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关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关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析
摘 要: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社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给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给社团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发展新挑战。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高校社团日趋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社团百花齐放的活动中体验乐趣的同时,也对社团素质提升、知识普及、技能拓展等功能性的诉求越来越高。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高校社团文件建设的现状,也为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新媒体指信息传播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具有多元化,多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当前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网络、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和传播更加便捷,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这也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企及的。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其传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一、新媒体对社团文化的影响
(一)拓展了社团成员的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高校社团成员一改以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交流和互动。下发书面文件,电话通知等形式已经被微信、QQ等新媒体软件所替代,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精准性和覆盖率,实现了社团组织与成员,成员之间互通的即时性。QQ群、讨论组、微博、微信已然成为社团发布工作动态和进行思想和工作交流的新型方式,工作部署商讨和思想意见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提升了工作的互动性和信息共享的效果。
(二)改变了社团活动的宣传方式。社团活动的宣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巨大改变,手绘海报,发放宣传材料和拉挂横幅的线下宣传手段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论坛,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话题。社团成员获得官方消息后通过转发实现了社团活动传播的多向性,而每一位社团成员作为活动参与者和受众的同时也成为传播者。
(三)拓展了社团活动的交流平台。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社团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与单一社团或者高校,不同高校和不同社团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一个社团健康快速的成长和发展,借此才能展开合作与学习。新媒体的出现和合理应用快速便捷的实现了各高校各社团间的互助和交流,为各高校和社团搭建了更多元化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四)扩展了社团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都能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他们通过手机终端传输文本信息、视频信息、音频信息等,与同学、老师、朋友以及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转发微博微信,点赞已经成了学生生活的规定动作,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宣传,影响力不在局限于单个社团或学校,覆盖面可以遍及各高校,各社团,实现了多极化扩散。微博的话题设置,也将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带出校园,带向社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五)加大了社团管理难度。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途径多元、信息广泛的特征,使得大学生极易受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极端的思想或行为。若社团工作中一些工作没有处理得当,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1]。
二、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以新媒体为媒介,提升社团文化的号召力。新媒体互动性强,能给社团活动增加不少趣味性。高职院校可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学校社团的各种活动予以传播,在新闻宣传上积极掌握主动权。
(二)积极运用新媒体,提升社团文化的外向力。新媒体传播路径广,可提升社团文化的外向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不再局限于社团内部或校园内部,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让社团活动走出校园,实现社团活动的多元化宣传[2]。例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传媒中心公众平台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上发挥新媒体优势,将“创客沙龙”的影响力大力拓展,激发了创新意识,吸引了创业项目,与为广大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交流与实践操作的新阵地。毕业季利用官方微博推出“毕业季留言”系列活动,获得毕业多年校友、在校学生及教师的积极响应,广泛地传播了正能量。
(三)增强师生的新媒体素养。虽然新媒体能对社团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网络上常充斥着一些负面信息,若不能正确处理应对,则会带来不利影响。应打造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新媒体,理性对待网络上的“负面”消息。
(四)培养师生的新媒体运营技能。现在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除了高校本身有微信公众号外,一些职能部门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运营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新媒体的维护与运营需要一定技巧,各高校应主动培养一批善于运营新媒体的师生队伍,以新媒体的形式,传播具有特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打造正能量的社交平台,利用新媒体将社团打造为一个宣传窗口。新媒体的运用对社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院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推送内容选择、功能安排、推送形式及时间上花费很大精力,以保证良好的运营效果。社团应结合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确保整体格调积极向上的前提下,将文化、艺术、流行等元素不断加入新媒体中[3]。
三、结语
总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应在实践中将新媒体不断运用于社团文化建设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升,以促进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清,陈尧.探析新媒体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影响[J].今传媒(学术版),2015,(4):120-121.[2]张丽媛.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2012,(8):104-105.[3]陈青,王泽宇,谢曦等.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新里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275-276,266.
