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环境背景下纸媒的发展策略
新媒体环境背景下纸媒的发展策略
1 报纸传播形式与新媒体相比的优势
(1)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讲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主要还是依靠纸媒,也就是说无论是互联网络、还是什么手机阅读,虽然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传播的速度比较快,虽然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相对来讲,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反之也就成为了它的缺点,那正是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是否可靠,在网络上不能第一时间的确认新闻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那么就以网络上、手机上的微博为例:里面的很多信息都是没有办法证实的,相反,在上述的观点上,纸媒的有时就是在于信息的来源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这点是所有的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没办法能够相比较的,那么现在的时期阶段,不管是任何的网站、手机阅读、所有的消息资源都还是来自报纸,在无形之中就证明了新媒体发展与传统纸媒还是存在相互依偎的关系的,但是渐渐地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关系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目前是有很多的信息都是资源共享,如果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权威性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可以不玩的不依靠纸媒传播,一旦出现那样,报纸传播才是真正的遇到危机。
(2)对于报纸的视觉的优势来说,最为纸媒的编辑来讲,在实际上就是为了读者提供节省时间判断的机会,也就是说当读者在看到报纸的时候,只要通过排版的顺序就能够知道新闻自身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和互联网新闻的不同之处,互联网的新闻和手机报的新闻都是条状的,知识按照先后的顺序,部分为重要和次要之分,因此报纸的版面视觉的语言是新媒体没法比拟的,就是编辑在向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外加给作者的附属品。
2 新媒体环境背景下报纸传播的变化
2.1 传播方式的转变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功能在迅速发展,那么就形成接受和发布新闻事件的手法也是多元化的,现在大多数的媒体都是采用多媒体在很多种终端介质实现说、听等手段进行,然而某报社的滚动新闻部就采用了网络媒体及时、互动优势与纸媒强大的采访力、权威性等优势进行相结合,这样就直接的搭建了新老媒体之间的互动桥梁,那么在整个的结合过程中,发现某报社的滚动新闻部不但参与了一线采访、上进行现场动态的报道、还是先滚动式的发稿,形成了全方位的报道,最终这些新闻的素材还在某知名网站发布、另外也还会在传统的纸媒上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由于新闻信息的滚动发布,最终使被采集的新闻素材可以应对各家的媒体,这样最终就可以使每个媒体都能够从中获得适合自己的一部分产品的,因此,这其中的联系与差异,也正好的契合了媒体的分众定位的策略。
2.2 对于传播主体方面的改变
在传统的纸媒新闻转播时候的时代,都是以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作为主体的报道对象,然而新闻的工作者都担负着新闻组稿、采集新闻信息等工作,虽然有的新闻大内即使开通了热线电话、公布记者人员的电话,但是还是参与进来的非常少,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到来,这样使多数的普通市民有了可以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微博等方式进行发布新闻,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如同创建了不同于专业记者的传播形态,也就是说原来传统的专业新闻记者独家进行垄断报道的新闻已经转变成各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都可以实现的共享资源,因此,传播的主体正在向普通公民的新闻传播中占得比例越来越高,在逐渐的转变。
3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走势与策略
3.1 要不断的加强传授互动,以此来丰富传播的内容
现在要以收受互动动与内容共创为主要特征的报道创新成为新闻业务改革的主流趋势,就像Web2.0的问世,这样就使里面的内容生产已经不再是被所有的媒介组织者独立垄断了,传播的方式直接的转变成专业的媒介组织和公民共同的参与进来的分享和互动形式,这也就证明了这些就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形成的必然结果,只有这样的传播方式,才能使更多的受众主动参与进来,当受众一方面在提供新闻素材额同时,还可以对专业的记者进行评论发表看法,不单单只想知道记者是怎样进行讲解的,事情的真是情况是怎样的,这些受众甚至还想知道大家对整个实践的看法是怎样的,还要想自己再说几句,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纸媒应该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就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这样还可以使他们关注报道与进行互动,还能丰富传播的内容。
3.2 要追求独特的新闻报道,避免同质新闻的出现
在纸媒收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的今天,网络的发达传播速度确实给报纸传媒形成威胁,那么,作为纸媒就应该做到后发制人,才能避免同质新闻的出现,也就是说目前的状况下看,想要拥有独家的新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即使是能够拥有独家新闻的版面,时间上也是有限的,也就形成了新闻同质的出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避免同质的新闻呢,我建议必须要通过自身对整个事件的理解方面,必须有独特的见解,独特的思维、视觉才能提升信息本身的层次,另一方面呢还要在版面排版的时候才用与众不同的布局,这样才能让新闻事件脱颖而出,因此,作为纸媒不应该仅仅的局限于对实践本身的意义层面上的理解,更应该挖掘实践背后的内容一次来提升新闻内涵。获得更多的受众。
