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2 23:3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第一篇: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获取新知的过程。这种对知识进行“再发现”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积极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也是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要研究和关注的四个重点。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效运用好有关策略。

一、激趣设境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情境性教学”,即把学习放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以丰富体验、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再现知识发现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在一定的良好情境中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导入、展开、探究、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创设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富有新意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投入探究活动,保持情绪活跃、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以获取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一课时,教师请小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编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家商店。柜台里有铅笔,标价每支4角;钢笔,每支8元;篮球,每个68元;糖,每千克12元;……)

生1:你好!我买5支铅笔,3支钢笔,4千克糖。

生2:好,铅笔每支4角,钢笔每支8元,糖每千克12元。

生1:一共要付多少钱?请开张发票。

(生2口述算式,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这里,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情境,一方面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型,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

二、随机启导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信息渠道多方面、多元化,思维方式多趋向、多角度,交流手段多层次、多形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也具有开放性,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也会出现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这种意义建构的差异性,随机启导,适时点拨,合理设计和提示新旧知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真正意义。

这是一堂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片段,教师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木桩,标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师:屏幕上是什么呀?

生:高30厘米、直径20厘米的圆柱。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有学生说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给圆柱刷油漆的问题。先请学生说说给圆柱刷油漆有几种情况,学生提到只刷一个侧面,于是一起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又有学生提出刷整个圆柱,再让学生求出了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有学生说还有只刷圆柱的侧面加一个底面)

师: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只刷圆柱的侧面加一个底面?

生:水桶。

师:非常好,你能列式计算油漆的面积吗?

生:3.14×20×30+3.14×(20÷2)2

师:说说意义。

(学生不会说,教师为他提供三条求助途径:一求助本组同学,二求助全班同学,三求助电脑。学生选择求助本组同学,并答出了意义)

生:我想知道把圆柱横着切开、竖着切开表面积怎么变化。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

师:横着切开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生:3.14×(20÷2)2×2

师:好,那么把圆柱竖着切开呢?

(学生回答不上了。于是利用课件演示竖着切开有不同的情况,后来又研究了把圆柱体木桩“削了”和“挖了”后产生的一系列独具匠心的问题。)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开放问题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问题,而教师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针对具体情境和疑惑之处,相应随机地作出不同的启发和引导,使不同学生都得到认知的收获,三、协同合作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还是一个社会性活动的过程,不仅有独立思考,更有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但是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合作对主体认知深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支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投入对话与讨论,激励思考与自我纠错,启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新知,去纠正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片面,实现信息分享和共同发展。

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及计算公式,并追问: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有什么关系?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锦江大酒店外景)

师:这是美丽的锦江大酒店,现在要在酒店正面的墙上安装一圈霓虹灯管(课件演示围绕顶层圆形餐厅的霓虹灯管),要安装多少长度的霓虹灯管呢?请思考,这个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学生两人一组测量圆的周长)

师: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呢?

生1:我们用一根绳绕圆一周,作个记号,再拉直量出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2:我们用皮尺绕圆一周量出圆的周长。

生3:我们用透明胶带绕圆一周,剪去多余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4:我们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学生回答时多媒体课件演示测量方法,教师强调操作要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你们的测量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测量工具、方法不同,测量结果会存在一些差异。此时,教师甩动一端系有粉笔头的绳子在黑板左侧画图)

师:请观察粉笔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形状?你能测量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说不能,教师适时说明通过测量得到圆的周长具有局限性,我们需要找出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接着,教师甩动系有粉笔头的另一根较短的绳子在黑板右侧再画一个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大一些,为什么?)

