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外贸出口中的挑战和困难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外贸出口中的挑战和困难
发布时间:2011-7-19
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清秋 饶贵生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前,中小企业在扩大外贸出口时还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与不足,阐述了中小企业在当前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加强市场调研、加强研发力量、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对外联络、加强职工队伍建设6方面着手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中小企业;外贸出口;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其总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国民经济和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当前剧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前,中小企业在扩大外贸出口中遇到诸多困难,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在外贸出口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1、人民币升值,出口成本上升。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至今历时两年多,人民币已升值9%以上,2007年12月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3983元,人民币汇率再次创下新高。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对中小外贸出口企业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纯外贸出口的小企业影响更大。人民币升值意味美元贬值,直接导致出口成本直线上升,价格上扬,竞争力下降,对企业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国家出口退税下调。从2007年1月1日起,国家多次调低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遇税率,因而导致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对自营出口业务、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商品及产品销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影响更大,特别是对纺织业。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3%左右,中小企业则更低。
3、国家限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调控。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我国将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今后,我国还将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使数万家中小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严峻考验,一些企业面临着产业转移甚至倒闭的风险。
4、各种原材料及费用水平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成为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最突出问题。今年二季度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一季度相比明显上涨。上半年,在国际市场石油、有色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双重拉动下,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铜价从每吨三万多元飙升到九万多,国际原油价格也已接近100美元/桶,原材料的涨价与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刚性恰如一双铁钳,紧紧地钳制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随着发展中国的经济崛起,原材料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价格也必然会持续上涨。
5、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中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这些贸易保护措施的目的主要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适应本国政治目标,保护本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使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亿至400亿美元。此外,世贸组织少数发达成员还不断制造、翻版和传播“中国威胁论”,通过多边和双边途径对我国施压,蓄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之间搬弄是非,这些做法诱发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更大范围内滋长。
6、对中国商品打压和歧视。中国商品最近在西方发达国家突然遭遇了一场“寒流”:从玩具到水产品,从牙膏到橡胶轮胎,仿佛一夜之间,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在西方主流舆论中都变成了“问题产品”。近几年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挫折,对中国企业的威胁在不断增加。中国商品遭受打压和歧视,对我国中小企业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近年来,标示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中国制造”因其物美价廉,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同时也遭到一些产业工人、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抵制。
二、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方式陈旧、融资困难、人才匮乏、信息不畅、产品单
一、技术设备落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1、实力不够雄厚,抗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信息滞后、融资能力差和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资金不足严重妨碍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数中小企业仍以传统工业和基础产业为主,高科技企业所占比例少,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时间短,经营的连续性不强,经营业绩不稳定,加之中小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自有资金较少,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份额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的经济增长以前较多地是依靠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性增长,这是一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企业技术性经济增长。许多中小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方面的速度不尽如人意,开发创新能力仍是主要问题。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作为技术开发创新的主体,市场目标不明确,还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取胜之本,品牌产品很少,缺乏主动从外部获取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3、职工队伍素质不高,人才短缺。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当前中小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和本科以上文化素质者仅占10%,中专占20%,中专以下占60%。人力资源的匮乏是造成中小企业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的企业职工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对新技术管理知识不了解,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企业发展的新要求,甚至面临着残酷而痛苦的被淘汰局面。
4、内部管理松散,调控措施不力。一些中小企业依然缺乏公司制运作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企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不少母公司总经理仍由上级行政部门直接任命或提名;一些企业由于资产控制方式是在公司母体对子公司没有真实投资关系条件下产生的,这些企业之间的利益难以有效协调,并进而制约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激励作用,导致企业的资本扩张力萎缩;三是“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老三会”(党委会、职代会、工会)之间关系未理顺,“六堂会审”导致相互掣肘和碰撞现象时有发生。
