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爱情诗的教育意义

时间:2019-05-13 04: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爱情诗的教育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爱情诗的教育意义》。

第一篇:浅议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爱情诗的教育意义

浅议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爱情诗的教育意义

许多老师都说,现在孩子早熟,早恋现象严重,而中学课本上又编了若干的爱情诗给他们读,真是火上浇油啊。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在给学生上《氓》和《静女》的时候,乘机把这个问题抛了出去,试探同学们,结果同学们都反对这个说法。于是我又让同学们把高中三年课本上的所有爱情诗都搜集起来,并进行分类,分析各类爱情诗的思想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反应很积极,去认真地做了作业,我仔细地批阅后发现很多同学都花了大量篇幅谈自己的感想见解,其中有幼稚的,也有成熟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真是各抒己见,个性纷呈。由此可见,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很活跃的。这是一个躁动的年龄,充满了对爱情的纯真向往,这是人性,不能否定,更不能压抑,古人有云,治水者,疏也;治人者,导也。其实就是说治水与治人一个道理。人的心理是你越不想让他知道的事他越想知道,你越不想让他做的事他越想做。与其阻止,不如多加引导,让他知道了事实,人反而失去了好奇心,少了一份铤而走险的可能。所以,我认为应该利用这些爱情诗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化,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别去担心这些诗会有负面影响。一般来说,爱情诗具有以下教育功能:

一、引导学生对自由、平等、民主的爱情的理解。

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绝妙的现代爱情诗,它的魅力就在于一反传统的不平等爱情观念,指出了爱情的伟大,就在于精神上的平等,心灵的息息相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而不是物质上的互为利用,这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的少男少女来说,无异于一面镜子。让学生知道,人格独立是现代爱情的基础,不要把自己当作附属品。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必须走出传统的“夫贵妻荣、子贵母荣”的怪圈。

二、教育学生树立坚贞不渝的爱情观。

在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欲望极度膨胀的社会,纯洁忠贞的爱情观渐被人们遗忘。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树立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极有价值。像《上邪》这样的古典爱情诗,无疑是震撼人心的,极有教育意义,《孔雀东南飞》里的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为爱情殉情的悲剧虽不值得效法,但那种对爱情的坚贞之精神,是后人的好榜样。

三、对朝三暮四者的鄙弃,培养人勇于走出爱情坟墓的勇气。

《氓》里的女主人公是个敢爱敢恨的心直口快的充满着对真爱的拥有的女性形象,当爱情来临时,他敢于接受;当爱情遭到践踏时,她勇于割舍,这是许多现代人都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她教年轻的姑娘不要耽于爱情的教导,对现代许多未成熟的女学生有很好的启示意义。这在学生的作业中就有体现。有的同学在作业中说,要用成熟的眼光来看待爱情,首先自己要成熟,否则就容易以貌取人,犯买椟还珠的错误。

四、培养学生的真、善、美,这也是爱情诗的一大优势。

爱情观是有阶级性的,但爱情是没有阶级性的,它属于人性范畴。任何阶级的人都需要爱情,唐明皇失去杨贵妃,丢魂落魄;牛郎与织女就是被云汉隔开也要争取一年一度的相会;即使是琵琶女、杜十娘,她们也充满着对纯真爱情的想望,这就是爱情中表现出来的真、善、美。《静女》中描写的初恋情人约会的情境,让人羡慕,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羞涩、纯真,心急如焚,不正是爱情的生动形象的外化吗?这就是爱情之美。许多同学在作业中谈到《沙扬娜拉》和《错误》时都高度赞美了诗歌给他们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尤其是心灵之美,感人,熏陶人。由此可见,爱情诗的教化功能非同小可,比起那些太直白的流行歌曲来,自然更滋养人了。

五、教学生学会处理爱情的方式。

读到秦少游的爱情诗《鹊桥仙》,大家都特别欣赏“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想这正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懂得爱情的距离美的契机。这总比苦口婆心地去劝导那些少男少女不要成天沉溺在耳鬓厮磨中要凑效得多。

培养学生成熟的爱情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我想编教材的专家们的良苦用心或许应该如此,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回归。没有人性化的教育,又那来人性化的成果呢?

