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PA语文作文
MBA语文作文范文23篇
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和动力
古代楚国有个卞和,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璞玉,于是将那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而玉匠说那是石头,结果厉王把卞和当作骗子而砍去了左脚。然而卞和对那块璞玉依然深信不疑,后来再次把它献给武玉,结果与上次一样又被砍去了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继而流血,卞和痴心不改,最后那块璞玉终于通过玉匠的鉴定,证明是块罕见的宝玉。这就是历代传颂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人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移,卞和才有着如此坚定的决心,才不惜舍去自己的双脚,要让美玉展现它的光彩,要让真理得到公认。
为了信仰就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每年全世界亿万伊斯兰教徒都要去麦加朝圣,每年也因此要发生因酷热和拥挤而造成的大量伤亡。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那样虔诚地涌向麦加呢?我们只要看看他们深深跪下的双腿、低低俯下的脊背,还有每一张脸上那诚挚的表情,就会明白--那就是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就是说人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追求。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的苏联如今江山易帜。苏联的解体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丧失了对共产主义信仰却是其中最根本的一个。信仰正如人的骨架,失掉了,人便垮了。面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结局,人们无不痛惜地说:“共产主义信仰不能丢,丢掉了,社会主义江山就要垮台。
从古到今,有无数志士仁人为捍卫自己的信仰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管是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印着的为科学的信仰而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的无畏形象,还是天安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记载的无数为了他们的信仰而付出血的代价的革命先烈,无不是因为有坚定信仰的支柱和鼓舞,才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的。
今天,我们要振兴中华,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万万不可丢掉共产主义信仰,相反,要准备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我们只有把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具有中国特色的会主义,才能早日建成。
让我们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在这一信仰的支柱和鼓舞下,为振兴中华奋勇前进吧!
有效率的乐观主义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人从集市上买回一罐油,由于急着赶路,不幸罐索朽腐,油罐坠地摔碎,他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提醒他:”你看你的油罐碎了。“他回答说:”已经碎了,看有什么用,只能耽误走路。“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想到、常常念着的”乐观主义“了。
可见,乐观主义能帮人战胜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
人生总会碰到恶魔的。一个人的目的愈远,计划愈大,他的工作所经过的途径也愈远;在前进的时候,有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都是当然要碰到的恶魔。乐观主义的人,就像这个扛油罐的人一样,是不怕这些恶魔的摧沮的,反而会振起精神,抱着希望,向前干去!因为他们知道,倘被恶魔所屈服,便灭亡了;只有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才能战胜恶魔,取得胜利!
凡是要做得好的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行的,都不是容易的。你自己要立于什么地位?要达到什么地步?情愿付什么代价?你所希望的地位或地步总在那里,不过必须先付足了代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沿着大成功的一条路上,有许多小失败排列着,最后的成功是在能用坚毅的精神,伶俐的眼光,从这许多小失败里面寻出教训,尽量地利用它,向前猛进。而这种”寻出“和”尽量地利用“,惟有抱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够办到。
有许多人,对乐观主义有一种误解,以为乐观主义的人不过是”喜皮笑脸“"随随便便”“一切放任”“撤撤烂污”“得过且过”“唯唯诺诺”。请君切莫误信这种谬说。真正的乐观主义的人是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的人,是战胜愁虑穷苦的人。这类的苦境,常人遇着,要“心胆俱碎”“一蹶而不能复振”的;只有真正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努力奋斗,才敢努力奋斗!所以讲到乐观主义还不够,要有“有效率的乐观主义”才行。
古今中外,因了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Harvey)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Bell)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
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能使人们战胜全世界的胡涂、盲从、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伟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厉害,简直成为一种律令,对付这种厉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乐观主义。一个人,缺少了乐观主义精神,难免在各种恶魔面前败下阵来。
你要想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么?那就请你拿起乐观主义这一降魔镇妖的法宝吧!
我知道得太少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生道路上走向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不能不说这正是我国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 佩呢? 人类史上,一个巨人的诞生,一门科学的创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它并没有结束认识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科学真理的路儿仍在不断地仲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愈来愈多,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因此要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是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这使我想起牛顿这位一代杰出的学者、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出版了《光学》一书,确定了冷却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还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功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当听到朋友们称他为“伟人”时,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 2
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几只光亮的贝壳。但对于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呢。”有这样谦逊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牛顿的成功是必然的!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是因为有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的。
中国有句古话:“学海无涯”。面对大千的世界,知识的宝山,惟有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不掉队,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有勇气像竺可桢老人那样说出“我知道得太少”。有这样,才能在求知的崎岖道路上奋然前行!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从“刻舟求剑”说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创”,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近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
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与《吕氏春秋》几乎同时的《韩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讲了同样的思想:“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又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说的也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他们认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因此坚决阻挠改革。
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制度”是相对的。“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
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凡是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变得强大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也成为强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就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 及时改革,可以富国,可以强兵。我们中国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说明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在十四大上说:“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围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改革,是关键的原因。
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俭”观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只用完的牙膏壳,随口说了句:“卖到废品回收站去。”谁料,女儿一把夺过扔出窗外,回我一声:“小气!”这在我们儿时是绝不会发生的,而如今我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举 动,在女儿眼里,已无异于“吝啬”成性了。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就我所知,这种传统“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
然而,传统的“节俭”观的淡化,又绝非年轻一代如此。以饭店用餐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华比阔且不说,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点在盘里碗里以示阔气吗?如若在大庭广众之间,真发生像报上讲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样的事,那一定会被视作“葛朗台”再世了。
这也就提示我们,“节俭”之沦为“吝啬”,是一段时期来“未富先豪”那种普遍社会心态的伴生物。就我们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富”还根本谈不上,而“豪”已使许多人趋之若鹜,且无形之中成为衡量某些社会行为的一种尺度,于是富也排场,穷也排场,一旦变为时尚,种种“节俭”的言行就难免会遭人嘲弄,而对域外一掷千金、穷奢极侈的误传也愈来愈多。
其实,人家虽已到了真正称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该节俭的时候,是从来也不怕被人指为“小气”的。比如,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当然并非那里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可在我们这个“洛阳纸贵”的地方,何曾听说过新生入学买老生旧课本的事?虽说教材越印越精致,到头来还不是统统拿去做了纸浆!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以回收。不但企业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而这种过去习以为常的零拷买卖,在我们这里,恐怕也已“物以稀为贵”,难得再有了。
由此观之,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我们现在生活虽大有改善,可离“富有”还相距甚远。一夜暴富、满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挥霍无度,终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归根到底,节俭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恰恰植根于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 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因而任何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节俭的教育。对我们来说,这种教育就更为紧迫。
古训有之,“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寿,为国之急也”,此乃古今不变的真理;而“木屑竹头,皆有用之物;牛溲马勃,可备药物之资”,也是十分浅显的常识。难道因求富心切,意在 趋时,忙于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这些基本道理吗?
孔老夫子有言,俭,德之共也。还是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吧!
成才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一般人都认为,这说明逆境能培养人才,而顺境则埋没人才。我倒不这样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引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逆境、顺境都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达不了南海,穷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
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正是磨炼的好机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史上一切身处逆境而终有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这样的艰苦磨炼。张海迪的事迹众所周知,她严重高位截瘫,却在逆境中读“镜子书”;在自己身上扎针,潜心攻读外语,终于成为战胜病魔而大有益于人的典型。在中华这片沃土上,像张海边这样的逆境成才的事例何止万千!然而他们的成才的关键决不是逆境,而是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
实际上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与父亲在拿破仑三世的资助下研究甘油炸药,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厂完全被炸毁,诺贝尔的弟弟和许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伤,造成轰动一时的“海伦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极大恐惧和强烈反对。面对困难诺贝尔并未认输,而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创造力先后发明了“诺贝尔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由此可见,对于人才的成长,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离不开具体环境,但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的。
因此,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甚至会销磨才华,扼杀人才,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我国封建社会不知磨灭了多少闪光的人才,可悲!可叹!
由此可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是成才所至关重要的条件。当然,这里也要顺便说一下,顺境与逆境一样,它可能有利于成才,也有可能销蚀、毁灭人才,其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环境的好坏固然对人的成才有着影响,但它并不是关键,逆境同顺境一样,对人才的形成有着两面性,不可形而上学的看待。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具备这两点,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成才的希望,才有可能成为造福祖国,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
学会“照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
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而只要会“照镜子”,做到“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比较地聪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贡献。
可惜,“镜子”虽好,却有些人不会“照”。自己脸上有疤,却怪“镜子”反映得不准确,不愿“照”;还有那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则不屑“照”;甚至有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者。这几种对待“照镜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革命转变时期。四个现代化建设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沸腾的新生活中有多少新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思考和认识!乾坤正初转,征程尚艰难。现在,对于我们每个同志,每个单位来说,会“照镜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说,邹忌、李世民等有历史局限性的古人都还懂得通过“照镜子”来解决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问题,那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则完全有可能在无比宽阔的领域里,通过自觉地“照镜子”,来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让我们都学会“照镜子”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总结从五四运动起八十多年来历史的曲折、斗争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从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放眼中国的未,“以古为镜”;只要我们从上到下,把实践的检验,群众的评议,人民的呼声作为领导工作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只要我们把一切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济建设经验,作为我们搞“四化”的一面镜子,“以洋为镜”,那么,振兴中华的大业一定能够提前胜利完成。
羡鱼与结网
《汉书·礼乐志》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必须实干、苦干,清谈只能误国,实干方可兴邦。
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尝到鱼的美味。世界上不论什么事,如果只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或者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实干,就像只站在河边,对鱼兴叹,而不去结网捕鱼一样,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反之,如果踏踏实实地去干,即使在实践中失败,也还能得到教训,接近“成功”一步。假如一个学生,整天只是坐在那儿空谈长大要当作家、科学家、医生,而不抓紧宝贵的光阴学习,那他的理想则不可能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就只能是空想。所以说,只说不做,一事无成。
纵观世界,兴旺发达者皆出于实干、苦干。我们常常羡慕发达国家人民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什么宽敞的住宅,高级小轿车等等,当然,羡慕美好的生活,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更应看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实干的结果。就拿日本来说吧,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贫苦不堪。有的人因饥饿而向美国军人讨要残羹冷炙而受到侮辱。当时,许多日本人含泪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吃尽 6
千辛万苦而使日本发达起来,赶超美国,使日本人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扬眉吐气。今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发达、兴盛,殊不知这些繁荣的背后,有多少人实干的汗水!这不是实干兴邦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日本的发达、兴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实干家。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展望未来,我们深切感到:不能空谈,只能实干。有了农民的实干,才能解决十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了工人的实干,才能生产更多的钢铁、石油、机器;有了科技工作者的实干,才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有了文艺工作者的实干,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戏剧、电影、文学作品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建设祖国的重担,如果在今天清谈,就学不到知识和本领,将来必然贻误国家的建设大业。祖国富强的希望就会成为泡影!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不管肥皂泡的色彩是多么绚丽,吹得多么大,它终究是要破裂的。
历史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我们不要做清谈者,我们要做实干家。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只有实干,才能富国!
让我们卷起袖子,振奋精神,刻苦学习,增长才干,以便明天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颠。
珍惜劳动成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能背过,并深知其中的寓意。
这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的诗歌,不仅表现了劳动者生产的艰辛,也从侧面教育人们要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可是今天,有些人对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不但不深恶痛绝,而且还满不在乎,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这确是一件小事,那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实证明这决不是一件小事!