师:你们认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教师说明两个回答其实是一样的)

师:我们来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先回忆,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倍数关系,教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犹豫地说:会不会也是倍数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前面测量出来的数据,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

生1: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2倍。

生2: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生3: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4倍。

生2:我猜想圆的周长至少是直径的2倍,最多不超过直径的4倍。

师: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几倍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规律。

(教师提供钥匙圈、针线盒、光盘等不同大小的三个圆形物品,每个小组合理分工,分别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用计算器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周长、直径、比值的所有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实验的发现。)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于是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上介绍圆周率的知识,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顺理成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以上三种教学策略,创设了具体实际的教学认知情境,提供了观察、讨论、思考、应用等活动机会,适时随机地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在合作实验探究的活动中,不仅在认知上,而且在情意交往、自我调节等多层面上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心理意义的帮助者。注重上述教学策略,将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成为创新的、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

(王蕾,无锡高等师范学校,21400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二篇: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何小圣

一.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在有有限的45分钟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我们所思考的。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很少能主动地思考课本上的知识,更不用说知识的延伸,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死记硬背,学习的效果不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体现“创新”和“创新学习”的特征。我认为课堂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课本的知识点,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去,培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过程和阶段

研究性学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分析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自主研究阶段。

(一)课堂教学各阶段的具体目标

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可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需要对教材仔细分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点间的联系、能够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查找相关材料。主要是既与课本知识有较强的联系性,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学习研究的欲望,能启发学生的材料。

学生在课堂前所要做的主要是仔细阅读预习材料和课本,思考预习题。在思考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例如从课外读物、网络、报纸等媒体获得,用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所得的结果可以不与教科书相同,只要真正去思考了,并能有自己的论证依据就达到目的了。

2. 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渐从课堂的主体位置淡出,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位置成为指导者和辅导者,教师指出学习的方向,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培养研究问题的能力。

3. 课后自学研究目标

以课本的知识点为基础,延伸与生活结合,使学生有机会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各阶段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1. 课前准备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就能对课本知识点有所了解,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预习资料,预习资料要能吸引学生,附带提出些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抛砖引玉。

由于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刚开始恰恰缺少这样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讲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在预习中要做什么、怎么做。等学生具备了一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后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我在高一两个班尝试了设计预习表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将预习准备过程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我的问题”(即发现问题过程),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思考过程中找到自己迷惑不解的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中与课本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它们列举出来;第二部分“我的资料”(即分析问题过程),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搜索资料,资料的来源可以不限,最好让学生注明出处,以便教师和其他学生查找,达到资源共享;第三部分“解决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所找的资料,给出自己的答案,当然如果有的问题预习时无法解决,可以放到第二环节课堂教学中去;第四部分“自评与互评”(即评价过程),要求学生针对自己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在课堂教学问题共享时请别的同生对自己的预习情况给出评价。评价体系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如果发现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发散性、研究性,并且没有脱离课本;资料搜集针对性强、详细、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证明;解决过程条理清楚,在解决过程中运用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同学可以评为优秀。问题提出没有偏离课本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资料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问题解决条理清楚的同学评为良好。问题提出没脱离课本,资料有一定针对性,解决问题对学习有所帮助的为合格。

2. 课堂教学

我将课堂教学分为“竖靶子”、讨论、总结三个主要部分。

(1)“竖靶子”

教师在课堂家教学前将预习表回收,把学生的问题归纳分类,结合教学难、重点,选择学生普遍难理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突破的重点。教师也可以将问题作适当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研究、讨论。例如有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难度偏大,如果不修改,“靶子”竖得太高,学生不容易研究,可以将难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小问题难度也不能太低,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思考研究过程。这样学生在解决了一个个小问题中就能逐渐理解掌握该课堂的重点、难点。在讲全球大气环流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为什么说大气环流能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我第一次是直接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集体讨论,结果学生没有得出结论。第二次我把这个问题先写在黑板上,然后在旁边再写出一系列的问题:水循环有哪几部分组成?其中水汽是如何从海洋到达陆地的?水从海洋蒸发到大气中和冷却降到陆地哪个是吸热,哪个是防热?大气环流大致的方向(理想状况)是怎样的?水热资源低纬和高纬又怎样的区别?这些小问题学生经过预习和讨论都能回答出,我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水循环有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水汽输送主要是由大气运动完成的;水的蒸发是吸热,水的冷却是放热;大气主要运动方向是高低纬间的环流;水热资源低纬要比高纬丰富。这些结论其实就

是“为什么说大气环流能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的答案了,可以很容易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最终答案:大气环流通过在高低纬间的流动将水汽进行输送,并通过水汽的蒸发和降水将热量进行传递,从而起到调节全球水热状况的作用。

