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稿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 Policy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安徽建筑大学思政部
2015年11月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美关系的国际地位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边关系
(二)国际性事务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引擎
(三)中美关系效力外延的问题
二、“习奥会”谱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篇章
(一)习近平访美的两个背景
(二)习近平访美的成果
三、中美关系的未来挑战
(一)老问题:三个“T”(Taiwan,Tibet,Trade)
(二)新问题:八个“N”(8 New Issues)-地区领导权竞争,中国军事现代化,网络安全问题,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走向深蓝,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中国模式”和美国的不安全感。
四、中美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的机遇
(一)老游戏,新选手(Old Game,new players):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重视软实力
(二)老游戏,新时代(Old Game New Ages):核武器、全球化、市民社会的反战本性、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刚性、洛克主义国际体系
(三)可利用的正面遗产(Positive Heritages):经济相互依存、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共同应对国际问题的实践、中国融入现行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复杂高效的对话机制
五、中美关系的前景
(一)方向:两个sharings(中-分担责任sharing responsibility,美-分享权力sharing power)
(二)前景:功能性伙伴与Concert of G2——议题合作+分歧管控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从习奥庄园会到瀛台夜话、夜游白宫,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每次会见都显得别处心裁,而这正是基于两国关系的特殊性。在经历了西雅图之行后,习近平主席一行来到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展开正式会谈,这是两个人三年之内的第五次会面。老牌帝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又会擦出什么火花?中美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1?未来中美关系会如何发展?本次“形势与政策”(国际部分)将与各位同学一起探讨“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美关系的国际地位
中美建交30多年来,虽历经波折起伏,但总体向前、向上的态势从未改变,两国共同利益已经密切交汇、深度融合,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早已超出双边范畴,其全球性影响不断上升。可以说,如果中美关系稳定,那么,当前国际关系基本体系的状态就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中美关系不稳定,恐怕眼下整个国际体系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边关系。我们常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这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互为对方比较主要的,甚至是最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也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全球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当前国际体系的主要维护者美国与崛起速度最快的后发者中国之间,形成了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从体量来看,我国的经济体量显然比欧盟要小,在全球经济事务方面,欧盟和美国加起来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说,美欧关系对全球经济维度是主要的;从全球安全来看,不管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怎样,俄罗斯仍是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也就是说,美俄军事关系基本上决定了全球的安全状态。我国在经济总量上,目前还比不上欧盟;在军事实力上,达不到俄罗斯的水平。可是,无论是美俄关系,还是 1 古希腊的史学家修昔底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其主要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专门研究古希腊两个强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他的结论就是“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必有一战,后来西方历史就不断重演这一悲剧。中美关系从结构上讲,现在就掉到这一陷阱中:美国是守成大国,中国是新兴大国,结构很清楚,也是一个事实,即中美已经处在修昔底德陷阱中。这就意味着中美关系基本面上其实是对抗性的,双方战略利益是有冲突的,而且这种冲突比西方史学上的“修昔底德陷阱“还要复杂,因为除了地缘政治和经济冲突外,它还有意识形态冲突。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一个异类。美欧关系,都不能够起到塑造和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作用。这是作为后发者的中国与既有体系维护者的美国之间特有的一种状态。有了这样一个认知之后,我们再去看待中美关系,就需要更具全球视角,而不仅仅从中美双边事务中看待问题。
(二)国际性事务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引擎。在中美若干议题中,中美两国单纯的双边事务是比较好处理的,不论是知识产权还是能源合作,中美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说所需要的成本并不是太高。中美两国真正会爆发摩擦、产生争吵的问题往往是一些地区性或者国际性问题,即涉及到中美两国以外的第三方的问题。比如近两年的南海问题,尽管有奥巴马总统的访华以及在其他一系列国际场合下中美的交流,但是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峙仍比较明显,分歧也非常大;在东海问题上,中美两国所持的立场依然相去甚远。这其实就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中美关系的维度变得越来越广的时候,影响中美关系的主导型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中美两国之间有近百个双边对话轨道,都是部级以上的,在这些对话轨道范围内,单纯的中美双边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管控和处理,但是涉及到国际和地区事务,也就是说涉及到国际秩序的问题,恰恰是中美两国激烈博弈之处。这些问题很难处理,因为利益方很多,并不只有中美两国,还有其他很多国家;也并不是仅仅中美两国愿意做出妥协、达成谅解,就能够解决的,第三方因素作为一个变量随时在影响着中美在这些问题上的互动。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不但要考虑中国的利益诉求,也要考虑到东南亚盟国的诉求;在东海问题上,日本对中国和美国同时都能够发挥重要影响。在这些问题上,中美两国的博弈还是比较激烈的。
(三)中美关系效力外延的问题。这就有一个如何转换视角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待中美两国对双边关系的管控比较有效,而在管控地区分歧方面变得更加困难,其实这恰恰说明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否是影响整个世界的。现在至少在亚太地区,中美关系的状态如何,亚太地区的基本格局就如何。如果中美关系能够有效管控这些分歧,亚太地区和平的状态基本上可以维持;如果中美关系不能有效管控这些分歧,那么,整个亚太地区就会发生重大的动荡。这就是所谓的中美关系的效力外延问题,也就是由这样一对双边关系影响到中美关系以外的国际关系。因此说,现在的中美 关系影响着整个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国际秩序、全球规则变革期,中美两国也均面临经济转型、社会改革的历史重任。中美合则两利,其利也惠及全球;斗则俱伤,其害亦殃及世界。
二、“习奥会”谱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篇章
(一)习近平访美的两个背景
习奥会的举办有两个背景,一是今年中美关系开始战略紧张,二是今年中美之间问题较过去尖锐。
第一个背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同年,中国制造业总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美在这时从结构上进入修昔底德陷阱,但由于中国比较低调,效应没有马上释放出来。效应是在去年显现,主要原因是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周边外交不断取得新成绩,但在美国看来是咄咄逼人。中国去年推行自己的议程“一带一路”,适度地抛开了美国,并取得成功,这出乎美国意料。此外,中国还成立了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在海洋方面,中国设立了东海防空识别区,又快速在南海建岛。
第二个背景是指,今年中美间南海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中国举办九三阅兵,普京的出席刺激到美国,还有美国大选将至,美国国内对中美关系的杂音甚多。
(二)习近平访美的成果 1.增信释疑之旅
此次访问延续了多年来中国领导人访美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增信释疑之旅。
习近平主席9月22日在西雅图的首次亮相演讲,就已经全面、清楚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中美关系、全球事务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走向的基本立场。在接下来的各种场合中,习主席的讲话虽然各有侧重,但核心观点可谓一以贯之。
例如,在西雅图讲话中,关于中国内政外交的九点意见,其中六点涉及内政。习主席明确表示,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依法治国的基 本方略,坚决维护网络安全,保障境外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反腐斗争。关于中国外交的三点意见,则着重回答了“中国道路”、“中国角色”和“中国责任”这三个国际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与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只是希望改良和完善现有秩序,而无意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因此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投行,目的就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关于中美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一个方向,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不冲突不对抗;做好四件事情,即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积极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其中关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几点建议与西雅图的讲话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很显然,上述观点均事关中国的发展走向和政策取向,是对近几年国内外舆论焦点的一个积极回应,其内容之全面、态度之坦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同时也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处理对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面对中美分歧,中方总是主动解释、说明,积极释放维持中美关系稳定大局的善意。就此而论,中国的对美政策具有相当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事实上,与中东等其他地区的国家相比,中国国内形势与对外行为显然更具有稳定性,中国国力增长本身也远未构成对美国全球地位的现实威胁。美国一些观察家们对中国政策走向的悲观估计,显然是“智者多虑”了。
反观美方的立场,同样不难看出美国也有加强中美合作、维持双边关系稳定大局的意愿。美方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认为一个稳定、繁荣、和平的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奥巴马肯定双方“需要合作,也能保持合作”,而且“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扩大合作,并表示他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认为两国有能力管控好分歧。副总统拜登说,中美之间存在问题,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中美之间有竞争,但这是健康的竞争。国务卿克里甚至使用了“求同存异”这一典型的中国式表述。这表明,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都愿意保持和加强战略对话,就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坦诚沟通,减少误解,增进理解,积极探讨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防止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
因此,尽管近几年美国对华舆论氛围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华战略疑虑增加,中美冲突的潜在风险上升,但美国对华政策迄今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即使大选之后政府更替,也料难发生质变。
2.务实合作之旅
此次访问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之旅。
中美双方在会谈中就中美关系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众多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并达成广泛、重要共识。讨论议题涵盖了经贸投资、网络安全、南海、人权、人文交流以及落实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阿富汗重建、应对气候变化、维和等几乎所有相互关切的议题,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实际上,长期以来,中美在诸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文化交流、执法、反恐等议题上有着多层次的互动和联系,很多内容已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了协议,只是有待逐步落实。此次双方达成的共识和成果也非常丰富,涉及金融经济、军事警务、核能能源、商务、文化交流、亚太地区事务、国际与地区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网络犯罪等全球性挑战等多个领域众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最重要的是,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强有力的中美关系,使之为全球及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3.面向未来之旅
这次访问也是一次讨论分歧、互探底线、求同存异、面向未来之旅。
中美之间既有广泛的合作利益,也有深刻的相互疑虑与政策分歧,指望一次首脑会晤解决所有问题显然不现实。可以想像,在诸如南海争端、网络安全、中国军力上升等新问题以及对台军售、民主、人权等传统议题上,双方的立场还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妥善有效地管控分歧或预防危机,是中美双方在一些重要分歧领域的当务之急。
历史经验显示,世界日新,形势比人强,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却经常落后于现实。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应该看到,中国其实一直都在改变自己,并因此影响世界,这种改变并非屈从于外来压力,而是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民族振兴。正是这种不断的主动适应和调试,才使 得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美国也要审时度势,自我调整,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而不是固守老大心态,居高临下,以不变应万变。
诚然,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有关国家可能确实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和政策调试期。无论守成大国还是新兴大国,彼此都要有耐心,断不可心浮气躁、胡思乱想、盲目出击。但无论如何,“修昔底德陷阱”、“大国政治悲剧”、“权势转移困境”等陈词滥调与狭隘思维,不仅根本无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新问题,还有可能误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实际上,当今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与保罗•肯尼迪等众多历史学家所描述的大国兴衰,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完全无法同日而语。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相互依赖,核时代及军事技术突飞猛进时代的安全相互依存,环境、生态、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丛生世界中的“同呼吸”、共命运,国际制度、规范、规则等调节手段日益完善所带来的合作便利,无不指向当代国际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迁,大国之间到底应该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因此,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而推动确立新型国际关系,需要有“创新精神”,他还借用林肯的话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创造未来”。总之,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中美双方都需要有足够的政治决心、政策远见与战略耐心。
三、中美关系的未来挑战
未来10年的中美关系,很可能比过去几十年更为复杂,矛盾更多,未来10年,中美间很可能老问题尚在,新问题又增多。这些中美关系中的老问题与新问题,可以归结为“3Ts+8Ns”。
(一)老问题:三个“T”(Taiwan,Tibet,Trade)
目前看来,台湾问题由于近年来两岸的缓和,并不构成中美两国短期内提升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的历史性握手也进一步说明了两岸关系的改善。但从两国每年必定上演的“对台军售”争吵中我们不能低估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随着2016年台湾选举到来,台湾问题还会有某种程度的上升。长期而言,美国可能仍将是我们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主要外力干扰,而事实上越来越显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美台关系 也在时刻考验着美国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的审慎与决心。