3.3 优势互补,报网联动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都相应在原有电子报的基础上做大自己的网站,谋求报纸未来的出路。从各报的实践来看,强化报网联动,最大限度地留住读者是他们探索的重点。其实,报网联动是双赢的举措,可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做大做强。一方面要动起来。利用网络可以实时更新新闻,同时滚动更新事件进展;而报纸在第二天则对这些新闻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解读。这样做不仅满足了读者对新闻的不断渴求,同时也弥补了报纸24小时才能更新新闻的“先天不足”
结束语
总之,通过上述的观点可以看出,由于网络时代的快发变化、新媒体传播方式很快的占领市场份额,那么作为传统的报纸传媒就应该通过优势互补,报网联动、独特的新闻报道,避免同质新闻的出现、加强传授互动,以此来丰富传播的内容等策略来提升受众率,因此,作为纸质媒体必须要看清形势、尊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环境下生存。
第二篇:多媒体背景下纸媒副刊的发展探析
多媒体背景下纸媒副刊的发展探析
摘 要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而诞生并不断在发展,时代的发展使得多媒体信息化趋势更为明显,对报纸副刊的影响也愈加明显。针对很长一段时间内,副刊日渐式微的趋势,如何做好多媒体引导下的副刊发展,已成为报纸行业关注的热点。文章主要就多媒体背景下副刊的发展进行探究,以期发现多媒体时代下副刊的有效发展之路。
关键词 多媒体背景;副刊发展;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1-0071-01
作为中国报纸行业的经典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使得副刊在百年的发展中逐渐确立了自身地位,相较于正刊而言,其文艺色彩更为浓厚,文化底蕴更为丰富,这也是其吸引读者,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体现。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多元文化载体使得副刊原有地位受到挑战与威胁,副刊特别是文艺型副刊经营情况每况愈下,如何做好多媒体背景下副刊的发展创新直接关系到副刊的未来存亡,因此做好副刊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多媒体时代下副刊生存现状探讨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多种新闻媒介充斥日常生活,人们的阅读选择更趋多样,灵活性更强,面对迅猛发展的多元媒介载体,副刊作为纸质传媒的优势不再明显,可以说那种单纯阅读报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也就对副刊的发展起到威胁。而副刊媒介编辑思维的固化是副刊备受冲击的原因之一,单纯追求业务素质,忽视文化素质对副刊的影响力,加上版式设计单调呆板,文章时代性不够突出等,其很难迎合大众的潮流阅读需求,因此,做好副刊的创新必须做好编辑思维的创新。而多媒体时代下更多的群体,特别是年轻群体被吸引到别具特色的网络媒介中,副刊潜在的读者消费群体正在日益缩减。这些客观现实都成为副刊发展中的重重阻碍。因此,多媒体时代下副刊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必须做好上述瓶颈问题的破解,才能在多媒体时代冲击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多媒体背景下副刊的发展出路探讨
2.1 做好副刊精准定位,突出自身的价值特色
传统认识中,将副刊特别是文艺副刊等同于新闻的附属,忽略其自身的特色与价值,我们在发展文艺副刊时理应增强其独立性与文学性价值的挖掘。以上海的《青年报》为例,其不仅仅设立了纯文学板块,更在周末进行适当拓展,增加了情感、读书、影评及乐评等栏目内容,多数副刊涉及的内容更为丰富,电视、音乐、舞蹈、历史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都做了安排设计,满足群众多元的阅读需求,做得比较好的是《家庭周刊》与《教育周刊》,其打破了广告阅读的局限性,增强对高质量文章的挖掘与创新,使得其文艺气息更加浓郁。而以本人就职的衢州日报报业传媒来说,每周一、周四,分别有4个版的人文周刊见于报道,内容丰富、版面大气,这不得不说是对副刊的坚持与重视。
当然,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元的文化形式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做好自身价值的挖掘与自身特色的凸显是副刊发展的关键。
2.2 加强编辑素养培养,积极推动其版面革新
一份副刊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由副刊编辑决定,因此副刊编辑的素质直接决定副刊质量。对于副刊编辑来说,仅仅具有业务素质是不够的,人文素养的凸显也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上实现不同体裁及不同题材文章的有机结合,实现各种文章风格的高效混搭需要编辑具有创新思维与战略眼光。与专业期刊相比,副刊更追求品味的大众性兼顾,因此其必须具备通俗性与流行性元素,在保证“阳春白雪”的前提下也能“下里巴人”兼而有之,才能带动文学的创新繁荣,才能实现副刊的更好发展。报纸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需要借助版面得以呈现,不同的版面设计、风格都是不同的思维体现,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因此副刊编辑在设计版面方面也应该增强时代气息,突破局限,大胆创新,以设计带动副卡的形象改造,实现副刊版面的革新。
2.3 增强服务现实对性,积极探寻新读者群体
副刊的生存发展往往由销量来决定,而销量的主动权则掌握在读者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与编者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因此在推动副刊创新时编辑必须从读者的角度入手。首先要明确读者群体,只有明确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有的放矢,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针对性的阅读服务。报纸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普遍被年轻人所忽视,这与其单调的传播形式有关,同时又为副刊创新提供思路,那就是做好青年群体的挖掘。积极选取青年一代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年轻群体的阅读兴趣实现与当地地域特色的整合,根据读者群体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真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群体的发掘与针对性的阅读服务,借助报纸的质量打响自身口碑,从而实现对既有阅读群体的巩固,只有这样才能让副刊获取更多的读者群体,也实现副刊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提升,做好副刊的创新性发展。