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读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范文模版]
从读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贵峁完小 李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感悟”的目的。
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像,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如执教人教版第三册《我们成功了》,“当喜讯传来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一句时,我就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像 “涌上街头,欢乐的海洋”这一画面,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像中去感悟。于是“涌”这一词,在学生展开想象的过程中,立起来了,活起来了,动起来了,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到了人群中,为这一天的到来兴奋不已。”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群大学生涌上街头,共同举杯欢庆。”有的说:“这不光是北京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的骄傲,所以人们才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街上,真是人山人海。”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举国欢庆的热闹场面„„”学生在轻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对“涌”一词的理解,还有比这更生动,更真切,更让人震撼的吗?
2、在诵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诵读体味是感悟的基本策略。这是因为首先诵读对感悟的作用已经为语文教学所证实。以“心治”、“意会”为特征的汉语言文字,决定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自主感悟为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其实,诵读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感悟中的优越地位。诵读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要求眼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四个太阳》一文时,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体会,有个学生读得轻轻柔柔的,她说因为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作者被陶醉了;有个学生说要读得欢快轻松,如此美丽的春天,谁不想尽情赞美;还有个学生在读的时候抑扬顿挫,他说这样才好听,尽管学生的理解不是尽善尽美,但都是他们在反复诵读体味后自己独特的感受。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带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情境、文本情感、作者情思、课堂情境、课堂情趣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心灵思绪自由洋溢。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到言语的发展,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人生的启迪„„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画面、逼真的声音和深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借助这一情境学生走入了课文,与文本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刘伯承的伟大精神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由此引发了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对话——“我笔写我心”可见,如果我们能把握时机,讲究方法,重视情感的引发和运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作者有意安排的每一个精彩内容,编者有意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练习,教者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境,都会在学生心灵的大海中引发起奔涌的浪花,都会在学生心灵的回音壁上引来强烈的回响。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锐。有了对语言的敏锐,就有了对生活的敏锐,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旦学生对语言有了敏感,学生就会在社会生活中敏锐的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的表象,理解生活的深刻底蕴,从而更好的创造生活。可见比较在语言感悟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奇妙。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5、在精读实践中领悟文章内涵
有些课文学生读时很平淡,教师的讲解也让学生雾里看花,这时学生的生活经历就显得很重要,学生凭借生活画面,依自我体验,语言情感才得以迸发,心灵受到震撼。如《天鹅的故事》中描写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动人场面,读了震撼人心。怎样让学生深刻的领悟老天鹅的壮举,从中受到感动,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是这样做的。他先根据学生的感受,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说老天鹅破冰是最感动的,为什么?”而后通过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答案,但是谈得不深,只是认识到老天鹅很勇敢。
感悟就是心对心和心对物的发现以及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感”是感受,“受”是领悟,是在感受基础上的进一步领会。由此可见,感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的感悟技能,启发诱导学生感受语言信息,领悟语文知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去思考课文内涵,咀嚼课文言语的滋味,体会课文言语的感情,让语文课堂洋溢智慧的光辉,散发人文的光彩。
第二篇:从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从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贵峁完小
郭新娥
2014.3.17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可以在三个方面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4、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我们可能按“读、思、评、品、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我们对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所以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通过学生阅读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3、及时查阅工具书。教学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总不爱动手查字典,要么读偏旁,要么望文生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平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学生独立阅读的好习惯,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4、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怎样阅读,授以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打好阅读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不久,“阅读难,难阅读”将会离我们而去!