西藏问题本并不构成一个国际问题,但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借西藏问题炒作,批评和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甚至不乏藉此妖魔化中国现政府的企图。美国的外交决策从来都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替、均衡、甚或并行不悖地使用,就此角度出发,不时在西藏问题上做文章既可以达到在现实政治层面适度干扰中国稳定与发展的目的,还可以满足美国基于其特殊优越性而产生的“救世情结”和“自由主义帝国的冲动”,可以说兼顾了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与现实考量。因此该问题仍将在中美关系中长期存在,只是时至今日,美国已基本学会不再单独借西藏问题刺激中国,西藏问题的“温度”将与中美关系总体的“温度”趋于一致。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906.8亿美元,增长5.1%。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240.2亿美元,增长1.9%,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6%,下降0.1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666.6亿美元,增长6.0%,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9%,提升0.5个百分点。美方贸易逆差3426.3亿美元,增长7.5%。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贸易问题将会成为中美关系的“日常”摩擦。无论是人民币汇率还是债务、通胀等问题双方都不可能给予对方满意的回应,谈判可能会继续反复、但成果甚微地持续下去。同时,中国工业和资本力量的迅速增长将给过去双方都习以为常的那种中美经济关系结构以巨大冲击,而关于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冲击两国都不能说完全做好了准备。
(二)新问题:八个“N”(8 New Issues)-地区领导权竞争,中国军事现代化,网络安全问题,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走向深蓝,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中国模式”和美国的不安全感。除原有的“3T”问题外,未来的中美关系中还有可能加入以下八方面的争端,即八个“N”(8 New Issues)。
新问题之一是地区领导权竞争。具体来说,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得冷战后美国独霸亚太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布什政府期间,由于美国的战略重心放到中东以及中国自身力量的充分提升,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时从地区实力而言的中美亚太领导权争夺实际已 经开始。希拉里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时推动的“再平衡”战略在过去三年内曾造成中美关系乃至东亚安全局势的持续紧张,尽管这一战略的着力点在奥政府第二任期逐渐从政治、安全转向经济领域,但仍然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地区争霸意味。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使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加大了对中国的依赖度(中国几乎是每个东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战略上会顾及中国的考量。于是产生了“亚洲悖论((AsiaParadox)”,即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悖论的后果是地区领导权竞争,然而领导权竞争非出自中国的主观意愿,而是中国经济自然发展产生的客观后果。
新问题之二是中国军事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为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曾一度压抑了作为一个大国本身应有的军事力量发展。近几年来从战机到航母(歼-20、歼-
31、东风5B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弹道导弹
2、国产航母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建设水平“井喷式”的发展事实上只是被压抑多年的自然释放,是由中国自身规模所决定的、应有的安全保障建设。但这一情势的继续扩张无疑会对美国在东亚地区安全事务上的主导权产生冲击,而在这样一段军事力量差距迅速缩小却又未达均势的时期,双方在传统安全领域的相互戒备将很可能达到一个顶峰,甚至有学者认为在未来十年期内中美发生试探性军事摩擦的可能性高于朝鲜战争以来的任何时期。新问题之三是新空间领域的竞争。除传统安全领域的新问题外,中美关系中的分歧与矛盾目前也已扩展到了太空、电子、网络等非传统领域。现代经济与现代军事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在太空科技和信息科技,美国在这些领域独享了数十年荣耀,但技术扩散的现实使得中国如今也开始掌握了这些高精尖科技,并逐渐走到了时代前列。在最新一轮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表现出了对网络安全和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兴趣,也在这些领域向中国施加了不小压力。美国方面认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能切实对美国新空间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的程度,并事实上已经在网络空间开始了对美的敌对行动。在这些领域由于存在着许多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空白,要消除双方的相互误解其实是比在传统安全领域更加困难,而未来的网络世界也因此将会成为中美情报、科技、甚至意识形态竞争的主要战场。
“东风”-5B是改良后的“东风”-5导弹的新产品,2006年成功试射。“东风”-5B射程达1.3万至1.5万公里,打击目标涵盖全球任何地区,能携带多枚核弹头,命中精度500米左右,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是中国核武库中的“压舱石”。新问题之四是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中美经贸关系的性质将从互补性走向竞争性。过去中国卖给美国鞋子、袜子,现在中国卖给美国矿山挖掘机,甚至明年会卖大飞机(C919已经下线)。经贸关系曾经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现在压舱石本身在晃动,所以整个船体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新问题之五是中国走向远洋。海洋从来都是美国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冷战后美国依靠三条岛链舒适地牢牢掌握着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因此当中国应自身发展要求开始发展海洋力量之时必然会触碰到美国及其西太平洋上各盟友的敏感神经,这一点在近期各国对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关注中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了。中国经济与军事发展的海洋冲动在美国看来就是对秩序和现状的极大挑战,然而这种对现状的“修正”又是合乎双方力量对比改变的自然逻辑,无可逆转。从长远来看,美国必须适应中国的海洋力量扩张;但在这段美国的“适应期”内,两国关系势必会在海洋权益方面面临诸多紧张。根据美国当前对中国海洋能力的总体评估,它已经意识到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其第一岛链的制海能力已经无法与中国抗衡。因此,其目前在西太平洋的布局事实上是一个“以退为进”的战略,即把第一岛链的对中国防范放手鼓励让日、菲、韩、台等各盟友去做,自己则抽身去经营第二、三岛链。美国前线盟友的大胆闹腾会使得中国疲于应对,而把力量集中于第二岛链则可以在更大区域内起到对中国海权发展更加有效的抑制。因此,关于海洋问题的争端可能成为未来中美之间最为尖锐突出的矛盾热点。2015年10月27日,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非法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展示其享有的所谓航行和飞越自由,实际上一种霸权主义行为,中方有关部门依法对美方舰艇实施了监视、跟踪和警告。
新问题之六是两国国内社会矛盾及中国社会多元化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应当承认,中美两国目前最大的压力更多地是来自于各自国内治理方面,“占领华尔街”3人群所怒斥的社会不公在中国同样普遍。由于世界经济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继续呈现下行趋势,中美两国都缺乏真正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其结果将使得民意对 3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开罗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如今已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美国奥克兰警方于10月25日向示威人群使用警棍清场,事件演变为流血冲突。政府执政能力的掣肘力度大幅增强,加大领导人温和、理性反应的难度。此外,中国社会当前各类思潮交错涤荡,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又使得这些分歧性思想的传播强度和广度都大大提升,社会多元化情势愈益明显,国内从官员到百姓都在对美政策取向上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而中美两国政府就这一中国国内的新变化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便很可能造成双边关系中的误解和情绪化因素日益增长。新问题之七是“中国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打破了“西方文明一元论”,冲击到西方权威。中国政府至今态度谦逊,拒绝使用“中国模式”一词,并用“中国道路”代替,同时强调道路尚在“探索”中。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普世意义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但客观来讲,中国今天的成功确实使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工业化并不只有西方这一种途径,而对美国而言,“中国模式”的根本挑战似乎在于它表明了现代化完全不意味着要真正接受美国视之为重要国家利益的所谓“普世价值”。事实上,美国对一个模棱两可的“中国模式”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保守心理在作祟,即对美国式自由主义的偏执信仰,而其实很多年前就已有美国国内学者提出应该对这种“专横强制的自由主义”进行反思了。然而,根植于民族个性的价值认同很难改变,这就意味着未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继续进步,美国对于“中国模式”的忧虑将会进一步加深,从而在深刻的心理层面上对双边关系构成制约。
新问题之八是两国心理状态的变化。未来十年,我国的外部挑战可能主要来自于我们身处“第二”这阶段性位置所带来的各种麻烦。在国际关系史上,第二多数下场是不好的。20世纪有三个第二,分别是德国、苏联、日本,最后的下场都不好。一般地,第一一定是防第二的,不会防第三、第四,甚至还会跟第三、第四结盟,一起对付第二。同时,第三、第四嫉妒的对象往往是第二,而不是第一。所以,第二总是很难当的。恰恰未来十年,我国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使我国处于将起未起、似强未强阶段,这一阶段决定了我国外交比较难。
2010年度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已经超出美国,而全球贸易总额也在2012年度超越美国。尽管各方对于中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的“真实性”始终存在质疑,但总体而言并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人将来是背负着“失去了保持110年的两项全球经济地位 标志”的心情同中国交往的。问题不仅如此,而且还在于人们对未来美国经济的普遍悲观预期。奥巴马上台之初所许诺的“再工业化”于第一任期内基本没有兑现,尽管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在数据上表现有所好转,但市场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信心还远没有重拾。于是,美国在对华外交上的整体心态将前所未有地从一个“领导者”向某种“受害者”心理转变,或是说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会再如以往那样自信。反观中国方面,国民对于国家力量的成长刚刚有了一番觉醒,民族自信正在往一个全新的高度发展,这就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美关系就像是“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一个自信、颇有闯劲的中国遭遇一个不自信、焦躁易怒的美国,将使中美关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难度陡增。此外,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所引起的周边部分国家紧张,第三方因素对中美双边关系的牵扯力度将会加大。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问题的突显某种意义上可归为中国崛起所引发的外部性不适症。周边部分国家在羡慕、忌惮中国的同时,又想趁着中国“将其未起”之时占点小便宜,这其中就包括如日本、菲律宾、韩国等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盟友。事实上,美国之所以从2010年开始推进所谓“再平衡”战略,有一部分因素就是接收到了这些国家的“邀请”。也因此,在奥巴马的第一任期当中,美国所谓“再平衡”战略逐渐从“依赖盟国”走向了“放纵盟国”的路径。对美国而言,这是成本最小、最有可能有所斩获的对华遏制战术。它通过默许、暗助周边国家在中国周边制造各种麻烦,可以保持一种在美国可控范围内的低烈度紧张,以求让中国在疲于应对的同时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外交失误或国内情绪失控,从而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质量,维护其在亚太的固有地位。由此,美国与其东亚盟友们在对华战略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而这一事态就意味着周边国家单方面的对华摩擦与挑衅越来越可能牵动、甚至“绑架”中美双边关系的大局。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美关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异常严峻的考验,其问题之复杂恐怕在两国各自的对外交往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四、中美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的机遇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情境确实容易让人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表示悲观,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前面讲到的所有问题都并不是无解的。事实上,中美关系绝非必然走向“宿命论的大国政治悲剧”,这不仅 是因为双方都有极力避免一种正式对抗的意愿,同时也因为在当前的全球体系中双边关系存在着众多的“利好”因子。只要中美两国都能真正行动起来利用好双方的合作基础,二者仍然完全可以拥有一个和平、共赢的未来。
(一)老游戏,新选手(Old Game,new players):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重视软实力
就客观条件来说,中美关系可以概括为“老游戏,新选手(Old Game,new players)”。老游戏指标准的修昔底德陷阱,但游戏参与者中国和美国与旧时参与者相比有如下几个新特征。
一是,中美属于超大型国家,块头特别大,中国近14亿人,美国在经济上、地缘政治上跟加拿大是分离的,地缘经济上是合体的,他们两个合起来将近2000万平方公里,也是超大型国家。超大型国家物理含义就是两家不要期望把对方击败,再不喜欢对方也只能凑和着过。如果中美发生战争,灾难深重,且两国利益纠葛复杂,只能“凑合着过”。二是,中美是文明国家(Civilization State),国家由相同的文明认同维系,所以中美两国有较好的包容性。三是,中美两国皆重视软实力。
(二)老游戏,新时代(Old Game New Ages):核武器、全球化、市民社会的反战本性、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刚性、宽容的国际体系 中美关系可概括为是“老游戏,新时代”(Old Game,New Ages)。新时代一是指中美均有核武器,因此不可以发生战争。二指全球化时代,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新时代中,两国对战争的冲动都受到强大的市民社会的制约。市民社会的本性反战。中国的市民社会在急速成长,甚至在2015年11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前,由于一胎化政策,其制约作用强于美国。四是,新时代的世界设立有联合国,国际法也较刚性。五是,美国建构的国际体系比较宽容,有中国发展的空间。美国建构了全球市场,参与者在全球市场中占领份额,无需战争和殖民就能获得巨大利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能顺利成长,也得益于宽容的国际体系。正如习近平所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三)可利用的正面遗产(Positive Heritages):经济相互依存、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共同应对国际问题的实践、中国融入现行 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复杂高效的对话机制
中美关系保留有正面遗产(Positive Heritages)。从尼克松访华至今,尽管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总体仍向前迈进,并留下许多遗产。一是,两国经济上相互依存,在经济领域,5300亿的中美贸易总额以及中国1.3万亿的美国国债持有,都表明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确保的经济摧毁”,这种关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唯有合作一途可走,双方乃至全世界都经不起一个中美的“新冷战”;二是,两国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比如数量庞大的美籍华人,他们在美国国内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完全可以被塑造成为中美之间不走向对抗的一大保障;三是,中美间进行了诸多国际合作,比如,朝核六方会谈等;四是,中国改革开放是在美国领导下的国际体系内崛起,走国际改良主义道路,是典型的双赢战略;五是,中美现已发展出高效对话机制。截止至最近一轮的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双方已有近百个双边多层次对话机制,其中包括最高级别的以及颇为敏感的军事防务磋商,它们在频率和深度上都应得到两国更大力度的加强。未来中美在大战略层面的合作基础不会凭空产生,只可能是在这些真诚而频繁的接触交流中探讨出来的,这也是双边关系中必须有所作为,并且大有可为之处。此外,同样重要的还有我们在“习奥会”中看到的两国最高领导层中对于搞好中美关系的强烈政治愿望。
五、中美关系的前景
可以说,中美关系的实际基础并不差,但这些客观条件是否能被有效组织起来服务于双方的未来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中美两国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都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以适应世界形势和双边关系当中的众多变化。
(一)方向:两个sharings(中-分担责任sharing responsibility,美-分享权力sharing power)
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问题是:中国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权力增长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坚持符合国际法规范的和平发展路径,以打消美国对华实力增长和战略意图的恐惧与不安?同时,美国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合理看待并接受中国实力持续性增长所带来的权力格局变动,而不是一味按照安全困境的逻辑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所以,发展中美关系,首先要做的是为中美关系寻找一个新的战略定位。“融入——接纳”模式可以作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大战略基础,即美国欢迎一个“繁荣成功的中国”,而中国则应本着对外部世界负责的态度来实现其发展。