第二篇: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
高校新媒体环境总结
高校媒体环境现主要由服务商业媒体、大众商业媒体、非商业校园媒体和各类校园活动组成。
一、服务商业媒体:心触动(武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率先研发出智能终端机,致力于服务学生校园生活、帮助学校智能校园管理、以交互形式为企业定制互动推广方案。
二、大众商业媒体
户外: 食堂(看板、餐桌贴画、视频、灯箱等)、主干道(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灯箱、大牌、报刊亭/栏等)、宿舍(灯箱、看板、取阅架、公告栏等)、体育场(围栏广告)、报刊亭(灯箱/看板), 网络:商业化官方BBS,非官方BBS,地方性大学生BBS、商业SNS大学生网站等、校内资源网站、报纸: 校团报、大学生英语类学习报、学院报、免费直投报等 杂志: 全国性大学生杂志、免费直投杂志、校园杂志、三、非商业校园媒体:
非商业官方BBS、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团报、大型看板、宣传栏海报、《新生 手册》、《BBS手册》等。
四、各类校园活动:
《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校园十大歌手晚会》、《女生节》、各种体育赛事、校园艺术节等。对学生宣传校内推广活动的情况。但请注意,校内广播一般不允许直接的商业广告进入,只能以软广告或通知的方式实现。
四、灯箱广告
唯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以全国高校 “ 卫生宣传栏 ” 为依托的大型户外灯箱媒体网络。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符合国家审核标准的高校专业媒体,已经锁定万千莘莘学子、教职工及家属人群,通过校内展示推广企业形象。
五、校内刊物及手册
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刊和系刊,以及团体的文学刊物,采用直投方式发送到学生手中。每年还有各类校内实用手册,针对学生发放,此类手册基本都允许相应广告的介入。此类刊物比普通报纸更具直接性、宣传效果持久,对学生而言更有亲和力,易于接受,并具有相对高的传阅率,成本较低。和各校内组织、社团有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以优惠的价格,为客户甄选校内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校内平面刊物,为你寻求最佳的广告组合方案。
六、专用展板、条幅
在校园特定位置摆放专用展板悬挂企业条幅。根据客户要求,确定展板的摆放地点和保留的时间。在保证宣传效果的基础上,避免了海报等宣传品的浪费。展板及宣传条幅可设置在校内明显位置,通过不断的视觉冲击,达到宣传效果。根据统计,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各类学校社团,9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校的文化节、院系晚会等活动。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也为现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最佳环境。校园外的现场活动,往往成为“民工”或无业游民的party,而校内活动则能吸引大量高素质潜在消费者,短期内引起热烈反应,实现诉求的迅速抵达。
七、校园路演巡展
根据各个校园不同情况,协助企业在合适时间、最佳地点,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在校园内展开现场路演活动。
活动内容可包括:产品展示、校内销售、现场演出、讲解演示等,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为您量身定做,满足企业方方面面的要求。
八、校园讲座
室内外讲座。讲座也是很好的宣传方式,而且相对容易举办。只要淡化商业色彩或加以与就业有关的名义,讲座现场肯定座无虚席。讲座往往被培训企业和大型集团公司选择,对提高公司美誉度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拟定出相应的讲座主题是校园讲座成败的关键。基于对校园市场的深刻了解及经验,为客户提出活动方式建议,和整体活动解决方案。
从选题到策划,场地的选择确认、前期信息校内的发布、现场活动的组织维持,为客户提供全程活动承办。
校园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营销在中国方兴未艾,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则是由于营销推广的不足引起的。
一、客观存在的问题
1、高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消费没有完全市场化,一般大众媒体辐射不到,这使得有些营销工作难以像大众市场那样充分展开,譬如某些广告限制在校园内发布、某些促销活动不允许在校园内举行;
2、高校较为分散,开展工作比较繁琐,某个新品上市时,可能需要逐个学校举行发布会才能产生效果,投入的人力和时间较多;
3、大学生一般没有固定收入,消费基本上是自主消费,自掏腰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行为,尽管他们对品牌的消费欲望很高,有时受能力限制,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二、营销推广的问题
1、一般品牌的广告宣传活动主要在校外,没有针对校园市场单独开展,造成品牌在学生中的认知率较低,影响不足;
2、传统的广告公司对如何跟学生打交道不了解,很难采取针对性的推广措施,譬如学生白天都不在宿舍,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人,若不清楚这些,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另外学生们喜欢用短信沟通,这个习惯不见得广告公司会放在心上并利用起来;
3、在校园中进行的传播大都逃不出传统的营销手段,如散发产品广告、赞助活动什么的,企业像打散弹一样地向大学生们发出一些传播讯息,既无章法,又无创意,既抓不住他们的注意力,也抓不住他们的心,反倒有可能将他们从自己身边推开;
4、专门针对校园市场开发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多,难以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能力;
5、企业缺乏长期发展的目光和战略,在开展校园活动时,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单纯的促销产品,活动与活动之间各自为战,对品牌积累几乎毫无助益。
企业校园营销需要掌握的技巧
一、开展校园市场调研
首先要做的是,开展校园市场调研。在校园营销中,我们没有多少成功案例或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对于希望在这一块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校园市场,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消费特点,分析他们的消费习惯,例如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周围朋友和同学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角成,具有一定的感性等,而不能凭借在大众市场上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进行营销决策。
二、产品开发要有针对性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性,多推出一些品质好、价格适中的新产品。产品设计要有针对性,从外形到功能,不断融入大学生的文化元素,如手机内置单词查询、外观新颖炫酷等。如果选对了产品,校园里的接受程度让人吃惊。
三、进行市场细分和定向推广
在校园市场上也需要进行市场细分,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位和营销,如通过数据采集,了解某个学校有多少个寝室,男女生比例多少,大一多少人大二多少人„„这些细分数据都被掌握在手里,就可以进行校园定向推广,确保营销的准确性和高效率。
四、价格、付款方式要考虑大学生的承受力
强烈的消费欲望受到现有购买能力的限制,价格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营销工具,进入校园市场的产品定价应该倾向于中低档价格。另外,企业可以针对大学生市场制定相应的付款方式,比如电脑、数码相机等价值较高的产品,允许分期付款。
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
