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码新高考:新高考下的挑战和机遇
高考,永远是牵动人心的词语,不得不说,新的高考招生模式给了人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欣喜和期待。有人说,新高考改革开启了“扬长模式”,让学生在选择中“扬长避短”,成就更加个性化的自己。
如果说,“选择”是新高考赋予学生的关键词,那么在“选择”的背后,新高考又给目前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高中教育资源面临空前挑战
新高考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校出了好几道难题。
同一门科目,一部分同学选为学业水平考试,另一部分同学选为高考科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高中学校必然得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而这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现有师资难以满足实际课程开发需求。
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必须走向小班化,所需教师必然多于现有的教师;其次,每门学科的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老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的老师则可能出现过剩现象。
此外,学生在选课时,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很可能会同时注重名师效应,集中选择某位老师,这样势必造成部分老师工作量过大的现象。
还有校长分析,学校对老师的需求还将呈现时段性落差。按新高考方案,学生大多数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最晚将于高三上半学期10月份结束,一旦结束,这些学考科目的任课老师就过于富余。而这之前的高
一、高二,部分学科老师却可能出现不足现象。尤其是新旧高考过渡期,这一矛盾将更为明显。
“除了师资外,学校硬件设施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教室和设备。”江山滨江高级中学校长杨之明表示。
对于这些挑战,不少校长建议,是否能尽快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在县域或市域中,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对各校部分学科老师按需求进行跨校调配。此外,也有校长表示,首先要打通本校内不同年级学科老师的流通。
学校生存或将遭遇“洗牌”
采访中,不少校长和专家都认为,新高考改革方案对目前的学校来说,会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挑战和机遇,甚至有可能对当前的学校生存状况来一轮“重新洗牌”。
衢州市教研室主任徐衍昌表示,新高考方案实施后,传统意义上的主副课不复存在,无论什么学科,学生喜欢、能学好、符合个性发展方向,是确立学科地位、教师地位的最关键因素。
“现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科,接下来慢慢成熟以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老师,未来还可能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以及学校的强势科目来选学校,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很多的要求。”有校长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在学校上选择的余地将更多,而对于学校来说,目前三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也将面临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些校长认为,好的学校,学生偏科的现象要少一些,各学科发展也要均衡些,将来也会发展得更加好;处于中等的学校,可以根据发展强势学科来培养学生,找准定位,特色化发展,也有机会成为“后起之秀”;对于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强势学科,在这一轮的新高考改革中,比较难找到突破点,除非学生都往职业教育的方向走,否则这批学校将面临淘汰。
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春天
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等四种考试招生模式。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通道,特别是有效地扩大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从改革方案中看,不仅对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有所扩大,未来,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春天。
有专家表示,按照新高考方案,今后,分类招生将成为主渠道,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将分类招生,高职院校中也会有一些本科类的招生计划,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个广阔的升学通道,对不少普通高中里学习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更加靠谱的渠道。
在四种招生模式中,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单独考试招生只限中职生。
高职提前招生,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高校择优录取。另外,还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
“‘一档多投’意味着考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专家表示,选择多了,考生的压力就相对减轻,而且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如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可由考生自己选择要被哪一所学校录取。
这些举措在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通道的同时,也加大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对于普通学校和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都带来了动力。
记者 吴昊斐 通讯员 姜建华
第二篇:2014浅论新媒体对执政党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浅论新媒体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广。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新媒体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媒介为代表,不仅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政治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结构模式和发展形态,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新情况,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成为党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机遇挑战新媒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在全球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媒体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成和传播信息的媒介,而且深入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开始扮演主导角色。正如美国学者梅尔文所说:“一个社会的传播过程的性质实际上与该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关系重大。”新媒体也直接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生活,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巨大资源但同时也给共产党的执政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
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对党的执政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如何应对,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党急需面对的严峻问题,而新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机遇。
