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使用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时间:2019-05-12 14: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使用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使用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第一篇:浅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使用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屋顶风机

论文摘要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于2012年3月1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这次修改明确了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的内容,给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技术侦查权的确定使侦查权得到了强化和完善,另一方面技术侦查的方法和手段也涵需完善和改革,因此通过构建完整的职务犯罪技术侦查适用

制度对解决当前反腐败形势面临的新挑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 刑诉法修正案 技术侦查 制度构建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中的重要职能之一,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此次修改后将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技术侦查权的确定,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尽快对现有的职务犯罪侦查手段进行全面的审视、分析和整合,以适应当前法制环境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通过有效、合法的适用技术侦查,构建完整的技术侦查适用制度,取得控制职务犯罪和保证人权平横,实现保障人权和加大职务犯罪侦查力度的双赢效果,有利的推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种类、特点

技术侦查,是刑事犯罪侦查中在国际社会普遍使用的,重要而有效的一种侦查措施。就职务犯罪侦查来说,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职务犯罪过程中,往往根据有关政策对技术侦查措施和手段通过有关部门进行使用,但在性质上尚属政策层面上的授权和规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就首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该法第148条至第152条等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及其使用的程序和要求,这证明了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我国侦查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于规范侦查活动、保障公民权益、推进国家法治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落实到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是指检察机关运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和特殊的侦查方法秘密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和查获犯罪嫌疑人的侦查措施的总称。技术侦查措施包括麦克风侦听、电话侦听、窥视监控、邮件检查、外线侦查、网络监控等。技术侦查具有秘密性、技术性、强制性、直接性、顺向性等特点,对

于快速查明犯罪事实,确定犯罪嫌疑人去向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技术侦查权的确立给职务犯罪侦查带来的机遇

(一)强化职务犯罪侦查权,有效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

1.职务犯罪的特殊性导致此类案件查办难度大,职务犯罪是一种智能型、隐蔽型犯罪,没有直接的受害人,证据相对单一,侦查此类案件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固证难等突出问题,侦查难度远大于普通刑事犯罪。尤其是在贿赂案件中经常出现“一对一”的情况,过分依赖口供等言辞证据。并且《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仅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该条款体现了“不轻信口供”的立法精神。因此技术侦查措施的引入和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利用技术侦查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侦查职务犯罪

过分依赖口供的现象。

2.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职务犯罪活动日益呈现出技术化、信息化、高智能化、高度组织化等态势,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狡诈,犯罪分子采用潜逃、串供、毁灭证据、洗钱、转移赃款物等反侦查的能力不断增强。侦查人员一旦接触犯罪嫌疑人或相关涉案人,与案件相

关的人就闻风而逃。这说明当前单一落后的传统侦查方式缺乏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及相关涉案人员潜逃线索的手段,对其潜逃后又缺乏有效的追逃措施。对待高智能犯罪,侦查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换代、升级。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光导纤维通信技术、数控技术以及大型电脑数据库技术等不断成熟和发展,也为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引入技术侦查措施,能够提升职务犯罪侦查能力,进一步促进职务犯罪“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等传统侦查理念和侦查模式的转变,更加实际的满足现实侦查的需要,有效的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

(二)有利于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平衡

“职务犯罪破坏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及国家政策的实施,扰乱社会秩序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侵蚀社会道德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手段查办职务犯罪,有利于提高及时查处和控制犯罪的能力,及时准确的获取犯罪证据,减少变相拘禁甚至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现象的发生,有利的加强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实

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平衡。

(三)有利于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和借鉴国外经验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五十条第1款规定:“允许主管机关在其领域内认为适当时,使用诸如电子或者其他监视方式和特工行动等其他特殊侦查手段,并允许法庭采信这些手段产生的证据”。该条款表明,查处职务犯罪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包括麦克风侦听、电话侦听、窥视监控、邮件检查、外线侦查、网络监控等特殊的侦查措施。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技术侦查措施查处职务犯罪是国际上的通例,同时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理应履行该公约义务。为了控制犯罪,很多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技术侦查,例如美国1968年《综合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第3条规定,对于贿赂罪、金融诈骗罪、有组织犯罪等严重犯罪案件,可以采取秘密监听和录音录像的侦查措施。2001年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第186条第1款规定:“如果有足够理由认为,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或者其他人的电话和其他谈话可能含有对刑事案件有意义的内容,则在严重犯罪和特别严重犯罪案件中允许监听和录音”。上述条款可见国外对技术侦查措施立法较早,实践经验丰富,我国可以从中借鉴经验,使技术侦查

措施日趋完善。

三、技术侦查权的确立给职务犯罪侦查带来的挑战

(一)职务犯罪技术侦查规定不够明确,执行权设置不尽合理

必须承认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技术侦查权纳入合法侦查权范畴,是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的变革,但与此同时,本次修改对技术侦查权的规定却不够明确,对技术侦查相关细节都缺乏原则性的规定。在促进职务犯罪“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等传统侦查理念和侦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技术侦查措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技术侦查措施规定过于笼统,没有清晰的可实现途径,在技术侦查手段、启动、执行等关键环节上都缺少详细的规定,那么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际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另外,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2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无可否认,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寻求公安机关的技术支持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新的刑诉法既然已经明确检察机关具有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权限,却在执行权限上设置障碍,这无非使检察机关在技术侦查工作中增加了同执行机关协调、交涉的成本,最终会对检察机关查办

职务犯罪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缺乏实战经验

由于我国法律的限制,检察机关过去很少接触和了解丰富的技侦手段。检察机关处理职

务犯罪案件时,对贪污贿赂案件一般都是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使用技术侦查手段。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可以行使技术侦查权。但是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侦查技术装备配备不平衡,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职务犯罪技术侦查工作的开展。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开展相应的业务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技术侦查人才,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技术侦查措施;优化技术侦查设备资源配置,由于各地检察院技术侦查发展参差不齐,可以尝试以省检察院或者市检察院为侦查中心,以点盖面,在检察院内部能

够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大力支持。

(三)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措施的不当使用容易对当事人权利造成侵害

由于法定化的技术侦查制度还未建立,在设定合法性界限、确保程序严格、明确各种侦查手段的许容性方面还缺少细致性的规定。因此如果技术侦查措施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适用情况的规定时,技术侦查会在一定范围内干涉到公民的通讯自由、个人隐私,会对公民的合法权利造成不合理的侵害。因此为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平衡的目的,构建一套合法

和完善的技术侦查适用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四、构建合法和完善的职务犯罪技术侦查适用制度

采用技术侦查措施,实施秘密监听、邮件检查、网络监控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一种限制和剥夺,为防止因技术侦查权滥用而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现象发生,必须构建合法和完善的职务犯罪技术侦查适用制度,该项制度应包括适用的范围、对象、程序、获取证据的使用和