(2)开展讨论

讨论研究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面。刚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特别是在我们这样普通中学的课堂不能操之过急、一步到位,完全交给学生讨论研究。普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地把握课本的难重点,还会出现研究的问题过难或过易的现象。所以刚开始时教师可以进行恰当的指导,把整堂课的重点、难点突破作为教学的纵线,在各阶段以不同的问题(有的是学生预习提出的,有的是教师根据需要提出的)开展讨论研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相关的资料,资料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阅读资料后有所思、有所悟。

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和实践后,学生能基本找到课本的重点、难点,并可以围绕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时,教师在准备资料时要多参考学生的预习问题,如果学生收集的资料比较好,可以引用或让他在课堂上介绍给全班同学,达到资源共享。

课堂讨论研究的形式有很多种,我在实践中有几种效果不错。

①个人提出问题或看法,全体展开讨论。这种方法适用于课堂教学中难点、重点地讨论。它的好处在于重点突出,学生讨论不容易偏离中心。例如看图讨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②按学生预习问题分组讨论。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问题,这时可以分组讨论。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如讨论我们如何保护大气环境。

③辩论式讨论。适用于具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念。辩论式讨论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教师要注重调控和指引。例如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哪个先产生)。

(3)总结

课堂讨论结束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研究,但对前面研究的知识点往往印象不深,没有把知识点间的联系很好把握住,因此总结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归纳、巩固当堂课的难点和重点。

3.课后自学研究

课堂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有的问题无法在课堂上完全解决或深入讨论,有的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因此可以开展课外的自学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课后自学研究可以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集体研究,研究结果要注意及时总结。

我在上《大气环境保护》时,学生提出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污染问题,在课堂上是没有办法一一讨论研究的,于是我组织学生就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超市净菜问题、超市塑料袋污染问题开展课外调查。我们先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了调查表,然后让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超市调查,最后填写调查表、总结。

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学生对课本上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不但是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情况,看课本上哪些知识点可以拓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去学、愿意去学、喜欢去学。

二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高中学习比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机型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时讲同一个知识点,是否与实际相结合,效果明显不一样。例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时,往往只是先介绍公式,然后举几个纬度让学生计算不同节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这样的教法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记住,即使暂时记住了,遇到不同纬度的计算又不会了。我们不妨将这个计算放到生活中去,在讲公式前介绍一个案例:某户居民因为自己住宅与相邻住宅的间距太短把开发商告到法院,结果获得了赔偿。学生马上产生兴趣,学生大多知道是因为住户的阳光权受到了侵犯,那么怎么判断两座楼之间的间距是否合适呢?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结合南京的纬度(32°N)来计算南京一般住宅(七层30米左右)之间的间距不得少于几米?这样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很有用,学习的主动性马上就调动起来,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明显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三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积极动手实践。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是通过书面的练习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中学生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光“纸上谈兵”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研究性学习。其实地理课本上每课后面都有一些活动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节的活动题:设计一种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简单方案,并试着测量当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学生们积极思考,动手利用手头的工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有的学生利用一支笔和一把尺子,有的学生利用量角器都成功地测量出了正午太阳高度角,事后在课堂上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方法,还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例如用量角器测量最好在量角器上悬挂一个重物以保证量角器的水平等。

总而言之,在中学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多一些学生的体验,少一些单调的知识传授;多一点讨论研究,少一点枯燥练习;多一点动手活动,少一些理论说教。通过一切方法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第三篇: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摘 要】在新课改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就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参与意向

参与意向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参与意向来自学生对参与对象的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伏悬念,设疑问,以营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境界,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

1.在“悬念”中参与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产生悬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会主动地去解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在“疑”中生奇,问中激趣,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向。

2.在“问题”中参与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设计思维价值高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把握住质疑问难的时机,把问题提在学生疑点上,为学生获取新知识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需要静中思维的时间,不能片面追求教学密度,而搞抢答式的提问。如果仅让个别优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就会使学生参与面狭窄,不利于对全体学生参与意向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手段,创设参与条件

教育家吕叔湘讲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意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参与,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1.“操作式”参与

