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韩小凤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引入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尤为重要。数字教育资源以音、光、形、色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庞大的信息库,不断更新的资源,成为我们今天新的“知识来源”。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我们今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在数字教育资源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自从我开始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上课,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起课来也得心应手,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字化教育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了光彩。
一、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积极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数字教育资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篇课文时,开课利用《劳动最光荣》这首动画歌曲给学生初步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小蜜蜂、小喜鹊的辛勤劳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各种好的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等内容。教学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课改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还会要求学生根据资源中的素材入境表演。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动、有趣的景象,化静为动,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的解决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一课生字词时,课堂上我通过数字教学手段让学生做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以争夺红苹果的形式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而且还很快的认会了本课的词语,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再现事物的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降低理解难度,从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燕子衔泥造窝、青蛙抓虫保护庄稼、蜜蜂采花酿蜜的辛苦,我在课堂上恰当适时地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示了青蛙捉虫、燕子造窝、蜜蜂采蜜的相关数字资料,同时播放燕子衔泥造窝、蜜蜂采花酿蜜、青蛙捉虫保护庄稼的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他们造窝、酿蜜、捉虫的辛苦以及利用辛苦劳动获得了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是引导学生去自我创造的催化剂。课堂上在教学波斯猫经过到燕子、蜜蜂、青蛙那里没有找到快乐特别失望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我便适时地播放了波斯猫回到家后无所事事的动画,学生很快的把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做了比较,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快乐就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不劳而获是得不到快乐的,真正的使他们受到了思想教育的熏陶。
总之,在实践与摸索中,我深刻感觉到数字资源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学生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好助手,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合理、科学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语文教学资源和手段的有益补充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它就好象清风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学,学中乐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张衡》教学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孙学梅
在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笔者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可分为:教学素材和辅助程序两种。教学素材是指在教学中可以用到的文字、图片、动画以及数字化视频和音频等资源,辅助程序则用于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学习问题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笔者也逐步尝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数字化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自然恰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资源整合对于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的实效和高效。
在执教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张衡》时,备课的时候笔者关注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地动仪的造型和工作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尤其是它的工作原理更是理解本课“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的关键点。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呢?仅凭书中的文字介绍和描写,学生是无法具体感受到它实际的工作过程的,而且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性限制,学生也没有能在博物馆或者科技馆具体见过地动仪,更没有直观形象的看到它的工作原理,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通过网络搜寻,我不仅找到了地动仪造型更具体的文字介绍资料,而且还找到了演示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还有关于张衡地动仪第一次测量地震发生故事的动画片,带着激动兴奋,我认真备课,制作课件使用了链接,把所搜集到的这些数字化资源有效的整合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张衡”入手,学生介绍了搜集到的张衡资料,当介绍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时,笔者就直接大屏幕展示地动仪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外形描述,因为有具体直观的图片观察,结合第五课《翠鸟》第一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描述,学生看着图对地动仪的外形构造有顺序的进行了描述,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然后再来具体的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描写,感受地动仪的外形特征,紧接着展示网上搜集的地动仪构造的更具体的描写,对于增加的信息材料教师经过处理用红颜色标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一次让学生增进了对地动仪整体构造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做好铺垫。其次,当学生读完课文第四自然段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叙述内容之后,笔者打开链接地址,播放了地动仪工作原理动画,结合动画效果和音频介绍,学生看的惊呆了,播放第二遍,学生对地动仪内部构造的独特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油然而生——“张衡真的很了不起呀!”,“张衡不愧为杰出的科学家。”课文学习的重点自然突破,也为理解课文结尾“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做好铺垫。
学生对张衡和地动仪如此感兴趣,课间笔者还播放了地动仪第一次测试地震的动画故事,以及笔者自己制作的张衡小时候故事《数星星的孩子》二年级语文欣赏微课程,把张衡小时候对科学的热爱再一次展现在学生眼前,结合本课学习让学生又一次对张衡有一个立体的丰满认识,对于感受张衡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从而更加敬重他,这一目标落实就水到渠成,这比教师总结强,也比教师说教来的有效。课后,学生纷纷说“老师,今天这节课上的太有趣了!”“老师,以后的语文课都这样上。”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好的路径。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数字化资源有效运用不仅带给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而且提高了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笔者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其发挥的优势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教师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实现使用过程的智能化。其次,随着教师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究使用的重点由教学媒体逐步转移到教学资源的层面上,即由对教学媒体操作的实践探究,转移到从学习者出发研究学习资源,以实现包括媒体在内的一切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目的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数字资源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最高效,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最后,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和课堂练习题)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从而对学校或者班级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篇:多媒体—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贵州省荔波县玉屏二小
何银凤
摘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多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更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绽放出无限的光彩。
一、激活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片,播放一段录像或一段音乐。以 “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