5、信息收集不够及时,反应较迟钝。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很低,甚至还沉寂在发贴或从黄页上获取信息的做法。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和不及时严重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同时,在中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到10%,运用MRP系统的不足2%。落后的技术水平和滞后的信息化建设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6、对国际惯例不了解,应变能力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改革开放日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今天,必须依法办事,按国际惯例办事。但是出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WTO规则和国际惯例不了解的现象。企业经营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比较差。
三、对策与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要提高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发展,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和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市场调研包括直接和间接调研两种形式。直接调研主要是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市场上竞争对手产品的品质、包装、性能、价位,充分收集有求新求异观念的消费者的资料,分析这些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包括已有产品在市场销售上存在的优劣势和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间接调研主要是将市场业务员和经销商反馈的新产品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后得出结果,包括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反应。
中小企业应成立一个由总经理挂帅,总经理室策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市场调研指挥部;组建一支以销售人员为主体、中间商为助理的同盟军,充分了解市场调研的一般规律。中小企业虽然人、财、物等方面比不上大企业。但若把有限的精力、财力、集中于一点,谋后而动,就能推陈出新,创造新优势,开拓新市场,谋求新发展。
第二、要加强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新产品。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必须加强研发力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适销对路新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活力,企业发展要有前瞻性,新产品的开发问世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增强发展后劲。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供应、生产、技术、财务、销售等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不是每种产品都适合中小企业出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理想的产品策略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企业有足够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产品。中小企业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要量力而行,不要出口那些超出企业生产能力的产品。其次,出口的产品有一定特殊性,能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市场上各种特殊的需要能做出快速反应,大企业由于更注重标准化,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而小企业则可利用其小、快、灵的特点生产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产品。最后,出口的产品必须有竞争力。出口产品的性能要么比同类产品好、要么有特色或者价格比其他厂家产品价格低。
新产品设计完之后,企业不能进行盲目的产品市场投放,而是和营销策划人员、市场业务人员一起,重点研究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的策划方案,内容包括:如何将新产品投放到目标市场,如何进行新产品的铺货,如何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使其尝试新产品,千方百计防范风险,避免失误,力争使新产品上市一举成功。
第三、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以质量和品牌取胜。中小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潜力。“价格战”的老路已经行不通,现在消费者关心更多的是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品牌。推行新退税制度后,小企业应尽快认清这种形势,目前在与原有的合作商保持稳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创国际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地位,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品牌产品不仅能卖好价,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也更容易打开国际市场。
第四、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出口成本和费用水平。企业要发展必须在强化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必须练好内功,固本强基,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内部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管理环境、管理目标、管理技术三方面的。因而,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管理环境,明确管理目标,改善管理技术,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系统,提高内部管理的效果,着力降低出口成本和费用水平,使企业的经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第五、要加强对外联络,用好用足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对外联络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企业对外联络和宣传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辟多种渠道,搭建交往平台,为走向世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同时,要用好用活国家鼓励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近年来,为了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对企业起着很好的指导和扶持的作用。例如: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技改贴息政策、债转股政策、兼并破产政策、税收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鼓励出口企业政策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等。
第六、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大力引进人才。中小企业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直接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学会运用现代化手段,如通过远程信息传递、人才中介机构的“猎头”公司等实施人才引进工作;二是要培养人才。中小企业在强调从业人员不断自我学习的同时,认真抓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①价值观念培训。价值观念培训是培训的核心,要培养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正确观念;②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培训。出口从业人员要掌握的不仅包含国际商务谈判技巧、进出口交易操作流程、单证缮制和审查、商品质量和技术要求、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结算和退税等事宜,还包括国别信息、港口信息、金融动态、国内外法律法规和各国的习惯做法等;③实战培训。出口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跟班操作,岗位练兵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用好人才。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展每一位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每个职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多做贡献。首先,要完善企业报酬体系,满足员工特别是杰出员工的成就需求。其次,要完善企业晋升机制,满足员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二篇:区域和谐发展挑战和应对
“消费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研讨会发言提纲
区域和谐发展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世界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并影响全球的每个地方,地区和谐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四大挑战:
1.经济、政治和技术的全球化进程加速;
过去,省、市或地区的居民为生活期望保存其工商业的特色;明天也会很像今天;今天,地方的居民已经知道,变化而非稳定是惟一的“不变”。跨国公司将在外造出更多代表本地特色的产品。
全球产业的地理位置在不断变化。可迁移的公司受到地方更低的成本或更好的技能和(或)一定的生活质量的吸引。而难解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工商业适合于那些曾经弃其而去的地区?