就当前而言,中国理应在国际社会上主动承担更多的义务,但同时也需要着力消除中外双方在“中国责任”上的认知差距,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难处,明白它在担当国际义务能力方面的有限性,以避免在给自己造成压力的同时却使外界误解中国;美国方面则需要学会不再以一种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中国,正视中国力量客观发展的现实,尤其需要在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为中国释放更大的制度空间。总而言之,即在现存体系内,中美两国应该做到“两个sharing”,美国要向中国“分享权力”(sharing power),中国要为美国“分担责任”(sharing responsibility)。实际上,中国完全不排斥一个继续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两国在这个体系中的确实现并享受了“共赢”,相信在双方的适当调整下,未来的这个体系仍能让两国皆大欢喜。
(二)前景:功能性伙伴(Functional partnership)与中美协调(Concert of G2)
中美未来关系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功能性伙伴关系(Functional partnership),二是中美协调(Concert of G2)。功能性伙伴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议题合作,二是通过对话控制分歧。中美之间会产生大量分歧,且绝大部分无法解决,只能通过建立机制适当控制。功能性伙伴关系就是一边控制矛盾,另一边推动议题合作。
Concert of G2源于历史上的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即拿破仑战争后的五大国共治欧洲。五个欧洲国家政治体制不同,但在维持欧洲秩序方面拥有共识,在保存分歧的前提下,在秩序方面保持一致,展开合作。
中美新的战略共识的起点应该是建立世界秩序。世界目前由于极端主义兴盛(可以谈谈2015年11月14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恐怖袭击惨案)、中等强国崛起、大国间猜疑加深,世界秩序出现了些问题。建立起这一共识后,中美可以展开大量合作。除全球问题、地区问题、经济问题外,在科技发展方面,中美有很大合作的空间,共同探索人类未知领域。
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前提是中国继续稳定发展。美国看重实力,如果中国家里出事,会被美国看不起,如果中国真很强大,美国会尊重中国。此外,中国在国际上应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小动作。中国还应注意不直接触犯美国利益。中美合作中要找好合作重点,让美国在中国的和平发展过程中获益。
结束语
中美关系并不一定只存在“冲突不可避免”的悲观论和“冲突让位于合作”的乐观论两种可能。事实上,中美关系很可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中美关系也是这样,并不存在“注定的命运”,未来怎么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并不是一时权宜性、策略性的政治需要,而是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根据国际格局变动和世界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战略性决定。这一决定的成功固然取决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努力,但也同样取决于美国的反应和互动。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国高层积极互动的努力下,进一步拓展双边、地区、全球层面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战略互信,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并使之限制在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框架内,中美关系就能够不断取得新的具体成果,开创不同于历史上大国政治悲剧的新未来,实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再次来到了关键的历史当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中美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中美两国人民幸福、为世界各国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编写
2015/11/15
资料来源:
外交部网站http:// 《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附:
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内容很多,建议略讲)
(一)缘起:
商业关系——中国皇后号;政治关系——《望厦条约》
复杂的记忆:负面记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正面记忆——联合抗日;复杂的记忆——《蒲安臣条约》、门户开放、退还庚款
(二)美国与中共的历史联系
抗战时期:迪克西使团,《红星照耀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马歇尔调停,介入内战
(三)美国与新中国的敌对与缓和
敌对时期(1949-1972):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有限的接触(大使级接触);“尼克松访华”——改变世界的一周
(四)1972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1972-1979:从缓和到建交
1980-1989:里根的挑战、中美安全合作
1990-2001:“苏东波”、美国“一超”地位的形成、“9.11事件”
2001-2010:反恐合作、台湾问题、中国和平发展、2008华尔街金融危机,G2和G20 2010-迄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篇: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早在2013年,总书记就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如今,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拜金主义盛行、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等等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未来我们要在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推广更多富有针对性的对策:针对西方各种民主思潮展开批判、对互联网上各种言论传播进行净化整顿、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文化安全的主导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前进的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意识形态、形式、对策
正文:
一、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 总书记曾说过:“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这些话中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同时,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遭遇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苏共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苏共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人物雅科夫列夫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资本主义却是赞不绝口,对诋毁苏共、丑化苏联领袖的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放任自由,任由西方民主思潮在苏联泛滥。这种捍卫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的失职成为导致苏联亡党亡国悲剧一大诱因。近年来,中东北非国家的政权更迭,叙利亚的战火燃烧、“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隐藏其后的外部因素都有美国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推行的新干涉主义。现实的惨痛教训诱人深思,如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没有抓好,最终必然会出大问题,必然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二、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1、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城市建设和房屋拆迁带来的政府与民众的矛盾、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贪污腐败现象等等问题,使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这都客观上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大众接受的难度。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这种文化的斗争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信仰逐渐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日益泛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被淡化。其次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催生了人们价值需求的多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难以满足和统一大众的精神需求。而且如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宣传并不到位,导致很多人并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如此便无法让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
2、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思想渗透带来的挑战 虽然中国在国际上多次强调自身重上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西方仍害怕中国的崛起会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受损。所以西方一直在思想上对中国采取和平演变的手段,企图破灭中国独特的意识形态。如西方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在中国宣扬其错误思潮并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西方通过文化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权,冲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利用宗教对中国大肆进行渗透,企图摧毁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仰。2)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换言之,就是说经济实力决定着文化实力。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三、我们的对策
1、大力加强高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所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们应该学习总书记所说的方法,“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
2、旗帜鲜明的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平演变 如今,西方远比中国经济实力强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走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比不上西方,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意识形态存在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一点。
而针对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我们不能一味的抵制西方文明,毕竟并不是所有的西方文明都是不好的。反之,我们应该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前提下吸收优秀的西方文化,将两者正确结合,取长补短,是中国文化更具特色。总而言之,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紧迫的、严峻的,也是复杂的、长期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这紧迫性、复杂性在过去的一年中尤其明显,我们必须为防止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冲突的升级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全面占领意识形态文化安全领域的“高地”。
第三篇: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朱继东
教学目的: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策动“颜色革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紧实施网上 “文化冷战” 和 “政治转基因”,试图对我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
争。通过教学,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看清其目的及险恶用心,引导他们读懂中 国故事,用自己的言行为中国形象加分。课程内容: 1.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由来及演变 2.我国当前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挑战 3.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4.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举措
一说到意识形态斗争,也许你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意识形 态是什么?通俗点说,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人生活在意识 形态之中,总会受到它的支配。“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 想; 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总书记在 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 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强化思-64-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不仅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 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再一次提醒我们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一刻也不能 放松和削弱。
一、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由来及演变
自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特拉西在18世纪末提出“意识形态”这个 概念以来,无论哪个时代,意识形态问题总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并 且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因为意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直 接关系着人心的向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兴衰、政权的得失、国家的安 危。无论是要维护或破坏一种社会制度,还是要巩固或推翻一个政权,都 必须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至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我 们看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联解
体、东欧剧变中,在近些年一些国 家发生的“颜色革命”中,作为和平演变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武器之一,意 识形态在推翻国家政权以至改变社会制度方显示出强大的舆论力量。早在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政府写了一份 报告,针对苏联的日益强大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等情况,第一次 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初步构想。1947年5月,美国成立了 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明确提出在对共产主义进行军事遏 制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和平方法来“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 化”。1949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针对中国即将建立社会主义政 权等问题特意给总统杜鲁门写信,再次强调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 变的思想,并且建议要想办法“鼓励”和帮助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 “再 起来”,从内部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1953年1月,和平演 变成为美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就是以贷款、贸易、科技、文化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 义国家,重点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重心的思想渗透,促使这些国家 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向西方靠拢,并最终实现向资本主义的演变。美国前-65-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总统尼克松认为,和平演变战略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 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并可以使“共产主 义从内部解体”。为了推进和平演变战略,美国专门在西欧设立了“自由欧 洲电台”和“自由电台”两个针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型广播电 台,向这些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缺少民主、人权和言论自由等。同时,利用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机会,加大对以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为代表的精英人士的意识形态渗透,在这些人中寻找和 培养其代言人或利益代理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是历届美 国总统所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曾在1953年出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 回忆录中写道 : “1958年我曾研究并草拟了一个建议,要求美苏大批交换大 学生,总量可以达到一万人之多。我甚至草拟了一封给布尔加宁(时任苏 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信,想邀请数千名苏联学生到 这里来,费用由我们来支付,并且由苏联人自己决定是否邀请同等数量的 美国学生去他们的国家。”对于为何如此“大方”的目的,他也毫不隐瞒 : “一批新人有朝一日将会在苏联掌权,我要努力争取的就是这一代。”而戈 尔巴乔夫、叶利钦就是美国争取的这一代人的代表。1989年9月,叶利钦在 访美期间大肆攻击、诋毁共产主义只不过“是一张幸福的乌托邦支票”,大 力赞颂资本主义是那么“繁荣向上”。他自己后来也承认,从那时起“我已 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不再是一个共产党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以经济 军事实力为后盾,抓住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改革和出现困难之机,以经济 援助为诱饵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将苏联和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拉入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体系中去。和平演变战略的 实施最终取得了成效。1995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谈到苏联解体时 说: “最近10年来对苏联及其盟友的政策清楚表明,我们所采取的清除世界 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以及最强大军事联盟的路线是多么正确。我们获得了 杜鲁门总统想要通过原子弹从苏联获取的东西。”-66-