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型媒介不断问世,对以副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介造成巨大冲击,制约其阅读群体的进一步扩大。面对这样的冲击与威胁,如何做好副刊的创新发展需要引起传媒界关注,本文从其冲击现状入手,从3个层面提出了副刊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对副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辛欣,安中.21世纪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3-76.[2]刘晓慧.台湾报纸副刊发展脉络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1(10):158-161.[3]方雪梅.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发展策略[J].传媒,2014(14):29-31.[4]李莎.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新华书店创建于1937年,经历过4个阶段的艰苦变革历程,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连锁经营方式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实体书店的发展举步维艰,新华书店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而不被彻底淘汰,必须进行大刀阔斧、实质性的改革。
关键词新华书店;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5-0052-02 新华书店的“辉煌”与“没落”
1.1 新华书店曾经的辉煌
毛泽东主席曾经为新华书店3次题名,认为它的建立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大事,是国家的大事”,经过70余年的发展以及多次改革,如今的新华书店建立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具有庞大的分销渠道,发行网点遍布全国各城镇(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的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已经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并成为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自主品牌。
1.2 新华书店成为“没落的贵族”
新华书店经历第一次滑铁卢是随着1985年后我国出版业增长速度骤然放缓,接下来几年甚至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此外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承诺对外出版物流通领域逐步开放,大量的外资图书出版机构趁机打入中国市场,如德国的贝塔斯曼在其成立3年之内已经与3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进货折扣只有4折,相比于当前新华书店6折进货折扣可以多拿20%的利润。再加上新华书店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图书发行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疲于应对来自行业内外各方面的挑战,其一统天下的图书发行商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发展至今,实体书店似乎已经成为一道即将消失的风景。每个实体书店都是其所在区域传播文化的一个窗口,而新华书店作为中国实体书店的代表,是一个拥有79年辉煌历史的文化品牌,它见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我国文化传承现状和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重振新华书店的雄风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体书店零售业带来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国的移动终端、数据库、卫星传送等新的传播方式也在逐渐增多,知识的多元传播已经成为现实。因此,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更是一场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革命,是对我们旧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2005年图书阅读率首次下滑低于50%,2005年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以及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打破了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我国从2008年首次开始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进行考察到2014年的6年间,明显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自2009年以后的近5年中,增长幅度都维持在6个百分点左右。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2014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和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均表示,相关统计显示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呈加速度态势增长的,在图书零售行业,我国网上书店销售的图书在图书发行市场占据的份额急剧上升,其中的佼佼者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以其低价的图书价格、多样的促销方式、安全的支付环节、覆盖面广泛的物流配送服务以及高水平的服务和优质的购物环境使其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其2015年实现净销售额2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而此时我国实体书店销售额为344亿元,同比增长为0.3%,在2012年和2013年甚至出现过负增长。