也许有些人认为,我国物产丰富,土地辽阔,是个农业大国,浪费区区一点粮食,不会有什么大碍,不过小事一桩。不错,我国确是物产丰富,土地辽阔的国家,但在今天每一个有头脑的中国人,都是不会为此而盲目地乐观的。因为他们知道,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相对资源贫乏的国家。且不说粮食的其它用途,单就吃饭来说,中国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这一点已可以说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试想,如果我们中国十三亿人口,每人浪费一个馒头,一碗米饭,这十三亿个馒头和十三亿碗米饭,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多么巨大而不可弥补的损失。这里,我不禁要问那些盲目乐观者,浪费粮食还是一件小事吗? 还有一些人会说,粮食是我用钱买来的,钱是我自己挣的,我吃掉也好,浪费掉也好,还不是小事一桩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以说是愚蠢之极了。粮食是用钱买来的,可钱不也是用劳动换来的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把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费掉,岂不是愚蠢之极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人钱来得很容易,甚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么劳动,可也得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呀。正如开头诗歌里所描绘,劳动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劳作,付出了多大的艰辛,才收获到了颗粒粮食,这粮食又经过多少人之手,才成为现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说,如果浪费得没有了粮食,即使你有钱又到何处去买呢?所以,我又要问问,那些视自己及他人劳动成果于不顾的人,是否还认为浪费粮食是一件小事吗?
如今,从学校到餐馆,从家庭到公共场所,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决不能等闲视之。
“浪费”这个词从一出现就是以贬义存在于世的,也就是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中国古有“俭以养德”之训诫,今有“勤俭建国”之口号。可见,浪费粮食,就其精神方面讲,是种道德败坏;就其物质方面说,是种财物的损耗,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绝非一件小事,而是有害于传统美德和国家建设的大事。
浪费粮食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留心观察与潜心研究----一个科学发现的启示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吧?担我今天要说的不是那个可笑的农民,而是从这则寓言引起的一个科学上的发现。大多数人听到这则寓言时都会一笑了之。而一位细心的生物学家却没有放过它。他想:“为什么兔子会自己撞到树上去呢?”后来他不断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兔子的眼睛长在两侧,两眼 8
所成的像并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区”,当它被敌害追踪时,完全有可能“慌不择路”,撞树而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过来,谁如果粗心大意,他就会-事无成。古今中外不少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试验抵抗葡萄球菌时意外地发现培养皿中长满了青色的霉。但他并没有将这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倒掉,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数千次的试验,最后终于因为提取出了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在我国古代,许多裁缝都知道手破了以后,往伤口上涂一些霉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们只停留在了这种“经验”的地步,并没有问问“为什么”。弗莱明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经做了近十年的试验!爱因斯坦说过:“上帝常同人们开玩笑,但他决无恶意。”只要仔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研究,终有一天幸运女神会降临到你头上。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发现总有一种消除不掉的噪声辐射。后来他们不断改进实验装置,最终证明了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膨胀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奖。在他之前的拉弗逊也听到了同样的噪声,可他认为这是由于天线上乌粪的干扰而与唾手可得的奖金失之交臂。当人们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我不后悔。我在距离真理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由于他们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我以后将记住这个教训。”真理有时就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但它只奖给那些不懈探索、潜心观察的人,而对那些不住意观察的人来说,真理可以说是千山万水之隔。爱迪生说:“在发明的路途上,1毫6米与1英里同样遥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时发现了1种奇特的现象,某一地区的穷人得雀盲眼的特别多,而富人却与它无缘,富人经常得脚气病,但穷人却没有。后来他不断留心观察,发现穷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顾吃精米细粮、大鱼大肉。于是他让两种人交换一下食物,过了一段时间,两种人的病都好了。原来粗粮富含维生素B2,而鱼、肉中富含维生素E。
这种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还有很多:画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罗兰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受到启发,发明了自行车轮胎;化学家凯库列做梦时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一个无名的花匠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
让我们不要像那位农民一样守株待兔、坐等成功的到来,而是用我们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寻找、发现成功吧!
微笑地面对挫折
艾青在其《礁石》一诗中写到: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打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9
读了这首诗,会自然令人想到浩翰的大海,它永远不停地翻着巨浪。海上的任何一只航船,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受风暴与巨浪的洗礼。这不正像一个人一生的路上,无论如何都不会一帆风顺,而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挫折吗?朋友,当挫折来临时,你会如何面对它呢?告诉你,面对挫折一定不要愁眉不展,而应勇敢无畏地含着笑容去面对!
应该认识到,古往今来,伟大成就的殿堂前无不以挫折为台阶。电灯的诞生,是爱迪生用几千次实验的失败换取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的产物;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才获得最后的成功。可以说,没有挫折这块坚实的基石,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科技、文艺乃至社会历史进程的这一座座丰碑。我们要想树立起自己的成功之碑,也必须用挫折为它奠基。那么,怎样才能奠好这一块基石呢?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挫折。
挫折只不过是强者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这是因为,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并不畏缩,而是微笑地迎接这一切。这微笑并不是漫不经心的,相反地,它恰恰反映了一个人有足够的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这样,他们才能清醒地审视挫折,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然后想方设法在今后去修 正与弥补。同时,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更有助于在今后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这就是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
而对于弱者,挫折成了他们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在这条沟旁边徘徊、唉声叹气。却没有想到这条沟正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挖的。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挫折,因而也无法去继续闯荡,自己放弃了很多本能得到的东西。曾经有一位日本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得到的消息是没有被录取。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才得知“没被录取”是由于计算机故障带来的误报。正当他接到聘书喜形于色之时,一纸解聘书又飞到他手中,说他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必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想想看,这位青年的成功机会就在他识字己手中,他却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让这机会从他指缝间溜走了。没有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本已积累起的成功的筹码都会失去它的份量,而新的筹码你又不能拿到,那么怎么能达到成功的顶峰呢? 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遭受的挫折很大,但是和在双腿残废、双目失明后仍坚持以写作进行斗争的保尔·柯察金比一比,和身患绝症却依然乐观面对生活的抗癌明星们比一比,和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义无反顾地赴汤蹈火的先烈们比一比,我们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他们一样微笑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困境挑战么? 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是勇敢地、微笑地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就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的天空。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被困顿于此,被天空中逐渐浓密的黑云所吞没。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含笑地面对人生道路上每一个挫折吧!
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由“东施效孽”和“邯郸学步”想到的
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份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摹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 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簦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一个民族,如果只满足于模仿、借签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今天,连美国人也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如果人们都能像首钢人那样处理好模仿、措鉴和创造的关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鉴、创新上来,那明天的中国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创造是没有终极的。每一个创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他人模仿、借鉴的对象,成为新的创造的起点。人类的文明像一座宏伟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厦,每一次创造,都使这座大厦加高了一层。
我们的祖先,曾为建筑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又该如何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毋鸡吃掉了。
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常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已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因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早在两千多年,孟子就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古,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一忘身”的说法。而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纳佐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深知这段历史,都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可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里的中国人,是否真正地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与挑战?看看身边一些含着棒棒糖的“小皇帝”们,靠他们怎样建设祖国的明天,怎样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啊?而当代很多家长却口口声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于”,为他们营造了不必栉风沐雨的温室,就真的是保护了他们吗? 我们这代青年人也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呢?有人说:痛苦是严格的老师,留给我们那么多思索;挫折是硕大的磨刀石,使我们的青春变得锋利。人活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的怯懦。
那些溺爱孩于的家长们,别把孩子养成温室的花朵;那些贪图安逸的年青人们,别甘心置身于安乐的角落。从古至今,置之死地而后生,贪图安逸被灭亡就是铁一样的道理。
让我们去做闯过暴风雨的花朵吧!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见到美丽的彩虹。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最终的下场就与那个躲在泥土里的种子的下场一样。
大胆创新,敢辟新路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
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的,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别有洞天。
故事中的这位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切法大喊“切错了”,这不正是当今一些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的代表吗?他们不知道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因此,不能创新有所进步。所以,改革者就一定要抛弃旧观念,旧做法,大胆创新,另辟新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敢于从新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新的结果,才能有所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做事方法经过人们多年的重复,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大家墨守成规,不再想着另选一种方法,因而事情永远是老样子。其实这些旧有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都这么做而已。在这种时候,想要发展进步,这种旧有的观念就成了绊脚石,它会阻碍我们的前进。
举个圆珠笔的例子说吧。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作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
改革开放的现实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总抱着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陈腐观念,坚持搞计划经济,行吗?总认为集体企业不能兼并国有企业,行吗?正因为我们敢于冲破旧的思维定式,大胆改革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使我国的经济从死胡同里走了出来。
俗话说“别一条道跑到黑”,应该给我们些启发。它虽说通俗,却一样在告诉我们:另辟路径,别有洞天。
让我们向孩子学习,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做个会另辟路径的革新者!
他没尽到责任
商朝的大臣箕子能从纣王想用象牙筷子这么小的一件事上看出其发展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真是聪明得很。
对于箕子的聪明是否值得称颂呢?不,他根本不应受到赞美,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
像箕子作为君主时代的大臣就应竭尽全力去辅佐自己的主子。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既然有那个担心,为何不谏?既然有那种远见,为何不说?纣王是个昏君,众所周知,但又有谁一生下来就想杀人。想用象牙筷子时的纣王想必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但他的大臣们却无人阻挡,无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可见,商朝的灭亡与箕子的知“法”犯“法”和隔岸观火有关,他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孔子对他的弟子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而箕子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并没有做到防微杜渐,能算个称职的大臣吗?也许箕子也曾好言劝过纣王,纣王却不听。如果是这样,箕子就更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既然自己力量不够,为何不号召群臣;既然一两遍无用,为何不反复进谏;既然好言不行,为何不以死相谏,这样即使不能劝住纣王,也起码给群臣作个榜样,不至于后来愈演愈烈,终至亡国。
能否完成责任反映了一个人对理想的追求程度。只要矢志不渝,纵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像岳飞、文天祥等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他们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但在我们心中,他们仍是不朽的英雄。相反,对那些只作出也许是科学的预言的而并无实际做法的人,我们给予的也只是鄙夷和不屑。
谁都知道,“责任”指的一个人所应做的事。一个医生如果不去救死扶伤,一个教师如果不好好去教书育人,一个军人如果好好不去保家卫国,一个学生如果不好好去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的明天积蓄力量……仅只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能说他尽到责任了吗?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
我们否定箕子的作法,但他毕竟有着自己阶级的局限性--保全自己;他虽有预言,但不敢犯上的思想束缚了他,使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但,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干部了呢?回答是有,而且不少。他们或明哲保身,或尸位素餐,或压制后进,或同气相连。有他们,我们的社会很难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以山呼海啸之势震醒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率领亿万群众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快速前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祖国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尊重给人自尊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
故事很感人,那位纽约商人是的确令人敬佩的,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别人,不仅可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更可使他人拥有自尊与自信。铅笔推销员事业的成功的起点,仅仅是纽约商人简短的 13
几句话,但正是这买笔的尊重让推销员从乞丐的自卑中解脱出来,自信地踏上崭新的经商之路。可见,尊重他人是重要的,它可以让失望的人们看到光明,自卑的人们找到自信,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英国著名女作家舒拉·布鲁姆的成功得益于作文教师对她的尊重。她曾回忆老师给她的鼓舞:“永远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任何事,它们全是经验。甚至让你出过丑,那也是宝贵的经验,你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而更加富有。” 尊重他人犹如明灯,为陷入自卑的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前行的路,犹如蜡烛,点燃失意人的希望之火。相反,不尊重别人,轻则伤害他人的自尊,重则埋没有用之材。油画家凡高不就是生前作品得不到尊重与肯定,郁郁寡欢而死的吗? 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应互相尊重。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强国与弱国应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各国在维护本国国格的同时,也应尊重别国。
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人拜倒于金钱,忘记了自尊。为了钱,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这种人理所当然难以得到他人尊重。同时,一些人因为有几个钱,便目中无人,自认为“有钱便是爷”,他们同不自尊的人一样,无法体会到受人尊重的快乐。因为他们不明白: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总之,对自己,对他人,人与人,国与国,都应学会尊重,正如普希金的一句话:“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 我们一齐来努力,让世界充满尊重!