顶效开发区中学

刘胜甲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成语典故

中学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

【望洋兴叹】出处:《庄子“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出处:《庄子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含义:一直坚持不松懈,就会取得成就

《蒹葭》《诗经楚风》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含义:所说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

《最先与最后》作者:鲁迅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出处:《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含义:赛马的时候,既不要跑在最先,也不要跑在最后。

【处世金针金针:传说织女用于刺绣之针,后以金针比喻密法诀窍

含义:做人的诀窍。

檀弓》“勿为戎首,不亦善乎”

【不为戎首】出处:《礼记》

含义:不做发动战争的人。

《师说》作者:韩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义: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论毅力》作者:梁启超

【盘根错节】出处:《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含义:树根盘结,枝节交错,比喻情况错综复杂。

【迎刃而解】出处:《晋书》:“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含义: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功亏一篑】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含义:做事因差最后一点努力而未能完成。

《促织》作者:蒲松林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出处:《神仙传》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义: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蠢若木鸡】出处:《庄子达生》作者:庄子

含义:形容神貌呆笨

《涉江》作者:屈原

【阴阳易位】出处:《楚辞集注》

含义:自然界极端混乱的现象,这里用来比喻楚国当时政治混乱。

【接舆髡首,桑扈蠃行】出处:《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隐士,即《庄子》里的子桑户,含义: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他们的异常行为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

【鸾鸟凤皇: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

【伍子逢殃】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因劝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应,后令伍子胥自杀。《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

【四面楚歌】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无脸见江东父老】出处:《史记纪》

含义:表示说话人自卑困窘。

《荆轲刺秦王》作者:司马迁

【图穷匕现】出处:《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含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相露出来

《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

【毛遂自荐】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含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脱颖而出】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含义: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出处:《淮南子•说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含义:以小见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廿四桥的明月】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指扬州,传说城里有二十四座桥,因有24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杜牧

【秋士:出处《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

含义:古时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画意绵绵》作者:柯灵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

含义:女娲:神话中上古女帝名,有说是伏羲的妹妹,有说是伏羲的妻子。相传共工氏为祝融所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多财善贾:《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含义:贾:做买卖。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五十步笑百步】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含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谈白菜》作者:李锐

【君子之交: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含义:交:交情。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琵琶行》作者:唐白居易

【五陵年少】出处:《瑟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含义:指京都富豪子弟。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三国周郎赤壁】出处:《资治通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含义:周郎,即周瑜

【风流人物】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风流: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呆气》作者:邹韬奋

【浩然之气】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含义: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纸上谈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含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废寝忘食】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含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甘之如饴】出处: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含义: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过秦论》作者:贾谊

【瓮牖绳枢】出处《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含义:牖:窗子;枢:门的转轴。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陶朱猗顿】出处:《过秦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陶朱,就是春秋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跑到陶地自称陶朱。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很有钱。

含义:富人的代称

《阿房宫赋》作者:杜牧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出处:《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含义:独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指刘邦谷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楚人一炬指项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行路难》作者: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出处:相传吕尚曾在小溪上垂钓,后来遇西伯姬昌,得到重用。

含义:比喻到了晚年也有可能被重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出处:《宋书﹒宗悫传》南朝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志向,他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含义:表示志在四方。

【梦日边】出处:商初大臣伊尹将要受汤王的聘礼时,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边经过。

含义:作官任职。

《过华清宫》作者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妃子:杨贵妃

【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中著名的乐舞

《无题》

【青鸟殷情为探看】蓬山,蓬莱山的简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青鸟,神话中西王母饲养的三足鸟,它能传递信息,所以用它来指代使者。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出处:《史记。项羽列传》,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结果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逃出了鸿门

含义:喻指暗藏杀机的善待。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在鸿门宴上,樊哙劝刘邦离开,说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含义:比喻别人掌握生死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秋毫无犯】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欲使张良劝说项羽,对他说:自己入关以来,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为了等待将军的到来。

