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例如,我们在教《游褒禅山记》时,可以进行如下德育渗透:
文章第三段是议论部分,抒发了游洞以后的感慨:要实现远大目标必须志、力、物三结合。
关于“志”,教师作如下引导:有志者事竟成,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事例吗?
学生回答:1、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毛泽东少年立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开国领袖。3、周恩来从小就立下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丰华正茂,应该立常志,立大志,要永远记住,只要志存高远,麻雀也能飞上青天,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
关于“力”,教师作如下引导:“力”就是力量,就是健康。然后启发学生:大家熟悉张海迪、史铁生、霍金吗?并让学生谈谈他们身体上的残疾。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张海迪、史铁生、霍金,他们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身体健康的话,他们的人生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也必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不息,才能奋斗不止。我们应该珍惜健康,热爱生命。
关于“物”,教师作如下引导:“物”就是外物的帮助,同学们,你们能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揭示“帮助”的作用吗?学生回答:帮助是射透阴霾的一缕阳光,帮助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帮助是沙漠里的一泓甘泉,帮助是迷惘时的仙人指路。接着教师总结: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努力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我们不应拒绝别人的帮助,而应争取别人的帮助,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我们首先要帮助别人,“赠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公民。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可见,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科的任务,它是一切学科的共同任务。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思想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语文科的思想性具有本身的特点,它凭借的材料无一不是思想情绪的表现。数理化等学科不反映思想感情色彩,不包含伦理道德,自不必说。思想政治科固然是有目的地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内容一般抽象,表达上强调严密准确和符合逻辑,思想性科学性突出而情感性艺术性欠缺。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选用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其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影响涵盖了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各个方面。在表达上常常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在德育方面,语文科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这也是在中小学里语文教师常常担任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进行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必单独拿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语文知识的习得和思想情感的浸染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在组织教学、新课导入、诵读指导、引入高潮、结束课文等教学环节上适时插播相关影音剪辑资料,吸引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净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寓德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组织教学方面,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前2-3分钟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时间到即走到讲台上宣布开始上课。这种做法显得严肃呆板,影响学生课间自由休息,不大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在上课前4~5分钟步入教室,播放与当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就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吸引注意力,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与自由活动,时间到即可顺势宣布上课和导入新课。当然,播放的音频视频内容需要精选,既要切合课文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引发他们的兴趣,而且播放效果要良好,长度要合适。我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时,利用课前休息时间先播放流行歌曲林俊杰的《曹操》,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一曲终了,恰好上课。这时,我再用歌词导入新课: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国英雄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弄清一个问题:曹操是一位英雄吗?
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指出,评价曹操要把历史上的曹操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曹操自己的作品是了解其人的较为可信的资料。如此导入新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人物,帮助学生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正确的英雄观。为了让学生充分地领略曹操的英雄气概,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又适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激情吟唱《短歌行》”的视频剪辑,从而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曹操的仰慕之情,而且对曹操那种苦于时日短暂、求贤若渴、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产生共鸣,对帮助学生开阔胸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有潜在的感染作用。
二。联系现实,注意发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内容,纵横勾连,整合材料,形成专题。善于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补充丰富课文德育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章,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其中自然蕴含和保存了中华文化之精粹。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汉魏晋诗三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这两首诗词都涉及到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诗句,“初七”即指的是“七夕”。在当前像“情人节”等洋节流行,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年轻人中影响日趋式微、遭遇冷清遗忘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有责任宣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揭示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来源包含了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像“穿针乞巧”“喜蛛留巧”“拜织女”等有关“七夕节”的习俗趣闻更是不胜枚举,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乐于知晓的。然而,若是单纯孤立地讲解这些不少已经失传的风俗旧闻,难免会显得单调乏味。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这两首诗来学习了解。不仅限于此,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我们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搜索到关于“七夕”的大量古代诗词和习俗记载,精选其中的部分诗词予以解读。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唐代诗人罗隐和宋之问的《七夕》,运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载的唐代“七夕节”的习俗予以解读,在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唐诗,事实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拓宽了学生视野,激起他们对“七夕节”和唐诗的浓厚兴趣。有同学甚至兴致盎然地立刻开始测算日期,看今年的“七夕”在哪一天。
其实,语文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不只是“七夕节”,我们学习屈原的《离骚》和沈从文的《边城》时自然会联系到“端午节”,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时必然会关注“重阳节”,学习杜牧的作品时自然会联想到“清明节”„„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去发掘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的阶段时,完全可以在学生中做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学作品专题赏析研讨会。如此,必将大大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教材为载体,注意联系生活,即兴发挥,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以至于改善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发挥其育人化人功效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从小学到初中以至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顾虑增多了、想法变复杂了,性格趋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内敛。在高中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一般是很少的,无论教师怎么鼓动激励,效果总是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课时,我有意突出讲解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奇特社会环境,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了韩愈奋然不顾流俗笑侮,抗颜而为师,虽屡遭排斥打击仍坚持倡导师道尊严并身体力行的事迹,在学生纷纷为韩愈唏嘘慨叹、打抱不平之时,我顺势向学生发问:
如果你是韩愈,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有着畸形社会风气的环境中,你敢于与强大的流俗势力抗争吗?你能够做到特立独行吗?