知识的力量
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在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极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在这里,金波尔井非小题大作,而是精明到家了。他深知知识--这人类智慧结晶的超人力量。前人的诗中有“惊天动地沧溟水”一句,倘若用以形容知识的力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装备精良的5个美军师,举袂成云,不是妄喻吧?这5个师一旦进入某个地带,战争随之爆发,世界为之震惊,不是谬说吧?有人又以为金波尔小题大作,钱学森一介儒生,如何能同装备精良的5个师相比?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钱学森的头脑--充满过人知识的头脑。一旦这些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时,它的威力就并不亚于5个师了,岂仅“袂成云”“震惊世界”可拟呢? 兵法云:敌失,我不得,已我得之利。所以他才有狠狠的“枪毙”之语。待得钱学森回国之后,这位空气动力学家的知识便成为了中国导弹学科的基石,中国的导弹开始了扬威世界的时代!金波尔之言并非杞人忧天!纵观历史,从远古到今天,人类的生活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沧海桑田,实不过喻。而每一次变化,无不有知识的巨大力量的推动。有人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说:“(工业革命)把过去和将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其作用之大。这次革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力的革命,而这动力的变革,竟仅是以瓦特的一台蒸汽机--瓦特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制造的改良蒸汽机为代表。一台蒸汽机,导致了一个人类历史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在这个时代,英国的生铁产量仅过60年就从1740年的10000余吨,猛增到25万吨。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而这,不夸张地说,就是由一位英国工人头脑中的知识的释放产生的。
延及近代,电器革命、计算机革命,无不体现知识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强度,就像滚雪球一般,以乘方的速度猛增。知识越来越左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可以想见,现在的“钱学森”们所掌握的知识能,远远超出5个师的力量的十倍、百倍而不止。
知识赋予人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又该如何应用这力量呢? 知识的发展是双向性的,因而其巨大作用也是双向性的。40年代起,人们就掌握了打开核秘密的金钥匙,这时的核知识就如同一张白纸,看人们染上什么颜色了。有人染上了“死”的黑色,德、美利用核知识研制杀人的武器原子弹;有人染上了“生”的红色,开始研究核能的生活应用。在原子弹把广岛、长崎夷为平地之后,美国的报告云:“小男孩”(即其中一枚原子弹的名称)的蘑菇云在岛屿上空出现后,人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做“惊天动地”了。接着核武器的产量突飞猛进,在80 年代,竟达到全世界平均每人可摊上3吨核弹的数量。世界风云变幻,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人们利用核知识发展核能的应用,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解决了能源缺乏的问题之一,使世界的经济进入新时代,有人称为“核动力时代”。
当年的金波尔仅从钱学森归国一事就知道他的知识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那是因为知识之伟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而这“惊天动地沧溟水”般的知识的力量,正是人类的真正力量。我们应用它是造福于人类,还是为祸于人类?人是在造就自己,还是在毁灭自己?这难道真像莎士比亚所 说的--“这还是个问题”吗?
要看到满天的繁星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小故事:一个女儿向她的父亲写信,说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单调,如何如何乏味,还不如坐在监狱里。而父亲给她的回信只有短短的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的烂泥,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闪烁的繁星。
信中父亲要告诉他女儿的正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应当正视困难,勇于面对险阻,以乐观的态度逾越一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回信看似简单,但却揭示了两种人在身处逆境之时,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面对困境,对生去了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后者虽身陷牢笼,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观察到的不仅是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闪光点。对于悲观者,他只能怨天尤人,自叹命运不济;而对于乐观者,他则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生坎坷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他在世之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而又有谁会想到,这其中不少不朽之作都是在他双耳失聪之后问世的呢? 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不断摧残着贝多芬,欲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身体垮了,但他的精神没有倒下。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虽然失去了聆听音符的双耳,但却还幸运地拥有着审视曲谱的双眼,触摸琴键的双手,鸣唱音调的嘴,创作音乐的头脑。生活对于他来说虽然失去了美妙的旋律,但对音乐的向往,对生活的憧憬,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在逆境面前勇敢地迎头而上!他成功了!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超越了一切!正如美国威尔逊所说的:“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饼圈,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高考后那些因落榜而绝望自杀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可悲之处在于,面对高考落榜这样的重大挫折,他们不能够正确对待。他们把高考,上大学看作是人生唯一出路,但却忽视了人生的根本目的,即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造福。这并不在乎是以何种形式。而寒窗苦读了十余年,当社会真正需 15
要他们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时候,他们却走了,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那些从未体会过的人生乐趣。多么灿烂的日出在等待着他们呀!但他们只看到了黎明前的黑暗!
当然,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捆境;乐观使在挫折失败面前的精神不倒!而并不是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并不是让人们把所有的窟窿都看成是面包圈!
朋友,当你身处逆境之时,请忘记那些愁苦、自卑与畏缩吧!请展示你的微笑、自信与勇气吧!即使你像海伦凯勒那样--又聋,又瞎,又哑,你依旧能感觉到清风的吹拂,细水的流动,亲人的爱抚,友人的搀扶。生命依旧是美好的!太阳每天都在向你招手,来吧!当你身处逆境之时,你依旧拥有希望,拥有力量!向那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挥手告别吧!它们是生活对你的考验,同时又是生活给予你的馈赠。因为只有在凭看乐观的精神跨越了所有这一切时,你体味刮的快乐才是最真且的,最刻骨铭心的!
擦出生命的火花
有这样一则寓言:虹看到弧形的桥,向它说,它的生命比自己长久。而桥却说:“你那么美丽,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桥的话提示了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所创造的价值。
七彩的虹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她的光彩却引来天下人的瞩望和惊奇,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令人永远想到虹的光辉。古人说的“气贯长虹”,今人形容的“谁持彩练当空舞”,都是对虹的真情赞美。可见,生命纵使短暂,假若能用这短暂的生命擦出火花,那这生命就是永存的。
生命不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还属于他所处的社会。所以,人应该在有限的岁月中创造多一些的价值。夏完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雄少年,最后慷慨就义,其生命虽短,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30多岁就离开了我们,可是那部世界著名的《简·爱》却永远流传在人们心中,放着光彩。
肉体是短暂的,精神是永存的。生命之美在于创造、奉献。以你的生命去投入吧,磨擦出生命的火花。像英勇牺牲的董存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张秉贵,像呕心沥血的孔繁森,这些人正是在不同的时代里,利用有限的生命,全心奉献社会,擦出了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像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像外国的歌德、但丁、普希金,全都创造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美,他们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超越了生命形式,给后人带来了最美的记忆。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之美,在于你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程度。努力投入吧,努力奋斗吧,去创造出生命中最亮的火花。人的一生不可能成为一颗恒星,那就让我们在“岁月银河”中做一颗灿烂的流星;人不可能美好永驻,那就让我们做一支红烛,用光芒照亮别人。
愿人们都能擦出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修身的重要性
1987年1月,7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在什么地方学到的东西最主要,学者说在幼儿园,因为他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名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身对事先人生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普遍看法。在幼儿园里这位学者学到的是美好的品德,良好生活习惯,这正是在修身,也是现代人所说修身的含义。这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正是由于他在幼儿园培养起了美好的品德,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逝世后发表的演讲说:“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他明确地指出了人品道德在成就事业中的价值。
自古修其身的人就受人尊重、敬爱,因为修身可以使人有美好的品德、广博的学识、不俗的谈吐、高推的气质。如果不是重修身,孔子怎么能被尊为圣人,被崇敬至今?如果不是重修身,战国四公子怎么能有食客三千,怎么能有不惜牺牲性命为他们出力的人?如果不是重修身,唐宋的文豪们怎么能写出名篇佳句,又怎么能流传数百年仍然脍炙人口?
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因为修身可以使人有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试想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怎能面对奋斗中的重重困难?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怎能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怎能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个没有高尚情操的人怎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不修身是不能成功的。
古今因不修身而亡国丧身昏君贪官的例子还少吗? 古代商纣王、周幽王生活奢靡,贪恋美色而亡国丧身;高俅、秦桧贪赃枉法,诬害忠良而遭世人唾弃;当代的成克杰们都遭到了法律的严惩,他们都是不修身的呀!
有人说作学生只要学习好就是什么都好,这个说法不但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只能被社会淘汰,品德不好学习好的人不可能成为社会栋梁而只能是社会的渣滓。所以人人都应当注重修身,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尤其应当注重修身!
既然是修身才能齐家、平天下,我们为什么不从修身做起呢?
