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2002年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二、自媒体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第二篇: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吴蕾,刘杨,张欣
摘要: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贴吧、BBS等交互平台越来越被广泛运用,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受众的“主力军”。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论证,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媒体及网络舆情自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不到位以及高校大学生自律性较差等。基于以上问题及原因,结合“治理”的多中心管理理念,笔者提出了以网络文化建设为中心,政府、学校、第三方、受众共同参与的多维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关键词:自媒体 高校网络舆情 多中心治理模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发展还根据自身情况引用了相应的自媒体平日新月异。各种承载言论与思想的网络载台,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青梅”体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We 软件(QM)和“数字石大”系统。Media)不断更新,出现了如Q zone、人
2、高校网络舆情 人、网络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新型媒曾润喜(2009)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体。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从传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统的“论坛”逐渐转移到各种新型网络媒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1体中来,从而进一步成为自媒体发展中不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本文认为高校网可忽视的力量。在“自媒体”逐渐发展并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各成为高校主流传播网络媒体的趋势下,大种事件的刺激而对该事件产生的言论、认学生利用“自媒体”网络发表言论、表达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意愿的情况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工作遇到了巨大挑战。
一、相关名词的界定
1、高校自媒体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最早对自媒体(We Media)作了权威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个性分享的网络平台,其以数字科技为支撑、主体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因此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高校自媒体,即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中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可以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BBS、校园贴吧、论坛等;另一类是学校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微博、人人等。此外,中国各高校
舆情管理现状
自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大部分高校已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校园自媒体平台来满足师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如探讨时事热点、评论校园生活、分享心得体会,甚至发泄不良情绪等。同时,它也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如主体的特殊性、内容的复杂性、行为的非理性、传播的迅速性、影响的广泛性等。高校网络舆情有着双重影响力,一方面,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契机;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也会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导致言论和思想上的“蝴蝶效应”,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网络舆情涉及的“泄密”问题增多,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2。高校网络管理者对新闻及言论信息通过筛选和“过滤”进行取舍,把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内容,但对正面导向型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工作尚有欠缺,而且停留在“把关人”层次。大部分高校主要依靠敏感词汇屏蔽、机器或人为删帖、封锁ID账号、实名注册、校园网用户的客户端认证等技术手段,极少部分高校积极采取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并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舆情控制。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转变不成功,存在管理鸿沟
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者出于某些原因将自身定位在“引导者”及“服务者”的角色上,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支撑,因而这种角色定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此外,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与意见分享,高校舆情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鸿沟”,使得管理者更有可能被看作成一种“控制者”与“把关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
2、舆情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控、引导、预警、反馈及联动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使得学校在出现网络舆情紧急情况时会应对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恰当。此外,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主要单纯地依靠校方部门进行管理,与校外其他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并且,2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68-71.由于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相关网络文件内容模糊性较强、缺乏执行力,基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大。
3、舆情管理手段单一,方式落后
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师生,网络言论随之增多,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随之也凸显出来。但是,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手段却远远滞后于其恶化的速度。其中,机械地屏蔽敏感词汇导致了管理方式过于僵化,人为删帖与操作控制也参杂着过重的主观色彩,严重影响了舆情管理的公平公正性。而近几年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紧急突发案件频发,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单一与落后性势必给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造成很大阻碍,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培养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成为学校改善舆情管理现状的迫切要求。