救济途径等五个方面。

(一)严格界定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的适用范围

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4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以下案件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使用技术侦查措施:一是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二是利用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三是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案件”。

(二)严格限定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的种类

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49条规定:“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这表明,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必须报请有权批准决定的检察机关确定。一般情况下,职务犯罪的技术侦查措施主要包括麦克风

侦听、电话侦听、窥视监控、邮件检查、网络监控等。

(三)严格限定职务犯罪技术侦查适用的审批程序

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48条规定,检察机关对于立案后的职务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程序,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由公安机关等有关机关执行。对于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这表明法律对技术侦查的决定机关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执行的只能由负有侦查职能的侦查人员或专门实施技术侦查手段的工作人员负责。最重要的是,在适用技术侦查措施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因为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不当会严重侵犯公民的权利,所以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履行审批程序,防止技术侦查权

被滥用,影响执法的效果和公信力。

(四)明确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措施适用中获取材料的用途及证据效力

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2条规定:“依照本节规定采取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

人员、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技术侦查措施所获的材料也要遵从“毒树之果”的证据规则,即凡是技侦手段本身是非法的,其所产生或衍生的后续证据均不具有可采性。技术侦查干涉了公民的通信自由,甚至涉及到公民的隐私,因此法律应该对技术侦查所取得的资料的保存、使用以及销毁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资料的保存方面,我们可以参照规定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制作笔录,由执行人员签名,连同获得的其他资料一并封存,并且严格规定非本案件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辩护人员不得查阅;而在资料的使用方面,技术侦查措施是建立在侦查对象隐私权的保护基础上,具有严格的相关性原则,为了防止侦查对象的隐私权过分扩散,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资料原则上只能在本案中使用;最后在资料的销毁方面,技术侦查资料长期保存将使侦查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滥用和泄漏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我国应该立法规定,通过技术侦查所

获得的证据材料一旦在本案中使用完毕,必须马上销毁。

(五)确定职务犯罪非法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责任和救济方式

尽管新的《刑事诉讼法》对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种类、审批条件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技术侦查实施的隐蔽性,令案件的当事人难以预知,因此事后救济和赔偿就有存在的必要。法律应该明确规定由于侦查人员的过失导致侦查对象的权利受到损害,侦查对象被采取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措施后作无罪处理的,侦查机关存在过错的,应当赋

予侦查对象向侦查机关和批准机关申请民事求偿的权利。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金融危机下,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就是着眼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一名建筑系统的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应该是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这篇文章;就是认真研究行业自身发展规律,面向市场,加快产业经营步伐,夯实事业发展后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干部职工根本利益出发,想事、谋事、干事,积极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凝心聚力,共同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解决金融危机条件下制约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我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学习和调研,站在全局的角度看,觉得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总的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未能达到新的高度,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识理解的还不够深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强。没有意识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面对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没能够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新理念,观念保守,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不强,缺乏敢想敢干、创新突破、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

二是全市建筑业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工程垫资现象严重。目前,建筑市场上垫资、压价、让利等突出问题较为普遍,拖欠企业工程款时有存在;业主行为不规范,不少业主把资金风险转嫁到施工企业,有的把应付的工程款,用房子、汽车冲抵;有的故意拖延结算时间等,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近年来,又出现工程垫资后,工程款还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

三是我市建筑业企业“僧多粥少”的现象突出,“卖方市场”的局面难以在短时期得到改变,偏离建筑工程造价规律的让利、压级、压价、垫资、拖欠工程款等,使施工企业难有多少利润空间可言,建筑企业普遍积累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是低价中标现象扰乱了市场。项目经理挂靠现象,造成管理难度和成本加大;工程创优积极性降低;

五是全市建筑业企业实力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建筑系统目前共有建筑施工企业27家,其中,房建一级1家,二级5家,三级11家;专业三级企业8家,劳务企业2家。2008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3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太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六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人事、编制不明确,省政府对行业收费问题没有明确政策,影响了全市建筑业管理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根据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建设局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去我市建筑业实际,现就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年,全市建筑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金融 危机对建筑业的影响,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步伐,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狠抓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努力提高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差距,瞄准目标,抢抓机遇,切实增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质的提升,量的扩张”,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加速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继续实现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加大对建筑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建筑业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为有效刺激企业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尽快提请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把建筑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建筑业从业人数、产值、品牌工程等指标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序列。把对全市经济建设和提高我市知名度作出重大贡献的建筑业领军人物,在各类推优评先中予以更多的重视和关心并给予重奖;减轻企业负担,协助企业加强银企合作,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积累能力;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真正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不断扩大全社会对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建筑业中的先导作用,加大建筑业科技宣传、推广力度,树立科技进步典型,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在建筑业考核和各类评先评优中,加大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指标的比例,激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二要增加科技投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的需要,投入相应的经费和人力用于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等级企业每年要从总营业收入 中列支经费用于成果推广和奖励。三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抓住省局扶持建筑业发展这一良好契机,资质管理为杠杆,进一步加大服务、管理、协调的力度,促使企业优化组合、扩大规模,提高整体综合实力。一是切实做好**集团市政、装潢、道路桥梁等专项资质升级工作,确保09年4月份资质就位材料如期顺利上报,确保上半年顺利完成;二是在现有二级企业中着力培植一家企业取得壹级资质,在现有三级企业中培植2-3家企业取得贰级资质。四要加强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统计指标考核,建立清出机制,改变建筑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利用危机带来的影响,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抓住机遇,把市内建筑企业的人力、市场等资源合理重组,真正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合理流向大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多元化经营,加大对市内工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降低市场风险。

(三)加大人才建设力度,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要适应建筑业发展形势,加强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教育,通过参加建筑业高层论坛、企业家峰会等多种形式,促使广大企业经营者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二要加强建造师队伍培养。建造师和项目经理是建筑业赖以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要制订奖惩激励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建造师资格的学习和考试,对取得建造师资格的人员要加快培养,加强实践锻炼,力争使建造师队伍的建设与全市建筑业的跨越发展相适应。三要加强操作队伍的教育培训。要切实抓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和持证上岗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强化培训教育,提高从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力争使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 岗位达到80%。四要加快人才培养,合理调配现有人才。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带头人才、市场经营开拓人才以及技术骨干。合理调配现有人才,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推到领导岗位上来,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优势企业提升综合实力。一是是开展工程创优树品牌。继续牢固树立“质量兴业、质量创牌”的理念,认真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组织施工生产。要继续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管理的重心真正前移到施工现场,把质量管理的目标真正细化到每个生产环节,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管理岗位。要继续大力开展“创名牌、创优质”活动,凡是大体量、标志性项目,都要争创省市级优质工程,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树信誉,以信誉扩市场。二是提高融资能力壮品牌。要认真研究对策,调整经营思路,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一要加强银企对接,争取在更宽、更高层次上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助金融信贷资金来壮大自身资本实力。二要强化企业与企业的资本合作,结成战略同盟,将零散的资源和优势集中起来,化零为整,集中力量,猛攻大体量、高投入的项目,使有限的资本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五)、强化市场开拓,拓展全市建筑业的发展空间。一是强化市场开拓。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对传统市场要做到寸土必争,一着不让,充分发挥各地驻外机构的协调、管理和指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经营网络,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对新兴市场,要做到重点出击,全力拼搏。积极应对新形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广州亚运会等机遇全方位开拓市场,充分 利用已形成的优势。二是合力联手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强势企业强强联合。注重与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加强在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项目中的合作,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联合投标,使我市房建企业真正参与到国家急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去。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带动我市建筑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奋力开拓有为市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和省市近期已出台了相关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同时随着我市建设更加美好的苏北新昆山的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园区拓展、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和新农村建设等又为我市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力拼搏、有所作为,努力实现建筑业发展的新跨越、新提升。