吸收·消化·创新
“蚕食桑,所吐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蜜也,非花也。” 这句话既说明了一个浅显的事实,也揭示了一个刻的哲理,那就是:学习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是单纯地接受,应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这个道理贡穿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通过吸收、整理、消化、总结,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并应用于实践当中。这样,我们的知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反之,若只一味地教一学一,做老师的“记录员”,无异于“食桑吐桑,采花吐花”,哪里还能有什么提高和进步可言呢? 人的学习如此,国家对技术的引进亦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确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消化吸收的问题。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单纯机械地学习就能达到的。只有立足于我国的特点和优势,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工提炼,改进我们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方法,从而开发研制出我们的国优产品,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即以“洋技术”促进“土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引进技术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消化吸收从而有所提高和创新的过程,正如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一样。
纵观历史,小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大到国家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时无处不体现着这一哲理的正确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试想,当年牛顿若停留在对前人成就的肤浅认识上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创新,怎会有三大运动定律的产生和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若人们只满足于莱特兄弟发明的简易飞机又怎么会有今日飞向太空的伟绩?而我们的祖国若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切制度措施,却不加以发展、完善和创新,又怎会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见,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制度的完善,都不能脱离开“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离开了它,科技不能发展,社会无法进步,历史的车轮也就将停滞不前;离开了它,人类社会的前景该是多么的暗淡和可悲。
当今,我们正处在振兴中华的关键时刻,要想使我们的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前进,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尤其需要遵循“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
这样看来,只有在这一哲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丝”和“蜜”,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恪守吸收、消化和创新这一准则。
蚕和蜂给我们做出了“吸收--消化--创新”的榜样,我们要在学习中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以下文为为开头,续写成篇。“笨”的启示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常说:“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如果说我在诗词学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是依靠一个'笨'字。'笨'字从'本',是我治学的本钱。”夏老总是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于背《十三经》太疲倦了,竟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但他终于成为词学一代宗师。
这里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
续 写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常说:“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如果说我在诗词学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是依靠一个'笨'字。'笨'字从'本',是我治学的本钱。”夏老总是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于背《十三经》太疲倦了,竟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但他终于成为词学一代宗师。
这里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有实千苦干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夏老以“笨”为治学之本,很有道理。这里的所谓“笨”,并非真笨。所谓下“笨”功夫,实际上是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这样的功夫不可不下,因为“功到自然成”,“梅花香自苦寒来”。
实千苦干是成功的关键。愚公移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对他笑而止之。愚公坚持实干苦干,终于瓦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天山。可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所以说愚公不思,是因为他懂得只有实干苦干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只要苦干实干,也能成功。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 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实干苦干干出成绩的比比皆是。大庆“铁人”的实干,女排的汗水,乒乓健儿的伤痕,……在他们成功的背后,积蓄着多少苦功!鲁迅说的好:“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人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天才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不更应该通过实干苦干取得成功吗? 英国的卡莱尔说过:“要迎看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空谈幻想一事无成,实干苦干必结硕果。
我们有些同学,或者埋怨自己“笨”,或者耍小聪明,不肯下苦功夫。须知,“騏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舍”地苦干实干,下真功夫,这正如古语所说“笨乌先飞”。
第二篇:2012MBA MPA MPACC语文作文错误
失误之一:全文中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
说话、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思想,传达感情。议论文的作者首先要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文章中必须有正确、鲜明的论点,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一篇文章做不到这一点,自然不是好文章。
对策是:学习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议论文中论点最重要。
失误之二:文体不对
给材料作文,一般都明确提出要写的文体,文体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文章的立意和结构,重要的是在语言表达上。MBA考试作文一般是写议论文,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也可以有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但记叙、描写、说明的内容都是作为材料来论证论点的。如果一篇文章不是以议论表达方式为主,一般地说就不是一篇议论文。有了这种错误是属于作文中的重大失误。
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是:这样的考生没有注意审题,命题中明确提出写议论文,而考生视而不见;也有可能考生不能区分文体,不知道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作文体裁错误使作文不合题意。
对策是:一要仔细审题,按体裁要求作文。二要掌握不同文体的写法,最重要的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议论文则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失误之三:脱离命题中所给的材料,全篇不见材料踪迹
材料是你作文的根据,你在文中谈论的观点(话题)必须是由材料来的。在文中必须让人看清这一点。其次是考生的随意性所致,考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你是应考来了,是要按命题的指令作文,在一定条件下的作文,在一定的范围内作文,不容许你有丝毫偏差,不能脱离轨道进行,更不能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这写什么。再有可能有的考生考前准备了或背诵了几篇范文,到了考场,缺乏应变能力,也就无的放矢的写上事先准备好的一篇。这样的作文绝对不会符合考题的要求。这样的错误属于大的失误,不可能有好分。
对策是:首先要解决考生的认识问题。老老实实地摆正自己应考的位置,去掉随意性,必须审好题,按要求作文。第二要老老实实地练习作文,尤其是给材料作文的写法。不会就是不会,老老实实地学会就是了。考前看一些范文是可以的,绝对不能依靠猜题参加考试,更不能背范文往考卷上抄。
失误之四:照搬命题中所给的材料,一般是放在作文的开头部分,也有放在作文当中;还有的把考题中所给的材料扩写了。
这种失误产生的原因:第一,考生知道考题中所给的材料是作文的根据,但不懂得要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或引出作文中要谈的观点,以为抄上材料就行了。其次,也有可能有的考生不会分析材料,不会从材料中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也就只好把材料抄上了。这样写的后果很不好,一篇作文写500字到600字,你照搬材料,一下子就占用了一百多字,写作的观点还没有提炼出来,对作文还没起什么作用,给写好这篇作文造成了很大困难,因为字数少了,要写成很有说服力的文章很难。
对策是:要认识写议论文,文中要有明确的论点,给材料作文,论点从哪里来,就要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来。第二,要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怎么样做才能掌握提炼观点的方法呢?首先认真阅读,真正读懂你面前的材料,所给的材料说什么事,议什么理,寓什么意,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提倡什么,批评反对什么,必须体会清楚,这是正确提炼观点的前题。然后就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从材料中择定自己要谈的观点。本书在这一方面选择一些材料作了示范,这里不再举例说明。第三写材料作文的开头部分,必不可少地要对原文作些引述。引述要精炼扼要,有针对性,即服从于下文议论的需要,为下文展开思路服务,切不可不分轻重主次照搬照抄。
失误之五:文中只有观点+例子
这种失误产生的原因:首先是这类考生缺乏写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写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三要素。写议论文要有说服力,要依靠有力的论证,不仅要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论证还要靠恰当的论证方法才能有力。其次这类考生不懂得作文结构的安排完整性,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是有机的结合,那种观点+例子不叫文章。
对策是:考生首先要学习写议论文的基本知识,议论文应该怎样写,才能达到有说服力的作用。写议论文要摆事实举例子是必要的,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道理,要用理论材料分析论理,在论理的基础上再摆事实。
失误之六:空泛议论。
所谓空泛议论,在应考作文中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篇作文提出观点后,考生就围绕观点进行议论,全篇不见实例论证。另一种是作文中虽有事实论证了,但议论部分太多,而且完全用自己的话泛泛议论,显得苍白无力,不懂得说理议论要引用些理论材料,如名言、格言、古诗文等。
这种失误产生的原因,一种可能是这类考生不会进行事物的联想,或者是由于生活经历不丰富,平时对周围事物关心不多,就是联想了,也不可能联想到有关的事物。一种可能是自己的知识贫乏,读的书少。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少,作文时也只能是自己在无根据地想当然地议论了。所以作文除了要有写作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生活、丰富的知识。
对策是:一要认识文中空泛,尤其是用自己话想当然的议论是没有说服力的,达不到议论说理的目的。二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些写作的材料,三要关心周围发生的人和事,从不同的新闻媒体获得信息。这样作文时就不会出现“无米之炊”了。
失误之七:不联系实际
这种失误产生的原因:首先不懂得写材料作文的生命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感”,是所读材料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碰撞而闪出的思想火花,不与实际联系,就不会有那种“感”。其次不懂得联系实际所起的作用。联系实际可以说明提炼的观点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联系实际可以展开论证。
对策是:根据提炼的观点展开联想发挥。既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社会”包括古今中外,联系时要应以今为主,以中为主,并要尽力触及时事,触及时事要自然妥贴,绝不能牵强附会,更不可忘我,要联系自己,从这里读者(阅卷人)可以清晰地看到你的人生观以及人格魅力,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这段文字虽然不多,写得好,写得精粹,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染读者(阅卷人)。
失误之八:自拟题太大
产生这种失误的原因:考生不会利用自拟题的机会为写作创造好的条件,虽然大题可以小做,但要用500多字把大题做好很不易。
对策:最好利用论点型的题目,记住题好一半文。
失误之九:作文开头的失误
有的文章开头先议论一番,然后才谈到所给的材料,这样的开头往往不着边际,说不到点子上,殊不知给材料作文就是让你根据所给材料引出论点。
失误的原因:写作时脑子不清楚,或一时粗心所致,不认识文章的开头失误的严重性。
对策:可改为:我读了这则材料……认识到……
失误之十:根据材料所概括的论点(或话题)不对
产生的原因大都是没有读懂材料所致。
对策:应认识到作文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平时要多注意阅读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mpacc应考作文一般是给材料写议论文。在给材料中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给考生的写作依据材料,另一部分是对考生的写作要求,包括写作的字数要求,是否自拟题目等。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两部分内容有的是截然分开的,有的则是另一种情况,命题人有意或无意将这写作依据和写作要求混在一起,连着写下来,这时考生要细心把它们区分开。
下一步要考虑的是根据命题的要求确定三句话的内容:写什么(议什么)?怎么写(怎么议)?为什么写(为什么要议)?
mpacc考试是议论文,议什么?就是要根据命题要求确定中心观点、运用哪些材料来论证观点要具体落实。怎么议?就是要确定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好,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等。为什么要议呢?要注意联系实际。
mpacc应考作文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
文章是言为心声,文为人志,文如其人。我们要想自己写的文章思想健康,就是真学真用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要有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符合时代需要的精神,反对消极落后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是通过具体材料表现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接触到大量的实际材料,获得多方面的切身体验。对于这些材料和体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仔细进行分析和研究,就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中心思想。写文章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中心思想来。
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后,还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要学会剪裁,讲究详略,分清主次,选取那些最足以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为重点来写。有的材料适合正面使用,有的材料适合侧面使用,凡是跟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一概不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得鲜明、突出,人们读后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应试作文中,在处理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上,常犯这样的毛病:
一是缺乏具体材料,空空洞洞的讲一些话,不能反映所要议论的或说明的情况,不能感动人或不能说明问题;
二是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光把材料一一罗列出来,或者是从头到尾记一本流水账,说了半天还不知道究竟说个什么意思;
三是有了材料,也确定了中心,却不善于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和组材,有的是材料和观点不相适应,有的是使用材料详略不当,以致影响了中心思想的表达。
要克服上述毛病,一是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和分析事物,二是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mpacc应考作文是写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鲜明、概括、生动。
准确性是指议论文要准确无误地阐述作者的主张,讲清道理。要求文章中词语表意要准,句子陈述要严密。
鲜明性是指论点的表述要鲜明,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憎分明,褒贬判然。
概括性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有高度的概括。
生动性是为了清楚地阐明作者的观点,启发人,说服人,引起读者思维上的共识。
写好一篇议论文,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论点,要有充实可靠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外,还必须合理地安排文章结构。
合理的文章结构来源于作者清晰的思路,清晰的思路来源于作者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写文章在动笔之前要认真研究在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材料之间、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时的思路就会晴晰,对文章进行结构安排就会合理
对于MPAcc联考中语文部分作文的复习,很多考生觉得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是分数又很多,20分,相当于20道逻辑题目。
那么怎么复习才好呢?根据我的经验,有以下六点值得格外注意:
1)考试时一定要打草稿,不能直接往答题纸上写,因为根据高考阅卷和4、6级的情况,你的书写是否整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最后的得分档次。
2)不要写华丽的文章,而要写拿较高分的文章,所以文字要注意平实,注意不跑题,注意收尾。你的比喻句再多,如果碰上一个比较反感你的文风的阅卷老师,你有可能得比较低的分数。
3)确定自己的写作部分的分数是13分左右。这意味着,三段或四段,肚子要大,第一段要直接切入主题,把自己的立意告诉阅卷老师。最后一段一定要总结全文,以肯定的口气结束。不要卖弄反问句!