此外,本文还认为,我国各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过于泛化,普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学校对校园贴吧、BBS等可以直接进行管理控制,但是像微博、人人网等这类媒体平台,学校并没有真正的操作控制权,其舆情管理权实际上是由开发该媒体平台的公司所有。如果管理者盲目地将所有的自媒体平台实施管理一体化,这必将产生管理措施缺乏针对性、治标不治本等混乱结果。因此,学校应针对各种自媒体的自身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做到“因体制宜”,真正发挥出各个媒体的独特优势。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交互性
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总量大、个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舆情主体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并将相关观点、言论发表在自媒体上,很快便会引起其他主体的注意和讨论。由于传播速度快,管理层难以对其中非理性的言论进行及时的引导或控制,因此,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此外,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需借助第三方组织进行管理的自媒体,由于学校层面无法对其舆情进行直接管理,因此很难及时对其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鉴于上述原因,很多学者致力于自媒体相关的技术研究,我们发现造成上文提到的问题的技术原因有:第一,方法单一,只能通过过滤敏感词这一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同时,敏感词过滤同样存在问题,如插入间隔符便会使得敏感词过滤失效,但却不会影响阅读效果;第二,言论发表形式多元化,例如学生喜欢用图片发表信息,由于技术有限,很难对图片进行过滤,由此可能引起泄密、煽动蛊惑和人身攻击等问题的产生;第三,由于现有技术设备昂贵同时学校资金缺口较大,学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便引起了管理的硬件条件滞后等问题的产生。
2、主观原因
国家层面: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对于社会外界影响较小,产生的问题不够明显等,国家层面对校园网络管理重视并不够。国家的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几乎没有出台过任何相关的互联网监督方面的法律,只有一些简单的准法律文件,管理无法做到有法可依,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二,下发的管理通知不透明且自由裁量权过大,一方面无法使受众明确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而起到震慑和预警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通过网警来实施,基层管理者(网警)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度”难以把握,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
高校层面:在管理机制方面,一方面学校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学校舆情管理的重要尚未明显地凸显出来,因而,学校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技术措施,因此舆情管理主要交由学生自主管理,只有产生恶劣影
响,网警介入的时候学校才会出面解决问题;在学生管理方面,沟通渠道单一,使得管理者(学生管理层)与被管理者(如水民等)之间存在误解,管理者目的在于履行职责、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同时保护好受众,被管理者则认为学校给予学生的言论自由度不高,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
受众层面: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即其受众主要是学生。学生数量大,信息量也大,因此高校自媒体上经常发现学生发表的非理性言论,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本身社会阅历不够丰富、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全面,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偏颇,容易发表过激言论;第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性格较冲动,容易受到相关言论的蛊惑蒙骗;第三,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会恶意发表低俗、非理性言论,如恶意中伤等。此外,由于中国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网民对于网络民主、自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亦是如此,他们寻求更高的言论自由度,更高的话语权与知情权,这与尚未作出改变的旧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
四、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奥斯特罗姆
3提出,其核心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这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任务。在多中心治理理论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主体,而只是其中之一,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
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我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管理为核心、国家立法为保障、受众参与为基础、第三方支持为辅助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如
3美国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共同创建了多中心理论 图1-1)。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建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4,特别是“学习型”网络文化,引导舆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广大师生在自媒体这一平台上,交流观点、共享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图1-1
1、国家层面
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判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政府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如扩大言论自由度等。但是,相对地,政府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且有能力做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国家立法,对需要网络立法且尚未立法的方面及时立法,对不合理或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或删除,对于法律中模糊的规定进行明确地定义或规范,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
第二,执法部门(如公安局等)、监管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手段,一方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对相关的运营商进行处罚或警告,双管齐下,切实维护好网络秩序。
2、学校层面
进行角色转变,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实现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的转变。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从行动上为
