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体会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旧州学校保吉文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行面积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事业,必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文化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信息技术课理所当然地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课堂实践和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仅仅表现在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上网、玩游戏甚至是聊天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没兴趣。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一定能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依据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其中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指导性的规定,但又非常地灵活,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非常宽的选择余地。比如要求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来说,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而一些对画图程序已经“玩”得很熟练的学生,对此则失去学习兴趣。上该节课时,既要详细讲解本节课,又要适当地扩充内容,设置一些主题,让初学者学得会,让学得好的同学也吃得饱。如“绘图工具的使用”这堂课,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而且要求学生把绘图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创造性地进行绘图。对原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层次较低的同学,可以使用基本工具先完成一幅简单的图画,而对于学习还有潜力的同学,我就要求除了以上的内容外,再利用绘图工具设置出一些特殊效果,如“一个文字有多种颜色、多种字体并存”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所有的学生就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又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这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手抄报、诗配画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在介绍插入图片的几种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图片来源的知识,如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网络下载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教学的深入,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教学设计中若缺乏周密的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讲新课前,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一般情况下,我让大部分没有基础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习,而让少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学自己想学的内容,这样不同学生的需要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做到了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字编辑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所以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我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关于文字编辑的内容入手,如报纸、电视、广告语、手机短信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这堂课时,我以一幅事先做好的“我为奥运献计策”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从这幅作品中,同学们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就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完成同样的作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手段一直被喻为“教育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只要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课、使用了电脑、使用了投影就算是多媒体教学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单纯的课堂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我讲《计算机的组成》时,这是一节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纯理论的课,我从同学们见到过的计算机外观入手,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我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并且为了强化记忆,还设计了一张图,如“计算机五大部件”──我用五个圆圈来表示,将这五个圆圈按一定的位置来摆放,如“最靠左右两边的圆圈”──用来表示“输入、输出两大部件”,像这样的比喻形象而生动,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样的课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把信息课的任务分为三种:信息采集型任务、信息处理型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型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型任务。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做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间的纵向联系,尽量与学生所学知识前后呼应。如在“让网页靓起来”一课中,要求学生在Photoshop中制作网页的背景;在网页中插入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给自己设计的演示文稿做上超链接等。这样的综合任务可以将原先学过的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尽量采用教材中未出现的例子,这样可以扩展学生实践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教材中的例子进行自学,但教材中的例子包含内容是有限的,若整个教学仅围绕已有的例子来进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动脑设计一些针对性强、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例,来提高信息课的教学质量。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倦怠性,下半堂课的效果明显不如上半堂课。开始学生还有积极性,最后有时就会“不知所为”,仅仅是“为做而做,为上课而上课”。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是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所以“允许他们犯错误”,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是讲解、演示,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而应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在学习怎样删除文本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尝试,发现问题,然后请几个学生集中进行演示,纠正错误,与全班同学分享创新成果。同样的删除,但几位学生采用的方法却不一样。一位是用Delete键进行删除,一位是用退格键Backspace进行删除,一位是用剪切按钮进行剪切,还有一位是用空格键进行删除。这些不同的方法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又如“绘图工具的使用”一节的教学中,曲线工具较难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先出示了两条不同的曲线,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两条曲线一条是闭合的一条是不封闭的。我就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画出这两条曲线,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下面是学生开始绘图,结果学生想了各种方法,但是鼠标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的学生画出了一条不封闭的曲线,老师让他告诉大家制作方法。有的同学画出了闭合的曲线,但他却归纳不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允许他们不会做,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同学们归纳、总结,把同学们还不能完全理清的知识条理化。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通过自主学习,是训练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操作技能与知识积累同时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本身也有连续性的特点,在阶段性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归纳与总结十分重要亦十分必要。学生是学习主体,让他们把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全班同学共享,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亦要做适当的纠正和辅导。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探究学习其本质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但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教学中采用对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间横向及纵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间完成相似任务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了Word中图片、文字的插入方法后,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比Word中的相应操作自己探索并掌握方法,在PowerPoint中掌握了超链接的方法之后,当学生学习网页的链接时,也可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层的含义及应用目的等等。
对教学内容及时地做出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总结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复制文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来完成,在练习中请不同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不同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操作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既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肯定、表扬;差的也要及时鼓励、适当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一定不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创造性原则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我们应努力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起红梅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代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目的及教学方式作了简要的分析,由此探讨信息技术课对于教师、学生及社会需求的意义,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大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方法。第二大点,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者“不能只是因为教信息技术而教信息技术”的说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兴趣教学内容