虽然最初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矛头对准的是苏联,但中国国家领导人 敏锐地觉察到了其巨大危害性。1959年1月28日,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 的主要制定者、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美国众议院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指 出: “我希望鼓励苏联内部的演化,从而使它不再成为对世界自由的威胁,只管它自己的事情,而不去设法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和野心。”对此,毛泽 东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表明美帝国主义企图使用腐蚀的办法,阴谋使 资本主义在苏联得以复辟,而达到使用战争的办法达不到的侵略目的。邓小平同志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也有着很高的警惕性。1989年11月,他强调指出 : “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 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在1992年的南方谈 话中,他又一次警示大家 : “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 的几代人身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今天看来,他的这种担心是很 有远见性的。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 工作,坚决进行拨乱反正,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取 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由于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渗透 多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并没有停息,而是变得更多样、更隐蔽、更 复杂。我国当前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挑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西方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在中国宣扬其错误思潮并攻击共产党的领导 和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过去,西方派到中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其在中国国内培养的代理人、代言人成立一些社团组织,与西方的所谓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甚至一些国 家的政府部门遥相呼应,攻击、施压中国。如今他们一般情况下不再直接 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却通过大肆宣扬西方社会的所谓 民主自由、宪政、“普世价值” “新闻自由”等,虚假美化国民党统治的民-67-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国时期,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夸大、捏造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的失误 以隐晦地攻击我们。还有的通过和一些高校合作设立研究机构、基地以及 帮助出国、共同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交流手段收买人心,甚至有国外的 情报机构通过发展间谍培育反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由于其形式、手段 变得更隐秘、更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危害性也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下大力气在西方的大 学、机构培养出了一批政治上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并且这些知 识分子主要以来自中国的异见者或者当地的华裔为主。这些有着所谓的经 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大学教授等身份掩护的人虽然不是中国 国籍,但他们有着中国血统和面孔,又熟悉中国的文化和国情。利用所谓 的跨国企业高管、公益慈善人士、国际专家等身份来到中国,有的成为大 学教授,有的成为大企业、金融机构的独立董事、顾问等。请这些人来交 流讲学等,就使得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场合和身份大肆宣扬西方的所 谓民主自由、宪政、“普世价值” “新闻自由”、新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潮,其影响之恶劣不可低估。近些年,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 播平台制造出了一批所谓的“意见领袖”——网络大 V。一些网络大 V 通 过历史虚无主义、戏说等手法抹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造成恶劣影响。个别教授利用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大肆鼓吹西方的宪政、多党制、新自 由主义、“新闻自由”等,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公然反对依法治国必须 坚持党的领导。以十分推崇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并多次公开宣称共产主义 “此 路不通”的某经济学家、公然为“颜色革命”辩护的某学者等为代表的网 络大 V,通过微博或者一些论坛等大肆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以 其影响力在社会上制造意识形态混乱。2.西方通过文化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权,冲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欲使更多中国人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的各种文化伴随着全球化浪 潮,以多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交锋、交融。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 廷顿指出 : “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68-
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约瑟夫·奈说 : “软实力,即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美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的扩张和占领,是一种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观念推向全世界的过程,目的是使“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用同样的方式 去听、去看、去思考,将他们的意愿、思想、情绪、欲望统统纳入同样的 模式”。西方文化在这种交锋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力输出自己的影视作品、图书等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 文化渗透来影响、改变其他国家人民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文 化西方化” “文化美国化” “文化霸权化”甚至“文化殖民化”。美国的影视大片是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行“文化美国化”的重要 工具,也是我们最为熟悉、接触最多的。这些影视大片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大 量涌入中国,美国文化、美国文明、美国价值等已经对很多人不同程度地 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影响最大。如《空军一号》 《2012》等美国 电影中,美国总统被美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世界人民领袖,美国被赋予 了领导世界、拯救世界等不可替代的神圣职责,霸权主义思想彰显无遗。2013年5月1日,美国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在中国上映。不少网友质疑这 部有着浓重的美国文化印记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实际上是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象征符号。把钢铁侠塑造成一个对抗共产主义的英雄,钢铁侠拯救中东小朋友的电影桥段象征“干涉主义”,美化美国的“世界警 察”形象,其目的就是宣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刊发的一篇题为《美国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 地》的文章毫不隐讳地指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生产的农作 物,也不是工厂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包括电影、电视、音乐、图书,等等。另外,语言和教育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 渗透、西化的重要手段。由于一些中国人对英语学习十分重视,大部分的 学习时间花在了英语上,不仅荒废了对母语的学习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继承,而且为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些人在国内-69-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可甚至崇拜之后,通 过留学、研修、交流等形式到西方,看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物质上的 富有、生活上的奢华、个人主义的张扬、自由主义的泛滥等所谓的“繁荣” 和“进步”之后,往往会对自己的祖国有很多不满意的情绪,对社会主义 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迷茫、动摇。如果西方国家对其进一步地“培 养”,他们很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分化、西化中国的工具。3.利用宗教对中国大肆进行渗透,企图摧毁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仰 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 识形态,宗教可以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载体,也可被用作危害国家安 全的重要工具。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 心开始转向“以宗教自由为基石”的人权。基督教的“普世价值”不断被 抽象化,成为西式民主制度的图腾,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所说的“宗教 自由是民主的核心”。“普世价值”以一种“信仰外交”的面目出现,成为 国际舞台上“新干涉主义”的武器。所以,近些年,西方一直把宗教作为 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通过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 教组织、活动据点等,尤其是在广大青年人中间大肆传教,企图改造并同 化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乃至文化根基。更有宗教极端势力打着 宗教旗号,利用我国民族问题,挑动民族对立情绪,甚至故意制造恶性、暴恐事件,企图达到分裂国家和颠覆人民政权的目的。近年来,他们已经 制造多起暴恐事件,凸显出巨大危害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2013年 先后发生的新疆鄯善县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北京“10·28”暴力恐怖案 件、新疆喀什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共同的特点就是暴徒均为宗教极端分子,事前有组织地开展地下讲经班,观看宣传宗教极端和暴恐内容的音视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反对社会主义信仰认同,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宗 教渗透尤其是非法传教、宗教极端势力,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 极大威胁。4.“洋八股”之风盛行导致错误思潮难以得到彻底批判 一些思想西化的人通过推行“洋八股”的做法,用西方标准绑架中国 评价体系,让不少理论工作者、高校师生被牵着鼻子走。在多年“洋八股”-70-
思维作祟下,一些研究机构、高校不仅在进人的时候要求海外背景,评判 学术成果时迷信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甚至要求正高职称参评者、重要学科 学术带头人等必须有海外学习经历。这些屡见不鲜的“怪现象”多年来没 有被制止,实在令人忧心、担心、痛心。近些年,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谁发表支持党和政府的正面言论,谁驳斥那些攻击、污蔑党和政府 的言论,谁就会受到谩骂、围攻甚至打击。有人对大是大非问题绕着走、对错误思潮态度暧昧,甚至还有人对坚持发出正面声音的同志冷嘲热讽!境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联合起来通过造谣等 告黑状的手段,诬陷弘扬正能量的敢于亮剑者挑起意识形态之争,给勇于 同错误思潮斗争者扣上“极左” “文革余孽”等大帽子,并利用“网络水军” 大肆进行攻击、谩骂,故意制造虚假民意。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总书记指出 :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 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改革开 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深入分析这些冲击和挑战不难发现,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要求,还是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唤,更是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1.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揭批国内外错误思潮的核心所在 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让我们使用上 了更多国外制造的产品,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也对美英等世界 上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 开始积极推进政治全球化,通过各种基金会、国际组织等培养出一批所谓 “公共知识分子”,通过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攻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瓦 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等诋毁、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光荣历-71-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史,宣扬和鼓吹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 “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多 党制、军队国家化、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宣扬西方政治人物、政 治理念、民主制度等,嘲笑我国一直推崇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于助 人、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大肆污蔑、丑化、攻击 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和我们树立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典 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等提出质疑甚 至大加攻击,尤其是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大肆宣扬和传播,使得一些人在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下难辨是非,出现道德滑坡、理想信念 丧失、信仰迷失等问题。2.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 “西方文明中心” 论、“普世价值”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只有西 方文明才代表科学和进步,“普世价值”才是真理等。此外,由于缺乏应有 的价值自信,“向西看”成为少数中国学者尤其是出国留学者的选择,食洋 不化的“文明冲突病”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言必称西方”或 者“言必称美国”成为这些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这些人回国后在一些 高校、研究单位等占据学术带头人位置或领导地位,就以自己所学的那些 西方理论作为学术研究的评判标准,导致一些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出现 “洋 气”的现象,不仅把在国外期刊发表作为衡量一篇论文是否优秀的标志,而且认定在国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等同于几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甚 至以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期刊档次等作为评定职称、申请资助以 及各种奖励的重要依据……“西方承认不承认、西方赞成不赞成”不知不 觉中成了学术研究的重要评判标准。这种“洋八股”之风,不仅进一步助 长了西方价值观的传播,而且动摇了中国人的价值自信。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大 街上、校园里、社区内以标语、宣传画等形式大力宣传,对抵制西方错误 价值观的渗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要真正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靠这些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决反对一切“洋八股”言行,建立 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才能让更多人自觉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72-
