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9.16.1分子热运动
装 订 线 武城实验中学九年级物理导学稿 初三__班
姓名:______ 学号:___ 评价:______
§16-1 分子热运动
时间:2013年1月__日 课型:新授 编制:王延刚 授课: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学习难点:对分子概念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是由______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地做_______________;(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和_____。
2、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______。肉眼是看不到的。
3、在物理学中,常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我们就是通过______现象来判断分子是运动的。
4、扩散现象说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由于分子的运动跟______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____________。温度越____,分子的热运动越______。
6、一根铁棒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又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7、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______斥力。②当d<r时,引力______斥力,作用力表现为______。③当d>r时,引力______斥力,作用力表现为______。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变得__________,可以忽略不计。针对练习:
二、课堂探究:
针对练习:
三、课堂检测:
四、课后作业:
五、学习反思:
1、将两块表面干净的平滑铅块压紧后,能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并能吊起一块适当的重物,这种现象说明()
A.分子间无间隙,所以能粘在一起 B.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 C.此时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D.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
3、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4、(2011柳州)小明闻到烟味,对爸爸说:“你一吸烟,我和妈妈都跟着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初三物理16-1第1页(共3页)
武城实验中学九年级物理导学稿 初三__班
姓名:______ 学号:___ 评价:______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D.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5、(2011山西)“不能与烟共舞,吸烟有害健康”,如图是禁止吸烟的标志。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都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
6、(2011沈阳)沈阳市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当有人在你身边吸烟时,你会闻到烟味,这是因为()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2011吉林)能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的现象是()A、花香四溢 B、漫天沙尘 C、落叶纷飞 D、细雨绵绵
8、(2010镇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很小
9、(2010广安)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炒菜时加盐,使菜有了咸味 B.少量工业废水污染了整个水库 C.校园里兰花盛开清香宜人 D.雨水顺着沙粒缝隙渗入土壤
10、(2011淮安)常见的自然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知识解释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飘零 D.冬天雪花飘飘
11、(2011黄石)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濛濛细雨从空中下落 B.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D.炒菜时,满屋飘香
12、(2011绵阳)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13、(2011扬州)下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正确的是()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香气扑鼻可以作为分子运动的证据 C.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D.用摩擦的方法可以创造电荷
14、(2011南京)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D.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15、(2010衢州)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关于表述: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16、(2010芜湖)芜湖四季如画。下列景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A.初春的镜湖柳絮飞扬 B.盛夏的陶辛荷花飘香 C.深秋的赭山落叶飘零 D.寒冬的长江烟波浩淼
17、(2010安徽)分子动理论是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现象的基本理论。以下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的是()
A.风的形成 B.烟从烟囱中冒出
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
18、(2011株洲)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部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部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存在间隙
1、在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中装入半管水,再倒入半管红色的酒精,过一会儿我们会发现玻璃管中的水也变红了,并且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也下降了,这两个现象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描写春情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出的芳香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
初三物理16-1第2页(共3页)
武城实验中学九年级物理导学稿 初三__班
姓名:______ 学号:___ 评价:______
3、(2011莆田)、高档红木家具加工场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檀香,这是______现象,是红木分泌出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运动的结果。家具在制作过程中,木头交接处要留有适当的缝隙,因为随着季节的变化,木头会产生热胀冷缩现象。用布对家具表面进行“磨光”处理,布与家具表面之间的摩擦属于______摩擦。用力“磨”是通过增大______的办法来增大摩擦的。
4、(2010临沂)如图所示,液压机活塞A、B处于平衡状态,活塞B的面积是活塞A的20倍。现用20N的力竖直向下压活塞A,为使活塞仍在原位置保持平衡,竖直向下压活塞B的力应为______N。施加压力后发现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液体分子间存在_____力。
初三物理16-1第3页(共3页)
装 订 线
第二篇:初三物理下学期分子热运动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 事实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
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课本图2梍1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
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作
业:p---122页 1---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分子和分子运动: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分子之间有间隙。(2)分子间的作用力:即引力和斥力。
第三篇: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扩散现象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具准备
装有NO2气体的瓶子、玻璃板、空瓶子、量筒、硫酸铜溶液、两个
铅柱、烧杯、墨水、热水。
六、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前面,大家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但大家有没有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瓶,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在一个微小的灰尘中,都有大量的分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教学互动 互动1:分子运动。
明确
学生回答为什么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后,教师小结: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互动2:气体的扩散现象。
明确
教师实验: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瓶口相对,把玻璃板抽掉,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后发现,上面瓶子和下面瓶子里的颜色是一样的,说明了气体的扩散现象。使学生
通过推理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互动3:液体的扩散现象及固体的扩散现象。
明确
学生观察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以及阅读书上材料,了解到气体、固体和液体都存在扩散现象。
互动4: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明确
通过演示向凉水和热水中分别滴墨水的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互动5:由学生组织对分子的运动进行推测。
明确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
互动6:分子间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明确
教师由演示实验:两个铅柱接在一起,下面甚至可以吊一个物体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又由固体或液体难以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存在的,只是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很远时,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
3.课堂练习
(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引力。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一匙糖放入水中后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
分子间有间隙。
(2)棉线一拉就断,而铜丝却不容易拉断,这是因为(C)A.棉线的分子间没有引力,而铜丝的分子间有引力 B.棉线的分子间有斥力,而铜丝分子间的斥力为零
C.棉线、铜丝的分子间都有引力,只是铜丝分子间的引力比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大
D.棉线分子间的斥力比引力大,而铜丝分子间的引力比斥力大(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A.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B.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C.扩散现象在高温条件下和低温条件下都能进行 D.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4)把糊状乳胶涂到平整的木板上后,再把两块木板压紧,它们就牢固地粘合在一起了.试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之。
答案:固体分子之间有引力。4.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我们又称这种现象为扩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表现为斥力;当距离稍大时,表现为引力。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实验、猜想、类比等学习的方法,我们要从中学会通过直
接感知去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三)布置作业
1.试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在长期堆放煤球的墙角,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2.自制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浸入肥皂水后,有肥皂液薄膜附着,用手指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看棉线将怎样?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三.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第四篇:分子热运动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是重点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直径约为 10-10m,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但大家有没有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瓶,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 【师】为什么他打开香水,我们会闻到香味呢?