1.新媒体为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架起了桥梁
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历来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在成为执政党以后,更是将人民群众的呼声、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巩固 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而在当今时代如何怎样更好地团结更多的人民,必须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人民已经不是落后、无知的人民而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中国人民也是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时代的前沿。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所有地市县和大部分乡镇,网民总数已超过3亿人,普及率达到22.6%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所以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中国,要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要重视要新媒体这一新型、有用而高效的工具。新媒体具有巨大的动员功能,新媒体不仅是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而且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功能于一身的“全媒体”,所以新媒体在集中了传统媒体的优势的同时,还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海量性、社群性、草根性、个人性等优势。所以新媒体是党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2.新媒体为执政党民主执政提供了条件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透明化是执政民主化程度的标志,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信息传播透明化使政府考虑的事情引起群众共鸣,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政策上体现出来,这是各阶层的利益得到满足的内在需求,更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自由度的加大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以网络化为主线的当代传播在时空上具有无限的拓展性,人们控制信息的能力大为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不断加大,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公众的知情意识、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都会比以往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离散性又可能造成原本无疆界的时空分割,造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时[2]空上的新的分离,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增强了民众相对于执政党的独立性。许多过去只能通过执政党及其各级组织来做的事情,现在民众可以选择媒体网络的途径去做,客观上降低了执政党的影响力。因此,执政党必须借助于新媒体改进联系群众的方式,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群众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培植民主的群众基础,以进一步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社会动员力。
3.新媒体为执政党提高执政效率提供了前提
执政效率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执政效率的提高需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占有信息,科学优化信息,及时传递信息。而通过新媒体获取的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不仅反映了群众的呼声,而且蕴含着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新媒体提供的参考数据已成为执政党判断形势、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执政效率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使科学决策通过信息化的途径迅速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行动,成为社会公众看得见、听得着的执政活动。倘若一个执政党的战略、方针、政策不能转化为数字信息,无法借助新媒体把信息迅速传播为全党、全体人民所了解与接受那么提高执政效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执政党能否充分运用新媒体不仅关系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党的领导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二、新媒体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
1.对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网络时代,个别官员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表现出的迟钝、无知、蛮横等,都会在网上被无情渲染;少数官员的腐败、无能、低效等,都会在网上被迅速放大。互联网一方面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但同时也在撕裂社会、重组人群,使社会的情绪对立进一步扩大。如城管、警察、医生、教师、官员被“妖魔化”为网上“黑五类”。一旦这些人卷入网络事件,网友几乎不问青红皂白,一边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绝对压倒性的舆论声势,并立刻被传到网下,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兴风作浪。比如,最近网上热炒一条消息:《我国91%的亿万富翁是高干子女》。这组虚假数据在网上网下以讹传讹,迅速掀起波澜。人民网做了大量的调查,以事实为依据,发布了一篇澄清事实的文章,然而这篇文章远远没有谣言传播的快。[3]面对这种现象,认识要清醒。有的事件中,警察、城管、官员自身的确有问题,比如言行不当、滥用公权力等。但也有的是面对网络应对失措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广泛、传输快捷,很多问题也是真假难辨。加之现代社会的一些浮躁之风,为了宣泄和释放个人情绪,一些人无风也要掀起三尺浪,哗众取宠。一些群众宁可相信谣言和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政府的公开声明;宁可相信负面新闻,也不相信权威人士和正面报道。
2.对党维护社会稳定的挑战
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社会稳定”。也就是说政治
参与和社会稳定成反比,政治参与程度越高,社会越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网络时代,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分母扩大了,作为分子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执政党建设,必须及时调整,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借助网络的功能凸显、放大,甚至酿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热比娅集团遥控指挥。通过手机短信和QQ串联,数千名暴徒突然聚集在乌鲁木齐,打砸抢烧。这种悄无声息又迅捷的组织动员方式,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巨大的。作为应对网络舆情的手段,掩耳盗铃。不少互联网管理者多依赖于删除和封堵。只知道“拉闸”,却不知拉一次闸,就会多遭一次恨,多设一道墙,多一道和群众之间的隔阂。
3.对党舆论引导的挑战
