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新高考下的忙与慌
上海新高考下的忙与慌:尖子生团购托福班
●尽管能够理解高考改革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但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拨儿“尝试者”。
●尖子班学生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新高考能不能拉开差距”。
●因为“还没想好选哪三门”,就在现阶段把6门等级考试科目都先“补一补”。
一场突如其来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正在改变着一大批上海年轻人的生活、学习方式。
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试点城市,上海最先开启了改革大幕。看似3年后才会实施的新高考,实际上已经“活生生”地降临到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家长身上。
在新高考风向标的指引下,这些“最早吃螃蟹的人”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不同情况的学生和家庭,品到的滋味以及选择的应对方案也各不相同。
担心和普通生拉不开差距“吃亏”,理科尖子生家长“团购”托福班
张女士的儿子目前就读于上海一所顶尖中学的高一理科班,这所中学把“尖子生”分到了3个班级:理科班、科创班和工程班。张女士最近正在给儿子“团购”托福培训班,一起参加团购的,还有尖子班里的其他学生家长,他们平时通过QQ群进行联系。
“我们考虑,高三还是让孩子出去读书,毕竟是(高考改革)第一届学生,家长们总是有些担心。”张女士说,尖子班学生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新高考能不能拉开差距”。
根据上海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起,高考不分文理科,高校录取的依据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细化为11级,其中最高等级为A+,相当于满分70分,最低等级为E,相当于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张女士担心拉不开差距的,主要是3门等级性考试。
她和丈夫均毕业于复旦大学,是一路挤着高考独木桥走过来的,原本打定主意让儿子也挤一挤这个独木桥,锻炼一下。但现在她有了新想法,“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新高考的平衡性、公正性,错是没错,但我们担心过分强调‘非差异化’,对尖子生没好处,等级性考试怕是很难拉开尖子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
张女士觉得自己儿子在未来的“新高考”中会“吃亏”,“他的物理、化学很出彩,以前选一门课,值150分,拔尖儿的孩子很容易和别人拉开差距,但现在,不行了。”她分析说,就算儿子三门等级课全拿了A+,也只比其他得A等的孩子高出最多9分而已,而语文、数学、外语拔尖儿的孩子,一门课一下子就能跟别人拉开十几、二十几分的差距。
尽管能够理解高考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但张女士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拨儿“尝试者”,“万一考题很简单,连统考3门都拉不开差距,怎么办?孩子伤不起”。
张女士的担心,得到了上海另一所普通市级示范高中的化学老师米开(化名)的印证。米开告诉记者,新高考方案对一些偏科的理科生尤其不利,确实有一部分理科尖子生家长在考虑送孩子出国念高中,“以前他们可以靠理、化成绩弥补语文的不足,现在确实不行了”。
在一所普通高中教语文的张老师说,他所在的学校,也有偏科生家长打算送孩子出国读书,但他认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原来的尖子生肯定还是尖子生,除非学生偏科很严重”。
想不好未来高考选哪3门,现阶段就“门门都补”
而在一些普通高中,更多家长和学生因为“还没想好选哪三门”,就选择在现阶段把6门等级考试科目都先“补一补”。
杜女士是上海一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家长,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她的女儿主动要求补习了英语、数学两门课,“这两门课能拉开分数差距。一定得补”。此外,她还在其他家长的建议下,给女儿报名参加了生物、物理、化学三门课的补习班,“我还算好的,没全报,有很多家长都报了6门”。
杜女士说,孩子刚上高一,还没想好未来高考要选哪3门,只能要求她“每门都学好”,而且每一门课都要求跟往年“学得一样难”。
米开告诉记者,他的化学课已经从以前的每周4节,被缩减至每周3节,“新高考的物理、化学难度可能会下降,所以没必要开那么多节课。”尽管如此,米老师对高考改革持支持态度,“这样没什么不好,让学生(学习的)功利方面能去除一些。有兴趣的,你可以多学一些。”
米开坦言,目前阶段,家长、学生、老师都处于有些“茫然”的状态,“现状是,三大课的关注度很高,但6个小科目也没放松,家长们因为担心、焦虑,让孩子们学得比以前更多了”。
去年9月,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之后,上海市教委曾对“新高考火了培训机构”的报道作出回应,呼吁家长应鼓励孩子把最珍贵的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全面发展上,盲目补习完全没有必要。
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也反对“门门补”,“改革细则还没出来,补什么?”他说。
中学更加青睐“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
忙着应对新高考的不只是学生和家长,中学也在调整和改变。
张志敏告诉记者,去年9月,格致中学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意向摸底,并着重在3个方面进行应对。第一,在师资安排上,由于学生们所选的“小三门”组合不同,班级建制要重新排、师资也重新排;第二,摸索实行“走班”,让学生自主选课,并出台不同的课时组合供学生选择;第三,重新安排大小教室的空间使用。
上海进才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孙翔老师告诉记者,虽然课程标准尚未下发,但高一语文教学已经就新高考作出改变,“课外阅读现在作为重点课来上。”学校现在每周一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点评,并每月要求学生看一本推荐书,去年12月的推荐书是《苏菲的世界》。
一个基本判断是,未来上海高中会实行“走班制”。“学生每天来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把书包往衣柜里一放,按照自己的课表去各个教室上课。”张民选乐见这样的改变,“英国高中给学生提供60多门课,我们还是这些课程、这些老师,形式变一变而已,肯定能做好。”
与此同时,高考改革的风向标也在影响着上海高中的中考招生理念。