(六)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构建行业健康安全发展新秩序。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城建重点工程、工业重点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坚决控制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一要健全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建管局即将出台的《建筑安全生产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工作制度化。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经常剖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认真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建设,充实落实安全机构的人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严格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要创新管理方式。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按照省建筑主管部门要求,积极探索以项目为单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试点,力争 把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到项目部,逐步将对相关责任主体的处罚从企业转为对项目经理、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的处罚。努力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三要继续搞好文明创建。依托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创建文明工地两大抓手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做好全省文明工地、平安工地、绿色工地的创建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工地的创建与评选。

(七)、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和提升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加强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是改进和提升建筑业主管部门社会形象的需要。一是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有效解决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向社会公示。三是切实抓好关键岗位的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办事不公、效率不高、态度不好等问题,努力形成为基层和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风气。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把作风建设寓于制度建设之中,靠制度来保证机关和行业作风的根本好转。五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把企业普遍关心、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六是严格依法行政,确保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第三篇:深圳流动人口:贡献、挑战和对策

深圳流动人口:贡献、挑战和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人口管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并从中国城市化的角度,分析了深圳流动人口规模、结构与流动的基本情况。文章认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流动人口为深圳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支撑了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优化调整,但在公共设施提供、科学管理城市和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文章对深圳主要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

深圳流动人口:贡献、挑战和对策

中国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吕锐锋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中国的人口管理基本制度。中国现行的人口管理制度实行的是户籍制度,户籍分为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两大类型。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8%增加到2009年的46.6%。但中国当前仍然是一个城乡差异很大的国家。在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业人口。现在,每年大约有2亿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其中的78.7%,约1.57亿为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要想准确理解深圳的人口发展情况及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与挑战,我想最好从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入手。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的三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中,深圳主要代表了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发展特征。

一、深圳流动人口情况

深圳是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只有30年历史的移民城市。在1979年底,深圳只是一个约31万人口的海滨小镇,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到2010年,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已达1500万,三十年增长了50倍。在1500万实际管理人口中,户籍人口242万,居住一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650万。除这两部分之外,还有约600万实际工作和生活在深圳,但停留时间少于一年的非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就是我们所设定的流动人口的概念,约相当于实际管理人口的85%。在中国,现有的很多经济中心城市,实际管理人口中

都有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但都没有像深圳一样,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达1:5如此高的比例。需要指出的是,高比例的流动人口与工业化推动下的中国式城市化紧密相关。工厂生产以及由此衍生的服务需求,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深圳尤为突出。深圳流动人口基本以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年轻人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主要从事着务工和经商等工作。

现在,一些媒体开玩笑式的将深圳的人口归纳为“七宗最”:流动人口总数最多、人口倒挂现象最严重、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人口年龄结构最轻,育龄期女性比例最高、文化程度最低。

二、流动人口对深圳城市发展的贡献

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与流动,为深圳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快速的城市化,既支撑了城市建设的快速拓展,也不断推动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第一、提供了快速城市化所需的劳动力资源。在深圳快速城市化三十年,低廉劳动力持续性的大量增长,降低了深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三来一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深圳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竞争优势。第二、解决了深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30%左右的流动人口工作在深圳各类“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生产性岗位上,有力支撑了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优化调整。第三、加快了深圳服务业的发展。流动性人口既是深圳服务业的就业者,又是深圳服务业的消费者。约30%左右的流动人口在从事经

商等服务性行业,同时,流动人口是深圳城市消费品的最大需求者。

流动人口也对其户籍所在地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到户籍所在城市,使用在深圳工作与生活时所掌握的技能、经验或者资金,实现在户籍所在城市的创业,从而带动当地的城市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深圳依托流动人口所实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贡献。

三、流动人口给深圳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

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公共设施提供压力大。按照当前的中国城市建设标准,是按照户籍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设施。虽然深圳按照户籍人口,以及在城市工作与生活超过一年的非户籍人口配置公共设施,但仍然不够用,距离深圳为所有人口提供网络化、均等化的优质公共服务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在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等方面压力较大。第二,科学管理城市难度大。深圳存在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季节性迁移明显等特征;同时,随着流动人口增加,需要协调的利益、矛盾与问题必然相应增加,科学管理城市的难度不断加大。第三,保障城市安全责任大。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内,必然会对城市的公共治安带来极大的挑战,建立和谐发展的城市责任重大。

四、深圳的流动人口政策

在未来的30年中,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深入推进,在面临流动人口的可能挑战方面,深圳也正在积极的采取加以应

对。第一、深圳正在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深圳正在考虑对流动人口放开户籍,为他们提供加入深圳户籍的机会,促使流动人口能“不再流动”。流动人口只要在居住年限、健康、文化、技能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就能成为深圳户籍人口,从而使更多的流动人口享有深圳提供的各类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第二、深圳正在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工人流向欠发达城市。深圳正处于城市转型期,深圳政府在持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的实施高新产业战略,引导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往欠发达城市转移,推动传统产业人口的外迁。第三、深圳正在积极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通过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发挥社会的力量,对流动人口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同时,我们也希望,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在社会求助、提供公共福利等方面,能成为政府的有力补充,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救助。在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的建设方面,西欧各国的实践,一直是我们所努力学习的模式。在这一领域,我相信,我们会存在许多合作的机会。

我们客观地认识到城市化背景下的深圳流动人口的产生、特点和挑战有其必然性,我们已经在引导流动人口入户、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还不够。2010年在中国举行的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号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立足深圳,向欧洲、美洲等发达城

市借鉴成功经验,推动城市的健康、良性与持续发展,为深圳市民,包括每一位在深圳的流动人口,提供优质工作与生活环境,推动深圳从人口大市向人口强市转变。

第四篇: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稿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 Policy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安徽建筑大学思政部

2015年11月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美关系的国际地位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边关系