引言: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已列入了教育计划,进入了高考计分,是高一年级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了解和学会使用信息处理最理想的工具,“人类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而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现成软件的能力,是目前高一年级新生的重点,县份上大部分学生在上高中前还未使用过计算机;再者,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本身的性质(是一种工具)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与其它课程的特点。所以对于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方法、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动手(上机练习)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特点,上机实践操作直接关系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上机操作是实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智力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使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掌握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探讨:
现代教学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人的发展,认为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教师教会的,是通过对教师讲道领悟后自己学会的,教为辅助,学为主体。关于这一点,教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更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认为“好学”或“兴趣”对教育效果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杜威也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赫乐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需借助的“保险丝”。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试问一个对学习没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会参加,更何况学习、学好、或有创新。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例子:
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去营造,如在教授鼠标的用法及操作时,纯操作非常枯燥,这时我们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利用“附件”—“游戏”中的“扑克和地雷”,练习单击、双击|、拖动、右键等。这样,游戏玩完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了完成了。
在讲解窗口的基本操作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打开的“我的电脑”窗口任一位臵上,练习上一节学习过的鼠标的操作(单击、双击、拖动),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操作中出现的情况,如屏幕的大小、位臵变化等。最后请同学们把操作中看到的变化说出来。并让大家比一比看谁先说出屏幕变化有多少情况?用发现问题和比较的方式来学习,他们有了兴趣,待他们把看到的变化说出来,这一节课的内容也讲清楚了。
2、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任何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有跟在别人背后。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激发和教会学生积极思维是一份责任。下面是我在讲解认识键盘这教学内容时用的一个
例子:
请同学们打开写字板,在教师不讲解任何知识内容的情况下,请大家在15分钟内用键盘输入以下四道题:
题目一:a b c K I D e f l O X m T V
题目二:3 #¥@%&《“‘〃!、……
题目三:我们正在学习键盘的使用
题目四:§★※◆●〓№←△
这四道题里涉及多个知识点,如Caps lock键、Shift键、Enter键、汉字输入法及软键盘的使用。学生在得到任务后,各显神通,积极寻找办法,在互帮互学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完成作业。教师已不用费太大的劲来教授,只稍作小结即可。
3、创新能力的培养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是我们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
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法设计之中的。教学设计不应只单纯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又考虑学生学习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是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创造从问题开始,教师善于精心设计作业,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软件后,对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稍作介绍,留下上机作业:让学生在powerpoint中自己设计制作一份有三个版面、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向他们又提出了些要求,比如在文字下配上图片背景,在一张纸上分栏编排,艺术字或图片相嵌在文字中、做好的文字、图片具有动感、两个版
面在放映时有超链接等等。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软件中学到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的技能,利用powerpoint动画设臵及链接设臵等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于是他们就在课堂内外忙乎起来。
一张小报的排版必须认真构思,不但要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让读者一看就能够知道,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这些都要通过优化版面的布局结构来实现。小报制作由一人完成,或几人协作完成。这协作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的成就人事的必修课,教会学生合作,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是当今教育教学中的一大任务。
经过精心编排设计三到四节课,终于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给他们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放映供他们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切磋”一些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他们又很有信心地说,如果下次做,肯定比这次要好。
4、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
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要坚持与学生为主体,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将来的社会职业的变动将是很频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学生的长远着想,用以人为本,普遍性与个别性等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百花齐放。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效果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
比如在学生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说明如有比较好的作品,我要把它们收集来,做成优秀作品集,刻录成光盘保留。在枯燥的打字练习中,每节课给学生登记达标情况,并每节课告诉成绩的上升情况和下节课要达到的目的。操作中老师及时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也要激励上升幅度较大的学生。让所有同学都不同成度的受到表彰。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中给予指导、课后给予正确的评价,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
以表扬和鼓励,这使整个班都形成了你追我赶一种学习氛围,以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的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快,硬件技术升级换代加速,软件种类繁多,发展速度更让人无所适从。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软、硬件资源的配备有差异。教学内容与操作工具不配套的情况。使得教学和备考都处于被动局面。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清楚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这样的目的下去培养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放在课本,而是要放眼于未来。也就是,教学仍以课本为主,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应用好现有的教材,结合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在学习好现有软件操作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这一点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犹为重要。即“我们不能只是因为教信息技术而教信息技术,而应该因为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向祖国的建设者宣传信息技术所代表的现代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的现代学习意识和现代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教育教法与其它传统学科有一定差别是。因此,我把从事这门课程得到的体会,写出来大家共勉。
参考书目: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薛维明编著。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3、《当代高新技术讲座》北京市科技部局编。
4、《信息技术第一册》云南省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材,云南人民出版社。
5、《教育文摘周报》2011第8期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我通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2.比喻教学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又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第五篇: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肇东市跃进中学 张春影 肇东教师培训
5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确实可以发挥越来越优越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结合我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我发现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省了备课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并且整合教学资源,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资源。
2.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影音,视频,课件,各种图片素材,丰富了课堂的形式,使得教学内容充满了立体感,学生可以多方位地接受知识,使知识变得生动,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学习更主动。
3.信息技术使教学评价更具系统化,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统一的记录和统计,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我的信息应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有用的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的氧气和活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