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劳动人口减少、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巨大缺口, 老年人储蓄减少,社会救助需求增加−,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 制约经济的发展供养比例增大, 加重了赡养负担。我们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以应对“银色浪潮”。关键词: 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的实现,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又成为新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对我们而言显然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没有作好应对准备的前提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就悄然来临了。据有关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会在2030年左右到来,峰值为4亿左右并将持续20多年,这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预计2039年辽宁省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1.45%,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几乎三倍于总人口增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1964年,我省仍是年轻型社会,到了1982年成为成年型社会,比全国平均提前8年,而到了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比全国提前了5年。2004年辽宁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9.02%,是全国除直辖市外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从1990年到2000年,每年我省总人口平均增加0.58%,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均增长比例为3.3%。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负担日趋加重。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占人口2/3的农村老年人保障状况亟待改善。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待研究。
四是医疗保障费用增长显著,医疗保障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老年期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据中国老龄科
研中心的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在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据北京市调查,占公费医疗对象18.39%的离退休人员,占用医疗费45.2%,为在职人员的3倍。据两周患病率指标的调查,老年人消耗卫生资源是全人口的1.9倍。随着老年人增多,各项费用将进一步上升,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的负担。
五是教育和科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老年科学和教育。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严重滞后。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老年学研究,40年代国际老年学学会成立,说明老年学很早就引起他们的重视。而我国目前老年学的研究和教育基本是空白,高等院校不设老年学课程,没有老年学专业,也没有设置老年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国,我国没有一所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和照料人员严重不足。1998年我国医护人员比为1:1.1,远低于1952年的1:2.26,也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1:2,2000年我国护理人员与实际需求相比尚缺336万人,其中我省占很大一部分。全科/家庭医生奇缺,康复医学发展缓慢,衰老机理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切实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
六是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政府负担加重。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 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总的来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规模大、速度快、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老龄化将给我们带来四方面的挑战:一是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比2000年猛增65%,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二是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2004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比上年增长了三成多,超出了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2005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总床位仅150万张,而实际需要却高达700多万张; 四是由于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美好的愿望,标志着经济、文化、卫生和社会安定的水平。当然,我们也应当以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这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有必要尽快实施“成功的老龄化战略”,以利于应对日益突出的老人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会参与、生活照料等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挑战,进而利于实现老龄化不利影响的最小化和老年人价值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从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我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负担较轻这个“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利于积累的增加,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举办养老福利服务设施,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第一,加快养老保险网的构建。要继续坚持个人责任与社会互济相结合以及保障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并将改革创新与量力择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步伐。重点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
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计算方法作用。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企图通过社会统筹的方法从内部消化转制成本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征缴率已达到极限,很难通过增加征缴率或开拓覆盖面来奏效。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工资每年只递增0.38%,到1978年职工的货币工资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有21.88元。而国民收入的积累率却由1952年的21.4%增长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达43.8%,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8.9%。所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2000年至2020年,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而总抚养率相对较低的时期。如果紧紧抓住这20年宝贵的时间,增加积累,将空账填空,顺利完成转制的历史性任务。
第二,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的步伐。根据养老机构的资质等级和照料扩理难度等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完整规范的格式合同,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不平等和违规现象,将社会化养老服务上升为法律。在《合同法》修订时增设“养老服务合同”,将社会化养老服务纳入整个民法体系中,使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能尽快进入法律化的轨道。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年轻一代在工作和赡养老人之间分身乏术,难以承担起赡养两辈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通过调动社区力量参与并发挥养老功能是必要和必然的选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Day Center),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通过社区还可以建立各种老年社团组织,代表和维护老人的利益。老年人的需求和意见可以通过老年组织来沟通、化解和传递,使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区还可以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中发挥作用,大力普及卫生保健站。使老人在社区内就近接受医疗服务,举办“家庭病床”和“社区病床”,一方面方便老人就诊,另一方面降低医疗费用。社区还可以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开展由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的活动,对于学有专长的知识老人和能工巧匠,应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真正使老人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了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在社区大力推行“劳动储蓄”和“时间储蓄”的“自助助老”制度。