值观,真正建立起中华民族的价值自信。3.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 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十八届 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高校师生则是实现这些伟大目标的重要力量,他们能不能有一个正 确的意识形态决定着中国梦能否实现、决定着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全面深化 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的一项关于国家 文化安全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40.89% 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通 过网络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文化渗透的现象“非常多,情况非常危险”,但也有49.65%、6.33%、2.69% 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有一些,但不必过 度关注” “不至于,美国不会这样” “美国希望中国越来越好”,可见有相当 一部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入侵缺乏应有的清醒认识和警惕性。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众多冲击、挑战,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力 加强、认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面问题、严于律己、以理服人,对 社会主义坚定信心,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投入 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努力去实现中国梦。
四、多方面努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既要有清醒头脑,也要对 解决好这些问题充满信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 形态工作,广大高校师生对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有期盼,只要我们能够采 取科学、有力的措施,就一定能打好意识形态保卫战、反击战。1.大力加强以高校领导干部为核心的广大教职工队伍和学生党员的意识 形态能力建设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众多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之真正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并真正运用-73-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到实践之中,成为行动的科学指南。意识形态能力就是通过新的理论观念、理论概括、理论创新来辨别、引领、掌控社会思潮、社会主流意识的实际 水平,主要体现为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和话语支配力。每个人都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 助广大师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主动为国奉献。2.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以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某些 矛盾等为切入点,利用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等为掩护,借助于网络等渠道,加大了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积极在中国寻找代理人,而且采 取多种手段对这些人进行政治基因改造,利用其煽动起更多青年人对现实 的不满,想尽一切办法摧毁中国人的信仰、搞乱中国的人心,企图通过“颜 色革命”等方式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对此不 仅要高度警惕,而且要坚决打击一切在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言行,决 不能让其图谋得逞。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基金会、高校等和国内高校的合 作、交流等项目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审查,确保不被利用、渗透。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和平演变与 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决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 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深刻认识到当前和平演变与 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做好长期反和平演变斗争的 思想、组织等多方面的准备。同时,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契机,以制定 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国家安全法为抓手,利用好宪法、刑法等法律法 规,采取法律手段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严厉打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对在高校兼职、准备来高校举办讲座、参加论坛或会议等活动的 人要首先察看其意识形态是否正确,决不能给反社会主义者提供舞台。3.积极扶持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正能量的亮剑者 大力培养、积极扶持一批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敢于亮剑的意识形态 战士,是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渗透甚至围攻,我们能坚决抵抗住并取得今天的成绩,一大批自-74-
觉行动起来的网络义勇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里面既有一些学者、干部 等,也有一些优秀的官微,如 @ 军报记者、@ 思想火炬、@ 求是等。但是,目前这支队伍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 社会主义的人加入进来,尤其是广大高校师生应积极行动起来成为主力军。因此,我们应鼓励高校的领导、教师通过撰写文章、举办讲座等方式积极 宣扬马列主义、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讲好中国故事,加强 对学生引导,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那些敢于坚持真理、勇于 批判错误思潮、积极弘扬正能量的高校领导、师生要大力表扬、积极扶持,带动更多师生参与进来。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直面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如果不坚信、不追求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不主动分析研判全球化、市 场化、网络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不能科学分析、正确认识发展 过程中出现的道德滑坡、思想西化、贪腐、环境等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 自然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就要求广大高校领导、教师认真解决好 “本领恐慌”的问题。总书记指出 : “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 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 驳。”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交朋友,理论联 系实际,直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科学解答,引导 学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存在的问题,客观、理性地读懂中国 故事。“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用广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语言来进行解答,用真实、生动、感人的事例给学生讲好中国故 事,用思想的智慧、信仰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5.坚决纠正“洋八股”问题,彻底改革一些高校西化的评价体系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如果 “洋八股”横行,会导致西方的评判标准被简单套用为我们的评判标准,将彻底变成“西方承认不承认、西方赞成不赞成”,相当于将话语权拱手 让人,不仅使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手中的期刊轻易将我国很多优秀科研成 果收入囊中,更为重要的是严重危害了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75-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引导广大专家学者用自 己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在选人、用人时要首先 考察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思想是否正确,把那些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站在人民群众立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并重点培养、使用。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国外高校课堂上讲不讲“政治”?》,《环球时报》2014 年 12 月 3 日。《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韩庆祥,《人民日报》 2014 年 7 月 23 日。《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与对策思考》,苏娟,《国家 安全蓝皮书》2014 年 5 月第 1 版。
资料链接 链接一:权威声音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 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意识形态的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如果不去占领,那么各 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江泽民-76-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 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胡锦涛 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 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 想武器。——胡锦涛
链接二:观点
1.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 当今西方试图对中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战争”是力求通 过传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且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围绕“自由、民主、人权” 主题而展开的。其步骤是:第一步,让中国人崇拜西方“标准”;第二步,用西方 “标准” 裁判中国现实;第三步,使中国人认为西方 “月亮” 比中国圆,对中国一切都看不惯;最后,使一些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和马克思主义产生不满,动摇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摧毁中国人的自信心,分化中国人的共识,瓦解人心,消磨斗志。某些“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斗 争”往往以 “文明”“学术思想”的形式出现,使有些人丧失判断力和鉴 别力,甘愿上钩,不知不觉掉入其设置的政治陷阱。(摘自 2015 年 1 月 14 日人民论坛网)2.山东省委党校教授戚桂锋: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 哲学方面,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复兴;还是以所谓西 方现代哲学这一资本主义思想体系指导我国改革,把我国纳入西方的发展-77-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轨道,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经济理论方面,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集中表现在是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为指导,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地位,进而通过发 展混合所有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逐步夯实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是打着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幌子,行国企私有化 之实,掀起新一轮瓜分肢解国有经济的狂潮,打断中国经济的脊梁,弱化 乃至消灭我们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政治理论方面,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集中表现在是坚持和完善我国 的根本、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地保障人民当 家作主权利;还是搞多党轮流执政、指导思想多元化、三权鼎立和两院制、联邦制,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统一民族国家。在历史文学艺术方面,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集中表现在是坚持历史唯 物主义,形成和传承正确的国史、党史、文学艺术及价值观,更好地服务 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放任历史虚 无主义流行泛滥,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 60 多年社会主 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摘自 2014 年 7 月 3 日齐鲁网)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任洁:文化渗透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覆盖式宣传。美国的 CBS、CNN 等 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总信息量的 100 倍。这种直接 的文化渗透规模大、成本低、覆盖面广。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接的文化 宣传更获得了便捷、高效、广泛、强势的高科技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 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美 国好莱坞电影成为典型代表,甚至有媒体称好莱坞电影是 “铁盒里的大使”。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达到“无 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78-
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特基金会等,拉拢和利用高层社科研究人员和知 识分子,意在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辐射(摘自 2012 年 7 月 2 日 《党建》 作用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杂志)4.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正确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推波助澜,把学术问题和群众的 个别利益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 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想共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沉着冷静应对,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学术问题,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注意处理好学术与政治、淡化 与泛化、堵与疏的关系。对社会问题,要客观全面,具体分析,不能把由 个别利益诉求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一概说成是敌对势力的煽动和破坏。对政 治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触及党和国家的原则、底线的言行,要及时、有效、坚决地进行斗争。(摘自 2014 年第 17 期《求是》)5.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中青年教师队伍要坚持五个导向 一要坚定政治方向。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进一步增强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与党和国 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二要牢记国家使命。中青年教师要把个人兴趣与 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把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接重大任务,争取重大突破。三要强化社会责任。中青年教师带头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 出理性声音,激发和传递正能量。四要坚持育人为本。我们所培养的学生 能不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本上 取决于教师能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中青年教师要把立德树人放在 学校工作的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立 德树人的首位,引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国家民族未来的栋梁。五要 树立优良学风。我们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气,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79-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有益文明成果,又要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要弘扬“十年磨一剑” 的学风,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摘自 2014 年第 17 期《求是》)
