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条件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挑战和对策
新媒体条件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专门针对广播和电视培养的播音员与主持人队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涌现的新媒体以及各媒体逐渐走向融合的新媒体环境的需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接收方式也不断的更新和丰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新的媒体环境也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持人作为媒体业人员队伍中的一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勇敢地接受挑战。许多主持人在新媒体的刺激下,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参加职业训练。
关键词: 新媒体 职业规划 职业训练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①
21世纪,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模式培养的主持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新世纪主持人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首先,从业者的具体职责界限越来越模糊,“播音员”“主持人”“记者”都只是一个称谓, 其本质都是“传播者”。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概念越来越宽泛,已经不仅仅指播音员、评论员,有时记者也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比如美国2009年1月份上线的Global Post新闻网站,总部设在波士顿,共有18名的全职员工,包括高管、场销售人员和编辑,但有超过80个兼职记者,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在这个团队里,没有主持人,记者负责日常的采访、摄影、组稿、节目主持等各种工作。
其次,媒体形式的丰富和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主持人的影响力有待于提高。电视已经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手机电视、网络视频、手机报等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信息传播打通了媒体间的壁垒,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不同媒体往往从不同视角,发挥特长,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报道,用户的选择大大增加,而新媒体环境中的高科技渐渐抢夺了主持人的光芒,在这种 ①石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页。情况下,主持人急需提高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例如,微博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获得信息、交流意见的平台,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主持人。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时,微博用户老榕改名为榕通社,从不同于央视的角度报道叙利亚战况,因为报道方式和选取角度的不同,二者的报道有差距,结果央视的主持人和记者受到了观众许多质疑。
再次,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这要求主持人的态度和观念也要与时俱进。用户已经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反而更加注重自身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多媒体融合、并存的格局下,传播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增强,公众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传统的主持人向受户灌输的方式已经不适用时代的需要。
新媒体发展的如火如荼,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大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媒体的要求,主持人应该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用户、主持人三者角色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对自己进行职业训练,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职业规划。
第一,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将更加全面。电视是集声音、图像等技术为一体的艺术,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深厚的文化积淀表现不是靠主持人漂亮和帅气的外表, 而是要靠主持人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出众的气质、修养。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人们希望主持人能具备多种才能,可以主持不同风格、类型、渠道的节目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 这就需要从业者必须具备更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每人基本上都能担起两档以上的节目。
第二,学会和善于利用新媒体扩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播音员、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已由转述者和沟通者逐渐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在广播电视媒体之外,很多播音员主持人都拥有自己的博客、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①前几年,博客成为一种新兴的写作方式,比如柴静,作为大家熟知的央视主持人兼记者,不仅将电视作为自己的主持舞台,博客也成为她的第二舞台。在自己的博客里,她 ①关杨,《新闻传播》期刊,《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研究》,2011.9 或是反思,或是采访手记,都让读者看到了这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记者的努力与付出,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的曝光率越来越高,所以新媒体环境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创新是电视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主持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的精神。媒体资讯业的迅速发展, 观众可以选择的机会增多了, 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 应该在不断的创新中抓住受众者, 在不断的创新中开拓受众群体。播音员主持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主持的层面,而应该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创新。
第四,在新媒体环境下,加深对受众的了解和互动。新媒体时代更加强调用户的主动性,随着电视节目类型的丰富,受众选择的空间变大,不同电视节目的受众已经进行细分,为了吸引受众,电视节目必须更好的满足受众需求,主持人只有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才能了解观众的需求,工作才会有改进。
第五,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多媒体融合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所要求的精湛的业务能力,还必须观照多媒体平台,具备全媒体观念,掌握多媒体传播所必需的技术手段。①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天津电台就“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主持人——《当话筒遇到微博》”座谈时提出“言论是媒体的旗帜,这就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主持人要具备言论能力,即口语议论能力,对具有一定生发空间的社会话题能用新闻语言谈出观点”。虽然这是对广播主持人提出的要求,但同样也是适应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人要想谈出自己的观点,必须有足够的积淀,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
①关杨,《新闻传播》期刊,《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研究》,2011.9
第二篇:2014浅论新媒体对执政党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浅论新媒体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广。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新媒体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媒介为代表,不仅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政治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结构模式和发展形态,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新情况,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成为党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机遇挑战新媒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在全球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媒体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成和传播信息的媒介,而且深入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开始扮演主导角色。正如美国学者梅尔文所说:“一个社会的传播过程的性质实际上与该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关系重大。”新媒体也直接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生活,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巨大资源但同时也给共产党的执政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