第三,重视银色人力资源的开发。老年人越来越多,也就构成了越来越厚重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而且我国的“银色人力资源”中有一座不可再生的“智力富矿”。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实施“老龄效益化”的战略,让老龄化迅速迸发出积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以进一步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如何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采取扩大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充分运用市场的机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
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老年需求。老年人口消费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老人的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由于市场日益成熟,市场逐步细分,老年人特定的需求必将形成愈来愈鲜明的老年特定市场,并以此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老龄产业可分为以下8个领域:一是卫生保健服务业,如生产特定药品、医疗器具、延缓衰老保健品等;二是家政服务业,如必要的家庭护理、居室的修缮、临终关怀等;三是日常用品制造业,如老人服装、防滑器具、老人交通工具等;四是人寿保险业,如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养老投资连接保险、特定保险等;五是旅游娱乐业,如旅游服务与陪同、老年棋牌、运动、曲艺等;六是房地产业,如老年公寓、托老所、专科护理机构等;七是老年教育产业,如老年学校、老年职业培训、老年职业介绍等;八是咨询服务业,如心理咨询、婚姻介绍等。为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发动全社会兴办,应简化项目立项和审批手续,实行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社会捐助,鼓励社区自办经济实体,多种形式创办老年服务机构。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启用闲置的社会设施进行再利用,招募社会志愿者扩充老龄产业的人力资源。在老龄产业的一些领域,带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不应把获取利润最大化作为兴办产业的唯一目的,收费要合理,要适应老人及供养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坚持服务第一,坚持薄利多销,坚持长期办下去,使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第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突出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未来的我省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这项保险在辽宁、福建等地试点以来,全国累计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超过4500万户,投保金额在40亿元以上,受到这些家庭的欢迎,他们由养儿防老走向投保养老,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今后还应继续加大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力度。另外,还可以大力推广“绿色养老保险”的做法。在乡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划出一块土地、山坡、草场或池塘,由地方财政拨一点,乡镇集体筹一点,群众自己投一点的办法,兴办种植业和养殖业。由村里青年义务投工,派低龄老人轮流看护,产业的收益补助老人养老,这种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自愿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资金来源于村办工副业的自留资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老年农民或按年度或按月份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从80年代兴办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整顿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已经停办了2年,现积累基金184亿元。对于这项制度下一步向何处去?移交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维持现状,则现有的管理人员继续消耗着管理成本,长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决断。笔者建议,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时建立中国农村保险公司,性质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商业化经营,接管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社会养老保险转化为商业养老保险,继续承保。另外,该公司还可以开展全国农作物财产保险业务,填补我国在这一业务中的空白。在组建完毕正常运营之后,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养老保险司的功能转移到保监会去。
第二篇:世界经济总体态势对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经济总体态势,以及对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但对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复苏基础趋于稳固。美国经济增速将略高于去年,欧元区仍难摆脱负增长,日本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态势有望扭转。全球金融形势将有所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政策仍将趋紧,货币政策有望继续宽松。我国仍将面临外需不足、贸易摩擦增多、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以及热钱冲击等严峻挑战。
对我国带来的挑战:中国当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长期以来,强劲的外需充当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复苏前景黯淡,抑制了我国一部分产能的出口,激化了当前产能过剩的矛盾。数据显示,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背景下,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加之国内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转型遭遇困境等因素,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七个季度增速放缓。外部经济复苏缓慢、过剩产能难以完全消化以及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变化,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成为趋势,这加大了我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压力,成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挑战。
对我国带来的机遇: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借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和全球外需市场的繁荣,结合自身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通过扩大出口,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到制成品大国的转变。今后在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迷的背景下,全球投资者将更为看好我国经济前景,世界范围中高端资源有望进行重配,届时将出现先进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新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部市场的萎缩造成我国出口红利的减少,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倒逼我国不得不扩内需、搞创新。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已渐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机遇也将由“内外并重”转为“以内为主”,中国已具备自身创造战略机遇的能力,发展机遇出现了转换,内需代替外需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篇: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黄元元 唐雯霞