据上海媒体报道,最近,上海一些示范性高中开始为中考自主招生“预热”。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坦言,在今年的招生中,会“锁定”那些初中学校潜在的“10A”生,对偏科生说“不”。他眼里的“10A”生就是在各区初三一模考排名前列的学生,各科成绩优秀,全面均衡发展,基础扎实。
复旦附中自主招生中有4条标准,第一条就是“学业基础要好,大概在同龄学生中排名前5%左右”;上海中学则明确提出“淡化竞赛,关注潜能”。
准备不足的高校或将“招不到人”
根据上海新高考方案,将来高校招生可以对3门等级考试作出“入门性”要求,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要求。
这对高校招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多数已经适应“电脑拉分、划线”招人的高校,如今必须学会“自己招人”。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为新高考招生作准备。
上海大学招生办主任叶红最近组织一批招生教师一起分析研究学校所处的地位,“按照等级制的比例分析一下,以往上大招到的学生大致在一个什么位置,以此为依据再适当放宽一些,作为对一门课程等级的要求。”
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作好了准备。一名参与上海方案制定的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可能会有一些“吃不准”的学校主动放弃对“专业课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要求,“啥要求都不提,直接按老办法,仅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招生。”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校不至于因为标准定得过高而招不到学生,且能做到“完全公平”。但损失是,学校可能很难招到适合自己学校、适合自己学科发展的学生。
“这就倒逼着那些还没给自己明确定位、不清楚要培养什么人才的学校去思考,你想招什么人、你能招到什么人、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上述人士预测,未来或许会出现因标准制定不当而招不到人的高校。
第二篇:送神慌年忙祭灶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
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第三篇:上海“新高考”学习考察报告
上海“新高考”学习考察报告
江汉中学 吕黎华
2018年湖北将实行新高考改革,根据潜江市教育局陈局长的指示和要求,带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管理变革、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等问题,于2017年12月6日至11日,潜江市教育局组织教研室领导、电教馆、潜江电大及各高中学校领导和老师共计51人,对上海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和管理进行了考察。实地参观了合肥市第八中学,上海陆行中学,上海进才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上海上南中学五所学校,听取了七个专题报告。通过考察学习,很好的解决了我们的一些困惑,打开了我们应对新高考的思路,普遍感到收获颇多,深受启发。
(一)上海陆行中学林主任作了《上海高考新政策下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在实践中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三者结合起来。具体方案合格考+等级考+高考。
合格考:市统考十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
校考三门:艺术、体育、劳动技术。
上海将地理或生物作为学生高考+3其中一门合格考为等级考作准备的,等级考成绩记录这科的高考总分。这是上海的特点,以减轻学生高考压力。
合格考不合格的影响,高二学生到高一学生合格考时再补考,但高二上的是等级考的科目,不涉及合格考知识。只有七门(理、化、生、政、史、地、信息技术)合格,才有资格参加春秋考。所以高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合格考合格。
分班工作安排,高一以地理或生物分为行政班,高二选科分班,高三走班。
(二)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吴金瑜校长作了《核心素养和新高考的挑战以及高中教育的课程改革策略》报告。
首先从2017年上海高校招生方式变化看高中教育评价的改变。
综合评价批次:高考分数+日常学业成绩+综合素养,其中录取分数=高考分数*0.7+综合评价*0.3 本科批次:改革为院校专业组志愿形式,两依据一参考(高考和学业水平考+综合素养)
在此情况下上海高中应对措施---上海落实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1、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学校班主任,校长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作出评价。实行责任倒查。
2、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各任课老师把关,实事求是。
3、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4、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行一个星期的学军,一个星期的学农,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每项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的写综合素质纪实报告,还可以进行课题研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之一。
其次,新高考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变,与前面林主任大致相同,学生由原来的吃“套餐”改为现在的吃“自助餐”。考试内容由原来的一考定终生变为现在的全面发展。
其三,高考改革让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高中教育从批量培育人才到菜单式培育人。
把目光从教学转向学生的发展。老师必须要思考,自己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把目光从原来的只关注学科教学,向关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转移。
提高个人魅力,提升课堂吸引力。“走班了,我们不仅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推行走班制之后,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得到了激发。