4)复习时要写5、6段文字,主要是熟悉写短文的方法,掌握时间。写多了也没有用,耽误时间。但是,关于主题的确定,要多练习一些,这样,拿到作文题目之后,不会慌张。
5)如果有一个词你拿不准,那么就不要写上去,换一个词。错别字的扣分无疑是容易的。
6)最后,推荐若干题目供大家使用。使用方法:首先,拿到题目看,然后写第一段话和最后一段话。中间要讲三个层次的意思,都是哪三层?是不是有个例子可以用,什么例子?如果没有例子,或者记不住一个真实例子的名字了,可以自己编一个,放在自己或自己朋友身上就行了。
推荐一些作文题目供考生练习。
(1)管理者的压力与动力
(2)人才培养要重视德才兼备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小议事必躬亲的利弊
(5)企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也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8)也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9)满招损
(10)爱一行,才能干一行
(12)大企业做人,小企业做事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题目比较俗,事实上,MPAcc的作文题是比较传统的,不象高考题目最近2年开始灵活起来了。
第三篇:MPA解读
实施MPA,银行业务将如何调整 —— 央行MPA管理细则解读实施MPA,银行业务将如何调整 —— 央行MPA管理细则解读
2016-04-05平安银行 刘枫 交易圈 交易圈
jiaoyiquan085我们致力于提供最具价值的银行同业咨询与知识,搭建优质的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交易圈---金融机构产品推介撮合平台 〈
2016年04月05 星期二 〉
实施MPA,银行业务将如何调整 —— 央行MPA管理细则解读 作者:平安银行 刘枫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供职单位的立场)
前言:2015年12月29日,人民银行召开会议,部署改进合意贷款管理,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有关工作。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当时并未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应,直到最近,一季度末第一次实施MPA评估,使得市场开始重视这个新的管理框架。一直适用到2015年底的合意贷款规模管理,使得银行在过去几年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影子银行大行其道。为了少占用信贷规模,银行创新出各种通道,把实质上的信贷资产通过这些通道转变为同业业务、资管业务和投行业务等。这可以看出,简单的合意贷款管理已经过时,无法掌握银行的实质性风险。升级为MPA体系管理也是顺应了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当然,这也势必会再一次对银行的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此,我们将对MPA的实施细则进行详尽的解读,以此为依据来理解银行业务的调整方向。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MPA体系的总体理解;第二部分为MPA体系中各指标的详细分析;第三部分为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1第一部分 MPA体系的总体理解
1.MPA评估的对象。包括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当然主要针对银行。2.MPA评估对象的分类。分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和普通机构(CFIs),三者在指标的达标标准上面有少许差异,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更为严格一点。
3.MPA评估的主管单位。MPA由人民银行及其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负责实施与解释。N-SIFIs由全国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R-SIFIs和CFIs由各省级宏观审慎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4.MPA评估的周期。每季度评一次,通常在季度末的后一个月内完成。人行对相关指标按月检测,发现异常及时预警,必要时进行窗口指导。
5.MPA评估的指标。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约14个指标。根据宏观调控需要,人民银行可对指标构成、权重和相关参数、评分方法等进行调整。
6.MPA评估的结果。分为ABC三档,A档机构:七大类指标均为优秀(优秀线90分);执行最优档激励。B档机构:除A档、C档以外的机构;执行正常档激励。C档机构: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大类不达标,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大类及以上不达标(达标线60分);执行最低档激励。7.MPA评估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其交纳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实施差别化的准备金利率。对A档机构实施奖励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视情况上浮10%-30%(目前执行10%);对C档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法定准备金利率视情况下浮10%-30%(目前执行10%);对B档机构继续保持法定准备金利率。
8.MPA评估的豁免。考虑到新设机构缺乏评估所需历史数据,往往初期发展较快,原则上开业三年内可暂不纳入MPA,由其参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加强自我约束,并辅之以必要指导。
2第二部分 MPA体系各指标的详细分析
1.资本和杠杆情况。这是一票否决的指标,若不达标(60分)则为C档。这个大类中细分为三个指标(其中“总损失吸收能力”暂不评分,因此实际只有两个有效指标):一个是资本充足率(占80分),一个是杠杆率(占20分)。分别分析如下: a)资本充足率
评分标准:在达到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含)以上则为80分,在[C*-T,C*]之间则为48到80分,在C*-T之下则为0。这里T是指容忍度,暂定为4%。
补充背景知识:资本充足率=机构持有的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α×(最低资本充足率8%+储备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逆周期缓冲资本)。结构性参数α,基准值为1。央行将结合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作相应调整。
解读:C*的计算公式中变量较多,总体看来可以理解如下:以当地最大的银行为基准,其对应的C*大约在10.6%左右,而第四季度需要在此基础上加0.4%,为11%。而其他稍小的金融机构根据规模大小可以在此基础上降低0到0.5%,财务公司需要在此基础上加2%。同时,广义信贷增速低于(GDP+CPI)的话,还可以降低0.3%左右。最后,央行可以根据该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调整。
从最近各银行的年报来看,这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讲都能够达到80分,即使某些小银行达不到,由于容忍度T为4%,也就是说达到11%-4%=7%就至少能拿到48分。因此,我们认为该指标对银行的约束能力不算太强。b)杠杆率
评分标准:该指标在4%(含)以上则为20分,4%以下为0分,中间没有插值法过渡,因此,该值标比较刚性,如果达不到4%则无法评为A档。
补充背景知识:杠杆率=机构持有的一级资本/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解读:从最近各银行的年报来看,这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讲都能够达标。
2.定价行为。这也是一票否决的指标,若不达标(60分)则为C档。
评分标准:该指标直接引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就利率定价方面的相关评估结果进行评分。
解读:主要考察该银行有没有高息揽存之类的行为。
以上两个指标都是一票否决,即只要有一项不达标则为C档。以下的五个指标中,若只有一个不达标,还可以评为B档。3.资产负债情况。细分为三个指标:广义信贷(占60分),委托贷款(占15分),同业负债(占25分)。分别分析如下: a)广义信贷
评分标准:对于全国性重要性机构而言,广义信贷增速与目标M2增速偏离不超过20个百分点则为60分,若超过则为0分;对于区域性重要性机构,为不超过22个百分点;对于普通机构,为不超过25个百分点。中间没有插值法过渡,因此,该指标比较刚性。
解读:广义信贷指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的余额合计数。M2增速暂定13%,因此广义信贷增速控制在33%即可。这个范围应该说相当宽松,特别是对于基数已经较大的中大型银行。由于该指标的刚性,并且占60分的权重,一旦不满足则导致资产负债这个大类指标为不达标,因此各家银行肯定会尽量满足这一条指标。b)委托贷款
评分标准:和广义信贷一致。若没有该业务则为15分满分。解读:参照广义信贷。c)同业负债
评分标准:对于全国性重要性机构而言,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不超过25%为25分,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不超过33%为15到25分,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超过33%为0分;对于区域性重要性机构,有一点区别,即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不超过28%为25分;对于普通机构,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不超过30%为25分,其余相同。
解读:该指标严重影响银行同业业务,但是由于该指标的权重较小,仅占25分,并且具有一定弹性,完全可以将同业负债占比控制在33%以内,则得分为15分。同时,若前两项都为满分,则该大类指标的总分为90分,满足A档的要求。
4.流动性。细分为三个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占40分),净稳定资金比例(占40分),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占20分)。分别分析如下:
a)流动性覆盖率(LCR)
评分标准:符合当期监管指标则为40分,不符合为0分,中间没有插值法过渡,因此,该指标比较刚性。目前的要求是2016年前三季度为70%,第四季度为80%。另外,村镇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以及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可不适用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按40分计算。
补充背景知识: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于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于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60%、70%、80%、90%。因此2017年的前三季度应该是80%,第四季度为90%;2018年的前三季度是90%,第四季度为100%。流动性覆盖率=HQLA储备/未来30天资金净流出量。HQLA储备为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主要包括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为现金、超额准备金或者高等级债券等。解读:由于一个月内到期的存款100%计入现金流出项,这对于用短期资金匹配长期资产的期限错配业务会受到一定影响。b)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
评分标准:在100%(含)以上则为40分。在100%以下为0分。中间没有插值法过渡,因此,该指标比较刚性。
补充背景知识: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可以视为存贷比的升级版指标。存贷比仅考察静态的余额,净稳定资金比例将负债的来源和期限等因素一同考虑进去,会更加精细化。其作用可以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解读:相比传统的存贷比指标来讲,该指标对存款的稳定性做出了细分,和大中型企业相比较,零售和小企业的存款更为稳定,因此其转换比例较高,会引导银行更多吸收零售和小企业的存款作为更稳定的负债来源。c)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
评分标准:遵守准备金制度则为20分,未遵守为0分。中间没有插值法过渡,因此,该指标比较刚性。
解读:该指标基本都会达标。按照上述分析,由于这20分几乎都能得到,那么对于银行来讲有两种较好的选择:一种是前两个指标都达标,使得该大类指标得到满分;另一种是前两个指标中放弃其中一个,仍然可以得到60分,不至于被评为C档。特别是对于某些银行,其余6个大类指标无法同时达到90分以上的时候,肯定无法评为A档,那么就可以选择在流动性这个大类指标中放弃一个分项指标,从而保持了业务的灵活性。5.资产质量。细分为两个指标:不良贷款率(占50分),拨备覆盖率(占50分)。分别分析如下: a)不良贷款率
评分标准:不高于同地区、同类型机构不良贷款率为50分;不高于同地区、同类型机构不良贷款率2个百分点且不高于5%为30-50分;高于同地区、同类型机构不良贷款率2个百分点或高于5%为0分。
补充背景知识: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同类型机构不良贷款率参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公布的季度数据。解读:该指标并非银行短期可以调节的,更多是跟随宏观经济周期而波动。但根据目前各银行的数据看,该指标基本能得到较高分数。b)拨备覆盖率
评分标准:[150%,∞)为50分;[100%,150%)为30-50分;[0%,100%)为0分。
补充背景知识: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不良贷款余额。解读:监管机构对拨备覆盖率的要求一直是在150%以上,但近期在信用风险升高的背景下,多家银行都接近红线。据媒体报道,银监会正在研究动态调整该指标的最低监管要求,可能将某些银行下调至130%或者140%。但根据目前各银行的数据看,该指标基本能得到较高分数。
6.跨境融资风险。细分为三个指标: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超出上限的幅度(占60分),跨境融资的币种结构(占20分),跨境融资的期限机构(占20分)。分别分析如下: a)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超出上限的幅度
评分标准:未超过上限则为60分,超出上限的幅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评分扣2分,扣完为止。
补充背景知识: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其中,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暂定为1。净资产方面,金融机构按核心资本计算。跨境融资杠杆率方面,金融机构为0.8。换言之,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的上限为核心资本的8成。
解读:主要针对有跨境业务的银行,目前几乎不是限制因素。b)跨境融资的币种结构
评分标准:本币外债占比不低于50%则为20分,低于50%的每减少1个百分点扣0.4分。
解读:本币外债即人民币外债,这是鼓励金融机构吸收境外人民币作为外债来源,以降低汇率风险。c)跨境融资的期限机构
评分标准:中长期外债占比不低于50%的则为20分,低于50%的每减少1个百分点扣0.4分。
解读:1年期以上的为中长期外债,这是鼓励金融机构吸收长期限外债,以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
7.信贷政策执行。细分为两个指标:信贷执行情况(占70分),央行资金运用情况(占30分)。分别分析如下: a)信贷执行情况
评分标准:根据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等综合评估来确定,分数在0到70分之间。
补充背景知识: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根据当期的宏观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导向制定评估方案,涵盖面较广,目前包括促内需、调结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维度。以人民银行的测评为主。
解读:主要为了引导银行的信贷政策执行,要符合央行当期货币政策的思路。b)央行资金运用情况
评分标准:评估带有信贷政策导向性质的央行资金(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运用达标情况。评估期间机构未使用央行资金,可得基础分20分。评估期间机构使用央行资金,则根据央行资金偿还情况、利率、投向等方面综合评估。按时足额偿还央行资金本息:满分20分;达标20分,不达标0分。运用央行资金开展业务的利率符合央行要求:满分5分;达标5分,不达标0分。符合央行资金投向要求的业务累放量不低于央行要求:满分5分;达标5分,不达标0分。
解读:主要是引导银行的资金投向符合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
1.3第三部分
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对银行业务最大的影响集中在以下九点: 1.低风险资产将受到银行青睐。由于资本与杠杆这个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其中的分项指标资本充足率占80分,因此各家银行会把资本充足率作为头号指标来对待。该指标的分子是机构持有的资本,是短期内难以调整的。分母为风险加权资产,是可以在短期进行调节的。那么,各银行会通过对资产的重新配置,达到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目的。因此,低风险资产将更加受到银行的青睐,比如高等级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
2.高息揽储的行为将受到遏制。目前从形式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贷款以及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已经可以由银行自主定价。但为了防止银行间恶性竞争,央行对各银行的定价行为给予了十分重要的分量,将使得高息揽储的行为进一步受到遏制。3.信贷规模腾挪将成为过去式,主动管理能力变得更重要。由于从合意信贷管理升级为广义信贷管理,口径扩大之后,使得过去几年大行其道的规模腾挪将不再有价值,银行会更注重资产本身的风险和收益,而不是用通道进行监管套利。那么对资产的主动管理能力将是未来各家银行竞争力的体现。
4.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讲,依靠同业业务高速扩张的机会将越来越小。这是由于受到资产负债情况这个指标的限制。过去几年,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网点较少,靠传统的吸收存款进行规模扩张变得很困难。转而依靠同业负债和同业投资来进行规模的高速扩张成为最佳选择。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是其中的代表,其商业模式也一度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模仿。但是,未来在MPA体系内,将很难再现这种依靠同业业务带动银行高速发展的模式。因为将受到广义信贷规模的增长率限制,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限制。
5对于中大型银行来讲,同业业务仍然是重点。尽管如上述所分析,同业业务的扩张受到了规模的限制,但该限制比例仍然非常宽松,特别是对于中大型银行来讲,其基数较大,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广义信贷的同比增速可以控制在33%以内,同业负债比例可以控制在33%以内,仍然可以评估为A档。这个比例可以说相当宽松。
