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4: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第一篇: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开放题由于具有题目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唯一等特征,其解题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开放题的解题策略更加灵活多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必要的逻辑思维去得出结论,其解题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数学开放题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其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多变。如何更好地提高数学开放题教学的实效呢?本文拟根据开放题的类型特点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条件开放型教学策略

条件开放型开放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条件不充分或条件有余,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条件具有多种可能性。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从众多已知条件中排除各种表象的干扰。同时要防止长期解答封闭题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其教学策略可概括为“认真审题、深刻分析、准确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1,习题“少年宫美术组有24人,航模组比美术组少6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美术组和航模组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审题分析条件和问题可知:书法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为多余条件。面对多余条件,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不受干扰,不因思维定势影响正确解题。

例2,习题 “李强有5角硬币1枚,2角硬币4枚,1角硬币8枚,他想从这些钱中拿出8角购买水笔,请问他可以怎样拿?”本题的结果就是要拿出8角钱买笔,而怎样从这些硬币中拿出8角就变成这一结果的条件,是典型的条件开放题。教学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硬币组成8角钱有几种可能性?同时在分析各种可能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学会用枚举的方法有序分析、全面考虑、一个不漏,最后用列表的方法将分析思考的结果表示出来。

例3,习题“从58盒牛奶中拿走几盒后,余下的能够平均放在8个盘子中吗?”本题的“拿走几盒”是使余下的能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的条件。因此属于条件开放且要补充完整的题型。其解题策略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余下的能平均放在8个盘子中”,并将其转化成余下的数量可以平均分成8份这个数学模型。在学生很快想到56之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还有无其他可能情况,培养其开放思维及勇于探索的意识。并通过本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求异性,并从中悟到拿出的盒数与“2”和“8”的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二、结论开放型教学策略

结论开放型习题,其答案不唯一是因为这类问题的条件和情境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与调控,并辅以必要的巡视、聆听、指导与纠错,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例4,习题“小明家离学校450米,小红家离学校550米,小明与小红他们两家之间大约相距多少米?”教学这道题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思考和讨论:小明、小红的家与学校这三幢建筑物可能存在怎样的空间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或直观空间图帮助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画图理解的基础上就能从几个角度来思考:即小明与小红的家与学校都在同一条直路上,或小明、小红的家与学校都不在一条路上。而三者都在同一条直路上又存在几种不同情况。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得出小明与小红两家之间的距离在100米到1000米之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领悟数学思考的方法和魅力。

例5,习题“把2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各是多少?”这类题型的教学策略关键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的拼摆,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能够较好地理解题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计算每个拼摆成的长方形周长与面积后去探索发现,并总结得出“虽然拼成的长方形面积都一样大,但它们的周长却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研究“用一根24厘米长的细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有上一题的教学做基础,学生有了学习与思考方法的牵引,他们通过画图分析和思考,把本题的条件转化成为已知拼成的长方形周长24厘米,并通过推导得出这个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12厘米。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形结合,把12分拆成“1+11、2+10、3+9、4+8、5+7、6+6”这六种情况。最后在学生计算出每个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他们的面积不一定相等。通过这样的两道题的学习,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不断地进行对比、发现,也对学生巩固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计算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以此方式学到的知识都是活的数学知识。

类似的还有策略型、综合型开放题的教学,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考,通过师生共同研究,集体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开放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进,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开放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更好的为传统数学教学作补充使其得以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得到科学的平衡。本文着重探讨了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教学策略数学开放题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己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具有较高效率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根据数学开放题的教学原则,本文提出如下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1.1 展示问题,开放有度

教学中展示的开放题要有趣、有新意,开放度要适当,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努力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了解每位学生,不但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而且要明白他们所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教师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上你,和你没有距离感,才能相信你,信任你,这样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教师必须更高的要求自已,教师必须考虑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的可开放性和开放度:分析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获得,哪些内容不适合开放题教学,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很好的去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开放题课堂教学中,开放题编排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旧知识到新知识逐步过渡,开放题的数量和开放度都要适中。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课堂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保证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都能处理的恰到好处,教师要非常熟练教学内容,要有清晰的思路,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学起来水到渠成。