含义:比喻十分纤细的东西,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到鸿门去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趁机杀死刘邦。

含义: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害人。

【劳苦功高】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樊哙奏明项王,说刘邦劳苦功高。

含义:比喻功劳十分卓著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燕然未勒】出处:《后汉书》。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后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敌制胜,未取胜就说燕然未勒。

含义:抗敌大功还未告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出处:仲谋,孙权的字,孙权在京口建立政权。

含义: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处: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权,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进兵。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刘裕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胜利后在此建立政权。

含义:指精锐的部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望而仓皇失措。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作者借此事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凌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可堪回首,佛狸词下,一片神鸦社鼓】

含义:佛狸:后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词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扬州慢》作者:姜夔

【春风十里】出处: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

含义: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

【《黍离》之悲也】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磨,中心摇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触景伤情,而作《黍离》之诗。含义:哀伤亡国之辞。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出处《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含义:豆蔻: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美丽;青楼,妓院,杜牧在扬州常和名妓来往,写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诗句

《梦吟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

【摧眉折腰】出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含义:形容低头弯腰,在上官前讨好的样子。

【“脚著谢公屐”】出处:《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含义: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空中闻天鸡】出处: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树桃都,每当太阳初升,照到此树,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叫起来。

《孔雀东南飞》

【命如南山石】出处:《诗经﹒小雅﹒天保》

含义: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头一样的长。

《咏荆轲》

【雄发指危冠】出处: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

含义:怒发冲掉了帽子

【图穷事自至】出处《战国策。燕策》上说,荆轲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献图时,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

含义:图穷匕首现

《读山海经》作者:陶渊明

【精卫填海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出处:《山海经北山经》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唱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含义: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出处:《山海经海外西经》

含义: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陈情表》作者:李密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处: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含义: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气息奄奄】出处:《陈情表》:“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呼吸十分微弱。形容生命垂危,即将断气的样子;比喻事物到了消亡阶段。

【朝不虑夕】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早晨不能考虑晚上该怎么办。形容形势危急或事情紧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也作“朝不谋夕”。

【乌鸟私情】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含义:鸟雏长大后,衔食哺其母。这里比喻子女奉养长辈的孝心。

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爱妾杀掉,他的儿子魏颗没有听父亲的话,把父亲的这个爱妾嫁了出去,这个爱妾的已故父亲,为了报答魏颗,在一次战争中。他接草绊倒了敌人救了魏颗。

【死当结草】出处:《左传》

含义:死后也要报恩。

【日薄西山】出处:《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含义: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寒食节】节令名。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他的臣属介子推事因为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一天进火冷食

《六国论》作者:苏洵

【抱薪救火】出处:《史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含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六国论》作者:苏辙

【远交近攻】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功。”范雎:战国时魏国人,入秦后,说服秦昭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强大起来,征服了韩国

含义:结较远的国家,进攻近的国家。

【心腹之患】出处:《后汉书*陈藩传》:“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含义: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隐藏在内部的祸患。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苌弘化碧】出处:苌弘:周朝的贤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望帝啼鹃】出处: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飞霜六月】出处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战国时,皱衍对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他入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用“六月飞雪”来比喻冤狱。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东海孝妇】出处:《窦娥冤》”东海曾经孝妇冤”传说汉朝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杀死婆婆,官吏把她杀了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社稷坛抒情》作者:秦牧

【揭竿起义

含义:指黄眉和黄巾起义。

【从容辞令】含义: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赤壁之战》

【强弩之末】出处:《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含义: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守义不辱】出处:《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刘邦统一天下,田横逃到海岛,后来刘邦召他入朝做官,他认为是一种耻辱,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含义:骄傲自满招来损失,谦逊虚心得到好处。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逐客令】出处:《谏逐客书》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含义:后来泛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移风易俗】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含义:转移风气,改变习惯 【杜门却扫】出处:梁江淹《恨赋》《北史•李谧传》:“遂绝迹下帷,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

含义:却扫:不再扫径迎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裹足不前】出处:《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含义:形容停止不前。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首古诗词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首古诗词

一、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试讲评价语

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3、××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4、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

5、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说

6、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7、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8、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9、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10、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11、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想

12、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13、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做

14、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

15、第×组的××同学可真棒!为自己这组争得一颗闪亮的星星呢!

