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1:5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媒体时代,如何更新高校新闻宣传的观念,改善高校新闻宣传的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成为高校宣传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媒体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做好高校宣传工作,应从提高“人”的新媒体素养入手,创新高校宣传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对高校新媒体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发展对策,创新高校宣传工作机制方法,实现“全媒体”战略整合。

【关键词】高校 新媒体 问题 对策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子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平台正在形成“新媒体”并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者能否与时俱进地做好宣传工作,有效发挥精神动力、思想保障、舆论支持和文化教育的功效,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着关键性作用。

我们发现,高校新媒体文化还显得并不成熟,尤其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活动与校园新媒体信息的互动中更显得如此,它还远远不能担负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导功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大学生成长,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大学生的精神灵魂,上述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并与新媒体文化建设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定位于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如何开发利用好高校新媒体这一平台,并使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仍占主体,但逐渐走向边缘化

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是高校中分布最广的媒体形态,在校园媒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当前高校的传统媒体由于内容有限、时效不强、形式不活等局限,正逐渐被师生所远离,其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小,以至校报放置很长时间无人问津、广播被投诉“扰民”的情况时有发生。新兴媒体炙手可热,但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相当多的高校也开发了手机报,推出了官方微信、微博等。但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明显不够,如新闻网形式单

一、设备陈旧、缺乏互动; 微信微博栏目设置雷同、更新维护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等。

(二)各类媒体定位不明晰

各类型媒体应当审视自身的定位,根据自身特点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进行分众传播,这样才能提高传播效应。但当前校园媒体普遍存在同做一件事、同唱一台戏的现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同小异,这极不利于培育出各自的优势和品牌。

(三)受众市场把握不准确

高校师生是极为活跃的群体,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盛行,传统的一对多的单向式传播正逐渐被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代替,在这种背景下,校园媒体若仍然一副宣传味浓、新闻味淡的官方姿态,必将导致师生敬而远之。因此,必须感受师生所想,回应师生所需,与师生话语体系融为一体,才能站稳脚根,乘势而上。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社会媒体通过管办分离,主管部门把握舆论导向,业务部门自主开展采编工作,有效地激发了运营活力。为适应发展需要,虽然相当多的高校都设立了新闻中心,但高校的新闻中心基本上都是与党委宣传部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业务和职能上存在交叉,使得新闻业务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专业做新闻。

(四)创新动力不足

相于对社会媒体,校园媒体处于高校这一封闭无竞争的环境当中,经费来源相对稳定,从业人员大多隶属高校行政管理系列人员,对他们的考评,也多从行政管理角度,而非新闻业务角度。校园媒体的管理和运行更像是一项行政工作,而非新闻工作,从而不利于激发媒体人的创新活力。

二、高校新媒体的发展对策

(一)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接触的媒体的丰富和发达程度可以?f是史无前例的,人类已经进入了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虽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但是它事实上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那就是加快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的优秀专业人才,这一点对于担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责无旁贷。要更新理念,强化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和新媒体编辑能力;新媒体的人才培养要以传媒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涉猎多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推进组织重构,优化管理运行机制

真正发挥其媒体运行功能,需要将思想教育、文化建设等职能剥离出去,专业做新闻。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在新闻中心的大框架下,突破当前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各自运行的状态将人员、设备等资源打通分配,可设立记者部、编辑部、发行部和技术部。新闻中心要制定年度报道计划,针对重大事件进行整体策划,对各新闻产品总体把关。记者部负责新闻素材的采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方面的内容,属于初级新闻产品。对于从记者部获取的初级新闻产品,编辑部分别根据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不同媒体的介质特点,各取所需,进行重新编排和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发行部负责将最终的新闻产品上网、发行和播出,并要专注于发行渠道的拓展和受众市场的开发等工作。技术部负责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新的传媒产品的开发,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融合效率搭建平台。

(三)高校新媒体的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大学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新媒体文化策略研究,探索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才能为青年学生营造出阳光、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增强高校新媒体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新媒体应用普及度。再完善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宁.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6,(18).[2]于鸿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5).[3]白正春,王爱萍.校园媒体与校园文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第二篇: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

【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对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高校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已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在潍坊部分院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率为85.7%。