每一个网络热词,都是一个社会热点。躲猫猫、欺实马(70码)、俯卧撑等等„„,网上一直就这么热闹。这个社会怎么了,一点小事,都可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瞬间传遍全国!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网上就会出现文字或视频;6小时左右就可能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左右网上跟帖就会达到高潮,形成热点。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和少数党政干部如应对失措,很容易造成危机。比如采取躲的方式,对网络信息麻木、迟钝,不关注网络舆情而失去舆论引导的先机,只能被动挨打;有的官员仍然采取堵的方式,有些地方仍将封、堵、删今年的河南灵宝事件,警方远赴上海去抓捕发帖者,罪是“诽谤政府”,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就这一抓,彻底抓掉了政府的公信力。[4]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单个事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受众往往是被媒介牵着鼻子走。像新闻学里的“魔弹论”:新闻就是枪,受众就是靶子。网络时代,受众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可以自己设置新闻议题。新媒体的新闻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内容真假分散不可控,舆论容易放大也不可控。
面对新媒体给执政党带领的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同时更好地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其根本方法在于大力培养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干部队伍。注重党员干部的上网工程。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外,党政干部要养成学网、上网、看网、用网的习惯,如果我们
7600万党员、7800万团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我们党员干部都行动起来,一定会从网上的弱势群体,转变成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挑战携机遇悄然而至,危中有机,顺势而为。只要勇敢实践,大胆创新,应对得当,就一定能驾驭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浪潮,使这一技术革命更好地服务于执政党建设,服务 于国家工作大局。
参考文献:
[1]梁毅,等.积极应对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挑战学习时报
[2]苏文宁.论新媒体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网络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4]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网络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篇:新高考
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新高考走班教学利弊
高二组
刘娟
2017年,浙江开始新高考,高中“走班制教学”成为了新高考改革下的新形势。高中“走班制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新高考下实行的走班制教学,需要准确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在新高考下,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选课走班制教学存在问题。
教育部将上海和浙江确定为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两地考生的高考选考科目将有多种组合,并且有多次考试机会。高中“走班制教学”成为了新高考改革下的新形势。改革之前,高中班级授课形式简单,基本上是以固定班级为教学单位。这种教育培养模型,学生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学习,但是学习科目过于统一,学习过程过于集中,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高考的基础下,学习选考科目组合多,“走班制教学”的出现符合当下发展的潮流。对于新高考下的走班制教学实践与探索成为相关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一、高中“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教学”是指班级中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新高考下的同学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而在不同教学班之间奔走,这现象称作“走班”。新高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选考科目。一方面学生自己能获得最好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最好效果。
高中“走班制教学”特点如下。
(一)教学班级不固定
高中“走班制教学”打破了以往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由于选择了相同的课程而汇集在一个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机会一起学习与交流,丰富了同学们互相认识,接触的学生比固定班级大大的增加。随着课程的结束,同学需要从一个教室到另外一个教室进行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下一节要去学习哪一门课?在哪一个教室?通过一些自我回答,让学生很快能为下一节课准备。相对固定班级,学生不舍得离开教室,表面上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是相当疲惫的一个过程,影响了学习效率。“走班”让同学们通过下课短短的几分钟,放松了大脑,更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走班制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其本身具有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人人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吸引力。
(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学生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选考科目。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合理安排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合理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在以往传统固定班级授课情况下,学生们等待着接受老师传播知识,心理的准备情况不一样。在“走班制教学”下,学生为下一节课的到来做准备,绝大部分学生都准备好了上课,学生学习的心态会更好。同时,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固定老师的教室”到“固定教室的老师”的转变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下,老师们在固定的教室里面上课,能让老师有时间在课前充分准备自己下一节所需要讲解的内容。从教学课件、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课堂减少时间的浪费。学生的学科氛围在无意识中形成。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
二、高中“走班制教学”的建议
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选考科目之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走班制”保证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权,符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此同时,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和成长。高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擅长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各自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世界万物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一)学生选课
学生需要在任课老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选课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必须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解。选课指导老师需要跟同学介绍清楚课程的方方面面。对于选课的学习,能够给学生一段时间适应期,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有计划为将来更好地发展而选择适合的课程。