传统媒体对年轻人的吸引正在下降,互联网现在是对大学生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媒介。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有1亿人,其中有4000万是宽带上网,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大学生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切都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在攀升。因此,应该更多地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的亲和力,在各种虚拟社区和网络游戏中强化网络传播的力度,加强企业、品牌和大学生间的联系。
六、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
高校社团是校园营销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企业在高校的营销活动如果能够得到学生会或学生社团的支持与配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团活动计划来完成宣传活动和引导消费导向,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有可能的话,企业甚至可以组建自己的高校活动社团,利用社团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寻找“意见领袖”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一小群人,他们的消费比较超前,什么东西都第一个用,这些人会在第一时间带动整个学校的潮流。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可以设法建立一个“意见领袖”网络,把这些人掌握在手中,通过给他们一些优惠或者赠送,带动新品的推广。这个办法成本很低,但是效果很好,这些学生在引领身边潮流方面,甚至比找明星代言还有说服力。
八、用大学生熟悉的方式“说话”
贴近校园环境,以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文化去展现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改变品牌和产品推广的方式,通过更加软性的广告,或者公益活动等公关活动来减少大学生规避的心理,通过非商业性质的宣传活动,学生的参与,最终达到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厂商互动的目的,达成品牌与消费群体的共鸣。
九、明确活动的目的
在企业把营销活动延伸到校园内部之前,企业应该明确开展这样一个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或产品的形象,还是仅为了搞一次促销。即便是二者兼顾时,也要划出其中的一个偏重点,这样才能使得活动的形式更能完好地符合活动目的的要求。侧重扩大知名度、提升形象的可做产品展示或者知识讲座,尽量淡化商业氛围,以免引起学生的规避行为;侧重推销产品的,要加大活动前期的宣传,以吸引学生对当天活动的足够关注,并且在促销方式上应该力求多样化。企业加强对校园营销活动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要有一套系统的如何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企业校园营销活动的方案。找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十、通过巧妙方式,突破进入障碍
企业的校园营销活动能否进入校园是其成功开展的基本前提。面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限制时,企业可依靠与校方业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或依靠校园内大型的全员性活动,或以赞助的形式获得“准许进入”这样的一个“意外收获”来谋求进入校园的渠道。总之,在进入管制较严的学校时,要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重形象轻销售”。至于提供相应的资金也是很有必要的。倘若是那些禁止一切商业性活动的学校,企业只得选择放弃。
十一、采用俱乐部营销的方式,并结合必要的关怀度
我国以往的该种营销方式有趋于贵族化的倾向,实际可以针对学生消费群,将其发展为平民化的方式,为会员提供产品的优惠,或最新信息的发送,并以购买产品累计作为保留会员资格的途径之一,以此达到对产品品牌持久有效的宣传并形成固定的购买群。可以定期派发(不同于以往促销分散的派发形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集中性)新产品,发放印有本产品品牌的生活用品,如学生较青睐的便签本、文具、生活小贴士等,采用POP的广告单、海报等时尚元素,总之,从细节入手培育品牌意识。
心触动智能终端机:位于高校宿舍楼入口处,集视频、海报、APP、寝室报修、一卡通、城市公交、手机充值,失物招领等功能于一体,为大学生校园生活服务,帮助智能校园管理。
第三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考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对传统教育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也需要采用团体教学模式、多维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学校、课堂的地域范围,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与外界信息互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团队教学;多维教学;实践教学;开放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各种文化意识相互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把握时代的脉搏;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会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这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特点是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从2005年正式走进高校课堂以来,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师生之间的信息差已不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方面更加深入;且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不同的学生,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有个体的明显差异,教师也不能千遍一律灌输式地传递信息;另外,形势与政策瞬息万变,课程设计上,必须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切实走进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并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探索的动力。
二、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部分以系辅导员为主,专职教师很少。系辅导员担任日常的党建、团学、学风、就业等工作,行政工作较多,同时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备课难度大,内容需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进行更新变化,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授课任务重,学生数量多,授课教师人员不足,工作量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容易造成教学内容混乱。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较快,时效性强,需要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点与未来发展迅速进行分析预测,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辨明是非、坚定信念。因此,这门课程每个时期的教学要点可能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该门课程一直没有相对固定的规范来建立教材体系,许多时候都要靠教师的个人的喜好、判断力、经验以及知识积累来更新教学内容,但如果老师把握不好,便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例如有些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教条死板,有些老师过于夸夸其谈,借机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这样就达不到本课程的预期目标,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向着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扩张渗透,丰富的信息数据库成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基础支撑,信息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加入了信息的传播与创造;而大学校园的主体都是“90 后群体”,他们思想自主开放、接受能力强,网络等媒体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广。