转变教学策略。过去的行政班,全班的学生等着老师来上课,老师讲得好坏与否,学生并不能选择。走班制则是学科老师等着学生来上课。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实行分层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走班制教学学生的选择权大了,老师的压力也更大了。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愿意选择你的课程。
其四、学校的课程与组织形式改革
1、课程的基本思想:学校的课程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成。
2、教育的组织形式:A走班制与固定班相结合:分类,分层,分项目
B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
C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三)进才中学听取了《关于新高考基本认识》的报告,我的收获主要两点:
1、学生规划:生涯规划,职业规划 学生规划非常有必要,要对学生以后发展给予指导,成为学生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的引路人,对学生负责;另外对于学校课程设置,老师人事安排提前做准备。否则将造成学校一片混乱。
2、学校的创新成为特色,进才中学以体育为特色,格致中学以立体打印机作为学生创新的舞台,上南中学以天文和心理健康为特色等等。在潜江各个学校也可以办出自己特色出来。
上海考察的主要启示:
1.选课走班的智慧方略。课程建设与选课走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课走班而已,更不应想办法逃避、变通,更不能被动应付,或者干脆以“不变应万变”。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非常重要,选课走班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规划。我们应对的正确策略应是深入研究,科学设计,审慎实施;应是强化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将当下学习与未来人生规划结合起来,将选课走班与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起来,需要丰富的智慧,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学生学会选择是重点。新高考依然是“高考”,是“同类选择中更高层次上的竞争”。无论是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还是多元化录取的方式,无论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是各学校丰富课程开设和丰富活动的开展,无不立足于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无不立足于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升和成长,无不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未来。上海市紧紧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新形势、新背景下,对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了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呈现和终结性评价的复杂问题,反过来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等活动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要选择中把握自己的未来。
3.联动性、系统化思考“教、考、招”的关系。校长应重视顶层设计,要对教学、考试、招生联动思考,校长抓观念思想的引领,抓课程教学的保障和措施落实。要认真学习研究新高考方案。研究高一后的选课走班,管理更加精细化,对学生生涯规划、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研究课题要跟进,留下资料。重视与社会、家长的沟通。要建设互联网思维,学会分享,打通学校、区域实现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4.大数据分析方法应成为新的思维方式。教研、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循证”。从几位专家的报告中,都体现了用数据说话,他们的问题发现和结论提出,都是基于调研、调查、数据整理分析,这给我们教研部门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下一步我们的教学研究,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我们的教学与管理各方面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施制的策略和方法,以提升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指导的指导性,提高教研工作质量。
高考综合改革,我们的任务是及时关注动向,认真深度学习和研究方案,在新高一初期结合各校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落实方案和应对措施。要保持前瞻性,综合考虑学校教师数量与质量、教室数量与规模、学生需要与学校实际,统筹教师选聘、大班额治理、校舍改造、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等,以尽快缩小改革对教学与管理带来的冲击,尽快适应新形势、新高考、新背景下的新要求。
第四篇:初探新高考下的语文
初探新高考之下的语文 ——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重在与时俱进,去弊从新,培养有学识,更有才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在现存高考考试制度基础上,保留语数外三科总分不变,但英语一年两考,并选择最高一次分数录入高考分数。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任选三科,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并采用合格考和等级考的方式,分层处理选择不同科目学生的学习难易度。此外,学生的分数只是被高校录取衡量的一部分,还有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新高考模式,让曾经为了高分不断刷题,日夜不分熬时间死记知识点的学生略显被动,他们幻想经过高考两天“一战成名”的美梦破碎了,因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之中,需要高中三年社会实践的不断更新,此时,高考不是拼分数,而是拼分数和能力!
