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时间:2019-05-13 11:2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第一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先后从单一产权的国有银行改造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也必将随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而进行一系列的深层变革。本文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然后对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论述,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措施。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既面临挑战,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只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逐个化解,内部审计将大有作为。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挑战,应对措施

[正文]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概述

所谓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好现代产权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企业,不仅存在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存在对社会资源---千百万存款人的依赖,更是一种高度典型的社会经济利益的承受体和载体,而各种利益在银行身上最终以各种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需要对代理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以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代理风险,这就产生了一整套制度安排。

审计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内部审计就是这一整套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有效的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而内部审计报告作为信息的载体与外部审计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监控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商业银行就形成了代理制的管理模式,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大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桥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守约责任,为了确保公司代理双方充分履行守约责任,就需要有机构对履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由于履约双方不在同一管理层面上,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内部审计的作用,就为商业银行履行守约责任创造了条件。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审计监督是由公司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是为了实现治理目标,由审计主体对公司治理层面不同层次代理人责任履行的审计。主要表现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包括:对管理层的经营责任审计;对管理层的离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风险的常规性审计等。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有助于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审计的作用,切实维护审计的权威性,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内部审计理念面临新旧更替

审计理念是审计主体对审计活动所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的综合,是指导审计活动的思想基础,过时的审计理念将限制审计作用的发挥,先进的审计理念对于审计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内部审计理念是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南,直接体现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内部审计注重于真实性、遵循性等较基础的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往往采用“业务检查”的模式,即采用查阅财务资料、信贷档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来发现问题。在经营方式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简单以是否符合现行制度作为判断标准,并要求被审计对象对照整改的模式,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已难以满足提升银行竞争力的要求。

从相当长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往往以查错纠弊为主,而在评价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体现不足,防范重于查处、为管理当局服务等一些审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同时,审计机构只注意暴露问题和风险,而很少反省自身在其中承担的监督责任。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之前,由于产权制度和委托代理关系不明晰,内部审计往往受“一把手”或整个领导层的影响更大,体现更多的是少数管理者的意志,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股东利益。而在当前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工作的报告程序为向审计委员会并由其向董事会报告和负责,内部审计体现的是广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因而内部审计正处于树立和更新审计理念的重要关口。

(二)业已建立的一系列内部审计规范将不能满足和适应股份制的需要

在内部审计规范的建设方面,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首开先河,体系完整,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规范涵盖了审计计划到审计追踪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内部审计规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形势的变化必将对现行的内部审计规范提出新的要求。审计部门若不对规范加以修订完善,并与其赖以发挥功能的土壤充分适应,将无法继续发挥规范的作用,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三)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更为苛刻的素质要求

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中,有50%以上的人员获得特许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信息系统注册审计师或硕士学位。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各业务部门,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熟悉财会和信贷的审计人员偏多,而其他类型的审计人员相对较为紧缺,如计算机信息工程师、资产评估师、律师等屈指可数,审计过程中若遇到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虽然这样的审计人员结构在过去一段时期基本适应了工作的需要,但今后各股东为更有效更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基于追求价值最大化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能够审查一般的常规业务以外,还必须对一些特殊业务进行审计,并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提供各种咨询等服务,因此,审计人员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必须在“专”的基础上力求“全面”。

(四)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创新的压力明显增强

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不懂计算机的人没有资格做审计”。随着银行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出现,业务数据、业务流程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交易信息和管理信息不断膨胀。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强度,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一直以现场审计和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审计运用不足,对银行电子化后新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目前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内部审计手段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所面向的审计数据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二是受技术力量所限,使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虽然各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在计算机审计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尝试,但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取得一定进展,还有部分商业银行收效不高,大量的日常审计业务仍然是深入现场调阅纸质的审计资料来进行,且仍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式,而未采用现代审计通行的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和科学的随机抽样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将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工作需要,因此,对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进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对挑战的几项主要措施