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对党的执政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如何应对,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党急需面对的严峻问题,而新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机遇。
1.新媒体为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架起了桥梁
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历来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在成为执政党以后,更是将人民群众的呼声、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巩固 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而在当今时代如何怎样更好地团结更多的人民,必须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人民已经不是落后、无知的人民而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中国人民也是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时代的前沿。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所有地市县和大部分乡镇,网民总数已超过3亿人,普及率达到22.6%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所以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中国,要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要重视要新媒体这一新型、有用而高效的工具。新媒体具有巨大的动员功能,新媒体不仅是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而且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功能于一身的“全媒体”,所以新媒体在集中了传统媒体的优势的同时,还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海量性、社群性、草根性、个人性等优势。所以新媒体是党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2.新媒体为执政党民主执政提供了条件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透明化是执政民主化程度的标志,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信息传播透明化使政府考虑的事情引起群众共鸣,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政策上体现出来,这是各阶层的利益得到满足的内在需求,更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自由度的加大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以网络化为主线的当代传播在时空上具有无限的拓展性,人们控制信息的能力大为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不断加大,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公众的知情意识、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都会比以往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离散性又可能造成原本无疆界的时空分割,造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时[2]空上的新的分离,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增强了民众相对于执政党的独立性。许多过去只能通过执政党及其各级组织来做的事情,现在民众可以选择媒体网络的途径去做,客观上降低了执政党的影响力。因此,执政党必须借助于新媒体改进联系群众的方式,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群众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培植民主的群众基础,以进一步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社会动员力。
3.新媒体为执政党提高执政效率提供了前提
执政效率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执政效率的提高需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占有信息,科学优化信息,及时传递信息。而通过新媒体获取的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不仅反映了群众的呼声,而且蕴含着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新媒体提供的参考数据已成为执政党判断形势、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执政效率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使科学决策通过信息化的途径迅速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行动,成为社会公众看得见、听得着的执政活动。倘若一个执政党的战略、方针、政策不能转化为数字信息,无法借助新媒体把信息迅速传播为全党、全体人民所了解与接受那么提高执政效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执政党能否充分运用新媒体不仅关系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党的领导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二、新媒体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
1.对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网络时代,个别官员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表现出的迟钝、无知、蛮横等,都会在网上被无情渲染;少数官员的腐败、无能、低效等,都会在网上被迅速放大。互联网一方面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但同时也在撕裂社会、重组人群,使社会的情绪对立进一步扩大。如城管、警察、医生、教师、官员被“妖魔化”为网上“黑五类”。一旦这些人卷入网络事件,网友几乎不问青红皂白,一边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绝对压倒性的舆论声势,并立刻被传到网下,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兴风作浪。比如,最近网上热炒一条消息:《我国91%的亿万富翁是高干子女》。这组虚假数据在网上网下以讹传讹,迅速掀起波澜。人民网做了大量的调查,以事实为依据,发布了一篇澄清事实的文章,然而这篇文章远远没有谣言传播的快。[3]面对这种现象,认识要清醒。有的事件中,警察、城管、官员自身的确有问题,比如言行不当、滥用公权力等。但也有的是面对网络应对失措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广泛、传输快捷,很多问题也是真假难辨。加之现代社会的一些浮躁之风,为了宣泄和释放个人情绪,一些人无风也要掀起三尺浪,哗众取宠。一些群众宁可相信谣言和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政府的公开声明;宁可相信负面新闻,也不相信权威人士和正面报道。
2.对党维护社会稳定的挑战
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社会稳定”。也就是说政治
参与和社会稳定成反比,政治参与程度越高,社会越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网络时代,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分母扩大了,作为分子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执政党建设,必须及时调整,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借助网络的功能凸显、放大,甚至酿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热比娅集团遥控指挥。通过手机短信和QQ串联,数千名暴徒突然聚集在乌鲁木齐,打砸抢烧。这种悄无声息又迅捷的组织动员方式,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巨大的。作为应对网络舆情的手段,掩耳盗铃。不少互联网管理者多依赖于删除和封堵。只知道“拉闸”,却不知拉一次闸,就会多遭一次恨,多设一道墙,多一道和群众之间的隔阂。
3.对党舆论引导的挑战