链接三:错误思潮
1.普世价值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是这些年思想理论领域的一个热点。人类有 没有共同价值?当然有。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从而产生 一些共同的需要,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关系、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看不 到价值领域存在共同性,就无法解释人类文明纵向上的继承关系和横向上 的借鉴关系。这本是一个近乎常识、无须争论的问题。自由、民主、人权 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问题在 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的理解和要 求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由、民主、人权的实 现形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普世价值”被某些人热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根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 类共同价值,而是专指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他们一方面把西方制度 模式说成是“普世价值”,一方面把中国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归咎于制度和 体制,鼓吹中国只有接受“普世价值”才有前途,其用意何在,是清清楚 楚的。而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普世主义,从来就是西方对外扩张、征服世 界的思想源流。2.宪政民主 “宪政”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对西方宪政在学术层面介绍和讨论是可 以的。但在有些人那里,“宪政民主”几乎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话题,称“宪政民主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就值得警惕。我们党历来强调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制地位;历来 主张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任何组织和个 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那么,有些人为什么还要热炒“宪政-80-
民主” 呢?他们说的 “宪政” 真的是指 “宪法的实施” 吗?他们真的认为 “履 行宪法就是宪政”吗?根本不是!与一些认同“社会主义宪政”的提法,认为这个提法有利于强化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学者不同,有些人主 张的“宪政民主”有着确切的政治内涵和指向,就是西方那一套制度模式。他们攻击我国“有宪法,无宪政”“共产党一党执政不具合法性”“党大 于法”,等等,分明是要否定、反对我国的现行宪法,是要压我们进行他 们所期望的“政治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取消共产党的领导、改变我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对这股思潮,不揭露行吗? 3.历史虚无主义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近代 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为 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 史变革。可是,有些人却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党史国史,把党史国 史描绘成一部罪恶史、权斗史、阴谋史,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甚至不惜编造事实,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搞历史虚无主义的目 的,是要搞乱人们的历史认知,进而从根本上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宪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发展成果。4.新自由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借经济全球化向世界推销新自由主义,给拉美及苏东 地区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也使自身深陷金融危机难以自拔,这实际上宣告 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就是这样一种已经声名狼藉的理论,有些人仍然死抱 着不放。他们集中攻击国有企业,把国企说得一无是处,称“国有企业与市 场经济无法相容”,极力主张国企私有化、国有资产私有化。实际情况是怎 样的呢?当年俄罗斯私有化“休克疗法”创造的唯一奇迹是“造富”,快速 造就了一批超级富翁和垄断寡头,俄罗斯经济却急剧衰落,绝大多数居民生 活水平大幅下降;墨西哥的私有化改革中,卡洛斯·斯利姆买下了墨西哥国 家电话公司,如今他跻身世界首富行列,垄断了墨西哥 90% 的电话业务,而 墨西哥也成了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试想,如果中国的电信业也-81-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搞私有化,以中国的用户和市场规模,完全可能造就像卡洛斯·斯利姆这样 富可敌国的富豪,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能接受吗?会答应吗? 5.质疑改革开放 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是一股不 容忽视的错误思潮。近年来改革话题一再引发热议,各种观点竞相发声。有些人把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改革 “改过了头”,“背 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质疑中国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或者干脆说成是“中 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等;有的则鼓噪“改 革停滞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主张所谓“全面彻底的改革”。对 改革进行工作层面、政策层面的反思是可以的,但如果得出改革已经走入 歧途、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或者认为改革不照西方模式和标准改,就是“不真改” “不到位” “不彻底”,那实际上就是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摘自 2013 年第 20 期《求是》)
链接四:名词解释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被 19 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特拉西在《意识 形态概论》中首次使用,他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 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 唯物主义重要范畴,指的是社会意识现象的总和,是构成整体的社会形态 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辞海》对“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形态”)一词有如下释义:“指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有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形式。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 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促 进或阻碍的作用);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变 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是同步的,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 展保持动态的对应关系;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平衡的。” “社-82-
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自从阶级产生以来,社 会意识具有阶级性,它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链接五:他山之石
1.俄罗斯:侮辱自己的国家很危险 教师在课堂上搞“政治宣传”不符合俄罗斯高校的相关规定。经济学 教授在课堂上批评俄政府的经济政策与讲授俄罗斯必将发生“颜色革命” 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前者是专业课上的科学观点,后者则是违背学 校相关规定的政治煽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传递科学知识,而不应是 散布政治理念。大学教授固然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但他们通常不会借上 课之机,将自己的政治情绪传达给学生。事实上,的确有一些教授为了哗 众取宠,喜欢批评政府,但他们十分清楚,如果他们的批评偏离课堂教学 内容,就会被学生抛弃,被学校解聘。俄专家认为,法制社会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骂街,同时也不允许“严 禁教师在课堂上谈论社会政治”的事情发生。俄罗斯的知识阶层有向政府 说不的传统,尤其是高校“世外桃源里的知识分子”,通常喜欢讥讽时政。大学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地看待社会现象的责任,其教学活动应 保持其应有的批判精神。如果一名高校教师有意识地散布种族歧视言论或 批判政府的民族团结政策,那他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对教师从学术 研究的角度批评政府某些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举动,不可随意指责。随着家用轿车的急剧增多,莫斯科政府推出了一些“超前式的停车收 费规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莫斯科一所高校的社会学教授不仅在课 堂上对政府的新政进行点评,还请学生提交“完美停车方案”作业。俄专 家认为,针对大学课堂上此类教学活动,就不能随意限制。2.美国:应分享而非灌输个人政治观点 在纽约州立大学上二年级的小张(化名)选修了美国历史课,讲到独 立战争时,老师建议到附近的博物馆看一看;讲到美国民主制度时,老师 更是慷慨激昂,言辞中充满自豪。他注意到老师在讲课中从来都是介绍美-83-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国如何伟大,如何正确,绝不说美国不好。但老师有时候也会批评美国政 府的某些政策,比如奥巴马的移民改革政策。另一名康奈尔大学的学生说,他上过《美国当代外交史》《美国本土 的冷战》等课程,在课堂上没听到过教师“抹黑”美国,刻意赞扬美国的 也很少。不过,一名学术水平很高的教授倒是经常抨击“美国优越论”,他的课被学生们公认为“极好”。美国推崇学术自由,但美国绝大多数教授在课堂上严守中立原则,不 作政治灌输。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1940 年制定的《学术自由与终身教职的原 则声明》写道:教师享有在课堂上讨论其课题的自由,但他们也需谨慎,勿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讨论主题无关的争论性问题;当教师作为公民发言 或写作时,不受学校审查制度与纪律之约束。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特殊位 置,他们须承担一些特殊义务…… 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该怎么讲在美国也是争论话题。有人质疑:教 师表达个人观点会给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产生不好影响吗?有人认为,课 堂不该是教师观点的禁区。但分清分享与灌输个人观点是一个很有技巧性 的工作,“关键是不要告诉学生该想什么,而是给他们更多可思考的东西”。2009 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社会学教授威廉·罗宾逊向他的本科 生班级发送了一封严厉批判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人方式的电子邮件,内含 纳粹大屠杀的照片。两名学生告发了他,认为邮件包含反犹主义。罗宾逊 的许多同事认为学术自由保护此类交流,但许多团体认为罗宾逊越界了,滥用了教职。教授历史课的阿伦森说:“我们讲授美国历史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 确了解美国的过去。美国的历史不长,但波澜壮阔,有许多重大事件和历 史人物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美国也不是完美的,在我看来政府很多 政策有偏差,我会及时告诉学生要用批判性思维去看问题,综合分析后再 形成自己的结论。” 3.德国:“政治正确”是一项基本功 作为二战战败国,德国在致力于走出二战阴影的过程中,对高校教师 的要求很高,“政治正确”是其中一项重要“基本功”。-84-
德国高校教师属于公务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教师受宪法保护,领取国家工资,享有职业安全保障。不过,大学教师也要遵守各种政治要求。柏林政治学者曼费尔德表示,大学老师是国家和学生的桥梁。国家给 公务员提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求公务员忠诚,所以公务员要放弃一些 基本权利:大学教师享有言论、集会自由,可以自由参加党派选举,但受 到一定限制,比如不能罢工,不能在大学课堂上诋毁国家各种制度等。这 是教师的义务。斯戴凡是波茨坦大学的一名教师。他本人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不过 有学生反映,斯戴凡在课堂上,遇到历史问题时,掩饰纳粹罪行。有学生 还发现,这名教师参加过极右翼政党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州教育局对他进 行调查后,将其开除公职。教育局认为,大学教师不能宣传纳粹思想,教 师在课堂上必须按照教科书讲授真实的历史。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系学生索尼娅说,德国大学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会进行反馈调查。每个学期结束,任课老师会发给每名学生一张评价表。评价表列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比如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是否生动 等等。任课教师,不管是资历浅的青年教员,还是资深教授,都很严谨,专注学术。他们也没有碰到过老师大发牢骚,或讲自己的政论。德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学教师哈特维格表示,德国老师有自己的各种权 利,但在大学课堂上必须尊重学生的权利。比如,不能将自己的政治观点 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在课堂上歪曲历史,抹黑国家,否则,就很可能违反 德国的法律。(摘自 2014 年 12 月 3 日《环球时报》)
链接六:历史由来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从二战结束到苏东解体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 义阵营矛盾对立,“冷战”成了世界格局的代名词。意识形态的势不两立 成为两大阵营对抗的根本标志,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不 可避免。这种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又主要是围绕“和平演变”与反“和-85-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平演变”展开的。概括来说,“和平演变”战略就是从美国强大的经济军 事实力出发,对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军事(威慑、封锁)、外交(承认与不承认)、经济(制裁、禁运)、干涉破坏、心理宣传等不同的手段,逐步将社会主义 经济和政治制度蜕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实现资本主 义对社会主义的不战而胜。1.萌芽阶段: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遏制战略”,为“和平演变”战略奠定了“非军事”的理论基调。“和平演变”一词,最早是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在 1947 年 7 月提出的,他预言: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最终将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但当时,西方国家所采取 的是“遏制战略”。1947 年 7 月,凯南提出了“遏制”理论。他指出,美 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的遏制 政策。美国有力量加大压力,限制苏联政策的推行,迫使克里姆林宫改变 做法,来促进那种最终必将导致苏联政策的瓦解或逐步软化的趋势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凯南没有主张通过武力消灭共产主义。之所以如此,一是 因为吸取了十月革命后武装干涉的失败以及二战中德国在苏联大败的经验 教训;二是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身上带有衰亡的种子,如果西欧实现经 济复兴,东欧的共产党政权就经受不起相形见绌的对照,近在咫尺的篱笆 外面更加幸福和成功的生活奇迹必然最终对共产主义世界产生分崩离析和 腐蚀性的影响。以“遏制”理论为依据,杜鲁门政府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 国家的“遏制战略”。通过“马歇尔计划”复兴西欧,防止欧洲人民在战 后的困顿中倒向马克思主义,进而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马歇 尔计划的实质是,试图将政治问题转化为经济问题。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双边和多边条约形成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实施“第四点计划”,对广大的亚非拉落后地区进行援助,使“越来越多 的国家意识到民主制度的好处”,遏制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蔓延。“遏 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和平演变”战略的雏形。2.形成阶段: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到 60 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战略”失败后,-86-