(二)国际性事务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引擎

(三)中美关系效力外延的问题

二、“习奥会”谱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篇章

(一)习近平访美的两个背景

(二)习近平访美的成果

三、中美关系的未来挑战

(一)老问题:三个“T”(Taiwan,Tibet,Trade)

(二)新问题:八个“N”(8 New Issues)-地区领导权竞争,中国军事现代化,网络安全问题,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走向深蓝,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中国模式”和美国的不安全感。

四、中美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的机遇

(一)老游戏,新选手(Old Game,new players):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重视软实力

(二)老游戏,新时代(Old Game New Ages):核武器、全球化、市民社会的反战本性、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刚性、洛克主义国际体系

(三)可利用的正面遗产(Positive Heritages):经济相互依存、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共同应对国际问题的实践、中国融入现行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复杂高效的对话机制

五、中美关系的前景

(一)方向:两个sharings(中-分担责任sharing responsibility,美-分享权力sharing power)

(二)前景:功能性伙伴与Concert of G2——议题合作+分歧管控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从习奥庄园会到瀛台夜话、夜游白宫,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每次会见都显得别处心裁,而这正是基于两国关系的特殊性。在经历了西雅图之行后,习近平主席一行来到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展开正式会谈,这是两个人三年之内的第五次会面。老牌帝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又会擦出什么火花?中美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1?未来中美关系会如何发展?本次“形势与政策”(国际部分)将与各位同学一起探讨“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美关系的国际地位

中美建交30多年来,虽历经波折起伏,但总体向前、向上的态势从未改变,两国共同利益已经密切交汇、深度融合,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早已超出双边范畴,其全球性影响不断上升。可以说,如果中美关系稳定,那么,当前国际关系基本体系的状态就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中美关系不稳定,恐怕眼下整个国际体系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边关系。我们常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这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互为对方比较主要的,甚至是最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也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全球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当前国际体系的主要维护者美国与崛起速度最快的后发者中国之间,形成了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从体量来看,我国的经济体量显然比欧盟要小,在全球经济事务方面,欧盟和美国加起来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说,美欧关系对全球经济维度是主要的;从全球安全来看,不管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怎样,俄罗斯仍是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也就是说,美俄军事关系基本上决定了全球的安全状态。我国在经济总量上,目前还比不上欧盟;在军事实力上,达不到俄罗斯的水平。可是,无论是美俄关系,还是 1 古希腊的史学家修昔底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其主要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专门研究古希腊两个强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他的结论就是“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必有一战,后来西方历史就不断重演这一悲剧。中美关系从结构上讲,现在就掉到这一陷阱中:美国是守成大国,中国是新兴大国,结构很清楚,也是一个事实,即中美已经处在修昔底德陷阱中。这就意味着中美关系基本面上其实是对抗性的,双方战略利益是有冲突的,而且这种冲突比西方史学上的“修昔底德陷阱“还要复杂,因为除了地缘政治和经济冲突外,它还有意识形态冲突。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一个异类。美欧关系,都不能够起到塑造和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作用。这是作为后发者的中国与既有体系维护者的美国之间特有的一种状态。有了这样一个认知之后,我们再去看待中美关系,就需要更具全球视角,而不仅仅从中美双边事务中看待问题。

(二)国际性事务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引擎。在中美若干议题中,中美两国单纯的双边事务是比较好处理的,不论是知识产权还是能源合作,中美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说所需要的成本并不是太高。中美两国真正会爆发摩擦、产生争吵的问题往往是一些地区性或者国际性问题,即涉及到中美两国以外的第三方的问题。比如近两年的南海问题,尽管有奥巴马总统的访华以及在其他一系列国际场合下中美的交流,但是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峙仍比较明显,分歧也非常大;在东海问题上,中美两国所持的立场依然相去甚远。这其实就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中美关系的维度变得越来越广的时候,影响中美关系的主导型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中美两国之间有近百个双边对话轨道,都是部级以上的,在这些对话轨道范围内,单纯的中美双边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管控和处理,但是涉及到国际和地区事务,也就是说涉及到国际秩序的问题,恰恰是中美两国激烈博弈之处。这些问题很难处理,因为利益方很多,并不只有中美两国,还有其他很多国家;也并不是仅仅中美两国愿意做出妥协、达成谅解,就能够解决的,第三方因素作为一个变量随时在影响着中美在这些问题上的互动。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不但要考虑中国的利益诉求,也要考虑到东南亚盟国的诉求;在东海问题上,日本对中国和美国同时都能够发挥重要影响。在这些问题上,中美两国的博弈还是比较激烈的。

(三)中美关系效力外延的问题。这就有一个如何转换视角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待中美两国对双边关系的管控比较有效,而在管控地区分歧方面变得更加困难,其实这恰恰说明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否是影响整个世界的。现在至少在亚太地区,中美关系的状态如何,亚太地区的基本格局就如何。如果中美关系能够有效管控这些分歧,亚太地区和平的状态基本上可以维持;如果中美关系不能有效管控这些分歧,那么,整个亚太地区就会发生重大的动荡。这就是所谓的中美关系的效力外延问题,也就是由这样一对双边关系影响到中美关系以外的国际关系。因此说,现在的中美 关系影响着整个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国际秩序、全球规则变革期,中美两国也均面临经济转型、社会改革的历史重任。中美合则两利,其利也惠及全球;斗则俱伤,其害亦殃及世界。

二、“习奥会”谱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篇章

(一)习近平访美的两个背景

习奥会的举办有两个背景,一是今年中美关系开始战略紧张,二是今年中美之间问题较过去尖锐。

第一个背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同年,中国制造业总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美在这时从结构上进入修昔底德陷阱,但由于中国比较低调,效应没有马上释放出来。效应是在去年显现,主要原因是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周边外交不断取得新成绩,但在美国看来是咄咄逼人。中国去年推行自己的议程“一带一路”,适度地抛开了美国,并取得成功,这出乎美国意料。此外,中国还成立了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在海洋方面,中国设立了东海防空识别区,又快速在南海建岛。

第二个背景是指,今年中美间南海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中国举办九三阅兵,普京的出席刺激到美国,还有美国大选将至,美国国内对中美关系的杂音甚多。

(二)习近平访美的成果 1.增信释疑之旅

此次访问延续了多年来中国领导人访美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增信释疑之旅。

习近平主席9月22日在西雅图的首次亮相演讲,就已经全面、清楚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中美关系、全球事务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走向的基本立场。在接下来的各种场合中,习主席的讲话虽然各有侧重,但核心观点可谓一以贯之。