[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迅速、大规模、高龄化地到来,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很难适应这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针对人口变迁趋势,我国应在老龄人高峰期到来之前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建立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制。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216-02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与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已接近1.32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1.2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1.3 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高龄化的老年人口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老年人口自身的高龄化,即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向高龄化发展,可以称之为人口高龄化。我国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相对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0.9%后,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然后回升到2030年的10.9%,随后到2050年快速上升到21.3%,是2000年的2.3倍。高龄老人由于年纪增大导致健康水平明显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也随之下降,成为病残的高发人群。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扶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从而对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2.2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总人口的增加速度。根据我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为解决这种收不抵支的矛盾,一些地区不得不将储存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用于当期的统筹资金支付,由此导致个人账户空转,或出现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从整体上看,这种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状况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2.3 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扶养比是从经济学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动态指标,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人口扶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变化比较明显。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扶养比从2000年的15.7%上升到2050年的56.8%,将上升41.1%。少儿人口的扶养比则从2000年的37.2%下降到2050年的28.3%,下降8.9%。即便是少儿人口扶养比下降,但由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扶养比上升的幅度较大,也将导致总人口扶养比从2000年的52.9%上升到2050年的85.1%,将上升32.2%。大幅度升高的老年人口扶养比例加重了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这是我国养老保障必将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它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2.4 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一是基本养老金支出加大。2006年,各级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04亿元。二是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增多。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其他老年福利保障支出,如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等。这些支出的急剧增加,会减少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3.1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我们应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过去现收现付状况,实行“统账”结合的积累制。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2000年,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2002年,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这样使无论在何种性质企业退休的老年人无后顾之忧,做到老有所养。
3.2 开辟多渠道投资,建立可持续性的保险金体制
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老年文化教育、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除国家投资外,设立养老生活保障福利彩票,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
3.3 倡导个人储蓄养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养老储蓄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原则。保障水平低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面具有可能性,但同时也使保障的风险过于集中,这样也为其他的保障项目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发展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要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保护和鼓励养老储蓄。应建立养老优惠储蓄账户,对存款数额设定最低的储蓄限额,子女也应定期将部分收入存入该账户,所有权归其父母,当其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支取使用。这样,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也可以缓解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障支出逐年增长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3.4 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
老有所养是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人类生存标准,这种思想发展到近代已演变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目标,进而上升为国家责任。就我国而言,为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应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老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在此方面,笔者认为一应加快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如可兴办不同档次、不同形式的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二应在城市医疗制度改革中适当向老年人口倾斜,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通过发展家庭病床,采取定点、巡回、上门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服务;三应通过创作各种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开办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把对老年人的思想工作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第四篇: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一.纵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体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弊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使企业和劳动者既有机遇,又有风险,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物价不稳定等问题纷至沓来„„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非常必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全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潮的推进,社保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低保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表现在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基本保障方式上,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扶持。
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似乎已经做得几乎尽善尽美,很多相关的影响评价要素,如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各项社会保险缴费的收缴率等,常常都高达95%以上。然而站在市民的角度上看我国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由于制度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在得到了市民的分外关心的同时,也受到了我们褒贬不一的评价。
这就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给予人们的两种不完全一致的印象。这种不一致实际上可能表现出的是两种评价体系的差异。其一,政府有关部门是在一个既定的政策框架中来进行自我评估的,只要达到了这个政策框架中规定的目标,他们就完成了任务,因此,以《公报》的形式公诸于世的政绩本应是无可反驳的。其二,社会保障对象是以他们自身所得到的实惠来衡量政策的优劣的,一部分在政策视野之外没有或没有完全得到实惠的个人或社会群体自然不会给予相关的制度好的评价。这种差异也对我们有一个告诫:就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已经取得的成绩理应发扬光大,但改革之路尚且任重道远。
二.建议
社会保障作为由国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行为,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保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平等竞争,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这都是它需要得到优化与重视的必要性,值得我们全方位斟酌。
A在保障服务方面的努力方向
1.养老制度
展望未来,老年人的生活区域可能走两个极端,集中在老城区,或者是在城乡集合部和卫星城的新兴小区,这些地方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应得到特别关注。毋庸置疑,所有的设施都需要配备服务人员,不然,一切“工程”仍是形式主义的空架子。实际上,一个可行的对策是:“政府买岗位” 不一定就局限于“保洁、page1
保绿、保安”,政府大可以购买老年服务的岗位,何乐而不为呢?