《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学校和天津蓟县一小进行“手拉手”活动,那是我上一年级时的一次教研活动,我选择了上这一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引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在模拟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
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我利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的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词语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的过程,还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感受。
(三)、利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1)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感受悲伤的气氛,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庐山的秀、黄果树瀑布的壮观……这些美丽的画面一一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滥伐,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利用多媒体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一)、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形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的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多媒体让我的语文课堂绽放无限光彩。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
作者简介:
何银凤,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
单位: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
姓名:李翀昊
时间:2011年8月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双方在同一个时空进行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和交流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希望的,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多留心,更要我们多用心,需要我们用人格引领人格,用心灵改造心灵,用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关键词:人文性 幽默感 趣味性 生活化 人情味
语文课堂要充满生命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性”。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性”,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努力挖掘作为人文应用学科的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以全体的人性完善为最高教学目标,体现主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际,学会生存。比如课文作者、相关人物、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等,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自主搜集和课外学习。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一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注意。
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对话,共同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是才是高效的课堂。细想一下,我们的课堂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人文性了吗?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日后的考试,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放在了课文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上了,关注学生学习人文性,渐渐地成为一句空谈。改变这样的局面,我认为先感性的体味,再假以理性的思考。感性体味,是指学生朗读课文文本,通过直观的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我们做好一个助推器的作用。理性的思考,是指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思考中再提出问题,反复锤炼,能够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这样,锻炼了学生,也解放了学生。
二、语文课堂要有幽默感
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
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适得其反了。
三、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兴趣能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听课、去学习、去探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灵活绝非随心所欲,灵活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要把语文教出趣味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叙述。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修辞的多寡,而是要语言的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我们要进行自我修炼。修炼的高级境界是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平时就得有意识的锤炼自己的语言。当然现在的高效课堂不提倡老师多讲。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修炼。不说则已,一说就能通过只言片语抓住学生的魂。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幽默诙谐等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语文。当然,教出趣味,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还有多样,比如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如举办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等等。学生会积极参与,兴趣自然很高,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四、语文课堂要有生活化和人情味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人文性、幽默感、趣味性、生活化和人情味,这样才能成为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
第四篇:让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绽放光彩
让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绽放
【摘要】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高科技的教学平台,也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驱动力。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了科学的有效分析和探讨。主要表现在学习氛围的良好载体,课堂教学延伸的有效手段,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教师素养、素质教育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个人认为其重要性尤为重要。
实践告诉我们,许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也缺少有效的引导和培训机制,以及对信息技术运用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这个智能化的教与学的平台,成为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学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载体,是“桥”和“船”。英语课程是主体,是目的。如何让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充分体现它的优势和作用,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时代要求。
一、信息技术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的良好载体。像所有其他语言一样,英语是一门技能,它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英语的实际能力也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创设一种真实的实际环境,必须有一个真实的交际场所,即一个真实的课堂氛围。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用多媒体设计一个适合课文内容的一个场景,丰富生动、兼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堂,既像是一个知识的“乐园”,又像亲切的“家园”,让学生身临其景。学生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歌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吸引着孩子们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许多英语歌曲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内容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音乐的美妙旋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让学生学地轻松、开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乐教乐学。在正式授课之前,我都会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英语小故事或英语歌曲,这些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补充,也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同学们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既活跃了身心又获得了知识。
二、信息技术是实现英语课堂教学延伸的有效手段。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形式多变的英语课外作业,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作业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系统学习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把今天学会的对话、歌曲说、唱给家长及同学听,第二天告诉老师他们是怎样评价的;