6.靠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进行错配的业务模式将受到影响。受到流动性指标的限制,将对银行错配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过去几年,由于资产收益率快速下降,而银行的负债成本下降较慢,使得错配业务在同业中盛行,还一度导致了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用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进行错配的期限套利业务成为很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在MPA体系下,对流动性指标的管理,将使得该类业务受到一定影响。
7.银行承兑汇票再次受到青睐。这是因为资产质量指标的限制。目前大多数银行的资产质量都濒临红线,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一直是跷跷板的两头,但现在谁都按不下去了,为了保证数据上的达标,银行承兑汇票会再次得到银行超配,这是因为银承可以计入信贷规模,但几乎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如果其他数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银承的配置,可以降低不良率,这是显而易见的。8.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融资风险的指标里面,引导银行更多的在境外配置人民币负债,将作为境外人民币回流的一个良好渠道,这能够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9.增强央行在信贷政策中的话语权。在一行三会的模式下,央行更多管理宏观层面,至于信贷政策的执行情况,更多依靠三会对金融机构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但是在MPA体系下,信贷政策执行这个指标将使得央行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也是顺应未来一行三会功能合并的大趋势。
第四篇:MPA推荐信
推荐信
尊敬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领导: **现为我局办公室一名干部职工,自2006年通过全省公开招聘,被我单位录用后,该同志一直积极努力地工作,各方面表现良好。
他性格开朗,工作热情,踏实肯干,总是成功地完成了单位交给他的各项工作任务。他善于团结协作,沟通能力强,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又能主动热情地帮助其他同事。因此,他是一位领导信任,同事喜欢的好职工。
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仍不忘努力学习,积极努力地提升自我,多次向单位提出想要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意愿。对于这样勤奋上进的好职工,我本人及单位都是大力支持的。希望贵校能给她一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推荐人:篇二:mba、mpa的推荐信
你们好,我是xxx,作为xx同志在xxx的主要领导,我很荣幸的推荐xx同志参加贵院mpa研究生考试。xx同志毕业于xxx,后经过层层筛选,以优异的表现进入我单位工作。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政治思想过硬,虚心学习,扎实工作,迅速成长为我单位的中坚骨干,在工作、生活各方面均表现优秀。首先,xx同志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政治坚定,政治素养进一步提高,更加严格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发挥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单位青年党员的榜样。
其次,xx同志是我单位的新鲜血液,为我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工作中,不仅能做到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更能沉稳细致,把各项繁杂工作的耐心完成。工作中态度严谨,有韧性,善钻研,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两年的历练,xx同志已经成长为我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很多工作中独当一面。
最后,xx同志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有积极向上人生态度,能够团结同志,尊敬师长,关心他人,性格开朗,为人善良淳朴宽容大度,得到单位和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xx同志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我十分支持该同志赴贵院深造,期望贵校给予其考核和培养的机会。
敬祝商祺!
推荐人:
年 月 日篇三:清华大学mba、mpa领导推荐信4 推荐信
尊敬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领导:
你们好!
很荣幸能以这样的方式向你们推荐我单位优秀的职工。**,男,自2006年进入我单位以来,一直勤奋实干,每天提前到单位来,做好准备工作,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工作。遇到单位事务较多的时候,总是主动义务加班,任劳任怨,因此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喜欢。他虚心好学,总是向朋友同事们请教业务知识,并且积极参加我局青年读书学习班开展的各项活动。他心态阳光,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认为,**是一位有较大发展空间和较强发展潜质的优秀职工。我相信,在贵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下,他必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这样一位渴望学习,希望上进的好职工,我个人认为,应该给予他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经过研究,我单位决定大力支持他继续深造学习,希望他能通过贵校的考试,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
推荐人:篇四:清华大学mba、mpa领导推荐信2 推 荐 信
尊敬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领导:
你们好,作为**同志在**单位工作的直接领导,我很荣幸的向贵院推荐**参加mpa研究生学习。
**同志经过笔试、面试和实际应用测试层层筛选,以优异的表现录入我单位工作。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按照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作为我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探索工作方法,勇于创新工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该同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态度严谨,有一股刻苦钻研的工作韧性。具有较强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工作中既能独当一面,也善于与同事合作。
该同志能够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提高无产阶级理论素质和水平。
该同志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本人认为他具有继续培养的前途,建议贵院给予考核和选择培养的机会。
推荐人: 期: 日篇五:清华大学mba、mpa领导推荐信1 推荐信 尊敬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领导:
我很荣幸推荐我的下属**参加贵校mpa教育的学习。**在2006年在面向全国的招录考试中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到我单位工作,该同志在计算机方面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在我单位电子政务工作中非常认真努力,成绩突出。先后建设和完善了门户网站、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办公内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为人谦虚好学,是一个难得的善于沟通的好同志。在调任为我的下属期间,我了解到他是一个好学和勤奋的人,总是积极完成我布置给她的各种任务并加强学习掌握物价管理知识。他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打动了我,于是我就鼓励他积极报考贵院攻读mpa进行再度深造,将来用作综合人才之用,让他在价格工作服务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同志在思想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不放松自己的思想学习。坚持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理论,领悟党的各项会议精神,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善于思考和总结,并在实践中 综合运用,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在党组织的培养和锻炼下,该同志在思想和工作上日趋成熟。
在贵校mpa的学习中,我相信**完全能够按照您们的要求和计划完成学业,表现杰出优秀,取得长足的进步。所以,我毫不犹豫坚决肯定地推荐他,希望您优先考虑他的申请。
第五篇:MPA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
论 责 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有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史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他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当寄去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住了,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我们都知道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因为他要站岗,别的孩子早散了,可他为了坚守岗位宁愿站着哭泣。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灵,责任从小就在那里成长。
愿我们所有的人们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辉。
沉默不一定都是金
“沉默是金”,这一判断在不少人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有些人甚至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然而,我觉得沉默是否是金,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沉默有时确实是金。沉默可以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可以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吉”的效果。例如,有时安慰某人,可以轻拍他的肩或紧握他的手。又如,谈到一个自己不熟悉不明白的事物的时候,缄口不言也远远胜过不懂装懂、夸夸其谈。
可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来个沉默是金,这行得通吗?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 1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实是错了,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可见,“沉默是金”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的。在该说话、该表态的时候,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原则的表现。这种圆滑而不负责任的方式自然是不可取的。在生活中,这样的沉默使要不得的。在工作中,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不要怕说了以后担当责任。只是得防止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看来,“沉默是金”实在是一门艺术。
最后,以美国詹姆斯《强者的座右铭》中的一句作为本篇的结束语:“有时需要发言,有时需要沉默。”
青年人必须具备经受挫折的勇气
在深圳,一位青年初因招聘落榜愤而自杀,后听说此系统计失误实为名列前茅又欣喜若狂,最后公司经理却将其解聘。可能有人会问,名列前茅应该优先录用,为何反而予以解聘呢?正如那位公司经理所言,连如此小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住,又怎么可能为公司建功立业呢?我想解聘的原因就在于这位青年缺乏经受挫折的勇气。
这位青年先由悲而喜,后由喜而悲,正是他缺乏经受挫折勇气的具体表现。招聘落榜,不足为悲,因为这只能说明自己不适合所聘职位而已,并不意味着做不成或做不好其他工作。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肯用心寻找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就一定会拥有美好的将来。名列前茅,不足为喜,一次成功只能说明过去,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困难和考验,如果只缠绵于成功的喜悦中,不再与时俱进,那是十分危险的。在这个快速发展且充满竞争的社会中,需要的是那种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取得成功不骄不躁,奋发进取,勇于攀登的人,那种既经受不了挫折压力有承受不了胜利考验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抛弃。
古往今来,中华大地曾出现过多少坚忍不拔、挫而弥坚的典范。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身陷囹圄,惨遭宫刑。他悲愤欲绝,但为了完成历史的重任,实现父亲的委托,便忍辱负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完成了“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流传千古的《史记》。法国银行大王贾库·拉斐萨托年轻时曾一度失业,求职过程中碰壁次数竟多达52次,但他并没有气馁,以自己特有的职业精神,“意外”获得了一个银行的职位,此后拉斐萨托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终于在法国银行界崭露头角。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备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百折不回的勇气。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社会变化急剧的今天,要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具备经受挫折的勇气,为此才能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唯此才能建功立业,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例文简评:
上文是严格按照供材料论说文的基本结构模式行文的,全文分为引、议、联、结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述原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由于原材料篇幅较长,因而先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加以概括,点出“挫折”二字是材料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这对材料加以分析、议论。这部分具体分析论证了这位青年被解聘的原因,指出青年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应持的积极态度,紧扣材料,不枝不蔓,说理透辟,发人深省。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例举了司马迁和拉斐萨托的典型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具备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百折不挠的勇气,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归纳出自己的基本看法,首尾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意旨。
成功贵在坚持
读了这个小故事,我在为维勒惋惜的同时,更为萨弗斯特朗感到高兴。发现新的元素对于一个化学家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绩,也是努力工作的回报。但我更从中体会到一种做人、做事的哲理,这就是:成功贵在坚持!
是啊,成功贵在坚持。成功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但成功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获得的,她需要人付出艰辛的劳动,一次次尝试和探索。在追求的道路上,有的人浅尝辄止,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他就掉头离去,虽然有些人是因为方法不当,但更多的这样错过成功的人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精神——成功贵在坚持。也有人不这样,他们碰到挫折,没有怀疑自己,更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潜心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再来一次!正是在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力支持下,他们最终得到了成功之神的垂青。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大到一场战争,一项重大成果;小到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平凡小事。
在一次次锲而不舍、不言放弃的试验中,诺贝尔发明了炸药,给人类征服自然带来了锐利的武器,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为人们带来光明。也正是在一次次坚持到底的奋斗中,我们的工作、学习才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成功贵在坚持,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这样的话语,更要求我们将之牢记心中,体现到行动中去,这是最重要的!
不要再只是幻想成功,或因为没有这种坚持到底的信心而徘徊于成功之门的门外,冰心老人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于她现时的明艳,殊不知,当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血和泪花。”是啊,成功不会轻易获得,她就象美艳的花,需要辛勤的培育,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坚持到底的过程——成功贵在坚持!