例如,在西雅图讲话中,关于中国内政外交的九点意见,其中六点涉及内政。习主席明确表示,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依法治国的基 本方略,坚决维护网络安全,保障境外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反腐斗争。关于中国外交的三点意见,则着重回答了“中国道路”、“中国角色”和“中国责任”这三个国际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与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只是希望改良和完善现有秩序,而无意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因此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投行,目的就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关于中美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一个方向,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不冲突不对抗;做好四件事情,即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积极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其中关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几点建议与西雅图的讲话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很显然,上述观点均事关中国的发展走向和政策取向,是对近几年国内外舆论焦点的一个积极回应,其内容之全面、态度之坦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同时也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处理对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面对中美分歧,中方总是主动解释、说明,积极释放维持中美关系稳定大局的善意。就此而论,中国的对美政策具有相当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事实上,与中东等其他地区的国家相比,中国国内形势与对外行为显然更具有稳定性,中国国力增长本身也远未构成对美国全球地位的现实威胁。美国一些观察家们对中国政策走向的悲观估计,显然是“智者多虑”了。

反观美方的立场,同样不难看出美国也有加强中美合作、维持双边关系稳定大局的意愿。美方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认为一个稳定、繁荣、和平的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奥巴马肯定双方“需要合作,也能保持合作”,而且“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扩大合作,并表示他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认为两国有能力管控好分歧。副总统拜登说,中美之间存在问题,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中美之间有竞争,但这是健康的竞争。国务卿克里甚至使用了“求同存异”这一典型的中国式表述。这表明,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都愿意保持和加强战略对话,就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坦诚沟通,减少误解,增进理解,积极探讨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防止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

因此,尽管近几年美国对华舆论氛围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华战略疑虑增加,中美冲突的潜在风险上升,但美国对华政策迄今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即使大选之后政府更替,也料难发生质变。

2.务实合作之旅

此次访问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之旅。

中美双方在会谈中就中美关系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众多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并达成广泛、重要共识。讨论议题涵盖了经贸投资、网络安全、南海、人权、人文交流以及落实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阿富汗重建、应对气候变化、维和等几乎所有相互关切的议题,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实际上,长期以来,中美在诸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文化交流、执法、反恐等议题上有着多层次的互动和联系,很多内容已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了协议,只是有待逐步落实。此次双方达成的共识和成果也非常丰富,涉及金融经济、军事警务、核能能源、商务、文化交流、亚太地区事务、国际与地区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网络犯罪等全球性挑战等多个领域众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最重要的是,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强有力的中美关系,使之为全球及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3.面向未来之旅

这次访问也是一次讨论分歧、互探底线、求同存异、面向未来之旅。

中美之间既有广泛的合作利益,也有深刻的相互疑虑与政策分歧,指望一次首脑会晤解决所有问题显然不现实。可以想像,在诸如南海争端、网络安全、中国军力上升等新问题以及对台军售、民主、人权等传统议题上,双方的立场还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妥善有效地管控分歧或预防危机,是中美双方在一些重要分歧领域的当务之急。

历史经验显示,世界日新,形势比人强,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却经常落后于现实。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应该看到,中国其实一直都在改变自己,并因此影响世界,这种改变并非屈从于外来压力,而是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民族振兴。正是这种不断的主动适应和调试,才使 得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美国也要审时度势,自我调整,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而不是固守老大心态,居高临下,以不变应万变。

诚然,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有关国家可能确实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和政策调试期。无论守成大国还是新兴大国,彼此都要有耐心,断不可心浮气躁、胡思乱想、盲目出击。但无论如何,“修昔底德陷阱”、“大国政治悲剧”、“权势转移困境”等陈词滥调与狭隘思维,不仅根本无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新问题,还有可能误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实际上,当今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与保罗•肯尼迪等众多历史学家所描述的大国兴衰,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完全无法同日而语。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相互依赖,核时代及军事技术突飞猛进时代的安全相互依存,环境、生态、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丛生世界中的“同呼吸”、共命运,国际制度、规范、规则等调节手段日益完善所带来的合作便利,无不指向当代国际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大国之间到底应该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因此,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而推动确立新型国际关系,需要有“创新精神”,他还借用林肯的话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创造未来”。总之,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中美双方都需要有足够的政治决心、政策远见与战略耐心。

三、中美关系的未来挑战

未来10年的中美关系,很可能比过去几十年更为复杂,矛盾更多,未来10年,中美间很可能老问题尚在,新问题又增多。这些中美关系中的老问题与新问题,可以归结为“3Ts+8Ns”。

(一)老问题:三个“T”(Taiwan,Tibet,Trade)

目前看来,台湾问题由于近年来两岸的缓和,并不构成中美两国短期内提升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的历史性握手也进一步说明了两岸关系的改善。但从两国每年必定上演的“对台军售”争吵中我们不能低估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随着2016年台湾选举到来,台湾问题还会有某种程度的上升。长期而言,美国可能仍将是我们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主要外力干扰,而事实上越来越显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美台关系 也在时刻考验着美国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的审慎与决心。

西藏问题本并不构成一个国际问题,但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借西藏问题炒作,批评和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甚至不乏藉此妖魔化中国现政府的企图。美国的外交决策从来都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替、均衡、甚或并行不悖地使用,就此角度出发,不时在西藏问题上做文章既可以达到在现实政治层面适度干扰中国稳定与发展的目的,还可以满足美国基于其特殊优越性而产生的“救世情结”和“自由主义帝国的冲动”,可以说兼顾了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与现实考量。因此该问题仍将在中美关系中长期存在,只是时至今日,美国已基本学会不再单独借西藏问题刺激中国,西藏问题的“温度”将与中美关系总体的“温度”趋于一致。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906.8亿美元,增长5.1%。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240.2亿美元,增长1.9%,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6%,下降0.1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666.6亿美元,增长6.0%,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9%,提升0.5个百分点。美方贸易逆差3426.3亿美元,增长7.5%。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贸易问题将会成为中美关系的“日常”摩擦。无论是人民币汇率还是债务、通胀等问题双方都不可能给予对方满意的回应,谈判可能会继续反复、但成果甚微地持续下去。同时,中国工业和资本力量的迅速增长将给过去双方都习以为常的那种中美经济关系结构以巨大冲击,而关于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冲击两国都不能说完全做好了准备。

(二)新问题:八个“N”(8 New Issues)-地区领导权竞争,中国军事现代化,网络安全问题,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走向深蓝,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中国模式”和美国的不安全感。除原有的“3T”问题外,未来的中美关系中还有可能加入以下八方面的争端,即八个“N”(8 New Issues)。

新问题之一是地区领导权竞争。具体来说,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得冷战后美国独霸亚太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布什政府期间,由于美国的战略重心放到中东以及中国自身力量的充分提升,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时从地区实力而言的中美亚太领导权争夺实际已 经开始。希拉里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时推动的“再平衡”战略在过去三年内曾造成中美关系乃至东亚安全局势的持续紧张,尽管这一战略的着力点在奥政府第二任期逐渐从政治、安全转向经济领域,但仍然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地区争霸意味。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使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加大了对中国的依赖度(中国几乎是每个东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战略上会顾及中国的考量。于是产生了“亚洲悖论((AsiaParadox)”,即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悖论的后果是地区领导权竞争,然而领导权竞争非出自中国的主观意愿,而是中国经济自然发展产生的客观后果。