【生】因为带有香味的分子跑出来,运动到我们周围,所以我们会闻到 香味。
【师】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断的做运动。
二、开始新课
板书:16.1、分子热运动
一、扩散现象” 【师】(举例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扩散现象)
1915年,中国带着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去参加万国博览会,可外国人对中国酒根本不屑一顾,一位中国官员情急之下,摔碎瓦罐,顿时酒香四溢。而茅台酒也一举拿下万 国博览会的金奖。酒香扑鼻是一种怎样的物理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NO2的扩散现象
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
金与铅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
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甲乙
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分子)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1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撤掉玻璃板,乙两组不同物质,哪组更容易发生扩散现象? 说明:○2分子间有间隔
【师生活动】想象一下,老师是一种物质的分子,你们是另一种物质的分子,要发生扩散,我们就要彼此进入对方。(我走进学生之间),为什么我可以进入你们中?加深学生对分子间存在间隔的认识。
【师】扩散现象广泛的存在我们生活中的,你能列举一些生活中扩散现象的例子吗? 【生】校园里的花香、饭堂里的饭菜香„„ 【学生活动——练习】
“陆游的《村居书喜》中“花香袭人知骤暖”中,花香袭人是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思考:为什么花香袭人知骤暖?
学生联系到扩散的快慢有可能与温度有关。
2、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热运动
【衔接】既然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实验○1: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是什么力使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
1、分子间存在引力
【衔接】既然分子间有引力,而分子间又有间隔,那么用力压手中的铅块,它的体积就应该变小,是这样的吗? 引发学生思考斥力的存在,2、分子间存在斥力
【生】当分子间间隔很近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间隔很远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演示实验一】:间隔很近——压缩弹簧,两颗兵乓球之间排斥;间隔很远——拉伸弹簧,两颗兵乓球之间吸引;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小 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1.A 2.A 3.C 4.B 5.A 6.C 7.气体固体
8.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 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 9.增大引力 10.引斥
一、分子热运动
1.下列事物中,说明大量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衣箱里的卫生球,时间长了会变小 B.教室里扫除时,灰尘满屋飞扬 C.冬天大雪纷飞,天地一片白茫茫
D.夏天,水坑里有许多小虫乱动,毫无规律 2.下面说法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的是()A.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
B.酒精瓶被打碎后,屋里很快就闻到酒精味 C.用盐腌蛋一段时间后,蛋变咸了 D.往开水里放些糖,水会变甜
3.两块光滑、干燥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也不能相互吸住,原因是()A.两块玻璃分子间不存在作用力
B.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小,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C.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作用力太小 D.两块玻璃的分子运动缓慢
4.扩散现象说明()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分子之间可能有间隙
5.某同学用以下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中错误的是()A.冬季里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烟” B.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
C.把糖块投入一杯开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甜了
D.将樟脑丸放在箱子里,过几天后整个箱子里都充满了樟脑味 6.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由于()A.分子间无间隙 B.分子间无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7.固体、液体、气体三者相比较,分子间距离最大的是_______分子,间距最小的是_______分子.
8._______的现象叫扩散.______的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9.“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玻璃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绝大多数分子距离______分子间没有_______.
10.取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使之紧密接触,铅块就能结合在一起,在它下面还可挂重物,这个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力.平常的固体和液体都很难被压缩,这间接地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_______力.
第五篇:分子热运动
16、1分子热运动教学稿
撰写:吴文娥 2011-2-15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体会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自己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课前预习学案
【温故知新】
1.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其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__为单位来量度。
2.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___________。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_________,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____________。
【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本图16.1—2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碳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课本图16.1—3的液体扩散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此
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 很深。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
5.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6.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7、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
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8、图16.1-5能说明什么?
9、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10、结合P126图16.1-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
【自学检测】
(练与测61页1-3)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蒋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探究:
【实验1】<第一次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沉到瓶底
<第二次实验>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温馨提示: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
1、过了一会以后,第二次实验中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既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什么在第二次实验中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会上升到上方的空气中,而使空气的颜色发生了改变?
3原来颜色较深的二氧化氮气体为什么颜色变浅了?。
4.这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2】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稍等一会儿整杯水颜色变成均匀的淡红色。
【实验3】:在分别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
事例1:热水杯中加糖,整杯水很快变甜。
事例2:炒菜比腌菜咸的快。
1.请再举两个类似实例:、。
2.这些事例说明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结合图16.1—4扩散现象产生的示意图,你还能对分子的运动做出那些推测?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教师按图16.1-6自制一个教具,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类比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什么
时候表现为引力,什么时候表现为斥力。
1、分子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同时存在的。那么,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
2、“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____________,可以
______________了。
三、全班交流,精讲点拨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中的结论。试验当中还发现哪些问题?相机点拨,深化理解)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四、达标测评,反馈提升:(练与测61-62页4-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