4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师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网络平台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第一,政府的服务理念启示我们,伴随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公民会更加主动的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寻求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进行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同样,高校大学生也在日益追求网络民主权利,因此,在进行网络管理时,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网络参与方式,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管理和表达意见的途径,如建立“学生参议制”、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等,转变管理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其作为学校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监测、分析、判断、上报、反应机制以及应急联动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判断,及时处理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并且定期进行统计,形成汇总文件进行上报。应急联动机制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迅速启动,将危害降到最低。按照分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轮流值班,对特殊网络舆情实行重点监控,并且由学校网络管理者在校园重要媒体上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积极应对危机事件,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效防止谣言的传播。
第三,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采取多样的管理方法。各高校应该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有害信息监测和过滤技术手段、网络监控系统等,自主研发或向相关企业购买先进的网络舆情检测系统,以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此外,高校管理者要主动积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走向,通过设立“舆论领袖”或“意见领袖”等在学生中间树立舆论权威和典型,对学生的言论观点、思想情绪乃至具体行
为产生良性的影响,提高广大学生的舆情理性意识。同时,利用自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正面舆情的吸引力和受众覆盖范围,降低和弥补负面舆情传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各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一个学时的网络教育,介绍网络法律和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使用规范及涉密保密的重要性等知识,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理解,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3、第三方层面
由于各高校科研资金有限且研究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期内研究出适合本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因此,各高校与社会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软件公司向各高校出售自媒体软件,其中包括用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软件,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向东软公司购买了“数字石大”,其中便包含了敏感词过滤这一功能。因此,在纯技术手段方面,软件设计公司要做到合理设计自媒体版块,向学生提供便利服务与参与管理的渠道。
第二,尽管自媒体公司(如腾讯公司等)的受众是广大网民,但是高校大学生仍是其中的“主力军”。因此,这些公司要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一方面,通过敏感词过滤,公司发现不当言论后可以屏蔽或删除;另一方面,发布正面信息,公司可以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言论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各主体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做出努力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参与与配合。
第一,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途径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认清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二,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增强政治敏感性,理性看待校园和社会问题,努力成为网络阵地正能量的传播者。第三,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学校网络管理,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献计献策。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作,2009(18):79-82.[2].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3].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 理,2011(05):68-71.[4].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6):58-59.[5].何碧如,何坚茹,孙福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6].李媛慧.略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机制构建[J].文学教育,2011(05):108-109.[7].陈均士.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84-87.[8].聂智,曾长秋.论虚拟社会治理中自媒体舆情引导[J].学术论坛,2011(12):190-194.[9].王维佳,王琦.自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及监测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83-185.4、受众层面
作为网络主力军,高校大学生在高校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ulticenter govern model of the colleg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we-media environment