开始构想和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作为一个战略的雏形出炉,是杜勒斯提出的。在出任美国国务卿之前,杜勒斯就认为战争可能消灭苏 联,但是消灭不了共产主义。他在《新外交政策》一文中,具体阐述了这 一战略:美国总统和国会公开声明美国的一项政策是恢复在莫斯科统治下 的欧洲、亚洲国家的真正独立;自由世界国家建立政治特别工作组,就每 一个受奴役国家制订一项自由计划;鼓励铁幕内那些能帮助促进这一计划 的人逃离出来;美国之音以及像自由欧洲和自由亚洲这样的私人委员会的 行动可以同上述自由计划协调起来;我们可以根据自由计划,通过中止或 批准外交往来经常地最有效地协调我们的经济、商务和文化关系;我们可 以中止与那些仅仅是莫斯科傀儡的国家现政府的外交关系,如果这样做将 促进自由计划的话;我们可以寻求与其他自由国家一起在一个伟大的新的 独立宣言中宣布我们对受奴役国家的政策。1953 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根 据杜勒斯关于 “和平演变” 战略的理论,变杜鲁门政府的 “遏制战略” 为 “解 放”战略,发动了以反对共产主义为目的的“自由十字军”运动,采取战 争方式之外的一切手段,宣传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促使社会 主义国家内部“和平演变”。3.完善阶段: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缓和、紧张 交替中出现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局面。美国在加强军事、经济实力的同 时,交替使用军事遏制与“和平演变”,但“和平演变”战略未取得大的 实质性进展。肯尼迪时期,“和平演变” 的战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策略思想。与杜勒斯的观点相比,肯尼迪更重视两大阵营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的力量,强调用新的方法争取第三世界的支持。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美 国深陷侵越战争的泥潭,资本主义陷入滞胀,经济衰退,美苏力量对此出 现新变化。1968 年上台的尼克松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了以“缓和” 为旗号的“尼克松主义”。1977 年,卡特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延续 了尼克松政府的政策,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推进 美中关系正常化,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卡特强 调,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并扩大其他国家人民的人权,把人权外交-87-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摆在突出的地位。在“人权外交”的幌子下,卡特支持社会主义国家所谓 的“持不同政见者”,与经济援助、经济制裁挂钩,把人权作为打击苏联 及其他国家的工具。卡特的“人权外交”战略被其继任者利用和发展,从 此成为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4.实施阶段: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不同社会制 度国家间的交往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度过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经济处 于稳定增长状态,在经济和科技上处于相对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遇到了 一些困难和问题,普遍实行了改革开放。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挫 折和失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计划经济已经失败,社会主义制 度在道义上和经济上已经破产,等待已久的历史性机会已经到来。为此,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猛烈的“和平演变”攻势。1980 年,里根 当选美国第 40 届总统,他被认为是战后入主白宫的最讲意识形态斗争的总 统。他说:“我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另外一个悲哀和奇异的篇章,即使现在还在书写这个篇章的最后一页。”里根高度重视在苏联等社会主 义国家内部培养“民主演变”的种子,分化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行 和平演变。里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东欧和苏联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布什上台后,面对东欧急剧变化的形势,提出了“超越遏制”的战略,意图以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抓住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改 革和出现困难之机,以接近求转变,以经济援助为馅饼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渗透,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拉入西方 社会的经济、政治体系中去。“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最终取得了“成效”。1991 年 12 月 25 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 70 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苏 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摘自 2009 年 8 月 18 日求是理论网)
链接七:案例
1.以“民主”为借口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西方国家以“民主”为名,大肆干涉中国的内政。2013 年 1 月,美国-88-
借中国《南方周末》报“元旦献词”**指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美国 国务院 1 月 7 日召开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纽兰指责中国的媒体审查“并 不符合中国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经济与社会的理想”。纽兰说:“现在有 一群中国人正强烈地在行使他们的自由发言权,这当然是值得注意的,而 我们希望中国政府也注意到。”同日,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新闻工作 者联合会也发出新闻稿,呼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针对广东省委宣传部 被指违反中国宪法第 35 条、干涉《南方周末》报道一事展开调查。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回答媒体提问时给予了斥责。再 比如,针对香港 2017 年特区行政长官选举问题,2013 年 11 月,美国国会 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表长达 400 多页的年报,其中以 40 多页篇幅 讲述香港及澳门的情况。该报告无视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表达“真心希望 香港落实普选”,反而毫无事实根据地妄言“中共中央无意在本港建立真 正的民主,香港 2017 年可以普选行政长官的机会越来越低”。报告断章取 义地引述 《基本法》 第 22 条,称内地不应干预香港,现在的情况与 《基本法》 订明的民主公民权利背道而驰云云,无视政改涉及香港与中央关系的事务,刻意简单地将两者划分开来。美国以民主为借口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野心 暴露无遗。(摘自 2014 年 5 月第 1 版《国家安全蓝皮书》)2.西方国家文化霸权 2013 年 5 月 1 日,美国好莱坞电影《钢铁侠 3》在中国上映,连创午 夜场、首日、单日票房等 5 项内地观影纪录。对于这部出尽风头的超级英 雄电影,“80 后”知名作家独孤意理性地提出质疑并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与赞同。他认为《钢铁侠 3》不光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而是美国文化霸 权主义的象征符号。其一,钢铁侠被塑造成一个对抗共产主义的英雄。电 影虽刻意淡化政治色彩,但仍难掩其精神实质。其二,《钢铁侠 3》有着 浓重的美国文化印记。主人公托尼·史塔克是个“发明家、冒险家、百万 富豪、花花公子,还是个疯子”,性格跋扈,酗酒无度,内心极度自我膨胀,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战争财。其三,“世界警察”是人们对美国的称 号,《钢铁侠 3》充满象征主义手法。如钢铁侠的“超能力”象征霸权主义。钢铁侠拯救中东小朋友的电影桥段象征“干涉主义”,钢铁侠自己则是“世-89-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界警察”的象征。其四,《钢铁侠 3》打着“中国元素”的幌子,贴上“合 作” 的标签,在剧情上故意边缘化中国演员王学圻、范冰冰,实则明扬实抑,明褒实贬,别有用心。文化霸权主义是霸权主义的一部分,是通过文化作 为手段来实现其霸权主义。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非常注重文化 的渗透力与控制作用,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霸权,实施 文化霸权。2013 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对中国实施文化渗透,《钢铁侠 3》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的缩影。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通过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强行向世界推行资产 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 构成了严重威胁。(摘自 2014 年 12 月 11 日中国网)3.宗教渗透 宗教极端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利用中华民族问题,挑动民族情绪,制 造社会恶性事端,以达到分裂国家和颠覆人民政权的目的。2013 年 6 月 26 日,新疆鄯善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暴徒先后袭击鄯善县鲁克沁镇 派出所、巡警中队、镇政府、建筑工地、个体商店和美容美发厅,烧毁车辆,持刀疯狂砍杀公安民警和无辜群众,造成 24 人死亡,21 人受伤;2013 年 10 月 28 日,新疆暴徒乌斯曼·艾山等 3 人驾车在天安门冲撞人群,造成 2 人死亡,40 余人受伤;2013 年 12 月 15 日新疆喀什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造成 2 名民警牺牲。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警方击毙暴徒 14 人,当场抓获 犯罪嫌疑人 2 名。多起暴力恐怖事件共同的特点就是暴徒均为宗教极端分 子,事前有组织地开展地下讲经班,观看宣传宗教极端和暴恐内容的音视 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反对社会主义信仰认同,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宗教渗透,尤其是非法传教、宗教极端势力,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摘 成了极大威胁,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自 2014 年 12 月 11 日中国网)4.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 2013 年 3 月,美国教育部下属机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在其网站的儿童 专区 “每日语录” 一栏,用英文引用了毛泽东关于学习的名言 “对自己,„学 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结果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因此受到批评,-90-
网站删除了有关内容,先是改成了“今日无警句”,后又换成林肯的名言。但依然被一些议员斥责“为什么要引用„共产主义者‟的话?”教育部官 员赶紧出来宣布暂停了这一栏目,并声称正在核查数据库中的内容。一个鼓励学生学习的警句,仅仅因为出自中国领导人,就引发轩然大 波,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意识形态情结之浓。他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可真是“从 娃娃抓起”。2014 年暑期美国上映的电影《少年时代》中,就有小学生上 学前唱国歌、背誓词的场景。那些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不讲意识形态教育的 人,真是如网友所说,“不是因为天真,就是别有所图”。在西方,知识和学校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和新闻传播体 制被视为“现代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最重要的机制”。2014 年初,俗称“美 国高考” 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修改大纲,在阅读题中加入 《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等内容,以期用考试系统性地塑造学生的观念、信仰和意识形态。确如有网友所写:“看看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如何无孔不入的吧,再讨 论要不要的问题就真是落后了。”(摘自 2014 年 9 月 9 日《人民日报》)
专题讲稿
第四篇:当前司法行政反腐倡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司法行政反腐倡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市司法局纪委书记 肖 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同时,新形势又使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如何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切实加强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紧迫而又艰巨。
一、直面挑战
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反腐任务艰巨之难。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出台“扩内需,促增长”措施,要求到2010年全国共投资4万亿元,各地的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短时间内组织实施如此巨额投资,其规模强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既是对执政能力、经济建设能力的重大考验,又是对反腐倡廉能力,解决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如何有效避免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中的腐败问题,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大课题、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二)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反腐压力之难。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中指出,当前中国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中排第一位是“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最近,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及分配制度》的调查显示,从1987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间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城乡整体基尼指数达到0.465。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指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超过了国际警戒线。2007年下半年,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亚洲的分配不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比率是11倍,居22个纳入研究的亚洲国家的首位。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攀比,心理失衡。贫富悬殊加剧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冲突,群众往往简单认为是腐败引起的,造成仇官仇富心理,对反腐期望很高,动扎要求追查,严惩腐败行为,因而给反腐倡廉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三)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带来的反腐之难。50年代,某人贪污,个人要受惩罚,家人瞧不起,社会鄙视,认为:“你为什么要干这种事啊”!但这几年就不同了,如果你是个清官,不但老婆孩子觉得委屈、吃亏,连亲戚朋友也认为没借上光,这个官当的窝囊!现在还有比较多的如下看法,你看人家官不大,什么事都能办,要什么有什么,家属子女工作单位很好,有钱有车有房子,还有好几处房子,亲戚朋友都沾光,安排得很好,你看人家这官当的好安逸、潇洒啊!这说明了什么?表明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观念扭曲了,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增加了,这是很严峻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不能坚持正确的东西,而是随波逐流,逐渐走向了腐败,使反腐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查案调查得不到积极的配合。
(四)司法行政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带来的监管之难。司法行政队伍中有公务员、监狱劳教所干警、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干警、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这部分有《公务员法》、《监狱法》、参公管理等有关法规作依据,相对来说较好监管。自由职业者中有社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员,当前主要依靠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来约束,作为主管机关的司法行政部门如何加强监管,惩处违纪,就没有很硬的手段,这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难点)。还有监狱目前管理体制(行政隶属关系属省上,党组织关系在地方)的现状,也使市州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管处于比较“两难”的境地,管怕越位,不管又怕缺位。
二、抢抓机遇
我们常说,挑战和机遇并存,既是重大挑战,往往又是重大机遇,就看如何应对挑战,抢抓重大的机遇。
(一)抓住“扩内需、促增长”的机遇,强化反腐倡廉建设。为了保障巨额投资的投资方向、投资额度准确到位,必须加强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防止大规模经济建设中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有需要就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纪检监察机关就是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建设,建强干部队伍,落实保障条件,使工作再上台阶。为此,一是加强监督检查,保障科学发展重大决策的正确有效执行。严肃法规纪律,加强政治纪律,正确执行中央重大决策,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加强专项治理和纠风工作,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解决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和纠风,促进群众满意,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坚决防止重大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严惩腐败份子,查处一案震慑一片,使其不敢腐败,解决“不敢为”的问题。
(二)抓住建设惩防腐败体系的机遇,着力源头治腐。系统的问题需要用系统、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健全完善惩防腐败体系,用完善的制度体系,全方位的监督制度,防止通过不正当方式实现的暴富,营造正当、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产生。一是用新理念、新思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针对薄弱环节,健全制度机制,切实加强教育、监督、预防和惩治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有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用完善的制度机制体系,编织成严密的制度网络,使心存腐败者无机可乘。二是突出重点,加强监督制约。找准本行业本地本部门的重点,逐步探索设计科学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兼顾,加强监督制约,使心存侥幸者无从下手,或不敢冒然行事,使其不能腐败,解决“不能为”的问题。