1.2 探究问题,及时反馈

分析所展示的开放性问题,要做好心理暗示,我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究一定能把问题解决的心理,这样你就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力量支撑着你勇往直前,达不到目的永不罢休的蛮劲。在数学开放题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只看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与错,而更应注重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过程,教师要及时纠正和指导。解决数学开放题不要受时间的限制,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已的智慧和想象思维能力。教师要认真细心地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动向、情景等表现,逐一进行研究、探讨、反思总结得失,为数学开放题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1.3 讨论辨析,多向交流

由于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它们有的有多个条件,有的有多个答案,有的有多种解法。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教师事先准备控制课堂教学过程的习惯,代之形成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确定教学过程的习惯。其中有的问题不可能由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有几个人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因此在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要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并合理优化分组,让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发表所见、集思广义、同力协作,并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解决不同的层次的问题。根据合作学习理论,学生在小组中要有不同的角色地位,每个人应明确责任,各有侧重,让学生具有独立、竞争、合作三种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教学组织者、调控者的作用,使课堂环境井然有序,生机勃勃。当小组讨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给予启发帮助和鼓励,及时引导并帮助小组走出困境;当小组讨论有成果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赞扬,并引导他们的思维更上一层楼向高一级活动升级。

1.4 点评小结,寻找规律

当开放题教学进入尾声,即各种解题方法都以运用,结论都推断出来时,应及时让学生自已进行总结。开放题教学的课堂总结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环节,让学生比一比各种策略孰优孰劣,找一找各种结论的规律乃至上升到理论的途径。教师做好最后的评判,对学生的解题情况和结果进行正确的点评并给予鼓励表扬。归纳总结,启发学生对结论一般化的认识,寻找数学学习的规律,能挖掘题目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开放题教学实践,需注意的事项

2.1 做好开放题教学课堂前的准备工作

问题的科学性是衡量问题质量的重要标志,要按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开放性问题,要反映数学核心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开放性问题的内容要正确无误,陈述性语言要精确,不能有歧义。数学课堂中开展开放题教学要恰到好处,比如在一章知识点讲完以后需要大量的练习,并且要把知识点达到综合性的应用,就应该引进一节开放题教学进行学习,在开放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解题技能,有创意的方法或途径解决开放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师在编制开放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要,通过解决开放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

2.2 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开放题教学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挑战,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不能低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潜能,要耐心、细心的指导任何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既要关注到差生的解答情况,又要鼓励优生寻找最佳的解答方法。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动手实践、创造发明的机会,事实上学生动手能力最强、想象力最丰富的学生并非是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教师要利用开放题这个载体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潜能。

2.3 教师需明确自己角色,课后进行总结

在开放题的教学中,教师明确自己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开放题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纪律的管理者,还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各种信息的重组者。问题的开放度要有层次,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实际,既要考虑深化发展又要依据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要考虑优等生的发展,又要照顾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做到难易结合,由低到高,节节上升,推进对开放题的认知和解决。

开放题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反思,课前要根据所授课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同时要想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题。课后教师要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修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在那些方面做的比较满意,并对所授新知进行总结让学生能有个整体的把握。在开放题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教学观念,要时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终身受用,用把眼光放长远,不仅要求学生有好数学成绩,而且更希望的是学生要学会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传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行思》[J].教育探索,2015.11

[2]孔琴.《有效实施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5.06

第三篇: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摘 要】在新课改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就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参与意向

参与意向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参与意向来自学生对参与对象的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伏悬念,设疑问,以营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境界,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

1.在“悬念”中参与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产生悬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会主动地去解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在“疑”中生奇,问中激趣,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向。

2.在“问题”中参与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设计思维价值高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把握住质疑问难的时机,把问题提在学生疑点上,为学生获取新知识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需要静中思维的时间,不能片面追求教学密度,而搞抢答式的提问。如果仅让个别优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就会使学生参与面狭窄,不利于对全体学生参与意向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手段,创设参与条件