Wu lei, Liu yang, Zhang xin(Management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266555)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we-media, interactive platforms, such as micro-blog, tips bar and BBS, are widely used.College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twork audience.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mean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The reason is mainly that the media an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ave inevitable defects,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changing the managers' role is not in place as well as self-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oly-center management concept of “governance”, the author proposes a poly-centric model which government, schools,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audience participate together in a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putting network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Key words: we-media;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poly-centric model of governance
第三篇: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媒体时代,如何更新高校新闻宣传的观念,改善高校新闻宣传的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成为高校宣传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媒体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做好高校宣传工作,应从提高“人”的新媒体素养入手,创新高校宣传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对高校新媒体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发展对策,创新高校宣传工作机制方法,实现“全媒体”战略整合。
【关键词】高校 新媒体 问题 对策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子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平台正在形成“新媒体”并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者能否与时俱进地做好宣传工作,有效发挥精神动力、思想保障、舆论支持和文化教育的功效,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着关键性作用。
我们发现,高校新媒体文化还显得并不成熟,尤其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活动与校园新媒体信息的互动中更显得如此,它还远远不能担负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导功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大学生成长,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大学生的精神灵魂,上述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并与新媒体文化建设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定位于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如何开发利用好高校新媒体这一平台,并使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仍占主体,但逐渐走向边缘化
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是高校中分布最广的媒体形态,在校园媒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当前高校的传统媒体由于内容有限、时效不强、形式不活等局限,正逐渐被师生所远离,其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小,以至校报放置很长时间无人问津、广播被投诉“扰民”的情况时有发生。新兴媒体炙手可热,但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相当多的高校也开发了手机报,推出了官方微信、微博等。但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明显不够,如新闻网形式单
一、设备陈旧、缺乏互动; 微信微博栏目设置雷同、更新维护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等。
(二)各类媒体定位不明晰
各类型媒体应当审视自身的定位,根据自身特点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进行分众传播,这样才能提高传播效应。但当前校园媒体普遍存在同做一件事、同唱一台戏的现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同小异,这极不利于培育出各自的优势和品牌。
(三)受众市场把握不准确
高校师生是极为活跃的群体,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盛行,传统的一对多的单向式传播正逐渐被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代替,在这种背景下,校园媒体若仍然一副宣传味浓、新闻味淡的官方姿态,必将导致师生敬而远之。因此,必须感受师生所想,回应师生所需,与师生话语体系融为一体,才能站稳脚根,乘势而上。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社会媒体通过管办分离,主管部门把握舆论导向,业务部门自主开展采编工作,有效地激发了运营活力。为适应发展需要,虽然相当多的高校都设立了新闻中心,但高校的新闻中心基本上都是与党委宣传部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业务和职能上存在交叉,使得新闻业务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专业做新闻。
(四)创新动力不足
相于对社会媒体,校园媒体处于高校这一封闭无竞争的环境当中,经费来源相对稳定,从业人员大多隶属高校行政管理系列人员,对他们的考评,也多从行政管理角度,而非新闻业务角度。校园媒体的管理和运行更像是一项行政工作,而非新闻工作,从而不利于激发媒体人的创新活力。
二、高校新媒体的发展对策
(一)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接触的媒体的丰富和发达程度可以?f是史无前例的,人类已经进入了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虽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但是它事实上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那就是加快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的优秀专业人才,这一点对于担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责无旁贷。要更新理念,强化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和新媒体编辑能力;新媒体的人才培养要以传媒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涉猎多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推进组织重构,优化管理运行机制
真正发挥其媒体运行功能,需要将思想教育、文化建设等职能剥离出去,专业做新闻。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在新闻中心的大框架下,突破当前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各自运行的状态将人员、设备等资源打通分配,可设立记者部、编辑部、发行部和技术部。新闻中心要制定报道计划,针对重大事件进行整体策划,对各新闻产品总体把关。记者部负责新闻素材的采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方面的内容,属于初级新闻产品。对于从记者部获取的初级新闻产品,编辑部分别根据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不同媒体的介质特点,各取所需,进行重新编排和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发行部负责将最终的新闻产品上网、发行和播出,并要专注于发行渠道的拓展和受众市场的开发等工作。技术部负责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新的传媒产品的开发,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融合效率搭建平台。