(二)班级管理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是不可替代的,高中教师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高中教师负责起自己所教的教学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班的所有学生,促进师生交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可替代的,需要引导学生管理自主化。学生最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
(三)师资保障
在高中“走班制教学”中,根据需求来配置师资。在“走班制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的课堂教学思想,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对高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在教学中进步与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高中教师既要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有增强同学学术和探究性能力的能力。学生可在高中老师的指导下,变兴趣为特长,钻研一些课题,为今后独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科研的基础。对高中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高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来培养优秀的学生。
三、高中“走班制教学”的不足
新高考下的高中“走班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处于起步的阶段。现在的高中“走班制教学”,严格意义来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走班”,教学上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选择变得更多,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还是处于一个没有认清自己的情况下进行的选课。很多同学会出现选课之后厌倦上课的想法。在新高考调整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出现不情愿的现象,让学生接受这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指出其中的优点与缺点,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学习。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走班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层次学生的差距,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关注,尤其是最低和最高层次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开导。
总之,教师要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高中“走班制教学”让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和成长。高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擅长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各自的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世界万物始终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第四篇:初探新高考下的语文
初探新高考之下的语文 ——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
新一轮高考改革重在与时俱进,去弊从新,培养有学识,更有才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在现存高考考试制度基础上,保留语数外三科总分不变,但英语一年两考,并选择最高一次分数录入高考分数。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任选三科,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并采用合格考和等级考的方式,分层处理选择不同科目学生的学习难易度。此外,学生的分数只是被高校录取衡量的一部分,还有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新高考模式,让曾经为了高分不断刷题,日夜不分熬时间死记知识点的学生略显被动,他们幻想经过高考两天“一战成名”的美梦破碎了,因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之中,需要高中三年社会实践的不断更新,此时,高考不是拼分数,而是拼分数和能力!
新高考航行的转向不仅让部分死读书的学生尴尬,不知所措,更让墨守成规,不知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老师陷入教学的沼泽之中。新一轮高考制度的变化驱动教与学的变化,教师为适应高考新模式,需要做出教学安排的变化,因为高
一、高二和高三学生面临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如果还是一日既往的按照现行方式教学,那么学生为应对英语的分层考试,自选三科外的合格考试,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所以,为合理分配学生应对不同时间点的考试,为寻求学生高考成绩的最优化,我们老师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分层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然而,学生也要跟随新一轮高考的脚步,必须重视参与校外校内的各种活动,并以得当的方式保留,上传到教育部门的相关网络平台上,在日常学习中合理分配自我时间,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以更好的进行选课,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尽可能的规划。面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我们必须做出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改变。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赢得高考成绩的最大化,我们要进行“包干到户”的辅导,实行个别辅导的承担制,这个辅导要具体分层,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水平,来进行分层,不能简单的分人给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同,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不同,学校应该综合考虑,让同班老师或者不同班的老师辅导偏科的学生,标准只有一个——这个老师能教好这个学生,并这个老师有这个精力,那么就可以指派这个老师去辅导,而不是拘泥于是不是本班老师。当然,需要学校做出相应的思想疏导。要让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付出相应的辅导费用,或者做出“游戏规则”,即如果老师辅导的这个临界生,这个极度偏科的学生,最终考上了本科,应该给予这个辅导老师相应的高考奖励。分层辅导,是为了人尽其才,让适合单科辅导的老师去教需要他发挥余热的学生。
教学的辅导,归根究底是考验教师 教学的专业能力。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要制定分层计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培养当成一个阶段的任务,一个阶段结束,培养计划也就终端了。这样割裂的阶段培养计划,其实,相当于没有在培养,就像是中午吃饱了饭,中间又饿了一个星期,再去吃饭,这无异于没有吃饭,结果还是饿肚子。老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教师入校——高一阶段——高二阶段——高三阶段——结业这样5个阶段,这是整体而言。对于培养内容,主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背书能力、粉笔字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高考试卷做题能力)、教师的心里疏导(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例如幸福教育课程,减压排压课程、美好家庭生活课程等)和教师的课外阅读(一个人的阅读是兴趣,两个人的阅读是休闲,三个人的阅读就是生活,当我们的学校能够要求并提供给老师一个阅读方向,这样有一些在生活中处于阅读与不阅读中间的老师也就转化为阅读派)能,这3个方面,或许不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全部,但是起码是引导老师在走向更好的明天。