(一)建立总行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独立性不足必然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为了避免商业银行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和经理层的权力膨胀,以及监事会权力虚设,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在商业银行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参加的审计委员会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应在审计委员会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运作,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可以相对独立地、有权威地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因为这时的内部审计已不是反映领导层个人的意志,而是代表了所有权人的意志,是在资产纽带关系下进行的管理。在这种组织架构下的内部审计,才是商业银行的合理选择,才能与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相适应。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商业银行在监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将监督部门合并管理较为合适,可以形成合力,降低监督成本。但这实际是一个误区,原因是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监督,对象与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法律赋予监事会的职责是对商业银行董事会、执行层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这是内部审计所不能替代的。监事会成员更多的是利用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和评估,而不是仅仅依据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和职业技能进行监督。而且内部审计也并不能解决监事不作为的问题。

(二)强化培育内部审计理念并带动内审工作创新

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核心是,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要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如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积极推销,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而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则是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责任的参谋和助手,内审工作应以这样的理念来带动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三)对现有内部审计规范进行梳理和再造

内审部门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内部审计规范进行重新审核和修订。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扬“拿来主义”,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等规范,又要紧密结合中国行情,不脱离实际,使所建立的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长期的适应性。一是要建立内部审计规范和标准,修改内部审计章程与准则,建立标准的审计业务手册。通过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行为、审计程序和工作目标,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建立和完善审计计划体系,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各项业务和机构的风险水平,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周期,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能实现审计价值的领域,使所有重大的风险事项得到了优先审计,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

在建立新的审计规范后,各级审计机构应严格参照执行,依规则行事,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贯彻好具体的规范要求,更不能省略关键步骤。

(四)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技能型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审计经验,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建设一支专家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就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品质建设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品质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一是实行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职业化管理,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多专业、多层次的专业团队;二是围绕提高履行岗位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进行培训,鼓励现职审计人员通过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使内部审计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同时要强化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的教育和培训,严肃审计纪律,为内审工作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实施交流机制,使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熟悉各项业务,掌握各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关键环节,提高审计工作能力;四是实施以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为主的职业生涯制度和专业化建设,为审计人员的业务进步、价值承认提供空间;五是实施以审计发现价值及质量状况评价为依据的薪酬考评机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对不适应内审工作的人员实行退出机制。

(五)努力探索和运用灵活高效的审计手段与方法

要适应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数据信息的高度电子化等新情况、新问题,内部审计就必须不断探索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从分析风险入手,在全面了解审计对象内部控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使所有重大的风险事项得到了优先审计,使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能实现审计价值的领域。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建立一套完备的非现场审计体系,实现内部审计的即时监控功能,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一方面,金融审计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要求迫切;二方面,金融企业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迅速,数据集中、业务集成和处理自动化程度较高,基本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为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提供了充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审计人员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计算机审计技术的高度集成和软件化,极大地拓展了审计空间,给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向计算机全面审计的过渡提供了技术保障。内审部门应加快转变审计观念,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平台,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并利用软件系统大力探索和推进非现场审计、远程审计等先进审计手段的广泛运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方法上,应加强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继续推进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同时运用科学的统计抽样,尽可能规避或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南京明主编.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知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5

[2]谢荣、钟凌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北京兆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编.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

[4]范鹏编著.商业银行审计指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8

第二篇:区域和谐发展挑战和应对

“消费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研讨会发言提纲

区域和谐发展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世界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并影响全球的每个地方,地区和谐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四大挑战:

1.经济、政治和技术的全球化进程加速;

过去,省、市或地区的居民为生活期望保存其工商业的特色;明天也会很像今天;今天,地方的居民已经知道,变化而非稳定是惟一的“不变”。跨国公司将在外造出更多代表本地特色的产品。

全球产业的地理位置在不断变化。可迁移的公司受到地方更低的成本或更好的技能和(或)一定的生活质量的吸引。而难解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工商业适合于那些曾经弃其而去的地区?