评析:这篇文章立意深刻,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行文流畅,为一类卷。结构:第一段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是对“成功贵在坚持”的分析,在分析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强说服力;第三段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略写事实,二是起过渡作用。第四段则是摆事实,两个事例都典型地说明了成功贵在坚持的道理;第五段联系人生的实际;第六段引用名人名言作结尾并起到呼应作用。
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35分)
一个真正的学者,其崇高使命是追求真理。学者个人的名利乃至生命与之相比都微不足道,但因为其献身于真理就会变得无限伟大。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中都含有追求真理的内容。然而,近年学术界的一些状况与追求真理这一使命相去甚远,部分学者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抄袭剽窃、学术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钓誉等现象时有所闻。
追求真理
反对学术造假
哥白尼本来是波兰一个大教堂的神职人员,当时教会的观点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谁怀疑这一观点,就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哥白尼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察和科学的论证,发现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于是不顾教会的迫害,大胆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一书,确立了太阳中心的观点。后来,意大利伟大的思想家丹诺·布鲁诺,进一步发展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由于不肯放弃为之奋斗终身的科学真理,受到以教皇为首的反动统治者的长期迫害。但他毫不屈服,当他受到沸油浇身的酷刑时,他坚定地说:“哪怕像塞尔维特一样被他们烧死,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而且要勇敢地为它奋斗。”最后,他被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刑场上,烈火包围着他,反动统治者以为在这时他也许会放弃自己的追求,但布鲁诺却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
伽利略在哥白尼、布鲁诺的“日心说”鼓舞下,开始向教皇奉为至宝的“地心说”发起挑战,还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伽利略在科学领域的重大成就,激怒了罗马教皇及其信徒们,他们把伽利略投入了监狱。但伽利略并不屈服,仍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终于也追随着真理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这些科学家就是这样,他们的生命也因追求真理而精彩。
但在中国,有些高校的学者不是为了追求学术的卓越,而是在追求权力的高升,靠权力和牟取更多利益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不顾法律道德。这样就难以避免发生腐败大案了。
培根曾说过:“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唯有心中存在着崇高的精神,存在着高于他自己的值得他仰望和敬畏的精神的学者,也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希望高校的学者能够摒弃功利化,像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一样静心做一名真正的学者,让高校或科研院所成为追求学问和真理的一片净土。
评析:文章前半部分,举了历史上的典型例证,来说明材料中的这句话“学者个人的名利乃至生命与之相比都微不足道。”后半部分说明中国某些高校的现状,并加以批判,有褒有贬,有抑有扬,层次清晰,说理比较透彻。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说文。
一个城市里的有钱人,到乡下收田租,到了佃农的谷仓,有钱人东看看,西看看,不知 何时把心爱的怀表弄丢了。有钱人心急如焚,佃农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去把村里所有人找来搜找怀表。但是,翻遍谷仓,怀表依然不见踪影。
天色渐渐晚了,有钱人一脸失望的神情,村里的人也一个个回家去了,但是有个人留了下来。“我有把握找到你心爱的怀表。”
虽然,有钱人将信将疑,但还是对这个人说: “好吧!那就麻烦你,找到了我会奖赏你的。”
只见这个人再走进谷仓,找定位置后,静静地坐了下来。一切都安静了。这个时候,有个小小的声音从谷仓的右后方角落传来。“滴答,滴答,滴答……”
这人轻轻地像猫一样,踏着几乎无声的脚步,寻声走去。不一会,果然他就找到了那块怀表。
“静”握胜券
一有钱人到乡下收田租时,不慎将心爱的怀表丢失,于是心急如焚。佃农及村里人翻遍了谷仓,也未能找到,而一个有心的村民在众人散去,夜深人静时,静静地坐在谷仓一处循着怀表的声音寻找到了那块丢失的怀表。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大到治国安邦,中到各种战争或是竞技比赛,小到个人处事决策,沉着冷静——都是决胜千里的至尊法宝。因为只有沉着冷静,才能使头脑清晰,正确地分析客观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说的正是处事要沉着冷静这一智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是于大危之时,凭着超然的冷静,演绎了沉着冷静,得以“静”握胜券的千古佳话。
沉着冷静,是每一个身处逆境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生存智慧。每逢遭遇不幸,当事者最初都会倍感痛苦焦虑不安,然而,有人会因此一蹶不振,悲天呛地,甚至自暴自弃;而沉着冷静者,会收拾起滴血的脆弱,冷静审视自身的不幸,转换看待命运的角度,重振旗鼓,再燃生命的热情,选择坚强地活着。孙膑、张海迪、海伦、贝多芬„„古今中外这些耳熟能详的“残疾人”在逆境中凭着超人的冷静愉快地演绎着辉煌的人生。
其实,沉着冷静对顺境中的人、对成功者来说何尝不是同样重要?每逢成功时,鲜花、掌声、荣誉纷踏而至,有的人在鲜花美酒、掌声赞誉面前倒下了,从此与成功无缘;相反,有些人,面对成功,保持坦然的心境,沉着冷静地看待一时的小有成就,而不断地追求下一次的成功。诚如巴西球王贝利,当记者问到他对成功射进的一千个球中,哪一个最满意时,贝利说:“下一个!”这是成功者面对成功时的冷静,这样的冷静者又焉能不“静”操胜券呢?
因此,就像文中那个找到怀表者一样,在众人皆乱时独“静”,因而在众人皆散后独“胜”。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更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静”操胜券。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说文。
一个星期六,人们都去度假了。美国休一帕公司的老板比尔却悄悄地在下属的一个工厂 5 巡视,他发现那里的实验库房区上锁,便立即跑到维修班,找到了一把螺丝刀,把库房门上的锁撬了下来。
星期一早上,上班的人看到了他留下的一张字条:“永远不要将此门锁上,谢谢!”该公司对自己雇员充分信任体现在“实验室库房开放政策”之上——公司的工程师们不仅可以自由出入库房取用物品,而且他们被鼓励将零部件带回家供个人或家庭使用。
选择信任
面对纷杂的社会我们不再单纯,以“防人之心不可无”为原则,对周围的一切投去怀疑的目光,尽管如此,父母还一再叮嘱要当心。提防意识有时会使人心神难宁,心情郁闷。当看到休一帕公司老板比尔的做法时,我心头一颤,他打开的不仅仅是一扇紧锁的库房之门,而是打开了人与人之间尘封多时而又彼此需要的信任之门。我多么希望这扇已经打开的信任之门能永远不再锁上啊!
被别人信任是幸福的,而为什么不肯相信,别人得到我们的信任时,同样会感到幸福呢?信任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不在表面,而在内心。那是一股暖流,在心里来回穿梭。信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距,信任教我们用心灵对话。即使有时这种美好的交流会被一些不知为何的人或事情打断或破坏,交流之后所留下的思绪,会永留于心,正面的或是负面的。但总的来说,我们并无损失,充其量受到些许的伤害,但这也比伤害别人要好得多吧!
有时,足够的信任会改变一个人,而一味的无理由的怀疑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一个人得到他人的信任,就等同于得到他人的肯定。这时,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增强,做事也更卖力更主动,结果会漂亮地完成任务。若相反,收到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叮嘱,这会挫伤他要完成这件事的决心和勇气,这无异于削弱了他的能力,结果就真的像那个不信任他的人想象的那样,糟透了。信任就像一盏心灯,即便有黑暗的地方,只要带去信任,就可以使之变得明亮;而没有信任,自己本身也是处在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又怎能看得到别人呢?
信任像是一根无形的纽带,可以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在团队中表现得很明显。有了信任,整个团队会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同时具有惊人的能力,因为他们不再分散,而是结集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有了信任就不仅是团结,而是融合。十几人齐心协力,难道会比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差么?而没有信任,本是团队的集体最终只会“形不散而神散”,内讧不止纷争不断。这样的团队,只是内耗就会损失大部分精力,结果可想而知。信任可以溶化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隔阂,让到处都变得温暖。
信任带来的益处不胜枚举,它使我们变得温厚,变得淳朴。信任他人,我们自己也同样会感到幸福。传播信任,也就是在传递着幸福的感觉。所以,我们本可以自己建造一个充满幸福的天堂,但却由于事务繁杂而渐渐淡忘了。回忆起来了吗?现在就开始,建造一个信任的天堂。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说文。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研人员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硕大的青蛙丢进盛满沸滚植物油的铁锅里,青蛙刚接触到沸油便尽力一纵,跳出了锅沿很高的油锅,实验人员检查,青蛙仅外皮略有灼伤。待这只青蛙复原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次准备了一只装满冷水的铁锅,将那只青蛙放入后,将水逐渐加温。青蛙在水中安然泅泳,享受“温暖”。待水温达40摄氏度后,青蛙才开始不安,但仍没有跳跃。后来青蛙无法忍受时开始一次次向外跳,但都没有达到锅沿的高度,终于死于锅中。
居安须思危
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滚的油锅,青蛙刚接触到沸油时,拼尽全力一跳,跃出油锅。而将这只青蛙放人冷水锅里,再慢慢加温,青蛙在水中安然泅泳,享受“温暖”。等水温达到40摄氏度后,青蛙开始感到不安,但却没有跳跃。温度继续升高,青蛙无法忍受,开始一次次向外跳,但都无法达到锅沿的高度,终于死于锅中。
这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颇富于悲剧色彩的实验。青蛙成为这场实验的牺牲品。
但是这个实验的意义却是发人深省的。它告诉我们,当生物遇到突然的灾祸时,能做出敏锐的反应,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来逃过危险。但是当危险慢慢降临或者逐渐加重时,却变得迟钝甚至麻木起来。待到承受不起这种危险时,尽管它再怎样的耗尽了精力,却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低等生物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似乎也是这样。我们一般都能看清明显的巨大的危险,却常常忽视那些潜在的危险。
苏联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曾经有过两次死里逃生的经验。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和希特勒德国的突然袭击,对于苏联来说这情形比起青蛙面临的沸油来要凶险得多。但苏维埃共和国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聚集力量,奋力一拼,终于躲过了危险。
苏联在两次巨大的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力量震撼了世界。
照理说,有过这样两次险遭不测的经历的苏联应该牢记这段教训,并且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了。但是偏偏就是这个苏联,在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软性进攻中,共产主义的信念逐渐淡化,共产党人的斗争意志逐渐销蚀。最后竟如梦幻般地一步步走向绝境而不自觉。尽管后来发现了这一危险,并且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还是免不了大帝国的最后解体这一令人痛心的结局。
这似乎是康奈尔实验对人类社会的一次无情的检验。
如果说青蛙的悲剧是外界强加给它的话,那还只是别人的牺牲品。而人类似乎更加可悲。人有时自己给自己制造危险而不自觉。我们有时为了某些暂时的局部的利益而拿长远的全体的利益作代价,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起来。当我们沉醉于多子多福的喜庆宴席之中的时候,却不知道地球为加重的负荷颤抖不已。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甚至可以说,我们常常是在自己制造的危险的“温水锅”里安然泅泳,而不知道巨大的 7 危险正在逼近。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人毕竟不是青蛙。人的清醒和理智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躲过灾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丰富。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言警语。只要我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小心翼翼地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使肢体变得强劲有力,是能够趋吉避凶或者逢凶化吉的。我们现在不还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吗?我们现在不是正在努力消除危及我们生存的各种威胁吗?