16、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17、你们瞧,×××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18、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

19、你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

20、看××同学认真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她是勤奋好学的孩子!

21、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

22、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你改变这么大,从上课爱吵爱闹到学会静静思考,学会暗暗努力,真为你高兴!

23、尊重(欣赏)别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欣赏)!

24、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

25、你的进步使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26、你真行!(真棒、真懂事、真勇敢、真细心、真有耐心、真有毅力、真是好样的)课堂过程评价激励语

27、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

28、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29、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30、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31、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2、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33、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34、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35、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36、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37、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38、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39、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40、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41、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42、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43、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44、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45、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46、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47、××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48、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49、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50、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51、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52、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53、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54、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55、他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6、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57、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

58、你真的很能理解人,而且能和同学合作得非常好!

59、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这一组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60、你是一个很负责的材料员,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61、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62、你这节课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3、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64、真了不起,大家都为班级里有你这么棒的同学而感到骄傲!

65、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研究成果评价激励语

66、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

67、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68、你完成的好极了,如果能帮助你的同桌,那就更好啦!

69、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不仅把观察的内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写得非常端正、清晰!

70、真是好样的,你的作品真的是非常出色!71、哇,你的作品太好了!72、你太厉害了!73、为我们的成功鼓掌!

74、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75、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76、你研究的课题很有价值,请继续研究!

77、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后续研究评价激励语

78、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研究吧!

79、你真有毅力,能坚持研究这么久!

80、研究碰到困难,别退缩,相信自己,一定能行!81、大家齐心协力,再加把油,胜利一定会属于你们的!82、坚持到底就是胜利!83、男子汉,再大的困难也不怕!84、别泄气!还有机会等着你!85、你敢于向困难挑战,我要向你学习!86、你已经很努力了,别急,自信点!87、只要认真细心,什么也难不倒你!

88、你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去查资料,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89、你很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90、相信自己,研究就是错了再试的过程!91、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92、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93、继续努力,相信自己,你会做得更好!94、老师很佩服你的钻劲儿!

95、你很富有创造力,离科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96、努力争取,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97、试一试,相信自己,老师知道你能行!98、今天你又有了新发现,真为你高兴!99、你是敢于尝试的勇士,好极了!

100、答错了没关系,只要肯思考就会有进步!

教师招聘考试说课之常用过渡句

1、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___________。

2、基于本框题的特点,考虑到本校学生及自身实际,我确定如下教法:____________。

3、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课程目标。因此,我确定 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

4、依据新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本回归现实生活学习、掌握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从而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本课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等教学方法。

5、教学是生命相遇、心灵相会的过程。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情况,主要采用_________学法。

6、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本节教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激发 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目的,确定以_______为主______为辅的教学方法。

7、本学科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为_____________。

8、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还采取了以下方法:__________

9、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的方法无疑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教材的安排,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结合本课/本框题的内容,我确定采用如下教法____________

10、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在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我确定如下学法:____________。

11、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拟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____________。

12、新课程理念坚持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__________。

13、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关于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去留”问题的研究

关于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去留”问

题的研究

昆十二中 高二(7)班

林琳 指导教师:杨昆

摘要

近两年鲁迅作品的去留格外受人关注,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减少是客观事实。语文教材不断吐故纳新,也是教材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多元,有些作品无疑会过时和落伍,对于那些现实意义已经不再强烈,文学和思想针对性已经不那么“当下”的作品,如鲁迅的作品被删减。本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鲁迅作品被删减的原因,希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深刻思考。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本 鲁迅 去留 一.研究目的