由于学生已经被韩愈的精神所感染,立时就有好几个学生应道“能”“敢”。我抓住时机,说:
光口头上说“能”不算是真的能,要有行动上的表现来证明,现在就请你们勇敢地举起手来!„„如果我们连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勇气去面对,将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又如何敢坚持真理呢?„„举一次手容易,难在长期坚持举手!„„也许我们在举手的过程中会像韩愈那样遭遇误解、失败和嘲笑,但我们一定不能因此而退却!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并不是一件小事,它能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优劣、学习主动性的强弱、个性品质是否开朗健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等等。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认识到语文教师在德育上的特定职责,充分利用语文科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例如,我们在教《游褒禅山记》时,可以进行如下德育渗透:
文章第三段是议论部分,抒发了游洞以后的感慨:要实现远大目标必须志、力、物三结合。
关于“志”,教师作如下引导:有志者事竟成,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事例吗?
学生回答:1、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毛泽东少年立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开国领袖。3、周恩来从小就立下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丰华正茂,应该立常志,立大志,要永远记住,只要志存高远,麻雀也能飞上青天,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
关于“力”,教师作如下引导:“力”就是力量,就是健康。然后启发学生:大家熟悉张海迪、史铁生、霍金吗?并让学生谈谈他们身体上的残疾。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张海迪、史铁生、霍金,他们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身体健康的话,他们的人生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也必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不息,才能奋斗不止。我们应该珍惜健康,热爱生命。
关于“物”,教师作如下引导:“物”就是外物的帮助,同学们,你们能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揭示“帮助”的作用吗?学生回答:帮助是射透阴霾的一缕阳光,帮助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帮助是沙漠里的一泓甘泉,帮助是迷惘时的仙人指路。接着教师总结: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努力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我们不应拒绝别人的帮助,而应争取别人的帮助,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我们首先要帮助别人,“赠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
用心
爱心
专心
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公民。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 要: 摘
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 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
人才的内在动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
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道德修养”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这些《老山界》还是《草》、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人、《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如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沁、“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民英雄永垂不朽》《我的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园春,等等,都包含深《黄河颂》、《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心》,让深的爱国情怀,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应“传道”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 自豪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团队协作教育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新课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教师为辅,程应以学生为主,带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增进友谊。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协作完成采访任务,在过程中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真诚沟通,在团队中各尽其能,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处事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在苏教版语文初中阶段的六册书本中,像这样能锻炼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材料还有不、九年级下“广告多棱镜”少,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专题训练:册的专题训练“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收集和运用等,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中,增进友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环境保护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
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要》指出:”由此可见,语文课也要渗透“绿色”教育。及环境意识。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人与环境”单元,单元提示中“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说道: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本单元,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慨叹智者《明天不封阳台》、《幽径悲剧》、《都市精灵》的无奈……”等都能让我们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因此,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把环保教育渗透其中,教会学生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 环保人才打下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现代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21 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教育使命。科学精神回归语文课程,就是要转变课程理念,树立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融的语文课程观;改进课程内容,增加语文课程的科学含量;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师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渗透科学精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与方法,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告诉我们要在语文中学科学,在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梦溪笔谈》等,议论、《叫三声夸克》、有《斜塔上的实验》文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应精心引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科学素
养,在新世纪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在此阶
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优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苏教版语文初中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发现适合渗透价,就要值观教育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陋室铭》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刘禹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杜甫的《茅屋为秋风尚情操。另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破歌》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
育,让学生学会忧国忧民,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多一些宽容》又能教会学生做人做、折。而《敬业与乐业》事有责任心,对人对事有宽广的胸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六、在语文课外时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是课堂教学的必
要补充。语文课外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它能加深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眼界,满足和发展他们在各种知识领域中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易于,要让学生被学生接受。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社学会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精神,可以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明辨是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等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不仅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秀。,也展现“人文性”的道德情操,让语文课展现“工具性”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还有很
多,如课外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名著阅读,等等,教师都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语文课不仅要承传自己祖国绵延不
因此,而且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息的文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选定渗透角度,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品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益处。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 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明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采取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2.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数千年来,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课外,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目录,要求学生必
须多看、多读课外书,然后写读后感,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看新闻,谈体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让学生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语文教材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又一次分担了思考的任务。目前,我们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加强了人文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育和德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这对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一系列崭新的、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成为众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