所谓的有效信息的分层量化,其实就是教学内容要分层,例如语文而言,不能从高一到高三都是相似的教学内容,高一阶段重在参与、阅读,高二阶段重在读写、感悟,高三再去做题,这样会不会更好呢?内容方式都要有一个分层,还要切实制定量化指标,例如高一阅读,读多少东西,学校可以统一制定,最后为检测提高,可以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提倡全校阅读。于教学内容而言,分层量化就是有阶梯的推进;对于教师培养而言,就是要有一系列的分层计划。
当信息如海啸般一涌而来,或者如溪水一般缓缓流淌,作为教师,我们似乎都不能感知到它的作用,更无法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其实就是信息的流转,升华,希望我们能把信息融会贯通,汇成一条绵延的长江。
杨芳
2018年3月27日
第五篇:金融危机下,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金融危机下,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就是着眼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一名建筑系统的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应该是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这篇文章;就是认真研究行业自身发展规律,面向市场,加快产业经营步伐,夯实事业发展后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干部职工根本利益出发,想事、谋事、干事,积极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凝心聚力,共同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解决金融危机条件下制约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我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学习和调研,站在全局的角度看,觉得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总的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未能达到新的高度,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识理解的还不够深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强。没有意识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面对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没能够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新理念,观念保守,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不强,缺乏敢想敢干、创新突破、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
二是全市建筑业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工程垫资现象严重。目前,建筑市场上垫资、压价、让利等突出问题较为普遍,拖欠企业工程款时有存在;业主行为不规范,不少业主把资金风险转嫁到施工企业,有的把应付的工程款,用房子、汽车冲抵;有的故意拖延结算时间等,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近年来,又出现工程垫资后,工程款还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
三是我市建筑业企业“僧多粥少”的现象突出,“卖方市场”的局面难以在短时期得到改变,偏离建筑工程造价规律的让利、压级、压价、垫资、拖欠工程款等,使施工企业难有多少利润空间可言,建筑企业普遍积累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是低价中标现象扰乱了市场。项目经理挂靠现象,造成管理难度和成本加大;工程创优积极性降低;
五是全市建筑业企业实力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建筑系统目前共有建筑施工企业27家,其中,房建一级1家,二级5家,三级11家;专业三级企业8家,劳务企业2家。2008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3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太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六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人事、编制不明确,省政府对行业收费问题没有明确政策,影响了全市建筑业管理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根据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建设局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去我市建筑业实际,现就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年,全市建筑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金融 危机对建筑业的影响,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步伐,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狠抓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努力提高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差距,瞄准目标,抢抓机遇,切实增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质的提升,量的扩张”,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加速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继续实现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加大对建筑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建筑业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为有效刺激企业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尽快提请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把建筑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建筑业从业人数、产值、品牌工程等指标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序列。把对全市经济建设和提高我市知名度作出重大贡献的建筑业领军人物,在各类推优评先中予以更多的重视和关心并给予重奖;减轻企业负担,协助企业加强银企合作,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积累能力;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真正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不断扩大全社会对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建筑业中的先导作用,加大建筑业科技宣传、推广力度,树立科技进步典型,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在建筑业考核和各类评先评优中,加大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指标的比例,激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二要增加科技投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的需要,投入相应的经费和人力用于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等级企业每年要从总营业收入 中列支经费用于成果推广和奖励。三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抓住省局扶持建筑业发展这一良好契机,资质管理为杠杆,进一步加大服务、管理、协调的力度,促使企业优化组合、扩大规模,提高整体综合实力。一是切实做好**集团市政、装潢、道路桥梁等专项资质升级工作,确保09年4月份资质就位材料如期顺利上报,确保上半年顺利完成;二是在现有二级企业中着力培植一家企业取得壹级资质,在现有三级企业中培植2-3家企业取得贰级资质。四要加强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统计指标考核,建立清出机制,改变建筑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利用危机带来的影响,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抓住机遇,把市内建筑企业的人力、市场等资源合理重组,真正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合理流向大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多元化经营,加大对市内工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降低市场风险。