三、演练促感悟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动手中激活悟性,在演练中深化感悟。
第三篇:培养感悟能力
培养感悟能力,促进作文教学
贺伟
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是初中生作文走向成功的途径。从心理学上讲,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之小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有所增强,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感觉、感受更深化一层,即向感悟转化。只有这样,我们指导学生写出感悟独特的好文章。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
一、在教材学习中培养感悟,积累素材。
我们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几经考察研究,无数次的增删后留下来的精华。这些课文打破了以往的文体界限。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生内涵,注重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说这些课文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佳教材,教师要以课堂为阵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指导学生写作。
例如: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等都是有关感悟人生的文章。《在山的那边》,作者由现实中的一座座山,悟到了在人生中遇到的一个个困难,由越过一座座现实的山看到大海,感悟到了只有克服一个个困难、障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由回忆小时候爬山遇险,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这件事,感悟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把握住生活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上述这些课文,作者都是写了一些生活中的很小的事和物,但从这些微小的事和物中,作者通过思考,都感悟到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为了提高学生由感受向感悟的转变,教师在教这些课文时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吃透课文后,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进行描写这些事和物的,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这些事和物进行感悟的。
等到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的感悟之后,教师可安排一些迁移片断训练。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细小的事物,它们往往能够给我们启示,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请你认真思考,从中任选一例,说说你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我在完成《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学生听后稍加思索就开始了写作,有的写《猪》,有的写《老鼠》等,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文都比小学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由猪的好吃懒做感悟到了人不能像猪那样懒,要勤奋耕耘,奋发向上。由老鼠不劳而获,悟到了人的一生不能向老鼠那样坐享其成,人不应该贪婪,要堂堂正正地做人。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感悟,积累素材。
当然,单从课本里学知识、积累素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感悟多了,积累的素材自然就丰富起来,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校每周开展的阅读课,每天进行的诵读经典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及时向学生介绍新书,新报,好文章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国内名著,还有《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简爱》等外国文学作品,让学生从这些经典名著中汲取精华,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是文章增色生辉。并组织学生订阅作文周报,既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积累新鲜素材,同时还可以吧自己的佳作投到报刊上去。近年来我校多名学生的作品被《作文周刊》《帅作文》等刊物选中。看着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学生的阅读劲头越发足了,动笔写作,主动投稿,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
三、在课余活动中培养感悟,积累素材。
通过各种课余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访问,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也是培养感悟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方法。学校经常会开展各种活动如读书节、科技展、学雷锋周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还有大课间的阳光体育活动。在家里有洗衣做饭、布置房间、打扫卫生、叠被子等家务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生活、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镜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开发学生写作源泉。其次,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是一座蕴藏丰富知识的宝库,蕴藏着无穷的文章,所以我们老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带领他们走出去,去体验、观察、感悟。每年的三月我们都开展动手做风筝 活动,带领同学们到户外开展放风筝比赛;九月我们组织学生爬山;每月末进行篮球比赛等。活动后,指导学生吧活动经过,活动场面,活动感悟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再也不会感到无内容可写。写出的文章一个比一个生动,一个比一个精彩。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多途径培养学生自己去感悟的能力。只有学生养成了悟的习惯,具备了悟的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观点、方法,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第四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感悟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感悟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时期的阅读更是美好人生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在教学中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学生;阅读;感悟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首先,根据学生的差异推荐书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如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等感兴趣,女生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男生对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有兴趣。
其次,开展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施展才能。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再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教给阅读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教师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从几种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再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和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三)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四)学会积累
我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学习中,还经常给学生讲积累好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哪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W生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结合一个话题,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读书成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受益终身。
作者简介:
许爱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龙泉小学。
第五篇:从读书中得到的启示
从读书中得到的启示
王俊强
我是一个小读书迷,从小我就爱读书、爱看书。可能是受妈妈的影响吧!妈妈很爱看书,闲余之际,就在书架上拿一本书,慢慢的看。而我出于好奇,就那姐姐小时候看过的《安徒生童话》来看。没想到就因为我一时的好奇,就是我一生也离不开书。
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看书不仅使我开阔视野,还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去年,我定了一套名叫《作文通讯》的书,里面的文章不但写得好,而且我还在里面学到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有一篇叫做《这件事我做对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一个七年级的学生。记得这篇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六月初旬的一个上午,天气格外的热,小作者忍不住要到室外去走走。他看到一群小孩去买冷饮,卖冷饮的本来是一位中年妇女,可是今天他的父亲来看店,他的父亲是一个盲人。老人在掏钱的时候,掉了一元钱,小作者拾起来给老人,可是老人以为他热心肠,想给他钱,老人不要,小作者一筹莫展。就在这时,一个刚踢完足球的小朋友望着冷饮摊,小朋友的脸上流着豆大的汗珠。忽然,小作者想了一个办法,他拿那一元钱给小朋友买了一根冰棍。小朋友说了一声谢谢,然后就吃了起来。站在不远处的老人似乎也听到了,他们三人都笑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讲诚信、讲公德。我要向文中的小作者学习,学习他那种讲诚信、讲公德的优秀品质。如果换成别人捡到那一元钱,可能会占为己有。这个社会上不道德的人有很多,他们应当受到惩罚。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公德、讲诚信、讲文明、守法纪,那么这个世界会更加美丽、更加光明,这个世界将会没有丑陋、没有黑暗。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向像雷锋那样的好榜样学习,做一个讲公德、讲诚信、讲文明和守法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