八、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录下自己所读的最好的课文和唱的最好的歌曲,在班上公开评比出最棒的学生。这两种课外作业都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成就感一方面是学生认真学习后获得的丰厚回报,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三、网上资源是提高英语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中,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效地利用网上英语学习资源,可以实施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网上英语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自身就是一个生动丰富的课堂,它不仅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还让学生能动地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形象生动的环境,使网络英语教学生动有趣。“网上英语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必须学习的内容外,还另外开设了阅读欣赏、新闻英语等栏目,学生可以读到文字优美意义深刻的文章、时事新闻等;通过网上的英语俱乐部,学生还可以欣赏到影视的精彩片段以及特别推荐的英文歌曲、诗歌等,满足了英语学习者的个人兴趣、陶冶了情操,了解了国外的风土人情。此外,“网上英语课堂”设有的BBS公告栏,作为语言教学的专题讨论、习作刊登、消息公布、师生交流等用途,对于这些活动的参与,学生摆脱了为了应付英语考试而与语言应用脱节的学习模式,能让他们充分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其英语素质。
利用校园网的光盘库,校园局域网和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终端,播放教材同步VCD光盘,进行视听说教学。自己采集和利用教学资源库的歌曲、影视音像资源,通过校园局域网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听说练习,寓教于乐,增强对英语的感性认识。利用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库充实自己的教案,丰富学习材料,开拓思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英语网站,如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日报),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台)等,学习最新的英语词汇和表达,了解国内国际大事。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正确运用英语表达的同时,体会学习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英语信息技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丰富实践经验和丰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超常思维形式。我在练习模块中选用了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实物图片及声音动画,要求学生在接受信息的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形成直觉思维。如:在教学“We love animals”一课Let’s learn部分时,我利用AuthorWare软件,设计了“练习屋”模块,采用计算机连机教学手段,让学生上机操作,自主复习。学生在模块界面点击题号出现相应的组题,每组题目由各种趣味性的动画或图片组成。如点击“Listen and choose the picture”,画面出现a pig,a cat,a dog.如果音箱里发出“dog”的读音,学生立即(直觉思维)点按狗的图标,马上就听到音箱里发出一阵掌声,否则,就会听到错误音效。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了温习巩固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思维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而教师则无需开口,只要走下讲台听一听、看一看,计算机会给每个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这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机会,帮助学生完成了英语知识的再认识。
能有效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空间视觉表象去把握,从而作出概括与间接的反应,这是空间思维形式。因此,运用计算机动画将单词的含义与单词的空间结构表象结合起来,既能增加单词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在教学“We love animals”这一课的Let’s learn时,我利用PowerPoint软件,将书本中dog、elephant、monkey等单词与磁带读音整合在多媒体中。在生词学习界面中,屏幕上依次出现该课的动物图片与动画(空间思维形式),学生看到这个画面之后,自然想知道这个单词的发音。这时教师点击PLAY键,学生立即可以听到单词的发音。待学生对单词有了总体意象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操练生词,这样,在单词含义与单词空间表象之间建立起了必然联系,学生的兴趣开始被调动起来,枯燥的单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令人头痛的单词记忆变得轻松自如。这样,每个学生都争着与电脑比效率,活跃的课堂气氛,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存储容量,每一个学生都会很容易得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的信息。有着丰富内涵的光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如:《走遍美国》、《英语百科全书》、《轻轻松松背单词》等英语课件,借助于此,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在众多的资料中进行筛选,是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分类等思维能力的一种考验与锻炼。成功的选择,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阅读、研究所学主题的有关材料,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这些英语学习资源,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的同时,借助计算机的大容量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其找到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些信息技术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当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每位教师教学的迫切要求,应该强调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常态的熟练的运用,不是一种呆板的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观念。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希望我们英语教师携起手来,让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绽放。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
﹝2﹞段少敏,胡淑娟:《计算机及其网络在辅助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001年7月。
﹝3﹞郭永平、梁建国:《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课程整合》。
﹝4﹞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之我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年1月。
﹝6﹞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4月。
第五篇:20、让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关键词】 练笔指导 模仿 阅读
我们的孩子喜欢读书,到了高年级学了许多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有的孩子已经将名著读了个遍,然而写作仍然是个头疼的事情。干巴巴的几句话,看了也是头疼,希望通过积累和写日记来改变这一状况,然而,这种训练费时,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最终还是在唉声叹气中不了了之。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我着力于课堂教学中的练笔指导,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巧用文本语言,挖掘教材的模仿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同样,在写作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孩子们便能写出一篇篇文辞兼美的文章来。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作文仍是一讲作文就头痛,写出来的文章不像个样子,主要是写作思维训练不够。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文本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中的《泉城》一课,语句非常优美,描写的词语非常多,因此我设计让学生模仿写词语: 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
忽_忽_
忽_ 忽_ 秋雨潇潇
另外还鼓励学生把模仿的词语连成句子,当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全部完成,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这课还有一段这样写道:“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孩子们在低年级就已经训练过了,如果不进行指导,写出来的可能还是那个水平,因此我根据训练的需要,创设课间场景,主题明确,情节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难易也适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交流互动,描述操场上活动过程,还让几个学生即兴表演当时的动作等,既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又能触发学生灵感,为写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素材。一学生写道:
同学们都像小鸟一般飞快地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做起自己喜爱的活动,同学们有的跳橡皮筋,那小女孩辫子一甩一甩的像只快乐的小鸟;有的踢足球,守门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移动的球;有的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其中我们班的几个男生最厉害,一会工夫全变成篮球明星,看李恒同学投篮多像姚明啊!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学生有了可模仿的句式,又有话可说,“写”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书中有许多总分式的段落,结构紧凑,层次鲜明,也是让学生模仿的好范本。
二、看文本插图,打开想象的翅膀
小练笔形式灵活,自由创作的空间开阔,课文中的插图经常被忽视,或者只是辅助课文讲解来使用。其实孩子们非常喜欢书本中花花绿绿的插图,经常看见孩子拿着笔在上面描摹,或拿张纸照着上面画,不知道这里面是否藏着孩子们的无尽遐想,一次偶尔的课堂生成,让我恍悟孩子们喜爱插图的缘由。事情是这样的:
走进课堂,翻开课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刚打开书,我欲介绍蝴蝶谷,就有一男生懒懒地说:“老师,你去过蝴蝶谷吗?我都没去过!”一句话激起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没去过,看来上也不感兴趣哦!我做出遗憾的样子说:“是啊,老师也没去过,可老师看着书上的插图,真感到像在梦中一样!”