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n,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0提升至90.1%,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学校学习的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与学习,与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课本上的以及与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但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同学却少之又少;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节日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在选择学习传统文化手段方面,57.6%的同学选择手机、32.7的同学选择了电脑、9.7%的同学选择了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自信危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到近现代遇到了严峻挑战,出现自信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观抢占了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由此?е麓笾诙源?统文化的自信缺乏正确的态度。

2.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建立在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契合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甚至在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易导致其盲目信任。

3.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商业化、物欲化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象牙塔”,在金钱、权力、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已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导致政治冷漠与投机、缺乏艺术情趣、道德素质低下等现象泛滥。部分大学生更多的向往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而漠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隐患。

4.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新媒体的发展,致使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淡化;二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掌握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老教师,在新媒体学习方面显得较为吃力;三是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对策

1.创新新媒体形式,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一是创新网络媒体。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如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就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二是创新手机媒体。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微信平台、APP软件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创新数字电视媒体。“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满足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相关部门应以文化节目为突破,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2.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积极作用。我国已经建设了很多关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典籍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二是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媒体平台。高校要立足于校园文化,将经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学生的客户端,学生也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发到朋友圈,实现高校与大学生的良阻三互动。

3.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是净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要加强媒体的监管,抵制“三俗”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媒体意识,接受社会提倡的文化,提高自律意识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二是实现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转换。三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当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更多的出于自发状态,需要高校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保证大学生拥有应对媒介类型多样性、媒介信息内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D宁,李其军.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叶广西教育,2015(35).[2]李双斌.互联网+生态圈下的科技媒体融合与变革[J].科技传播,2015(11).[3]崔军艺.影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因素及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2016(2).

第三篇:新媒体形势下网站发展浅析

新形势下乌鲁木齐在线网站发展策略浅析

乌鲁木齐晚报社 学员:刘 彬 2010年5月5日

转眼间乌鲁木齐宣传干部培训班(作为地方新闻门户网站,乌鲁木齐在线网站所依托的乌鲁木齐晚报受到地域性影响很大,所以乌鲁木齐在线网站除了本地新闻有着无可替代的原创性、唯一性与及时性以外,其它如国内、国际、财经、社会、娱乐等类新闻都难免从新华网等全国性大网站上转载,从规模与时效上自然就无法与这些新闻网站竞争。因此,花大力气做本地以外的新闻最终是吃力不讨好,做强做大乌鲁木齐本地新闻才能扬长避短。而且,现在各省、市的重点新闻网站实际上也是本地区的门户网站或代表性网站,追求本土化、地方特色化是其总体的定位目标或定位趋势。

有人说过:虽然互联网无处不在,但上网的人却总希望在本地的环境中和别人进行互动交流。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地方网站本地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承认在互联网上地理距离可以忽略不计,但也不要一提到互联网就彻底消灭地域概念。毕竟信息资源有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

其次,网络新闻专题是帮忙受众克服时空迷失感的一个途径。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海量特点,所以好的新闻专题可以通过若干稿件的有机结合,来加强稿件的联系,提高它们的相互配合的能力。

网络新闻专题具有明显的“整合”优势。所谓“整合”就是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最终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果新闻报道零散地混杂在“信息洪水”中,很容易被淹没,但通过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整合报道,信息量、重要性、易读性和传播效果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敏锐及时,选题是关键。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时,要做到敏锐及时、应事而动,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一般来说网络新闻专题主要是报道重大的突发事件、重要的纪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等等。重大突发事件虽然是现成的选题,但是它也很容易造成同质化竞争,因此,往往需要通过报道角度与内容等方面的策划,来更好地发挥网站的资源优势。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现象或问题,有些已浮出水面,是“热点”,而有些还深藏不露,是“冰点”。针对“热点”或“冰点”社会现象或问题开设的新闻专题,是非事件性的报道,是对网站选题策划能力的一种重要考验。

2.突出主题,拓展信息深广度。新闻专题策划贵在突出主题,做到纲举目张;同时,还要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使信息全方位覆盖。如何能更好地突出主题、拓展信息的深广度?方法之一就是采用“T”

型布局。这种结构既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又能使网页在布局上简洁清爽、方便网民浏览,还可拓展信息深广度——网民只要把鼠标对准相关子栏目热键,就会弹出一串下拉式链接。这种“一网打尽”式的策划布局,能使受众感受到“一站式消费”的快感,牢牢吸引受众眼球。