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手段单一落后,课堂多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这种重灌输轻自学、重结果轻需求、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必然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后,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它的考核方式不灵活,难以达到教学管理目的。?m然高校里也有一些采用以写作小论文等方式作为学生的评价,但仍然主要以传统的纸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高校在对这门课程考核时,存在追着要求学生合格的现象,似乎个别学生不合格会将责任追究到学校这一方。考核的不严格、有水分,也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也较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监管的目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思考
1、团队教学模式
团队管理理论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即团队成员都要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及其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而“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多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特点来承担教学内容中自己擅长的专题,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一门课程指定一名教师授课的传统方法,极大地发挥和挖掘了教师的教学潜能,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育人合力。比如在授课教师中较大比例是辅导员,辅导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专业和工作方向,比如学习马克思主义、比如学习思政教育、比如学习国际政治方向等共同讨论并制定教学计划。
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和当前形势,针对教师给定的研究专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类似的实践调研,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多维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网络、智能手机普及水平的提升,高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时效性更强,这些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环境下多维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将多维教学方法、多维教学手段、多维教学组织形式等融为一体的带有新媒体特征的立体综合体系。该模式既包含带有新媒体特征的多维教学渠道: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网络教育等,又包含具有新媒体特征的多维教育层次:知识、方法、能力、修养,还包含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讨论式、体验式、互动式、实践式等优化组合的多维教学方法。
当“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当学生接收到一种信息后,很难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如何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筛选过滤接受到的各类信息,并朝着课程的教育方向发展,这一课题也成为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方向。在课堂教学渠道上,可以利用慕课和公开课的资源,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调研的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教育层次上,不仅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在网络阵地合法合理地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并守住法律的底线,不随意转发;另外高校任课老师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开设个人微博、分院微信公众号或者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发布评论。
3、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形势与政策从书本走进社会、从理论走进实际的重要载体。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和要求,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会结合分院实际和特征,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大合唱、名著阅读、参观考察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 “三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另外我们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通过校友的求职、留学等经历,分享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帮助在校学生准确把握社会动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主动学习思考的氛围;同时,我们也会聘请社会导师,发挥校外人士知识经验优势,通过校外人士与在校大学生结对的方式,着重致力于大学生学以致用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其职业化和社会化。
世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客观上必然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主观上必然要求扩大人们的视野,增加了认识客观现实的难度。而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正是让大学生把握世界形势、树立规划意识的重要阵地,通过形式、内容和授课思路的调整,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不断培养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高永军,冷树伟:《社会转型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载于《当代教育科学》2013 年第13期.[2]潘文庆,冯洁:《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载于《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5月.[3]贾彦峰,李凯,蔡斌:《新媒体环境下“形势与政策”多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对 6 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月.[4]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10月.[5]丁玲,朱景林:《团队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载于《教育改革》2012 年第11期.[6]张义秋:《社会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模式构建和实践路径探析》,载于《怀化学院学报》2016年2月.