本地企业迁移不只寻求低成本,也因市场需求所迫。曾经占有市场的地方企业现在面临正在侵入的、支配更多资源、提供更好更低价格产品的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

产业转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交流、交通和信息系统的不断进步;这些又促使货品、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迁移越出国界,并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感相应地缩小。地方也不能期望保留他们所有的重要工商业。他们必须准备放弃那些正在萎缩和缺乏竞争力的部份,用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代替。

在旧经济时代,货品在某些地方制造是因为其最低成本的优势。他们有过明显的国家特征,甚至是特别的地方特性。而在新经济里,货物可以在几处制造、各地装配。

同样,服务业者也可从多地收集信息,在他地处理、解读和分析信息,再在别地传送信息。开始,公司将总部机构从城市移到城郊,然后又迁到低成本地区。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外购其内部信息系统以从那些地域遍及国内外的特别厂商和技术处获取价值。

进一步,地方受重大的政治发展影响。全球势力的整体平衡正在发生改变。亚洲地区在兴起,随时准备步入日本和西方已取得的工业化水平。

冷战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资本短缺。大多数国家、地区和城市都有债务负担,不能筹集足够的内部或外部资金进行必要的投资以获取竞争优势、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公共部份有限资源的紧张。

而基本点是外在力量变快且常常出乎意料,进而转变了地方的命运。加上产业周期、贸易政策及相应的国家汇率变动,一个动荡的外部环境下的地方变动就可以理解了。

2.地区演进和城市盛衰使得地方风险增加;

通常情况,地方先从农村变成城镇,而后发展为城市和都市圈。近现代,城市从贸易中心转为产业中心,进而又变为提供服务。当污染、犯罪、拥挤、交通堵塞、教育和服务质量下降和高额税收等问题增加时,城市便向郊区扩展。起初人们坐车到城里工作,而后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就逐步移到郊区,这种情形几乎在美国的所有大都市圈都发生过。

当人们离弃穷人增多、服务成本增高而又不能从上级政府部门补足资源时,城市却必须靠其财政资源过活,减少服务、维持固定运营。城市基础设施恶化、服务差距扩大、衰败延伸呈螺旋式发生。与此同时,都市继续从内圈郊区向外围远郊增大。工厂和办事处也迁到更远处。不久,围绕核心城市的新的功能良好的边界城市出现。核心城市则与一个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衰退中的经济和就业基础“争斗”。

上个世纪以来,新技术并不一定的出在城区而更多出现于能在经济活动中应用的任何地方——卫星通信、微处理器、机器人、激光、光纤、微机和集成电路。30多年前,城市经济学之父

Wilbur Thompson曾指出,因城市过快的周期性衰落不能承载老化的城市资产和产业及人口减少,使其赶不及下一稳定或增长期的出现。在人们认同需要加快对变化的反应时,对为何有些都市增长快于其他地方、有些甚至并不增长的原因解释却相去甚远。而我们知道地区衰落的成因远远多于与有关增长的快速变化的因素。

3.增多的竞争对手拼力争夺稀缺资源;

面对增加的问题,地方相应地通过增多的经济发展机构以针对突出的——规划、金融、市场营销、旅游和出口——有关地方提升的所有任务。这些机构用公有资金在本地和海外做广告、派遣推销使者。但不久他们就会发现,其他地方也在同样的努力并做得相当老到。

4.地方对本地资源过度依赖。

地区十大应对措施:

1.要确立应对挑战的战略愿景;

2.需要建立市场导向、策略性的规划流程;

3.必须采用一种真正的针对地方产品和本地客户的市场方法;

4.一定要确立与其他地区竞争的本地项目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5.需要具备区域有效交流和促进竞争优势的技能;

6.要实行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的多元化和发展灵活应变的运行机制;

7.必须发展和培育本地企业家精神和特质;

8.必须更多依靠私营成分对本地的贡献度;

9.在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和领导的变化进程的差别中,各地需要发展自己独特的变化过程;