本地企业迁移不只寻求低成本,也因市场需求所迫。曾经占有市场的地方企业现在面临正在侵入的、支配更多资源、提供更好更低价格产品的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
产业转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交流、交通和信息系统的不断进步;这些又促使货品、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迁移越出国界,并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感相应地缩小。地方也不能期望保留他们所有的重要工商业。他们必须准备放弃那些正在萎缩和缺乏竞争力的部份,用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代替。
在旧经济时代,货品在某些地方制造是因为其最低成本的优势。他们有过明显的国家特征,甚至是特别的地方特性。而在新经济里,货物可以在几处制造、各地装配。
同样,服务业者也可从多地收集信息,在他地处理、解读和分析信息,再在别地传送信息。开始,公司将总部机构从城市移到城郊,然后又迁到低成本地区。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外购其内部信息系统以从那些地域遍及国内外的特别厂商和技术处获取价值。
进一步,地方受重大的政治发展影响。全球势力的整体平衡正在发生改变。亚洲地区在兴起,随时准备步入日本和西方已取得的工业化水平。
冷战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资本短缺。大多数国家、地区和城市都有债务负担,不能筹集足够的内部或外部资金进行必要的投资以获取竞争优势、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公共部份有限资源的紧张。
而基本点是外在力量变快且常常出乎意料,进而转变了地方的命运。加上产业周期、贸易政策及相应的国家汇率变动,一个动荡的外部环境下的地方变动就可以理解了。
2.地区演进和城市盛衰使得地方风险增加;
通常情况,地方先从农村变成城镇,而后发展为城市和都市圈。近现代,城市从贸易中心转为产业中心,进而又变为提供服务。当污染、犯罪、拥挤、交通堵塞、教育和服务质量下降和高额税收等问题增加时,城市便向郊区扩展。起初人们坐车到城里工作,而后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就逐步移到郊区,这种情形几乎在美国的所有大都市圈都发生过。
当人们离弃穷人增多、服务成本增高而又不能从上级政府部门补足资源时,城市却必须靠其财政资源过活,减少服务、维持固定运营。城市基础设施恶化、服务差距扩大、衰败延伸呈螺旋式发生。与此同时,都市继续从内圈郊区向外围远郊增大。工厂和办事处也迁到更远处。不久,围绕核心城市的新的功能良好的边界城市出现。核心城市则与一个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衰退中的经济和就业基础“争斗”。
上个世纪以来,新技术并不一定的出在城区而更多出现于能在经济活动中应用的任何地方——卫星通信、微处理器、机器人、激光、光纤、微机和集成电路。30多年前,城市经济学之父
Wilbur Thompson曾指出,因城市过快的周期性衰落不能承载老化的城市资产和产业及人口减少,使其赶不及下一稳定或增长期的出现。在人们认同需要加快对变化的反应时,对为何有些都市增长快于其他地方、有些甚至并不增长的原因解释却相去甚远。而我们知道地区衰落的成因远远多于与有关增长的快速变化的因素。
3.增多的竞争对手拼力争夺稀缺资源;
面对增加的问题,地方相应地通过增多的经济发展机构以针对突出的——规划、金融、市场营销、旅游和出口——有关地方提升的所有任务。这些机构用公有资金在本地和海外做广告、派遣推销使者。但不久他们就会发现,其他地方也在同样的努力并做得相当老到。
4.地方对本地资源过度依赖。
地区十大应对措施:
1.要确立应对挑战的战略愿景;
2.需要建立市场导向、策略性的规划流程;
3.必须采用一种真正的针对地方产品和本地客户的市场方法;
4.一定要确立与其他地区竞争的本地项目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5.需要具备区域有效交流和促进竞争优势的技能;
6.要实行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的多元化和发展灵活应变的运行机制;
7.必须发展和培育本地企业家精神和特质;
8.必须更多依靠私营成分对本地的贡献度;
9.在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和领导的变化进程的差别中,各地需要发展自己独特的变化过程;
10.地方必须发展有组织的、程序化的机制,以维持地方发展,把握每一发展机遇。
影响世界变局的全球竞争、技术加速和政体分合迫使地区选择一条策略的、开创性的道路 以应对未来。
上海经济学会会员张惠俊
二○○五年十一月
第三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先后从单一产权的国有银行改造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也必将随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而进行一系列的深层变革。本文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然后对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论述,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措施。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既面临挑战,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只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逐个化解,内部审计将大有作为。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挑战,应对措施
[正文]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概述
所谓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好现代产权制度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企业,不仅存在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存在对社会资源---千百万存款人的依赖,更是一种高度典型的社会经济利益的承受体和载体,而各种利益在银行身上最终以各种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需要对代理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以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代理风险,这就产生了一整套制度安排。
审计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内部审计就是这一整套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有效的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而内部审计报告作为信息的载体与外部审计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监控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商业银行就形成了代理制的管理模式,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大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桥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守约责任,为了确保公司代理双方充分履行守约责任,就需要有机构对履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由于履约双方不在同一管理层面上,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内部审计的作用,就为商业银行履行守约责任创造了条件。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审计监督是由公司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是为了实现治理目标,由审计主体对公司治理层面不同层次代理人责任履行的审计。主要表现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包括:对管理层的经营责任审计;对管理层的离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风险的常规性审计等。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有助于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审计的作用,切实维护审计的权威性,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内部审计理念面临新旧更替
审计理念是审计主体对审计活动所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的综合,是指导审计活动的思想基础,过时的审计理念将限制审计作用的发挥,先进的审计理念对于审计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内部审计理念是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南,直接体现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内部审计注重于真实性、遵循性等较基础的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往往采用“业务检查”的模式,即采用查阅财务资料、信贷档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来发现问题。在经营方式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简单以是否符合现行制度作为判断标准,并要求被审计对象对照整改的模式,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已难以满足提升银行竞争力的要求。
从相当长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往往以查错纠弊为主,而在评价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体现不足,防范重于查处、为管理当局服务等一些审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同时,审计机构只注意暴露问题和风险,而很少反省自身在其中承担的监督责任。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之前,由于产权制度和委托代理关系不明晰,内部审计往往受“一把手”或整个领导层的影响更大,体现更多的是少数管理者的意志,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股东利益。而在当前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工作的报告程序为向审计委员会并由其向董事会报告和负责,内部审计体现的是广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因而内部审计正处于树立和更新审计理念的重要关口。