新问题之二是中国军事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为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曾一度压抑了作为一个大国本身应有的军事力量发展。近几年来从战机到航母(歼-20、歼-

31、东风5B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弹道导弹

2、国产航母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建设水平“井喷式”的发展事实上只是被压抑多年的自然释放,是由中国自身规模所决定的、应有的安全保障建设。但这一情势的继续扩张无疑会对美国在东亚地区安全事务上的主导权产生冲击,而在这样一段军事力量差距迅速缩小却又未达均势的时期,双方在传统安全领域的相互戒备将很可能达到一个顶峰,甚至有学者认为在未来十年期内中美发生试探性军事摩擦的可能性高于朝鲜战争以来的任何时期。新问题之三是新空间领域的竞争。除传统安全领域的新问题外,中美关系中的分歧与矛盾目前也已扩展到了太空、电子、网络等非传统领域。现代经济与现代军事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在太空科技和信息科技,美国在这些领域独享了数十年荣耀,但技术扩散的现实使得中国如今也开始掌握了这些高精尖科技,并逐渐走到了时代前列。在最新一轮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表现出了对网络安全和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兴趣,也在这些领域向中国施加了不小压力。美国方面认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能切实对美国新空间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的程度,并事实上已经在网络空间开始了对美的敌对行动。在这些领域由于存在着许多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空白,要消除双方的相互误解其实是比在传统安全领域更加困难,而未来的网络世界也因此将会成为中美情报、科技、甚至意识形态竞争的主要战场。

“东风”-5B是改良后的“东风”-5导弹的新产品,2006年成功试射。“东风”-5B射程达1.3万至1.5万公里,打击目标涵盖全球任何地区,能携带多枚核弹头,命中精度500米左右,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是中国核武库中的“压舱石”。新问题之四是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中美经贸关系的性质将从互补性走向竞争性。过去中国卖给美国鞋子、袜子,现在中国卖给美国矿山挖掘机,甚至明年会卖大飞机(C919已经下线)。经贸关系曾经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现在压舱石本身在晃动,所以整个船体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新问题之五是中国走向远洋。海洋从来都是美国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冷战后美国依靠三条岛链舒适地牢牢掌握着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因此当中国应自身发展要求开始发展海洋力量之时必然会触碰到美国及其西太平洋上各盟友的敏感神经,这一点在近期各国对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关注中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了。中国经济与军事发展的海洋冲动在美国看来就是对秩序和现状的极大挑战,然而这种对现状的“修正”又是合乎双方力量对比改变的自然逻辑,无可逆转。从长远来看,美国必须适应中国的海洋力量扩张;但在这段美国的“适应期”内,两国关系势必会在海洋权益方面面临诸多紧张。根据美国当前对中国海洋能力的总体评估,它已经意识到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其第一岛链的制海能力已经无法与中国抗衡。因此,其目前在西太平洋的布局事实上是一个“以退为进”的战略,即把第一岛链的对中国防范放手鼓励让日、菲、韩、台等各盟友去做,自己则抽身去经营第二、三岛链。美国前线盟友的大胆闹腾会使得中国疲于应对,而把力量集中于第二岛链则可以在更大区域内起到对中国海权发展更加有效的抑制。因此,关于海洋问题的争端可能成为未来中美之间最为尖锐突出的矛盾热点。2015年10月27日,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非法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展示其享有的所谓航行和飞越自由,实际上一种霸权主义行为,中方有关部门依法对美方舰艇实施了监视、跟踪和警告。

新问题之六是两国国内社会矛盾及中国社会多元化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应当承认,中美两国目前最大的压力更多地是来自于各自国内治理方面,“占领华尔街”3人群所怒斥的社会不公在中国同样普遍。由于世界经济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呈现下行趋势,中美两国都缺乏真正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其结果将使得民意对 3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开罗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如今已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美国奥克兰警方于10月25日向示威人群使用警棍清场,事件演变为流血冲突。政府执政能力的掣肘力度大幅增强,加大领导人温和、理性反应的难度。此外,中国社会当前各类思潮交错涤荡,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又使得这些分歧性思想的传播强度和广度都大大提升,社会多元化情势愈益明显,国内从官员到百姓都在对美政策取向上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而中美两国政府就这一中国国内的新变化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便很可能造成双边关系中的误解和情绪化因素日益增长。新问题之七是“中国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打破了“西方文明一元论”,冲击到西方权威。中国政府至今态度谦逊,拒绝使用“中国模式”一词,并用“中国道路”代替,同时强调道路尚在“探索”中。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普世意义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但客观来讲,中国今天的成功确实使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工业化并不只有西方这一种途径,而对美国而言,“中国模式”的根本挑战似乎在于它表明了现代化完全不意味着要真正接受美国视之为重要国家利益的所谓“普世价值”。事实上,美国对一个模棱两可的“中国模式”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保守心理在作祟,即对美国式自由主义的偏执信仰,而其实很多年前就已有美国国内学者提出应该对这种“专横强制的自由主义”进行反思了。然而,根植于民族个性的价值认同很难改变,这就意味着未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继续进步,美国对于“中国模式”的忧虑将会进一步加深,从而在深刻的心理层面上对双边关系构成制约。

新问题之八是两国心理状态的变化。未来十年,我国的外部挑战可能主要来自于我们身处“第二”这阶段性位置所带来的各种麻烦。在国际关系史上,第二多数下场是不好的。20世纪有三个第二,分别是德国、苏联、日本,最后的下场都不好。一般地,第一一定是防第二的,不会防第三、第四,甚至还会跟第三、第四结盟,一起对付第二。同时,第三、第四嫉妒的对象往往是第二,而不是第一。所以,第二总是很难当的。恰恰未来十年,我国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使我国处于将起未起、似强未强阶段,这一阶段决定了我国外交比较难。