3.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网络专题策划,应自觉把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渗透其中,提升专题影响力。中国广播网获得一等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采用“记者直击、专家解读、编记博客、网络视频、专题社区论坛、听众网友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博客、短信、访谈、论坛等多种互动方式整合起来,别开生面。

4.彰显个性,打造专题特色。在专题策划中整合优势,彰显个性,才能使其魅力独具,引人注目。一方面在视角选择上,除前文提及的选题要敏锐及时之外,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视角最能体现网站的思想、灵魂且无法“克隆”。因此,专题策划的视角就成为彰显策划水平和特色的“制高点、分水岭”。另一方面在形式美化上,特别要注意强化网页的视觉效果,具体有栏目的设置、页面的美编和布局等,力争给网民以最大的感染和冲击。

要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者,他们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方向。发现和培养一批固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已是刻不容缓。

网络评论员可经常登录网站、BBS、博客等,了解网上信息,并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帖跟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当务之急,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为人正直、踏实勤奋、责任心强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评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较深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准确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工作责任心,富有社会正义感;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舆论动态,知识涉猎面宽,知识储备量大,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较好的文字功底,能理性公正地分析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见解独到,观点新颖,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建立评论员队伍,积极开展网上评论工作,主动引导网上舆论,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通过这次培训,既增长知识,拓宽了工作视野,又学会了诸多工作方法,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我将通过这次培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乌鲁木齐在线网站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中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对策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管理机制、培养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校扩招及高考体制改革,使高校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大学生群体更趋复杂,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专业素质不扎实

完善的专业素质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方面。虽然大多数辅导员均具备较强的管理、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掌握一套学生工作的方法,但很多时候靠制度和经验去解决问题,难以从更高层次上去适应学生工作的要求。所以说多数辅导员实际上并不具备成熟的学生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辅导员往往来不及或无意识去为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作全面、理性的认识,现实中对工作满意感低下的现象并不少见,当然这种专业态度是不利于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的。

1.2队伍不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比较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般情况下,辅导员要经过四五年的锻炼才能基本熟悉学生工作的规律,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才能较好地完成岗位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一些辅导员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对自己的价值观、职业取向产生了怀疑。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1.3管理体制不健全

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选用制度不规范。导致辅导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第二,培训体制明显滞后。绝大部分辅导员在职期间没有受过学生工作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系统培训。学校既没有固定的培训模式,也没有专项的培训经费,更谈不上有专业学历进修的支持。第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影响着辅导员的积极性,尽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历进修以及住房问题往往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样必然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

1.4繁重的具体事务削弱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日常工作也随之增多,辅导员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还要承担许多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身心疲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难以深入,难以做到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谈不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纵深的研究。由于他们工作的效果发挥不明显,他们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成就感,也就削弱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2、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2.1构建完善的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要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促进辅导员从事务型到专业型转化。努力打造专业型的“人生导师”,积极探索辅导员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第一、高校要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安排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或就业指导、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并为他们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

第二、高校应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思想政治教育或党建研究课题。承担一定的研究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可以设立思想教育研究基金,资助辅导员专项课题研究。当教学和研究工作达到一定量后,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可提前晋升相应职级,可聘任辅导员担任相当讲师、副教授乃至教授职称。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

第三、打造专家型辅导员。高校要根据本校的规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现状,提出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家队伍建设的叮行性方案,有条件的要组建起学历层次合理、职称结构均衡的职业建设队伍。积极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资格考试,从而培育出思想教育师、成才规划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专家型辅导员。

2.2创建科学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

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提高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必须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加快职业化进程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就要着力研究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认同感、成就感,以实现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一系列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成立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任辅导员选拔工作小组组长,由人事处、组织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担任选拔辅导员工作成员,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和程序,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严把“进口关”,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第二、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学习、学历学习等培训,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三、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职责,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2.3制定辅导员培训目标

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是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应设立培训专项基金,制定倾斜政策和辅导员队伍培训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2.4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

工效考核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工效考核既是对辅导员工作价值的认可,也是有效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手段。

第一、高校在考评内容上,应结合具体情况。按照辅导员应履行的职责和实现的工作目标要求,明确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政策水平、品德修养、工作作风、专业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学风建设、组织协调、指导活动、就业服务、工作实效等方面表现的具体标准。同时,结合对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第二、在考评方式上,把考核结果和职务晋升及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鼓励进取的考核功能,为辅导员队伍形成活力发挥作用。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第三、完善的激励和淘汰机制。辅导员工作难度大,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完善的激励淘汰机制有利于稳定工作心态,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以提高工作效率。对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学历深造等奖励。同时对考评不合格者,应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相应处罚处理以至转岗。