每一个网络热词,都是一个社会热点。躲猫猫、欺实马(70码)、俯卧撑等等„„,网上一直就这么热闹。这个社会怎么了,一点小事,都可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瞬间传遍全国!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网上就会出现文字或视频;6小时左右就可能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左右网上跟帖就会达到高潮,形成热点。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和少数党政干部如应对失措,很容易造成危机。比如采取躲的方式,对网络信息麻木、迟钝,不关注网络舆情而失去舆论引导的先机,只能被动挨打;有的官员仍然采取堵的方式,有些地方仍将封、堵、删今年的河南灵宝事件,警方远赴上海去抓捕发帖者,罪是“诽谤政府”,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就这一抓,彻底抓掉了政府的公信力。[4]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单个事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受众往往是被媒介牵着鼻子走。像新闻学里的“魔弹论”:新闻就是枪,受众就是靶子。网络时代,受众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可以自己设置新闻议题。新媒体的新闻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内容真假分散不可控,舆论容易放大也不可控。
面对新媒体给执政党带领的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同时更好地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其根本方法在于大力培养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干部队伍。注重党员干部的上网工程。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外,党政干部要养成学网、上网、看网、用网的习惯,如果我们
7600万党员、7800万团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我们党员干部都行动起来,一定会从网上的弱势群体,转变成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挑战携机遇悄然而至,危中有机,顺势而为。只要勇敢实践,大胆创新,应对得当,就一定能驾驭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浪潮,使这一技术革命更好地服务于执政党建设,服务 于国家工作大局。
参考文献:
[1]梁毅,等.积极应对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挑战学习时报
[2]苏文宁.论新媒体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网络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4]马利.对互联网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网络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篇:解码新高考:新高考下的挑战和机遇
高考,永远是牵动人心的词语,不得不说,新的高考招生模式给了人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欣喜和期待。有人说,新高考改革开启了“扬长模式”,让学生在选择中“扬长避短”,成就更加个性化的自己。
如果说,“选择”是新高考赋予学生的关键词,那么在“选择”的背后,新高考又给目前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高中教育资源面临空前挑战
新高考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校出了好几道难题。
同一门科目,一部分同学选为学业水平考试,另一部分同学选为高考科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高中学校必然得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而这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现有师资难以满足实际课程开发需求。
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必须走向小班化,所需教师必然多于现有的教师;其次,每门学科的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老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的老师则可能出现过剩现象。
此外,学生在选课时,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很可能会同时注重名师效应,集中选择某位老师,这样势必造成部分老师工作量过大的现象。
还有校长分析,学校对老师的需求还将呈现时段性落差。按新高考方案,学生大多数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最晚将于高三上半学期10月份结束,一旦结束,这些学考科目的任课老师就过于富余。而这之前的高
一、高二,部分学科老师却可能出现不足现象。尤其是新旧高考过渡期,这一矛盾将更为明显。
“除了师资外,学校硬件设施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教室和设备。”江山滨江高级中学校长杨之明表示。
对于这些挑战,不少校长建议,是否能尽快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在县域或市域中,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对各校部分学科老师按需求进行跨校调配。此外,也有校长表示,首先要打通本校内不同年级学科老师的流通。
学校生存或将遭遇“洗牌”
采访中,不少校长和专家都认为,新高考改革方案对目前的学校来说,会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挑战和机遇,甚至有可能对当前的学校生存状况来一轮“重新洗牌”。
衢州市教研室主任徐衍昌表示,新高考方案实施后,传统意义上的主副课不复存在,无论什么学科,学生喜欢、能学好、符合个性发展方向,是确立学科地位、教师地位的最关键因素。
“现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科,接下来慢慢成熟以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老师,未来还可能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以及学校的强势科目来选学校,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很多的要求。”有校长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在学校上选择的余地将更多,而对于学校来说,目前三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也将面临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些校长认为,好的学校,学生偏科的现象要少一些,各学科发展也要均衡些,将来也会发展得更加好;处于中等的学校,可以根据发展强势学科来培养学生,找准定位,特色化发展,也有机会成为“后起之秀”;对于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强势学科,在这一轮的新高考改革中,比较难找到突破点,除非学生都往职业教育的方向走,否则这批学校将面临淘汰。
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春天
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等四种考试招生模式。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通道,特别是有效地扩大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从改革方案中看,不仅对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有所扩大,未来,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春天。
有专家表示,按照新高考方案,今后,分类招生将成为主渠道,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将分类招生,高职院校中也会有一些本科类的招生计划,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个广阔的升学通道,对不少普通高中里学习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更加靠谱的渠道。
在四种招生模式中,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单独考试招生只限中职生。
高职提前招生,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高校择优录取。另外,还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
“‘一档多投’意味着考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专家表示,选择多了,考生的压力就相对减轻,而且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如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可由考生自己选择要被哪一所学校录取。
这些举措在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通道的同时,也加大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对于普通学校和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都带来了动力。
记者 吴昊斐 通讯员 姜建华
第四篇:深圳流动人口:贡献、挑战和对策
深圳流动人口:贡献、挑战和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人口管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并从中国城市化的角度,分析了深圳流动人口规模、结构与流动的基本情况。文章认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流动人口为深圳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支撑了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优化调整,但在公共设施提供、科学管理城市和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文章对深圳主要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
深圳流动人口:贡献、挑战和对策