2010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已经超出美国,而全球贸易总额也在2012超越美国。尽管各方对于中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的“真实性”始终存在质疑,但总体而言并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人将来是背负着“失去了保持110年的两项全球经济地位 标志”的心情同中国交往的。问题不仅如此,而且还在于人们对未来美国经济的普遍悲观预期。奥巴马上台之初所许诺的“再工业化”于第一任期内基本没有兑现,尽管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在数据上表现有所好转,但市场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信心还远没有重拾。于是,美国在对华外交上的整体心态将前所未有地从一个“领导者”向某种“受害者”心理转变,或是说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会再如以往那样自信。反观中国方面,国民对于国家力量的成长刚刚有了一番觉醒,民族自信正在往一个全新的高度发展,这就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美关系就像是“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一个自信、颇有闯劲的中国遭遇一个不自信、焦躁易怒的美国,将使中美关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难度陡增。此外,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所引起的周边部分国家紧张,第三方因素对中美双边关系的牵扯力度将会加大。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问题的突显某种意义上可归为中国崛起所引发的外部性不适症。周边部分国家在羡慕、忌惮中国的同时,又想趁着中国“将其未起”之时占点小便宜,这其中就包括如日本、菲律宾、韩国等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盟友。事实上,美国之所以从2010年开始推进所谓“再平衡”战略,有一部分因素就是接收到了这些国家的“邀请”。也因此,在奥巴马的第一任期当中,美国所谓“再平衡”战略逐渐从“依赖盟国”走向了“放纵盟国”的路径。对美国而言,这是成本最小、最有可能有所斩获的对华遏制战术。它通过默许、暗助周边国家在中国周边制造各种麻烦,可以保持一种在美国可控范围内的低烈度紧张,以求让中国在疲于应对的同时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外交失误或国内情绪失控,从而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质量,维护其在亚太的固有地位。由此,美国与其东亚盟友们在对华战略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而这一事态就意味着周边国家单方面的对华摩擦与挑衅越来越可能牵动、甚至“绑架”中美双边关系的大局。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美关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异常严峻的考验,其问题之复杂恐怕在两国各自的对外交往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四、中美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的机遇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情境确实容易让人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表示悲观,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前面讲到的所有问题都并不是无解的。事实上,中美关系绝非必然走向“宿命论的大国政治悲剧”,这不仅 是因为双方都有极力避免一种正式对抗的意愿,同时也因为在当前的全球体系中双边关系存在着众多的“利好”因子。只要中美两国都能真正行动起来利用好双方的合作基础,二者仍然完全可以拥有一个和平、共赢的未来。

(一)老游戏,新选手(Old Game,new players):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重视软实力

就客观条件来说,中美关系可以概括为“老游戏,新选手(Old Game,new players)”。老游戏指标准的修昔底德陷阱,但游戏参与者中国和美国与旧时参与者相比有如下几个新特征。

一是,中美属于超大型国家,块头特别大,中国近14亿人,美国在经济上、地缘政治上跟加拿大是分离的,地缘经济上是合体的,他们两个合起来将近2000万平方公里,也是超大型国家。超大型国家物理含义就是两家不要期望把对方击败,再不喜欢对方也只能凑和着过。如果中美发生战争,灾难深重,且两国利益纠葛复杂,只能“凑合着过”。二是,中美是文明国家(Civilization State),国家由相同的文明认同维系,所以中美两国有较好的包容性。三是,中美两国皆重视软实力。

(二)老游戏,新时代(Old Game New Ages):核武器、全球化、市民社会的反战本性、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刚性、宽容的国际体系 中美关系可概括为是“老游戏,新时代”(Old Game,New Ages)。新时代一是指中美均有核武器,因此不可以发生战争。二指全球化时代,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新时代中,两国对战争的冲动都受到强大的市民社会的制约。市民社会的本性反战。中国的市民社会在急速成长,甚至在2015年11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前,由于一胎化政策,其制约作用强于美国。四是,新时代的世界设立有联合国,国际法也较刚性。五是,美国建构的国际体系比较宽容,有中国发展的空间。美国建构了全球市场,参与者在全球市场中占领份额,无需战争和殖民就能获得巨大利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能顺利成长,也得益于宽容的国际体系。正如习近平所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三)可利用的正面遗产(Positive Heritages):经济相互依存、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共同应对国际问题的实践、中国融入现行 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复杂高效的对话机制

中美关系保留有正面遗产(Positive Heritages)。从尼克松访华至今,尽管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总体仍向前迈进,并留下许多遗产。一是,两国经济上相互依存,在经济领域,5300亿的中美贸易总额以及中国1.3万亿的美国国债持有,都表明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确保的经济摧毁”,这种关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唯有合作一途可走,双方乃至全世界都经不起一个中美的“新冷战”;二是,两国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比如数量庞大的美籍华人,他们在美国国内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完全可以被塑造成为中美之间不走向对抗的一大保障;三是,中美间进行了诸多国际合作,比如,朝核六方会谈等;四是,中国改革开放是在美国领导下的国际体系内崛起,走国际改良主义道路,是典型的双赢战略;五是,中美现已发展出高效对话机制。截止至最近一轮的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双方已有近百个双边多层次对话机制,其中包括最高级别的以及颇为敏感的军事防务磋商,它们在频率和深度上都应得到两国更大力度的加强。未来中美在大战略层面的合作基础不会凭空产生,只可能是在这些真诚而频繁的接触交流中探讨出来的,这也是双边关系中必须有所作为,并且大有可为之处。此外,同样重要的还有我们在“习奥会”中看到的两国最高领导层中对于搞好中美关系的强烈政治愿望。

五、中美关系的前景

可以说,中美关系的实际基础并不差,但这些客观条件是否能被有效组织起来服务于双方的未来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中美两国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都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以适应世界形势和双边关系当中的众多变化。

(一)方向:两个sharings(中-分担责任sharing responsibility,美-分享权力sharing power)

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问题是:中国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权力增长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坚持符合国际法规范的和平发展路径,以打消美国对华实力增长和战略意图的恐惧与不安?同时,美国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合理看待并接受中国实力持续性增长所带来的权力格局变动,而不是一味按照安全困境的逻辑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所以,发展中美关系,首先要做的是为中美关系寻找一个新的战略定位。“融入——接纳”模式可以作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大战略基础,即美国欢迎一个“繁荣成功的中国”,而中国则应本着对外部世界负责的态度来实现其发展。

就当前而言,中国理应在国际社会上主动承担更多的义务,但同时也需要着力消除中外双方在“中国责任”上的认知差距,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难处,明白它在担当国际义务能力方面的有限性,以避免在给自己造成压力的同时却使外界误解中国;美国方面则需要学会不再以一种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中国,正视中国力量客观发展的现实,尤其需要在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为中国释放更大的制度空间。总而言之,即在现存体系内,中美两国应该做到“两个sharing”,美国要向中国“分享权力”(sharing power),中国要为美国“分担责任”(sharing responsibility)。实际上,中国完全不排斥一个继续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两国在这个体系中的确实现并享受了“共赢”,相信在双方的适当调整下,未来的这个体系仍能让两国皆大欢喜。

(二)前景:功能性伙伴(Functional partnership)与中美协调(Concert of G2)

中美未来关系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功能性伙伴关系(Functional partnership),二是中美协调(Concert of G2)。功能性伙伴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议题合作,二是通过对话控制分歧。中美之间会产生大量分歧,且绝大部分无法解决,只能通过建立机制适当控制。功能性伙伴关系就是一边控制矛盾,另一边推动议题合作。