近两年鲁迅作品的去留格外受人关注,回顾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变化轨迹,不难发现,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减少是客观事实,当下引起的思想争论已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回。鲁迅作品大规模入选语文教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因此成为了几代人的历史记忆。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多元,有些作品无疑会过时和落伍,对于那些现实意义已经不再强烈,文学和思想针对性已经不那么“当下”的作品,拿掉一点,未尝不可。语文教材不断吐故纳新,也是教材自身的发展规律。本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鲁迅作品被删减的原因,并进行建议,希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深刻思考。二.研究过程 1.本人在学习生活中发现了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删减的争议,被人广泛关注。

2.经细心观察,找到关于此问题的相关资料 3.对查阅的资料整理收集。

4.针对收集整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5.做出报告,完成课题研究。三.研究结果分析

增加和删减多少篇鲁迅作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语文教材应该回归语文本质,有利于塑造完整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有的教师反映鲁迅作品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愉悦,学生反而容易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当阅读本身的快乐游离于学生之外,这也算是语文教材的异化。在语文课本中的选用的鲁迅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鲁迅的童年回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三味书屋” 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社戏》采取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叠加的叙事手法抒发离感的“乡愁”,正是源于他对农民和农村的“深刻的眷恋”之情。选用这些文章大概是想贴近学生的生活,只可惜学生大都不了解那个年代的乡村背景,再加上鲁迅的文字比较晦涩,反倒是让学生看得一头雾水,最后弄明白之后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提出了删 减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用。2.一些时事文化方面的评论

如《纪念刘和珍君》用了白描借此狠狠的批判了那些残害有志青年的反动者。以纪念刘和珍为名,发表自己对那些反动者的憎恨,同时也为有像刘和珍这样的人感到欣慰,感到惋惜。《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等,这样的文章艺术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就是为了撕破谎言。有许多学生表明现在连谎言也进化了一个层次,还不如直接去看韩寒的文章呢!3.鲁迅的小说

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但有人表示编者过高了估计中学生乃至语文老师的理解能力,使深刻的作品反倒是遭到了庸俗的理解。很多人得到一个精神胜利法之后如获至宝,以此来鼓吹中国人实践胜利法,好像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失败者就一概都是阿Q,要是他不幸读过一点书,那就更是孔乙己了。恐怕这一点是鲁迅当年所始料未及的,要是他看到自己投向土著们的匕首反倒被狡猾土著当成武器,也不知是会作何感想。四.结论

鲁迅的许多文章是很好的,这不牵涉到媚俗和从众,也与政治无关,读几篇,其快意和解气;凌厉与恰到好处,都令人惊喜接着惊喜;赞许连着赞许。经本人研究鲁迅文字退出教科书,有以下几个理由: 1.教科书容量小 文字的好坏与是否进教科书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教课书的容量太有限了,好文字太多了。

2.选出的文字多年不变,而且时代意义不强。

比如,《一件小事》那样的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已经泛滥到小学生造假作文里最常用的程度了。有些人认为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撞伤别人要送医院,跟鲁迅那篇文章的意思是一样的,花几个课时去学习,是不折不扣的浪费课时。更如《拿来主义》,甚至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学西方都三十多年了,那道理不用再讲了,这样的文字让位给其他,没什么不好。

3.鲁迅的文字揭露了中国许多问题,但解读不出解决办法,另选文字也罢。

阿Q被高度肯定其代表性,是因为历经近百年这样的农民依然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假洋鬼子依然不允许他们革命,他们依然会莫名其妙地“被死亡”。孔乙己一样的破落知识分子不仅没有消失,就在文化中心北京的地下室里挣扎;还有闰土,谁的儿时伙伴不是一样?社会现象被第一次准确描述时是令人惊奇和赞誉的,历经弥久,便需要新的破解,仅仅停留在陈旧的揭露上,意义就不大了。

4.语文书不是政治书,而鲁迅及其被选进教科书的文字--政治符号。

鲁迅文章是不是该从教科书里出去的问题之所以引起特别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思维脱离不了教科书的政治定位,一 下子就想到了这位伟大旗手的树立者和树立原因,以及教科书浓厚的钦定意义。其实,只要稍一设想便知道,鲁迅那几篇教科书中的文字,连同中国的语文教科书,对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仅靠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学生就差不多是半文盲了。当高尔基、小林多喜