10.地方必须发展有组织的、程序化的机制,以维持地方发展,把握每一发展机遇。

影响世界变局的全球竞争、技术加速和政体分合迫使地区选择一条策略的、开创性的道路 以应对未来。

上海经济学会会员张惠俊

二○○五年十一月

第三篇: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一个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回应这些新挑战,正面应对这些新挑战,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本文将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新挑战切入,试图寻找应对新挑战的途径,从而实现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大发展。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新挑战

思考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时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蒸汽时代、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于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当今人类社会正在转变到一个更新的时代。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才能更进一步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制定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争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果。

我们认为,就科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言,当今时代是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就生产关系和社会国家制度的性质变化而言,当今时代是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并且同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合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成了各国人民仍要长期进行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正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崭新环境和态势。特别是二战以来,全球思想战线呈“百花齐放”和所谓“诸神之战”态势,新的流派和新的思潮不断涌现,使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多领域、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概括而言,在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正面临两大时代性、全球性的挑战:其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具体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也由此展开。下面就这两大挑战所衍生出的众多新挑战作具体分析,并试图找到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和今后的新发展、大发展。

一、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遇到的挑战

(一)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从20 世纪中叶开始的现代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提高、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组织有的更名易帜,有的则继续保持共产党的名字(如日共、西共)继续进行艰苦探索;另一方面,现存的5 个社会主 义国家,在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压力后,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占有的社会产品、教育程度和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促进了资本所有者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同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全球化以经济为中心,逐渐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扩张,西方利用全球化的趋势,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乃至生活方式推向全球,谋取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全面霸权,并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些无疑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的复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

(二)“和平演变”战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使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感到了严重的威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始终是帝国主义势力的既定战略。他们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利用经济援助、技术转让和贸易往来,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经济上实行私有化;推行人权外交,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同时大力培植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势力。虽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来也不可能放弃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只不过是演变的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罢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测整个21 世纪世界究竟会发生那些变化,但就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来看,在21 世纪“, 西强东弱”、“北强南弱”、“资强社弱”的格局暂时无法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科技革命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新进程、政治格局的新变迁及世界多样文明的新冲突的确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挑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类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人类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也在日益增多。如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问题,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发展问题,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保护 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打击恐怖活动、制止走私贩毒问题,防治艾滋病问题,加强科技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问题,推动人类在教育卫生等领域进步问题等等,都是当今人类社会正在面临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大都同资本主义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不能依赖于资本主义,而必须依赖于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队伍被分化。伴随着学科的分化,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队伍也发生了分化。有许多以前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先后被调剂或充实到政治学、社会学、行政学、党史党建、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担任学科带头人,有部分教师也相继转了行。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还在继续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但绝大多数人并不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招生,全国高校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越来越少,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 研究生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对口专业,也相应转入其他研究领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队伍的萎缩,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四)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都有本科生或本科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培养系列,而且发展相对比较稳定。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还有一些学校设有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培养 本科生。后来,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招生逐渐停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系,先是改成国际政治系,后来又改成国际关系学院。山东大学原来有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后来也一直在萎缩,现在还招少量学生。华中师范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研 究所,原来以培养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人才为重点,现在研究重心转移到政治学和农村问题的研究。原来一些师范院校的政教系还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课程,有些学生因为听此类课程走进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队伍中。但1985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之后,本科生不再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因而不再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专业难以招到本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社会需求减少而转向其他研究领域,从而造成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二、应对策略

(一)大胆借鉴吸收,为我发展所用

由于20 世纪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几乎都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落后国家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迅速提高和发展生力,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等一切文明成果,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全面超越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同时还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

(二)保持头脑清醒,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与资本主义彻底划清界限。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只是采取一些经济调节措施,暂时缓解经济危机,但是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实行的改良措施虽然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是这些改良措施并没有使工人阶级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只不过是剥削方式更加隐蔽化、智能化。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没有改变,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也不会消失。我们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又要看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本质,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三)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联系和合作