运用学具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维的环境,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求新知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操作可以是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认识”时,可以让学生用10厘米的小棒6根,15厘米、8厘米和6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摆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教师出示图例如下: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说出什么叫三角形。同时提问:15厘米、8厘米和6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不能)。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又渗透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图例,进行比较、分类。三角形按边分有等边三角形(图①),等腰三角形(图②、图③、图④)和不等边三角形(图⑤、图⑥、图⑦)。按角分有锐角三角形(图①、图③、图④)、钝角三角形(图②、图⑥、图⑦)和直角三角形(图⑤)。学生在操作观察过程中形成表象,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这样的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智力活动。

2.“讨论式”参与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的复杂过程。展开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能够解放思想,自由争鸣、畅所欲言。通过讨论与争辩,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换思考结果,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完全发展,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

三、重视思维过程,提高参与质量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1.参与“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概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与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因此笔者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互质数”时,先出示六组数:①7和23;②2和9;③9和10;④1和6;⑤7和14;⑥12和14,要求学生说出每组数的公因数。然后指出①、②、③、④组“公因数只有1,”它们是互质数;而⑤、⑥组数“除公因数1以外还有其他公因数”,它们不是互质数。引导学生对以上①―④组数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得出四组数情况不同:①组是两个不同的质数;②组是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③组是两个都是合数;④组是1和其他自然数。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表述概念的定义。在学生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概念建立后,还需要从一般到个别,把概念具体化,加深理解巩固,因此笔者还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教学:第一步,按上述①―④组数的情况各说出四组互质数;第二步,对“互质数”和质数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别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第三步,在举例判断基础上,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不一定是互质数,如第⑤组;两个合数不一定是互质数,如第⑥组。最后总结概括出判断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的三条规律:一是“不同的两个质数”,二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三是“1和其他任何自然数”。学生参与了“引入概念――建立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这样的认识思维全过程,使思维得到锤炼。

2.参与“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解题思路是学生解题时思考的线索,学生学习知识不单纯是为了解题,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把解题模式交给学生去套用,而应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去寻求解题思路。解答应用题关键是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思维规律,应用题的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联系着,要引导学生思考:要求什么,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如果这两个条件不是直接已知,如何去找到间接条件去搭配已知条件?或者思考: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有些数学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例如:有一个分数,分子、分母的和为15,如果分母减1,分子加1,则是,求出这个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1)分母减1,分子加1,分子和分母的和不变。

(2)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和是15,新分子、分母的和是3。

(3)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原分数分子、分母的,可知已用5约分。

引导学生综合:

(1)分母减1,分子加1后未约分时这个分数是,分子、分母同时乘以5,是。

(2)所以这个分数就是,分子减1,分母加1,得。

在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要明确分析与综合是两个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逻辑思维方法。

“参与式”教学,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即参与的广度,又要注重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维的程度,即参与的深度。这才能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第四篇: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初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教学观念的创新

⒈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语文创新教育要重在发掘学生语文潜能,培养民族语文的素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展示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新观念,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出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励练的训练场,而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和点拨者,教学相长,共同塑造语文教学的新形象。

⒉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语文创新教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要求真,不急功近利,怀真心,动真情,以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实,在创新教育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遵循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系统。语文教学要求活,语文的精髓在于思想与语言的统一,在透过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它忌讳追求标准答案,忌讳玩文字游戏,它特别欢迎创造性思维,张扬主体个性。

⒊要倡导少做题多阅读的创新阅读观念。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要求九年制的学生阅读总量为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秀课文。由此看来现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前提,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读物”。

⒋树立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观念。语文新课标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交际”并列起来,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这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学习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要牢牢地树立这一新观念,并付诸于教学全过程。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注重营造一种愉快学习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师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认为教师是上帝,讲台是神圣的地方,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知识上的朋友,人格上的师兄师弟,感情上的姐弟关系,其次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相探索、互相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年学生总是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飞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教学不单纯是为了传播语言知识,更重要地是通过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素养。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三,“学会分享与合作” 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四,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目标