(二)业已建立的一系列内部审计规范将不能满足和适应股份制的需要
在内部审计规范的建设方面,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首开先河,体系完整,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规范涵盖了审计计划到审计追踪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内部审计规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形势的变化必将对现行的内部审计规范提出新的要求。审计部门若不对规范加以修订完善,并与其赖以发挥功能的土壤充分适应,将无法继续发挥规范的作用,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三)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更为苛刻的素质要求
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中,有50%以上的人员获得特许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信息系统注册审计师或硕士学位。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各业务部门,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熟悉财会和信贷的审计人员偏多,而其他类型的审计人员相对较为紧缺,如计算机信息工程师、资产评估师、律师等屈指可数,审计过程中若遇到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虽然这样的审计人员结构在过去一段时期基本适应了工作的需要,但今后各股东为更有效更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基于追求价值最大化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能够审查一般的常规业务以外,还必须对一些特殊业务进行审计,并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提供各种咨询等服务,因此,审计人员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必须在“专”的基础上力求“全面”。
(四)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创新的压力明显增强
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不懂计算机的人没有资格做审计”。随着银行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出现,业务数据、业务流程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交易信息和管理信息不断膨胀。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强度,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一直以现场审计和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审计运用不足,对银行电子化后新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目前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内部审计手段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所面向的审计数据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二是受技术力量所限,使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虽然各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在计算机审计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尝试,但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取得一定进展,还有部分商业银行收效不高,大量的日常审计业务仍然是深入现场调阅纸质的审计资料来进行,且仍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式,而未采用现代审计通行的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和科学的随机抽样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将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工作需要,因此,对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进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对挑战的几项主要措施
(一)建立总行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独立性不足必然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为了避免商业银行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和经理层的权力膨胀,以及监事会权力虚设,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在商业银行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参加的审计委员会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应在审计委员会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运作,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可以相对独立地、有权威地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因为这时的内部审计已不是反映领导层个人的意志,而是代表了所有权人的意志,是在资产纽带关系下进行的管理。在这种组织架构下的内部审计,才是商业银行的合理选择,才能与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相适应。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商业银行在监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将监督部门合并管理较为合适,可以形成合力,降低监督成本。但这实际是一个误区,原因是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监督,对象与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法律赋予监事会的职责是对商业银行董事会、执行层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这是内部审计所不能替代的。监事会成员更多的是利用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和评估,而不是仅仅依据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和职业技能进行监督。而且内部审计也并不能解决监事不作为的问题。
(二)强化培育内部审计理念并带动内审工作创新
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核心是,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要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如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积极推销,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而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则是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责任的参谋和助手,内审工作应以这样的理念来带动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三)对现有内部审计规范进行梳理和再造
内审部门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内部审计规范进行重新审核和修订。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扬“拿来主义”,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等规范,又要紧密结合中国行情,不脱离实际,使所建立的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长期的适应性。一是要建立内部审计规范和标准,修改内部审计章程与准则,建立标准的审计业务手册。通过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行为、审计程序和工作目标,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建立和完善审计计划体系,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各项业务和机构的风险水平,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周期,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能实现审计价值的领域,使所有重大的风险事项得到了优先审计,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
在建立新的审计规范后,各级审计机构应严格参照执行,依规则行事,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贯彻好具体的规范要求,更不能省略关键步骤。
(四)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技能型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审计经验,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建设一支专家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就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品质建设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品质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一是实行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职业化管理,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多专业、多层次的专业团队;二是围绕提高履行岗位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进行培训,鼓励现职审计人员通过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使内部审计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同时要强化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的教育和培训,严肃审计纪律,为内审工作提供保障;三是建立实施交流机制,使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熟悉各项业务,掌握各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关键环节,提高审计工作能力;四是实施以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为主的职业生涯制度和专业化建设,为审计人员的业务进步、价值承认提供空间;五是实施以审计发现价值及质量状况评价为依据的薪酬考评机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对不适应内审工作的人员实行退出机制。