二、萧伯纳等在世界文学史上连三流都数不上的作家被我们的教科书奉为上宾时,鲁迅最上乘的文章是否能进入中国教科书,就成了颇有疑问的问题。不比其他,就说鲁迅的时代人,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胡适的《略谈人生观》、《非自由主义的新生活》、《容忍与自由》、《易普生主义》等等,哪篇没有课文中所选鲁迅的文章对青年人更有意义.可因为作者们的政治立场过不了关,于是便被抹掉了。5.鲁迅的文字太犀利

鲁迅的文字一直在揭露社会黑暗,正因为他的现实到知道现在仍遭受到有些人漫骂。任何东西,适量是药,过量是毒。鲁迅用犀利文字来针砭时弊,必然会为社会所不容。

然而,我们不必惊慌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科书,主要还是得看鲁迅之后候选的是怎么样的文字。如果所选的只是一些无聊的老夫子,那还是不如让鲁迅来压阵;若是能选一些国外的优秀作品,像卡夫卡那样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那么鲁迅的退出可以说是顺了他“少读中国书”的心意。五.设想建议

1.由教育部门编订《鲁迅精华语句摘录》 鲁迅的一些杂文语录是非常精彩的,但与其一大堆艰深晦涩的文字让学生们拿着放大镜提炼精华,不如由教科书编委编订一个精华语句摘录,相信一定会让学生们回味无穷。2.参考学生推举的文章编订教科书

编辑教科书的,就那么些固定的人,他们有编辑教科书的权力,是因为在那个位置上。他们有那个资格决定哪些文字可以选入教科书,从来没有经过学生的推举。若有学生进行推举他们想要学习的作品,相信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的快乐学习。六.收获体会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结束了本次的课题研究。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想象其中的付出,也倍感欣慰,回望进行课题研究那时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在使用课本时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并发现每年的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作品的选用出现了删减的问题。此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为众多人士所关注,于是进行了此次研究。

在此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艰辛,在搜集相关资料及整理时付出了大量精力。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研究性学习给我带来的快乐。

我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它让我得到了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本“之”字用法浅析

中学课本中“之”字用法分析

正文摘要:“之”字作为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有多种用法与含义。对于“之”字的理解与把握,关乎我们对整篇文章的分析与思考。“之”字也是高考考点18个文言虚词之一。“之”在古汉语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1)到……去。(2)第三人称代词。(3)指示代词。

(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也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同的用法根据语境的不同,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中学文言文的分析要把握好“之”字用法,将其归类整理。

关键词:代词动词主语谓语

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编选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的文言文选文的讲授进行探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中要求学生能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文言文也应注重基础,以学生能够初步的阅读文言文为基础,培养他们进一步阅读各种古代文化典籍的能力。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1】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掌

握哪些方面的文言知识成为思考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2】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那么,在文言

文的教授中,就应该多加注意文言实词与虚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理解文言文。吕叔湘说:“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较早的白话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学习,文言是

【3】现代人必须用视觉去了解的。” “之”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言词汇,既有实词意义,又有

虚词意义,在文言文中出现较多,是分析文言文中的难点。

一、“之”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解释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之”字有如下用法:(1)到„„去。《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3)指示代词。这、此。《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有时也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

【4】 句子的独立性。《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二、“之”字用法在具体语境的具体分析

“之”字有这么多的解释,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细致分析,认真归类。读书必先识字,识字的要领在于掌握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很多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约

【5】定关系古今不一。“之”字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它既可以以实词的身份出现在句

【6】中,作动词,做代词;也可以以虚词的身份出现在句中,作连词。在中学教材中,“之”

字在文言文的讲解中是重点,在文言文的分析中是难点,“之”字作为高考考点之一,必须仔细分析、归类。

(一)“之”字作为动词

首先,“之”字作为动词,意为“到„„去”,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具去。”中,“之”

