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时间:2019-05-13 04: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篇: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研心得体会] 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白塔完小 鲁中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即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要求,有层次的不同,一般而言,先要读得正确,然后才能读得顺利,要想完全做到读得有感情,则需要在理解课文之后;其次,“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个整体的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贯之、密不可分;第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在不同学段可以有所侧重:第一学段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强调的是朗读实践的过程、第三学段强调的是能力的达程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均衡、甚至教师老龄化、教师缺乏经验和方法、教学设施设备有限、教学资源单一等因素的制约。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桂头中心小学

张玉珍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文字语言通过读,输入大脑,通过理解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然后再通过外在的语言表达出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内部语言发展尚未完善,注意力不稳定,所以依靠朗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思维和依靠生动的音调来理解所读的东西,使自己对教材的注意力保持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因此,相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咿呀朗诵比默默阅读自然得多,咿呀朗读也是一把帮助他们开启语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孩子来讲,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非常的重要,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窗前一株紫丁香》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再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蔡紫君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总之,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

永定区岐岭中心小学 陈占培(联系电话:***)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朗读、形式、方法、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朗读欲望。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常情况下: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许多名人名言都告诉我们,多读多背能帮助我们记忆和思考,而记忆和思考又是离不开朗读和背诵的。这也符合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宋代的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不强,但他听老师的话,认真朗读、背诵,将众多的史料记得滚瓜烂熟,这为他后来写《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文观之》里的两百多篇文章,巴金十多岁就能倒背如流。他个人讲,他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那两百多篇文章垫底。

2、朗读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课《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3、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通过指导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小金花失去妈妈的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志愿军对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而牺牲的极度痛苦心情。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亲人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国际主义情感。

二、创设朗读形式。“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

1、默读、轻声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读悟”结合,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声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先生为了唤起民众的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让学生轻声朗读或者默读课文,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占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派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的话语中,可以悟出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2、朗读形式常见的还有范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课《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课《草原》一文,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三、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4课《火烧云》具体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学生交流时,建议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另外,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提到的景象,如,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其它什么形状?让学生借助想象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也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描述。

2、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5课《翠鸟》教学中:“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表示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均体现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因此,朗读时声音应应该略重。“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句中的“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尖又长”,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朗读时语气也应该略重。朗读老渔翁说的话,语速可以稍慢些,这样较符合人物说话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评价学生的朗读

读后要留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以评促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1、灵活地评价学生

小学生的语感、朗读节奏是一步步慢慢培养起来的,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我们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4课《珍珠泉》,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珍珠泉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珍珠泉的美丽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珍珠泉啦!珍珠泉‘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特意把最能表现珍珠泉的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朗读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2、提倡评价的多元化。

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培养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集》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文质间美,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才能入情入景,在脑海中活灵活现地再现文本的世界。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小学教材中选的许多课文都是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从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强烈 的情感感染和思想教育。

首先教会读,或一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哪怕是一段话,或一个句子,都要用普通话读读得清楚、正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吞吐,不唱读;再次教给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唱读和集体唱读。

学生产生唱读的原因,大致是一字一字地读和长句不会分词组正确停顿造成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及时进行示范朗读。如《师恩难忘》倒数第二自然段,作者充满深情的回忆自己四十年后再见田老师时的满怀敬意和感激之情向老师敬礼,田老师却淡淡地说只是“无心插柳”。教师的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教学生朗读,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朗读的对比、评析。于是,教师示范朗读后,问学生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学生通过认真体会,就会说自己是怎么读的,老师又是怎样读的。老师的朗读好在哪。如,学生会说:“老师读‘村边’和‘河畔堤坡’时,词语有轻重变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不管在哪里遇到老师,都会恭恭敬敬地给老师敬礼。”学生还会说:“老师在读老人摇摇头说时,变换了语气,就想真的是作者的老师在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体现了田老师认真教学和谦虚的品质。”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全体学生就会逐渐从老师的朗读中领悟了语感,体会了感情,然后仿读,更一步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有效地掌握了朗读方法后,尽快学会了朗读课文。

二、书声琅琅贯穿阅读教学始终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说: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训练取得实效的有力措施。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描绘了故乡溪水和田园的秋收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自然划分为四个意义段。教学中,用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美的夜晚”切入,让学生思考“我是从什么地方知道作者说‘这是一个多美的夜晚啊’”,分别品读四个意义段。

如,学生在读第一意义段时,知道学生重读“淘洗”,体会出月亮的明亮,月光的柔和,月夜的美。语气由轻到重读出月夜的美,美在明亮的月亮照亮了点苍山,照亮了大青树,照亮了点苍山,大道和小路。从省略号中,体会到明亮的月亮,还可能照到其他许多与作者生活环境有关的地方。在这样洒满银辉的小路上走月亮,还有母亲的陪伴是多么的幸福啊。于是,“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一句的朗读,就渗透了浓浓的母爱。为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更深刻地体会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及“我”的幸福和快乐,打下了基础。

在余下的意义段中,让学生读出作者情感隐蕴处的绕梁余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月亮的美,所引发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受到热爱生活的教育。因此,有感情地朗读,真正体现了“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之一。

三、尽可能提供自主读书时间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还要利用学生在校一日中的其他有限时间,保证学生有机会充分朗读。如,利用每天晨读10分钟的主要途径,可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中的正确朗读,在晨读中得以积累和巩固。教师可指导领读员,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等,使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时间,都能使朗读训练得到提高。另外,利用班队会,进行召开故事会、表演课本剧等形式的活动,也可使朗读训练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四、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及时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可根据课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对学生的朗读予以评价,促进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利用情景语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朗读,教师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草原》第二自然段,围绕“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写。读学生第一次读完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出了草原由‘静寂’变‘热闹’了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没有„„”“那好,想象自己与作者一起去草原,感受由草原怎样‘静寂’变‘热闹’。”学生自读后再齐读,果然读出了草原的一望无际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利用幽默语进行评价

