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教育博客 网络教育论坛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网络教研能更好地融合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每一位高校教师所涉及的教学和研究领域都有所区别,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是非常个性化的。目前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络教研能极好满足高校教师个人研究的需求。同时,高校教学研究也必须开展群体研究。从这点上说,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的精神是一致的,行动研究更理想的方式是一种群体的反思,或者说,是基于教师个体反思的合作性研究。这种合作研究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研究者之间保持主题式的对话关系。在网络上,群体研究的参与人员范围可以很广,只要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感兴趣并有基本的上网能力都能参与,不仅教师、教研人员能参与、更值得称道的是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家长就可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有些当然还是教育行业的。本来教育就是我们人类非常复杂的活动,对它的研究更是复杂和艰巨,能够较原来更方便地集中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研究,创造出头脑风暴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出群体的集体智慧是网络技术为我们21世纪的教育事业描绘出的美妙愿景。
目前的教育博客、网络教育论坛都能为群体研究提供极佳的技术支撑,特别是网络上的参与人员可以白由决定是否出示真实身份,比较容易跨越教师间资历深浅的障碍,消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其他成员间的隔阂,一定程度上抛却了日常生活中或传统教研形式中受习俗与权威控制的交流方式,从而容易实现平等的交流、对话、探讨,能较自然地组建出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共同体。这类共同体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在群体研究、合作研究中造就出独特的网络教研文化,促进网络教研走向更高层次,使得网络教研不仅仅是网络和教研的简单结合,发挥它辅助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功能,而且是会最终成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新型教研形式。平等、民主、对话、协商、合作的网络教研文化将很好地改变高校教师个体性劳动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在网络教研文化的引领下高校教师会更自觉地、主动地开展教研,教学研究会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校教师生命价值须臾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挑战应对策略论文
摘要:教育信息化正在进行中,高校教师在当前的信息化的环境中面临诸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必须采用相应的对策。本文分析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五项应对策略。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挑战 对策 高校教师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now. Under the environment,there are many challenge faced by teacher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university teachers need to adopt relevant countermeasure.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ive f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university teachers
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的革命,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必须直面新环境的挑战,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教师面对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面对知识的海洋,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具备较强的甄别能力,从中选择出最具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广域性。在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处理的因素将比从原来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要复杂很多。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传统教学内容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被重组,更加生动、形象。传统教材主要以文字和图形、表格形式出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更适合人类认知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可以更大范围地得到推广和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通过磁带、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记录下来,通过互联网远距离传输。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也将向探索式教学转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因而教学方式方法更丰富多彩。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探索演示专业知识的最佳技术方式。许多学科教师虽然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加之,多媒体教学软件初期制作、备课阶段的工作量比较大,使他们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诱惑力望而止步,无法将其教学的精华部分在教学环境中体现出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系统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便存在着两种权威。一种是教师的制度化知识权威,另一种则是物的信息权威”,如果教师不能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转变过来,恐怕很难解决师生之间关系问题。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高校教师必须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改进信息系统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角色转化的要求。
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应地,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教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将难以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教师应采用多种对策,以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二、高校教师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1.树立终身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信息。然而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大大加快,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许多知识还没有等到学生学会,可能就已过时了。学校教学在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的同时,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这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现代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观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2.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只有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做出成绩。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当它进人教学过程,就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借助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有可能被大大调动起来。然而,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进人课堂后,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信息化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提高教学质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扩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学习成为更具有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最基本要素;(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解决信息时代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3)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涉及信息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等。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用计算机对教学系统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制作多媒体课件、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
(三)改变教学方法
1.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计划到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目前网络上已有数百门“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各高校也纷纷开通“精品课程”网站,这部分资源大多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在理解、消化、吸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发所授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软件,若条件许可还可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由专业教师和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2.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m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
3.变革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绝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传授”或“教导”,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学生要能够以自己适宜的方式去“学习”,能够对知识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运用,能够构成对日后学习有用的基础性、背景性的“前结构”、“前理解”,以不断构建在学习中将要学到的新知识。这些任务,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所不能实现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这种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查找知识、发现知识。然后,教师要能够在学生面对众多信息不知所措时,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知识的态度,教会学生以一种兼有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
(四)提升科研能力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只有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1.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化社会加强高校科研合作的保障
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对社会个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际互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蕴含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素养是以“知识共享”、“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为内核的素养。它可以生成一种精神,使高校教师能够突破现实的功利与障碍,促成学科研究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它也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进新知识、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形成校际间研究群体和团队,共同为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2.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仅就教学领域而言,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何在教学实验及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都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等提出一系列科研课题,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教师的科研课题不应该仅仅限于教学领域,也应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从专业领域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五)注重再教育的培训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如何永远走在技术发展的浪尖上,以反过来指导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因此,教师应不懈地追求真知,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和更新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能力。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为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较新的信息技术,持续的再培训非常必要。
教师的接受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获取硕士或博士学历;借助于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一些高层次培训活动。高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在制度上保障教师有时间充电。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深化中,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进程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诸多挑战,高校教师应积极应对: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并重视再教育的培训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化,高校教师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应密切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总第32卷第9期.2003年3月