新高考航行的转向不仅让部分死读书的学生尴尬,不知所措,更让墨守成规,不知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老师陷入教学的沼泽之中。新一轮高考制度的变化驱动教与学的变化,教师为适应高考新模式,需要做出教学安排的变化,因为高
一、高二和高三学生面临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如果还是一日既往的按照现行方式教学,那么学生为应对英语的分层考试,自选三科外的合格考试,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所以,为合理分配学生应对不同时间点的考试,为寻求学生高考成绩的最优化,我们老师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分层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然而,学生也要跟随新一轮高考的脚步,必须重视参与校外校内的各种活动,并以得当的方式保留,上传到教育部门的相关网络平台上,在日常学习中合理分配自我时间,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以更好的进行选课,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尽可能的规划。面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必须做出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改变。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赢得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我们要进行“包干到户”的辅导,实行个别辅导的承担制,这个辅导要具体分层,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水平,来进行分层,不能简单的分人给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同,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不同,学校应该综合考虑,让同班老师或者不同班的老师辅导偏科的学生,标准只有一个——这个老师能教好这个学生,并这个老师有这个精力,那么就可以指派这个老师去辅导,而不是拘泥于是不是本班老师。当然,需要学校做出相应的思想疏导。要让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付出相应的辅导费用,或者做出“游戏规则”,即如果老师辅导的这个临界生,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最终考上了本科,应该给予这个辅导老师相应的高考奖励。分层辅导,是为了人尽其才,让适合单科辅导的老师去教需要他发挥余热的学生。
教学的辅导,归根究底是考验教师 教学的专业能力。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要制定分层计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培养当成一个阶段的任务,一个阶段结束,培养计划也就终端了。这样割裂的阶段培养计划,其实,相当于没有在培养,就像是中午吃饱了饭,中间又饿了一个星期,再去吃饭,这无异于没有吃饭,结果还是饿肚子。老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教师入校——高一阶段——高二阶段——高三阶段——结业这样5个阶段,这是整体而言。对于培养内容,主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背书能力、粉笔字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高考试卷做题能力)、教师的心里疏导(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例如幸福教育课程,减压排压课程、美好家庭生活课程等)和教师的课外阅读(一个人的阅读是兴趣,两个人的阅读是休闲,三个人的阅读就是生活,当我们的学校能够要求并提供给老师一个阅读方向,这样有一些在生活中处于阅读与不阅读中间的老师也就转化为阅读派)能,这3个方面,或许不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全部,但是起码是引导老师在走向更好的明天。
所谓的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其实就是教学内容要分层,例如语文而言,不能从高一到高三都是相似的教学内容,高一阶段重在参与、阅读,高二阶段重在读写、感悟,高三再去做题,这样会不会更好呢?内容方式都要有一个分层,还要切实制定量化指标,例如高一阅读,读多少东西,学校可以统一制定,最后为检测提高,可以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提倡全校阅读。于教学内容而言,分层量化就是有阶梯的推进;对于教师培养而言,就是要有一系列的分层计划。
当信息如海啸般一涌而来,或者如溪水一般缓缓流淌,作为教师,我们似乎都不能感知到它的作用,更无法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其实就是信息的流转,升华,希望我们能把信息融会贯通,汇成一条绵延的长江。
杨芳
2018年3月27日
第五篇: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
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
金华市江南中学
金星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新高考下如何重新认知信息技术学科,从重要性、实践性、综合性进行分析认知并归纳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高考
学科认知
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是一种通有工具,同时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方面有其优势,是培养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规定从2014届高中学生起,学考每年4月和10月举行,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同期进行。新高考政策规定,除语、数、英之外,考生须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下面仅以个人观点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高考改革下教学的认知与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的认知 1)学科重要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课程历来是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游戏课,被广大非专业教师认为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借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课也火上了一把。2009年浙江省将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是第三类考试,对应现有的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院校,考试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考试,侧重考查技能型能力。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到高考层面。但毕竟是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的院校才需要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科院校是不参考这门学科的成绩。所以很多家长孩子认为,我的孩子是读本科的,可以不需要重视这门科目的学习,只要学好语数英文综或者理综就好了。2014年省教育厅又下发了七选三的选考的新高考方案,在浙江的新高考方案中,浙江考生的选考科目范围比上海多了一门“技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此前公布数据显示: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11”高校均有专业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以浙大为例,在已公布的24个专业(类)中,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选考科目范围是2门:物理和技术。厦门大学已公布的2017年在浙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中,数学