字的意思是“到”,意思是张良这时跟随刘邦,项伯于是在夜晚骑马到刘邦军驻地,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他,想要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理解的时候,“沛公军”是地点,把“夜驰”和地点联系在一起,所以“之”字解释为“到、去”。纵观“之”作动词出现的语境,往往是“之”前面有名词或者人称代词,“之”之后有一个表处所的名词。于是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人去某地”。此外,“之”作动词与“往”构成一组同义词,但二者语法功能有别。“之”字后面必须带表示处所的宾语,而“往”则仅仅表示方向性和目的性,后面不能带宾语。比如“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而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梁惠王上》;又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词》)中的“之”也是“到”的意思,只是“何之”作为宾语前置结构在翻译时应译为“之何”;“之”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里,也是动词,意为“哪里用得着先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往南飞呢?”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牛何之?”里,也是“去”的意思。

(二)“之”作人称代词。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之”字为代词,表示“这件事”,即说服秦军退兵。又如以下句子:“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小石潭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在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多译为“他、她、它”。“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阕秦,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意思是:晋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有想西边扩大疆界,将从哪里取得“之”呢?那么,“之”是什么?晋国想扩大疆界,那么“之”就是代词,代指土地。“若不阕秦,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之”也是一样的用法,代词,代指土地。“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此处“之”也是代词,但是代指“阕秦利晋”这件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这里,“之”为代词,代指郑国。“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里面,“之”为代词,代指项伯,译为“你替我叫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仪对待项伯。”意思是:晋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有想西边扩大疆界,将从哪里取得“之”呢?那么,“之”是什么?晋国想扩大疆界,那么“之”就是代词,代指土地。“若不阕秦,将焉取之?”“之”也是一样的用法,代词,代指土地。“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此处“之”也是代词,但是代指“阕秦利晋”这件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这里,“之”为代词,代指郑国。“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里面,“之”为代词,代指项伯,译为“你替我叫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仪对待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里的“之”是代词,代指刘邦,译为“如今刘邦有大功劳却攻击他这是不义啊。”“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中,“之”,为代词,代指前文中曹无伤派人告密的事情。“之”作人称代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偶尔也可指代第一或第二人称,比如在“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指代第一人称“我”,在“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五担忧”(《与妻书》)里指代第二人称“你”。

(三)指示代词,表示“这、此”。

在《逍遥游》中“之二虫又何知”这句话里,“之”就表示“这”,即这两只小虫子有知道什么呢?又如“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之”也是这个意思。

(四)第种用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之”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放在定于和中心语之间,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里“之”字解释为“的”,译为“我不能早任用你,如今遇到紧急情况才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在“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军之仇”(《勾践灭吴》)中也是此意。

第二类,“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之”字的用法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许君焦、瑕,朝济而夕涉版焉,君之所知也。”此句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但晋惠公早晨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在“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里,“之”字的用法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派遣将士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第三类用法为“之”字用在倒置的动宾、介宾短语之间,作为提宾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此句中的“之”字用法特殊,“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何厌之有”译为“有何厌”,所以“之”字的用法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第四类为“之”字用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于后置的标志。如《劝学》里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中,“之”的作用就是把“利、强”后置。

第五类,用在时间词、动词(多为不及物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如“填然鼓之”、“久之”、“顷之”。

(三)总结

人们常用“之乎者也”来称代文言作品,文言中的“之”犹如白话文中的“的”一样,【7】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笔写作就会用到它。当今掀起“国学热”足以证明今人对我国传统

文化的重视程度,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靠我们传承下去。“之”字只是浩如烟海的文言文化中的一点点,我们必须用认真的态度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年7月重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

1年6月第12次印刷。

(3)吕叔湘,《文言和白话》国文杂志,1944年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版

(5)辛丽文、冀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字”问题探讨》,《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7

月第23卷第7期

(6)倪娅岚《<论语>“之”字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1年7月

第39卷第二期

(7)张晓英《中学文言文“之”字研究》语文学刊2011年第3期

下载浅议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爱情诗的教育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爱情诗的教育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

    关于教育实习中中学语文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实习中中学语文教育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2014年9月8日至11月30日,我很荣幸的在绵阳永兴中学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见......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范文大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经过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里,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安排和指导下,我较好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四川省彭州市天彭中学简雪梅 李元建[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