第四篇: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链的构建思考
新媒体及广告产业的相关理论依据。
1.1 新媒体及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电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①新媒体环境是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而言的,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传播生态。.2 广告产业及广告产业链的界定。
广告产业,是指通过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发布、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获取利润的产业门类。广告产业链是指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满足不同受众需要而建立的跨领域相互衔接的共同获取利润的产业链条。
1.3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国内情况看,新媒体的投放费用在逐年上升,在2008年已经超过了报纸和户外广告,位居第二。广告主投放电视广告的费用从35.4%下降到 28.7%,跌幅6.7%,而新媒体的广告投放费用上升了6.8%。从以上情况看,广告产业的确已经走到了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塑已迫 在眉睫。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所遭遇的瓶颈。
2.1 传统广告模式的衰退。
在中国,广告公司在与媒体和企业三方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广告公司的价值未曾得到认可,一直处在低效益和泛专业化的恶性循环状态。广告公司的服务功能具有可替代性,被排挤到产业链之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2.2 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
传统的广告营销无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直接量化和透明化,而且高额的广告投放费用让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望而却步。而新媒体互动式、体验式、植入式的营销手段,能够很好地调节传递信息和抵制信息的矛盾,更精确有效地向目标消费群体传递广告信息。.3 广告产业链的脱节。
我国广告公司却是处在多而小的散乱状态,也缺乏拥有高水平的市场调研机构、咨询机构、数据提供商和针对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另外行业机构如广告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产业链脱节现象严重。
2.4 广告监管体制的不足。
我国广告产业监管体制弊端多多,如缺乏可执行的法律细则,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执行力不足,社会监管收效甚微,行业自律不完善等等。带着这种先天的缺陷步入新媒体时代,广告的监管问题无疑会更加严峻。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链的构建思考。
3.1 广告产业链的整合。
广告公司必须成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导,向上游和下游进行产业链的扩张,重塑广告产业链。广告产业必须致力于实现传统业务领域和整合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化,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且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走产业集群的规模化之路。3.2 广告产业的创新。
广告公司要树立自己的核心经营理念,注重自身品牌的塑造,获取属于自身的细分市场;广告传播方式应该从传者主 导的、大众化传播向分众化传播、互动性传播转变;传统的广告公司可以依托资金实力和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积极拓展新媒体市场,同时要加快技术创新和资源开 发,建立包括客户信息、受众习惯和广告效果评估的新媒体数据库;广告公司要构建完善的人才体系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与激励体制,提升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在广 告监管方面要出台一部明确新媒体广告运行规范的法律制度,建立一个专门正规的网络监管机构,承担广告发布的监测。
3.3 未来广告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3.3.1 回归广告本体 ,改变旧有传播模式。
中国的媒介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的广告传播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细分化、便捷化、体验式和家常式的沟通。中国的广告产业面对这种变化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结构,必须保证媒体、企业和广告公司三者的良性互动,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3.3.2 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渐转型。
广告行业旧的经营模式所参照的标尺是媒介的收视率、覆盖率,追求的目标是记住品牌并促进销售,现在广告主关注的焦点则是投资回报率
(Return On Investment)。广告公司未来盈利所立足的就是给客户提供更大的投资回报率,协助客户创造成功的市场前景。
3.3.3 反思现在的传播者即企业。
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价值的产业,必须找准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助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而提升广告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
3.3.4 以大众媒体为主依托新的技术平台。
目前企业的网站已经被推到企业营销的第一线。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传播的主体,应主动利用网络提供的可能性,展现自己,让消费者更加了解自己。
3.3.5 捕捉新一代的消费者。
现在广告产业链所要关注的正是被称为“新新人类”的群体:15~25岁年龄段的新一代消费者,他们将是主宰未来广告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形态将是广告产业链的延伸所要捕捉的市场机会与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陆 小 华.整 合 传 媒 [M].中 信 出 版 社 ,2002.[2] 芮明杰 ,刘明宇 ,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 张金海.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R].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 王庆顺。聚焦户外 打造新媒体广告产业链——电信运营商转型思路新探[J].电信科学,2009(3)。