2.医疗体系
现应改变现在以大医院为重点的医疗体系建设的思路,而应向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转变。应该彻底改变坐等病人上门的“坐堂式”服务,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上门服务”作为主要方式。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还应该尽可能近居民延展。
3.失业保障
就国情和市情来看,失业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总会有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沉淀在社区中。所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的社区机制必不可少。这些机制既为社区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信息,也在他们没有找到工作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
B在“发展生计”方面的努力方向
随着城区的扩展,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们成为领取低保的市民,并且他们极有可能沦为城市贫民。对于这两类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些。让所有的人都去劳动力市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并不是一个明智的社会决策,明知其不可为而非要人去为之,这越来越近似于政府的“推托之词”。只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以“发展生计”与“社会保障”两条腿来走路,肯定比只有社会保障一条腿的“单脚跳”效率要高。
以下是发展生计具体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完善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使社会保障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近而拥有法律的强大保障。
2.建立统一健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只有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才能增强抵御和分散风险的保障能力。而做到政策统一、管理制度化;改革原有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是刻不容缓的要求。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现行的社会保障以侧重于救灾济贫为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社会保障资金由目前的企事业单位发,改革成社区化、社会化发放。
4.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使用的社会保障基金也将越来越多。推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有助于形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模式,并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加强对社会保障干部的业务培训、法制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以适应社会。
page2
三.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需要改弦易辙,因为目前社会保障仍然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最需要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反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全部的社会保障责任尽数由政府包揽,负担沉重,效率低下,导致社会保障难以发展;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日益困难,各项保障制度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日益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建设的发展,可能使更多的社会群体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庇护,如流动人口、失地农民等等。
目前尚且不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前景作出具有确定性的描绘,更难以给出一个数量化的指标体系。但是,革新需要勇气和胆略,也需要充足的财力做后盾,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需要真正扩大到包括所有有需要的市民,不分户口、不分城乡、不分所有制、不分单位性质;所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都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基本保障,由政府操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都要保证兑现承诺;二是补充保障,按个人需求自由选择,以市场的方式运作,政府立法监管;社会保障基金应以个人按工资的一定份额缴纳,企业按利润大小交税,政府在基金出现困难时给予支助的方式筹集;并且政府要提供充分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以满足所有的人的基本需要,如此老百姓后顾之忧得到解除,满意度有很大提升。
page3
第五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作业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障 问题 对策
通常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指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社会再分配机制。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复杂得多:既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有新体制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为:
1、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立法空白多。我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既没有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也没有制定作为社会保障法当中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法》,至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就全国人大立法而言几乎仍处于空白。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中,大多是在改革中出现问题而应急立法的产物。
2、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力度不够、刚性不强,使得资金缺口较大。由于现行的缴费方式、制度多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在征收力量不足,手段缺乏刚性的情况下,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不规范的征缴方式很难为社会保障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以致社会保障资金到位率低,缺口较大,特别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多年来一直空账运行,统筹账户连年赤字,收不抵支,存在巨额资金缺口。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占社会保障重要组成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所引发的问题也急需解决。
3、资金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4、国家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大,社会化程度低,企业压力大。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家不再统揽一切社会保障经费的筹措,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仍然很重。国家负担重除了因为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继续由国家负担外,还因为国家目前还负担着一部分本应由三方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在负担;另就全国范围而言,公费医疗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
5、医疗保障资源分布不均,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作为医疗行业监管者的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主管者,无法根中立地行使其监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有意无意为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高设有形无形的行政壁垒,为公立医疗机构谋取了行政垄断地位。而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是公立医院,显然再次为公立医院创造了行政垄断地位造成药品市场的垄断和价格统治。从分布范围来看,我国医疗保障分布严重不均。主要分布在医疗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和收入条件较好的中高收入人群,一方面占全国人口少数的中高收入者不仅不存在看病贵的问题,以相对廉价的成本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资源对于低收入人群的相对短缺,他们的收入无法承担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和当前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但是他们难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障来和廉价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目前,政府每年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要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陪护服务得来。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转并进一步盈利,“以药养医”格局逐渐形成,进而发展到医院“以利为纲”的地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必须相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必须纳入法治轨道,并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同时,有无完备的法律法规,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只有体制、机制、法制“三制”健全完善,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了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我国早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当在积极进行改革实践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目前,由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
2、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社会保险的制度运行有赖于资金的支撑,社会保险远期基金支付压力很大,若要缓冲压力,填补缺口,必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同时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一是各级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须列入公共财政支出,且必须提高比例,笔者认为应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社会保障资金,以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将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投入资本市场,把保值增值的压力转变为良好的投资回报。但要坚持如下的原则:始终把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保障积累基金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严格监管,确保完好。三是建议在全国推行厦门等地已实行多年的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的办法,以强化征缴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四是降低待遇,减少替代率。五是适当推迟退休年龄。
3、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要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打击骗保行为,首先建立信息联网,是社会保险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基础工作;广泛运用现代化化信息管理技术,健全养老、失业、医保信息监控体系,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异常数据的监控、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宏观与微观、常规与突击、全面与重点等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其次,大力宣传举报制度,将养老、失业、医保政策执行过程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营造全社会打击骗保氛围。再次,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决不手软,让“骗保硕鼠”无处藏身。社会保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事业。需要大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如精算师、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投资人等)和一支既有理论和政策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干部队伍,应当加强这类专业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与培养,保证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运作,更好地行使社保机构的管理职能。
4、新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要走公益的道路,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当前的医疗体制,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陪的推广力度。要解决新型 农村合医疗仅仅要求农民自愿和只保大病并不是治本之策。在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要保障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改革医保付费制度,消除“以药养医”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地位对药品零售环节的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赋予所有具有合法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医保定点资格,尽快形成医疗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降低全社会对公立医院的依赖程度,彻底改变公立医院垄断药品零售的市场格局
总之,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使社会保障这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真正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顺利推进。
MPA2010级研究生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