(三)高校新媒体的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大学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新媒体文化策略研究,探索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才能为青年学生营造出阳光、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增强高校新媒体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新媒体应用普及度。再完善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宁.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6,(18).[2]于鸿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5).[3]白正春,王爱萍.校园媒体与校园文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第四篇: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
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
高校媒体环境现主要由服务商业媒体、大众商业媒体、非商业校园媒体和各类校园活动组成。
一、服务商业媒体:心触动(武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率先研发出智能终端机,致力于服务学生校园生活、帮助学校智能校园管理、以交互形式为企业定制互动推广方案。
二、大众商业媒体
户外: 食堂(看板、餐桌贴画、视频、灯箱等)、主干道(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灯箱、大牌、报刊亭/栏等)、宿舍(灯箱、看板、取阅架、公告栏等)、体育场(围栏广告)、报刊亭(灯箱/看板), 网络:商业化官方BBS,非官方BBS,地方性大学生BBS、商业SNS大学生网站等、校内资源网站、报纸: 校团报、大学生英语类学习报、学院报、免费直投报等 杂志: 全国性大学生杂志、免费直投杂志、校园杂志、三、非商业校园媒体:
非商业官方BBS、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团报、大型看板、宣传栏海报、《新生 手册》、《BBS手册》等。
四、各类校园活动:
《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校园十大歌手晚会》、《女生节》、各种体育赛事、校园艺术节等。对学生宣传校内推广活动的情况。但请注意,校内广播一般不允许直接的商业广告进入,只能以软广告或通知的方式实现。
四、灯箱广告
唯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以全国高校 “ 卫生宣传栏 ” 为依托的大型户外灯箱媒体网络。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符合国家审核标准的高校专业媒体,已经锁定万千莘莘学子、教职工及家属人群,通过校内展示推广企业形象。
五、校内刊物及手册
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刊和系刊,以及团体的文学刊物,采用直投方式发送到学生手中。每年还有各类校内实用手册,针对学生发放,此类手册基本都允许相应广告的介入。此类刊物比普通报纸更具直接性、宣传效果持久,对学生而言更有亲和力,易于接受,并具有相对高的传阅率,成本较低。和各校内组织、社团有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以优惠的价格,为客户甄选校内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校内平面刊物,为你寻求最佳的广告组合方案。
六、专用展板、条幅
在校园特定位置摆放专用展板悬挂企业条幅。根据客户要求,确定展板的摆放地点和保留的时间。在保证宣传效果的基础上,避免了海报等宣传品的浪费。展板及宣传条幅可设置在校内明显位置,通过不断的视觉冲击,达到宣传效果。根据统计,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各类学校社团,9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校的文化节、院系晚会等活动。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也为现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最佳环境。校园外的现场活动,往往成为“民工”或无业游民的party,而校内活动则能吸引大量高素质潜在消费者,短期内引起热烈反应,实现诉求的迅速抵达。
七、校园路演巡展
根据各个校园不同情况,协助企业在合适时间、最佳地点,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在校园内展开现场路演活动。
活动内容可包括:产品展示、校内销售、现场演出、讲解演示等,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为您量身定做,满足企业方方面面的要求。
八、校园讲座
室内外讲座。讲座也是很好的宣传方式,而且相对容易举办。只要淡化商业色彩或加以与就业有关的名义,讲座现场肯定座无虚席。讲座往往被培训企业和大型集团公司选择,对提高公司美誉度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拟定出相应的讲座主题是校园讲座成败的关键。基于对校园市场的深刻了解及经验,为客户提出活动方式建议,和整体活动解决方案。
从选题到策划,场地的选择确认、前期信息校内的发布、现场活动的组织维持,为客户提供全程活动承办。
校园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营销在中国方兴未艾,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则是由于营销推广的不足引起的。
一、客观存在的问题
1、高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消费没有完全市场化,一般大众媒体辐射不到,这使得有些营销工作难以像大众市场那样充分展开,譬如某些广告限制在校园内发布、某些促销活动不允许在校园内举行;
2、高校较为分散,开展工作比较繁琐,某个新品上市时,可能需要逐个学校举行发布会才能产生效果,投入的人力和时间较多;
3、大学生一般没有固定收入,消费基本上是自主消费,自掏腰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行为,尽管他们对品牌的消费欲望很高,有时受能力限制,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二、营销推广的问题
1、一般品牌的广告宣传活动主要在校外,没有针对校园市场单独开展,造成品牌在学生中的认知率较低,影响不足;
2、传统的广告公司对如何跟学生打交道不了解,很难采取针对性的推广措施,譬如学生白天都不在宿舍,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人,若不清楚这些,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另外学生们喜欢用短信沟通,这个习惯不见得广告公司会放在心上并利用起来;
3、在校园中进行的传播大都逃不出传统的营销手段,如散发产品广告、赞助活动什么的,企业像打散弹一样地向大学生们发出一些传播讯息,既无章法,又无创意,既抓不住他们的注意力,也抓不住他们的心,反倒有可能将他们从自己身边推开;
4、专门针对校园市场开发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多,难以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能力;
5、企业缺乏长期发展的目光和战略,在开展校园活动时,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单纯的促销产品,活动与活动之间各自为战,对品牌积累几乎毫无助益。
企业校园营销需要掌握的技巧
一、开展校园市场调研
首先要做的是,开展校园市场调研。在校园营销中,我们没有多少成功案例或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对于希望在这一块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校园市场,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消费特点,分析他们的消费习惯,例如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周围朋友和同学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角成,具有一定的感性等,而不能凭借在大众市场上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进行营销决策。
二、产品开发要有针对性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性,多推出一些品质好、价格适中的新产品。产品设计要有针对性,从外形到功能,不断融入大学生的文化元素,如手机内置单词查询、外观新颖炫酷等。如果选对了产品,校园里的接受程度让人吃惊。
三、进行市场细分和定向推广
在校园市场上也需要进行市场细分,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位和营销,如通过数据采集,了解某个学校有多少个寝室,男女生比例多少,大一多少人大二多少人„„这些细分数据都被掌握在手里,就可以进行校园定向推广,确保营销的准确性和高效率。