中国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吕锐锋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中国的人口管理基本制度。中国现行的人口管理制度实行的是户籍制度,户籍分为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两大类型。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8%增加到2009年的46.6%。但中国当前仍然是一个城乡差异很大的国家。在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业人口。现在,每年大约有2亿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其中的78.7%,约1.57亿为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要想准确理解深圳的人口发展情况及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与挑战,我想最好从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入手。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的三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中,深圳主要代表了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发展特征。
一、深圳流动人口情况
深圳是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只有30年历史的移民城市。在1979年底,深圳只是一个约31万人口的海滨小镇,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到2010年,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已达1500万,三十年增长了50倍。在1500万实际管理人口中,户籍人口242万,居住一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650万。除这两部分之外,还有约600万实际工作和生活在深圳,但停留时间少于一年的非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就是我们所设定的流动人口的概念,约相当于实际管理人口的85%。在中国,现有的很多经济中心城市,实际管理人口中
都有相当比例的流动人口,但都没有像深圳一样,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达1:5如此高的比例。需要指出的是,高比例的流动人口与工业化推动下的中国式城市化紧密相关。工厂生产以及由此衍生的服务需求,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深圳尤为突出。深圳流动人口基本以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年轻人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主要从事着务工和经商等工作。
现在,一些媒体开玩笑式的将深圳的人口归纳为“七宗最”:流动人口总数最多、人口倒挂现象最严重、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人口年龄结构最轻,育龄期女性比例最高、文化程度最低。
二、流动人口对深圳城市发展的贡献
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与流动,为深圳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快速的城市化,既支撑了城市建设的快速拓展,也不断推动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第一、提供了快速城市化所需的劳动力资源。在深圳快速城市化三十年,低廉劳动力持续性的大量增长,降低了深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三来一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深圳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竞争优势。第二、解决了深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30%左右的流动人口工作在深圳各类“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生产性岗位上,有力支撑了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优化调整。第三、加快了深圳服务业的发展。流动性人口既是深圳服务业的就业者,又是深圳服务业的消费者。约30%左右的流动人口在从事经
商等服务性行业,同时,流动人口是深圳城市消费品的最大需求者。
流动人口也对其户籍所在地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到户籍所在城市,使用在深圳工作与生活时所掌握的技能、经验或者资金,实现在户籍所在城市的创业,从而带动当地的城市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深圳依托流动人口所实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贡献。
三、流动人口给深圳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
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公共设施提供压力大。按照当前的中国城市建设标准,是按照户籍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设施。虽然深圳按照户籍人口,以及在城市工作与生活超过一年的非户籍人口配置公共设施,但仍然不够用,距离深圳为所有人口提供网络化、均等化的优质公共服务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在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等方面压力较大。第二,科学管理城市难度大。深圳存在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季节性迁移明显等特征;同时,随着流动人口增加,需要协调的利益、矛盾与问题必然相应增加,科学管理城市的难度不断加大。第三,保障城市安全责任大。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内,必然会对城市的公共治安带来极大的挑战,建立和谐发展的城市责任重大。
四、深圳的流动人口政策
在未来的30年中,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深入推进,在面临流动人口的可能挑战方面,深圳也正在积极的采取加以应
对。第一、深圳正在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深圳正在考虑对流动人口放开户籍,为他们提供加入深圳户籍的机会,促使流动人口能“不再流动”。流动人口只要在居住年限、健康、文化、技能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就能成为深圳户籍人口,从而使更多的流动人口享有深圳提供的各类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第二、深圳正在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工人流向欠发达城市。深圳正处于城市转型期,深圳政府在持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的实施高新产业战略,引导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往欠发达城市转移,推动传统产业人口的外迁。第三、深圳正在积极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通过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发挥社会的力量,对流动人口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同时,我们也希望,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在社会求助、提供公共福利等方面,能成为政府的有力补充,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救助。在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的建设方面,西欧各国的实践,一直是我们所努力学习的模式。在这一领域,我相信,我们会存在许多合作的机会。
我们客观地认识到城市化背景下的深圳流动人口的产生、特点和挑战有其必然性,我们已经在引导流动人口入户、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还不够。2010年在中国举行的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号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立足深圳,向欧洲、美洲等发达城
市借鉴成功经验,推动城市的健康、良性与持续发展,为深圳市民,包括每一位在深圳的流动人口,提供优质工作与生活环境,推动深圳从人口大市向人口强市转变。
第五篇:新媒体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媒体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随之得到不断创新。新媒体逐渐成为人民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思考方式与学习方式,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优势,避免在新媒体教学中出现各类弊端,使目前高职思政工作深入适应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阐述研讨在新媒体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教学挑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前言:在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中,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竞争愈发强烈,就业压力更是尤为显著,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在整体教育结构的位置得以突出。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存在着不同的教学导向与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各类技能。