(五)努力探索和运用灵活高效的审计手段与方法
要适应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数据信息的高度电子化等新情况、新问题,内部审计就必须不断探索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从分析风险入手,在全面了解审计对象内部控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使所有重大的风险事项得到了优先审计,使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能实现审计价值的领域。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建立一套完备的非现场审计体系,实现内部审计的即时监控功能,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一方面,金融审计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要求迫切;二方面,金融企业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迅速,数据集中、业务集成和处理自动化程度较高,基本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为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提供了充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审计人员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计算机审计技术的高度集成和软件化,极大地拓展了审计空间,给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向计算机全面审计的过渡提供了技术保障。内审部门应加快转变审计观念,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平台,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并利用软件系统大力探索和推进非现场审计、远程审计等先进审计手段的广泛运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方法上,应加强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继续推进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同时运用科学的统计抽样,尽可能规避或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南京明主编.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知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5
[2]谢荣、钟凌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北京兆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编.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
[4]范鹏编著.商业银行审计指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8
第四篇:当前司法行政反腐倡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司法行政反腐倡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市司法局纪委书记 肖 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同时,新形势又使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如何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切实加强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紧迫而又艰巨。
一、直面挑战
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反腐任务艰巨之难。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出台“扩内需,促增长”措施,要求到2010年全国共投资4万亿元,各地的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短时间内组织实施如此巨额投资,其规模强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既是对执政能力、经济建设能力的重大考验,又是对反腐倡廉能力,解决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如何有效避免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中的腐败问题,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大课题、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二)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反腐压力之难。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中指出,当前中国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中排第一位是“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最近,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及分配制度》的调查显示,从1987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间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城乡整体基尼指数达到0.465。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指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超过了国际警戒线。2007年下半年,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亚洲的分配不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比率是11倍,居22个纳入研究的亚洲国家的首位。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攀比,心理失衡。贫富悬殊加剧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冲突,群众往往简单认为是腐败引起的,造成仇官仇富心理,对反腐期望很高,动扎要求追查,严惩腐败行为,因而给反腐倡廉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三)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带来的反腐之难。50年代,某人贪污,个人要受惩罚,家人瞧不起,社会鄙视,认为:“你为什么要干这种事啊”!但这几年就不同了,如果你是个清官,不但老婆孩子觉得委屈、吃亏,连亲戚朋友也认为没借上光,这个官当的窝囊!现在还有比较多的如下看法,你看人家官不大,什么事都能办,要什么有什么,家属子女工作单位很好,有钱有车有房子,还有好几处房子,亲戚朋友都沾光,安排得很好,你看人家这官当的好安逸、潇洒啊!这说明了什么?表明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观念扭曲了,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增加了,这是很严峻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不能坚持正确的东西,而是随波逐流,逐渐走向了腐败,使反腐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查案调查得不到积极的配合。
(四)司法行政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带来的监管之难。司法行政队伍中有公务员、监狱劳教所干警、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干警、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这部分有《公务员法》、《监狱法》、参公管理等有关法规作依据,相对来说较好监管。自由职业者中有社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员,当前主要依靠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来约束,作为主管机关的司法行政部门如何加强监管,惩处违纪,就没有很硬的手段,这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难点)。还有监狱目前管理体制(行政隶属关系属省上,党组织关系在地方)的现状,也使市州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管处于比较“两难”的境地,管怕越位,不管又怕缺位。
二、抢抓机遇
我们常说,挑战和机遇并存,既是重大挑战,往往又是重大机遇,就看如何应对挑战,抢抓重大的机遇。
(一)抓住“扩内需、促增长”的机遇,强化反腐倡廉建设。为了保障巨额投资的投资方向、投资额度准确到位,必须加强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防止大规模经济建设中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有需要就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纪检监察机关就是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建设,建强干部队伍,落实保障条件,使工作再上台阶。为此,一是加强监督检查,保障科学发展重大决策的正确有效执行。严肃法规纪律,加强政治纪律,正确执行中央重大决策,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加强专项治理和纠风工作,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解决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和纠风,促进群众满意,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坚决防止重大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严惩腐败份子,查处一案震慑一片,使其不敢腐败,解决“不敢为”的问题。
