给大家。这节教学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而且学生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喜欢狼还是小羊?”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小羊,它很可爱,也很温和。”有的说:“我也喜欢小羊,它太可怜了。”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我喜欢狼,因为羊吃草,狼吃羊,如果世界上所有动物都吃草,世界上的草就要被吃光,人吃的庄稼也可能被它吃掉。”面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做出判断。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也让全班学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四、拓展空间,提高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构建课内外联系,多方开辟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介绍周总理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进行课内交流,并结合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课后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拓展视野。教学中我还注重加强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如学习《捞月亮》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在实验中去感悟,加深理解;学习《火烧云》,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给它配上优美的文字;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演一演,评出最佳演员。这样既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们乐于学习的乐园。
学习时间: 2016年6月15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走进杜郎口
近年来,杜郎口中学因为创造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至沓来。1月12日,我们一行5人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真实的感受到了这所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浓浓气息。真正体会到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特色。杜郎口中学地处偏僻的乡野间,周围没有繁华的市区,也没有热闹的街市。没有外因影响学生,我想这也是学生们踏实学习的重中之重的原因。
走进杜郎口中学,感受最深的是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随处可见提示性的标语,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连楼梯台阶都会说话。更令人惊奇的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据介绍,每天都有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课者蜂涌而来,他们可以随意出入教室,自由穿插在学生中间,而学生们对进进出出的听课者两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课间没有人大声喧哗,午后,看不见有玩的身影,不管教室里有没有老师,他们就像在上课一样,自由讨论、交流,没有一句废话。这样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花费大量时间、足够精力去培养的,同行们,朝着这种目标努力吧!
走进初一四班的教室,他们是习作课,学生们在认真的写作文,我们的到来影响不到他们,没一个人抬头看我们。写完后,老师让各小组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抄写在教室内外的板面上。然后,让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至少背三段。教室成了知识的超市,学生随意拿取,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足够丰富的了。接着老师让把背过的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修改自己的作文,老师还说,谁的作文越乱,说明修改的多,写得好。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经历了“写——借——修——再写”的过程,可想而知,文章肯定是精彩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人人是老师,个个是评价者。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题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时间: 2016年6月22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教学十大原则:
1.民主性: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知识的统领者,也不存有话语霸权,课堂专制,有的只是平等的人格,学习的伙伴。以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学会对话、商量、征求甚至请教、道歉。高举尊重大旗,实施感动教育,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良好环境。
2.问题性:问题造就磁力,问题是具有吸引性、竞争性、探究性、创新性、实践性,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增长智慧,培养能力,造就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
生兴趣、动力。
3.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变、求异、求新、求奇的内驱力,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树立异曲同工、独具匠心、天斧神工、巧夺天工、举一反
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风气。
4.拓展性:以教材为例子,要注重知识的源头、过程、联系、结合,以本节知识为核心作好辐射与延伸,引发学生浮想联翩,上接下连,左顾右盼,构建网络,形成综合连体,千丝万缕,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5.尝试性: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
6.实践性:学习切实注意联系实际,运用活生生的事例,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听到、看到的事件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剖析、归纳、总结、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做过的学得好。
7.技巧性。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特点、规律,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知识内在的技巧,分清层次,记住要点,开展好相应总结,纲举目张,上课不是死记知识,而是找方法,寻规律、抓特征。
8.全员性。不搞精英教学,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尤其对薄弱生要倍加关爱,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培养其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不同任务,逐渐缩小优弱差距,力争让最后一名也能成才。
9.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而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当好竞击者、表达者、展示者。10.合作性。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加强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心灵碰撞、人格感染、智慧启迪。
学习时间: 2016年9月14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习时间: 2016年9月21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学习时间: 2016年10月11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学习时间: 2016年10月18日 学习地点:大会议室 主 讲:王建华 学 时: 3学时
内容记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学科知识
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