[5] 匡文波。2006新媒体发展回顾[J].中国记者,2007(1)。
[6]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 [J].国际新闻 界 ,2008.[7] 黄振家.广告产业的未来 [J].广告大观理 论 版,2008.原文详见http://
第五篇: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思考
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思考
摘要:新形势的不断发展造就了新媒体的产生,而新媒体的产生给广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本文重点论述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未能全面融合
就当前广播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政企、政事、管办三者部分的管理体制,阻碍了广播行业的前进脚步。具体表现为各个地区广播的发展呈现出分散经营现象,浪费了很多资源(人力资源、财产资源等),导致经营资本分散,行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引发了严重的行业内耗。
(二)未能完全与网络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媒体也积极将自身的节目跟互联网挂钩,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电台仍然未能发展起来,难以全面替代传统的无线电广播。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传统广播有固定的、忠实的听众群体,网络广播要发展必须要依靠高速的宽带网,但当前网络广播的用户基本上都在上海、北京等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二是没有固定的网络广播受众群体。三是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网络广播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管理都还缺乏专业性,导致网络广播的信息量十分少,很难壮大,也就难以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
(三)节目内容缺乏创新性
跟新闻节目相比,广播节目的报道缺乏直观性跟可视性,很难像新闻节目那样将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仅仅依靠主持人的语言能力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很多时候都显得很深沉、很呆板。如广播中的音乐节目,很多类型的广播电台基本上都设有音乐节目,但节目的制作形式普遍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使用一贯的音乐播放模式,没有创新性。又如很多广播电台开展的深夜或是午夜谈话节目,虽然这类节目开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难以避免一些主持人为了博得更高的收视率,在播音中融入一些低俗的言语或是节目素材,以此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这就造成了广播节目中有低俗化的现象。此外,很多地区的广播电台都存在“卖药台”,表面上是医疗卫生保健节目,实际上就是借助节目推销一些药品,受众听到凡是打进电话的基本上都是职业的“药托”。这对受众而言就是一种欺骗,这种欺骗性质的节目自然就难以吸引固定的一批受众了。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道路
(一)坚持走资源融合道路
一是广播跟传统媒体资源的融合。广播可以跟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合作,提升自身节目的传播效率,实现自身产品的再产品化,拓展受众群体的覆盖面,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多方位满足受众的需求。如娱乐广播电台开办流行杂志、开展大型演出;交通广播电台跟汽车商合作,提升节目的说服力等。
二是广播跟网络资源的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广播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广播必须要跟网络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网络广播电台,才能弥补自身有声音没图文、稍纵即逝等不足。网络广播可以有直播和点播两种:前者在大型活动的即时报道中用得比较多,不仅实效性强,播报生动,还能让受众及时获取信息;后者就是将节目分片段制作,受众可以直接选取自己需要的或是喜欢的片段进行收听,既能节省资源还能强化节目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三是广播跟移动多媒体资源的融合。移动3G时代给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对于广播来说,3G的主要用处就是吸纳更多的“移动受众”,而这些“移动受众”也正是广播要发展必须要争取的。时至今日,移动4G技术也推出了,因此广播就更应该积极跟移动多媒体资源融合了,这是帮助自身吸引更多受众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走节目品牌道路
一是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广播要发展就必须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节目品牌,通过品牌展现自身价值,赢得更多的市场效益。二是必须设置品牌频道。在树立了品牌意识之后,就必须要积极开设自己的品牌频道。如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就相继开设了经济频道、新闻频道、文艺频道、交通频道、音乐频道等多个品牌频道。而且其中的交通品牌频道连续十多年给每届高考生提供“爱心送考”服务,用爱汇聚受众的心,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还位列于全国交通广播三强。三是必须打造品牌栏目。如湖南交通广播频道连续十多年倾力打造的品牌栏目《路况信息》就非常成功。在2008年雪灾期间,京广高速铁路跟京珠高速公路的交通都被阻塞了,但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第一时间跟交警和被困人员沟通,将交通疏导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1]。四是必须塑造声音品牌。广播频道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声音识别系统”,逐渐实现专业化度,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用极具个性和亲和力的声音,吸引广大受众主动走进广播和特色化的协调发展。广播频道要塑造高质量的声音品牌,提升频道声音的辨识、认可广播、喜欢广播、支持广播。
(三)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
一是内容恰当。广播的内容必须是恰当的,这样才能跟广大受众的价值观相吻合或是相协调,才能让广大受众感受到广播节目的价值,才会愿意去倾听广播节目。广播节目要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