(二)抓住建设惩防腐败体系的机遇,着力源头治腐。系统的问题需要用系统、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健全完善惩防腐败体系,用完善的制度体系,全方位的监督制度,防止通过不正当方式实现的暴富,营造正当、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产生。一是用新理念、新思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针对薄弱环节,健全制度机制,切实加强教育、监督、预防和惩治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有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用完善的制度机制体系,编织成严密的制度网络,使心存腐败者无机可乘。二是突出重点,加强监督制约。找准本行业本地本部门的重点,逐步探索设计科学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兼顾,加强监督制约,使心存侥幸者无从下手,或不敢冒然行事,使其不能腐败,解决“不能为”的问题。
(三)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机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加强自律、弘扬正气,使其不想腐败,解决“不想为”的问题。一是创新教育方式。综合运用领导报告、典型教育、案例教育、现身说法等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法纪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多方式多举措并举,努力提高教育实效。二是丰富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综合法规法纪、时事政治、科学文化教育,及时分析干部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不同时期教育的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着力解决好教育部分实效的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氛围,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强廉洁自律。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契机,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带头遵守,率先垂范,认真遵循“8个方面禁止,52个不准”,明确必须严守的“红线”,决不触碰“高压线”,以身作则,对照准则,廉洁从政。
(四)抓住当前各级要求加强对新社会组织、新社会力量监管的机遇,努力探索有效监管司法行政队伍的举措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体,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努力加强司法行政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一是探索建立诚信制约机制,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行业的诚信档案、资格准入、失信惩戒、诚信奖励和执业退出机制,对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个人实施考核评价,推进诚信执法、廉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建立相应的制度,加强行业行风整治。探索建立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司法鉴定机构纪检监察员等制度,加强对法律服务人员的监管,规范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保平安、促和谐,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扎实推进司法行政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结合行业特点,努力建立起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着力在教育、监督、制度、纠风、惩治和改革方面下功夫,出实效,有突破。总之,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寻求有效监管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员的新路径、新机制。
第五篇: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一个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回应这些新挑战,正面应对这些新挑战,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本文将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新挑战切入,试图寻找应对新挑战的途径,从而实现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大发展。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新挑战
思考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时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蒸汽时代、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于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当今人类社会正在转变到一个更新的时代。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才能更进一步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制定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争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果。
我们认为,就科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言,当今时代是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就生产关系和社会国家制度的性质变化而言,当今时代是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并且同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合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成了各国人民仍要长期进行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正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崭新环境和态势。特别是二战以来,全球思想战线呈“百花齐放”和所谓“诸神之战”态势,新的流派和新的思潮不断涌现,使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多领域、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概括而言,在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正面临两大时代性、全球性的挑战:其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具体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也由此展开。下面就这两大挑战所衍生出的众多新挑战作具体分析,并试图找到相应的对策,以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和今后的新发展、大发展。
一、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遇到的挑战
(一)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从20 世纪中叶开始的现代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提高、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组织有的更名易帜,有的则继续保持共产党的名字(如日共、西共)继续进行艰苦探索;另一方面,现存的5 个社会主 义国家,在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压力后,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占有的社会产品、教育程度和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促进了资本所有者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同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全球化以经济为中心,逐渐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扩张,西方利用全球化的趋势,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乃至生活方式推向全球,谋取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全面霸权,并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些无疑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的复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