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逐渐与新媒体相结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大学生能够获取更多实用信息提供帮助,新媒体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存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在时代发展中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层提出,新媒体具有狭义与广义两层含义,狭义指的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手段,其中主要包括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等,以数字化为载体的媒介方式。广义则指的是新媒体是包括90年代后出现的所有媒体,是依赖于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等新型电子技术发掘出的媒介形式,主要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字电视与多媒体设备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新媒体采用的是广义说法。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为各领域应用打好坚实基础是新媒体的一大优势,在高职院校的教学领域中,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发广泛。新媒体为高职院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体制,信息的迅速传播,强化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信息的传播意识,从而获取的信息更是逐渐增多。并且,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使高职院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谐,解决了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直无法调节的矛盾。但由于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程度的影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的形成有着一定打击。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有着双重影响。高职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建设尚未完善,具有可塑性,新媒体的丰富信息内容传播的速度导致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时,无法分辨信息利弊,不会对网络中含有不良成分的内容进行排除,反而全盘皆收。这就要求思政教育教师合理科学运用新媒体这一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构建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大学生的机遇多于困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新事物容易接收,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具有很强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交际有着快捷方便、信息传播迅速、对大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提供导向、关注和谐社会等不良影响。
(二)消极影响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交际有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网络是具有开放性质的系统平台,不良信息的趁虚而入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习来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打击,网络中存有一些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信息和一些低俗信息及违背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信息,由于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导致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阻碍。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商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喜爱网络的大学生成为了商业的消费者。在网络中,经常在热门网页中出现许多商业广告,由于大学生的主观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对消费没有抵抗力,在大学生对商业广告进行消费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了差异较大的认识。这样不良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新媒体的信息量较为庞大,大学生更青睐于通过手机和电脑进行社会交流,使用社交平台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长期以往,大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开始缺乏关注,缺乏兴趣,从而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另外,新媒体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有着消极的影响,虽然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较为广泛的认知,但是也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不良的影响。由于网络能够便捷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大学生会无论时间地点的进行上网,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打击,使学生严重依赖网络,减少了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导致性格偏激化发展。
三、新媒体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挑战的对策
(一)打造双向交流和相互研讨的教学模式
思政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树立大学生的思想理念,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理念关键在于其来源方式。在传统教学授课中,灌输式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知识点,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可能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思考,进行双向交流,那么就会达成思政教育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较为在乎表述出自身的想法,希望教师和同学可以聆听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在学生表述中出现错误时,学生才会虚心接受正确思考课程知识点。
(二)建造以生活为本的务实教育 随着网络化的持续发展,信息的传播愈发顺畅,传统课程教学的单一性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只有大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会辨别是非的思维逻辑,取知识点的优势去其劣势。
(三)思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思政教育要切合大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注重学生正确道德人格的培养。学生应在生活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体验社会思政教育。如果只停留于课程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过程的浅显讲解,学生只会领会教学知识点的表面含义,无法切身体验,如果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并将经历过程和自身感受在课程中向教师和同学表述。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中华美德的深意,理解思政教育的精髓。
(四)利用网络优势创新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的使用开始普遍覆盖,高职校园的大学生逐渐从阅读和浏览开始,朝着自主参与和写作应用发展,逐渐从一味接受网络信息向积极利用网络创造信息发展。在高职校园的思政教育中,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忽视,强化学生对思想与信息的交互,发掘出学生思政教学的便利优势,构建学生喜爱的互联网学习互动平台。
(五)利用移动设备创新思政教育 智能移动设备的出现,使移动电话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能移动设备可以随时运用社交软件,使其逐渐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主要辅助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群聊功能随时进行针对性的问题研讨,通过学生实时更新的状态,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只是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全体大学生的责任,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以课程教材内容为引导,在实际生活中保持见闻习染心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切身感受思政教育的力量时,才能以正确的思政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使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参考文献:
[1]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2]许灿荣,徐喜春.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01):19-23.[3]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