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说:“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①在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和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得以形成,使原材料、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的配置突破了一国的框架,社会主义国家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使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获得产品的最 低成本和最大利润;加强国际联系和合作,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走出国门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谋求更大的利益。

(四)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研究。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科学命题反响热烈,研究踊跃,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仍有一些难点疑点问题亟待解答。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各个阶段的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上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和流派有何区别? 这个理论体系到底有哪些内容,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或普遍性,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即个性或特殊性? 毛泽东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到底有何贡献? 这个理论体系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是何关系? 这个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 如何提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实效?等等。

总之,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虽然有曲折,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 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第四篇: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性复合型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主流。因此,结合社会的新发展趋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将对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 学生管理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645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此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认真分析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促进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1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逐年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已经逐步从原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生源增多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艰难,难以保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缺乏协调性,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如此,由于过度追求个性化发展,导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1.2互联网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我们接触到了更多更新奇的事物。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人,学习、接受、使用新事物的速度往往都是最快的,在享受互联网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互联网为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日益凸显。纵观我国大多数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这种无限制地沉迷于网络不仅会耽误学生的学习,而且也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除此之外,网络诈骗和网络贷款更是一颗颗毒瘤,毒害着无数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给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1.3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对其所需的人才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标准,其所需的人才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性的技术人员,新经济需要复合型、个人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在这种就业局面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急躁,在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念中,自身的技能不能成为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其往往向往着低付出高回报的工作,因此在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足感。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2.1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要转化为面向不同个体的个性化管理中去,并且能在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往的学生管理理念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条件,必须要不断创新和提升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丰富复杂、急需耐心的工作,需要全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将学生工作细致全面的做到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来。充分发挥作用的各种学生组织、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组织各种各样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也应该让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参与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要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科技文化指导中心等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教师工作队伍、加强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充分利用现如今发达的网络技术等一系列促进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面管理。

2.2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要?φ?个学生工作的系统和体制进行革新,建立一套既满足当今社会时代的需求,同时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集成到现有的学生管理机制改革的模式,根据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建立新的学生管理系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知识,强大的专业质量和广泛交流素养培训模式;创建一个有凝聚力的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团队;加强辅导员和教师工作以及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学校教育逐步改革的实际过程,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逐渐在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和提高。

2.3丰富学生管理工作手段

学生管理工作要凸现育人作用,就必须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创新管理手段,以便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首先要在加强和巩固传统工作领域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工作领域。在巩固和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辅导员队伍建设等一些传统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创业指导等新形势下的工作内容,整合学生工作内容。同时,加强学生的爱校教育,用共同愿景凝聚学生,有机的统一学生的发展与高校的建设。其次,要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形式,变灌输为交流,变教导为参与,变命令为指导。另外,当代学生既是信息技术的爱好者,又是受益者。学生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则需要建立电子办公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利用现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使学生、院系、学校的信息能准确快速的传递,使沟通更畅快便捷。

3结论

总之,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管理目标,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制,丰富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瀚阅.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价值工程.,2018(02).[2] 陈平.学生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研究[J].科技展望,2016(35).[3] 丁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9).

第五篇:劳动教养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劳动教养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内容提要: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自1955年产生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教育挽救失足人员的重要制度,但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这种制度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迎接挑战,使之继续发挥自身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寻求出路:一加强劳动理论研究;二加强劳动教养立法;三努力创办劳动教养工作特色。

关键词:劳动教养 制度 挑战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教育挽救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人员的法律制度。40多年来,劳动教养制度教育、感化、挽救了一大批违法犯罪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预防犯罪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植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教养制度,因其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和传统经验的束缚,在新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原有的理论、制度、经验与模式的缺陷都充分凸现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教养工作的历史和现实,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进行理论、制度与方法上的创新,探索并构建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养制度,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探讨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出路之前,有必要先简要了解一下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概述