Concert of G2源于历史上的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即拿破仑战争后的五大国共治欧洲。五个欧洲国家政治体制不同,但在维持欧洲秩序方面拥有共识,在保存分歧的前提下,在秩序方面保持一致,展开合作。

中美新的战略共识的起点应该是建立世界秩序。世界目前由于极端主义兴盛(可以谈谈2015年11月14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恐怖袭击惨案)、中等强国崛起、大国间猜疑加深,世界秩序出现了些问题。建立起这一共识后,中美可以展开大量合作。除全球问题、地区问题、经济问题外,在科技发展方面,中美有很大合作的空间,共同探索人类未知领域。

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前提是中国继续稳定发展。美国看重实力,如果中国家里出事,会被美国看不起,如果中国真很强大,美国会尊重中国。此外,中国在国际上应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小动作。中国还应注意不直接触犯美国利益。中美合作中要找好合作重点,让美国在中国的和平发展过程中获益。

结束语

中美关系并不一定只存在“冲突不可避免”的悲观论和“冲突让位于合作”的乐观论两种可能。事实上,中美关系很可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中美关系也是这样,并不存在“注定的命运”,未来怎么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并不是一时权宜性、策略性的政治需要,而是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根据国际格局变动和世界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战略性决定。这一决定的成功固然取决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努力,但也同样取决于美国的反应和互动。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国高层积极互动的努力下,进一步拓展双边、地区、全球层面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战略互信,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并使之限制在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框架内,中美关系就能够不断取得新的具体成果,开创不同于历史上大国政治悲剧的新未来,实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再次来到了关键的历史当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中美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中美两国人民幸福、为世界各国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编写

2015/11/15

资料来源:

外交部网站http:// 《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附:

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内容很多,建议略讲)

(一)缘起:

商业关系——中国皇后号;政治关系——《望厦条约》

复杂的记忆:负面记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正面记忆——联合抗日;复杂的记忆——《蒲安臣条约》、门户开放、退还庚款

(二)美国与中共的历史联系

抗战时期:迪克西使团,《红星照耀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马歇尔调停,介入内战

(三)美国与新中国的敌对与缓和

敌对时期(1949-1972):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有限的接触(大使级接触);“尼克松访华”——改变世界的一周

(四)1972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1972-1979:从缓和到建交

1980-1989:里根的挑战、中美安全合作

1990-2001:“苏东波”、美国“一超”地位的形成、“9.11事件”

2001-2010:反恐合作、台湾问题、中国和平发展、2008华尔街金融危机,G2和G20 2010-迄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五篇:解码新高考:新高考下的挑战和机遇

高考,永远是牵动人心的词语,不得不说,新的高考招生模式给了人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欣喜和期待。有人说,新高考改革开启了“扬长模式”,让学生在选择中“扬长避短”,成就更加个性化的自己。

如果说,“选择”是新高考赋予学生的关键词,那么在“选择”的背后,新高考又给目前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高中教育资源面临空前挑战

新高考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校出了好几道难题。

同一门科目,一部分同学选为学业水平考试,另一部分同学选为高考科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高中学校必然得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而这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现有师资难以满足实际课程开发需求。

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必须走向小班化,所需教师必然多于现有的教师;其次,每门学科的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老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的老师则可能出现过剩现象。

此外,学生在选课时,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很可能会同时注重名师效应,集中选择某位老师,这样势必造成部分老师工作量过大的现象。

还有校长分析,学校对老师的需求还将呈现时段性落差。按新高考方案,学生大多数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最晚将于高三上半学期10月份结束,一旦结束,这些学考科目的任课老师就过于富余。而这之前的高

一、高二,部分学科老师却可能出现不足现象。尤其是新旧高考过渡期,这一矛盾将更为明显。

“除了师资外,学校硬件设施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教室和设备。”江山滨江高级中学校长杨之明表示。

对于这些挑战,不少校长建议,是否能尽快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在县域或市域中,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对各校部分学科老师按需求进行跨校调配。此外,也有校长表示,首先要打通本校内不同年级学科老师的流通。

学校生存或将遭遇“洗牌”

采访中,不少校长和专家都认为,新高考改革方案对目前的学校来说,会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挑战和机遇,甚至有可能对当前的学校生存状况来一轮“重新洗牌”。

衢州市教研室主任徐衍昌表示,新高考方案实施后,传统意义上的主副课不复存在,无论什么学科,学生喜欢、能学好、符合个性发展方向,是确立学科地位、教师地位的最关键因素。

“现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科,接下来慢慢成熟以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老师,未来还可能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以及学校的强势科目来选学校,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很多的要求。”有校长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在学校上选择的余地将更多,而对于学校来说,目前三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也将面临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些校长认为,好的学校,学生偏科的现象要少一些,各学科发展也要均衡些,将来也会发展得更加好;处于中等的学校,可以根据发展强势学科来培养学生,找准定位,特色化发展,也有机会成为“后起之秀”;对于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强势学科,在这一轮的新高考改革中,比较难找到突破点,除非学生都往职业教育的方向走,否则这批学校将面临淘汰。

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春天

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等四种考试招生模式。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通道,特别是有效地扩大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从改革方案中看,不仅对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有所扩大,未来,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春天。

有专家表示,按照新高考方案,今后,分类招生将成为主渠道,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将分类招生,高职院校中也会有一些本科类的招生计划,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个广阔的升学通道,对不少普通高中里学习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更加靠谱的渠道。

在四种招生模式中,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单独考试招生只限中职生。

高职提前招生,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高校择优录取。另外,还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

“‘一档多投’意味着考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专家表示,选择多了,考生的压力就相对减轻,而且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如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可由考生自己选择要被哪一所学校录取。

这些举措在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通道的同时,也加大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对于普通学校和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都带来了动力。

记者 吴昊斐 通讯员 姜建华

下载浅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使用的机遇、挑战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使用的机遇、挑战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性复合型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主流。因此,结合社会的新发展趋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探究(推荐阅读)

    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探究 浦东新区院反贪局 邹文海 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仍然处于高发、多发趋势,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案件任务艰巨。职务犯罪是智能型、隐秘型犯罪,犯罪行为有职务......

    2014年我们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2014年我们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张锐总经理对2014年工作做了明确而细致的部署,设立生产指标,强化内部管理,我们将按照张锐总经理的安排部署,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建邦的发展贡......

    当前司法行政反腐倡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司法行政反腐倡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市司法局纪委书记 肖 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同时,新形势又使当前的反腐倡......

    2014浅论新媒体对执政党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浅论新媒体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摘要: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广。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朱继东 教学目的: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策动“颜色革命”,......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如今,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报纸发行面对的挑战和对策(模版)

    我国报纸发行面对的挑战和对策 【2005.02.25 09:43】 作者:邬晶晶来源:新闻记者 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际媒体集团对中国媒体市场的日渐进入,中国媒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