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飞向月球》第二自然段,写飞船向月球加速前进后,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由于学生把“轻飘飘”读得过于响亮,教师故作惊慌地说:“你们这么读,把老师都吓了一大跳跑了„„”学生们听后,会意地一笑,再读“轻飘飘”,读出了宇航员失重的状态。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3、利用修辞语进行评价

在《爱我中华》中有许多比喻句,学生朗读完第一小节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赞叹地说:“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懂了我们祖国民族真多,而这么多民族还非常团结。” 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评价中,及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朗读得有感情,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模版)

所谓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引起他们强烈的爱憎之情。为此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发现,同样是一首活泼的儿歌或一篇意味俊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让人身临其境。而有的同学则结结巴巴,读断、读错语句,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同学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感悟出春华秋实等自然这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动于作者的感情波涛。这种朗读能力的差异,固然有一定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积极培养和有意训练,既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有重点的指导下,从面掌握一些停顿、重音、快慢、升降等朗读技巧,把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方面,我进行了一点点的尝试,方法如下:

特级教师张庆老师有个巧妙的比喻,他说:”语言好比是‘布云彩’,‘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达到”雷声轰鸣、大雨倾盆“的效果,真是费了我不少脑细胞。具体方法如下:

一、引导而不强行”传授“

即假设特定情景,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过把瘾“。学生是非常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非常喜欢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出感情等等。“其实这样的”传授“对学生来说,只是给他一粒米而已,哪能真正地使他们获得朗读的技巧。经过两年来的摸索,我总结了一个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课文内容与环境来读,学生自然会读得好,读得像回事了。这一招是我最喜欢用的,屡战屡胜,屡试不爽。

如教学《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读课题时,学生体会不好红领巾的好,也读不出应有的效果时,我就开始”布云彩“了。同学们,当你带上鲜艳的红领巾时,心情怎样?爸爸妈妈都是怎样夸你的?有的同学说,爸爸夸我棒,还有的说,我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于是我又追问道:”当时你的感受如何?那还用说,骄傲呗!是啊,同学们在一年里,竟然会背两百多个成语了,我真为你们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其实,书中夸的红领巾就是你们呀。学生听我这么一说,美坏了,这时我一看,云彩布得差不多了,于是我便说,请同学们摸着自己的红领巾,竖起你的大姆指,自豪的来夸夸自己。学生马上读出了那份骄傲和自豪。又如在指导《泉水》一课时,我在布云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指导第一自然段: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一段时,学生应当把”冲“字读重,要读出泉水那份激动的心情。可是学生没有从石里冲出来过,自然也体会不到这种心情。于是我设计了学生扮演泉水冲石缝的情景。表演后,我问他:”在石缝里憋了那么久,终于看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心情怎么样?他说,非常激动。我问他,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结果他没读出来,我班的代尊凡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他根本没读出来激动,老师我能读出来,有几个同学也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我一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我说,那咱们大家一起来扮演一下泉水吧,并故弄玄虚地说,你们责任重大呀,这泉水出来时水流的大小可就取决于你们了。经过一番稠密的布云彩,学生回报给我的又是一番激情饱满的朗读。

二、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我们指导学生读书,如果总用一种形式,一

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指名读、分行读、齐读、小组比赛读、接龙读等。让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但要注意读的有层次性,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重在变化,逐步深入。我们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们投入情感的读,有感悟的读,使学生们在读中悟意、入境、动心,真正使课文中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如教学第一册《比尾巴》一课时,通过问答式的读,使学生知道兔、猴、孔雀尾巴各自具有的特征。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达情意的韵律,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如教《蓝色的树叶》一课时,通过自读、指名读、分段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感悟出李丽自始至终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非常自私。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这段在朗读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语调高低起伏的变化,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愿望,读出舒服、清凉的感觉。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带着儿童天真、稚嫩的童音读出来,使学生知道谁在雪里画了什么,进而了解这些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这样学生就轻轻松松地学会了多方面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如教像《纸的故事》这样有对话情节的课文时,学生喜欢分角色读,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扮角色读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对课文理解更加正确深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如教学说明文时,我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时,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教学散文时,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三、相机诱导,引入竞争

竞争犹如兴奋剂,人只要有竞争意识,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增强胜利的信心。就教学《泉水》为例,在指导学生朗读“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这句话时,我扮演了山里的姐姐,把学生男女分开,并这样对同学说:“谁能读出水的多,我就打谁的水。学生一听到我这样说,都热情高涨,课虽然学完了,但那甜美的读书声依然回荡在我耳边。此外,我还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对一些缺乏勇气的学生多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比赛,并进行评比,选出”朗读之星“,予以表扬。班上经常进行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养成了朗读习惯,对朗读兴趣也越来越浓。自然地,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会按耐不住表现欲、以饱满的热情纷纷加入到朗读的行列之中。

四、巧用示范,升华感情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好的范读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感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有这样一句,”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把种葫芦人想让小葫芦赶快长大的心情读了出来,读的有声有色,棒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味道读出来了,如临其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五、电教运用,激发兴趣

教师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浓烈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创设出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

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在读书声中尽情流淌。

下载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小学 陈燕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阅读,它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头交际等各方面的教学。而朗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点明了小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者竜乡峨毛完小 喻红兰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形......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平舆县第三初级中学 河南平舆 463400)【摘 要】我国语文教育家蒋中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要。”“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合集)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 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临翔区南美乡九年制学校教师:何兴彩 邮编:67700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