(三)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机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加强自律、弘扬正气,使其不想腐败,解决“不想为”的问题。一是创新教育方式。综合运用领导报告、典型教育、案例教育、现身说法等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法纪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多方式多举措并举,努力提高教育实效。二是丰富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综合法规法纪、时事政治、科学文化教育,及时分析干部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不同时期教育的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着力解决好教育部分实效的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氛围,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强廉洁自律。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契机,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带头遵守,率先垂范,认真遵循“8个方面禁止,52个不准”,明确必须严守的“红线”,决不触碰“高压线”,以身作则,对照准则,廉洁从政。
(四)抓住当前各级要求加强对新社会组织、新社会力量监管的机遇,努力探索有效监管司法行政队伍的举措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体,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努力加强司法行政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一是探索建立诚信制约机制,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行业的诚信档案、资格准入、失信惩戒、诚信奖励和执业退出机制,对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个人实施考核评价,推进诚信执法、廉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建立相应的制度,加强行业行风整治。探索建立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司法鉴定机构纪检监察员等制度,加强对法律服务人员的监管,规范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保平安、促和谐,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扎实推进司法行政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结合行业特点,努力建立起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着力在教育、监督、制度、纠风、惩治和改革方面下功夫,出实效,有突破。总之,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寻求有效监管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员的新路径、新机制。
第五篇:金融危机下,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金融危机下,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就是着眼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一名建筑系统的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应该是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这篇文章;就是认真研究行业自身发展规律,面向市场,加快产业经营步伐,夯实事业发展后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干部职工根本利益出发,想事、谋事、干事,积极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凝心聚力,共同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解决金融危机条件下制约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我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学习和调研,站在全局的角度看,觉得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总的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未能达到新的高度,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识理解的还不够深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强。没有意识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面对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没能够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新理念,观念保守,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不强,缺乏敢想敢干、创新突破、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
二是全市建筑业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工程垫资现象严重。目前,建筑市场上垫资、压价、让利等突出问题较为普遍,拖欠企业工程款时有存在;业主行为不规范,不少业主把资金风险转嫁到施工企业,有的把应付的工程款,用房子、汽车冲抵;有的故意拖延结算时间等,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近年来,又出现工程垫资后,工程款还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
三是我市建筑业企业“僧多粥少”的现象突出,“卖方市场”的局面难以在短时期得到改变,偏离建筑工程造价规律的让利、压级、压价、垫资、拖欠工程款等,使施工企业难有多少利润空间可言,建筑企业普遍积累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是低价中标现象扰乱了市场。项目经理挂靠现象,造成管理难度和成本加大;工程创优积极性降低;
五是全市建筑业企业实力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建筑系统目前共有建筑施工企业27家,其中,房建一级1家,二级5家,三级11家;专业三级企业8家,劳务企业2家。2008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3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太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六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人事、编制不明确,省政府对行业收费问题没有明确政策,影响了全市建筑业管理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根据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建设局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去我市建筑业实际,现就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年,全市建筑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金融 危机对建筑业的影响,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步伐,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狠抓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努力提高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差距,瞄准目标,抢抓机遇,切实增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质的提升,量的扩张”,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加速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继续实现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加大对建筑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建筑业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为有效刺激企业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尽快提请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把建筑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建筑业从业人数、产值、品牌工程等指标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序列。把对全市经济建设和提高我市知名度作出重大贡献的建筑业领军人物,在各类推优评先中予以更多的重视和关心并给予重奖;减轻企业负担,协助企业加强银企合作,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积累能力;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真正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不断扩大全社会对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建筑业中的先导作用,加大建筑业科技宣传、推广力度,树立科技进步典型,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在建筑业考核和各类评先评优中,加大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指标的比例,激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二要增加科技投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的需要,投入相应的经费和人力用于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等级企业每年要从总营业收入 中列支经费用于成果推广和奖励。三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抓住省局扶持建筑业发展这一良好契机,资质管理为杠杆,进一步加大服务、管理、协调的力度,促使企业优化组合、扩大规模,提高整体综合实力。一是切实做好**集团市政、装潢、道路桥梁等专项资质升级工作,确保09年4月份资质就位材料如期顺利上报,确保上半年顺利完成;二是在现有二级企业中着力培植一家企业取得壹级资质,在现有三级企业中培植2-3家企业取得贰级资质。四要加强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统计指标考核,建立清出机制,改变建筑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利用危机带来的影响,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抓住机遇,把市内建筑企业的人力、市场等资源合理重组,真正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合理流向大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多元化经营,加大对市内工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降低市场风险。
(三)加大人才建设力度,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要适应建筑业发展形势,加强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教育,通过参加建筑业高层论坛、企业家峰会等多种形式,促使广大企业经营者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二要加强建造师队伍培养。建造师和项目经理是建筑业赖以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要制订奖惩激励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建造师资格的学习和考试,对取得建造师资格的人员要加快培养,加强实践锻炼,力争使建造师队伍的建设与全市建筑业的跨越发展相适应。三要加强操作队伍的教育培训。要切实抓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和持证上岗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强化培训教育,提高从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力争使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 岗位达到80%。四要加快人才培养,合理调配现有人才。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带头人才、市场经营开拓人才以及技术骨干。合理调配现有人才,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推到领导岗位上来,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优势企业提升综合实力。一是是开展工程创优树品牌。继续牢固树立“质量兴业、质量创牌”的理念,认真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组织施工生产。要继续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管理的重心真正前移到施工现场,把质量管理的目标真正细化到每个生产环节,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管理岗位。要继续大力开展“创名牌、创优质”活动,凡是大体量、标志性项目,都要争创省市级优质工程,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树信誉,以信誉扩市场。二是提高融资能力壮品牌。要认真研究对策,调整经营思路,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一要加强银企对接,争取在更宽、更高层次上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助金融信贷资金来壮大自身资本实力。二要强化企业与企业的资本合作,结成战略同盟,将零散的资源和优势集中起来,化零为整,集中力量,猛攻大体量、高投入的项目,使有限的资本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五)、强化市场开拓,拓展全市建筑业的发展空间。一是强化市场开拓。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对传统市场要做到寸土必争,一着不让,充分发挥各地驻外机构的协调、管理和指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经营网络,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对新兴市场,要做到重点出击,全力拼搏。积极应对新形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广州亚运会等机遇全方位开拓市场,充分 利用已形成的优势。二是合力联手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强势企业强强联合。注重与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加强在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项目中的合作,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联合投标,使我市房建企业真正参与到国家急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去。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带动我市建筑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奋力开拓有为市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和省市近期已出台了相关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同时随着我市建设更加美好的苏北新昆山的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园区拓展、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和新农村建设等又为我市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力拼搏、有所作为,努力实现建筑业发展的新跨越、新提升。
(六)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构建行业健康安全发展新秩序。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城建重点工程、工业重点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坚决控制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一要健全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建管局即将出台的《建筑安全生产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工作制度化。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经常剖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认真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建设,充实落实安全机构的人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严格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要创新管理方式。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按照省建筑主管部门要求,积极探索以项目为单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试点,力争 把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到项目部,逐步将对相关责任主体的处罚从企业转为对项目经理、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的处罚。努力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三要继续搞好文明创建。依托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创建文明工地两大抓手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做好全省文明工地、平安工地、绿色工地的创建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工地的创建与评选。
(七)、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和提升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加强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是改进和提升建筑业主管部门社会形象的需要。一是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有效解决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向社会公示。三是切实抓好关键岗位的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办事不公、效率不高、态度不好等问题,努力形成为基层和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风气。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把作风建设寓于制度建设之中,靠制度来保证机关和行业作风的根本好转。五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把企业普遍关心、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六是严格依法行政,确保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