康奈尔实验的价值是令人震惊的。我们必须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如果还不想葬身“锅底”的话。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说文。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 “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风险与决策
贝尔纳以“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获得卢浮宫失火只能救一幅画问题的最佳答案。因为在当时条件下“救离出口最近的画”最可行,也是风险最小的,最能成功的。由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我认为在作决策时应充分评价风险和成功的可能性,再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企业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的评估风险,看企业内部现有条件以及外部环境,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并获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面临风险危机,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更是如此。不正确评估风险和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盲目决策往往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就如同救失火的卢浮宫中的画一样,尽管门口的画不一定是最名贵的,但却是最易成功的,否则,尽管可能拿到最名贵的画,但却因走不出大门而葬身火海之中。就如同选择一个风险极高却极不易成功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方案时,该项目尽管利润可能最高,但却不是最佳的方案。企业破产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企业来说,首要的是要考虑生存,只有生存才能发展,才有可能壮大。
古今中外,决策时对风险评估不准,对自身资源没有正确评价而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红军在反第五次反围剿时,军事顾问李德的决策就没有正确评估风险和自身条件,中国民主革命险些丧失在他手中,要不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审时度势,根据当时自身条件和风险状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长征,战略转移,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商场如战场,秦池集团不顾自身资源条件,争夺央视广告标王而失败;春兰集团眼看汽车市场利润丰厚而未正确评价风险,盲目投资,最终不得不铩羽而归;长江出版集团不仔细研究报业市场风险和自身实力,盲目烧钱,投资1.5亿办《长江商报》而一直举步艰难等 8 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作为决策者做决策时必须正确评估风险才有可能使企业不至于“葬身火海”,走出“出口”。
因此,决策者必须根据客观实际,审时度势,正确评价风险与收益,尤其是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做出最佳决策,才会使组织,尤其是作为企业组织先生存下去,再稳步走向成功。
论“成功是失败之母”
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和年代的更替!从中提炼出了大量的名言古训。“失败是成功之母”便是为大家公认的耳熟能详的“真理”。但此言似乎尚不全面。正如解放初期,毛泽东与周谷城先生谈话时周先生提出了“成功是失败之母”的概念,毛泽东深为赞许。此方是对原有说法的极好补充,令人击节叫好,可谓“醍醐灌顶”!的确,“失败是成功之母”,败者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审视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并加以克服,以更高昂的斗志再次拼搏,从而摘取成功的花环。同时,此话也是对败者最好的心灵慰藉,使其面对失败不气馁,永不言弃。但是成功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古往今来中外的事例不胜枚举,择其几点足以说明成功后惨败的状况:李自成革命成功后管理疲弱,居功自傲,不能有效巩固战果,革命功臣又骄横放纵,最后惨败收场;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后思想走入误区,使好景不长便走入“史无前例”的年代;美籍华人电脑世子王安在事业成功后盲目乐观,错误决策而把江山拱手让出;巨人集团在信息业获胜后大兴土木盲目扩张而黯然收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共性都是成功后输给自己,最终导致胜果尽失,印证了“成功是失败之母”。能够成功当然源于能力及努力,但成功只代表一个阶段的结束,并不能代表永远成功。很多成功者都被鲜花、掌声、财富、名望、称赞所包围,极易忘乎所以,沾沾自喜,头脑发热而作出错误决策。
成功确实令人喜悦,但短暂的喜悦和庆功后应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平和的心态,全面平静,仔细地分析成功的原因,还有哪些应注意克服的缺点。毕竟,当今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每个人都可能成功和失败。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成功后的心态、工作方法、奋斗精神,那么失败的萌芽便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更为甚者,成功后可能伴随着程度更重的大失败,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便是这个道理。当然,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并不代表失败后一定能成功一样,“成功是失败之母”也不代表成功后必然失败,关键看成功后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如何做?“居安思危”是不可忽视的人生准则。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秉持“成功是失败之母”和“失败是成功之母”两条秘诀,完好地去处理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吧!
评析:
一类卷。
第一,本文开头就提出论点,比较鲜明、突出。
第二,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到段与段之间内容的衔接,如第二段用了“的确”,第三段用了“究其原因”,第四段用了“成功确实让人喜悦,但……”,第五段用了“当然”等词,基本上做到全文浑然一体。
第三,用例证法证明论点,列举了李自成、毛泽东、王安的例子,比较典型,说服力强。第四,看问题比较全面,能够从多角度论证说明问题。
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够精炼的地方,可评为一类下。
俭以养德 清以修身 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了《训俭示康》一文,目的在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而不要“以奢糜为荣”。时隔八百余年,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俭素”,顾名思义,就是勤俭朴素。这两个字看似寻常,却不容等闲视之。它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是成才的一种激素,是造就伟大人物的“妙诀”之一。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忘怀得失,不慕荣利;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心怀大志,处困境而不沮丧,受窘厄而泰然如常;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摒弃奢欲,以事业为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综观古今中外,就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诸葛亮--身任蜀国辅宰,执政二十七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给子孙的仅仅是几亩薄田,其俭约朴素可见一二。司马光--一代文宗,名重四野,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对衣食温饱向无奢求,然而他对精研学问却有无穷的兴致和热情,“下帷绝编,不知昏晓”。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自己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马克思为了给全世界无产者指明斗争的方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的生活则清贫如洗,心爱的孩子因无钱医治而夭亡,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但马克思在重压下仍然不懈努力,终于到达了真理的彼岸,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受崇敬的人。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正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俭素”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给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决不会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糜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必然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而奢糜往往是一种绳索,只要被它束缚了手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为事业做出努力。奢糜又往往是一条毒蛇,只要沾染上它的毒液,灵魂就会腐烂,精神就会枯萎。君不见,古来几许纨绔子弟干出了大事业?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这生活,显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是归宿。物质生活有了必要的保障以后,精神生活就应当相应地得到提高,以至有更多的追求,决不能为了物质生活而生活。古代多少高门豪户,绮靡穷奢,金迷纸醉,他们的精神则极度空虚。而许多人一身朴素,但精神生活却极为充实,尽管他们曾潦倒一时,但他们的名字却永放夺目的光彩。由此可见,在生活的天平上,如果失去了清俭这一精神的砝码,就会在奢华淤成的泥潭里沉沦,甚至没顶。
跟古人比,跟前人比,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今后还会有更大的改善,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俭素”的美德,相反,我们应该永远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并将它发扬光大。
论“人尽其才” 中国企业报 赵森
李白在《将进酒》中留下了不朽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现在成了人们自我肯定和鼓励他人的至理名言。众所周知,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人。所谓管理,关键就是要实现“人尽其才”(提出论点)。企业管理的“企”字就是告诉人们,企业无人则止。但有了人才,并不等于就有了一切,只有做到人尽其才,才会拥有一切。那些生命力旺盛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就在于他们采用了“贤者居上”、“能者居中”、“智者居侧”的方针,并大胆启用能人、贤人,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一个企业,其经营得活与不活,关键是企业决策者能否抓好经营管理,是否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比如,一个公司里技术人员齐全、原料充足,但缺少有组织能力的经理。这时,所选择的经理人就应该是有很强组织能力、有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的人。假如,这家公司的生产、原料供应等都很好,惟缺有销售能力的经理去推销产品,这时就要选择在推销产品方面有能力和有经验的人出任销售经理。只要具备了工作职位所需要的优点,即使有其 10 他缺点,也不要因此影响对他们的选用。(用了举例的方法,正面论述)
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创造条件,发挥各级人员的优点,并尽可能抑制其缺点。在人才使用上,要“短中见长”。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长处和短处是相伴相生的,常见到有些长处比较突出、成就比较大的人,缺点也往往比较明显,常常不拘小节。所以,作为企业家,如果有一种善于识人、用人的本领,能够抓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恰如其分地使人才尽其力量、尽其智慧,必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效能。(深入论述,怎样做到人尽其用,也就是如何对待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主要从人才的角度论述)
重庆能源集团永川洗选厂工会主席谢应战说:用人,用其长就是人才,用其短就是庸才。管理上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论证方法:引用名言。),因此,在选用人才时,要善于发扬人才的长处,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以便做到人尽其实。用人之道就在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单靠“管”很难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巨匠手中无废料”是一样的意思。熟练的工匠可以让每一块不论大小的材料发挥作用,高明的管理者也应该可以发现每个人身上可用的地方,明白每个人的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他的效用。是金子就要让它发光,是人才就要发挥其才,这是一条最起码的用人原则。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做到这一点,遇到不同的事,用不同的人,自然能收到最大的效用。(最后一段,重点强调作为管理者要有适当使用人才的,也就是能够实现“人尽其才”的能力。主要从管理者的角度论述。)(最后一句,总结全文,再次证明论点)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是快乐的
大家干的都是同样的活,可为什么一个很不高兴,一个神情严肃,而第三个人却满怀着喜悦之情呢?是什么使他们的心情产生了如此的天壤之别?原因很简单,前两个人没有真正的追求,而第三个人则怀有一颗火热的为理想而奋斗的心,因此他工作起来是那样的快乐。
是啊,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是快乐的。理想是人生真正的点睛之笔,它能化腐朽为神奇,使短暂的一生成为永恒,把原本灰暗的世界浓浓地抹上快乐的亮色。贝多芬面对失明、失聪,他没有退缩,没有悲观,音乐的理想激发了他奋发自强的意志。结果,他以超人的毅力不仅创作了《英雄》、《命运》这样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交响乐,而且在他生命中最艰难的那段时间里谱成了千古绝唱《欢乐颂》。海伦·凯勒虽然又聋、又瞎,但她却由衷地赞叹“生命是这样美好。”身处困境,为何为哪些真诚地感慨生活的美好?理想,正是理想这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原本黑暗的生活,并让它显得哪些熠熠生辉!
或许有人说,理想就如希望,实现时是一种快乐;失败时,何尝不是一种自惹的痛苦?这样想的人,其实并不了解理想以及为理想而奋斗的真实含义。陈胜起义最后是失败了,但相丝 他年轻时“佣耕垄上”的同伴,那些可怜得连好梦都不敢做一个、瞌睡不醒、反而嘲讽他的“鸿鹄之志”的“燕雀”们,难道不更加快乐千万倍?
所以,追求理想本身就是一种无尚的快乐。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理想而奋斗的事业之中去时,你就会体会到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快乐;当你和杜甫一样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理想时,你自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满足与宽慰;当你深刻地理解了谭嗣同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时,你也会和他一样虽将身死敌手,却仍有“快哉快哉”的坦然与豪壮。
每个人都在建筑自己的人生,没有追求的人只能过着敲打石头和砌墙般、刻板无聊的生活,而心中满怀着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每天都能欣然地看到成功的大厦慢慢地拔地而起!
评析:这篇文章审题全面准确,思想观点积极深邃,语言雄辩犀利,感情磅礴汹涌,并且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高潮迭起,熠熠生辉。开篇引述材料,引出立意,过渡圆融自然,结尾则再次回应材料,并能化实为虚,有点睛之妙。
以“全球化”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抓住全球化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神州大地。对此,中国的企业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认为,全球化对于一直闭关自守的民族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我们知道,要想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企业经营的规模化。整个中国人口再多,也只是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更何况对于有些产品来说,中国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的购买力。这个时候如果走出国内,走向全球,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单件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的成本,从而在国内和全球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其次,全球化能让企业更接近自己的生产要素。接近生产要素,意味着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成本和产品的销售费用,当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关锐。另外,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不能或者难以进行全球流动,所以,企业就只能通过全球化的经营才能更容易地获得他们。
最后,全球化可以提升企业的学习曲线。全球化迫使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商业环境中参与更多的企业竞争,从中企业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管理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商业活动中,因此可能变得更加强大。打个比喻来说,全球化就像参加奥运会,而单纯的国内竞争就像参加全运会。你要国内全运会上获得冠军,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就很强。相反,通过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主动找高手下棋,主动与狼共舞,你就会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在全球的坐标当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从而大大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不要消极地等待,等待只有被淘汰;更不要关起门来,懦弱地说:“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中国的企业家啊,让我们抖擞精神,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捕捉要遇,相信,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