网上书店虽然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但它并不是对传统的实体书店零售业的颠覆和取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兴起和发展是对生产力的一种解放和补充。然而,这两种零售业态模式是处在一种零和需求的市场环境中。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消费群体,要分食同一块蛋糕,未免会产生猛烈的摩擦和激烈的竞争。事实上,新媒体时代下新兴的网络书店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带给传统实体书店零售业的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的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新华书店要想在新形势下不被社会所淘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振雄威,必须结合线下、线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新华书店,面对民营、外资、网络书店三方的威胁,必须对传统国有独资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革显然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现有的新华书店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仍旧不彻底,革除体制弊端仍然需要打持久战,在此笔者从更加具体的微观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
3.1 线下改革凸显人性化服务
美国营销学家劳特朋教授提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4C理论,认为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新华书店的线下改革主要是实体书店的改革,而实体书店的目标群体是消费者,所以应该以4C理论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首先,各地区的新华书店应该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开办书店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确定目标读者,读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等都与书店的地址选定、图书品种的选择、业务经营范围以及书店环境的设计和相应的营销活动的开展都息息相关。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新华书店对于“定位”并无明确概念,其一直以来都以教材教辅图书的发行为主,并且推行的是大而全的“全方位”图书策略,并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其次,新华书店经营成功与否在于其定位和图书选择。由于其主营业务是教学教辅书,而且学术类图书品种不全,专业性、权威性不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且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此造成了顾客大批流失。因此,新华书店在今后的采购图书方面应该遵循“内容上雅俗共赏,质量上追求卓越”的原则,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调研,了解顾客的购买意向再进行有目的、有原则的图书采购。
再次,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更注重的是消费体验。因此书店的环境应该以消费者感觉为中心,以“让不爱读书的人也爱进新华书店”为宗旨,在具体的装帧设计上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如在书架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身高等要素,在照明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自然光,打造柔和、愉悦的购物氛围等。通过无处不在的创意力求以及无微不至的服务细节为市民倾心打造生活的第三空间,提供文化消费新方式。
最后,新华书店还应该尽可能的提供一些必要的增值服务,超出常规的个性化服务如礼品包装、爱心雨伞、应急药箱、失物招领、到货通知等。此外,新华书店还可以在各个地区的实体店内建立自助打印系统,让消费者可以在自助打印系统上选择自己需要打印的电子书,并根据不同的价格自行选择图书的装帧。另外,还可尝试为学生提供定制服务,即学生提供讲师的讲义,由新华书店为其定制发行。既能最大限度抓住所有的潜在消费者,也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口碑。
3.2 与新媒体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线上改革
对于书店而言,了解读者情况是书店能够可持续性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新华书店通过VIP会员档案建立和网站点击等手段收集读者的信息而建立的读者数据库不仅仅是一份读者的名单,它更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宝库。在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通过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向读者制作和推送营销信息,最大程度上维护和巩固客户资源。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消费者反馈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平台之一。新华书店管理层应该意识到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注重网络营销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平台管理,规范运营;应该与时俱进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展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文字、图画、语音、视频等信息包装图书,通过多渠道将书店发布的活动信息更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提高营销效果。
最后,新华书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独立经营自己的网络书店,实现网络一体化,如建立全国大中专教材网,也可以与天猫、众筹、京东等综合电子网站合作建立自己的网店,将自身的优势与网络数字技术结合,打开网络市场。现在已经有一些新华书店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网上书店,但是具体的运行措施如打折优惠力度和线上线下是否实行不同价格以及邮费等等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讨。