劳动教养是指对那些具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员所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挽救措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具有惩罚性、强制性和习艺性等特征。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始建于1955年8月,这是建国初期的阶级斗争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刑事政策所决定的。建国之初,清查出了10万多名反革命分子,其中的一部分用说服教育方法是无效的,采取简单的惩罚方法也不行;在机关、团体、企业内部也决不能继续留用;让他们另行就业又没有单位愿意收留他们。因此对于这些人,就需要一个既能改造他们,又能保障其生活出路的妥善办法……把他们收容起来,实行劳动教养,就是最适当的也是最好的办法。表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这些人的生活、劳动、前途的关怀和负责精神。国家对他们的处理和安排,也正是为了保障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自由幸福生活和社会主义秩序不受破坏。

1957年以后,国内的剥削阶级、反革命残余势力已经肃清,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由第一届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该决定明确规定了劳动教养的目的、性质、工作方针、收容对象、报批程序、批准机关以及劳动教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机关。文革期间,劳动教养制度遭受破坏,发展基本停顿。

197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1980年2月重新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80年2月29日发布了《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又转发了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劳动教养制度在中国断了十余年后,其适用对象也由原来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为主调整为以那些违反了社会治安又不够刑事处罚的人为主。劳动教养的政治色彩大为减弱,并伴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成为行政法制制度的一部分,劳动教养也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项重要制度。

1982年以后,劳动教养在适用对象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量的法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甚至地方性法规等争相扩大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上的扩大化一方面表明劳动教养在行政处罚和刑罚处分之间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却也由于立法上的混乱、制度上的缺陷、救济机制的不完善出现了诸多现代法治原则相悖的情形。

(二)劳动教养的性质、任务

根据现阶段对劳动教养性质的理解,“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人员实施强制性教育改造的最高行政处罚”

⑵,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第一、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人实施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劳动教养的性质首先是由法的本质决定的。劳动教养作为我国所特有的法律制裁制度,必然具有法的基本特征。而法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强制性,只是不同的法的强制程度不同而已。其次是由劳动教养人员的自身情况决定的。被劳动教养的人都是具有一定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青少年,他们是一批家里管不住,单位管不了,学校不敢管的“马路天使”,他们一般恶习较深,道德品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无政府主义严重,没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更不能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他们大法不犯,罪错不断,劝说不听,屡教不改。对他们仅用一般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必须采取强制的方法才能奏效。

第二、劳动教养是一种最高行政处罚措施。劳动教养的行政处罚性主要体现在现行劳动教养法律、法规以及部颁规章,属于国家行政法律的范畴;劳动教养的决定、领导、管理和执行机关主要由法律赋予行政权的特定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是触犯了国家行政管理法规的违法犯罪人员,其中主要是违反了国家治安行政管理法规的违法犯罪人员。劳动教养的最高行政处罚性表现在:较长时间(1——3年,必要时延长1年)地限制了被劳动教养人员的人身自由。其处罚的严厉程度,是其他行政处罚(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措施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它在行政法律体系中属于最高、最严厉的处罚。

劳动教养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法准确及时地决定和收容劳动教养人员,这是劳动教养的首要任务,劳动教养机关要切实负担起党和政府赋予的重任,充分运用劳动教养这一有效手段,依照劳动教养法律规定,对符合劳动教养的人,要及时予以劳动教养,以充分发挥劳动教养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第二、依法对劳动教养人员实行严格管理和教育挽救,促进其转变思想,矫正恶习。依法对劳动教养人员实行严格管理,是教育、感化、挽救劳动教养人员的前提条件,只有对劳动教养人员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才能保证劳动教养场所的安全和稳定,保证劳动教养人员学习、劳动和生活的正常进行。第三、认真做好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挽救质量。教育转化是劳动教养的基本手段,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劳动教养场所要根据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条件和劳动教养人员的文化程度等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最大可能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文化、技术教育,努力把劳动教养人员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并学得谋生的一技之长的社会劳动者。第四、积极发展劳动教养经济。开展劳动生产是教育挽救劳动教养人员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通过生产劳动的锻炼,使劳动教养人员逐步养成劳动习惯,洗刷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污垢,学会自立和就业谋生的本领。通过生产劳动,使劳动教养人员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发展劳动教养经济。