(三)加大人才建设力度,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要适应建筑业发展形势,加强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教育,通过参加建筑业高层论坛、企业家峰会等多种形式,促使广大企业经营者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二要加强建造师队伍培养。建造师和项目经理是建筑业赖以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要制订奖惩激励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建造师资格的学习和考试,对取得建造师资格的人员要加快培养,加强实践锻炼,力争使建造师队伍的建设与全市建筑业的跨越发展相适应。三要加强操作队伍的教育培训。要切实抓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和持证上岗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强化培训教育,提高从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力争使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 岗位达到80%。四要加快人才培养,合理调配现有人才。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带头人才、市场经营开拓人才以及技术骨干。合理调配现有人才,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推到领导岗位上来,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优势企业提升综合实力。一是是开展工程创优树品牌。继续牢固树立“质量兴业、质量创牌”的理念,认真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组织施工生产。要继续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管理的重心真正前移到施工现场,把质量管理的目标真正细化到每个生产环节,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管理岗位。要继续大力开展“创名牌、创优质”活动,凡是大体量、标志性项目,都要争创省市级优质工程,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树信誉,以信誉扩市场。二是提高融资能力壮品牌。要认真研究对策,调整经营思路,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一要加强银企对接,争取在更宽、更高层次上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助金融信贷资金来壮大自身资本实力。二要强化企业与企业的资本合作,结成战略同盟,将零散的资源和优势集中起来,化零为整,集中力量,猛攻大体量、高投入的项目,使有限的资本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五)、强化市场开拓,拓展全市建筑业的发展空间。一是强化市场开拓。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对传统市场要做到寸土必争,一着不让,充分发挥各地驻外机构的协调、管理和指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经营网络,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对新兴市场,要做到重点出击,全力拼搏。积极应对新形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广州亚运会等机遇全方位开拓市场,充分 利用已形成的优势。二是合力联手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强势企业强强联合。注重与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加强在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项目中的合作,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联合投标,使我市房建企业真正参与到国家急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去。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带动我市建筑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奋力开拓有为市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和省市近期已出台了相关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同时随着我市建设更加美好的苏北新昆山的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园区拓展、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和新农村建设等又为我市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力拼搏、有所作为,努力实现建筑业发展的新跨越、新提升。
(六)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构建行业健康安全发展新秩序。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城建重点工程、工业重点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坚决控制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一要健全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建管局即将出台的《建筑安全生产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工作制度化。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经常剖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认真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建设,充实落实安全机构的人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严格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要创新管理方式。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按照省建筑主管部门要求,积极探索以项目为单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试点,力争 把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到项目部,逐步将对相关责任主体的处罚从企业转为对项目经理、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的处罚。努力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三要继续搞好文明创建。依托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创建文明工地两大抓手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做好全省文明工地、平安工地、绿色工地的创建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工地的创建与评选。
(七)、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和提升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加强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是改进和提升建筑业主管部门社会形象的需要。一是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有效解决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向社会公示。三是切实抓好关键岗位的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办事不公、效率不高、态度不好等问题,努力形成为基层和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风气。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把作风建设寓于制度建设之中,靠制度来保证机关和行业作风的根本好转。五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把企业普遍关心、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六是严格依法行政,确保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