四、价格、付款方式要考虑大学生的承受力
强烈的消费欲望受到现有购买能力的限制,价格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营销工具,进入校园市场的产品定价应该倾向于中低档价格。另外,企业可以针对大学生市场制定相应的付款方式,比如电脑、数码相机等价值较高的产品,允许分期付款。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
传统媒体对年轻人的吸引正在下降,互联网现在是对大学生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媒介。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有1亿人,其中有4000万是宽带上网,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大学生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切都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在攀升。因此,应该更多地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的亲和力,在各种虚拟社区和网络游戏中强化网络传播的力度,加强企业、品牌和大学生间的联系。
六、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
高校社团是校园营销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企业在高校的营销活动如果能够得到学生会或学生社团的支持与配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团活动计划来完成宣传活动和引导消费导向,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有可能的话,企业甚至可以组建自己的高校活动社团,利用社团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寻找“意见领袖”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一小群人,他们的消费比较超前,什么东西都第一个用,这些人会在第一时间带动整个学校的潮流。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可以设法建立一个“意见领袖”网络,把这些人掌握在手中,通过给他们一些优惠或者赠送,带动新品的推广。这个办法成本很低,但是效果很好,这些学生在引领身边潮流方面,甚至比找明星代言还有说服力。
八、用大学生熟悉的方式“说话”
贴近校园环境,以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文化去展现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改变品牌和产品推广的方式,通过更加软性的广告,或者公益活动等公关活动来减少大学生规避的心理,通过非商业性质的宣传活动,学生的参与,最终达到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厂商互动的目的,达成品牌与消费群体的共鸣。
九、明确活动的目的
在企业把营销活动延伸到校园内部之前,企业应该明确开展这样一个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或产品的形象,还是仅为了搞一次促销。即便是二者兼顾时,也要划出其中的一个偏重点,这样才能使得活动的形式更能完好地符合活动目的的要求。侧重扩大知名度、提升形象的可做产品展示或者知识讲座,尽量淡化商业氛围,以免引起学生的规避行为;侧重推销产品的,要加大活动前期的宣传,以吸引学生对当天活动的足够关注,并且在促销方式上应该力求多样化。企业加强对校园营销活动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要有一套系统的如何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企业校园营销活动的方案。找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十、通过巧妙方式,突破进入障碍
企业的校园营销活动能否进入校园是其成功开展的基本前提。面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限制时,企业可依靠与校方业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或依靠校园内大型的全员性活动,或以赞助的形式获得“准许进入”这样的一个“意外收获”来谋求进入校园的渠道。总之,在进入管制较严的学校时,要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重形象轻销售”。至于提供相应的资金也是很有必要的。倘若是那些禁止一切商业性活动的学校,企业只得选择放弃。
十一、采用俱乐部营销的方式,并结合必要的关怀度
我国以往的该种营销方式有趋于贵族化的倾向,实际可以针对学生消费群,将其发展为平民化的方式,为会员提供产品的优惠,或最新信息的发送,并以购买产品累计作为保留会员资格的途径之一,以此达到对产品品牌持久有效的宣传并形成固定的购买群。可以定期派发(不同于以往促销分散的派发形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集中性)新产品,发放印有本产品品牌的生活用品,如学生较青睐的便签本、文具、生活小贴士等,采用POP的广告单、海报等时尚元素,总之,从细节入手培育品牌意识。
心触动智能终端机:位于高校宿舍楼入口处,集视频、海报、APP、寝室报修、一卡通、城市公交、手机充值,失物招领等功能于一体,为大学生校园生活服务,帮助智能校园管理。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发展之浅见
松山湖办事处 梁晓云
我和每天忙碌在东莞广播电视台里的同事们一样,作为一名我台一名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当拿到“我为广东添光彩”的征文主题后,我不禁陷入深思,我为东莞广播电视台的科学发展作贡献了吗?是的,我们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我们干的却是不平凡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我们对东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无限深情。
近年来,我市的各项事业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与此同时我们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强劲,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覆盖范围不断增大,广告收入不断增长,不但有效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的目标,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促进了产业发展,保障了各项宣传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今年九月筹备了6年,投入6亿元的东莞广播电视中心投入,很好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广电人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为东莞广电事业的发展绽放新精彩。
可是随着新媒体时代脚步款款到来,在国家强力主导之下,三网融合目前步伐虽然缓慢,但是从国际大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毫无疑问,三网融合必然实现。这是对媒介融合影响最大的一块。媒介融合趋势下,新的媒介种类和业务形态不断涌现,例如作为新媒体的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载体视听节目、多媒体交互点播等业务,在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较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产业属性。而市民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挑战。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推进新媒体发展时,既要牢牢把握住媒体核心业务,坚守宣传阵地,又要根据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多样、传播更为广泛、渗透力更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力度,促进新媒体健康持续发展。另外,我们在注重内容创新的同时,坚持正确导向,探索建立更为高效、快速、灵活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层次的,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形式生动活泼的各类新视听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