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系数大的长期工程。高校要结合实际,切实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然而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制约其实施效果。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一)学校观念困境:思想观念滞后于现实需要

高校采取什么样的办学观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内容、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生态人,就需要牢固树立起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办学观念,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高校的办学观念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直接影响到生态人的培养。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主流思想观念中还未包括生态文明观念,许多高校领导、管理人员自身缺乏生态文明观念,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也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置相应部门负责全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对新媒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认识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没有重视新媒体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巨大作用,尚未形成新媒体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观念。

(二)教师素质困境: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鉴于生态文明教育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雄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情况不难发现,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大体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环保专业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等几种类型的教师来担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师,都不能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种素质,可以说,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综合素质欠缺,难以满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师资素质的极高要求。

(三)学生自身困境: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漠

大学生是与新媒体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其伦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取向等受新媒体影响极大,而网络等新媒体所能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加之大学生存在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偏差,致使总体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不强,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漠,主要表现为:许多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极其缺乏,对公共环境的维护和建设缺乏关心;部分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消费意识,忽视资源节约及生态保护;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态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缺乏基本了解,对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和生态保护事业不积极、不热心。

(四)教育资源困境:生态教育资源十分缺乏

尽管新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资源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却十分缺乏,这与高校急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符。一方面课程资源十分短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还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中。只有少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农、林、水等与生态文明相关、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全校性选修课[1],而且还鲜有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全国专业生态文明网站极少,综合网站也少有设置生态文明版块,而且很少有高校创建专门的生态文明网站或者在校园网站上设置相应的生态文明版块。可以说,当前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缺乏极大地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五)教学方法困境: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欠佳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方法既要符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性质,又要适应新媒体环境。当前一些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选修课或在公共课中增加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但大多数教师进行教学时还是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内容传授,忽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很难达到既传授给学生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的教学目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有些教师运用了新媒体,也只是将新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的困境,况且生态文明教育涉及众多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将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内容全面地展现出来。

二、破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方向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地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高校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和新媒体观念作为学校的主流思想观念,尤其是学校领导及其管理者要树立起新观念,才能对学校其他师生员工产生示范和规导作用,引领全校重视生态文明问题,重视新媒体的巨大作用;才能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生态文明教育以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全校利用新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和载体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抢占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制高点,切实保障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培养素质全面师资队伍,奠定生态文明教育基础

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建立一支文理兼通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才能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基础和前提。当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其一,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正在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满足生态文明教育要求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其二,提供生态文明教育进修学习机会。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将其打造成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其三,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借助新媒体来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促进校际交流合作,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融入大学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生态文明观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渗透。[2]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逐渐消融网络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负面影响,使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大学生。要加大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整个校园规划、建设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整个校园散发着生态文明的韵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要强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媒介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要重视校园生态网络文化建设,加大对学生的网络净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打造生态与绿色的互联网,使学生能正确利用新媒体上的资源,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四)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供生态文明教育保障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保障。因此,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不同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开设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等公共必修课或开设生态文明讲坛等选修课,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熏陶,使有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专门人才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更为深入的学习机会。要丰富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立大量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网站或在综合网站、校园网站上设立生态文明版块,为大学生提供大量观点正确、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的提升。

(五)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法,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 注 释 ]

[1]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5.[2] 刘芳.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5):92.

下载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

    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 高校媒体环境现主要由服务商业媒体、大众商业媒体、非商业校园媒体和各类校园活动组成。 一、服务商业媒体:心触动(武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率先研发出智能......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5篇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

    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新华书店创建于1937年,经历过4个阶段的艰苦变革历程,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连锁经营方式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发展之浅见松山湖办事处 梁晓云我和每天忙碌在东莞广播电视台里的同事们一样,作为一名我台一名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当拿到“我为广......

    新媒体下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对策思考

    新媒体下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对策思考新媒体在当代大环境下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能够在党建工作上提供具有先进性的平台与载体。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观点输出......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调查报告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调查报告 一、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情况 (一)什么是新媒体 要了解新媒体这个概念,先了解什么是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

    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本作为人际间信息交流中介的手机,现在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并逐渐演变成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体现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