教育家吕叔湘讲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意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参与,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1.“操作式”参与

运用学具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维的环境,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求新知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操作可以是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认识”时,可以让学生用10厘米的小棒6根,15厘米、8厘米和6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摆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教师出示图例如下: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说出什么叫三角形。同时提问:15厘米、8厘米和6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不能)。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又渗透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图例,进行比较、分类。三角形按边分有等边三角形(图①),等腰三角形(图②、图③、图④)和不等边三角形(图⑤、图⑥、图⑦)。按角分有锐角三角形(图①、图③、图④)、钝角三角形(图②、图⑥、图⑦)和直角三角形(图⑤)。学生在操作观察过程中形成表象,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这样的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智力活动。

2.“讨论式”参与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的复杂过程。展开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能够解放思想,自由争鸣、畅所欲言。通过讨论与争辩,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换思考结果,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完全发展,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

三、重视思维过程,提高参与质量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1.参与“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概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与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因此笔者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互质数”时,先出示六组数:①7和23;②2和9;③9和10;④1和6;⑤7和14;⑥12和14,要求学生说出每组数的公因数。然后指出①、②、③、④组“公因数只有1,”它们是互质数;而⑤、⑥组数“除公因数1以外还有其他公因数”,它们不是互质数。引导学生对以上①―④组数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四组数情况不同:①组是两个不同的质数;②组是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③组是两个都是合数;④组是1和其他自然数。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表述概念的定义。在学生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概念建立后,还需要从一般到个别,把概念具体化,加深理解巩固,因此笔者还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教学:第一步,按上述①―④组数的情况各说出四组互质数;第二步,对“互质数”和质数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别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第三步,在举例判断基础上,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不一定是互质数,如第⑤组;两个合数不一定是互质数,如第⑥组。最后总结概括出判断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的三条规律:一是“不同的两个质数”,二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三是“1和其他任何自然数”。学生参与了“引入概念――建立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这样的认识思维全过程,使思维得到锤炼。

2.参与“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解题思路是学生解题时思考的线索,学生学习知识不单纯是为了解题,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把解题模式交给学生去套用,而应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去寻求解题思路。解答应用题关键是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思维规律,应用题的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联系着,要引导学生思考:要求什么,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如果这两个条件不是直接已知,如何去找到间接条件去搭配已知条件?或者思考: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有些数学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例如:有一个分数,分子、分母的和为15,如果分母减1,分子加1,则是,求出这个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1)分母减1,分子加1,分子和分母的和不变。

(2)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和是15,新分子、分母的和是3。

(3)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原分数分子、分母的,可知已用5约分。

引导学生综合:

(1)分母减1,分子加1后未约分时这个分数是,分子、分母同时乘以5,是。

(2)所以这个分数就是,分子减1,分母加1,得。

在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要明确分析与综合是两个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逻辑思维方法。

“参与式”教学,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即参与的广度,又要注重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维的程度,即参与的深度。这才能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第四篇: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听解决问题两课例有感听了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和曹思思老师的《可能性》两节课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思思老师以同学们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为主线,带领学生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数学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一课,以游戏为主线,通过四个游戏让学生在很积极的状态下掌握了取中、对应、列举、转换和估算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并无这样的课例,这是教者自创的教材,足以看出教者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是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 1

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我思考着: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

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五篇: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推荐)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作者:黄美珍 发表时间:2010/8/3 8:31:45 来源:南靖龙山中心小学 访问次数:41403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学后,先请学生回顾整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等,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4、45页的第2、5题,求平均温度和平均路程,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下载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获取新......

    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顾:从小学进入初中,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新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改变,刚刚步入中学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本人水平有限,现就我个人在平时工作中用到的教学策略简单说说。 我本学期任教的学科是五年级数学,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圆的知识,在教学这......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演......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形式,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授课的主要手段,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开放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开放题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国民创新素质的高低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