(二)“和平演变”战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使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感到了严重的威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始终是帝国主义势力的既定战略。他们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利用经济援助、技术转让和贸易往来,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经济上实行私有化;推行人权外交,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同时大力培植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势力。虽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来也不可能放弃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只不过是演变的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罢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测整个21 世纪世界究竟会发生那些变化,但就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来看,在21 世纪“, 西强东弱”、“北强南弱”、“资强社弱”的格局暂时无法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科技革命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新进程、政治格局的新变迁及世界多样文明的新冲突的确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挑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类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人类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也在日益增多。如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问题,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发展问题,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保护 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打击恐怖活动、制止走私贩毒问题,防治艾滋病问题,加强科技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问题,推动人类在教育卫生等领域进步问题等等,都是当今人类社会正在面临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大都同资本主义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不能依赖于资本主义,而必须依赖于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队伍被分化。伴随着学科的分化,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队伍也发生了分化。有许多以前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先后被调剂或充实到政治学、社会学、行政学、党史党建、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担任学科带头人,有部分教师也相继转了行。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还在继续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但绝大多数人并不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招生,全国高校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越来越少,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 研究生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对口专业,也相应转入其他研究领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队伍的萎缩,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四)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都有本科生或本科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培养系列,而且发展相对比较稳定。20 世纪80 年代,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还有一些学校设有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培养 本科生。后来,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招生逐渐停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系,先是改成国际政治系,后来又改成国际关系学院。山东大学原来有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后来也一直在萎缩,现在还招少量学生。华中师范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研 究所,原来以培养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人才为重点,现在研究重心转移到政治学和农村问题的研究。原来一些师范院校的政教系还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课程,有些学生因为听此类课程走进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队伍中。但1985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之后,本科生不再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因而不再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专业难以招到本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社会需求减少而转向其他研究领域,从而造成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二、应对策略
(一)大胆借鉴吸收,为我发展所用
由于20 世纪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几乎都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落后国家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迅速提高和发展生力,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等一切文明成果,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全面超越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同时还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
(二)保持头脑清醒,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与资本主义彻底划清界限。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只是采取一些经济调节措施,暂时缓解经济危机,但是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实行的改良措施虽然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是这些改良措施并没有使工人阶级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只不过是剥削方式更加隐蔽化、智能化。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没有改变,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也不会消失。我们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又要看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本质,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三)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联系和合作
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说:“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①在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和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得以形成,使原材料、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的配置突破了一国的框架,社会主义国家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使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获得产品的最 低成本和最大利润;加强国际联系和合作,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走出国门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谋求更大的利益。
(四)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研究。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科学命题反响热烈,研究踊跃,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仍有一些难点疑点问题亟待解答。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各个阶段的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上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和流派有何区别? 这个理论体系到底有哪些内容,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或普遍性,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即个性或特殊性? 毛泽东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到底有何贡献? 这个理论体系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是何关系? 这个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 如何提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实效?等等。
总之,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虽然有曲折,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 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