教学中,我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①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②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③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言愁现象探析》、《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年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④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五,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构筑大语文的平台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变课内为课外,通过学生身边的琐碎小事,社会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去感悟语文的神秘。带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到法庭中旁听法官审案,到军营中去了解军人生活,到青少年教育基地去感受今天的生活与昨天的关系。

总之,语文的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教材课文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开拓了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新局面,并让学生体验创造与成功的乐趣。

第五篇: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开放题由于具有题目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唯一等特征,其解题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因此,开放题的解题策略更加灵活多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必要的逻辑思维去得出结论,其解题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数学开放题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其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多变。如何更好地提高数学开放题教学的实效呢?本文拟根据开放题的类型特点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条件开放型教学策略

条件开放型开放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条件不充分或条件有余,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条件具有多种可能性。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从众多已知条件中排除各种表象的干扰。同时要防止长期解答封闭题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其教学策略可概括为“认真审题、深刻分析、准确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1,习题“少年宫美术组有24人,航模组比美术组少6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美术组和航模组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审题分析条件和问题可知:书法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为多余条件。面对多余条件,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不受干扰,不因思维定势影响正确解题。

例2,习题 “李强有5角硬币1枚,2角硬币4枚,1角硬币8枚,他想从这些钱中拿出8角购买水笔,请问他可以怎样拿?”本题的结果就是要拿出8角钱买笔,而怎样从这些硬币中拿出8角就变成这一结果的条件,是典型的条件开放题。教学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硬币组成8角钱有几种可能性?同时在分析各种可能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学会用枚举的方法有序分析、全面考虑、一个不漏,最后用列表的方法将分析思考的结果表示出来。

例3,习题“从58盒牛奶中拿走几盒后,余下的能够平均放在8个盘子中吗?”本题的“拿走几盒”是使余下的能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的条件。因此属于条件开放且要补充完整的题型。其解题策略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余下的能平均放在8个盘子中”,并将其转化成余下的数量可以平均分成8份这个数学模型。在学生很快想到56之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还有无其他可能情况,培养其开放思维及勇于探索的意识。并通过本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求异性,并从中悟到拿出的盒数与“2”和“8”的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二、结论开放型教学策略

结论开放型习题,其答案不唯一是因为这类问题的条件和情境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与调控,并辅以必要的巡视、聆听、指导与纠错,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例4,习题“小明家离学校450米,小红家离学校550米,小明与小红他们两家之间大约相距多少米?”教学这道题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思考和讨论:小明、小红的家与学校这三幢建筑物可能存在怎样的空间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或直观空间图帮助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画图理解的基础上就能从几个角度来思考:即小明与小红的家与学校都在同一条直路上,或小明、小红的家与学校都不在一条路上。而三者都在同一条直路上又存在几种不同情况。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得出小明与小红两家之间的距离在100米到1000米之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领悟数学思考的方法和魅力。

例5,习题“把2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各是多少?”这类题型的教学策略关键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的拼摆,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能够较好地理解题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计算每个拼摆成的长方形周长与面积后去探索发现,并总结得出“虽然拼成的长方形面积都一样大,但它们的周长却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研究“用一根24厘米长的细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有上一题的教学做基础,学生有了学习与思考方法的牵引,他们通过画图分析和思考,把本题的条件转化成为已知拼成的长方形周长24厘米,并通过推导得出这个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12厘米。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形结合,把12分拆成“1+11、2+10、3+9、4+8、5+7、6+6”这六种情况。最后在学生计算出每个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他们的面积不一定相等。通过这样的两道题的学习,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不断地进行对比、发现,也对学生巩固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计算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以此方式学到的知识都是活的数学知识。

类似的还有策略型、综合型开放题的教学,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考,通过师生共同研究,集体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开放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下载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听解决问题两课例有感听了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和曹思思老师的《可能性》两节课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推荐)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作者:黄美珍 发表时间:2010/8/3 8:31:45 来源:南靖龙山中心小学 访问次数:41403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

    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顾:从小学进入初中,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新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改变,刚刚步入中学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

    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展开。实践证明,按照“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课......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

    研究性学习论文 数学范文合集

    衣服的质地、价格、品牌,对于消费者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消费观念(Consumption Concept)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

    浅谈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菏泽一中 于焕云 当我们打开高中数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一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手册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