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软件工程的选考科目都有3门:物理、化学、技术。根据规定,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如果考生把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就能报考这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了。
从以上几方面数据表明,信息技术这匹黑马的异军突起是大势所趋。在整个大数据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就是掌握命脉。所以我们从学生、教师到家长、学校都应该重新认识这门学科。明白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所在。
2)学科实践性的认知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技术这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目前来说,多数就业岗位需要技术,多数企业看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毕业生。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非常看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动手能力强,对大学的专业学习有帮助。技术让学生对基础的产品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重在理解技术与设计,学习设计的过程,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学习运用技术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问题。现如今信息技术从原有的上机考试变为笔试模式,加大了学生的一个应试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一个教学瓶颈。但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一个落实能力,以往学生上机操作,可以通过临时的练习及突击培训即可获得比较不错的成绩。新高考下实行笔试之后,更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及实践操作的落实情况。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上到老师下到学生的不重视,导致课程不够落实,基本以应付为主。所以新高考下,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自我的素质,迎头赶上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水平,才能有助于更好的适应新高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生应该端正学科认识,努力落实实践所学知识,通过一步步的积累及实践过程中提高巩固。学校应该加强整个学科的一个培训基地建设,提供相关的场所及设施让学生更好的实践运用所学,而不是纯理论化教学。
3)学科综合性的认知
新高考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合二为一成为七选三科目之一。计算机科学最初的理论基础是数学、逻辑学、物理基础和电子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如语言学、心理学、工程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材料学、光学、生物学等等,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所教知识包括多媒体、编程、算法、计算机基础等各方面知识。有很多时候某一块知识点会结合多个学科,例如算法编程,他必须有数学的计算逻辑思维,也要有通用技术的环节与步骤。通过一系列综合才能解决相关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的策略 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现在实行笔试考试,理论知识将比操作知识更加侧重,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文化知识,让知识点得以巩固。减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界限。加大各学科的关联性,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抽象的虚拟世界的一个模板,方便学生记忆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每堂课提供一个导学案进行课前课后的预习及复习。建立信息技术课堂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归纳梳理,将杂乱的知识进行整合。
演练结合,精讲多练,课外实践,以用促学
“演”是指教师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技能边操作边解说,演示后的“练”是指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模仿并巩固相关知识上的“应会”操作。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得的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端正态度,增强主动,注重过程,强调多元评价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根本的内在动因。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耐心地开导并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多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主体性。这是开放性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主动学习跨越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态度、重掌握知识轻能力的形成与迁移,采用多元、多主体评价策略。肯定优点与进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促使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这一开放性的平台中实现良性循环。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执教者,在平时日常工作中紧随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特性不断积累、多学习多研究反思。在这从未有过的机遇面前,把握机会勇敢接受挑战,走出新的一片天地。打响新高考的第一枪。
参考文献
[1]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曾小青 [2]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姚爱姬
[3]新高考模式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舒霓芳 [4]中学信息技术课综合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苏文凯
[5]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信息技术浅谈
邵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