36.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3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38.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3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40.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41.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3.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44.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5.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6.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47.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48.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49.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50.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5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5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5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5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三)反思与发展
56.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57.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58.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小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小学教师入口关;制定小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小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小学绩效管理机制。
(四)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
第五篇:校本教研讲座材料
立足校本,突出特色,开创我校校本教研新局面
郑国良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其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方式。它的内涵是行动研究,强调的是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相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
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此在”的乐趣和“当下”的价值。
我校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三为本”的教研理念,树立以教师终身学习发展的指向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内容设置,构建我校的校本教研的模式。
一、立足以校为本,创新教研制度
惟有特色,才有生命;立足校本,才有价值。教研、培训也不例外。学校师资整体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学科领军人物缺乏,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超过70%,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个体突出不足等现实状况。
为了建构我校校本教研体系,我们通过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改进和创新学校现行的教研制度,因为我们知道校本教研的三个有效切入点:制度是关键;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五三二”的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针对日常教研活动中存在的例行公事、流于形式的上情下达、吹牛聊天而缺乏实际效果的痼疾,结合学校狠抓质量,狠抓管理,突出效益的总体工作思考,配合学校“三自”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学科教研活动的“五三二”的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五有”即教研活动有提炼出来的问题、疑问或困惑;有解决问题的初步的设想;有教研的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尽可能详实的活动记录。
“三保证”即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保证;教研活动的人员保证;教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的尽可能保证。
“两结合”即校本教研与课题(问题)研究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为了切实加强对学校各学科教研活动效果的管理和监控,我们强化了过程管理和奖惩力度。在学校规定的教研活动期间,学校教科室设专人进行考勤登记,结合进修学校反馈的情况实行公示制度;教研活动的活动记录检查情况一并与教研组、教师的考评挂钩,逐步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自觉需要,逐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为建设学习型组织探索道路。
二、狠抓三个要素,促进教师发展
开展校本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力量。
1、唤醒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1)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变检查评比教案为检查教学后记、教后反思;积极倡导“教学后记”的写作:
思想上
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观点、要求
内容上
一事一议、一得一记、有感即发 文体上
教学随想、情景记录、案例分析等 篇幅上
可长可短,长短不限 时间上
及时
(2)对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效果。
2、教师互助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3、呼唤专业引领,提升校本教研品位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立足本校,竭力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群体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活动、专业研讨、课题研究、各类竞赛促进我校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组织部分优秀教师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考察,“借用外脑”提升教研品位和质量。
三、创造保障条件,推进校本教研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定式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全面推开校本教研还有相当的一段路需要走。
1、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行政的职能作用,把搞好校本教研工作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加大管理力度,创造条件,为校本教研服好务;
2、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研平台,结合本校教师群体和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推动校本教研在我校的开展;
3、加强学习,加强宣传,奖励先进,褒扬典型,为校本教研在本校的深入开展保驾护航。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创建,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它充分体现了教学研究向学校的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的发展趋势。它既是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改革进一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秉承“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三为本”教研理念,我们将加强研究,扎实工作,努力使王瞳中学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研基地,使我们的老师成为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培训材料
郑国良
什么是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怎样制订校本课题研究方案?怎样选题?怎样结题?围绕以上问题,在这里我和同志们一起探讨,给大家在工作实践中提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是一种以教师为实践者、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的是自己的事、学生的事、学校的事,是发生在课堂中的事,校园中的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事。