2.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 图书馆论坛.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
3.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第24卷第3期.2003年5月
4.王中向,黎辉文.《试论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影响及其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3卷第50期.2004年2月
5.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江苏高教.2004第四期
第三篇:试析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若干策略
论文摘要: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立足于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顺应教育科学研究新趋势,提出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千策略: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过程,发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经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发展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建立教学档案袋,发展反思性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普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表现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不同见解。从教学过程出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前钻研与设计能力、课堂表演与调控能力和课后总结与评估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是大学教师颇具特色的教学能力。从建构主义视觉出发,有学者认为,教师能力由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构成IZJ。一方面,自主学习、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需的能力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帮助者。从以上观点出发,学术科研能力、指导合作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成为当今高校教师重点发展的能力。
下面立足于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特点,顺应教育科学研究新趋势,提出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
一、发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过程
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两个基本职能是协调发展的,教师应该具备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的讨程是科研与教学统一的讨程_从教学方面看,师生同心协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营造了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意识等,从而促进教学向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转变。从科研方面看,教师的科成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传播和验证,并且将科学知识系统化,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
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活动的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选择活动题目,并将问题细分为各个子题。题目可以是自己所授学科范围内的探索性问题,基于一定科研项目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竞赛题目等。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第二,向学生讲解问题解决的架构、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分配任务,教师承担问题解决的艰难部分。第三,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设计、资料收集与解释。第四,学习小组讨论对问题的理解和采取的策略,每个成员还要写出解题依据,哪部分操作失败及其原因,哪部分内容留下印象最深,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深化了哪些知识等。最终学生将自己承担问题的结论形成书面报告,作为学习评价资料。第五,教师根据收集的资料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报告形式展示给学生。将问题解决过程和讨论交流中的所想、所感、所得进行整理、串联、升华为个性化的数学理念和数学教学思想,作为把握今后科研和教学的指导与提示。
二、发展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经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技术支持来增强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促进学习成员间共享、传播知识并获取专家(教师)意见。
教师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首先,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合作学习已成信息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学生适应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与远程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了解网络合作学习的理念,掌握相应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其次,网络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它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学生学习自主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教学模式丰富化,使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得到交互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因而,教师要掌握更多适用于网络教学的技巧和能力,提高网络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要完成四项工作:
第一,设计学习题目。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相关的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是实践活动、规律探索或疑惑研讨等题目。选好题目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准备:掌握合作学习题目的类型、选择依据、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案、文献或所用资料的书目摘要;对题目进行任务分解,弄清题目的难度与关键所在和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障碍;合作学习前对学生进行指导说明。第二,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现象、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将他们有机组合,确定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组员分工情况,将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学生的个性化活动。第三,策划不同活动阶段的学习情境和指导方法。网络协作的学习环境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构建的,能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促进学习者交流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空间。学习活动处于以个人认知为主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或者面对面交流的指导方法;学习活动处于认知冲突的关键阶段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发出讨论,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第四,对小组及其成员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进行评价。合作学习评价的指向是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包括二部分评价:学习情境中的评价,指对活动的参与程度、知识理解的深度、信息搜索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讨论问题中的评价,指对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评价。学习成果的评价,对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可以是报告、论文、反思日记)的评价
三、发展反思性教学能力:建立教学档案袋
反思性教学能力,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从而把握自身实力、改进教育行为的能力。“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个人认识和思想的参与,只有浸透教师个人思想或理论的教学,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洲因此,教师应该被看做是学者、研究者,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方式。
教学档案袋是在一定时期内,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或与他人合作构建并不断丰富起来的有关师生工作信息的系统收集。教学档案袋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档案袋建立的过程中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主,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f51。其次,教学档案袋的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对教育教学活动合理性的审视,提出教学改进的策略方法等。从而,使得教师在反思中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发展个体的教学风格。
建立教学档案袋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教学描述。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能启发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事件写成“教育记叙文”。叙事即讲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不可缺少,但不受格式约束161。重点描述遇到什么样的教学问题,用怎样的办法解决的,解决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另外的教育事件,结果怎样。第二,教学反思。激发教师探索、整顿、梳理个人的教学主张、看法。因此,教师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以教学注释的形式表达出个人的教学解释、理论依据、成功或失败的教学行为、理解了的或感到困惑的教育问题。第三,叙事讨论。叙述教育故事的教师即事件当事人需将“教育记叙文“提前展示给参与讨论的教师或专家.让他们对事件有足够的了解,为问题讨论做充分准备。由于只有亲身经历过故事的当事人教师才清楚教育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及其焦点问题,因此,他是讨论的主导性主体。而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使当事人教师回味、体验经历的教育故事,并借鉴其他教师的批判性意见,使得个体知识得以验证、发展,因此,当事人教师又是讨论中的发展性主体。第四,职业自我设计。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探究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思想,发展个体知识,使其教学思想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解决尚存疑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管理,包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恰当的定位,根据个人教学能力的优势与不足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及实现发展目标的方法途径。第五,将教学描述、教学反思、叙事讨论、职业自我设计的内容整理成文,构成教师的教学档案袋,作为教师成长的记录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培训心得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的。
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有些方面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上要有选择。
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等。所以,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所以,在课堂与教学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信息化教学培训,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第五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
篇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 要: 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云技术与计算机等技术紧密结合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巨大变革。一个全新的信息化e-时代已经到来,教育环境智慧化日新月异。本文就是从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着眼,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作比较。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一、引言
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教学环境已不是传统的电化教室,而是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其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如设备)、资源(如图书、课件、讲义等)到活动(如教学、服务)全部信息化。信息化的特点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强化了视听感知,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理论上讲,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 篇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 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篇三: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文章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原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概述
1.信息技术简述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的教育信息来源。2.研究背景
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学设计案例,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便成为一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