“是吗?我也要看看!”“好吧,同学们仔细看看书下面的插图。”学生们个个抱着书看着蝴蝶,有的在小声地议论着,一会儿,他们都举起小手。“老师,你看这些蝴蝶都朝我飞来!”
“哈哈,瞧他把书都拿倒过来了!”还没来及评价,学生们已经笑起他。我把书倒过来看,还真是的。“同学们,他好有创意,倒着看蝴蝶都向我飞来”我夸了他,大家都效仿起来,有的斜着看,有的倒着看。“老师我要带个照相机给它们拍照!”
“你还没照,照相机上肯定都是五颜六色的蝴蝶啦!” “对啊,那肯定会围成一朵五彩的向日葵。”
“我走进蝴蝶的世界,我要和它们做朋友,一起跳舞!”“我感到自己变成了蝴蝶仙子。”女生们已是想入翩翩,男生叫道:“老师,我要带上画笔去画蝴蝶。”
“我要写歌词,谱上曲子,大家一起唱!”
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该让他们写,我起了个头“在梦里,我走进蝴蝶的世界!”学生们写了起来。
三、名篇片段导读,让练笔不再无据可依
一次参加县统一的阅卷工作,是六年级的作文。当我拿着文质优美、字迹工整的学生作文时,我有些惊讶,六年级的孩子书写那般的工整,一看就知道是练过书法的,再读读那文字,可以说好词连串,比喻句、拟人句一个接着一个,可以说是盛装登场,感受着语言的优美。然而细细读来,实在不知所云,这是一篇以“我的发现”为主题的作文,读完之后实在不知小作者发现了什么?事后我在思考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作文?语言是文章的“砖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习作占着重要的比例,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将积累的语言文字用来表达孩童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而不是一味的积累,很多小学生误以为习作中只有“好词佳句”,就能博得众人的 眼球,就是好文章。而对于题材的选择、表现内容的“实在”,以及用词的准确性都统统忽略了,甚至有些孩子在作文中堆砌着大量不着边的成语。这样的作文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我戏称它为“穿着美丽裙子的稻草人”。
机械地背诵文章经典段落,甚至是单一地为了考试的背诵积累是不可取得。教师应该在学生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如何写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在单元习作指导课中,我借助同一主题的名篇片段指导学生练笔,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如何写好特点成为孩子们写这篇习作的关键。我找来了《火烧云》和《春》等同一主题的文章,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对这一自然现象描写的句子。适逢春雨连绵,看着窗外的雨,孩子们都说喜欢。顺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因而我挑出朱自清的散文《春》,里面有一段描写春雨。学生们读后,有说作家主要是写出雨中的景,可是这些景是乡村的景,我们现在可以去写校园的景,晚上柏油马路上的景。一石激起三层浪,孩子们纷纷模仿着作家的风格说起自己感受到的春雨。孩子们这样写道——
“雨水轻轻地落在雨伞上,像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雨水落在小草的脑袋上,小草就像点了一下头。大树吸收了这春雨妈妈的乳汁,变得高大挺拔了。”
“我透过窗户望去,在路灯下,它显得那么细,如牛毛、如花针。恍然间,我感觉天空就是一台吐丝机,把千万根丝线从天空中抛下,在路灯的照耀下,又变成金丝银丝。” 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课堂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 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5月1日)[2]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1 [3]吉春亚“语文味课”课堂作文教学篇[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9,27-2