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华书店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跳出刻板的思维框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向成功的民营书店和网上书店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它们以及自身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变革传统营销模式,革除传统经营模式的弊端,在书店发展过程中对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结合自身传统渠道优势和集团化实力,拓展业务类别,增加服务项目,实现同心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细分化的市场中不断提高读者的品牌忠诚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咏华,曾海芳.传媒巨轮如何转向[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2]汪耀华.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施晨露.新媒体时代下的实体书店:店不在大,有特色就行[J].解放日报,2013(8).[4]花培娟,论实体书店的发展与未来[J].神州民俗,2012(180):86-90.[5]翁刚佑.新华书店改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J].今传媒,2008(11).[6]王德忠,蒋和胜.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战略的实施要点[J].出版发行研究,2002(1):49-50.
第四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发展之浅见
松山湖办事处 梁晓云
我和每天忙碌在东莞广播电视台里的同事们一样,作为一名我台一名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当拿到“我为广东添光彩”的征文主题后,我不禁陷入深思,我为东莞广播电视台的科学发展作贡献了吗?是的,我们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我们干的却是不平凡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我们对东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无限深情。
近年来,我市的各项事业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与此同时我们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强劲,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覆盖范围不断增大,广告收入不断增长,不但有效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的目标,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促进了产业发展,保障了各项宣传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今年九月筹备了6年,投入6亿元的东莞广播电视中心投入,很好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广电人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为东莞广电事业的发展绽放新精彩。
可是随着新媒体时代脚步款款到来,在国家强力主导之下,三网融合目前步伐虽然缓慢,但是从国际大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毫无疑问,三网融合必然实现。这是对媒介融合影响最大的一块。媒介融合趋势下,新的媒介种类和业务形态不断涌现,例如作为新媒体的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载体视听节目、多媒体交互点播等业务,在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较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产业属性。而市民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挑战。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推进新媒体发展时,既要牢牢把握住媒体核心业务,坚守宣传阵地,又要根据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多样、传播更为广泛、渗透力更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力度,促进新媒体健康持续发展。另外,我们在注重内容创新的同时,坚持正确导向,探索建立更为高效、快速、灵活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层次的,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形式生动活泼的各类新视听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应对策略(写作提纲)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应对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引言(阐述新媒体环境对广播主持人的冲击,例如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广播电视合而为一的发展新形势等)
一、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1.网络技术促使资源共享
2.私人定制化的个性服务
3.更为高效快捷的互动
二、新媒体对广播媒介的影响表现
(改变广播传播方式,媒体越来越具有以“我”为主)
1.传播真正的第一时间
2.听众可以多样化选择
3.交互性和多媒体化更新
三、媒介融合对广播主持人的冲击
(通过差异性比较,下面是关键词,不是小题目)
1.节目创作
2.传播途径
3.表现形式
四、广播主持人应对新媒体的策略思考
1.强化自身能力的提升,夯实应对基础
(1)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强化应变意识
(2)加强综合文化素养的积淀
(3)加深对主持节目内涵的理解,追求“一招鲜”
2.顺应新媒介发展,实现自身角色转变。
(1)幕后向前台的转变(隐和显的交互)
(2)媒介融合的多重角色定位,混合型人才
3发挥新媒体优势,借力推动创新发展
(1)传播在语言内容上亲民化,在形式唯美化
(2)主持人借助新技术,与听众(观众)进行多维度的互动,立足节目展示主持人的鲜活性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