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目标。“在学校中”是指置身于学校的教育情境中,紧贴学校生活和教育过程,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校中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的文化环境和资源为基础,依靠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力量解决问题。
校本教研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活动是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途径来实现的。
如何控制校本研究呢?根据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来展开工作是主要的。督促大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有助于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反思以书面形式在年级组和全校教师中交流,整理成册。以供今后学习改进。年级组、学科组还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或“一课多上”的教学活动。互听、互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同伴互助”则可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怎样制订校本课题研究方案?怎样选题、怎样结题呢?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我们的校级课题研究可以按照“问题---对策---行动---反思”的模式来进行。所谓问题就是指问题的发现、论证和提出。问题有大有小,大的问题研究我们水平有限,所以我们重点解决小问题。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广度不宜太大,以适应我们的驾驭能力为主。我们要提高问题意识,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问题”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而不是虚而假的问题。同时应该是教师群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所以你发现的问题要通过小组的讨论论证,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有研究的价值。
所谓“对策”是指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式。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分时段、分步骤解决问题。怎样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呢?一是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二是对问题提出的意义和研究的目的进行阐述,三是分时段制订目标进行实验,四是明确实验的方法和措施(常用的方法方式有:观察、访谈、调查、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行动便是我们对方案的实施过程。研究行动不是对方案进行按图索骥的机械活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修正的活动过程。“行动”要有过程描述、细节描述、情境描述、调整修正的思路文字支持。至于“反思”便是我们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与评价。有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或论文的形式进行结题的,通过反思总结,我们还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新的问题又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新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的进行下去,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同志们,课题研究不是什么大无边际的东西,不是无从下手的,但也不是敷衍了事就能做好的,它需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大家都很辛苦,但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干吧!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你们积极的工作热情和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是你们取得成功的本钱,你们明天的进步和成长是我们今天的希望,也是我校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孩子)的福气。为此努力吧,肯定会有收获的。请记住,校本教育实施之日,也就是教育真正振兴之时。
主题研讨的活动程序
───“三议”、“两课”、“一反思”
郑国良
先定主题—→集体研讨(说我是怎么做的,绝对不能说应该怎么做)—→共同设计方案—→课堂观摩—→集体会诊(即集体备课)—→二次上课—→二次研讨、反思(即课堂研讨)—→引领人研究(基本意见、存在问题、下布设想等)。
一般说来,我们学校教研中进行的主题研讨则多从集体备课开始,用集体备课的结晶(形成的集体备课教案,由执教人上课),再进行主题研讨、评课,达成共识,修订方案,再进行上课,再行研究,直到完全结题为止。
从主题研讨本身而言,主题设置不宜过大,越小越易研究,研究起来越具体越方便。主题研讨活动的成败关键在于主持人。研讨程序为:主持人介绍(开场白)—→执教人说课—→与会人研讨—→主持人总结。这些过程要针对性强,同时执教人要做好主题研讨记录;执教人说课时应说:我是怎么做的,绝对不能说成我应该怎么做。与会人研讨时要说执教时哪一步帮助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且还要说清执教老师这样做的效果怎样?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上述过程一般35分钟左右,还要给与会专家、领导留10分钟左右时间给予指导指示。
主题研讨活动的档案包括通知、执教人教案,事实上就是集体备课的教案;主题研讨实施方案,主题研讨活动听课分工,主题研讨活动记录五项内容。
主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主题、背景、措施、效果、研究时间等五部分内容。随学科不同,主题不同,实施方案中的五部分也各不相同。(表格式见附一:)下面以语文学科的一次主题研讨为例,作一下举例说明:
主题: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读”有效落实。
背景: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关于读的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文言文生涩难懂,学生没有读的兴趣。
2、朗读时间不充足。
3、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5、朗读过程只求形式,不重实效。
措施:
1、在尝试和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领悟,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工具处理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根据以往的朗读经验,划分朗读节奏,尝试朗读,遇到朗读的疑难之处,同学之间开展讨论,从而自我领悟出朗读文本的要求和方法,这样学生会产生成就感,并增强自信心。
2、利用“读”,让学生在互评和比较中自我修正,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互评互议活动,并在难点和重点之处作出必要的示范和点拨,让学生在比较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3、在激励和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巩固,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勇气和态度。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充分加以肯定和表扬,最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等。
4、在朗读时,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性,从声音上分朗读和默读等;从个体的不同分为教师范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和个别读等;从速度上分正常读和速读等。此外还有浏览、略读、精读等。利用多样的形式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5、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利用“读”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效果: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文言文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朗读的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