二、我国劳动教养工作的成功经验

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教养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这些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并加以继承,对于应对新时期劳动教养制度面临的挑战,探索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教养工作的基本经验简要概括如下:

(一)以教育人、挽救人为根本宗旨。认真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劳动教养工作方针和“三像”要求,以把劳动教养人员教育培养成为守法公民和有用之才作为劳动教养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是我国劳动教养工作的根本经验,也是始终不渝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按照劳动教养性质办劳动教养。严格区别劳教人员与罪犯的界限,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深入探索管理教育、生产劳动和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充分体现劳动教养工作特色。同时,努力办好劳动教养学校。

(三)切实保障劳动教养人员的合法权益。尊重劳动教养人员的人格,不准打骂、体罚、侮辱、虐待劳动教养人员,保证劳动教养人员的生活、卫生、医疗、教育、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以及他们依法应享有的合法权益。

(四)对劳动教养人员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之以文化教育。坚持理论联系

实际、因人施教、疏通引导、以理服人的原则,使劳教场所既是执法机关,又是教育人、挽救人的特殊学校。

(五)坚持对劳动教养人员实行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充分发挥管理的矫正和行为养成功能,使劳动教养人员转变不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守法的公民。

(六)坚持向社会开放。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把所内教育与社会帮教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七)实行执法公开。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严格执法环节,规范执法行为。

(八)切实加强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努力培育和锻炼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专业化劳教人民警察队伍。

三、当前劳动教养制度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劳动教养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其历史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养理论研究亟待加速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恩格斯说过:„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⑴由于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项法律制度,在工作实践中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东西不多,加上在管理体制上长期依附于劳改工作,从总体上来说,劳动教养理论研究起步晚,底子薄,成果还处于松散、零星状态,缺乏深度,没有形成体系,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适应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和健全法制的要求,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为此,必须加快劳动教养工作的理论研究步伐。

(二)劳动教养的法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劳动教养制度是在国家整体法制建设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作为其立法依据的宪法无论从理念、原则、规范以及由此确立的法治框架都发生了变化,源于宪法中关于公民义务基本规范的依据,也需要重新加以审视;作为其基本规范依据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及《补充规定》,因缺少部门法基础且法制化程度较低而影响了劳动教养的法律地位。尽管后来在原有立法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些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作了修补性努力,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教养法制化问题。随着以部门法的法典化运动为标志的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劳动教养制度与现代刑事法、行政法的矛盾与冲突日渐显现。具体而言,体现在劳动教养制度的内容结构上,有以下几方面亟待调整:

首先,在劳动教养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及其法定化标准问题上,从社会危害程度上认定,劳动教养调整对象与刑法调整对象有一定的“同类重叠”,只是刑法中关于罪刑规范的量化因素作了“非罪”调整。因此,劳动教养实际上以刑法作为“准据性”标准。从社会管理的需要角度考察,劳动教养调整对象与同一领域的部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调整对象“同质交叉”,只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状态和危险程度不同而已。由此造成劳动教养制度在调整对象的规范方面,难以形成实证性客观标准和独立的法治品格。

下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朱继东 教学目的: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策动“颜色革命”,......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如今,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稿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 Policy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安徽建筑大学思政部 2015年11月 1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美关系的国际地位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2016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6〕12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

    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内部稽核审计

    如何开展好稽核审计工作 按照部门工作安排,下面我就如何做好稽核审计工作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内部稽核审计是我行监督体系的重要方面,对强化内部管理,增强制度执行力,防范和化解......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探讨 【摘要】内部审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客观的评价和咨询职能,其目的是增加机构的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改善一个组织的运作以及......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

    南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生学位论文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 摘要 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考验,内部审计成为商业银行应对激烈竞争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

    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一、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英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理念、组织架构和方法体系主要有三个特征:(一)完善的银行大监管体系为内部审计创造了良好的控制环境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